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文言文阅读06新题型:阅读延伸题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文言文阅读06新题型:阅读延伸题学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新题型:阅读延伸题 学习内容: 一、“阅读延伸题”生成的原因 是北京市 2010 年开始尝试创新的一类新题型,迄今为止只有两年的 命题经验。 多年以前,古文的阅读,从试卷命制以及阅卷操作的层面考虑,一直 使用客观题(选择题)的方式。 好处:省去了不少繁琐的程序; 不足:1.抹杀了文学鉴赏的空间, 2.选择错误项实际是迁就了鉴赏水平中的低 层次,失去了区分功 效。 因此,近些年来一部分古文阅读题在客观题(选择题)向主观题(笔 答题)迈进,对学生的阅读状态有了更加细腻,更加深入,更加高端的考 查。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主观题的考查还仅仅限于“翻译”层面,即文意 理解。 而“阅读延伸题”是这种考查方式的更加大胆地迈进,学生基于作品 的个性化分析文字必然能更全面地呈现其阅读水平,有利于选拔。 古文阅读、 古诗鉴赏、 科学文阅读、 文学类阅读。 二、“阅读延伸题”的特点 先看看其基本题型: [朝阳卷] 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6~9 题。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 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 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 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 趋舍。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 近功小利。……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 戚:忧伤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之南都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 在庆州修筑大顺城,来占据要害之地,又修筑胡芦城,夺回叛贼的土 地派人耕种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A.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感伤家世之变,离家求学,严格自励, 学有所成。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范仲淹“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 舍”,意思是“他侍奉皇帝、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信条,不因对自 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这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为人处世的原则,请从 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为人处世原则的领 悟。(不少于 200 字)(10 分) [10 题评分标准] 10.(10 分) ①举例:3 分。举出一例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②结合现实生活谈领悟:5 分。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分析深刻,即可得 满分。 ③语言表达:2 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阅读延伸题”的特点: 1.字数:每篇 200 字以上。 2.基本结构:阅读+延伸。 3.对语言有相当高的要求:准确/精练/文采。 4. 北京语文高考题的写作变成了(60+10+10)80 分,相当于 3 篇写作, 对考生时间安排和思路组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例题讲析 [例 1·西城卷·10] 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 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父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 头触屏风。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 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父乃不复言。 父死后,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史,内执法 殿中,公卿以下皆敬惮之。是时中书令石显用事专权,咸颇言显短,显等 恨之。时槐里令朱云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咸素善云,云从刺候, 教令上书自讼。于是石显微伺知之,白奏咸漏泄省中语,下狱掠治,减死, 髡为城旦,因废。 成帝初即位,大将军王凤以咸前指言石显,有忠直节,奏请咸补长史。 复为南阳太守。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以律程 作司空。咸所居调发属县所出食物以自奉养,奢侈玉食。然操持掾史,郡 中长吏皆令闭门自敛,不得逾法。