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仙游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彼且奚适也/适:到,往 B. 恨晨光之熹微/恨:遗憾 C. 盛筵难再/再:再次 D. 逮奉对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C项,“盛筵难再”的意思是“盛大的宴会难以第二次遇到”,“再”的正确解释应为“第二次”。故此题答案为C项。‎ ‎2.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③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④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⑤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⑥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A. ①②⑤⑥ B. ②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通假字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①句中没有通假字;②“销”通“消”,意思是“消散”;③句中没有通假字;④“而”通“耐”,意思是“能”;⑤“辩”通“变”,意思是“变化”;⑥“零丁”通“伶仃”,意思是“孤独的样子”。故此题答案为C项。‎ ‎3.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复驾言兮焉求 B. 而莫之夭阏者 C. 奚以知其然也 D. 访风景于崇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悦亲戚之情话 B.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C. 天之苍苍,其正气耶? D.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古今异义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A项,“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B项,“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肆无忌惮。C项,句意为“天空的深青色,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D项,“告诉”,古义:报告申诉;今义:告知,对人说明。故此题答案为C项。‎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A. 历职郎署 B. 园日涉以成趣 C.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D.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例句,“犬马”,名词做状语,像犬马一样。A项,“职”,名词活用作动词,任职;B项,“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C项,“腾”“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腾飞,使……起舞;D项,“非”,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非议。故此题答案为B项。‎ ‎6.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 ‎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 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 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迁,……一般指降职”不正确,“迁”一般指升职;“致仕,表出任官职”不正确,“致仕” 指交还官职,即退休。故此题答案为C项。‎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博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再为着作郎。‎ 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着《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着《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着作郎。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而寿《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太子转徙后,再兼散骑常侍。‎ 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兄子符,字长信,亦有文才,继寿着作佐郎,上廉令。符弟莅,字叔度,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辟掾,卒洛下。莅从弟阶,字达芝,州主簿,察孝廉,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皆辞章粲丽,驰名当世。凡寿所述作二百余篇,符、莅、阶各数十篇,二州及华夏文士多为作传,大较如此。‎ 时梓潼李骧叔龙亦隽逸器,知名当世,举秀才,尚书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辞不就,意在州里,除广汉太守。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 ‎7.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B. 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C. 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D. 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8. 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传》是解释《论语》的三部书,就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B.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后来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C.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意思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D. 秀才,西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寿从小从学于谯周,对《尚书》《三传》《史记》《汉书》颇有研究,文采华丽。‎ B. 陈寿作《益部耆旧传》,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皇上认为他做得很好,让文立担任着作郎。‎ C. 陈寿所写的《魏志》不合荀勖的心意,荀勖不想让他入朝庭任官,向皇上奏请让陈寿出京担任长广太守。‎ D. 陈寿的侄子符、莅及阶皆很有才华,且辞采华美,享誉当世,梁、益二州以及中原的文士们纷纷为叔侄四人作传。‎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又坐不以母归葬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 ‎②后与寿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 ‎【答案】7. B 8. A 9. B ‎ ‎10. (1)又因为不把母亲葬回去而被世人讽刺。几年后,担任太子中庶子。