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秦志娟 审题人:郭 超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中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正是借助汉字,才可以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全国各地。罗马帝国灭亡后,民族独立,分裂成许多分散割据的邦国,迄今为止,还是多种文字并存。他们的生产能力的总和已超过美国,他们深感分散给发展带来的弊端,却一时无法改变。我们的汉字,早在秦以前各大国如齐、楚、秦时,已基本趋同,秦统一中国后,将文字进行了统一和规范。我们的二十四史就是用汉字记录下的。‎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文化普及,国家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十划。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把原几个不同的字,简化为一个字。有时发生歧义,影响字义的准确性。但总的说,这次改革是成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且影响到海外,像新加坡早已使用了简化汉字。因为书写方便,合理的简化字是受欢迎的。‎ 但由于有些简化后的汉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给汉字的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甚至因此闹出一些误解和笑话。现在电脑软件有汉字繁简转换的功能。由于繁、简汉字存在的歧义,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而且我们现在提倡国学,想教孩子从小读点古诗词、古文,由于青年人没有机会接触繁体字,阅读古人著作时发生隔阂,看不下去。2005年高考试卷有古文今译的考题。广州考区的一道古文翻译题,交白卷的达万人之多。‎ 我曾提议过“用简识繁”的补救办法。在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遇到简体与繁体发生歧义的字时,简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该繁体字。例如吉庆有余(餘)、史湘云(雲)。老师不必专门讲,也不列入学生考核内容。经过十二年的熏陶,不知不觉中认识了不少繁体字。这等于在全国做了一项国学普及工作,中国的古文、古诗词、古小说,人人可以方便阅读。‎ 这样做,有些文字改革专家们担心违反文字改革政策。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语文课照常进行,不增师生的负担,毫不费力地多认一批繁体字,并没有冲击文字改革,有什么不好?‎ ‎(编摘自任继愈《光明日报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有删节)‎ ‎1. 下列各项表述的相关内容,不属于“汉字的功勋”依据的一项是( )‎ A. 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B. 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的全国各地。‎ C. 罗马帝国分裂成的许多邦国,多种文字并存,分散给发展带来弊端。‎ D. 我们的二十四史及古诗词古小说等,就是用汉字记录下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文化普及,国家进行的文字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10划。‎ B. 国家进行的文字改革,总的说是成功的,因为书写方便,简化字是受全国人民欢迎的。‎ C. 有些简化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给汉字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 D. 2005年高考广州考区古文翻译,交白卷达万人,是由青年人没机会接触繁体字导致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的统一、发展和强大,需要文字的统一,还需要文字合理的改革和发展;我们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都如此。‎ B. 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把原几个不同的字,简化为一个字,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简化字,给汉字的使用带了一些不便。‎ C. “用简识繁”,是在简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该繁体字。如“史湘云(雲)”,说明简化字“云”对应的古汉字就是“雲”这一个字。‎ D. 对简化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问题的补救,首先不能违反国家文字改革的大方向,其次也不能增加师生教学过程中的负担。‎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各项表述的相关内容,不属于‘汉字的功勋’依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属于‘汉字的功勋’依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判断其是否符合信息筛选标准——不属于“汉字的功勋”依据。A项,“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所表述的不是依据,而是“汉字的功勋”的观点。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B 项,“简化字是受全国人民欢迎的”说法扩大了范围,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合理的简化字是受欢迎的”。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今天的简化字“云”,是由两个不同的古汉字“云”、“云”简化而成。在“史湘云”这里,“云”对应的古汉字应为“云”;但简化字“云”对应的古汉字还有一个是“云”,如 “子曰诗云”。C项只说了一个,漏掉了另一个,表述不全面。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坯王 红酒 大柱是远近闻名的坯王。‎ 相思古镇上的人家盖房都会争着请大柱,大柱脱的坯坚硬结实与众不同。别处盖房用青石砌根基,半人高时才摞坯垒墙。可用了大柱脱的坯,那些石料就省了,大柱的坯坚固得可与石料媲美。