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官渡一中高二年级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王茂 审题人:赵苑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自汉代大一统之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原因不难理解:在“道”这一概念中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 “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 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C.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 “道”的价值观点与士大夫阶层相伴随,是这个阶层的一张标签。如果追寻“道统”意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 2. 下列表述中,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 B. 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扬主体精神。 C. 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 D. 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著名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 B. 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孟子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 C.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传统。隋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D. 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的,“文”由此依附于“道”,正如韩愈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文’作为一个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有误,“决定”一说不当,文章第一段的表述是“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考生要特别注意题干的选择依据,“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D项,“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不是原因,这是表现。文章最后一段说“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这是具体的表现。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文’由此依附于‘道’”有误,“依附”不合原文,文章的表述是“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猪年大年初一当天,8部电影集体上映,当日票房超14亿元,创国内单日票房新高。如今,过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 “科幻”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主题词。据国家电影资金办初步统计,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5天,成为领跑春节档的票房“黑马”。而充满科幻元素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紧随其后。 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很多影城春节期间日均上座率增长十分明显。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有超过1.1亿人次到电影院观影,全国电影票房超过50亿元。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 (摘编自于佳欣《变化中彰显中国发展活力——透视过年方式之变》,2019年2月11日新华网) 材料二: 《流浪地球》票房已超30亿,收获了票房,也收获了口碑,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国电影开始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中国电影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正在崛起,但未来题材一直未有突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极大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与好莱坞不同的是,中国科幻是把整个人类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中国科幻最有魅力的部分。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这样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认为,该片充满着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义,既有家园情结,又透视出家国情怀。 《流浪地球》的热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观众的如潮好评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摘编自牛梦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2019年2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月10日18时,春节档内地电影票房累计超过55亿元,排名前三的影片票房均破10亿元:《流浪地球》票房19.24亿元,《疯狂的外星人》票房14.10亿元,《飞驰人生》票房10.13亿元。 实际上,票房创造历史新高并不让人意外,其背后是我国迅速增长的文化市场。