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永州市2019年下期高二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 命题人:唐红兵(永州市第一中学) 王瑰荣(永州市第四中学) 张尚君(宁远县第一中学) 周振波(双牌县第二中学) 审题人:杨振华(永州市教科院) 唐小艳(永州市第一中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 25 - 中国古人依照动静交替的原则,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当这一原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八月中秋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年虽说已不像从前那样隆重,但是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摘自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材料二: 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显了各自的性情。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 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 25 -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 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堪?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让他懒得再提。 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 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后代,与鬼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 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举案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虚空呢? 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 (摘自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材料三: 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 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 25 - 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呢? 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归程。过年,很多时候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理由而已。 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从某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给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赵晓林《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1. 下列对相关材料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节日有着鲜明的内在节奏,若上个月节日较多,那么下个月则没有节日。 B. “年”成为中国文化的根,它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的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 C. 两千年世事沧桑,“年”作为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年”的日期一直都没有发生改变。 D. 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变化,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是时代的进步。 2.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 A. 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对岁月的流逝心怀恐惧。 B. 过年时可能会被提亲,被问及功名和前程。 C. 过年可能与被父亲拎出来当众作诗等记忆相关。 D. 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和重重禁忌,很是乏味。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二月后半月有分量很重的节日,再加上来年一月份前半月的节日,因而十二月成为了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B. 先民的时间轨迹变得美丽,是因为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组合在一起。 C. 文中把曹雪芹的过年感觉等同于宝玉的春节印象,是建立在《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假设上的。 D. 人们如果确定了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就有可能驱逐来自生命与岁月的恐惧。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 25 - 5. 时代不同,过年发生了诸多变化,请结合材料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B 4. ①以设问开篇,引出论点,引发关注。②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说春节牵涉到“中国时间”, 再具体分说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特点,最后总结“年”在时间生活中的绝对性地位。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如把中国时间比作美丽乐曲;举例论证,如举了宋代中秋节、商周的“年”等实例;道理论证,如论证十二个月中的节日安排、四季的节日特点等。 5. ①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物质的丰富、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多元化,外来文化的融入,使年味发生了诸多变化。②我们要坚持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过年,是中国人的节日传统,“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我们应该要采取继承和发展的态度,这能体现民族自信和和文化自信,也能更好凝聚全世界华人,助力中国梦的实现。(③现实生活中,年的形式和年味发生了变化,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辩证看待。正面的要接受,如过年时少放鞭炮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负面的要抵制,如只关注手机电脑而忽略亲情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相关材料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A项,“那么下个月则没有节日”表述错误,应该是“下个月节日相对减少”。原文“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 C项,“而且“年”的日期一直都没有发生改变”说法错误,“年”的日期会有改变,周代的“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原文“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 D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这从某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 故选B。 【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题干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 A项,“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错。文中把“年”看成重要时间节点、“驱逐恐惧”、“恐惧生命流逝”的不是“宝玉”,而是一般的“人们”。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本题题干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项,表述不全面,还有“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的原因。原文“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述思路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三种,论述方法比较多,常用的有举例、比喻、引用、讲道理、摆事实等。