‎ 镇东头花戏楼隔壁卖膏药的瘸子老三不屑地说,土坯是土坯,青石是青石,没听说过土坯能和青石一样结实。老三走起来总嫌路不平,一脚深一脚浅地来到大柱干活的地方,呲牙咧嘴憋了半晌劲也没搬起一块儿坯来。大柱见状一笑,取过一块儿坯,高高地举过头顶,使劲一摔,硬土地面上便被砸出个大坑。再看那坯,完完整整,还不带掉皮儿裂缝。瘸子老三的眼睛瞪成了牛铃铛,只顾竖起大拇指比划,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瘸子老三回过神儿后就把大柱叫成坯王了。‎ 坯王不是白叫的,坯王自有过人之处。别人脱坯图省事就地取土,可大柱总是不厌其烦地起五更到离镇子八里远的李家坡起土,说那儿的土质粘度大且细腻。最为当紧的一道工序是和泥,放水浸泡,反复踩踏,直把那土捣鼓得像麦子粉一样筋道才肯动手脱坯。‎ 大柱将醒好的泥奋力摔打堆在一起,脱坯时,双手上前,卡满一捧泥,至模具前再忽地分开,左右开弓,把泥摔进坯模中,两只胳臂忽高忽低,上下翻飞,大拳头腾腾腾砸上九下,扎个马步,端起湿坯,往地下轻轻一磕,八块坯分两行就晾那儿了。‎ 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即便是不眨眼地看它也不会刺伤眼睛。大柱扛着脱坯用的家伙什出现在杏儿家时,杏儿正站在窗户边那棵桃树下梳头,浓密的乌发瀑布般泻下,头顶上桃花夭夭,蜂飞蝶舞。阳光毫不吝啬地透过满树繁花,把杏儿的长发染成了七彩锦缎。大柱一阵眩晕,揉揉眼,定定神,才看清是个花一般的闺女。‎ 杏儿这两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也不晓得让多少人惊羡。辫子长及腿弯处,乌黑发亮。一整天,大柱只闷头脱坯,衣裳甩在柴草堆上,贴身的那件白夏布褂被汗塌得精湿。他不敢再看杏儿,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结实实地给弄伤了。‎ 杏儿来续过几次茶水,每次,大柱听见杏儿细碎的脚步声,心里就像揣了一百只兔子狂跳个不停。杏儿把辫子从胸前甩向身后时,辫稍扫着了大柱的胳臂,大柱一激灵,像过了电。‎ 杏儿说,大柱哥,看你脱坯就像听张天辈说书,你手里也拿着月牙板呢。大柱手没停,脸红得像刚飞到矮墙头上那只小公鸡的冠。‎ 坯王大柱在杏儿家脱坯,起早贪黑,一连干了半个月。杏儿她爹捋着山羊胡子,高兴地围着坯垜子转来转去,连声叫好。杏儿说,爹,是坯好,还是坯王大柱哥好?都好,都好。杏儿她爹一手拍着坯,一手端个红泥小壶朝嘴里倒水。杏儿说,那爹就把他招过来让他给咱家脱一辈子坯。杏儿她爹被茶水呛住了,咳了好大一阵子。‎ 杏儿她爹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坯王虽说有门好手艺,可一个汗珠掉地下摔八瓣儿,终归是个泥腿子,不行不行,不能嫁他。‎ 瘸子老三家有个儿子在城里开店专卖膏药,据说生意好得不得了。前些日子回来进药,在河边儿碰见杏儿了,回来就央请他爹上门提亲,说:我进城那年杏儿还是个黄毛丫头,咋一转脸就出落成个天仙了?那长辫子,我的天哪,迷死人了。‎ 杏儿她爹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在屋子里待不住,一会儿功夫,端着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 杏儿她娘走得早,杏儿还有个哥哥,脑子不太灵光,就指望着杏儿的彩礼给傻哥哥娶媳妇呢。杏儿她爹比葫芦说瓢,声泪俱下,好话说了一河滩,总算稳住了杏儿。‎ 坯王自从认识杏儿,心里再也搁不下旁人了。坯王想,有了杏儿,这辈子算没白活。等忙过这阵子,就央人到杏儿家提亲,把娘留下的那支凤头金钗送给杏儿做聘礼。‎ 这天夜里,坯王大柱静静地躺在炕上,两手交叉枕在脑后,想着杏儿要是把辫子盘成发髻,再插上金钗和红绒花该是什么模样啊?忽听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大柱忙起身开门,杏儿跌跌撞撞地进来,抱住大柱就哭……杏儿离去时,把两条乌黑的发辫齐根铰下留给了坯王。‎ 一所崭新的土坯房远离镇子,孤零零地立在南岸的柳树下,大柱从此不再帮人脱坯,整日待在坯屋里。有人在夜间见过他,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来年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塌了不少房屋,可相思古镇南岸那座土坯房却完好无损。据说,大柱在脱坯时,把杏儿的青丝秀发剪碎搅合在土中,每一块儿土坯都散发着杏儿的气息。‎ ‎4.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坯王”为题,有重要的作用。“坯王”既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小说叙事的线索,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坯王”展开。‎ B.‎ ‎ 小说第六自然段,写坯王脱坯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腻、传神,使读者感受到他对即将到来的爱情的美好憧憬。‎ C. “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景物描写渲染了美好的气氛;“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结实实地给弄伤了”写出了杏儿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D. 瘸子老三、杏儿她爹等人在小说中都是次要人物,他们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主要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的社会环境。‎ E. 杏儿她爹嫌贫爱富,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端了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炫耀着。‎ ‎5. 小说中的大柱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6. 杏儿的辫子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对其作用加以探析。‎ ‎【答案】4. AD 5. ①手艺精湛。大柱脱的坯坚硬结实与众不同,可与石料媲美;瘸子老三称大柱为坯王,杏儿她爹“高兴地围着坯垜子转来转去,连声叫好”。②勤恳认真。别人脱坯图省事就地取土,大柱总是不厌其烦地起五更到离镇子八里的李家坡起土;做事“起早贪黑”。③渴望幸福,忠于爱情。他遇见了杏儿并爱上了她,“心里再搁不下旁人”,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想象。杏儿被迫离开他时,他远离镇子,终日思念,失魂落魄。 ‎ ‎6. ①在人物塑造方面,塑造出杏儿的美丽形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辫子长及腿弯处,乌黑发亮”写出了杏儿人美。