(得分点:“坐”译为“因为”1分;“见讥”表被动1分;“除”译为“担任”1分;大意2分。)‎ ‎(2)后来和陈寿有了隔阂(嫌隙),就相互诬告攻击,有识之士因此看不起他(们)。(得分点:“携隙”,隔阂,1分“有识”,动词活用为名词“有见识的人”,1分;“短”,看不起,1分;大意2分。)‎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先准确理解文意才能进行准确的断句。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理解本题划波浪线的句子:张华上表想让陈寿荣升九卿,正遇到受诛连,忠贤之志皆被排挤,陈寿最后死于洛阳。其地位声望皆无法体现他的才能,当时的人都让为他很冤(不值)。‎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考题一般难度不会太大,考生只要在平时学习和练习中多积累即可作答本题。考生平时要积累一些古代的官职、古代年号、辞官和封官(官职升迁)、古代典籍、古代制度等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A:《论语》应为《春秋》)‎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命题的原则主要是人、时、地、事的混淆和重点词的翻译。考生在阅读文本是要注意理顺清楚传记人物身上的主要事件,本类试题一般容易犯张冠李戴、妄加推断、强加因果、混淆是非等毛病。通过阅读文章不难发现原文中,B:“担任著作郎”的不是文立,而是陈寿。‎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的考题。考生在翻译的时候注意结合高考文言文对“信、达、雅”的要求,准确把握句子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要注意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只有把握好这些才能很好的翻译文言文。本题得分点:(1)得分点:“坐”译为“因为”1分;“见讥”表被动1分;“除”译为“担任”1分;大意2分。(2)得分点:“携隙”,隔阂,1分“有识”,动词活用为名词“有见识的人”,1分;“短”,看不起,1分;大意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陈寿字字承祚,是巴西安汉人,年轻时求学于散骑常侍谯周,对《尚书》《三传》有研究,精通《史记》《汉书》,聪明机警博学多识,写得文章文采华丽。开始时担任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年后被举荐为孝廉,担任本郡中正。‎ 益州建立武制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凭博学多识而闻名,共作《巴蜀耆旧传》,陈寿认为内容不够广泛,于是又汇合巴、汉两地的人物故事撰写了《益部耆旧传》共十卷。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得到了武帝的赞许,再让陈寿担任着作郎。‎ 吴地平定后,陈寿汇合三国史,写成《魏》、《吴》、《蜀》三书共六十五篇,取名《三国志》,又写成《古国志》五十卷,文词典雅。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非常喜欢他,认为班固、司马迁都不足道。后离开京城担任平阳侯相。张华又上表让陈寿编写《诸葛亮故事集》二十四卷,当时另有蜀人寿良也编有《诸葛亮故事集》,略有不同。陈寿又进朝庭担任着作郎。镇南将军杜预上表向皇上举荐陈寿担任散骑侍郎,皇上下诏:昨刚任用蜀人寿良任散骑侍郎,可以让陈寿担任侍御史。陈寿向皇上呈上《官司论》共七篇,文论依据典故,论所要沿袭和革除的东西。又呈上《释讳》《广国论》。张华又上表让陈寿兼任中书郎,陈寿的《魏志》有违荀勖的意思,荀勖不想让陈寿在朝庭内任职,上表皇上让他担任长广太守。陈寿的母亲留下遗言说死后要葬在洛阳,陈寿听从母亲的遗愿。又因为不把母亲葬回去被人诟病。几年后,担任中庶子。太子离开后,又兼任散骑常侍。‎ 惠帝对司空张华说,陈寿非常有才华,不能让他长久兼职。张华上表想让陈寿荣升九卿,正遇到受诛连,忠贤之志皆被排挤,陈寿最后死于洛阳。其地位声望皆无法体现他的才能,当时的人都让为他很冤(不值)。‎ 长兄儿子符,字长信,也很有文才,继陈寿后也担任佐着作郎,上廉令。符弟陈莅,字叔度,担任,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辟掾,死于洛阳。莅弟陈阶,字达芝,担任州主簿,被举荐为孝廉,升任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三人皆辞章华丽,享誉当世。陈寿所著二百多篇,符、莅、阶各著数十篇。后来梁、益二州以及中原的文士们纷纷为他以及叔父、两位兄弟作传,大体和这篇介绍的一样。‎ 当时蜀梓潼人李骧也很有才华,闻名当世,被举荐为秀才,尚书郎,被授建平太守,因为身体不适而没去上任。执意在州里,后担任广汉太守。初与陈寿齐名,相互亲昵友好,后来与陈寿感情上有了嫌隙,就相互攻击,有识之士因此看不起他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作为全诗总背景。‎ B. 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 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D. 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12. 请结合全诗赏析“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的精妙之处。‎ ‎【答案】11. C 12. ①直抒胸臆,反衬见意。看到万物皆有所归,归得惬意,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徽》,反衬出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 ‎②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晚乡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③用典。王维在诗中借吟咏《式徽》以表达归隐田园的急切心情。(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C项,“急切地呼喊着牧童的名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意思是“老叟惦念着放牧的牧童,柱着拐杖在柴门旁等候”。‎ ‎“以声衬寂”分析不恰当,三、四描绘出一幅慈祥的老人迎候放牧归来的小孩回家的动人场景,并没有写声音。故此题答案为C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句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从手法、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意思是“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由注释可知,《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可见这两句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借《式徽》表达归隐的思想。诗歌上文用白描手法写了“牛羊归”,“牧童”归,“田夫”归,此二句“羡”“恨”二字直抒胸臆,羡慕的是农夫们安然自得的闲逸生活,遗憾的是人皆有所归,自己无所归,表达出没有早日归隐的惆怅之情。从结构上来看,这两句处在诗歌的结尾处,有卒章显志、揭示主题的作用。‎ ‎【点睛】第2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13.名篇名句默写 ‎(1)《归去来兮辞》中直接抒发乐天安命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即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也就实现了人生的意义。