材料一第一段“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这是开篇设疑,引出论点。然后论述“……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即先总说春节牵涉到“中国时间”,再具体分说“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即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特点,最后总结“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同时,在论述过程中采用各种论述方法,如“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这是运用了比喻论证;“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举例论证;另外,文中还有一些道理论证,如“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作答时,先明确相关的论证特点,然后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即可。 【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与现实,谈谈自己对“时代不同,过年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一现象的看法。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列出自己的看法。本题结合三则材料来看,“年”是“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我们根据个人性情喜好,正确对待“过年”。“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年”的传统节日不可丢弃。“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年味发生了诸多变化。“……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我们要辩证看待,正面的要接受,其实“年”过的是一种团圆、一种亲情……作答时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依据自己对“年”的感受、认识分类表述即可。 【点睛】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是一道探究的题目,一般要求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 沈从文 北京城什刹海前,煤灰土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有一圈没事可做的闲人,皆为一件小小热闹粘合在那里。一个年纪已过六十的老人拉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莫可奈何地停顿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家当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然后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来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嗨,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 25 - 来了一个人,把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的拖着,作成北京城大学生特有的丑样子,在脸上,也正同样有一派老去民族特有的憔悴颜色。老头子瞥了一眼,微笑着,以为帮场的“福星”来了,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地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应对。 “王九,你瞧,大爷大姑娘不来,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用各样方法,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忧郁地笑了。远远的另一方,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空地上的情形,引起了好奇兴味,第二个人跑来了。不久,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作了小小结束。 老头子慢慢地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怕热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待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擦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照例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地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为他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他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 25 - 卖莲子小摊边,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察觉了头上的烈日,正陆续散去。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玩着之前的那一套。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地倒下。自然,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等待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计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 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真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北京城圈子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一九三三年九月三日,北平 (选自《沈从文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什刹海前一片场坪为背景切入画面,场边闲人和民间艺人组成生活场景,共同演出了俗世的“生”。 B. 作者塑造了一个以傀儡为谋生手段又以傀儡为精神寄托的小人物,他让人发笑的表演里,深藏着大伤痛。 C. 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致死已有十年,但老头子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D. 本文语言朴实,作者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位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7. 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简析它的作用。 8. 小说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获得的人生启示。 【答案】6. C 7. ①结尾揭开悬念,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及小说的可读性,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交代了“王九”“赵四”名字的由来及王九扔倒赵四的原因,使情节毫无突兀之感,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紧凑。③交代了人物的惨痛往事,突出了卖艺老人内心的悲痛及无奈的隐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④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知死悟生、感悟生死的主题,加重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 - 25 - 8. 主题:①生的寂寞。对孤独表演傀儡打架的老头子,人们只见到他的可笑可怜,却没有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知道他喋喋不休与之说话的是他的儿子,没有人知道他的儿子已经死去,更没有人知道打死他儿子的就是那个赵四。他把一切埋在心里,让一切随着自己的年龄慢慢老去,这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寂寞。②生的顽强。白发的生者只能借傀儡戏中王九的一次次胜利来纪念死去的儿子,那衰老身躯的吃力表演,便是寂寞凄凉之中慈父深沉的爱,这种爱支撑着他顽强的活下去。③生的无常。赵四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也受着命运的拨弄,而且,他也像王九一样已经死去了。作者写的并不是王九和赵四之间的恩怨,而是在命运拨弄下无法躲藏的生的无常。 启示:珍惜生命、关爱生命、顽强面对生活中的坎坷、让生命绽放美丽等观点皆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本题, C项,“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分析不恰当,作者没有“怒其不争”的批判。