下吏畏之,豪强执服,令行禁止,然亦 以此见废。 时车骑将军王音辅政,信用陈汤。咸数赂遗汤,后竟征入为少府。少 府多宝物,属官咸皆钩校①,发其奸臧,没入辜榷②财物。官属及诸吏, 举奏按论,畏咸,皆失气。为少府三岁,与翟方进有隙。方进为丞相,奏: “咸前为郡守,所在残酷,毒螫加于吏民。”咸坐免。顷之,红阳侯王立 举咸方正③,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方进复奏免之。后数年,立有罪就国, 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 (取材于《汉书•陈万年传》有删改) 【注解】①钩校:探究查对。 ②辜榷:垄断、侵占。 ③方正: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代选举科目之一。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写陈咸仕途数起数伏,后被发回故郡,最终 “以忧死”。你如何看待陈咸的结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 看法。(不少于 200 字)(10 分) 评分标准: 明确认识,2 分;结合文中相关内容,3 分;联系体验或深入思考 分析,3 分;语言表达,2 分。少于 200 字扣 1 分。  “陈咸的结局”——阅读部分,忠实原文,分析原文;“你如何看 待”“谈谈自己的看法”——延伸部分,谈个性感受。  你对陈咸的死是持“罪有应得”的态度,抑或同情的态度?答案 不是惟一的,而是开放的,但要亮明态度,力求观点鲜明。 范例一 我认为陈咸是罪有应得。在本文中,陈咸本有异材,却被官场的昏暗 所玷污,生活奢侈,欺压百姓,并学会了阿谀奉承。最终“以忧死”,是 他腐败导致的结局。陈咸的堕落,更多是当时社会、官场的黑暗所造成的。 他那罪有应得的结局反映的也是社会的悲哀。儿时,他对父亲所教的谄媚 之术所不齿,长大后却依靠其所生活,正是大环境逐渐的侵染使他愈陷愈 深。我认为,人生来纯洁,而社会环境可以慢慢改变人纯洁的心灵。然而, 我们能否不像陈咸一样与社会黑暗同流合污,而保持自己的纯真呢?“出 淤泥而不染”着实困难,然而东坡做到了,陶潜做到了。愿我们保持心中 的本真,不走陈咸那罪有应得的结局。 范例二 陈咸曾因直言讽谏而被提拔,因严明执法而受重用,却为一己私情犯 法获罪;曾因反感父亲的谄媚之术而贪睡,却在为官数载后奢侈玉食,赂 遗得官。最终,他被发回故乡,在忧愤中死去。陈咸的结局无疑是悲哀的。 “悲”的是他有“异材,抗直”、执法严苛而屡遭朝中佞臣排挤,总与当 势者结仇;“哀”的是他不能在污秽肮脏的官场上保存自身天性的清白, 滥杀无辜,压迫百姓,奢靡生活,贿赂高官。曾因忠直而为人所敬惮的陈 咸,最终成为了他最讨厌的人中的一员。被发回故郡的陈咸心中在忧什么 呢?我想,暮年的他回想起年轻时的壮志与当年曾经回应父亲的话,应有 所悔悟吧。 范例三 我认为最终陈咸“被发回故郡,以忧死”是一个必然的结局。陈咸是 一个正直、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人,然而他本身,也兼有一些为人所不齿 的特性,诸如“宽于律己,严以待人”、“贿赂权贵”。这也正是他不适 合也不能走仕途之所在。纵观历史,能在官场立足之人,非大善即大恶。 大善如包拯包青天,为人耿直,做事一丝不苟,被百姓所爱戴,因此不陨; 大恶如和珅,树党无数,对上谄媚奉承,对下欺诈镇压,虽结局凄惨,却 也在壮年之时,立于官场而不倒。陈咸这种“小善无人爱,小恶有人厌” 的状态,恰恰是无法扎根于官场的。可见,陈咸的结局看似可惜,其实却 是他自身原因所造成的一种必然。 范例四:有瑕疵 我认为陈咸失去了年轻时的一腔报国热忱,也巴结奉承显贵,最终丢 官忧死不可惜。他少时“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而年长后却“奢侈玉 食,数赂遗汤”。可见他一生前后反差之大。(1)我想是因为他曾得罪石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显而被下狱等挫折导致他性格的转变(理解上有硬伤)。(2)诚然我可以 理解一个人面对污浊的世界最终妥协低头。但陈咸比起仕途三起三落仍为 民为国的苏东坡,比起退江湖之远仍忧其君的范仲淹,比起懂得“知行合 一”却又能坚守自己的原则的王阳明就能发现,他还差得很远。(3)面对 黑暗最终沉沦的人我只有遗憾却不会惋惜,因为五千年华夏文明中总有那 些傲然于世,坚守那份信念的灵魂激荡着我的内心。 范例五:有瑕疵 我认为,陈咸最终忧郁而死的结局是令人叹惋的,却也是他咎由自取。 少时的陈咸不愿谄媚,直言进谏。这样的刚正方直是不得不令我佩服的。 但随着他涉世越来越深,人性中偏私、自私的一面也逐渐显露了出来。他 为保护朱云暗中叫其上书自讼,泄露了秘密;他对属下严治却自己生活奢 侈;他开始贿赂权贵。这些无疑都是他给别人留下的把柄。但在这些不好 的事件之外,他仍是一个正直的好官。人性中的善与恶,正直与偏私就这 样在他的身上矛盾地体现着。但一块玉石最引人注目的不是美丽的地方, 而是那几点瑕疵。陈咸若不是因了那些自己埋下的“隐患”,说不定可以 成为美玉,而不是“忧而死”了。 [例 2·东城卷·10]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 先是,左将军上官桀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 索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不愿见。”吏牵持匈 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 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 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①之礼,致白屋②之意。” 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 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侯。