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6万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占我国2018年GDP的十分之一,可见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同时从8.2%的增速来看,也高于GDP6.7%的增速,其中文化服务业34454亿元,增长15.4%。 距离普通民众最近的文化产业消费,就是电影市场。电影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市场的火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从中捕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消费信号,即我国居民已经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的消费,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逆转的消费新趋势。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规模扩张迅速,我们依旧缺乏一些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当然了,推动文化领域全产业链发展,有关部门也需要发挥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文化企业发展的种种束缚,释放出文化企业的真正生产力。我国一些文化事业单位集聚了很多的人才等资源,有着非常强的实力与基础,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压舱石”,激活这些资源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上台阶,其中不少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或将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在不断扩张文化产业规模的同时,还应深度挖掘IP价值,建立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外媒评《流浪地球》称,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我们期待以此为契机,培育出更多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 (摘编自盘和林《春节档电影票房超55亿,我们还缺点啥》,2019年2月11日《光明日报》客户端)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猪年春节期间,有关观影人次、电影票房和上座率等统计数据显示,看电影已成很多人过年时的一项必选项目。 B. 猪年春节档的8部电影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电影行业相关人士认为这已经能够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 C. 《流浪地球》的导演认为该片表现出的家园情怀不同于好莱坞科幻大片,专家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 D. 专家对《流浪地球》的热映有各种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解读,但他们都认同该片具有的巨大现实意义、正面价值。 5.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民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消费是我国电影市场火爆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B. 我国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种种束缚一旦打破,释放出文化单位的真正生产力,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C.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2018年营业收入占当年GDP的十分之一,增速更是GDP增速的两倍多。 D. 《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在猪年春节档收获了口碑和票房,外媒认为它是中国电影业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的开始。 6. 以上三则材料都报道了《流浪地球》的票房情况,它们报道的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6. ①材料一意在说明春节档影片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过年看电影已成为人们的“必选项目”。(或““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②材料二意在说明这既体现了中国人的全球意识正不断增强,又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③材料三意在说明在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增长情况下,还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造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题中B 项,“已经能够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题中C项,“营业收入占……增速更是GDP增速的两倍多”错误,“增速更是GDP增速的两倍多”在文中应该指的是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服务业”的增速“15.4%”。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要求分析三则材料报道的意图有什么不同,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材料的来源、来源文章的标题,材料中表达观点的句子进行比较分析,如是新闻报道还可根据新闻的导语进行概括,此题可根据来源文章的标题中的“透视过年方式之变”“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我们还缺点啥”和文中的重点句子“过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春节档电影票房超55亿,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我们期待以此为契机,培育出更多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老八杂 迟子建 丢丢的水果铺,是老八杂的一叶肺。