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宜昌市2020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宜昌市2020届高三年级元月调考 语文试题 2020.1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罗马社会政治体制的影响,丝绸成为宣示罗马皇权和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物资。拥有和穿着丝绸服饰,是罗马权贵和富人阶层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因此,进口大量丝绸成为罗马社会内在的政治需要。远距离的运输、易货贸易和各中介环节的课税,使丝绸运到罗马后价格高昂。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认为,以丝绸为代表的东方奢侈品贸易消耗了罗马社会的大量财富。他在公元77年完成的《自然史》中写道:“以最低的估算,从我帝国每年流入印度、塞里斯和阿拉伯半岛的财富,合计达一亿塞斯特(Sesterces)铜币。这就是我们的奢侈风气和女人让我们付出的代价!”那么,丝绸贸易是否会对罗马经济产生实质影响呢?我们不妨从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入手加以分析。 首先,公元前1世纪末进入帝国时代后,罗马经济处于较为繁荣的阶段,大量奴隶和黄金流入罗马。奥古斯都和后来的诸位皇帝都致力于发展工商业,废除了过境税和对商人的种种敲诈勒索,镇压了土匪和海盗,以丝绸和珠宝为代表的奢侈品消费也被看作拉动商业发展的力量。提比略皇帝是奥古斯都的继任者,当有人向他奏请限制奢侈品消费时,他说:“我不知道在宴会以及社交的集会上大家对这类事情是厌恶的,都要求加以限制。可是,如果决定用法律惩处这些东西,则现在诅咒这些东西的人又会起来说,这是国家的一场大祸,是对于全部显赫人物的致命打击,它会使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犯罪。”提比略皇帝之所以不想禁止奢侈品贸易,在于小农经济在罗马经济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工商业仅占据很少份额。 - 27 - 其次,城市经济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罗马城市一般只扮演邻近区域市场的角色。即便是大城市,其商业贸易覆盖面也极为有限。例如,罗马帝国东部的大城市安条克,其周边的较大村落都以自己的“草市”为工商业中心。 最后,除帝国政府和庞大官僚体系外,罗马社会中有能力消费丝绸的人主要是贵族、大官僚、富商、大地产主。这些人在罗马人口中所占比例是极少的。这些上层人士的大部分财富消耗在竞选、担任公职上,用来购买丝绸的金钱也很有限。 综上所述,丝绸贸易并未对罗马社会构成实质性影响,不会影响其经济的正常运行。这也是为什么丝绸虽价格高昂但罗马仍能大量进口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张爽《罗马社会没有形成丝绸贸易热潮》)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罗马帝国了显示皇权和维护等级秩序,因此要求权贵和富人穿着丝绸服饰。 B. 丝绸运到罗马后价格高昂,老普林尼认为,丝绸贸易消耗了罗马社会的大量财富。 C. 每年从罗马流入印度、塞里斯和阿拉伯半岛的财富,合计一亿塞斯特铜币左右。 D. 丝绸价格虽高昂但罗马仍能大量进口,原因之一是丝绸贸易未能影响到其经济运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来论述丝绸贸易对罗马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B. 文章第一段引用老普林尼的观点是为了引出丝绸贸易对罗马经济影响的话题。 C. 文章分别从经济结构、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来论述古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 D.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及对比论证来证明丝绸贸易并未对罗马社会构成实质性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丝绸为代表的奢侈品消费和贸易,如果比例增大,会消耗大量财富,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但就会改变经济结构。 B. 提比略认为消费者们对奢侈品消费的态度是相互矛盾的,他意识到此类贸易对工商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不想禁止。 C. 罗马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经济,其城市一般只扮演邻近区域市场的角色,商业贸易覆盖面也极为有限。 D. 罗马丝绸消费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官僚、贵族、富商、大地产主等,所占比例极少,购买丝绸的金钱也很有限。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罗马帝国……因此要求权贵和富人穿着丝绸服饰”错误,“要求”错误,第一段只是说“拥有和穿着丝绸服饰,是罗马权贵和富人阶层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由此可知,权贵和富人穿着丝绸服饰不是硬性要求。 B项,“……老普林尼认为,丝绸贸易消耗了罗马社会的大量财富”错误,文中说的是“以丝绸为代表的东方奢侈品贸易消耗了罗马社会的大量财富”,由此可知,丝绸只是其中之一。 C项,“……合计一亿塞斯特铜币左右”错误,文中说的是“以最低的估算,从我帝国每年流入印度、塞里斯和阿拉伯半岛的财富,合计达一亿塞斯特 (Sesterces)铜币”,由此可知,最低的估算是“一亿塞斯特铜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对比论证”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来证明丝绸贸易并未对罗马社会构成实质性影响,并没有采用对比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比例增大……就会改变经济结构”错误,这种说法太绝对,文章第一段说“以丝绸为代表的东方奢侈品贸易消耗了罗马社会的大量财富…… - 27 - 那么,丝绸贸易是否会对罗马经济产生实质影响呢?我们不妨从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入手加以分析”,最后一段说“综上所述,丝绸贸易并未对罗马社会构成实质性影响,不会影响其经济的正常运行”,由此可知,比例增大,经济结构并不一定会改变。 故选A。 【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2017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组织的全球人脸识别技术测试上,一支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团队超过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的对手,获得冠军。 