‎ ‎(2)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里的话,重点描述大鹏对风的依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3)李密在《陈情表》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请求,乌鸦反哺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其奉养祖母的拳拳之心,感动了提倡以“孝”治理天下的晋武帝。‎ ‎(4)《滕王阁序》中描写傍晚美景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聊乘化以归尽, (2). 乐夫天命复奚疑 (3).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 (3)乌鸟私情, (5). 愿乞终养 (6). (4)落霞与孤鹜齐飞, (7). 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聊、乘、奚、疑、抟、扶摇、乞、终、霞、鹜。‎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王汐朋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记载:“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清人孙诒让注:“素食,谓食草木”。素食又称“蔬食”,《礼记》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东汉郑玄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宋儒程颐否定了动物天生作为食物的观点:“一说天生禽兽,本为人食,此说不是。岂有人有蚁虱而生耶?”(《河南程氏外书》卷八)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大戴礼记》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毛羽介鳞)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平行的双层世界又有垂直的投射关系,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义上,四灵象征从一般动物抽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格。《春秋繁露》还记叙了四灵出没的条件:为政者若爱惜、恩惠动物时,四灵便作为令人崇敬的祥瑞象征而出现;若残酷对待动物时,四灵便会隐退,并出现令人畏惧的自然灾难。在此意义上,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不是对两种对象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内外贯通的关怀:对动物的爱惜,就是对四灵的敬畏;怀敬畏之心去施行爱惜,以爱惜之举来表达敬畏。‎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后是同情,与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是有区别的。换言之,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不难理解,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而在古代中国,至上神“帝”早在周代既已取消,祥瑞动物作为“帝使”是德性的神圣象征。在此意义上,敬畏的真正对象不是四灵,而是为四灵所代表、为自然生命所承载的德性本身。‎ ‎1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从《墨子》和《礼记》的记载中证明了这一点。‎ B. 中国与西方饮食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饮食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西方则以肉食为主。‎ C. 中国古代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这种对动物的爱惜、同情、敬畏之心是古代中国独有的精神特质。‎ D.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体现了古代中国把对待人的道德情感扩大到对待万物上的思想。‎ ‎1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庄子·天下》中“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说法,印证了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的观点。‎ B. 在如何对待动物的生命这一问题上,《孟子》表述得更直接,要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 C. 晚清康有为认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他否定了动物天生作为食物的观点,主张戒食动物。‎ D. “浑然与物同体”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浑然同体的,所以人对动物会产生恻隐之心。‎ ‎1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戴礼记》中的万物谱系说明了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也由此看出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 B. 从《春秋繁露》记叙四灵出没的条件来看,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是对两种对象内外贯通的关怀,即对动物的爱惜,就是对四灵的敬畏。‎ C.‎ ‎ 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后是同情,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 D. 古代中国人以敬畏心态面对动物,将之神格化,并作为“帝使”,使动物获得了与神灵相同的地位。‎ ‎【答案】14. C 15. C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这种对动物的爱惜、同情、敬畏之心是古代中国独有的精神特质”不正确。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可见不包括“爱惜”、“同情”。故此题答案为C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分析,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C项,“晚清康有为……否定了动物天生作为食物的观点”张冠李戴,由原文可知,“否定了动物天生作为食物”是宋儒程颐的观点,非康有为。故此题答案为C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D项,“古代中国人以敬畏心态面对动物”偷换概念,由原文可知,古代中国人以敬畏心态面对的是“祥瑞动物”,而不是所有“动物”。故此题答案为D项。‎ ‎【点睛】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婊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宇轩昂的嫖客,挺在那儿,在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1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 B. 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 C. 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 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 ‎18. 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9. 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7. D 18. 