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③, 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望之曰: “各从其志。” 时大将军光薨,子禹复为大司马,兄子山领尚书,亲属皆宿卫内侍。 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口陈灾异之意。 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 讳。”望之对,以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时季氏专权,卒逐昭 公。向使鲁君察于天变,宜无此害。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尧、 舜之用心也。然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唯明主躬万机,举 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 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对奏,天子拜望之为谒者。 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 次者中二千石试事。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 (取材于班固《汉书•萧望之传》) 注释:①吐握:吐哺握发的简称。比喻求贤之心切。 ②白屋:茅屋。表示贱人所居。 ③仓头庐儿:奴仆。 10. 第二大题文言文《萧望之传》中说“各从其志”,意思是“每个人依 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请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或读过的文章谈谈自己对这 一句子的领悟。(不少于 200 字)(10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 “各从其志”——阅读部分,忠实原文,分析萧望之的用意;“请 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或读过的文章谈谈自己对这一句子的领悟” ——延伸部分,谈个性感受。  “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一定是基于某种限制性前提的。 那是何种前提呢?答案不是惟一的,而是开放的,但要亮明态度, 力求观点鲜明。 范例一:第一种观点,恪守 汉昭帝时,霍光专权,官场黑暗,萧望之不愿像仲翁之辈与世俗同流 合污,而渴望在污浊的世道中独善其身。所以他说“各从其志”,即处世 恪守内心的志向。这让我想起来晋初的嵇康。西晋初年,司马氏专权,官 场腐败,嵇康这样的有名望的文人深受司马炎赏识,希望他出仕以安抚读 书人之心。但嵇康断然拒绝,誓死也要在泥淖中坚守内心的纯净。叔夜虽 逝,但《广陵散》世代流芳。与之相反,同为“竹林七贤”的阮籍迫于压 力向朝廷示好,引来无数非议。由此观之,“各从其志”的最高境界应是 压力之下,仍能恪守自己的内心。 范例二:第二种观点,正道 “从其志”是个人的自由,不应一律要求。但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分优 劣,而评价其优劣的关键在于是否坚守正道,遵从大义。萧望之从其坚守 正道之志,便突显其正直;王仲翁从其追名逐利之志,便显得渺小。虽不 能强求所有人必须放弃原有志向,将志向重新定为坚守正道,但我们仍能 从“各从其志”的行为中评价人的高下。抗战时期,梁实秋从其志,致力 于文学创作,认为文学就是文学,与救国无关,便将救国弃置一旁。虽然 在文学创作上大放异彩,但比之同为文人而献身革命的瞿秋白,便显气量 稍小。综上可见“从其志”无可厚非,但其志为何却决定了人品、境界之 高下。 范例三:第三种观点,安心 萧望之因不服从霍光露体搜身的指令而不被任用,而那些屈尊辱节者 则飞黄腾达,萧此言在于表白自己的心志:依照自己高尚的意志行事,即 使仕途不顺也无憾。人在社会中对地位、名声的态度往往与其价值判断和 价值选择有关。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是以归园田居,采菊东篱,尽 享田圃之乐;楚狂接舆大笑孔丘何苦奔波竞逐仕途,而夫子之乐在于安治 天下,困厄陈蔡之地也无改己志。人的志向不同,行事方向也各不相同。 我想,“各从其志”须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以“无害于天下苍生,无愧 于自我良心”为尺度,方可安心。 范例四:第四种观点,多元 “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状态是由人们不同的价值判断所 决定的,而恰恰是价值观上的多元化促使社会得以发展。文中,仲翁看重 的是官位,选择顺从,但也可以因此在政事上有所作为;望之坚守心中的 道义,因而指出霍光的不足,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当代的生 活亦是如此: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人成为了科学家,使人类的生产技术 得以发展;怀有壮志,一心想改变世界的人活跃在政治领域,促进社会制 度的进步;而爱思考的人成为哲学家,排解人类精神上的压力,解除困 惑……无论哪一类人,都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各行其志”的价值所在。 四、“阅读延伸题”做题小结: 一个中心:不可以脱离文本中心 两个板块:解读诗歌要点,结合自身经验 三个支撑点:阅读准、延伸畅、语言雅 四个操作步骤:明、引、析、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