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江苏省常州市“教学研究合作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常州市“教学研究合作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 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D.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C.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D.《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答案】1.B 2.D 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并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错误。由原文“但在‘五四’以前,……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可知,“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并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而是文学一般都不被当作史料看待。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找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原文和选项,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错误。根据原文“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可知,王国维对怀疑的态度表示了肯定,但同时也表达了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考证古史的观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未然说成已然,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C项,“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根据原文“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可知,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但不能把整部作品都当成真史。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塌鼻子 韩少功 ①山那边有一郎中,塌鼻子,读书不多,每天上午不做事,只是咕嘟咕嘟吸水烟,直到铜烟筒烧红了才熄火。午饭后睡觉,睡到一个大哈欠起床才开始门诊,但限定人数,只看三四十个号子——他晚上要去喝茶,从来不可耽误。 ②没有人看见他采药,但他总能拿出一种黑药丸,据说那是他半夜里采集和泡制的,几乎包治百病,神效十分了得。这种药丸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深有浅,其中区别只有他自己知道,连贴身的帮手也不大明白。 ③不光是药,他还有很多旁门左道。比如有个病人高烧不退,见郎中来了就大喊大叫,跳起来朝门外跑。塌鼻子追上去一拳就把病人打倒在地,再把对方拖入水塘,不论对方如何惨叫,不论病人的亲属如何哀求,他死死揪住病人的头发,一次次把脑袋按入水中。直到没有什么动静了,才把几乎半死的病人拖上岸。人们遵他的指示,用好几重茧棉包裹病人,抬到床上去发汗。不到一个时辰,病人果然发出汗来,高烧渐退,神志恢复,亲属们无不欢天喜地。 ④更奇特的是,某家的一匹马右腿折断,村里人都等着吃马肉。塌鼻子走到屠夫前一举手说不可。他仔细看看腿伤,要马主人找来铜钱一枚,放在火里烧红,再下醋淬火,如是三番,用刀背将铜钱研为粉末,和着谷酒,灌入马口。五六天之后,马腿竟然奇迹般地复原如初。更奇怪的是,几年后这匹马死了,屠马者割开皮肉,还发现有一铜圈箍在当年的骨折之处。 ⑤塌鼻子的故事越传越多,最神的事莫过有些人曾偷偷地看他采药——他们后来大惊失色地说,他们看见了,看见了塌鼻子晚上出门,驾船过湖的时候根本不用桨,只拿一根草在水里扰两下,船就走得飞快! ⑥他的门前常常求医者如云。我大姐的晕眩症发作时,我曾经开车拉她去过那里,但发现路边停了好几台汽车,屋里人头攒动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踮起脚来,也只看见一排背影那边的一顶破呢帽,也算是一瞥他的尊容。当天的号子已经发放完了,没给我们留下机会。 ⑦人们说他门诊的一大规矩,就是任何人都得排号,谁也没有优先权。那一次是来了一辆小轿车,是县里某大人物的太太求诊,陪同前来的乡干部笑脸求情,连塌鼻子自己的侄儿也来拉衣袖,想让官太太破例优先。塌鼻子不答应,说官有大小,病无贵贱,他这里是铁规矩。 ⑧但他还是得罪了不少人。打击非法游医的时候,县卫生局说他既无执照,更无文凭,有时还搞迷信,江湖游医的黑诊所必须马上关闭。这一禁令是不是出于仇人暗算,不得而知。他从那以后就放鸭子,把一大群鸭子放得肥大无比。人们说,他在湖边睡足了,只消拍三下巴掌,鸭子就会乖乖地跟着他回家。他又想睡觉了,只消把鸭铲立在稻田边上,鸭子就不敢越过鸭铲去吃别人田里的谷。 ⑨他站在门槛前,两只脚简直就是两棵树,在地上生了根,四个男子也休想把他推动。但他这一身武功不传子,其理由是他儿子性子邪,有了神功可能挑惹是非,祸国殃民。有人说:“政府把你的诊所都关了,你还想着国家社稷,难得。”他笑着说:“医道就是仁道,仁者以德报怨,不同卫生局计较。” ⑩他后来又获准行医,大概是一些忠实的客户帮忙,或者是卫生局没法管死,虽然没给他执照,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对邻居们说,他猫肉吃得太多,食德太差,活不长了。六月乃淫厉之时,他将来一定病在六月,死在八月,这个日子是越来越近了。他预言过很多事情,有过误,也有过验,只是不知这一次会不会说对。 (节选自2015年第15期《微型小说选刊》)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塌鼻子既有武功在身,又有行医绝技,但他对卫生局关闭诊所并不计较,而是怀有仁者之心,治病救人,因而赢得群众口碑。 B.塌鼻子读书不多,自学成才,采药、制药从不示人,所研制的黑药丸能包治百病,于是门前常常云集着求医者。 C.坊间流传的关于塌鼻子的故事都很神奇,比如他驾船不用桨而用一根草,又如他放养的鸭子,令行禁止,颇通人性。 D.小说叙事娓娓道来,张弛适度,情节前后呼应,自然协调,选取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典型生动,颇有意趣。 5.