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结尾部分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时要先明确问题指向,题干问“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简析它的作用”,这是一道小说结尾作用概括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结尾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结尾部分“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揭晓了老人行为的原因,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及小说的可读性。“真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北京城圈子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这样的结尾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的“老头儿”对“王九”“亲昵地低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等内容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进而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 25 -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获得的人生启示”,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要把握小说的情节及人物形象,因为小说的主题就是从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来的,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老者通过表演傀儡戏来打发孤独的岁月、寄托对儿子的爱,这一行为中透露出“生”的寂寞孤独,同时也表现出“生”之顽强。然后立足文本概括小说主题,主要围绕“生”的寂寞与孤独表演傀儡打架的老头子,人们只见到他的可笑可怜,却没有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生”的无力与无奈。老头的表演,其实也是老人特殊的替儿子复仇的方式,但实际上他也是命运的傀儡,是无奈也无力的。作答时围绕“生”的顽强,“生”的无常等方面分析,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然后概括小说的主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如本题生的顽强。白发的生者只能借傀儡戏中王九的一次次胜利来纪念死去的儿子,那衰老身躯的吃力表演,便是寂寞凄凉之中慈父深沉的爱,这种爱支撑着他顽强的活下去。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谁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 25 - 后刘氏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和“字”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出生时只取名,成年后再取字。其中,“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 B. 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古代任职授官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C.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居丧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如《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D. 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死回崩,诸侯死叫薨,士死叫不禄,平民百姓就称死。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密身世坎坷,孤苦无依。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自己体弱多病,福分浅薄,内外无亲,祖孙二人更相为命。 - 25 - B. 李密孝敬祖母,尽心尽力。祖母刘氏生病时,李密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每次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 C. 李密臧否人物,客观公正。面对司空张华的询问,李密认为安乐公比齐桓公差了很多,从他们功业的成败即可看出。 D. 李密心怀不满,因怨被罢。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颇有怨言,于是在诗中流露怨气,引起皇帝的不满,最终被罢免了官职。 12.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13. 文中说“密有才能”,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李密“有才能”的三个事例。(可引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9. D 10. B 11. C 12. (1)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年老体衰,所以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而远离她。 (2)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13. ①周门人方之游夏;②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③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④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本句中,“从事”是官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曰”是引文标志,在其后断开,排除A;“清慎”是“司隶以密在县”的评价,中间不可断开,且“弗之劾”是宾语前置句,表意完整,其前应断开,排除B。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 - 25 - B项,“除”是任命,授官;“左除”是降级授职。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间颠倒、地点错误、因国失当等多种情况。本题, C项,“李密认为安乐公比齐桓公差了很多”说法错误,原文是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所以李密认为安乐公仅次于齐桓公。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第一句中得分点:“但”,只是;“以”,因为;“是以”,因为这样;“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废远”,停止远离。 第二句在得分点:“内转”,转回朝廷做官;“援”,后盾;“迁”,调任官职;“失分”,不如意。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问题指向“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李密‘有才能’的三个事例”,然后再从文中筛选找出能体现李密“有才能”的相关事例,注意是“事例”。如“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根据题干要求,考生作答时可引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注意要分点组织答案。 【点睛】对于文言文翻译题作答,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25 -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意思是说他博览五经,精通《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抚养我。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 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张华点头称是。 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 明 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辞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重阳 苏轼 - 25 -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娇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①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为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萧瑟凄凉的秋景。