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之分析综合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之分析综合学案

比对推理定选项——分析综合题 ‎1.选材特点:分析近5年的全国新课标卷考题,选材主要集中在史传文学材料,传主品质与当前社会价值观相吻合的文章为重点考查篇目。概括分析内容是经典题型,题型稳定。‎ ‎2.命题形式:题型、分值稳定。设一道单项选择题,3分。‎ ‎①从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分析综合题往往是对文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道理或情感等要点进行归纳,对相关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具体来看,常常涉及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某方面品行的简要概括及事件的阐述,对某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等。‎ ‎②从设错类型来看,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以误扰正,以假乱真,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命制错误选项常见的4大干扰方式: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 授解题绝技   ‎ ‎[增分妙招]‎ 文言文分析综合3步走 ‎1.整体阅读,圈点关键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评价。阅读时,对人物任何职、做何事或有何评价等,要做好圈点,要明确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同时还要明确是选正确选项还是选错误选项,为后面做题打好基础。‎ ‎2.选项切片,比对设误点 因为一个选项的内容有时针对一段,有时跨越几段甚至全文,所以可将选项拆分成几个片段,逐一与原文的人物、事件或评论进行比对。若是综合考查,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考虑。‎ ‎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点 比对时要抓住细节。文言文常在细节之处设置以下陷阱:夸大事实、以偏概全、弄错时间、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颠倒顺序、事件杂糅、强加因果等。掌握了这些常见错误选项的设置模式,我们就会迅速而准确地排除干扰,确定正确答案。‎ ‎[典例剖析]‎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原文见绝招四[典例剖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规范答题] 第一步:整体阅读,圈点关键点。‎ 理清人物陈登云为官的两方面。‎ 第二步:选项切片,比对设误点。‎ 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携带”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 第三步:辨析差异,排除干扰点。‎ 理解关键实词,区别差异,如“赍”是“携带”意,“帑金”指库银。‎ ‎[组织答案] D ‎[对点演练]‎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原文见绝招三[典例剖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C 解析: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误,从文中来看,是只派赵滋前去。‎ 练备考主打题 一、(2016·河北省石家庄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严,幽州人也,初名让坤。事刘守光为刺史,后事庄宗为客省使。严为人明敏多艺能,习骑射,颇知书而辩。同光三年,使于蜀,为王衍陈唐兴复功德之盛,音辞清亮,蜀人听之皆竦动。衍枢密使宋光嗣召严置酒,从容问中国事。严对曰:“前年天子建大号于邺宫,自郓趋汴,定天下不旬日,而梁之降兵犹三十万,东渐于海,西极甘凉,北慑幽陵,南逾闽岭,四方万里,莫不臣妾。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藩。至荆、湖、吴 越,修贡赋,效珍奇,愿自比于列郡者,至无虚月。天子方怀之以德,而震之以威,天下之势,不得不一也。”光嗣曰:“荆、湖、吴越非吾所知,若凤翔则蜀之姻亲也,其人反覆,其可信乎?又闻契丹日益强盛,大国其可无虑乎?”严曰:“契丹之强,孰与伪梁?”光嗣曰:“比梁差劣尔!”严曰:“唐灭梁如拉朽,况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虏使无类。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论,盖不欲穷兵黩武也。”蜀人闻严应对,愈益奇之。‎ 是时,蜀之君臣皆庸暗,而恃险自安,穷极奢僭。严自蜀还,具言可取之状。初,庄宗遣严以名马入蜀,市珍奇以充后宫,而蜀法严禁以奇货出剑门,其非奇物而出者,名曰“入草物”,由是严无所得而还,惟得金二百两、地衣、毛布之类。庄宗闻之,大怒曰:“物归中国,谓之‘入草’,王衍其能免为‘入草人’乎?”于是决议伐蜀。冬,魏王继岌西伐,以严为三川招抚使,与康延孝以兵五千先行,所过州县皆迎降。延孝至汉州,王衍告曰:“得李严来即降。”众皆以伐蜀之谋自严始,而衍怨严深,不宜往。严闻之喜,即驰骑入益州。衍见严,以妻母为托,即日以蜀降。严还,明宗以为泗州防御使,客省使如故。‎ 其后孟知祥屈强于蜀,安重诲稍裁抑之,思有以制知祥者,严乃求为西川兵马都监。将行,其母曰:“汝前启破蜀之谋,今行,其以死报蜀人矣!”