“塌鼻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小说第6段运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B 5.①其貌不扬,是塌鼻子;②医术神奇,远近闻名;③心系国家,以德报怨;④生活有规律,行医有规矩;⑤身怀武功,不轻易传人。⑥读书不多聪明而又有些迷信。 6.第6段中以“我”的眼光来观察塌鼻子,描写了患者如云、水泄不通的场面。这样写,既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增强了故事的现场感、真实性;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唤醒读者的内心感受和思考;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也从侧面烘托了“塌鼻子”的人物形象,突出其医术高明的特点;表达了“我”对“塌鼻子”的好奇乃至钦佩之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自学成才”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介绍塌鼻子的本事从何而来;“包治百病”说法绝对,原文是“几乎包治百病”。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抓住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说“山那边有一郎中,塌鼻子”,可以看出他其貌不扬。“塌鼻子”“读书不多”,他有一种黑药丸,“几乎包治百病,神效十分了得”,“他的门前常常求医者如云”,不仅能给人治病,还能医治马的骨折,可以看出他读书不多但是聪明,而且医术神奇,远近闻名。“塌鼻子”“每天上午不做事,只是咕嘟咕嘟吸水烟,直到铜烟筒烧红了才熄火。午饭后睡觉,睡到一个大哈欠起床才开始门诊”,“晚上要去喝茶,从来不可耽误”,可见他生活有规律。他看病“限定人数,只看三四十个号子”,“他门诊的一大规矩,就是任何人都得排号,谁也没有优先权”,可见他行医有规矩。“塌鼻子”站在门槛前,“四个男子也休想把他推动。但他这一身武功不传子”,可见他身怀武功,不轻易传人。他不传给儿子武功是因为“他儿子性子邪,有了神功可能挑惹是非,祸国殃民”,虽然他的诊所被关了,但他心里仍然想着国家,认为“医道就是仁道,仁者以德报怨”,可见他心系国家,以德报怨。他说自己“猫肉吃得太多,食德太差,活不长了”“他将来一定病在六月,死在八月”,可见他有些迷信。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小说第6段运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的好处,考生需要仔细阅读第6段,从内容、人物塑造、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小说第6段写了“我”眼中“塌鼻子”门前求医者的情景,“路边停了好几台汽车,屋里人头攒动围了个水泄不通”,描写出“塌鼻子”的诊所内外患者如云、水泄不通的场面。小说中“我”是带着大姐来治疗“晕眩症”的,“我”是患者的家属,小说以“我”的眼光来写,既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又可以增强故事的现场感、真实性。从表达效果来看,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唤醒读者的内心感受和思考,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看,患者多,而且求医者很多是乘坐汽车来的,可见“塌鼻子”的医术远近闻名,“没给我们留下机会”也说明“塌鼻子”看病有规矩,这都起到了从侧面烘托“塌鼻子”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中写“我们踮起脚来,也只看见一排背影那边的一顶破呢帽,也算是一瞥他的尊容”,还表达出“我”对“塌鼻子”的好奇和钦佩。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诗文阅读(共48分) (一)课内文言文(16分) 7.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望仆不相师。 望:怨恨,抱怨 B.鼓枻而去。 枻:桨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 微:朴实无华 D.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赞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实词,然后要把实词逐一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C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意思是“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微”的正确解释应为“含蓄精深”。 故选C。 【点睛】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8.下面各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因:介词,凭借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则:连词,就 C.思垂空文以自见。 以:连词,来 D.顷之,持一象笏至。 之:助词,凑音节,无意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B项,“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意思是“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则”,连词,表转折,但是。 故选B。 9.翻译下面句子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答案】(1)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2)勇怯强弱都是形势所造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其”,代词,代指屈原;“存”,思念;“兴”,振兴;“存君兴国”,关怀君王,振兴国家;“覆”,翻转过来;“反覆之”,指君悟、俗改,可译为“改变楚国的形势”;“三”,再三;“致”,表现,表达;“志”,愿望,想法。 (2)“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判断句,勇怯强弱都是形势所造成的。“审”,明白;“足”,值得。 (二)课外文言文(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遂初堂记 归有光 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匾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匾以书来求余记之。 