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4周每周一测含解析
每周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陆谷孙的词典人生 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 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 40 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 陆谷孙 1940 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7 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 后分配留校。1970 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 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 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 年陆谷孙出任 《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 苦难对人言。1991 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 地睡了一觉”。1500 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 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陆谷孙又在 2000 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英大 词典》。陆谷孙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 的厨房。”这种劳心劳力的活,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者避而远之,他却沉 浸其中。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到 2015 年这部词典才完成。《中华汉英大 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学界认为, 它深度打通了中英两国文化。 编词典,窥一斑而见全豹,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既是英语痴人,深爱莎 士比亚,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却也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他编纂的《中 华汉英大词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海峡两岸和香港的文化身份慢慢 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 例收录其中,让人深刻感受词语的色彩斑斓。陆谷孙说,语言是大众使用的,编词典没有权 威,没有围墙,“编者也是读者和使用者,使用者也是编者”。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 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 陆谷孙说,翻译令他想起“抵达”,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 陆谷孙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 文化上的灰尘,让它重新发光,映照世界。 一次,接受电视台拍摄,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 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 妙。 除了皓首穷经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在复旦,陆谷孙 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他 是一个非常渊博、有趣的人,毫无学究气和词典式的“枯燥”。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 “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居榜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学生从四面八方赶 来如同参与盛会。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 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 心为无限王”。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陆谷孙把编词典比作做厨子,是因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下苦功夫;对于这项一般 人难以长久坚持的工作,他乐在其中。 B.陆谷孙淡泊名利,编词典在评职称时不能算成果,他却全身心投入,并且拒绝“泰斗” 和“大师”等美誉,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 C.陆谷孙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虽痴爱英语,但要求学生热爱母语, 希望他们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 D.陆谷孙编纂词典但毫无词典式的“枯燥”,他在教学上非常渊博而又有趣,因此被复旦 研究生评选为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之首。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广雅中学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 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 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 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 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 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 保障在中国难以真正实行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 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黄德鸿师从的卓炯老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 “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 1948 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 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可是,“当时经 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 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 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 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篇篇论文分量十足,对广东省甚至我国 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 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 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 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 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 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 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 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 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 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 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 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 1991 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 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 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 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 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 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 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 50 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 级专门人才。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 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 生,为人处世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 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 向。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可以鉴照世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广雅中学读高中时,黄德鸿在自己的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引领下,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 路;“成为一名学者”,自此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B.大学时代,黄德鸿就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之所以选择社会学,是因为他认为 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这个专业符合他的志向。 C.黄德鸿之所以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 不合乎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D.由于黄德鸿的论文分量十足,显示了对中国企业管理、工业经济管理的广博学识和高深 见解,所以他被邀请参与编写了《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等书。 E.文章以黄德鸿立志做一名学者开篇,按时间顺序概述了他一生的事迹。新中国成立之前 的,侧重于写其人生选择,之后的侧重于写其经济方面的贡献。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莫以“双提高”弥补“养老金窟窿” 财政部近日发布的《关于 2014 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在企业职工基 本养老保险基金一项中,剔除财政补贴等收入,2014 年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为 18726 亿元; 基本养老金支出为 19045 亿元,收支相抵为负 319 亿元。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首次低于基本 养老金支出。 基本养老金出现缺口,并不让人过于愕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 表示,要达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未来面临的巨大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关于养 老金缺口有多大,有多种说法,最终指向都是基于存在缺口这一前提。那该如何去填补缺口? 中国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认为,提高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 老金年龄,能大幅缩小养老金缺口。“双提高”一旦真正实现,确实可缩小养老金缺口。 众所周知,目前延迟退休年龄的举措正在推进,事实上,延迟退休年龄,已经意味着推 迟了国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还有人建议“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 这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弥补养老金缺口,有多种途径,但不能仅拿国民“开刀”,全由国 民承担责任。正如有网友所称:弥补养老金缺口,别总盯着百姓的腰包! 集思广益,多策并举,而不是只在一只羊身上薅毛。弥补养老金缺口,固然需要“节流”, 但也需要开源,比如加大财政补贴。据统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我国财政支出的 12%, 与一些发达国家 30%—50%的比例相比,明显不高。如果适当提高财政支出的比例,养老金 缺口就会小一些。 众所周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相关决定明确提出,要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 政比例,2020 年提到 30%,将其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年来,坊间也一直建议提高国 企利润的上缴红利。国企,国家的企业,盈利甚丰,“匀”出一部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显然名正言顺。 此外,还可以提高养老金的运营收入。据统计,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启动投资运营,多年来年收益率一直在 2%左右低位徘徊,甚至赶不上 CPI 增速。 因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以钱赚钱。诚如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所称,多元化的投资组 合能够“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据悉,我国目前可纳入投资的养老金在 2 万亿左右。养老金入市规模不是由政府直接操 作的,而是由授权受托的市场机构来运作。养老金入市,如果真正以钱生钱,必能实现多赢。 养老保险基金是国民的养命钱,直接决定着退休者的晚年生活品质。既要保证每个老年 人都有一定的养老金,也要保证养老金可维系较为体面的生活。为此,确实需要正视并解决 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否则窟窿就会越来越大,一发不可收拾,直至爆发危机。值得欣慰的是, 全社会都在关心这件大事,相关部门也在通过制度安排缩小缺口。这就须广征民意,决策透 明,采取有效手段尽快弥补养老金缺口。 (有删改) 作者认为弥补“养老金窟窿”不能“全由国民承担责任”,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1.C 【解析】 C 项,曲解文意,“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不是陆谷孙对学生的希 望,而是学生对陆谷孙治学理想的概括。 2.BE 3.①加大财政补贴,适当提高财政支出的比例;②提高国企利润的上缴红利;③采取养老金入 市等方式,提高养老金的运营收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答题区域,再归 纳出要点。本题的答题区域是文章的第五、六、七、八段,作者结合社会情况从三个方 面分析了弥补“养老金窟窿”所应采取的措施。将要点加以整合即可。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