②在情节发展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杏儿的长辫使大柱爱上了杏儿,杏儿的长辫子也让瘸子老三的儿子垂涎;杏儿他爹为了彩礼,让杏儿嫁给了瘸子老三的儿子;杏儿离去时,把长辫子齐根剪下留给了坯王;坯王脱坯时把杏儿的秀发剪碎搅合在土中,让杏儿的气息陪伴着他。③在主题表达方面,辫子象征杏儿和大柱之间的坚贞爱情 。通过美丽的辫子写出了爱情的美好,也通过辫子被剪表现了两个年轻人由相爱到分离的爱情悲剧,更通过辫子写出了大柱对爱情的执着,凸显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立足考查“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使读者感受到他对即将到来的爱情的美好憧憬”说法属于无中生有;C项,“写出了杏儿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说法错误,此处是写大柱初次看到杏儿,被杏儿所吸引,喜欢上杏儿;‎ E项,“炫耀”说法不当,根据文中对杏儿爹对杏儿婚事态度、杏儿家情况以及瘸子老三儿子情况的介绍,杏儿她爹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端着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可能有炫耀的成分,但是主要是高兴,感觉得偿所愿。故选A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概括并作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大柱的形象有哪些特点。分析概括大柱的形象二店,可根据文章中对大柱介绍和大柱的行为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比如大柱脱的坯坚硬结实与众不同,可与石料媲美;瘸子老三称大柱为坯王,杏儿她爹“高兴地围着坯垜子转来转去,连声叫好”,说法大柱脱坯手艺精湛。别人脱坯图省事就地取土,大柱总是不厌其烦地起五更到离镇子八里的李家坡起土;做事“起早贪黑”,说法大柱勤恳认真。大柱给杏儿家脱坯,遇见了杏儿并爱上了她,“心里再搁不下旁人”,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想象。杏儿被迫离开他时,他远离镇子,终日思念,失魂落魄,说法大柱渴望幸福,忠于爱情。答题时,答出形象特点,还要注意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答特点,而丢掉了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中物象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回归文本,找到关于要把握的形象内容部分,仔细阅读,从文章内容表达、思想情感、物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把握物象的作用。本题要求结合全文,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对杏儿的辫子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作用加以探析。解答本题,通读文章,圈画出文章中关于杏儿“辫子”描写的内容,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小说中杏儿的辫子第一次出现,是在大柱带着脱坯工具初到杏儿家脱坯的早晨,杏儿在桃树下梳理辫子,“浓密的乌发瀑布般泻下,头顶上桃花夭夭,蜂飞蝶舞。阳光毫不吝啬地透过满树繁花,把杏儿的长发染成了七彩锦缎”,大柱看见杏儿美丽的长发一阵眩晕,揉揉眼,定定神,才看清杏儿这花一般美丽的闺女。然后介绍“杏儿这两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也不晓得让多少人惊羡。辫子长及腿弯处,乌黑发亮”。第二次出现是大柱为杏儿家脱坯,“杏儿把辫子从胸前甩向身后时,辫稍扫着了大柱的胳臂,大柱一激灵,像过了电”,大柱喜欢上了拥有美丽辫子的杏儿。第三次是瘸子老三家有个儿子在城里开店专卖膏药,回家,在河边儿碰见杏儿了,回来就央请他爹上门提亲,对他爹说“我进城那年杏儿还是个黄毛丫头,咋一转脸就出落成个天仙了?那长辫子,我的天哪,迷死人了”,第四次是杏儿爹让杏儿嫁给瘸子老三的儿子。杏儿哭着跑去找大柱,离开时把自己的长辫子齐根剪下留给了大柱。最后一次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塌了不少房屋,可相思古镇南岸那座土坯房却完好无损。据说,大柱在脱坯时,把杏儿的青丝秀发剪碎搅合在土中,每一块儿土坯都散发着杏儿的气息。从情节善过来看杏儿的长辫使大柱爱上了杏儿,杏儿的长辫子也让瘸子老三的儿子垂涎;杏儿他爹为了彩礼,让杏儿嫁给了瘸子老三的儿子;杏儿离去时,把长辫子齐根剪下留给了坯王;坯王脱坯时把杏儿的秀发剪碎搅合在土中,让杏儿的气息陪伴着他。辫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从塑造人物来看,“油光水滑的大辫子”“辫子长及腿弯处,乌黑发亮”特别是大柱第一次见杏儿,杏儿套数下梳辫子“浓密的乌发瀑布般泻下,头顶上桃花夭夭,蜂飞蝶舞。阳光毫不吝啬地透过满树繁花,把杏儿的长发染成了七彩锦缎”,通过辫子写出了杏儿人美,塑造出杏儿的美丽形象;从主体表达上来看,文章通过美丽的辫子写出了大柱与杏儿爱情的美好,也通过辫子被剪表现了两个年轻人由相爱到分离的爱情悲剧,更通过辫子被大柱脱成坯,建成房子,“整日待在坯屋里”,写出了大柱对爱情的执着,凸显主题 ‎【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0日,位于我国南海的神狐海域,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一束橙色火焰喷薄而出,标志着中国“可燃冰”试采成功!‎ 深海“可燃冰”开采,是一个全新领域,美国、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也尚未攻克。此番“试剑”神狐深海,领跑“可燃冰”开采的总包方是中国海洋工程公司,他们完成了从100米浅海向1300米深海进军的大跨越,实现了从常规油气到“可燃冰”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新浪网《找寻深海中的“可燃冰”密码》)‎ 材料二 ‎(数据人民日报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材料三 ‎2017年7月29日,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海上作业,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9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中国能源研究会2017年会”上做演讲时表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道远。