而老八杂,却是哈尔滨的一截糜烂的盲肠,不切不行了。 老八杂不是街名,而是一处棚户区的名字。这是一带狭长的房屋,有三十多座,住着百余户人家。房子是青砖的平房和二层的木屋,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们倚着南岗的马家沟河,错落着排布开来,远远一望,像是一缕飘拂在暮色中的炊烟 。这儿原来叫四辅里,只因它芜杂而喧闹,住的又多是引车卖浆之流,有阅历的人说它像“八杂市”。因有过“八杂市”和“新八杂市”,人们就叫它“老八杂市”。不过缀在后面的“市”字有些拗口,时间久了,它就像蝉身上的壳一样无声无息地蜕去了,演变成为“老八杂”。别看老八杂是暗淡的,破败的,它的背后,却是近二十年城市建设中新起的幢幢高楼。楼体外墙有粉有黄,有红有蓝,好像老八杂背后插着的五彩的翎毛。 老八杂的清晨比别处的来得要早。无论冬夏,凌晨四五点钟,那些卖早点的、扫大街的、开公交车的、卖报的、拾废品的、开烟铺的、修鞋的、打零工的,纷纷从家里出来了。他们穿着粗布衣服,打着呵欠,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到了夜晚,他们会带着一身的汗味,步态疲惫地回家。别看他们辛劳,他们却是快乐的,这从入夜飘荡在老八杂的歌声中可以深切地感悟得到。 老八杂的人清贫而知足地活着,它背后那些高档住宅小区却把它当成了眼皮底下的一个乞丐,怎么看都不顺眼。春天的哈尔滨风沙较大,大风往往把老八杂屋顶老化了的油毛毡和院落中的一些废品刮起,树静风止时,那些沿河而行的人,就会看见哈尔滨这条几近干涸的内河上,一带垃圾缓缓地穿城而过,确实大煞风景。 老八杂除了在风天会向城市飘散垃圾,它还会增加空气的污染度。由于这里没有采暖设施,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烧煤取暖,烟囱里喷出一团团的煤烟,逢了气压低的日子,这些铅色的烟尘聚集在一起,呛得人直咳嗽,好像盘旋在空中的一群黑压压的乌鸦。还有,由于电线的老化,这里火灾频仍,而老八杂的街巷大都逼仄,消防车出入困难,一旦大火连成一片,后果不堪设想。 改造老八杂,势在必行了。 政府经过多次论证,下决心要治理这处城市的病灶了。工程立项后,实力雄厚的龙飘集团取得了对老八杂的开发权。丁香花开的时节,他们就派人来对现有住户的住房面积进行实地测量,并将动迁补贴的标准公示出来。如果不回迁,按照每平方米两千五百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如果回迁,每平方米要交纳四百元的小区“增容费”。也就是说,将来你若想在老八杂生活,即便是住原有的房屋面积,每户至少也要交纳两到三万元,人们对此牢骚满腹。 卖烧饼的张老汉说:“我住旧房子住服帖了,不想挪窝啊!我进了鸟笼子,被他们给吊在半空了,还得倒贴钱给他们,我疯了?” 开发商设计的住房是沿马家沟河的四幢高楼,在高层住宅的下面,有三层的会所和两层的游泳馆。其余的地方种花种草,设置健身器材。 尚活泉说:“我天天在外出苦力,晚上回家时腿都软了,那些健身器材,谁他妈用啊!” 王来贵说:“这地段的房价如今涨到四千块一个平方了,他们才给我们两千五,这不是打发叫花子吗? “我们这里一百多户连一栋楼都使不了,名义上是给我们改善条件,其实他们是靠我们的地皮发横财,咱们可不能上当啊。”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人嫌住在高楼里不接地气,人会生病;有人嫌自家赖以为生的架子车没处搁,耽误生计;还有人嫌坐电梯头晕,等于天天踩在云彩上,不会再有好胃口了。 动迁通知在六月份就张贴出来了,限老八杂的人在七月底以前,必须迁出。但大家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过着日子。 老八杂的人,但凡遇见难事,都爱凑到丢丢那儿请她拿个主意,虽说她是个女人,但却是老八杂人的主心骨。 丢丢四十出头,长脖子,瓜子脸,细眯的小眼睛,喜欢戴耳环和梳发髻。喝松花江水长大的女孩,大都有着高挑的身材,丢丢便是。她有一米七,双腿修长。她的小腿圆润,大腿结实却不乏柔美,似乎你摆到她面前一双舞鞋,她就能踮起脚尖,轻盈地起舞。丢丢有着男人一样的剑眉,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凌厉和豪爽;她又有着敦厚的嘴唇,让人能感觉到她为人的厚道。 老八杂那些暗淡破旧的房子,据说是旧哈尔滨的“马市”。那时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马市”也就兴起了。“马市”在,就有养马人。有了养马人,就要有娱乐。老八杂现存的半座米黄色的小楼,过去就是舞场,是一个俄国商人开的。它位于老八杂的腹地,主人就是丢丢。 (节选自中篇小说《起舞》)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把老八杂比成一截糜烂的盲肠,既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又突出了它的问题。 B. 老八杂居民对开发商的意见很大,所以,虽然动迁通知早就张贴出来了,人们却不愿搬迁。 C. 小说详细描写了老八杂对城市风景和空气的污染情况,一方面突出了改造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居民觉悟低下。 D. 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如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作品语言方面的特点。 8. 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9. 结合文本,请探究作品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 【答案】7. C 8. 示例:①交代了老八杂的来历、位置和特点。②为下文故事设定了环境背景。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9. ①中国的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取得巨大进步,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②城市化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利益间的矛盾。③城市棚户区改造困难重重,开发商过度逐利。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表现了其居民觉悟低下”分析有误。结合文本内容“我们这里一百多户连一栋楼都使不了,名义上是给我们改善条件,其实他们是靠我们的地皮发横财,咱们可不能上当啊”分析可知,聪明、精明得很,而且开发商也未必是出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考量的,还是主张宰一笔的。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内容上,结合“老八杂不是街名……错落着排布开来,远远一望,像是一缕飘拂在暮色中的炊烟”“别看老八杂是暗淡的,破败的,它的背后,却是近二十年城市建设中新起的幢幢高楼”分析可知,交代了老八杂的来历、位置和特点。