赢得冠军的中国团队——依图科技的首席执行官朱珑认为,这除了说明中国的算法技术超过了全球的竞争对手之外,还有更大的意义:我们的算法已经在十亿分之一的误报下达到超过90%的识别率,已经能够超越所谓的国际主流标准。 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极其重要和关键的领域,目前正处在超乎想象的快速发展阶段。有意思的是,尽管人类希望计算机视觉接近人类智慧,但在很多场合特别是机器得到海量数据的学习训练后,科学家们发现计算机视觉处理能力似乎已经超越了人类大脑。 “计算机识别人脸和物体的时候,有点像从人眼看见物体到大脑译出最终结果的过程。我们的计算模型也类似人的神经元传递方式,一层一层搭建起高级的神经网络。”朱珑和导师、著名科学家霍金的弟子艾伦·尤尔,最早在实验室中研发出新系统,通过递归式塔状结构来表示物体的结构,而不是像传统识别方式那样,需要事先被告知物体特征,从而会导致巨大的数据存储量。 - 27 - (摘编自余建斌《智能刷脸,打开新“视界”》,《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9日) 材料二: 2019年被称为“刷脸支付元年”。刷脸支付成为支付产业的最热赛道。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刷脸支付技术应用社会价值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成为刷脸支付的“元年”,刷脸支付用户将达到1.18亿人,到了2022年将突破7.6亿人,届时将取代扫码支付成为主要支付方式。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率先开启了刷脸支付的研发工作并进行了商用探索,现在,中国在刷脸支付的技术积累和商业化探索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刷脸支付也带动了刷脸硬件制造商等一系列新产业新职业,仅支付宝刷脸领域就直接或间接带动了至少50万人的就业。 有市民担心:刷脸技术是否会带来风险?对此,支付宝表示,其刷脸支付采用了包括3D人脸识别技术、开通刷脸支付需输入密码、使用多因子校验在内的措施足以防范风险。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或者软件模拟生成的,能有效地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摘编自倪明《2022年刷脸支付用户将达7.6亿》,《广州日报》2019.11.22) 材料三: 2016-2020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及预测 ■市场规模(亿元) (摘编自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材料四: 近日,因为不满进动物园也要“刷脸”,浙江一教授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引发舆论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关注。 - 27 - 如今,这一技术正在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各种生活场景中,这是否意味着,人脸信息泄露及“刷脸”的安全风险在日益凸显? 记者在西安城西客运站看到,该站已将人工检票进站升级为“刷脸进站”。至于隐私安全问题,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乘客完全无需担心,因为车站的刷脸系统都是由公安部门主导完成,跟公安部门联网的。 在高新区太和时代广场,记者也见到了刷脸场景的应用——刷脸门禁。提及人脸信息被采集是否安全,在此处上班的小王一脸茫然:“公司配合大楼让录入,我没想那么多。这些被采集的数据储存在哪里?有没有泄露的风险?” 而类似这样的刷脸门禁,不仅存在于写字楼、小区,更已在西安不少店面“亮相”。 人脸是否属于“个人信息”,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认为,每个人的面部特征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也是有所差别的,所以人脸具有独特性,外界识别时首先是通过人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分,人脸是最具有个人生物特征的,应当属于公民的信息权范畴。 陕西维瑾律师事务所何睿律师则着重强调了个人信息收集应当遵循的三个原则,即合法、正当、必要。他以“人脸识别第一案”为例:对于不同意提供个人信息的消费者,除非无可替代,否则甲方应提供合理的其它替代方式。 (摘编自张晴悦《频频“刷脸”你怎么看》,《三秦都市报》2019.11.17)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17年全球人脸识别测试是中国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中国获得冠军,至此在该领域确定了全球遥遥领先的地位。 B. 科学家们竭尽所能,希望计算机接近人类智慧。但实践表明,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能超越了人脑,电脑强于人脑不再是梦。 C. 计算机识别物体和人眼看到物体再到大脑译出最终结果过程相同,科学家们据此在计部层层搭建起高级神经网络来进行人脸识别。 D. 中国人脸识别技术日益发展,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从业者来说,都将迎来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支付宝和微信率先开启了刷脸支付的研发工作,目前中国在刷脸支付的技术积累和商业化探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B. 如果仅凭刷脸进行金融交易验证,显然存在严重交易隐患,刷脸技术加密码支付、多因子检验措施综合运用,问题便可彻底解决。 - 27 - C. 刷脸俨然成了人工智能化的标志,带给社会大众很多的便利,但所有领域的一哄而上显然又给大众带来很大的干扰。 D. 刷脸系统采集的人脸信息具有个人的私密性,采集信息要合理合法不可随意,而且对采集的信息,采集方必须负责,不能泄露。 6. 根据四则材料,你认为当前我国“人脸识别”技术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发展?请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B 6. ①科研团队加强算法技术的研发,保持技术领先。 ②企业商家加强商业化探索,扩大市场规模。或企业商家采用多项措施防范刷脸技术 带来的安全风险。(本角度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③国家制定法律法规,防止刷脸技术滥用和公民信息权泄露。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遥遥领先”于文无据,材料一只是强调“已经能够超越所谓的国际主流标准”。 B项,“但实践表明,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能超越了人脑”错误,材料说的是“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似乎已经超越了人类大脑”,文中说的是“似乎”。 