他说:“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采了31万方气,但我判断,只有一部分是水合物,还有相当多的是游离气。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实现产业化仍然面临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诸多挑战。”‎ ‎(澎湃新闻《赵文智院士:南海可燃冰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道远》)‎ 材料四 谱写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之歌,一位从事可燃冰研究20多年的专家功不可没,他就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可燃冰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卢海龙。‎ ‎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卢海龙,赴日本留学深造,1998年成为日本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博士,第一次证明可燃冰的真实存在,随后移居加拿大。卢海龙创造了多个世界性“首次”。他本人也得到日本和加拿大政府的充分肯定。‎ ‎2014年,乘着国家“千人计划”的东风,他回到了祖同的怀抱,“我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情”。回国后,卢海龙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为我国试采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我国海域虽然可燃冰储量丰富,但储层条件并不好。卢海龙和科研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试采前的勘查准备到提出试采方法,再到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都做足了准备。‎ 科研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年过五旬的卢海龙深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对待学生毫无保留,悉心培养。“卢老师非常希望把学生培养成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博士生滕益华眼中,卢海龙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 ‎(2018年09月04日《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在美日等国尚未攻克可燃冰开采技术难题的情况下,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B. 我国可燃冰可能储量高居各类能源可能储量榜首,但开展海上大规模商业化试采,从2018年开始至少需要32年时间。‎ C. 可燃冰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是因为其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 D. 卢海龙北大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深造,在日本创造了两个“第一”,随后移居加拿大,创造了多个世界性“首次”。‎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三都报道了中国“可燃冰”试采的消息,材料一侧重介绍团队,材料三侧重介绍开采价值。‎ B. 中国海洋工程公司“试剑”神狐深海,实现了作业海域深度的大跨越,实现了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 C.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演讲时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规模、效益开发表示忧虑,认为前景不乐观。‎ D. 材料四描写卢海龙时正侧结合,运用了大量的细节表现其爱国奉献无私传承,充满责任感的精神。‎ ‎【答案】7. B 8. B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梳理文章内容以及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但开展海上大规模商业化试采,从2018年开始至少需要32年时间”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二中“我国可燃冰开发时间表”,根据“我国可燃冰开发时间表”,我国可燃冰开展海上大规模商业化试采时间是在2030年至2050年前后,如果从2018年开始至少需要12年,最多需要32年。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材料三侧重介绍开采价值”说法错误,材料三侧重面临的挑战;C项,“前景不乐观”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信息表述;D项,“运用了大量的细节表现其爱国奉献无私传承”说法错误,没有细节描写。故选B。‎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家世业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三十一年,遭父丧,请急归。久之,起南京司业。未几,复请告去。起左谕德,掌南京翰林院。寻召还春坊,不赴。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以励诸生。召为吏部右侍郎,引病不拜。隆庆中,再起故官,不就。神宗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 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诣政府。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北部要增岁币,兵部将许之,树声力争。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居正语其弟树德曰:“朝廷行相平泉矣。”平泉者,树生别号也。树声闻之曰:“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揆席①耶?且虚拘何益。”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②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③。