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扩展压缩语段教案(全国)(7)
2018届一轮复习 扩展压缩语段 教案(全国) 一、扩展语句的解题原则 1.建立话题意识。 这里所说的“话题”,即“谈话的中心”。高考语言表达题,是有一定的中心的,强调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 运用语言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就考试的试题来说,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起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表达意识。 这里所说的表达意识是指遵循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这原则包含下列三点:(1)向心性原则:指所写的一段文字的每一句话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中心,陈述中心,而不要游离中心。(2)连贯性原则:指所写的一段话围绕中心,叙述角度一致,前后照应,语气上一气贯通。(3)协调性:指语言在句式、结构、音节等方面要和谐,读起来顺口。 【方法点睛】 1.添枝加叶法。即对一个结构简单、内容单薄的句子,添加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成分,使句子形象丰富。 2. 突出中心法。以某事物为陈述对象加以扩展或以某一中心句为开头加以扩展,所扩展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对象或中心句。同时还要注意与中心句有某种逻辑关系,注意前后分句陈述对象的一致及满足其他附加条件。这种方法与“添枝加叶法”的区别在于不要求每一个地方都要添加枝叶,而是选择重点进行扩展。 二、压缩语段的解题原则 1.压缩语段必须紧扣题目要求。 压缩语段都有一定的题目要求。题目要求不同,解题的方法就往往有区别。如果是概括要点,那么就要注意要点的完备;如果是拟定题目,那么主要侧重中心内容的把握,还要注意标题的文体特征等。总之,解题时一定要紧扣题目要求。 2.压缩语段必须顾及文本体裁。 正如命题规律中所说,语段的表达方式不同,信息特点就不同,那么压缩方法往往也有区别。 如考题的文本是一则新闻,应顾及新闻的特点,把以下几方面的情况说清楚:事情的参与者,事情的时间、经过、结果等等。 3.压缩语段必须把握文本要点。 为了把握文本要点,要注意:①文本的信息是有级别的。依据解题的要求,可知有的是有效信息,有的是无效信息;有的是上位信息,有的是下位信息。②遵循整体性原则,立足于全文(或全段),运用跳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找出整体的要点。概括出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 4.概括用语的表达必须恰当通顺。 怎样才能使概括用语恰当呢?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概括用语应能全面涵盖材料,是能体现本质特性的词语。 (2)概括用语要得体。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概括用语往往不同。议论文常用“论述”“批驳”等动词;说明文常用“说明”“介绍”等动词;记叙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常用“记叙”“描写”“歌颂”“揭露”等动词,而且常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字面意思的概括,一部分是深层意思的概括。 (3)概括用语应简明。概括的过程是化繁为简、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用言语来表达概括的结果,必然要求简洁、明确。 (4)概括用语应规范。例如:下定义要采用下定义的形式。 【方法点睛】 1.提取组合法。有些语段的信息分散在几个句子(或自然段)中,我们要提取其中的关键词句,重新组合,切勿遗漏。 例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然后写出三个关键词。 去年在南极上空陨落过程中粉碎的一颗流星已经引发了一种理论,即流星尘埃可能在我们的气候系统中发挥了一种隐秘的作用。 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这块岩石估计有1000吨,去年9月3日进入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成为美国国防部卫星红外线眼观测到的一个火球。同空气分子的摩擦使得这块陨石耗损殆尽,变成一片从56公里高空延伸到18公里高空的尘埃云。利用南极地面站的仪器对这片尘埃进行的近距离观察表明,其直径为20微米,比原先估计的流星碎片的体积大了将近1000倍。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火山喷发产生的直径超过1微米的颗粒能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流星尘埃、影响、气候。 2.摘取中心法。这种方法要求考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所提供语言材料的中心,打叶削枝,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根据要求把多余的枝叶去掉。一般说来,新闻材料往往要抓住第一句或第一段,即新闻的导语。议论类或说明类的材料要能够抓住中心论点或者要说明的中心意思。 例2:将下面一段话压缩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主张。(不超过22个字)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解析】 该语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是说“不反对倾向诗本身”,第二、三句是从不同文学作品方面论说“作品有倾向”,而第四句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谈倾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流露出来。显然第四句是本语段的中心句,第一、二、三句是关键句。因此,只将第四句抽取出来,压缩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然后将这个句子中的枝叶削掉就成功了。 【答案】文学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3.分层合并法。“分层合并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例3: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个字。(4分)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答案】 ①海区特点;②地质构造;③历史记载。 【特别提醒】 1.答题要领 压缩题,是多年来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最爱,“下定义”“归纳结论”“概括内容”“分析过程”“提取关键词”“拟写标题”,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命题,其设题指向主要是捕捉事物的特征乃至本质特征。无论解答哪一种压缩题,都需要概括文段的中心。概括文段的中心,主要是寻找、分析中心句。若文段没有中心句,就要给它划分层次,通过概括各层大意综合文段中心。划分文段层次可以从句子入手,即分析句子之间的疏密关系。几个联系紧密的句子为一个层次,某个与之不甚紧密的句子则是另一个层次。 有时可以借助“因此”“但是”等关联词划分层次。有时文段中心在结尾,有专家称为“尾重心”;反过来说,通过“尾重心”可以发现文段中心。 2.答题步骤 ①新闻类试题。要形成这样的答题模式:主动性对象+事件(动词)+被动性对象。字数许可时可适当添加一下对象特点、原因、时空等二、三级信息。 ②概括要点题。或概括论说类文字的基本观点与重要论据,或概括记叙类文字的思想感情与重要内容。概括记叙类文字的内容,有时需要分析事物发展的先后程序,注意体现程序或时间先后的词语。 ③提取关键词题。其特点是二次压缩:首先把相关内容压缩成一句话,然后在这一句话中再压缩成几个关键词。关键词语一般为名词、动词、形容词。 ④下定义题。抓住两点:一是抓住被定义者的主要特征,二是采用“是”字句形式组合成通顺的一句话。 ⑤依据图表写结论题。首先要读准“图表”前的文字要求语和图表中的项目语;其次,面对较复杂的图表,可采用“横一句、竖一句”的结论模式,即从纵横两个角度得出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