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作业(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日益显现。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美丽中国”建设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最终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 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在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涉及伦理、价值观、科技、教育、艺术、美学等范畴,其特征是和谐共生的物质关系。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观。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文明的超越。 (摘编自卢艳芹《“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具有三个维度。 B.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比生态整体繁荣更为重要。 C.“美丽中国”的对象包含了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三部分。 D.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既重视物质也重视精神,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一分”结构,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B.文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分析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C.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时,围绕美的内涵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和分析。 D.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时,论述了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及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就无法实现。 B.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表现出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片面追求,不符合“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C.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有利于审美意义上的社会的形成。 D.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D.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不一定要发展壮大海军实力。 C.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 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 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时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 B.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C.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D.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B.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的。 C.第三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D.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B.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 C.中国如果最初选择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就不会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 D.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也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力量。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靠天吃饭。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们开始利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激化了人和自然的矛盾。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进一步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文明,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凝结了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与农业文明强调顺应自然、工业文明热衷于征服自然不同,生态文明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天人合一观点认为,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大自然要和平共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即经济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二是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其实质是使资源环境可持续成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这需要从加法和减法两个方面努力。所谓加法,就是寻求绿色发展导向的经济增长新动力,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改善;所谓减法,是指经济增长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环境负荷。 其次,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自然生产力。当前在我国不少地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有的地区为了确保绿水青山,产业发展受到环境的限制,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也有的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降低环境规制的门槛,吸引了一些环境污染型产业。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有些地方担心环保限产等措施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绿水青山并不能自动成为金山银山。推动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必须解决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目标冲突,一是要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二是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摘编自石敏俊《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这与特定社会条件下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B.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生态文明强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绿色文明。 C.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现阶段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D.要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好经济的同时,使资源环境不受影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后,阐述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B.文章在论述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时,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层次清晰。 C.文章以绿色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立论前提,联系古今对中心论题展开有效论证。 D.文章最后从宏观角度,为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矛盾指明了化解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又推动着历史上不同发展理念的演变。 B.上世纪90年代通过的《21世纪议程》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生态文明理念由此得以确立。 C.从老子、庄子到董仲舒,无一例外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D.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并不意味着可因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经济增长,也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 答案 一答案:1.D; 2.A; 3.C 解析:1.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无中生有,原文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文中并没有比较两者孰轻孰重。C项,张冠李戴,应该是“广义上的‘美丽中国’”才包含这三部分。 2.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错,文中三个维度并不是逐层递进的,而是并列式的。 3.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强加因果,原文说“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这与“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二答案:1.C; 2.D; 3.D 解析:1.A项,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多维度的,仅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无法保证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B项,尽管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但这依然存在诱发“中国威胁论”的风险;D项,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是中国海权维护的努力目标,但目前尚未实现。 2.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能有力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即海上霸权,但不能证明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 3.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是中国的一贯主张,这契合了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三答案:1.B; 2.C; 3.C 解析:1.A“有了战争就能……”错,战争只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 C “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错,原文是“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 D原文没有谈及中国文化和中国道路的关系 2.“可行性”错,新的历史阶段论证的是必然性,“可行性”无中生有 3.没有中国道路不一定提不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还有中国文化的因素 四答案:1.D; 2.A;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D项,“使资源环境不受影响”错,原文是说“首先,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这需要从加法和减法两个方面努力。所谓加法,就是寻求绿色发展导向的经济增长新动力,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改善;所谓减法,是指经济增长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环境负荷。”。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结合文本第二段内容分析,“阐述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错误,因为第二段并非是闸述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而是列举“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又推动着历史上不同发展理念的演变”错误,文章第一段是说“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也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说的只是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而非选项所说的“历史上不同发展理念的演变”。B项,“生态文明理念由此得以确立”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人们逐渐意识到,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文明,这就是生态文明。”。C项,“无一例外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从原文看,老子并未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他的是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故选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