“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B. 词的上片后三句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C. 词的下片,诗人只想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享乐,“酩酊”也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D.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上片描绘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 15. 历代诗人常以典入诗,抒情言志,请简要分析本词下片与陆游《书愤》中尾联在用典上有何不同。 【答案】14. A 15. ①苏词反用齐景公的典故,表达出他豁达淡然的生死观。“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表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②陆诗正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出师一表真名世”,诗人追慕诸葛亮的业绩,表明自己仍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报国大业。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萧瑟凄凉”错,开头两句点明“上翠微”的行踪,描绘了“江涵秋影”与“雁初飞”优美的秋景图。 - 25 - B项,词的上片后三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与“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体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及对人生多忧的感慨。 C项,“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写诗人把酒临风,喝个痛快是为了酬谢佳节。 D项,词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历代诗人常以典入诗,抒情言志”,这是暗示本词的作者用典抒情,此处主要要求学生分析本词下片与陆游《书愤》中的尾联在用典上的不同。作答时注意抓住两篇作品结尾都是用典抒情,只是在用典方法上不同,那么就得考虑正面用典和反面用典了。本词结尾“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作者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作者苏轼则直言不讳人生“谁不老”,并引齐景公泣牛山的故事,“牛山何必更沾衣”,这是反用齐景公的典故。陆游《书愤》中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则是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陆游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点睛】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一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阿房宫中音乐声之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 - 【答案】 (1). 出师未捷身先死 (2). 长使英雄泪满襟 (3). 管弦呕哑 (4). 多于市人之言语 (5). 水击三千里 (6).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捷”“襟”“呕哑”“击”“抟”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是创新传承的脚步。伴随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国企业家群体不断壮大,他们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带领中国品牌________________,推动中国品牌日新月异。对自主创新的矢志不渝,成就了中国品牌的卓越和领先;对品质数十年如一日的打磨,塑造了中国品牌的口碑和价值。中国品牌的每一次________________,都在刷新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中国品牌的每一次________________,都在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品牌,但不变的是品牌的初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如今,中国正迎来品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亟须政企协同、社会参与,持续发力、________________,讲好和打造新时代中国品牌与高质量品牌故事。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凤凰涅槃 上升 沉潜 永不懈怠 B. 凤凰涅槃 跃升 沉潜 久久为功 C. 破茧成蝶 上升 沉淀 永不懈怠 D. 破茧成蝶 跃升 沉淀 久久为功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深情嘱托的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鼓励着中国品牌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B.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同样鼓励着中国品牌逐梦前行,不忘初心。 C.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同样激励着中国品牌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D. 深情嘱托的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激励着中国品牌逐梦前行,不忘初心。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讲好高质量中国品牌,打造新时代品牌故事 B. 讲好新时代品牌故事,打造高质量中国品牌 - 25 - C. 打造新时代中国品牌,讲好高质量品牌故事 D. 打造高质量中国品牌,讲好新时代品牌故事 【答案】17. D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破茧成蝶:指肉虫或者毛虫通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地努力,化为蝴蝶的过程。现在用来指重获新生,走出困境; 凤凰涅槃:指凤凰在火中重生并得到永生,浴火重生。经过火的燃烧后重生,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种坚强的意志或者是比喻一个人在漫长的时间里 ,经历了人世间的苦痛后,从浮躁消沉死灰一般变得成熟,稳重而坚强。 第一处根据语境“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应用“凤凰涅槃”。 跃升:跳跃着上升或迅速提升; 上升:指物体由低处向高处移动,物体所在位置发生相对变化。 第二处根据前面对象“品牌”,最好用“跃升”。 沉淀:比喻凝聚,积累; 沉潜:①在水里潜伏;沉没②思想感情深沉不外露③集中精神;潜心。 第三处的对象依然是“品牌”,“品牌”应该与“沉淀”搭配好。 久久为功:就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永不懈怠:丝毫不敢松懈懒惰,一般适用人。 第四处谈的是中国品牌的发展,所以应用“久久为功”。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括号内所填的句子应是承接上下文的。 文中括号处,根据上下文语境,中心词“深情嘱托”与前文总书记话语相呼应;“不忘初心,逐梦前行”符合事理逻辑。 故选C。 - 25 -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本句中,按照动宾搭配来修改,应是“打造……品牌”“讲好……故事”;按照定语与中心词的搭配来看,应是“高质量”修饰“品牌”,“新时代”修饰“故事”;按照逻辑顺序来看,应是先打造品牌,再讲好故事 故选D。 【点睛】高考说明要求掌握的病句类型有六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语病的方法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 20.下面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为了回馈客户的长期惠顾,我店重磅推出名牌智能手机促销活动,欢迎广大新老客户进店咨询。(广告语) B. 本人昨日不慎于食堂丢失余华所著的《活着》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感激。(寻物启事) C. 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静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D. 某中学生给编辑写信:“编辑您好,奉上涂鸦之作一篇,敬请拜读,还望您不吝赐教,多提意见。”(书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本题, A项,“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符合商家广告语。 B项,“璧还”,敬词,讲自己璧还别人的物品或辞谢赠品,不能用于“寻物启事”让别人归还物品。 - 25 - C项,“有幸”,用于自己的谦辞,不用于他人。 