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9分) 萧惠,字伯仁,小字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立斩以徇。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乌八密以告,惠未之信。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王韩。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十七年,尚帝姊秦晋国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明年,帝复征夏国。惠自河南进,战舰粮船绵亘数百里。既入敌境,侦候不远,铠甲载于车,军士不得乘马。诸将咸请备不虞,惠曰:“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数日,我军未营。候者报夏师至,惠方诘妄言罪,谅祚军从阪而下。惠与麾下不及甲而走。追者射惠,几不免,军士死伤尤众。师还,以惠子慈氏奴殁于阵,诏释其罪。十九年,请老,诏赐肩舆入朝,策杖上殿。辞章再上,乃许之,封魏国王。诏冬夏赴行在,参决疑议。清宁二年薨,年七十四,遗命家人薄葬。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 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B.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C.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D.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答案:C 解析: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名词及动词短语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又叫“禁军”。唐以后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共六军。 B.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此处用后一义项。 C.枢密使,该职始置于唐后期,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从文中看,元代是武臣充任。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此处称萧惠清宁二年薨,与其官高有关。 答案:B 解析:“此处用后一义项”错,这里用的是前一义项,是宋朝每年拿出的给辽与西夏的钱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惠英勇善战,军律整肃。他随伯父征伐高丽,全力作战,打败高丽;后来进攻开京,因所辖部队纪律严整,被授官契丹行宫都部署。 B.萧惠洞察时局,战宋首功。萧惠分析辽国与宋国的强弱格局,建议皇帝亲征宋国,自己与大兄弟率大军逼近宋国边境,迫使宋国割地增币请和。 C.萧惠移师西夏,智勇俱废。辽帝征伐西夏,萧惠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从黄河南进军,已入敌境,轻敌傲慢,险些被追兵射死。 D.萧惠战败罪重,幸免逃责。他身为驸马都尉,与夏作战,判断战局有误,战败责任重大,但因儿子战死,皇帝下令免去其罪。 答案:B 解析:“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是萧惠与皇太弟率领军队,而不是与“大兄弟”,理解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乌八密以告,惠未之信。(5分) (2)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5分) 参考答案:(1)当时直剌之子纠集人马前来袭击,阻卜酋长乌八暗地将情况告知萧惠,萧惠不肯相信。(2)李谅祚必定会亲自去迎接车驾,哪有工夫顾及我们?无缘无故地设防,只不过自缚手脚罢了。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1)“密以告”,秘密报告;“以”相当于“而”;“未之信”,宾语前置句,没有相信他。(2)“无故”,没有原因;“设备”,设立防备;“徒”,白白地;“自弊”,给自己带来麻烦。 参考译文:萧惠,字伯仁,乳名脱古思。随同伯父排押征讨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依靠险阻拒守,萧惠力战,攻破了它。待到进攻开京,以军纪严整闻名,授职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1026),萧惠征讨回鹘阿萨兰部,自各路征兵,只有阻卜酋长直剌误期,萧惠便将他立即斩首示众。进军至甘州,围城攻了三日,没有攻下就回来了。当时直剌之子纠集人马前来袭击,阻卜酋长乌八暗地将情况告知萧惠,萧惠不肯相信。适逢西阻卜反叛,袭击三克统军官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率兵三千来相救,在可敦城西南遭遇敌人。谐理、阿不吕战死,士兵溃散。萧惠仓猝间列阵迎敌,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军。大家请示乘机挥兵迎击,萧惠认为我军疲敝,战斗力不强,不听众人建议。乌八请求在夜里去偷袭敌营,萧惠仍不准。直到阻卜兵撤军回师时,萧惠才预设伏兵攻击他们。前锋刚交锋,敌人便败走了。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召集群臣计议。萧惠说:“两国的强弱情势,皇上心中自然尽知。宋人西征已有数年,军队劳困,百姓疲乏,陛下亲率六军前往,获胜是势所必然。”皇上听从了萧惠的话,派使者向宋索取十城,并在燕地集合诸军。萧惠与皇太弟率军逼近宋境,宋人害怕丢失十座城池,答应增加岁币求和。萧惠因为首倡用兵之功,进封为韩王。重熙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时掌管元帅府事务,又担任北院枢密使。重熙十七年,娶帝姊秦晋国长公主,任驸马都尉。次年,皇上再次征讨夏国。萧惠自河南进军,战船粮船绵延数百里。进入敌境之后,侦察到敌人在不远处行动,便将铠甲载于车上,士兵不得乘马。诸将都请求防备不测,萧惠说:“李谅祚必定会亲自去迎接皇帝车驾,哪有工夫顾及我们?无缘无故地设防,只不过自缚手脚罢了。”一连数天,我军都没有扎营。探子报告夏国军队已到,萧惠正在追问谎报的罪过,谅祚军从山坡上冲下来。萧惠与部下来不及穿上铠甲便四散奔逃。追兵用箭射击萧惠,萧惠因之几乎未能免死,军士死伤尤其惨重。军队回国后,因萧惠之子慈氏奴阵亡,皇上下诏释免其罪。十九年,因年老请求辞官,诏令恩赐坐肩舆入朝,可扶杖上殿。萧惠再次递上奏章,皇上便允准其辞职,封他为魏国王。诏令冬夏都要赴行宫所在,参与决断疑难事务。清宁二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遗言让家人从简安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9分)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工草隶,善属文 属:写作。 B.文约理赡 赡:充足。 C.潜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 D.仍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 答案:D 解析:D项,知:掌管。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B.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C.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D.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答案:B 解析:在理解大意的前提下,根据“玄龄”“贼寇”“猛将”等名词性的词语将其断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D.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答案:C 解析:房玄龄是被高祖李渊所驱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分)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分) 参考答案:(1)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衡量事物,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 (2)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 解析: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如第(1)句中的“不以”“求备”“格”,第(2)句中的“微”“颜色”等。 参考译文: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遇到了知己,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私下结交,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明大义,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洞察人心,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际封户一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使一件事有失误。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精明通达行政事务,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衡量事物,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杂帛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重回原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为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贞观二十二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命他卧床总领留守事务。到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着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一扇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前去,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三日不上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