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④。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已,给廪隶如制,加太子少保,再遣存问。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树声诫毋就馆选。树声年九十七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选自《明史·陆树声传》,有删改)‎ ‎【注】①揆席:指宰相。②通籍:步入仕途。③一纪:十二年。④同年生:科举时代指同榜考中的人。‎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B. 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C. 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D. 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由各省举人参加。‎ B. 祭酒: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C. 改元:君主或王朝改换年号,每一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D. 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树声有才华,不向往官场。他出身农家,有空就读书,在会试中考了第一名;他任官时几次请求回家,还多次推辞朝廷的任命。‎ B. 陆树声受到赏识,傲视权臣。当初,朝廷遇到要职,一定首先考虑他;他看见座位不正,就对张居正视而不见,张居正只好替他摆正座位。‎ C. 陆树声不受诱惑。陆树生被人排挤,就请求退休,张居正透露说朝廷要任命陆树声为宰相,陆树声却说,自己不求宰相之位。‎ D. 陆树声淡泊超脱。他进入官场六十多年,做官却不满十二年;他和徐阶、高拱都可以扯上关系,但徐、高二人掌权时,他却托病不出来做官。‎ ‎12.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 ‎(2)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答案】9. C 10. D 11. B ‎ ‎12. (1)张居正主持国政,把得到陆树声的辅佐作为重要的事情,以后生拜见先生的礼节先去拜见他。‎ ‎(2) (宦官)屡次召他到会极门接受圣旨,并不断催促他。等他匆匆赶到,却尽是官署中寻常的事罢了。‎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朝”“时政十事”“语”“居正”“邸舍”“谁”“万士和”“国门”“士大夫”“城”,虚词“而已”“与”,“时政十事”意思是“时政方面的十件事情(或者:十件时政方面的事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语”作“多切中”主语,意思是“说的话大多切中要害”,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他到朝廷告辞时,陈述了时政方面的十件事情,说的话大多切中要害,但皇帝只是答复已经知道了。张居正到邸舍与他告别,询问谁能替代他。他推举万士和。等他离开京都城门,士大夫们倾城追送,他都谢绝不见。句子可以断开为: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故选C。‎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 项,“一般是长辈起的”说法错误,别号一般是自己起的。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就对张居正视而不见”与原文不符,原文是“熟视”,“熟视”的意思是“仔细看”,不是“视而不见”。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当”,主持,掌管;“当国”,主持国政;“以……为”,把……作为;“得”,得到;“重”,形容词作名词,重要的事情;“后进”,指后生,后辈;“谒”,拜见;“之”,代词,他,代指陆树声;“用后进礼先谒之”,以后生拜见先生的礼节先去拜见他。(2)中“屡宣诣会极门受旨”省略主语“宦官”,翻译时补齐;“屡”,屡次,多次;“宣”,指召见;“诣”,到,来到;“受旨”,接受圣旨;“且”,并且;“趣”,通“促”,催促;“之”,代词,他;“比”,等,等到;“趋”,同“促”,急速,匆匆;“则”表转折,却;“则曹司常事耳”,却尽是官署中寻常的事罢了。‎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家人世代务农。陆树声年轻时亲自种地,有空闲时间就读书。陆树声考中嘉靖二十年会试的第一名,被选任为庶吉士。三十一年,遭遇父亲的丧事,请求立即回乡。很久之后被起用为南京司业。不久,又请求辞官。再被起用为左谕德,负责南京翰林院。不久,诏令他返回京师春坊(教育太子),不赴任。很久之后,又起用他为太常卿,负责南京国子监的祭酒事务。他严格学规,撰写了十二条教规以便激励诸生。朝廷召他为吏部右侍郎,他称病不上任。隆庆年间,再次起用担任原来的官职,不就职。神宗即位,派人到他家中封他为礼部尚书。当初,陆树声屡次推辞朝廷的任命,朝廷内外都推崇他的风格节操;遇上重要的职位,必定首先举荐他,唯恐他不到任。张居正主持国政,以得到陆树声的辅佐为重,以后生拜见先生的礼节先去拜见他。陆树声严肃地接待了张居正,好像不肯接受,张居正失望而去。一天,他因公事到内阁中去,看见座位稍稍偏斜,他盯了很久而不就座,张居正赶紧替他扶正座位。他的性格就是这样耿直。北部要增加岁币,兵部将要应允,陆树声极力争辩。万历元年,宦官对陆树声不满,屡次召他到会极门接受圣旨,并不断催促他。等他到了那里,却尽是些官署中寻常的事。陆树声知道他们的心思,接连上奏请求退休。张居正对他的弟弟陆树德说:朝廷将让平泉为相臣。平泉,是陆树声的别号。陆树声听说后称;一名史官,脱离国政二十年,难道还希求宰相之位吗?拘泥虚名有何益。这年冬天,陆树声请求回乡更加坚决,于是指令他乘坐驿车回去;他到朝廷告辞时,陈述了时政方面的十件事情,说的话大多切中要害,但皇帝只是答复已经知道了。张居正到邸舍与他告别,询问谁能替代他。他推举万士和。等他离开京都城门,士大夫们倾城追送,他都谢绝不见。陆树声品行端正耿介恬雅,洒脱,一表人材,难于进用而易于退职。在官籍六十多年,却没做到十二年的官。与徐阶是同乡,与高拱同年考中。他们两人相继主持国政,他都称病不出任官职。受张居正推举,也始终没有依附他。回乡后,依然按定制供粮薪,加封他为太子少保,两次派人问候。他的儿子叫陆彦章,考中万历十七年的进士。陆树声告诫他不要接受翰林的选拔,陆树声终年九十七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①‎ 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②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③开,流尽千万秋。