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昔伊尹、傅说、吕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钓,以辅相商、周之主,终其身无复隐处之思。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后之君子,非复昔人之遭会,而义不容于不仕。及其已至贵显,或未必尽其用,而势不能以遽去。然其中之所谓介然者,终不肯随世俗而移易;虽三公之位、万钟之禄,固其心不能一日安也。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当宋皇祐、治平之时,欧阳公位登两府,际遇不为不隆矣;今读其“思颍”之诗、“归田”之录,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况南渡之后,虽孝宗之英毅,光宗之总揽,远不能望盛宋之治。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宫闱戚畹,干预朝政,时事有不可胜道者矣。虽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当世之人主,不可谓不知之,而终不能默默以自安。盖君子之志如此。 公殁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复其旧,遗构宛然。无锡,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过之者登其堂,犹或能想见公之仪形。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慨于中也已。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匾以书/来求余记之。 B.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匾/以书来求/余记之。 C.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匾/以书来求余记之。 D.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匾以书/来求余记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兴公尝隐会稽 按:追究,查办 B.汝明勖偶王 勖:辅佐 C.违其夙好 夙:早年 D.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 孔道:大路,要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初堂建在无锡,书斋的名字取自孙兴公的《遂初赋》,宋光宗赵惇(葬于永崇陵)曾为其书写匾额相赐,尤文简的后代在没有找到书斋遗址的情况下重新修建了一个遂初堂。 B.“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为年老辞去职务,与“致仕”“乞骸骨”意思相近。 C.归有光说,“后之君子”虽已显贵但仍“不安其位”,不免产生退隐之思。欧阳修“位登两府”,而有“‘思颍’之诗”“‘归田’之录”,便属于这一类情况。 D.归有光由遂初堂这一书斋的名字,引发了自己对古人是隐居还是入仕的抉择的见解,虽是受人之托作记,但是却对书斋主人尤文简做了直接而严厉的批评。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 【答案】10.C 11.A 12.D 13.那么他们超脱世俗、远离尘世的志向,只能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然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句子,然后通读全文,找到句子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粗通大意,再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所给句子的上文说“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意思是寻找遂初堂遗址而没有人知道在哪里,画线句子中“山之阳”指的是九龙山的南面,“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大意是说按照自己的猜测遗址应当在九龙山的南面,故“山之阳”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求”的内容应为“余记之”,故“以书来求余记之”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画线句子的大意是按照自己的猜测应当在九龙山的南面,于是新建了书堂,仍以“遂初”为匾额,写信来求我作记。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实词,然后要把实词逐一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A项,“按兴公尝隐会稽”意思是“考察孙绰曾隐居会稽”,“按”的正确解释应为“考察”。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直接而严厉的批评”表述有误。这篇文章是尤文简的后人请作者为遂初堂写的记,作者只是提出委婉的批评。文中说“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意思是尤袤三朝为官,身受皇帝的知遇之恩,到老也不让离开朝廷,就以“遂初赋”为比照,感觉有很多不能相比之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是委婉的。后文又举了欧阳修的例子,说尤文简有隐退之念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批评的语言是很有分寸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则”,那么;第一个“其”,代词,他们;“高世遐举”,超脱世俗、远离尘世;“志”,志向;“见”,通“现”,表现;“于”,在;“而”,然而;“自已”,控制自己;“者”,……的人。 【点睛】文言文断句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南宋诗人尤袤(谥号“文简”)曾经很喜爱东晋孙绰写的《遂初赋》,就用“遂初”给书斋命名,宋光宗赵惇(死后葬在永崇陵)书写匾额相赐,在今无锡九龙山下。孙兴公(孙绰) 的十四世孙质,字叔野,寻找遂初堂遗址而没有人知道在哪里。按照自己的猜测应当在九龙山的南面,于是新建了书堂,仍以“遂初”为匾额,写信来求我作记。 据考察,孙绰曾隐居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的志向,所以才作此赋。