C项,“计算机识别物体和人眼看到物体再到大脑译出最终结果过程相同”错误,材料说的是“有点像从人眼看见物体到大脑译出最终结果的过程”,并非说“过程相同”。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问题便可彻底解决”错误,这种说法太绝对。材料中只是说“其刷脸支付采用了包括3D人脸识别技术、开通刷脸支付需输入密码、使用多因子校验在内的措施足以防范风险”,文中只是说“防范风险”。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 - 27 - 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四则材料,你认为当前我国‘人脸识别’技术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发展?请简要概括”,然后浏览几则材料,圈出相关的信息,并分点进行概括。 从材料一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团队获得冠军的事例来看,“这除了说明中国的算法技术超过了全球的竞争对手之外,还有更大的意义:我们的算法已经在十亿分之一的误报下达到超过90%的识别率,已经能够超越所谓的国际主流标准”,这说明“人脸识别”技术需要科研团队加强算法技术的研发,保持技术领先;从材料二来看,“刷脸技术是否会带来风险?对此,支付宝表示,其刷脸支付采用了包括3D人脸识别技术、开通刷脸支付需输入密码、使用多因子校验在内的措施足以防范风险。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或者软件模拟生成的,能有效地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这说明企业商家要采用多项措施防范刷脸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材料四的各个地方的刷脸门禁以及刷脸存在的信息泄露等问题来看,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防止刷脸技术滥用和公民信息权泄露。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犯错 尤金 在上海的一家餐馆里,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她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腥膻的鱼汁鲁鲁莽莽地直淋而下,泼洒在我搁于椅子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 可是,我还没有发作,我亲爱的女儿便以旋风般的速度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为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 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地看着我的皮包,嗫嚅地说:“我,我去拿布来抹……” 万万想不到,女儿居然说道:“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事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 女儿的口气是那么的柔和,倒好似做错事的人是她。 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过满,要爆炸却又爆不了,不免辛苦。 女儿平静地看着我,在餐馆明亮的灯火下,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层薄薄的泪光。 当天晚上,返回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 - 27 - 女儿伦敦求学三年,为了训练她的独立性,我和先生在大学的假期里不让她回家,我们要她自行策划背包旅行,也希望她在英国试试兼职打工的滋味儿。 活泼外向的女儿,在家里十指不沾阳春水,粗工细活都轮不到她,然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却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第一天上工,便闯祸了。 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细致的高脚玻璃杯,一只只薄如蝉翼,只要力道稍稍重一点,便会分崩离析,化成一堆晶亮的碎片。 女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正松了一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撞倒了杯子,杯子应声倒地,“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串清脆响声过后,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 “妈妈,那一刻,我真有堕入地狱的感觉。”女儿的声音还残存着些许惊悸。 “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 “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 “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又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好似刻意为她在衣裙上栽种了一季残缺的九重葛。 原以为顾客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倒过来安慰女儿,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 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 此刻,在这静谧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其中女儿讲述自己在英国做女侍的经历,使得情节更为丰富,并逐步揭示了女儿安抚女侍的原因。 B.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方式讲述,是有限视角,“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既有旁观者的冷静,也给人真实亲切之感。 C. 小说语言细腻优美、质朴自然,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对比等方法。 - 27 - D. 小说告诉了我们一些道理,比如,原谅别人便是放过自己,善意可以如此美妙,善意更可以如此接力般地传递,等等。 8. 小说结尾写道:“此刻,在这静谧的夜里,我眼眶全湿。”“我”为何会眼眶全湿?请简要概括。 9. 小说以“犯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讲行分析。 【答案】7. B 8. ①我为女儿的善良之举而感动,因而眼眶湿润;②我为女儿在英国做女侍经历的艰 辛而心疼,因而眼眶湿润;③我为女儿在英国的成长而欣慰,因而眼眶湿润;④我为自己 之前的行为和想法而自责愧疚,因而眼眶湿润。