‎ 行行潘生④赋,赫赫曹公⑤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②伯夷:商末士君子。③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④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⑤曹公:即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由题目“怀古”可知该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题材相同,都属咏史怀古诗歌。‎ B. 前两句中“暮春”“晚景”点明了诗歌所写的具体时间,而津楼也因在暮霭中显得低矮。‎ C. 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暮春时所见潼关景色为实,对历史上人物故事的联想为虚。‎ D. 中间四句写诗人登上潼关楼阁所见的自然景色,极力描绘了眼前黄河水流的汹涌与可怖。‎ E. “川上多往事”即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 ‎14. 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DE 14. ①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诗人对策落第,“欲济无舟楫”,于暮春离开长安,内心充满落寞,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②对古人的仰慕之情。诗人来到潼关,不禁缅怀仰慕于此建功立名的古人。③对自己功名未立的惆怅。古人有丰功伟绩,为后人缅怀,而自己仕途无着,壮志难酬,不禁凄凉满怀。‎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D项,“自然景色”“可怖”不恰当,中间四句写关城落照中,诗人往登城楼,高处远望,但见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卷夹着沉重的人类历史伤痕,吞噬着无数英魂的悲咽和哀叹,滔滔东流去。E项,“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说法错误,“川上多往事”即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没有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故选DE。‎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分析诗词情感,注意以诗词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词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词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蕴含这样情感,可以结合注释根据对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结合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前四句“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写诗人于暮春离开长安,东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西去的夕阳徘徊在津楼上久久不下,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商末“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二君子忽然浮现在眼前,多想一睹他们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可在对岸的首阳山无轻舟可济,只能望洋兴叹,空发幽情。与其说是对“首阳山”欲往无轻舟,不如说诗人对自己理想和壮志欲往无轻舟。此四句表达了诗人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写诗人来到潼关,不禁缅怀仰慕于此建功立名的古人——潘岳在此作下行行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再想想自己仕途无着,壮志难酬,不禁凄凉满怀,表达了对古人的仰慕和对自己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诗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可结合注释对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写出了曹操儒雅豪迈的气概。‎ ‎【答案】 (1). 鼎铛玉石 (2). 金块珠砾 (3). 一肌一容 (4). 尽态极妍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7). 酾酒临江 (8). 横槊赋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鼎铛、砾、妍、胥、赢、仓皇、酾、槊。‎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一个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克服_______的保守思想。‎ ‎(2)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_______的行为,公安部门更应该加大惩处的力度。‎ ‎(3)人民网网友将自己的感言和观点通过强国论坛及博客发表出来,其中不乏_______ 的思想和一语破的的言辞。‎ A. 举棋不定 违法乱纪 别开生面 B. 畏首畏尾 铤而走险 独辟蹊径 C. 举棋不定 铤而走险 别开生面 D. 畏首畏尾 违法乱纪 独辟蹊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各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1)句中,举棋不定:拿着棋子不能决定怎样走。比喻拿不定主意。畏首畏尾:前也怕,后也怕。比喻顾虑重重。此句根据“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判断选用成语“畏首畏尾”。(2)句中,违法乱纪:违犯法律,破坏纪律。铤而走险:因无路可走或绝望而采取冒险行动。此句和“无路可走,或者绝望”没有关系,选用成语“违法乱纪”。(3‎ ‎)句中,别开生面:指新的面貌。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独辟蹊径:单独开出一条道路。比喻独创出新风格或新方法。含褒义。