然而他后来经历尘世,违背了他的夙愿喜好,被桓温讥讽。尤袤三朝为官,身受皇帝的知遇之恩,到老也不让离开朝廷,就以“遂初赋”为比照,感觉有很多不能相比之处。古时候的伊尹(商代名相)、傅说(商代名相)、姜子牙一类人,出身于一无所有的奴隶、农人、钓鱼人,来辅佐商、周的君主,终其一生没有生发过隐居的念头。古代那些志向得到满足、理想得到实现的人,原本就如此。只有周朝的召公姬奭告老还乡时,周公挽留他说:“你睿智地辅佐大王,正是顺应了这个天命,只有文王有德,很好地继承了不分疆土的关爱。”当时的君臣关系可以想见了。后来的君子,再没有古人那样的际遇,而道义上也不允许他们不出仕做官。等到他们已经登上高位,居显要之职,也许还没有才尽其用,而形势又不能马上离去。然而其中的所谓坚定不移的人,终究不肯随着世俗而改变,即使高居三公之位,万钟之禄,而他的心一天也不能安稳。那么他们超脱世俗、远离尘世的志向,只能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然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当宋皇祐、治平年间,欧阳修登上了两府的官位,际遇不能说不好了,现在再读他的《思颍》诗,《归田》录,就知道他不安于这些官位的真实思想。况且南渡(建立南宋)之后,虽然有孝宗的英毅,光宗的总揽全局,都远不能与盛宋之治时期相比。而光宗末年,疾病恍惚,后宫和外戚,都来干预朝政,当时的这些事说不完了。虽然,尤袤等人的观点已在朝廷被熟知,皇帝不能说不知道,然而总不能因此而默默自安。大概君子的志趣就是这样的。 尤袤去世至今四百年,而民间能够恢复遂初堂的旧貌,宛然还是老样子。无锡,是南方的士大夫们入都的通道,经过的人进入遂初堂,还可以想见他当年的典范遗貌。而读了我的这些文字,他们也不能在内心没有感慨吧。 (三)古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渐渐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引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 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5.这首诗的后两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悲伤之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②挂帆还乡却不是今夜而为悲,③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④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应为风中传来急促的捣练之声。“捣练”是捣洗煮过的熟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的人赶制寒衣。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后两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悲伤之情”,提示考生,诗句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悲伤”的,解答时需要逐句分析诗歌后两联内容,再结合上文,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进行分析。 本诗的作者是杜甫,由诗中“孤舟”“故园”等词语可确定诗人此时身在异乡。“不知明月为谁好”意思是不知道明月为谁而圆,表明自己没有和家人团圆,表达出思归而不能归的悲伤之情。“早晚孤帆他夜归”,意思是早晚有一天会在一个夜晚乘一叶孤舟回到家乡,但却不是今夜,表达出今夜不能归去的悲伤之情。“会将白发倚庭树”,意思是他日回到家乡诗人应是满头白发倚在庭院中的树上,表达出漂泊一生华发满头的悲伤。“故园池台今是非”意思是故乡的池苑楼台如今是否还在,表明诗人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池台是否残毁,表达出悲伤之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 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篇名句默写(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____描写了有风时水面上月光浮动的样子,用____描绘了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自述创作《史记》的目的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2)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3)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解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跃、静、璧、烦、济、究。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将 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②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 至于泣下。 ③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 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赞叹。 A.深味 潸然 百折不回 B.体会 黯然 坚韧不拔 C.深味 黯然 百折不回 D.体会 潸然 坚韧不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的基本意思,从以下几个角度辨析:感情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第一个句子,深味:(1)仔细地体会;(2)深长的意味。体会:体验领会。句中说的是要仔细体会“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选用“深味”更恰当。 第二个句子,潸然:流泪的样子。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句中说“她”为母 校的前途担忧,情绪低落,应选用“黯然”。 第三个句子,百折不回: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坚韧不拔: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句中强调的是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仍毫不动摇退缩,应选“百折不回”。 