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5)
2019 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 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 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 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 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 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 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 正公①,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 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 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②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 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 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 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 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②晋(国)公,王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将安取衷.哉 衷:中心 B.以直谏事.仁宗皇帝 事:侍奉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艾:停止 D.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相:察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不待其定而.求之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B.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C.责报于.天 以勇气闻于.诸侯 D.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 处涸辙以.犹欢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4.三槐堂与王家有怎样的关联?请从文章中摘出相关原句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雪涛阁集序①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阝 贵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 夏之葛者也。 骚之不袭雅也,雅之体穷于怨,不骚不足以.寄也。后之人有拟而为之者,终不肖.也, 何也?彼直求骚于.骚之中也。古之为诗者,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而其为文也,有直书 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文实。晋、唐以后,为诗者,有赠别,有叙事;为文者,有辨 说,有论叙。架空而言,不必有其事与其人,是诗之体已不虚,而文之体已不能实矣。古人 之法,顾安可概哉?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 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诎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才者拾一二浮 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②,共谈雅道。吁! 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 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音远, 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③,何也?余 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 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 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 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节选自《中国历代文论选》,有删改) 【注】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袁宏道的朋友。 ②驺从:达官贵人出行时骑马导行传呼的侍从。③俳:滑稽,幽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逐.目而逐时 逐:驱逐。 B.终不肖.也 肖:像,相似。 C.信.腕信口,皆成律度 信:随意,任凭。 D.为脱其粘而释.其缚 释:解除。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骚不足以.寄也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彼直求骚于.骚之中也 急于.星火 C.而.不敢自伸其才 劳苦而.功高如此 D.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就指出从古至今,时代发展趋势使文章不能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模仿古人 说话就好像严冬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 B.晋、唐之前,诗虚而文实,诗歌重在寄托情感,而文章重在叙写事情,晋、唐之后, 诗歌中有叙事成分,文章中有辩说议论的成分。 C.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根本不应该复古,他们应该自创新意,不能模拟前人字句,放弃 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 D.有人认为进之的文章虽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主旨悠远,但是有些句子近于 浅近俚俗,而作者却对进之的这种写法大加肯定。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不 然 古 之 才 人 何 所 不 足 何 至 取 一 二 浅 易 之 语 不 能 自 舍 以 取 世 嗤 哉 执 是 以 观 进 之 诗 其 为 大 家 无 疑 矣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 (2)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 一 1.A 2.B 【解析】 A 项,前者表承接连词;后者表转折连词。B 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 性。C 项,介词,译为对、向;介词,译为在之中。D 项,前者为介词,把、将;后者为 连词,相当于“而”。故选 B。 3.(1)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展现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 (2)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因为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 【解析】 (1)“以”,根据;“考”,考察、推究;“之”,代词,它;“而”,连词,表 承接;“其”,代词,天理;“审”,清楚、明白。(2)“望”,希望;“为相”,担任宰相; “而”,连词,表转折;“卒”,最终;“直道”,性情、品行正直;“容于时”(被动句式)。 4.(1)手植三槐于庭 (2)魏公之业,与槐俱萌 (3)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4)郁郁 三槐,惟德之符 【参考译文】 天理会一定展现出来吗?但是贤能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却不一定长寿。天理不一 定展现出来吗?但是仁爱的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是正确的说法呢? 我听说包申胥说过:“人的意志可以胜过天,天的意志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世上议论 天道的人,都不等天的意志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天是不可捉摸的。善良的人 因此而倦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天还没 有表现出他的意志来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中,开始时,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 终经过四季而长青,历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天的意志。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到子孙 后代才表现出来,天的意志可以说是由来久远的。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 展现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 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 王佑,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 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最终由于他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他曾经亲手在 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 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享受了荣华富贵 十八年。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 身修养德行,希望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象手持契约, 亲手交割一样。我因此知道天确实可以说有必然的意志。 我没有赶上看到魏国公,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常常对仁宗皇帝直言极谏,出外 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兴盛吗? 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世人有将晋国公与李栖筠相比的,他们杰出的才能、 正直的气质确实不相上下。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 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由此看来,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完结吧。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 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 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 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 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 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二 5.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逐:追随。 6.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示后 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介词,把。B.介词,从;介词,比。C.连词,表顺承关系; 连词,表并列关系。D.均为代词,“他,他们”。 7.C 8.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 其为大家无疑矣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作答文言断句题,要根据上下文,大体了解文 段的意思,还要注意利用句中的关键实词和虚词。该题中,“不然”是一个固定词语,其 后应该断开;“何至”是“何至于”的意思,往往放在句首,故其前应断开;“不能自舍” 是省略句,其主语是“古之才人”,宾语为“一二浅易之语”,其前后都应断开;“哉”作 语气助词,往往放在句末,其后应断开;“进之诗”是“为大家无疑矣”的主语,其前应 断开。 9.(1)聪明人被这种习气所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 连优伶和仆役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 (2)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像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并且开阔 当时人的眼界。 【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这是时代发展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品 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 能像防止河堤溃毁那样防止文章衰败,从而懂得文章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 有当代的时势,模仿古人说话的痕迹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身处严冬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 一样可笑。 《离骚》不能模仿《雅》,《雅》的诗体极尽怨刺,不用骚体不足以寄托(新的)情感。 后代诗人有模拟骚体而作诗的,最终并不像骚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直接从《离骚》 中学习骚体的风格。古代人作诗,有广泛寄托深情的,没有直接叙述事情的;而当他们作文 时,有直接叙述事情的,没有广泛寄托深情的;所以说,诗歌(重)虚而文章(重)实。晋、 唐以后,作诗的人(所作之诗),有赠别的,有叙事的;作文的人(所作之文),有辩说的, 有论叙的。架空虚构而言,不一定有这件事或这个人,这是诗体已经不再(全是)虚,而文 体已经不能(全)实的变化。古人的方法,怎么可以一概而论! 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用复古的理论来超过前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 抄袭当作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务必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 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有才能的人被旧的体式所束缚,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 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二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人被这种习气所牵制,愚笨的人喜 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仆役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 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真使人感到羞耻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 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沿袭的 风气。进之才能突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能自成规则和法度,他所说的都是现 在人不能说和不敢说的。有人说:“进之的文章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主旨悠远,(在 这方面)他无疑是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穷极创新和变化,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它们 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我说:“这 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像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并且开阔当时人的眼 界。”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 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 为什么要选择一两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 看,进之的诗无疑是大家之作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文章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起 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