此句是说人民网网友将自己的感言和观点通过强国论坛及博客发表出来,其中不少自己单独创的一种新风格思想和一语破的的言辞。选用成语“独辟蹊径”。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高考复习中,知识储备固然重要,方法技巧也不容忽视。熟练地运用方法技巧,自然会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时间。‎ B. 最近三十年,中国发展成就巨大,但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也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更为严重。‎ C. 虽然精神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个无比强大的现实存在,并真切地反映着时代的本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D. 真正的权利意识,应是民众吁求政府多设立不影响市民又能方便娱乐的场所,而非一骂了事来解决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搭配不当,“提高”和“时间”搭配不当,可删去“和解题时间”,或者在“和”后加上“缩短”。C项,语序不当,“虽然”位置不当,将“虽然”调至“精神”后;D项,结构混乱,“真正的权利意识,应是……,而非……”,删除“来解决问题”。故选B。‎ ‎18.下列对联中,最适合祝贺老师七十岁寿辰的一联的是( )‎ A. 上联: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下联: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 上联: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下联: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 上联: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下联: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 上联: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下联: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答案】B ‎【解析】‎ ‎ B项“古稀”指“70岁”,“诲人无倦”扣住“老师”;A项“花甲”是“60岁”;C项是挽联;D项是指“从事教育工作近70年”。‎ ‎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 ①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 ② ,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③ ,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答案】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②固定植物的位置 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解析】‎ 由③后面的关联词“是因为”及其前面的“称为假根”,推断出③的答案;从“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推出②的答案,由“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推出①的答案。此题是语句填空,但实际上考的是连贯,注意分析前后的勾连关系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连贯的能力。‎ ‎20.下面是李明写的一则请假条,从形式到内容有5处不妥当的地方,请指出来。‎ 请假条 李明因昨天下午放学后,在骑车回家途中,不慎跌倒,扭伤足踝,不能到校学习,需要请假,请务必批准。‎ ‎【答案】(1)没有称呼(向谁请假);(2)没有注明请假人;(3)没有请假日期。(4)没有请假时长与起止时间;(5)语气生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格式掌握和语言表达得体能力。对于常用的应用文格式要掌握,能判断出正误,作出正确的修改。语言得体有问题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请假条的格式和语体的得体。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李明写的一则请假条”,且“从形式到内容有5处不妥当的地方”,要求“指出来”。仔细阅读请假条,可发现:①请假条没有称呼,要写明向谁请假;②请假条的结尾没有注明请假人;③请假条的结尾没有请假日期,请假条要标明具体的请假日期;④请假条的正文中没有请假时长与起止时间,请假条中要写明具体请假起止时间,请多长时间假;⑤“需要请假,请务必批准”,语气生硬,请假条语气要委婉。‎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的百态千姿,人生的喜乐顺逆,让我们爱恨歌哭,让我们体味面对。‎ 请以“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主旨明确,感情真挚,思路清晰,书写工整,符合文体要求,不得抄袭。‎ ‎【答案】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 那天天气不好,心情也不太好。早晨一起床,脚踢到凳子腿上,抱着脚跳了半天。走出家门的时,我更加的不开心了。走在去公园路上,一个冒冒失失的家伙一脚踩到我脚背上。但那家伙根本没道歉的意思,相反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想我快要出离愤怒了,转念一想,大清早的,我和他一般见识干嘛,不如原谅他算了,便微笑着说:“不好意思,顶痛了你的脚吧?”那家伙一脸的惊愕,但笑容很快浮现在他的脸上,他急忙道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实在对不起”,我觉得整条大道顿时洒满了阳光。‎ 猛然想起一句话:生活就象哈哈镜,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既然我们微笑,世界也在微笑,何不多些微笑呢?这样想的时候,心中顿觉轻松了许多。微笑着走在路上,突然发觉今天人们心情好象都不错,擦肩而过的那一张脸上分明都洋溢着明媚的笑意。走进公园,迎面走来从来都是冷着一张脸的某主管,看见微笑着的我,脸上竟也泛起了浅浅的笑意,和我打起了招呼。‎ 还记得那一天做起事来特顺利,心情也挺好,下班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竟然哼起了流行歌曲。呵呵!