⑤我以看待女儿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女侍, 心里涌现出母爱的仁慈,因而眼眶湿润。 9. ①从故事情节发展看:小说以"犯错"为题,讲述了一个女侍犯错的事,并引出后 文女儿在英国做女侍时犯错误的情节,"犯错"是全文的主要情节和线索。②从人物形象 塑造看:小说以犯错为题,很好塑造出女儿善良的品行,并解释了女儿善良品行形成的原 因。③从揭示主题看:以犯错为题,可以很好地揭示主题:对待犯错的人要原谅宽容,这 样可以让犯错的人感到温暖、感受善意,他就会自觉将这种善意传递。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错误,从文中来看,“我”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还是故事的亲历者;“旁观者的冷静”错误,从文中来看,“我”因为女儿的故事,深受感动,认识到宽容是一种温暖的善意,一种伟大的品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品味人物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结尾写道:‘此刻,在这静谧的夜里,我眼眶全湿。’‘我’为何会眼眶全湿?请简要概括”,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引文,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我”眼眶全湿的原因。 - 27 - 首先找到画线句,“此刻,在这静谧的夜里,我眼眶全湿”在文中结尾段,“我”之所以会有如此表现,与上文的故事有关;然后梳理上文的情节,小说一开始写女儿宽恕女侍的错误,接着女儿与“我”讲述自己的经历,显然“我”的表现与这些有关;先看女儿宽恕女侍的情节,“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事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这里可以看出女儿的善良,“我”为女儿的善良而感动;接着看女儿留学打工的经历,可以看出女儿留学打工的艰难,“我”因心疼而眼眶湿润;女儿因这段经历而成长起来,“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我”为女儿的成长而欣慰流泪;结合女儿的表现想到“我”一开始对待女侍的态度,内心愧疚而眼眶湿润;结合女儿最后“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这句话,“我”以看待女儿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女侍, 心里涌现出母爱的仁慈,因而眼眶湿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分析命题的方式,然后理解命题的内容,再分析命题与情节、形象、主题的关系。 就本文来看,“犯错”属于事件,这是以事件来命题,结合文本可知,本文主要讲述女侍犯错和女儿犯错的故事,由此可知“犯错”是本文的主要情节,且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是情节方面的作用;从形象角度来看,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女儿,而在两次犯错的情节中,第一次女侍犯错中女儿的表现突出女儿的善良,第二次女儿犯错的情节中解释女儿善良品行形成的原因,所以用“犯错”为题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从主旨的角度来看,女儿对待犯错女侍的态度,女儿犯错他人对待女儿的态度说明对待犯错之人要宽容,要让犯错之人感受到善意,感受到温暖,这样犯错的人会将这种善意继续传递下去。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27 - 广陵陈琳字孔璋。琳前为何进主簿。进欲诛诸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四方猛将,并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后。琳谏进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无异于鼓洪炉以燎毛发。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违经合道,天人顺之;而反释其利器,更征于他。大兵合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进不纳其言,竟以取祸。 琳避难冀州,袁绍①使典文章。为袁绍檄豫州文曰:“……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慓狡锋协,好乱乐祸。……操边远州郡,过听给与,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现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义兵,罗落境界,举武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宜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迫之难。如律令!” 袁氏败,琳归太祖。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徙门下督。琳二十二年卒。文帝书与元城令吴质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惧逝。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 【注】①袁绍,字本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 B. 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 C. 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 D. - 27 - 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 11.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时期,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杨修曾为曹操主簿。 B. 辇,是指一种交通工具,古代用马拉着走的车子。后特指国君、帝王、皇后等王室乘坐的车子。也指乘车,载运,运送。 C. 饕餮,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可比喻贪婪、贪残,或比喻贪得无厌者。 D. 《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为前四史之一。前四史还包括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琳经国务实,见识深远。力谏何进,劝谏何进不可为了胁迫太后铲除宦官而引兵入京。何进不听劝谏,一意孤行,最后果然取祸。 B. 陈琳善写书檄,笔力强劲。为袁绍檄豫州文中,历数曹操数代恶迹,言辞激烈。曹操爱其才华,最后也没有怪罪他。 C. 陈琳文笔之才,冠绝一时,文帝通过给吴质写信来追念逝去的陈琳等人,对陈琳等友人的评价相当高,认为当世之人很难赶上他们。 