故选C。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清秋的月亮,从东边的篱笆上升起来,在弧形的天顶上踽踽独步,遥望大地,到晨晓,月色也是微淡的了。彼时, , 。 。 。 ,隐没在西天尽头的朝云里。 ①鹅在河岸上吃草,伸头一啄,露水簌簌而下 ②露水濡湿了瓦檐和瓦檐下的蛛网 ③它自己,微淡微淡的影子 ④月亮的那一点黄,那一点红,都化作露水洒给了大地万物 ⑤也濡湿篱笆上朝颜花的叶和花蕾 A.①④②⑤③ B.②⑤①④③ C.①⑤②③④ D.②⑤④①③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从结尾确定与后文衔接的是第③句,从前面几句的逻辑顺序看应该先说露水引出后面的句子,②⑤两句由“也”字连接,④③两句由指代词“它”连接。 19.下列对《长亭送别》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绝,以制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A.在两人的对白中,张生对未来充满自信,莺莺更多的则是担忧。 B.莺莺口占绝句,希望张生“怜取眼前人”,以她为念。 C.“红泪”“流血”“成灰”等词与李商隐《无题》诗中“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的情感一致。 D.唱词运用引用、比喻、用典等手法,显得优美典雅、情韵悠长。 【答案】C 【解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C项,“与李商隐《无题》诗中‘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的情感一致”错误,本文中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痛苦悲伤,李商隐诗句表达的是离别后的相思之苦。“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意思是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红泪”“流血”“成灰”等词表达出莺莺送别张生的悲伤和痛苦之情。“蜡炬成灰泪始干”意思是蜡烛烧成灰烬,蜡泪才会流干,表达的是离别之后的思念之情。 故选C。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元曲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曲子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仔细阅读所给注释,再通读全曲,逐句翻译,然后把握意象,分析曲中讲了什么事,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现在又用原来对我的情意,去爱怜眼前的新人。”(张生说)小姐的想法错了,我张珙怎么敢去爱怜新人?我续上一首绝句诗,来表达我的真心:“人生难免有远别,我跟谁更亲密?如果不是遇上知音你,又有谁可怜我张生呢?”(莺莺唱)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20.下面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中的“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长亭送别》中“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的“鱼雁”,指书信。 C.《报任安书》中“剖符丹书”指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 D.《陈情表》中提到“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汉朝时选拔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错误,“省试”应为“会试”。 故选D。 21.下面是四种应用文,根据各自的特点,其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A.校学生会决定4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学生会通知) B.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龙城游览红梅公园。我是导游,大家可以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C.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9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对外开放。(广播稿) D.高二(1)班一位同学于3月17日上午拾到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若干元,望失主前往学校学生处找赵主任认领。(招领启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A项,“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句中用于欢迎同学们到来,使用不得体,可改为“来到”。 B项,“尊称”为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句中说“尊称我……”不得体,可改为“称”。 C项,句子内容为广播稿,广播稿要避免使用容易产生误听的词语,此句中“全部”容易误听为“全不”,使用不得体,可改为“全都”。 D项,符合招领启事的文体要求,语言得体。 故选D。 22.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皓月银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银盘,把洞庭山比作青螺。其他三项运用的都是拟人手法,从A项中的“有心”“惜别”“垂泪”可以看出,从C项中的“嫌”字可以看出,从D项中的“送”字可以看出。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月29日,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召开,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希望与会代表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个主题开展活动。 青年人有青年人的际遇和使命,作为中国当代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与套作。 