结合“老八杂的清晨比别处的来得要早”“老八杂除了在风天会向城市飘散垃圾,它还会增加空气的污染度”“改造老八杂,势在必行了”等分析可知,为下文故事设定了环境背景。结构上,结合“卖烧饼的张老汉说:‘我住旧房子住服帖了,不想挪窝啊!我进了鸟笼子,被他们给吊在半空了,还得倒贴钱给他们,我疯了’”“开发商设计的住房是沿马家沟河的四幢高楼,在高层住宅的下面,有三层的会所和两层的游泳馆。其余的地方种花种草,设置健身器材”“我们这里一百多户连一栋楼都使不了,名义上是给我们改善条件,其实他们是靠我们的地皮发横财,咱们可不能上当啊”等方面分析,从历史人文和居住习惯等方面写这里的人安土重迁的原因,第二段内容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语段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分析时候需要注意小说的文体特征。可以结合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等方面的分析。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题干要求“探究作品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答此类题目,要从守望、突进、包容(融合、理解)三个维度来答。结合“改造老八杂,势在必行了。政府经过多次论证,下决心要治理这处城市的病灶了。工程立项后,实力雄厚的龙飘集团取得了对老八杂的开发权……每户至少也要交纳两到三万元”等分析可知,中国的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结合“人们对此牢骚满腹”“我住旧房子住服帖了,不想挪窝啊!我进了鸟笼子,被他们给吊在半空了,还得倒贴钱给他们,我疯了”“开发商设计的住房是沿马家沟河的四幢高楼,在高层住宅的下面,有三层的会所和两层的游泳馆。其余的地方种花种草,设置健身器材”“我天天在外出苦力,晚上回家时腿都软了,那些健身器材,谁他妈用啊!”“这地段的房价如今涨到四千块一个平方了,他们才给我们两千五,这不是打发叫花子吗?”“我们这里一百多户连一栋楼都使不了,名义上是给我们改善条件,其实他们是靠我们的地皮发横财,咱们可不能上当啊”“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但大家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过着日子”等分析可知,城市棚户区改造困难重重,城市化进程中充斥着各种利益间的矛盾。结合“开发商设计的住房是沿马家沟河的四幢高楼,在高层住宅的下面,有三层的会所和两层的游泳馆。其余的地方种花种草,设置健身器材”“我们这里一百多户连一栋楼都使不了,名义上是给我们改善条件,其实他们是靠我们的地皮发横财,咱们可不能上当啊”等分析可知,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开发商过度逐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已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鞫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麟州饷道回远,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彦博嗣成父志,益储粟。元昊来寇,围城十日,知有备,解去。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元祐初,司马光荐彦博宿德元老,宜起以自辅。宣仁后命平章军国重事,恩礼甚渥。然彦博无岁不求退,居五年,复致仕。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诋毁先烈,降太子少保 。卒,年九十二。彦博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元祐间,契丹使耶律永昌、刘霄来聘,苏轼馆客,与使入觐,望见彦博于殿门外,却立改容曰:“此潞公也邪?”问其年,曰:“何壮也!”轼曰:“使者见其容,未闻其语。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使者拱手曰:“天下异人也。”既归洛,西羌首领温溪心有名马,请于边吏,愿以馈彦博,诏许之。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 (节选自《宋史·文彦博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B. 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C. 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D. 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避讳,封建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 B. 及进士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宋代科举殿试时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C. 太子少保,负责教习太子,后成为一个荣誉称号,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D. 布衣交,指不拘身份地位高低平等交往,因布衣一般是平民穿的衣服,亦指贫贱之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彦博能够未雨绸缪。他继承父亲的遗志,修复了唐时旧道,并储备了大量的粮饷,敌兵人侵,围困麟州城十天,知道城中已有准备后,便撤退了。 B. 文彦博曾受多人诽谤。在绍圣年间,章惇执掌政权,言官认为文彦博与司马光是朋党,并诋毁先烈,加之文彦博多次请求辞官,因此他被降职。 C. 文彦博颇受外族尊崇。契丹使者听了苏轼对文彦博的介绍后,认为文彦博是天下奇特之人;西羌首领温溪心请求边境官吏,愿意把他的名马赠送给文彦博。 D. 文彦博颇得同仁赞誉。他历事四朝,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苏轼认为处理事情精练的年轻人也比不上他,他的学问贯通古今,专业的名家也有不及他之处。 13.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现在案件已审结,你应该急速返回,事情如果不成,我文彦博承担罪过。 (2)靠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反而容易使我心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中,“边事”做“经制”的宾语,所以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D两项;“彦博以无诏”明显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且“不敢募而去”的主语是王中正,故“拒之”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项,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宋代科举殿试时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错,宋代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加之文彦博多次请求辞官,因此他被降职”理解有误,由原文可知,“彦博无岁不求退,居五年,复致仕”在“绍圣初”之前,“多次请求辞官”和“被降职”没有关系。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今”,现在;“具”,审结;“亟”,急速;“或”,如果。第二句中,“倚”,靠着;“傲”,傲然自得的情怀;“安”,安适。 【点睛】参考译文: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他的祖先本姓敬,因避晋高祖和宋翼祖的名讳而改姓文。年少时他和张昇、高若讷跟从颍昌的史炤学习,史炤的母亲认为文彦博与众不同,说:“是会显贵的人。”对待他十分宽厚。文彦博考中进士后,任翼城县知县,做了绛州通判,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调任殿中侍御史。(当时)黄德和诬陷刘平投降敌虏,用金带贿赂刘平的奴仆,让他附和自己的说法来证实刘平投敌。刘平一家二百口人都被戴上刑具拘囚起来。皇帝下诏命文彦博在河中设置法庭审理案件,文彦博审问调查后得知实情。(但)黄德和的同党援助很多,图谋推翻此案,以致朝廷派遣其他御史前来。文彦博拒不接受,说:“朝廷忧虑案件没审完,所以派遣你来。现在案件已审结,你应该急速返回,事情如果不成,我文彦博承担罪过。”黄德和及刘平的奴仆最后被惩罚。麟州运粮饷的道路曲折路途遥远,而银城黄河外有唐朝时运粮饷的旧道,被废弃没有修治,文彦博的父亲文洎任转运使的时候,将要修复唐时旧道,没来得及动工就去世了。文彦博继承父亲的志向,(修复了唐时旧道,)增加了储备的粮食。元昊入侵,把麟州城围了十天,知道城中有准备,就撤离了。王中正经理节制边境事务,凡所经过之处,都宣称受秘密旨意招募禁兵,带领他们向西而。文彦博因为没有看到诏令拒绝他,王中正也不敢招募就离开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请求告老还乡,以太师之职辞官,居住在洛阳。元祜初年,司马光推荐文彦博,认为他是德高资深的天子老臣,应该重新起用来辅助自已。宣仁后任命他为平章军国重事,恩赏礼遇很优厚。但文彦博没有一年不要求告退,过了五年,又辞官。绍圣初年,章惇执掌政权,言官议论文彦博依附司马光结为朋党,诋毁祖先的功业,降为太子少保。文彦博去世时,享年九十二岁。文彦博历事四朝,任将相共五十年,声名闻于四夷。元祐年间,契丹派遣耶律永昌、刘霄来访问,苏轼接待使者,同使者一起入朝觐见,望见文彦博在殿门外,使者退立神色一变说:“这是潞公吗?"(使者)询问文彦博的年龄,说:“多么健壮!”苏轼说:“使者望见了他的容貌,没有听见他说话。他管理各种事务,即使是精明干练的少年也比不上;他融会贯通古今知识,即使专业的名家也有不及之处。”使者两手相合尊敬地说:“(文彦博)真是天下奇特之人。”文彦博回洛阳后,西羌首领温溪心有匹名马,向边境官吏请求,希望将名马赠送给文彦博,皇帝下诏答应了他。他在洛阳时,洛阳人邵雍、程颢兄弟都以儒家道统相标榜,文彦博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们如同与平民相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先主孔明① 刘秉忠 智涉图深往事非,茅庐一论定真依。 风云龙虎随时有,鱼水君臣自古稀。 月照锦江翻月色,烟波玉垒动朝晖。 精英不死青天上,留得文昌②奉紫薇③。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北上觐见忽必烈,受其礼遇之后。②文昌:文昌星,乃文魁之星,为智慧的化身。③紫薇:即北极星,中国古代认为是众星之主,代指人间帝王。 14.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了诸葛亮的事迹,他在茅庐之中和刘备分析、讨论“天下三分”的局势,并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归宿。 B. 颔联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感叹自古以来缺少鱼水般的君臣关系。 C. 颈联写景,在月光之下,锦江翻起阵阵波浪;玉垒山在朝晖之中,涌起层层烟波。“翻”字和“动”字赋予画面动态美。 D. 本诗融叙事、写最、抒情、议论于一体,借写先主和孔明的事迹,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索,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15. 杜甫《蜀相》中也写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请简要分析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14. B 15.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伟略、鞠躬尽瘁,效忠蜀汉王朝的高度赞美和敬慕之情。不同点:杜诗最后两句慨叹诸葛亮功业未竟而亡,充满了惋惜和遗憾。刘诗通过对诸葛亮、刘备君臣关系的赞扬,暗示自己得遇明主,一定效仿孔明,为国效力,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语言的能力。B 项,“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理解有误,应是表达世上并不缺少呼风唤雨的明主、贤臣。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了解两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再分析异同。两首诗歌都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赞扬了他的雄才伟略,誓死效忠的高尚美德。但杜甫的《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感慨与忧伤;而本诗不但有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还通过“鱼水君臣自古稀”句借用诸葛亮与刘备融洽的君臣关系,来暗示自己得遇明主,表达自己誓死追随的决心。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情感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说,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_______”,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________”,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了秦的自私无道。