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六校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

2020----2021 学年度(上)省六校高三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 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 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 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 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 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 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 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 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 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 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 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 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 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 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 45 亿年,产生生命已 有 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 300 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 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 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 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 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 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 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 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 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 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 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 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 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 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 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 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 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 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 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 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 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 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 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 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 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 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 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 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 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 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 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 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 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 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 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 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 “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 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 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 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 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 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 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 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 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 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 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 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 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 何不同。(4 分)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 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 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 5 月,同现在 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 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 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 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 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 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 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 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 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 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 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 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 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 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 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 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 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 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 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 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 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 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 1938 年 8 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 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 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 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 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 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 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 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 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 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 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 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 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 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 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 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 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 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 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 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 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 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 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 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 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 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⑪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 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美丽 的南湖成为师生们的一隅精神家园。 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中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 南曲》中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C.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 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 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 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 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 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8.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 一特点加以赏析。(4 分) 9.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的一段特殊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 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 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咸 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 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 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 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 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 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 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 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 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 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 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 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悍父母,乃教人叛 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 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 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 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 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 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 皆应/有众万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 士考试。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 种形式。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 王朝。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 稷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 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 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C.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 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D.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 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4 分)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4 分) 14.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入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5.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 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 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 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 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16.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向 晋武帝表明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 (2)《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需要美酒的诗句“_____ ? 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作为一棵树,它实在是太老了。树干,已基本被风干了。曾经很壮大的树冠, 由于不堪负重,每年都要折断一部分。如今,已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枝了。但那几 枝,顽强地活着,做着一棵树应该做的事情。春天,它一样也要发芽,抽叶。也 要多多少少地飞一些杨花。但更多的时候,它在糊里糊涂地活着。就像村子里的 一些老人,老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基本上认不得别人了。说着别人听不明白的话。 白天睡觉,晚上就在村子里四处转悠,自言自语。那些老人,转着转着,就转到 了这棵树的下面。然后,老人和老树,在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只有他们才能听得懂 的话。 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它的树干,开始悄悄地腐烂。一些它见 都没有见过的虫子开始吞噬它的内脏。心脏,没有了。肝脏,也没有了,肺,也 没有了。树,还是顽强地活着。它自尊地活了一辈子,它不想轻易地倒下去。它 的树干,不能支撑那硕大的树冠了。一个秋天的夜里,它放弃了自己身上最壮的 一根树枝,让它倒在了脚底下。它有一些绝望地望着那个也已经是中年了的儿子。 第二年的春天,它脚下的孩子,干枯了的躯体上忽然抽出了一些新芽。树,有一 些欣慰地笑了。 去年的清明节,去老家上坟。走过那棵树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 我忽然看到它泪流满面,它的浑浊的泪水,一行又一行地流进了它的空荡荡的腹 腔。但我不知道它要给我说什么,我实在无法实现与一棵树的对话──我只能陪 着它流泪。我感觉自己的内脏的某一个地方也开始切切地痛。我知道,那是我终 生无法改变的对家乡的迷恋。我再一次地细细打量它,它实在太老了,而且真的 是很丑陋了。空空的内脏,更如一只空洞的眼睛,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 18. 下面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 量子速读法称可让人 5 分钟读完一本 10 万字的书籍,并能完整复述── 全是骗术。 B. 人文科学研究的最大缺点是不确定性──无法进行定性研究,一切只能 靠自己理解。 C. 在坪乡黄沙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过程非 常艰辛曲折。 D. 我叫他来见你罢,他就在楼上,只是──他很大了,并且以为他母亲是早 就死了。 19.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 分) 20. 文章前面写道:“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但之后却又写道: “树,有一些欣慰地笑了。”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谈谈你对“信”的认识。(4 分) 材料一: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材料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 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 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注释] ①易:改变;色:态度、形色。②致:奉献、尽力 22.请根据下面一段话分析 2019 年度微信使用及微信用户的特点,不超过 65 个 字。(5 分) 2020 年,腾讯公布了 2019 年微信年度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 为 11.51 亿,活跃高峰为午饭前、下班后这两个时段,公众号打开的活跃高峰是 21:00。在朋友圈中,男性更爱分享工作和游戏,女性更热衷分享美食和晒娃。 朋友圈分享的热门歌曲 TOP3 为《我和我的祖国》《你笑起来真好看》《芒种》。 微信支付方面,吃饭多为男性买单,购物大多女性买单。微信运动方面,日人均 步数 6932 步,但周末少于 100 步的用户数达 1200 万。在百步青年中,女性占 64%, 男性占 36%。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 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 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 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 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六校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1. C(A.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 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B.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 “才 有了……”。原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 绝非必要。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对人类的界定错误。) 2.B(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 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 在关系。) 3.D(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D 项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 行仁政的话,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4.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 面展开论述。(2 分)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 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2 分) 5.①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尊重 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 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 利用资源)。(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6.D(“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错误,依据第四段“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 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 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可知,“后生学子”造 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研究。) 7.D(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 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 8.《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1 分)借对蒙自南湖风光 的欣赏和赞美,(1 分)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 激之情,(1 分)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1 分)(“我远来是为的这--园花”“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以反复手法表达了对 南湖风光的赞美;“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运用反复手法,与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共同表达对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则表达对 南湖美景的沉醉及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 9.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 生活;(3 分)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 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3 分)(“激流”指的是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 反抗的抗战局面;“平静温柔的流水”指的是南湖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和西南联 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宁静”句指的是在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中西 南联大师生对祖国局势的关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故此宣传抗战,呼吁唤醒国人, 甚至亲赴战场。) 10.A 11.D 12.C 13.(1)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 不同。(“以”率领,“搏”与……搏斗,每点 1 分。句意 2 分) (2)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捍”保卫,“乃” 却,每点 1 分。句意 2 分) 14.①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②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一点 1 分,两点 3 分。) 15.B( “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 情壮志”错,曲解诗意。) 16.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 “天山”“长风” “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 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 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 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 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 远的意境。 (每点 2 分) 17.(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纷吾既有此 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18. B【解析】 A 项,对上文的总结,上文列举现象,破折号后的内容揭示 本质。B 项,解释说明,破折号后的内容是解释前文“不确定性”的。C 项,意思 的转换、转折。前文讲“幸福而快乐”,破折号后的内容讲过程的“艰辛曲折”, 二者形成转折。D 项,说话中断。“只是”后是说话人中断后进行思考之后的话。 故选 B。 19.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1 分)生动地写出枯树的苍老之状, (1 分)也表现了老树对往昔生活和人民的留恋。(2 分) 20. 不矛盾。开头之所以说“活着没意思”,一是因为老树感觉生活环境越 来越差,自己饱受病、虫困扰;二是因为它感到生活太孤独,缺少人气和人情。 (2 分)而结尾之所以“欣慰”,是因为自己的顽强没有白废,生命有了新生,对 以后的生活有了憧憬。(2 分) 21. “信”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立身,立国的重要原则。材料一从个人修 养角度,为人处世当“取信他人”;材料二从为政治国角度,应当“取信于民”。 (2 分)(联系现实)孔子关于“信”的认识对我们今天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是要符合义理道德的要求。(1 分)在交友待人时,诚实守信才能获得友 谊和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治理国家时,守信爱民,才能获得人民的支 持。(1 分) 22.①微信成为公众主要的体闲娱乐方式;②微信用户普遍拥有民族自豪感, 比较乐观积极;③呈现出男主外(社交、吃饭)女主内(购物)、男好动女好静的倾 向。(答对一点给 1 分,两点给 3 分,三点给 5 分) 23.(60 分) 参考立意: (1)从个体与整体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的位置与价值”; (2)从人才的品质的角度,可立意为“时代青年需要独立自由,又需要胸怀 家国理想“; (3)从人才的价值的角度,可立意为 “只有把自我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背景 中,才是让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4)从人才的意识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时 代洪流”; (5)从人才的多元发展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有独立个性、自由思 想、社会理想、国家情怀、世界视野”;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他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 策。文天祥用效法上天、自强不息来应对回答,文章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 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 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不久,他父亲逝世,回家守丧。 咸淳九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天祥 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动容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 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恐怕就在你吗?你可要努力。”十年,改 任赣州知州。德佑初年,长江上游告急,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泪哭泣,派 陈继周率领郡里的英雄好汉,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英雄豪杰都 响应,聚集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身份率军入卫京 师。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郊,逼近内地,你率 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文天祥答道:“我 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 没有一人一骑入关,我对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 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 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第二年 正月,担任临安知府,不久,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讲和谈判,与元 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直言争论。丞相发怒拘捕了他,逃入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 了温州,又迁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赶赴南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文天祥 匆忙逃走,被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身边的人都命他跪拜, 文天祥没有跪拜,弘范于是按照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进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 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强迫索要书信, 于是书写《过零丁洋》诗给他。厓山被攻破,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在燕京共 三年,皇上知道天祥始终不屈,朝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 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 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向南跪拜后被处死,终年四十七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