【答案】【例文】 承担使命,振兴国家 10月29日,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召开,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希望与会代表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个主题开展活动。作为中国当代青年,我们生逢美好时代,为了人类共同命运,我们要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发展科技,振兴国家! 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人都是肩扛社会大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今,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应勇于承担,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发展科技,振兴国家。 青年是社会的先锋。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失去了方向,迷失了自我。但此时,有志青年们决定出国求学,为祖国寻找出一条光明的道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都身在其中。他们让中国同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引进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批留学生回到祖国,其中有中国第一代革命家,还有众多的无名英雄。他们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急先锋,身体力行地开创着中国的未来。 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曾发出“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呼声,燕园学子曾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现如今,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中国仍不乏勇担国家大任,充当科技尖兵的青年。“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叶聪,通过不懈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共计50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他是青年人岗位建功、报效祖国的榜样,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 还有嫦娥团队中那些90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探测器送上月球;哈工大那群二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勇担使命,发展科技,振兴国家。 习主席 曾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对青年提出殷切期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恰同学少年的我们风华正茂,就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只在“纸上谈兵”,我们要有本领,懂得科学知识,实干兴邦。我们要珍惜韶华固强补弱,努力钻研,发展科技,为人类共同的命运,为祖国的伟大复兴,用坚实的臂膀背负起明天的太阳! 【解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审题: 本题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说习近平向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致贺信,希望与会代表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个主题开展活动,强调了科学要为人类共同命运服务。要求中提出“青年人有青年人的际遇和使命”,并要求考生从“作为中国当代青年”的角度谈出自己的思考。把材料和要求结合起来看,“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既是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活动主题,也是中国当代青年人的使命,因此本题要围绕中国当代青年如何面对这一使命来写作,考生可以分析为什么“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是中国当代青年人的使命,也可以写作为中国当代青年应如何担负起自己的使命等。 立意角度参考: (1)青年人当脚踏实地,负重奋进,勇担使命;(2)青年人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承担使命;(3)青年人要砥砺前行,为了人类共同命运,发展科技;(4)青年人当勇于面对挑战,担负使命;等等。 选文结构: 本题如写议论文,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青年人要砥砺前行,为了人类共同命运,发展科技”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分析科学为人类共同命运服务的重要意义,然后论述中国当代青年人应承担使命,砥砺前行,为了人类共同命运发展科技,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素材: 1.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新青年》) 2.“90后”乒乓球运动员丁宁说:“奥运冠军应该做青年人的榜样:阳光乐观、积极向上,自强自律,为国家兴、国家强而努力奋斗。”吉利集团青年技工吕义聪说:“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年轻工程师和产业工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能享誉世界。” 3.“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叶聪,通过不懈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共计50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 米。他是青年人岗位建功、报效祖国的榜样,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