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终不察夫民心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用之如泥沙 (5). 纷纷暮雪下辕门 (6). 风掣红旗冻不翻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诼”“锱铢”“辕”“掣”,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造酒技术 。古人最早造酒是用稻米发酵,即将稻米中的淀粉发酵,酿造成酒。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 ,想到既然稻米中的淀粉能够发酵变成酒,那么其他含有淀粉的粮食作物也能够用来酿酒。于是,他们便利用谷子、小麦、大麦、高粱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来酿酒。随着造酒原料的逐渐丰富和造酒技术的改进发展,酒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最终有了今天 的酒。 ( ),葡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关于葡萄酒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历来都没能达成共识。有证据表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清楚的情景。 那么,葡萄酒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在汉代。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宛左右以葡陶(即葡萄)为酒”,于是,便将此酿酒技术带了回来。我国从此有了葡萄酒。到了唐代,葡萄酒在我国 ,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便是形象反映。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源远流长 融会贯通 琳琅满目 沸沸扬扬 B. 源源不绝 融会贯通 形形色色 沸沸扬扬 C. 源远流长 触类旁通 形形色色 风靡一时 D. 源源不绝 触类旁通 琳琅满目 风靡一时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除粮食作物外,水果也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B. 水果是除粮食作物外的重要的造酒原料。 C. 粮食作物和水果都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D. 造酒原料不仅有粮食作物,更有水果。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采收、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B.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C.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情景。 D.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源源不绝: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第一个横线处,形容我国造酒技术历史悠久,应用“源远流长”。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第二个横线处,根据后文“想到既然稻米中淀粉能够发酵变成酒,那么其他含有淀粉的粮食作物也能够用来酿酒”可知,应填“触类旁通”。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第三个横线处,形容酒品种多,而“琳琅满目”多形容书籍或工艺品,故应用“形形色色”。风靡一时:形容某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第四个横线处,说明葡萄酒在唐朝很流行,应用“风靡一时”。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语境,括号内的句子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应突出水果是重要的造酒原料。B项,承上启下的作用不明显,应排除。C项,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且与后文“葡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衔接不紧密,应排除。D项,根据选项的意思,来能够使作物和水果之间有递进关系,但材料中没有这层意思,应排除。故选A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划线句子存在两处毛病,都是语序问题。“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语序不当,应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排除A项、C项。“清楚地”放在描绘前,排除B项。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送的短信,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作为您的高足,有幸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至今敬谢不敏。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仅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定当全力相助! 【答案】(1)将“垂念”更改“常念(感念)” (2)将“高足”更改为“弟子(学生或门生)” (3)将“敬谢不敏”更改为“感激在心” (4)将“斧正”更改为“指正” (5)将“鼎力相助”更改为“大力相助(全力以赴)”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得体类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本题,“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不能用于自己对别人的思念,要把“垂念”改为“常念”或“思念”。“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语段中称“我是您”的学生,错误,应改为谦称“门生”或一般性称呼“学生”。“斧正”:请人修改文章。