D. 陈琳淡泊名利,随遇而安。陈琳先后从属了何进、袁绍、曹操等人,几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然处事、淡泊名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2)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一些小的事情尚且不能以欺骗的手段来实现,更何况国家大事呢?怎么能靠欺骗的方法获得成功呢? (2)你当初为袁绍(字本初)写檄文,只可以列出我的罪过就行了。厌恶别人的恶行就只针对他,为什么还要追溯到人家的父辈祖辈呢? 【解析】 【10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孔璋章表”意思是“陈琳的章表”,是句子的主语,“殊健”意思是“很雄健有力”,是谓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未及”意思是“比不上”,宾语是“古人”,且“自一时之俊也”的主语应是“诸子”,而不是“古人”,故应在“古人”后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用马拉着走的车子”错误,应是人力拉、推或抬的车。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陈琳先后从属了何进、袁绍、曹操等人,几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然处事、淡泊名利”错误,从文中来看,陈琳仕于何进,依附袁绍,归附曹操,三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功名的热衷。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微物”,小的事情;“尚”,尚且;“得志”,实现;“况”,更何况;“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可以”,古今异义,可以凭借。(2)中,“但”,只;“罪状”,名词作动词,列出罪状;“恶恶”,厌恶别人的恶行,前一个“恶”是动词,厌恶,后一个是名词,恶行;“何乃”,为什么;“上及”,向上追溯。 - 27 - 【点睛】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参考译文: 广陵人陈琳,字孔璋。陈琳先前担任大将军何进的主簿。何进想要诛杀 各个宦官,太后不听从,何进于是召集四方猛将,并且让他们带兵进京,想要以此要挟恐 吓太后。主簿陈琳进谏说:"《易经》上讲:条件不成熟而草率行事,就会徒劳无功(人在猎鹿时,当有主管山泽的虞官相助,才能找到;如果没有虞官的相助,即使深入山林,也不能得到鹿)。谚语说:闭着眼睛抓麻雀(是白费力气的)。一些小的事情尚不能以自欺欺 人得以实现,何况国家大事呢?怎么能靠欺骗的方法获得成功呢? 现在将军你依靠皇帝的 威势,掌握军队的要权,好像龙虎出动一样,威武雄壮,高高在上,凭这些来行事,(大 家都知道如果想诛杀宦官们,)就如同鼓风吹炉来烧断毫毛头发一样的容易。现在应当施 展您的威力,做事当机立断,虽违背常理却合乎道义,上合天意,下顺人心;但您反而放 弃兵权,征召各地兵马入京。到时候大兵聚合,必然强者为雄,这好比是倒拿着武器,把 柄交给别人,这样做不但不会成功,只会招致祸乱。"何进不听从他的劝告,最后为宦官 所杀。 陈琳到冀州避难,袁绍让他主管文书典籍。陈琳为袁绍给刘备发檄文说:"……司空 曹操,他的祖父曹腾,是从前的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同时兴风作浪,骄横放纵,损害 风化,虐待百姓,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收养的乞丐子,借助曹腾的地位,乘坐金车玉辇, 勾结权势,窃取重位,颠覆政权。曹操是宦官阉人的后代,本来就没什么品德,狡猾任侠, - 27 - 喜欢制造动乱和灾祸。……现在曹操矫诏称制,派遣军队,担心边远的州郡,不听指挥, 违抗命令叛变于自己,就接着发丧的名义,被天下人耻笑,这是聪明的人不做的事。从现 在起幽州、并州、青州、冀州,四州同时进兵,各县各郡也整顿义兵,包围了曹操的边界; 显示威武,共同匡扶社稷,不凡的功劳,就要获得了。能获得曹操人头的,封为五千户侯, 赏钱五千万!曹操部下偏将官吏有投降的,都不予追究。广宣恩信,大加厚赏,布告天下, 让大家都知道皇上有难了。大家要遵守此檄文就像遵守律令一样!" 袁绍被打败后,陈琳归附了曹操。太祖曹操对他说:"你当初为袁绍(字本初)写檄文, 只可以列出我的罪过就行了。厌恶别人的恶行就只针对他,为什么还要追溯到人家的父辈 祖辈呢?"陈琳赶紧认错,曹操爱惜他的才能,并没有追究。军国的文书报告,大多出自 陈琳、阮瑀之手。陈琳拟写各种文书檄文,草拟完成后呈给曹操。曹操先前被头风病困扰, 这一天疾病复发,躺着读完陈琳所写的文书檄文,突然起身说:"这些文檄治好了我的头 风病!"屡次加以优厚的赏赐。提拔为门下督。陈琳建安二十二年去世。魏文帝曹丕给元 城令吴质写信说"前一年流行疾疫,亲戚朋友多数遭受不幸,徐干、陈琳、应瑒、刘祯, 相继都去世,看古往今来的文人,大多不注意小节,很少能以好的名声和节操而立身。…… 陈琳的章表文笔很雄健有力,但稍微有些冗长。过去伯牙在钟期死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再 鼓琴,痛惜知音难遇,孔子听说子路被卫人杀害,剁成肉酱,命人将家里的肉酱倒掉,悲 伤弟子当中没有能比得上子路的。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也算一代优秀人才。现在 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比得上的了。将来定有优秀人才出现,后来之人难于轻视,但是恐 怕我与您不能赶上见到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②。 【注】①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②“断送老头皮”意思为断送了老头的性命。尾联典故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不禁大笑,放他还山。苏轼在湖州因作诗被下诏狱,妻子送他出门,皆哭。苏轼回头对妻子说起这个典故,妻子不觉失笑,苏轼于是离开。 - 27 -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表面上是说自己力量微薄担当重任早感疲惫,衰弱的体质和平庸的才干不堪大用,实际上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相似,都是正话反说。 B. 颔联对仗工整、灵活。既用“以”字的实词义(“做”或“从事”)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文字功力深厚。 C. “君恩厚”和“戍卒宜”,表达了林则徐对君王的感激与顺从。自己犯罪却只是被贬,这是君主的恩赐,他觉得自己正好去当一个戍卒。 D. 林则徐被贬边疆,临出发之前,却给老伴开玩笑地讲古人的故事,让她吟诵旧诗来送送自己,这是戏言,苦涩之中显出诙谐和豁达。 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报国无门的失意与愤激。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重 用,诗中不乏失意与愤激之情。 ②直面际遇的豁达与乐观。