严不听。初严与知祥同事庄宗时知祥为中门使严尝有过庄宗怒甚命斩之知祥戒行刑者少缓入白庄宗曰严小过不宜以喜怒杀人恐失士大夫心庄宗怒稍解,命知祥监笞严二十而释之。知祥虽与严有旧恩,而恶其来。蜀人闻严来,亦皆恶之。严至,知祥置酒从容问严曰:“朝廷以公来邪?公意自欲来邪?”严曰:“君命也。”知 祥发怒曰:“天下藩镇皆无监军,安得尔独来此?此乃孺子荧惑朝廷尔!”即擒斩之,明宗不能诘也,知祥由此遂反。‎ ‎(选自《新五代史·李严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严与知祥同事/庄宗时知祥为中门使/严尝有过/庄宗怒甚/命斩之/知祥戒行刑者/少缓入白/庄宗曰/严小过/不宜以喜怒杀人/恐失士大夫心/‎ B.初/严与知祥同事庄宗/时知祥为中门使/严尝有过/庄宗怒甚/命斩之/知祥戒行刑者少缓/入白庄宗曰/严小过/不宜以喜怒杀人/恐失士大夫心/‎ C.初/严与知祥同事/庄宗时知祥为中/门使严尝有过/庄宗怒甚/命斩之/知祥戒行刑者少缓/入白庄宗曰/严小过/不宜以喜怒杀人/恐失士大夫心/‎ D.初/严与知祥同事庄宗/时知祥为中/门使严尝有过/庄宗怒甚/命斩之/知祥戒行刑者少缓/入白庄宗曰/严小过不宜/以喜怒杀人/恐失士大夫心/‎ 答案:B 解析:“同事”是古今异义词,是“一同侍奉”的意思,它的宾语是“庄宗”,所以不能和“庄宗”分开,由此可排除A、C两项。“中门使”是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故选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大号”指的是天子称帝,定年号。中国古代新皇帝登基,为了区别于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有时遇到大事、要事,还要更改年号。本文中,庄宗称帝定的年号为“同光”。‎ B.“藩”在封建时代用来称呼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并借指边防重镇,如“藩属”“藩国”“藩镇”“藩邦”“削藩”等。本文中“称藩”指自称属国,表示投降归顺之意。‎ C.“四夷”“九州”“中国”这些叫法,体现了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尊的世界观。本文中,在唐君臣看来,自己和蜀国是“中国”,而契丹作为外族,属于“四夷”。‎ D.“监军”是中国历史上国君或皇帝派身边亲信监督军队及其高级将领行动的一项特殊的军事制度。它是封建皇帝加强皇权、控制军权的重要措施。本文中孟知祥认为朝廷派监军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 答案:C 解析:C项,“自己和蜀国是‘中国’”错,“中国”泛指中原地区,由原文第1自然段“衍枢密使宋光嗣召严置酒,从容问中国事”可知,蜀国当时不在“中国”的范围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严文武双全,能言善辩。同光三年,他出使蜀国,慷慨陈词,大谈庄宗兴复的盛况,回国后又劝庄宗伐蜀,并亲自领军出征,功劳显著。‎ B.李严忠心为国,不避危险。伐蜀时,王衍指名要他来谈投降之事,大家认为伐蜀之谋出自他手,王衍会怨恨他,但他还是不顾危险,欣然前往。‎ C.王衍庸碌无能,狂妄自大。他严禁奇货出蜀,使李严的采购珍奇充实后宫之行空手而还;他甚至称可以出蜀的货物为“入草物”,因此惹怒了庄宗。‎ D.李严利欲熏心,忘恩负义。孟知祥对他有救命之恩,他却主动要求入蜀监视孟知祥,连母亲都劝不住他,结果逼得孟知祥造反,并且杀了他。‎ 答案:D 解析:D项,“逼得孟知祥造反,并且杀了他”错,原文最后说的是“即擒斩之,明宗不能诘也,知祥由此遂反”,即先杀了李严,孟知祥才造反。另外,对人物的评价“利欲熏心,忘恩负义”也不正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灭梁如拉朽,况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虏使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孟知祥屈强于蜀,安重诲稍裁抑之,思有以制知祥者,严乃求为西川兵马都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唐灭梁如摧枯拉朽,何况赶不上梁呢!唐兵布满天下,动用一镇的兵力,就能够消灭夷虏使他们一个不剩。‎ ‎(2)后来孟知祥在蜀称霸,安重诲逐渐压制他,想派个能制服孟知祥的人,李严于是请求任西川兵马都监。‎ ‎【参考译文】‎ 李严,幽州人,原名李让坤。在刘守光部下任刺史,后在唐庄宗部下任客省使。李严为人聪明机敏,多才多艺,熟习骑马射箭,知书善辩。同光三年,出使到蜀国,为王衍陈说唐兴复功德的盛大,声音语言清晰响亮,蜀人听了都很受震动。王衍的枢密使宋光嗣摆酒设宴 召见李严,不慌不忙地向他问起中原的事情。李严回答说:“前年天子在邺都的宫殿建立国号,从郓州奔赴汴州,平定天下用了不到十天,而梁朝投降的士兵达三十万人,向东到大海,向西到甘、凉二州,向北威震幽陵,向南跨闽岭,四方万里,没有不(向唐)称臣的。而淮南杨氏继承几代的强大,凤翔李公依仗是前朝旧臣,都派儿子入宫侍奉,叩头自称藩臣。至于荆、湖、吴越等地,准备进献赋税,献出奇珍异宝,希望把自己当作下属的郡县的,每月都有。天子正用恩德安抚他们,用军威震慑他们,天下大势,不能不统一。”宋光嗣说:“荆、湖、吴越不是我所知道的,至于凤翔却是蜀国的姻亲,那里的人反复无常,能够信任吗?又听说契丹日益强盛,你们大国能不忧虑吗?”李严说:“契丹的强大,和伪梁相比谁更强?”宋光嗣说:“比起梁来略弱一些!”李严说:“唐灭梁如摧枯拉朽,何况赶不上梁呢!唐兵布满天下,动用一镇的兵力,就能够消灭夷虏使他们一个不剩。然而天生四方少数民族,不在九州之内,从古代称王的人开始,都让他们存在而不管他们,是因为不想穷兵黩武。”蜀人听了李严的回答,更把他看成奇人。‎ 这时,蜀国君臣都昏庸暗昧,而依靠天险保全自己,穷奢极侈,不守本分。李严从蜀国回来,详细陈述了可以攻取的情况。当初,庄宗派李严带着名马入蜀,(想)交换奇珍异宝供给后宫,而蜀国的法律严禁把奇异的物品带出剑门,不是奇异的物品而被带出去的,叫作“入草物”,因此李严一无所得(指没有得到奇珍异宝)地返回了,只得到黄金二百两和地衣、毛布一类的东西。