第一处:午后天空阴沉,天气预报说有风雪,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天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路灯下,雪花飞舞,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 ‎ ‎19. ①“嫦娥”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②“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嫦娥”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④“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⑤“嫦娥”伴随著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错。此处应该是为了刻画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中景色描写的作用。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作用”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要先找到三处有关描写“风雪”的句子或语段,看它的上下文的情节故事是什么,人物有哪些表现或变化,再分析与小说的主题是否有暗示的作用。第一处这样说“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接着交代了筱燕秋浑身乏力,发了高烧。筱燕秋突然生病,势必会影响演出,而“嫦娥”的角色将易主,这对她该诗多大的打击。故该处的景色描写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这样说“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这是筱燕秋挂完水后的景色描写,接着因为“风雪”的缘故,她打不到车,故此处的景色描写突出了天气恶劣,回剧院的路途艰难,主要是烘托了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出现在小说的结尾,这样说“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此时,雪花飞舞,筱燕秋以“风雪”‎ 为背景,独自在演出,这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本题应从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分析概括。 ‎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的能力。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好处”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已经提示说本文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就表明在就够上,“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中。在内容上,“嫦娥”是“奔月”这场戏的主角,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从主题上说,“嫦娥”伴随著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综上,本题用该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主题的揭示等方分析“嫦娥”在小说中的好处,尤其要分析“嫦娥”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然后分点回答。‎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B. 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劲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C. 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D. 图书过度包装不仅让奢靡浪费之风入侵文化领域,将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而且让普通消费者的图书购买力大大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再审查附加成分,做出正确判断。B项,不合逻辑。“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中的“赢得……负”不合事理,一面对两面,应改为“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利”。C项,成分残缺,后一句缺主语,或语序不当。将“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去掉,在“才能”后补上“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D 项,不合逻辑或语序不当。将“让奢靡浪费之风入侵文化领域,将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与“让普通消费者的图书购买力大大下降”互换位置。故此题答案为A项。‎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2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的是( )‎ A. 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B. 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C. 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D. 寒蝉与小灰雀不置可否地讥笑鲲鹏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或檀树的树枝,就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句中用来形容“大自然”,对象不当,使用错误。B项,“望尘莫及”,指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句中用来指农民买得起高档电器,属于望文生义,使用错误。C项,“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句中用来指有的同学在学习中应付不过来,使用正确。D项,“不置可否”,不说对,也不说不对。句中用来指寒蝉的小灰雀对鲲鹏的讥笑,使用不正确,可改为“不屑一顾”。故此题答案为C项。‎ ‎22.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划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 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 ‎【答案】示例: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 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 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仿写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围绕“国家精神”,参考例句“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的句式,写两句话,与原句前后构成排比句即可。也就是用“它是一种‘……(诗句)’……(诗句体现出的精神特点)的精神”写两句话。参考答案: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 年 10 月 28 日上午,重庆市万州区公交车上,乘客刘某因错过目的地站要求停车,司机冉某以该处无公交车站拒绝。