敬称。此处使用对象是“我的不足”,使用对象错误,应改为“指出”。“鼎力”:感谢别人帮助之大,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对别人的帮助。所以应改为“大力”或“全力”。这几个词语在文中均不得体。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段评述性文字,对港珠澳大桥开通的意义发表看法,不超过100字。 港珠澳大桥工程路线起自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接珠海及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路线总长为55千米。截至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里程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大桥工程的技术及设备规模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港珠澳大桥已于2018年10月24日开通运行,这座连接珠江口东西的全球最长跨海大桥与轨道交通形成闭环,让粤港澳三地连成了一体。 【答案】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港珠澳大桥将粤港澳三地连接在一起,加强了港澳与内地的联系,将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进行评述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筛选出关键信息,进行评述。本题中,阅读材料,可以发现材料主要讲了两点:一是港珠澳大桥的概况及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由此可见: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港珠澳大桥在交通上的作用,即连接了粤港澳三地,如:港珠澳大桥将粤港澳三地连接在一起,加强了港澳与内地的联系,将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评述时要抓住这两点发表看法,点评港珠澳大桥开通的意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一种或几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眼力”是一种“定力” 鉴定是一门“眼学”,靠的主要是“眼力”,这是没有问题的。 一般人会把眼力理解为“依靠眼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从字面上看似乎也没有错,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赖一双眼睛了。然而,眼力之“力”,却未必根植于你的眼睛。 这要怎么解释呢?打个比方吧,拿一条宽20厘米长木板放在平地上让你行走,你一定不会走到木板外面去,如果把木板升到100米的高空,你原来的“能力”还在吗?再比如,站在一定的距离,把篮球投进篮框里,是一种与准确有关的“能力”,但是象乔丹那样,在NBA总决赛最后一场的最后一秒,从对方的激烈围抢中高高跃起,空中绕过阻碍,投进压哨逆袭的一球,所需要的能力,却不是“准确”所能概括的。 闲聊中拿起一本画册或图录,随手翻翻,说这张是真的,那张是假的,凭借已有的知识,靠的是一种眼力。 有句乡谚说:“当官靠提携,撑船真才子”。撑船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复杂,但要想从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全身而退,却需要一种日积月累的,既与外境周旋,又与“我”周旋的真功夫。鉴定一事,实与撑船相近。 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 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这里所谓的“骇”、“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 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也是一门心理学。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种“定力”,是通过与自身各种微妙隐蔽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 “为重名所骇”者,本质上是自信不足,心虚“怯阵”。“重名”就是“来头大”,包括很多因素,比如世家旧藏,著录累累,前辈大师的结论,题跋“帮手”的过硬等等。 与“怯阵”相反的是“轻敌”,古代书画市场上,那些缺乏“证据链”的,“光头光脑”的“真龙”,被冤枉埋没的又何可胜数。鉴定中的求真与务实,需要的是一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精神,既能“视袁绍如中枯骨”,又能“识英雄于草莽之中”。 刚愎自用无疑是眼力的“毒药”。鉴定乃层层“掘进”之事业,需要不惮改过、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绑架,自护其短,不能虚心面对不同见解与前沿知识,自然无法做到吐故纳新,精进不已。而依赖与从众,则是固执的反面。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与其他人一起看东西的时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对某件作品已有明确看法,多会不自觉地产生“放松”的心理。据当事者回忆,早年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时,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鉴定数量庞大,一件书画拿上来后,只要一两个说话影响力大的人发表了观点,其他人除非发现有力证据,多是随声附和。 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贪心一起,智商归零,这是世上绝大多数骗局成立的理由。有些行家帮别人鉴定难得犯错,而自己买东西却时而“马失前蹄”,就是“捡漏”心理的作祟。“捡漏”之心一旦发动,通常八匹马拉不回来,贪念趋进,理性后撤,使劲寻找有利自己判断的“正面”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于此等处,可知“信息”与“外缘”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捡择。 所以,离开了“定力”,就没有靠得住的“眼力”。“眼学”的背后,是一门“心学”。 一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中正、开放、虚灵,“活泼泼地”。另一方面,要随时省察“起心动念”的那一瞬间,警惕所有的先入之见和惯性思维,并且能够及时纠正、“转向”。