原本挺糟糕的一天由一个微笑开始,就变成了快乐的一天,我想,这或许就是微笑的魅力了!微笑照亮了面容,而且以它的光亮扫除了心中的阴影。‎ 是的,如果我们在抱怨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时,抱怨生活中难得看到一张笑脸。那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自己定是一个连微笑也吝啬的人。在家人、朋友、同事,在陌生人面前?在其他人快要撑不住的时候,我们有没有鼓励的微笑?在别人焦虑惶恐之时,我们有没有安慰的微笑?在别人做错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谅解的微笑?在我们被别人伤害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宽容的微笑?‎ 小时候,有人可能只讲了一句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让我们心怀感激;但有时候,有人可能只讲一句话就会让我们记恨一辈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忘掉了受伤的心需要修补,而微笑正是修补创伤的良药。也许,我们学会了太多的字眼去宽容自己,却吝啬我们内心的灿烂笑容。后来终于明白,当我们一点一点地长大时,我们早已学会了冷漠地面对世界,内心的那份灿烂不小心地失落了,失落在考试之后的名次里,失落在意见不同的争执里,更失落在内心的不满里。‎ 一个微笑,将除去我们心中的躁动与不安,将使我们表现出最冷静的一面。试想,任何一个人,面对一个微笑的你,看着那种冷静沉着,带着潇洒自信的笑容,能不暗暗心惊么?一个微笑,更能降低你在灾难与挫折面前的懦弱与恐惧。笑着去面对困难,一切将从容许多,即便无法应付自如,至少,承受得住任何的苦楚。‎ 一个轻松的微笑,一道美丽的弧线,既表示了友好,又表达了尊敬,多少的不快乐顿成过眼云烟,也只有在那一刻,我们敢回头对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微笑,对批评我们的人体谅,对恼怒过的人轻言细语。‎ 给任何人一脸微笑!也许我们无法给人贵重的礼物,却可能因为我们的微笑,而给了别人莫大的鼓励。我们,何妨微笑!‎ 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 传说世界上有一种永不凋谢的花,名叫微笑,她四季常开,花香远播。‎ 微笑――洒脱 经历过失败的摧残,就会觉得微笑是一件累人的事――受伤的心灵已没有任何余力去撑起嘴角。期中考试后,成绩噩梦一样萦绕于我的脑海。老师的期望曾经是一栋高楼,可眨眼间轰然坍塌,碎裂成一地“废墟”,让我一时无法承受。昔日视为囊中之物的班级前五,如今于我已是一场奢侈的远梦。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木然地望着老爸辛苦劳作的身影,愧疚之情像上涨的潮水涌上眼眶。可包袱顶什么用呢,雨过终会天晴。每天都是新的,用微笑迎接朝阳,让那些不快乐都见鬼去吧……‎ 微笑――宽容 身为班干部的我,当然要秉公执法,可这没少惹来白眼。嗨,谁叫我的眼睛是360度的摄像头呢,只要谁在自习课说一句话都逃不过我的法眼,而我又偏偏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那种人。在劫难逃的他们,只得唉声叹气地前来“负荆请罪”。每当他们来交致歉书时,我都会给他们一个灿烂的微笑,毕竟是前世的缘分才修来今世的相逢。可他们似乎不以为然,有时回敬我的不是两句愤怒的诅咒,就是桌上“砰砰”两记响锤。但这并不会影响我微笑的心态,宽容让心空万里无云,艳阳高照!‎ 微笑――知足 贪婪是最可怕的贫穷,知足是最宝贵的财富!曾经的我,以为自己是多么不幸:家里不富有,让我不能随心所欲――上学没有汽车接送,出门没有名牌衣装,兜里没有花不完的票票,真是命苦呀!可班主任王老师是咱班的“政委”,逮着机会就苦口婆心地给我们宣讲人生哲学。虽然常左耳进,右耳出,可进进出出多了,那些残留的思想沉淀物,细细品味竟是精华。“我们没有机会选择出生的家庭,但我们有机会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父母给我们姓名,品牌靠自己打造”,这些充满励志精神的话语,让我们理解了奋斗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美丽。于是,不满的愁容随风而逝,知足的微笑常挂脸庞。‎ 总有一个理由让我们微笑,无论面对阳光还是风雨。生活是我展示微笑的舞台,每天我都在这舞台上倾情演绎,因为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的题目是“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题目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总”表明无论如何都会有这样一个理由,表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表明客观存在,只是可能我们未必能发现,能知道这个理由。“一个理由”,表明肯定有这样的理由,但不是几个理由,而是一个理由。“让我”表明这个理由让我微笑;“我”是微笑的主体,是“微笑”动作的发出者。“微笑”本文的主体情感,是一种对事物充满信心的坚强信念,是一种从容和坦荡,是大度和乐观。本文宜写记叙文,可以记叙自己亲历的意见感人的事情;可以记叙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感人的情景,可以描写一个感人的场景,叙述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讲述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动人的场景。就选材来说,可以选取身边的素材,就亲情、友情、师生情、邻里情等角度选择材料,比如记叙自己逆境中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同学对我悉心周到的关怀,顺境中老师对我善意的提醒,父母与我一次深入的交流,同学对我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就立意来说,可以正面陈述使我微笑的事情,也可以侧面讲述令人感动的故事。无论从正面还是从反面进行立意,都把自己令“微笑”的原因写清楚。还有,微笑,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结尾不妨引申一下,展望微笑所向的前景,表现自己对微笑的认识,这样文章则更充实。‎ ‎【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1.确定文章体裁;‎ ‎2.划定取材范围;‎ ‎3.掌握写作重点。‎ 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 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 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