刘某对司机大加指责,司机不断回头解释与争吵,乘客大多选择旁观不语,矛盾逐渐升级。当车经过万州长江二桥时,刘某突然拿起手机两次砸向司机头部,司机冉某放开方向盘进行回击,双方开始殴打,最终导致车辆失控,与迎面的小轿车碰撞后冲出二桥护栏坠江,造成车上 15 个鲜活的生命在 3 秒内瞬间消逝。‎ 在救援人员忙着对失踪人员救援的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谣言。比如“公交车司机凌晨K 歌导致开车时睡着引发事故” “大巴和小轿车相撞的原因系女司机驾驶的小轿车逆行”……由此引发网友议论与谩骂。这次相关权威部门的真相披露和辟谣工作相当及时,事故真实情况和相关调查结果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让民众了解真相。‎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答案】十五条人命,带来的教训足够深刻了 公交车坐过了站,小事。因为这样的小事,司机跟乘客吵架打斗,竟葬送15条人命。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原因一公布,相信很多人都和岛叔有相同的感受:痛惜。可怜同车另外13人,因为别人的错误,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惨痛的事故,再次彰显了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共规则的重要性。‎ 出门在外,就算不是为了社会大众,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守规则。什么是规则?规则是协调大家预期,保护大家共同利益的。‎ 就算是仇人相见,在公共规则面前,也要一体遵守,不然就是零和博弈。《孙子•‎ ‎ 九地》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破坏规则,各行其是、唯我独尊,坐过了站,不是我没注意,而是你没提醒。这样的人是规则的害群之马,是系统的病毒,必须及时处理。‎ 危害公共安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很清楚:如果公交司机在开车过程中受到攻击,造成车祸,伤及他人的,肇事可以会被追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依照刑法第114条和刑法第115条的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本罪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前两天,北京一名女乘客因坐过站后要求司机停车被拒,抄起整箱牛奶,多次砸向司机,致使公交车与小轿车发生剐蹭,酿成险情。目前,嫌疑人因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丰台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2016 年 9 月,浙江丽水一女士因 1 块钱怒打公交车司机,换来 12 万赔偿,再加3年大牢。‎ 公交车上写的“不要和司机闲谈”不是轻飘飘一句话,而是和全车人的生命安全挂钩。‎ 闲谈是最轻的危害,吵架、辱骂,甚至动手,这样的任性举动,人人得而诛之。有网友贴出视频,有人在公交车上拽司机方向盘,被其他乘客一脚踹老实了。‎ 所以有时候,当恶事发生时,遇警察等公权力不在场,这类一脚飞踹,不妨看作是见义勇为,因为它很可能保全的是整车人的性命。应予鼓励。‎ 人生来都是社会的动物,有社会,便有规则,再任性,再冲动,也要学会在规则面前低头,这是基本的公共道德。遇到破坏公共规则的行为,警察要管,普通人不妨也要挺身上前,要保卫我们的社会规则。同时,这类恶意袭击公交司机威胁其他乘客人身安全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严惩,而且要广而告之,使更多人明规则、知底线。‎ 最后,给那些遇事只想自己、不顾其他的人送上“三知”。‎ 知进退。明了轻重缓急,“进所当进、止所当止、退所当退”,一切要以规则为准绳。‎ 知己责。经济越发展,群己界限问题越突出。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责任边界在哪里?‎ 需时时照顾到其他人的利益关切。‎ 知轻重。人生在世,什么重要,什么次要,千万不可糊涂。不光当事人要头脑清楚,旁观者也得有担当。公共安全,需要共同维护,如果袖手旁观,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时事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对于刘某:刘某不顾规则,强行要求停车。要求没得到满足便辱骂和行动攻击,导致公交车失控坠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行为已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以危险方法致多人死亡,触犯《刑法》。生活中,将人们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大灾难,而是我们不善自控的性情。一个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在冲动的时候,都难以做出正确的抉择。在涉及到公众及个人安全的关键时刻,一定要保持克制,不要激动,更不能做蠢事,不妨给自己一点空间和时间。否则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对于司机:在驾驶公交车途中,司机冉某与乘客争吵、互殴,为个人荣辱不顾全车乘员安危,其行为严重违反公交车驾驶员的职业规定,严重危害车辆行驶安全并涉嫌违法。作为司机要时刻将行车安全和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遵守交通法规,集中精力,不要分心。行车过程中如遇乘客无理取闹,要保持冷静,牢记安全驾驶操作规范,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及时停车并报警。切勿因一时冲动导致车辆失控发生悲剧。对于乘客:公交车上,全车人就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放任事态升级,当灾难来临时,谁都逃不掉。特定环境下,沉默并不是金,该说不时不说不,该出手时不出手,沉默可能就是陪葬!乘坐公交、客车外出,要遵守秩序,文明乘车。发生坐过站等情况,请在下一站下车,切勿提出无理要求。若遇个别乘客无理取闹、干扰司机安全驾驶,不要做“旁观者”,要联起手来,敢“管闲事”,及时制止闹事人员。这不仅是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更是为全车乘客生命安全负责。对于网友:事故发生时,部分自媒体和“看客”抱着投机目的和“看热闹”的心态,不顾事实真相,没有深入调查,炮制出一个个吸睛言论。“避让论”“K歌疲劳论”一时甚嚣尘上,这些带有主观偏见和恶意诽谤的言论无疑给当事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伤害。在网络舆论自由化,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除了不造谣,不传谣,还要学会辨别消息真伪。真相未明时,我们应多些耐心,多些冷静,多些定力,给调查真相留出足够时间,帮调查人员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别让谣言替代事实,别让主观影响客观。对于相关部门:从相关权威部门及时辟谣,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角度作文亦可。立意角度:1、要有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2、冲动是魔鬼,学会控制情绪,做事要冷静;3、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切忌冷漠;4、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静待事实真相;5、相关部门的职能与责任。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