恰如“中锋用笔”,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让笔锋从偏侧散乱的状态回归中正与弹性的动态平衡的能力。 佛家云“八风吹不动”、“平常心是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运用到鉴定的场合。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与撑船、写字一样,都可以成为一种“修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注意本题属于材料作文写作,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其次要注意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具体过程:审读材料和题干要求。本题材料属于单一材料,但是给出了四个选择,即眼力、思力、定力、抗压之力。材料阐释了诗人陈先发对儿子的人生劝勉——蓄起“四力”,也即写作的四个关键词:眼力、思力、定力、抗压之力。从材料内容看,命题基点是“人生成长”、“完善人格”、“励志修身”。材料提示具体,写作任务明确,能引导考生关注当下、思考未来,启示考生深刻挖掘所选关键词的内涵及两者间的有机关联,结合自身实际构思行文,亦可体现其文本架构能力。本题在写作时要注意题干既有限制性也有开放性。限制性表现为:1.“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界定了写作内容,需与写作者身份相符合。作为高三学生,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主导,青春活力是我们应彰显的特征,故在写此文时应结合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散思维谈认识,展现积极乐观的阳光态度。2.“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一种或两种”,界定了写作范围,需从四个关键词中选择“一种或两种”,并围绕关键词展开立意、构思行文。3.任务还要求“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故在行文中,学生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或感悟”,用一定篇幅去谈所选关键词的理解和感悟。开放性表现为: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关键词之间虽互不相扰、有其独立性,却又联系紧密,无论怎样的两两组合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切入、充分思考,可综合立意,形成具有特色的文本。2.文体是开放的。“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并未明确规定文体,谈经历可写成记叙文,谈感悟可写成一般的议论文或说理性散文。3.联想的丰富性。写作者在结合自身经历的背景下,可纵贯古今中外、联系当下,拓展精神维度,思考人生之航向。4.考生自身的“经历或感悟”各有不同,写作内容具有无限开放性,只要能谈清所选关键词的理解和感悟,完整呈现题意要求的都可以写。 可以有如下的立意:1.眼力观世界,思力闯人生: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洞察世事、拓宽眼界,而持续地思索省己能延展人生的深度,以此一步步跨越人生的阶梯,走向辉煌。2.定力稳人生,抗压促成功:当下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在多种选择之中,人们时常迷茫,而真正的人生赢家往往是那些能坚定方向,并能在前行的过程中抵抗各种压力并锤炼出独特人格之人。3.培养眼力,发展定力。4.有了思力,便有了眼力。 可供选择的素材较多,比如:1.“格鲁尼亚”的功勋画家“Guram”,他被人们誉为“雪魔”。自小出生在木匠世家的雪魔因为父亲酗酒、母亲离家出走而家庭支离破碎。迫于生计的他只能在杂货铺当学徒。他有一个爱好:画雪。在零下几摄氏度的冬天,当别人都在屋子里取暖时,他专注地拿着画笔在屋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静静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凭借他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在恶劣环境中不屈服的勇气,他成了“功勋画家”。2. 樊锦涛在人生最美的年纪,离乡留在了敦煌,专心致志对壁画进行修复。最终缔造属于自己的辉煌。3.讨伐董卓之后,曹操和袁绍打起了仗。袁绍死后,有人查出曹操部下给袁绍的密信,但曹操连看都不看就下令烧掉。曹操还坦诚地说:不怪他们,大败时,连我都有过投降的念头。有个给袁绍写檄文的人,文中骂曹操骂得很恶毒。他被俘后,曹操不但没有杀他,而且说他的文章写得好。这个人就是后来建安七子中的陈琳。4. 我国古代最为出名的高太祖刘邦。在他还没成为一国之主的时候,人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不务正业骗吃骗喝。可是后来他去吕雉家赴宴时竟然谎称送了红包五千两。吕雉的父亲是一个有远大见识,并具有独特眼光的人,他说刘邦日后必成大器,并执意将大女儿嫁给刘邦,便是日后的吕后。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小混混刘邦会成为一国之主,可是他的岳父却有不一样的眼光,他从刘邦的举手投足之间,从他的从容不迫之中,很果断的得出了结论。 【点睛】无论写什么文章,都需要考生平时的学习和训练。首先是积累。积累资料和素材的途径很多,考生还可以从传媒材料中获取信息。可以看电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甚至一些谈话类栏目都会使人增长知识,网络、报纸、杂志,例如《读者》等,都可以多看看,收集其中感人的表现真善美的素材。这些知识不仅为了考试,对个人发展和成长也都有启迪意义。像“感动中国”的那些优秀人物,对每个人奉献社会、积极奋进、体悟人生都有积极意义。其次,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是写的基础,善读才能善写,“写”在古文中同“泻”,就是倾吐和表情达意,读则是理解吸收,吸收越多,能倾吐的就越多。在阅读优秀作品包括书刊杂志上的好文章时,要学其行文方式,学其布局谋篇,学其思路、取材,学其语言。名言警句也是考生可以积累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人生也都有启示意义。有了足够的积累,才会文思泉涌;有了丰富素材,才会妙笔生花。只有解决了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问题,表情达意的能力、行文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才能在考试中写出好作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