D项,“拜读”,指的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不能用于请别人读自己的作品。 故选A。 2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出5G网络的特点。 在5G网络下,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它的峰值下载速度可以达到20G/秒,未来我们只需要一个显示器就可以上网了。随着业务的发展,网络业务需要无所不包,广泛存在,5G可以为更多的应用提供网络。5G网络可以用于无人驾驶等领域,当我们在高速公路上无人驾驶时,140毫秒的延迟,就可以让车子的制动距离增加几十米,一般网络是不可能应用于无人驾驶的,而5G网络的低延迟的要求是一毫秒,甚至更低。5G网络可以让某些智能设备一周或者一个月进行一次充电,这将极大的提高我们的使用体验以及增加更多的设备加入到万物互联的大家庭。 【答案】速度更快;应用更广;时延更低;功耗更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作答时要先明确问题指向,题干要求“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出5G网络的特点”,这是具体考查提取关键词的能力,且关键词围绕“5G网络的特点”,那么在筛选概括时,要寻找能体现“5G网络的特点”的内容,如“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它的峰值下载速度可以达到20G/秒”这体现了5G网络速度快的特点;“随着业务的发展,网络业务需要无所不包,广泛存在,5G可以为更多的应用提供网络”,说的是5G网络应用广的特点;“……而5G网络的低延迟的要求是一毫秒,甚至更低”,这是说5G网络延迟更低的特点;“5G网络可以让某些智能设备一周或者一个月进行一次充电”,说的是5G网络的功耗低特点。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即速度更快、应用更广、时延更低、功耗更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②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③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 ④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 假如你要在学校团队活动“学习两会金句,争做时代青年”大会上发言,请选择其中两三句,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发言稿。 - 25 -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成功源于脚踏实地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最近学习了两会金句,让我清楚明白成功源于脚踏实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人们都说:“理想是一个人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也有人说:“理想是灵魂的光芒。”但当理想违背了现实,你又该如何取舍?是不顾一切放手一搏还是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当今社会中,有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们怀着满腔的热血与激情,开始为梦想拼搏。当这些离开了校园、离开家长庇护,犹如刚脱壳的雏鸟的青年们目睹了社会竞争的现实与残酷后,开始怀疑理想,对理想的忠贞也随之变质。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虚浮、焦躁的青年在妄想一夜成名、一步登天的“理想”下,一个个摔得粉身碎骨;他们一个个言辞犀利如剑,行动软弱无泥;一个个勇敢向“前”看,却全然不顾脚下是否是万丈深渊……正如有的人为了“面子”选取丰厚的报酬时却没有细想自我是否有这份潜力和耐力,是否扛得住“丰厚”带来的压力?在“丰厚”与“可持续发展”面前,因“面子”放下了原本可持续发展的大有前途的工作,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苦难”的第一步做起,初时为自我“丰厚而体面”沾沾自喜,直到有一天发现自我原先踩在云端,原先脚下是一片软弱的烂泥,直到摔得粉碎碎骨才追悔莫及。所以,不顾实际的高目标注定要失败、要付出惨重代价。好高骛远者,罕有成功也! 反之,让我们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例子:霍英东,发家的第一桶金来自起早贪黑的苦力工作---买沙子;比尔盖茨,从哈佛肄业后仔细观摩、了解市场,认真研究自身的优劣势,制定详细的策略和实施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最后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成功务必脚踏实地,务实、勤奋、努力,才能铸就成功,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浮躁、焦虑的环境中,在人人都向往“成功”的时代,只有持续冷静、脚踏实地、认清形势,发挥自我现有的优势,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就像你永远不明白下一次掷出的硬币是正是反,也许成功就来自于你的一件微小的事。也诚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5 - 所以,当您感叹命运没有垂青与您时,请别着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向前走,也许惊喜就在前方。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如本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的四句两会金句,选择其中两三句,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在学校团队活动“学习两会金句,争做时代青年”大会上的发言稿,考生按照要求完成即可。 【审题】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四个两会金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倡导同学们学习两会金句,领会两会精神。命题要求选择其中两三句,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在学校团队活动“学习两会金句,争做时代青年”大会上的发言稿,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金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激活金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个或三个金句的相通内涵,如:①②③组合,可以立意为:国家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坚定信心的思想。③④组合,可以立意为:咬定目标与脚踏实地。其它句子的组合,只要能形成有机联系皆可。 【立意】1. 国家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坚定信心的思想; 2. 咬定目标与脚踏实地; 3. 成功源于心无旁骛、脚踏实地; 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素材】1.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深受观众喜爱的一代名嘴,他有一句名言便叫做“痛并快乐着”,而这也恰好证明了他对人生的态度。早期的他并未获得重视,通过自己辛辛苦苦的打拼以及脚踏实地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2.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向全党发出号召,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求任何官员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 - 25 - 【结构】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在学校团队活动“学习两会金句,争做时代青年”大会上发言,开头要有称呼和问好,如“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然后正文部分明确自己要发言的主题,如“咬定目标与脚踏实地”,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分为“为什么咬定目标与脚踏实地”“如何咬定目标与脚踏实地”两个方面展开,最后寄予希望,并对听众表示感谢即可。 【点睛】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文稿。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常见的形式有:①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的总结。②直接写出要讲的问题或意见,可用序号1、2、3等表示,问题讲完,即告结束,不写开头和结尾。③汇报经验、情况的发言,内容比较系统,它包括情况叙述、经验介绍、体会收获等,这几方面的内容要连贯地写出来,构成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写发言稿时,要注意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简洁明快。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