庄宗听了,大怒说:“蜀国的物品送到中原,叫作‘入草’,王衍能幸免成为‘入草人’吗?”于是决定讨伐蜀。冬天,魏王李继岌向西讨伐,派李严任三川招抚使,与康延孝率兵五千先行,所过州县都投降迎接他们。康延孝到达汉州,‎ 王衍告知说:“等李严来了就投降。”众人都认为伐蜀的计谋是李严先提出的,而王衍十分怨恨李严,不应该去。李严听了很高兴,立即飞驰到益州。王衍见到李严,把妻子母亲托付给他,当天就投降了。李严回来后,唐明宗任命他为泗州防御使,依旧任客省使。‎ 后来孟知祥在蜀称霸,安重诲逐渐压制他,想派个能制服孟知祥的人,李严于是请求任西川兵马都监。快出发时,他母亲说:“你以前首先提出攻破蜀的计谋,这次去,可能会以死来回报蜀人了!”李严不听从。当初,李严与孟知祥一起跟随唐庄宗,当时孟知祥任中门使,李严曾经有过错,唐庄宗很恼怒,下令把他斩首,孟知祥让行刑的人稍缓一下,进去对唐庄宗说:“李严的过错很小,(您)不应凭自己的喜怒杀人,怕会失掉士大夫的心。”唐庄宗怒气稍消,命令孟知祥监督打李严二十杖然后放掉他。孟知祥虽然和李严有旧交,但讨厌他来。蜀人听说李严来,也都憎恶他。李严到后,孟知祥摆酒从容不迫地问他:“是朝廷要你来的,还是你自己想来的?”李严说:“是君主的命令。”孟知祥发怒说:“天下藩镇都没有监军,怎么你偏偏来这里?这是你小子蛊惑朝廷罢了!”立即捉住李严并斩杀了他,唐明宗无法责问,孟知祥因此反叛了朝廷。‎ 二、(2016·河南省郑州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嘉纳之。是 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答案:B 解析:文言文断句时需要准确把握句子的含义,此句是在讨论前文因卖官导致的奸人为官的现象。“输粟例”是指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先例,语意完整,故其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另外,“况”字的前句“已非盛典”句意完整,故“况”字应放在下句句首,表强调,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指国子监,是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答案:D 解析:“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教授应试科举文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地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丞相太平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得以洗雪冤屈,恢复名誉。‎ 答案:A 解析:A项,“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 ‎(2)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 ‎【参考译文】‎ 成遵,是南阳穰县人。他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郡的先辈中没有教授应试科举文章(作法)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怕文章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 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抚摸着文稿,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城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成为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一职。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被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成遵)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赞赏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至正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政令交纳粮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恶有罪的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中书省的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设置四个万夫长,分配他们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靠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至正十七年,(成遵)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 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至正十九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令御史台等部门的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员辩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的,(朝廷)下诏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