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但不因此而消沉,反而宽慰妻子, 并随时准备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 ③刚正不阿的品德和忠诚爱国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 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表达了林则徐对君王的感激与顺从。自己犯罪却只是被贬,这是君主的恩赐,他觉得自己正好去当一个戍卒”错误,“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字面上解释是“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表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空有报国之志却 得不到重用,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而不是感激与顺从。 故选C。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提供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情感。 诗歌注释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即“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可见此时属于诗人想要报国却遭贬谪,处于失意之中,结合首联来看,诗人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里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诗人想要报国却无门路,流露出失意和愤懑之情;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颈联“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诗人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再结合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来看,一个“戏”字展现出直面际遇的豁达与乐观。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女子设喻,表明自己因德操美好而遭到小人的诽谤的两句是“____,____”。 (2)《氓》中,写女子婚后处境艰难,却无人理解,只能静心细想,独自哀伤的两句是“____,____”。 (3)《醉翁亭记》里写到,在西南的诸多山峰里,“____,____”的那座,就是琅琊山。 【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静言思之 (4). 躬自悼矣 (5). 林壑尤美 (6).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2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名篇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嫉、蛾眉、谣、诼、淫、躬、悼、壑、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 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这提醒人们,( )。一两件事上 、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也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 。 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 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施展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要素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放任自流 B. 因素 自告奋勇 风靡一时 放任自流 C. 要素 自告奋勇 风靡一时 顺其自然 D. 因素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顺其自然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锤炼品德的个人,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 B. 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 C. 必须持久不懈地发力,时时处处地提升,来锤炼个人品德 D. 锤炼品德的个人,必须持久不懈地发力,时时处处地提升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27 - 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B. 施展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和全民道德素质达到新高度。 C. 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D. 施展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和全民道德素质。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空,“因素”指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也可指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而“要素”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根据上文,“这种行为方式”是固定且必要的,故填“要素”。 第二空,“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自告奋勇”,主动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根据上下文,此处强调的是守道德要付诸行动,故填“挺身而出”。 第三空,“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用作褒义;“风靡一时”形容事物在某一个时期里非常盛行;根据上文,善行义举是好的,故填“蔚然成风”。 第四空,“放任自流”指任凭事态自然地发展,不加过问或引导,常用作贬义;“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中性词;根据下文,不是文明之道的应该是“放任自流”。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上文可知,下文的陈述中心应该是“锤炼个人品德”,故排除A、D。 C项,把陈述的中心“锤炼个人品德”后移,不恰当。 故选B。 - 27 -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原句错误第一处是“施展作用”搭配不当,应该为“发挥作用”,排除BD两项。 第二处是“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成分残缺,应改成“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排除AD两项。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①____:一项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群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是小于9小时睡眠者的大约2倍;另外几项不同人群的随访结果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过长时间睡眠与老年痴呆的相关性。但是,睡眠时间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有少部分健康人群会表现出生理性的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的情况。因此,②____,且不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工作生活能力,就可以认为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出现明显的睡眠时间的改变,③____,从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答案】 (1). 过长的睡眠时间有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2). 如果一个人的睡眠时间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3). 就应该引起重视(或就尽早就医)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根据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确定横线上句子的内容和句式。 第一处,后面是冒号,由此可知,冒号后面是对横线处内容的具体阐释,结合后面“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群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是小于9小时睡眠者的大约2倍;另外几项不同人群的随访结果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过长时间睡眠与老年痴呆的相关性”可知,前面应是说“过长的睡眠时间有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第二处,“因此”表明后面是从前面得出的结论,前面说“睡眠时间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有少部分健康人群会表现出生理性的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的情况”,后面说“且不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工作生活能力,就可以认为是正常的”,由此可知,横线处应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睡眠时间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第三处,前面说“如果出现明显的睡眠时间的改变”,“如果”表假设,应与“就”搭配,结合后面“从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可知,横线处应说出现明显的睡眠时间改变“应该引起重视”,即是假设情况的结果。 21.下面是几种常见应用文体的部分摘录,每则均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①今借到张三人民币200元整,定于2020年1月20日前一次还清。此据为证。(借条) ②家母今年八十岁寿辰,兹定于本月16日中午12时在贵府举办寿宴。敬请光临!(请柬) ③兹介绍我单位李明同志去你们学校商议招聘毕业生事宜,请予以接洽。(介绍信) ④因工作需要,学校拟公开招聘语文、数学、信息技术教师三名。(招聘启事) ⑤听说母校百年华诞,谨此表示热烈祝贺!(贺信) 【答案】(1)200元--贰佰元 (2)贵府--寒舍 (3)你们学校--贵校 (4)三名--共三名或各三名 (5)听说--欣闻(喜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语言使用的场合,然后分析语言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 ①“今借到张三人民币200元整,定于2020年1月20日前一次还清。此据为证”是借条,借条中有关钱财的数目一般不使用阿拉伯数字,因为阿拉伯数字容易做手脚,所以“200元”应改为“贰佰元”。 ②“家母今年八十岁寿辰,兹定于本月16日中午12时在贵府举办寿宴。敬请光临”用于请柬,“贵府”错误,“贵府”是称呼别人的敬辞,此处是说自己家,应为“寒舍”。 - 27 - ③“兹介绍我单位李明同志去你们学校商议招聘毕业生事宜,请予以接洽”是介绍信,“你们学校”不当,称呼对方应使用敬辞,可以改为“贵校”。 ④“因工作需要,学校拟公开招聘语文、数学、信息技术教师三名”是招聘启事,“语文、数学、信息技术教师三名”容易出现歧义,是各三名,还是共三名,表述不清楚。 ⑤“听说母校百年华诞,谨此表示热烈祝贺”是贺信,既为“贺信”,所写事情应是喜事,“听说”可以改为“欣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1月23日,某微博大V发帖称:“当年做大学生的时候,但凡发现学校图书馆里有爱慕的古书,大多是竖排版繁体出版的,就统统借来不还,直接按图书馆规定赔偿。”此事在网上迅速引发热议,有不少网友直斥大V这种钻制度空子的行为不道德。11月26日,该大V再次发帖,称自己是按照规则办事,并发布了上千字的长文,证明自己并没有错。 作为读者的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作为对该微大V的回帖,跟帖于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大V的说辞看似有理,实则无理至极;大V的行为看似遵守规矩,其实恰恰是违反了规矩。所谓规矩,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矩,是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遵守规矩能给人们带来莫大的益处。 道德及在道德基础上建立的法律,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没有它们,社会将陷入一片混乱。道德和法律的作用还在于保护人们的权利。它使邪恶不能随意地在社会中肆虐,因为这将使它受到正义给予的惩罚。看那些贪官们,就是因为逾越法律这一规矩,只为自己谋取私利,最终落得在铁窗中终老。 规矩的成立代表一种秩序的建立,而秩序则是社会有序、高效运转的保证。饱受诟病的“中国式过马路”就是一种不遵守规矩的行为。只要凑齐一群人,不管红绿灯就过马路,这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使本应过马路的汽车被逼停,这就降低了道路的运行效率,也提升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率。这些人看似在节省时间,事实上是牺牲了他人的时间,并且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如果他们能够遵守规矩,那么道路上会多一分秩序,多一分高效,也多一分和谐。 - 27 - 平时,对于规矩的遵守,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然而在特殊时刻,遵守规矩就有不平凡的意义。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男士的坚持“女士优先”的规矩,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不已;而船上的乐队在最后一刻仍坚守在岗位上,遵守规矩,履行自己的职责,奏响乐曲以安抚那些慌乱中心灵,这种对规矩的遵守更加令人动容。在这类对自身造成了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坚守一些并不利已的行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种完全利他的行为造福了他人,人们也会给这些坚守者以至高的荣誉。 当然,遵守规矩也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规矩都值得遵守。像一些不合时宜的规矩,如以出身论人,我们应对其加以批判。而如果遇到“潜规则”这样危害极大的规矩,我们应当坚决加以抑制,并勇敢地对其进行揭露,而不是一味地遵守,遵守这种规矩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总之,遵守平常社会中的规矩利人利己。遵守规矩应当成为我们的责任,所以,大V们,你们该收手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作为读者的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作为对该微大V的回帖,跟帖于后。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首先分析材料。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事件,即微博大V发帖讲述了自己的一件事情,发现图书馆中有爱慕的图书就借来不还,按照图书馆规定赔偿,微博大V的讲述中带有炫耀和自得心理,这显然不能认可;第二部分是对大V这种做法的态度,有网友的态度,还有大V对此的解说,从不少网友的热议来看,都是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钻制度的空子,不道德,而大V再次发贴,认为是按照规则办事。由此可知,该材料涉及的话题(概念)有“道德”“规则(制度)”“空子”等。然后分析任务和写法。任务要求考生针对材料谈感悟,并且作为对该微大V的回帖,由此可知,写法上应该就事论事、就事论理。 参考立意:遵守规则,从我做起;遵守规则成就大雅之美;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题目,比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然后开篇分析评价材料,并由材料引出话题。正文先分析没有规则的后果,接着分析规矩的意义,再以泰坦尼克号上不同人的表现进行对比来阐述观点。结尾部分回归材料,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 27 - 素材: 1.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 2.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淮南子 3.凡事都有规矩。——德谟克利特 4.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处处需要规则。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规则是为了保证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校制定了各种纪律和行为规范。这些校纪校规就像校园里的“红绿灯”,时刻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仅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会影响、干扰他人,使各道路交通造成混乱。违反了交通法规,就会受到大自然和法律的惩罚。 6.范文 遵守规则 荀子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秩序从哪里来? 在于每个角色各司其职:有云降甘露,润泽大地;有树茂成荫,恩泽万物;有春风送暖,唤醒江河。也有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和不可语冰的夏虫……他们的角色有大有小,但都在四季轮回,日升月落中演绎着各自生命的精彩,维持着自然界的秩序,这是铁律,任何人都不能干预其中的运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领导人急于求成,头脑发热,违背规律办事,大力倡导与天斗,与地斗,战天斗地,向荒山要粮食,向大山要钢铁,乱砍乱伐。。。。。。结果导致大自然的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接着开始向人类施以泥石流、地震、洪涝灾害等疯狂报复。 尊重与严守规则,赢得美名。曹操曾下令,军队士兵严禁践踏百姓的庄稼,违纪者斩首。当他的坐骑因惊慌冲进麦田,践踏了庄稼,他没有办法,按照规则斩首,只好割发代首,虽然有变通的嫌疑,但成为军士们的楷模,民间的美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更是为了维持规则—军令状的严肃性,军师的权威性,因为军中无戏言。邱少云在烈火的焚烧中一动不动,英勇牺牲,更是用生命来为规则—纪律践诺。雅典奥运会上,有部分运动员虽然觉得裁判的判决有失偏颇,但这是规则的一部分,他们只能无言地接受,表现了做人的豁达与乐观。可能是输了比赛,但是却赢得了人格与美名。 - 27 - 违反规则,需付出沉重代价。现实生活中,触犯规则的教训也是很深刻的,法则就是规则,有些人竟然以身试法,必然遭到法律的严惩。厦门远华集团赖昌星之流违背海关规则大肆走私汽车、石油,给国家造成了数以亿计的税收损失。政府的高级官员胡某某、成某某之流视规则如游戏,索赂受赂,最后也自绝于规则,收到法律惩罚。加入WTO后,我国要和世界接轨,接的就是规则的轨道。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地适应世界这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的规则。可惜,国内许多企业屡屡触犯国际规则,在摸着石头过河时交了很多昂贵的学费。 规则的力量不言而喻,它看似冰冷无言,却让我们告别嘈杂、纷乱,栖于平静。它让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色,回到应处的位置,从而让社会之舟稳稳前行。可见,规则值得我们用心去守护,因为规则至上,恪守规则,行者必尊,才会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