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二 虚字备而后神态出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012·四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之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众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也,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解。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一见钦即惭伏地曰:“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其至诚感人如此。 钦处家笃恩谊,正伦理,厚姻戚,睦宗党。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日改月化,一乡人皆兴于善。里俗溺于异端,丧葬皆作佛事,啖酒肉,肆为奢僭,钦以身范之。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 《人物传二·明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其”“而”“以”“为”四个虚词的意义。A项第一个是代词,他;第二个是助词,表推断语气,大概。B项第一个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是连词,表顺承。C项均为连词,因为。D项第一个是动词,当做或作为;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 参考译文 贺钦,字克恭,世代居住在定海,父亲贺孟员,凭借军籍隶属辽东的义州卫。贺钦小时候非常聪明灵敏,学习举子业时总是鄙视地说:“难道求学仅仅是为了这些吗?”取了《近思录》来读,有不少感悟。成化二年,凭借进士的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因为天下大旱,上表极力进谏,又认为自己作为言官荒废职守,招致灾害,所以自己弹劾自己,请求辞官。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师,贺钦听他谈论学问,叹息道:“真正的性情是不显露的,真正的道理如同埋在地下。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当天就上奏疏辞官而去,用弟子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陈献章。分别以后,画了陈献章的画像来供奉。他学习专门研究《五经》、《四书》、小学,期望投身实践,以恭敬来约束狂放之心。有来向他求学的人,他就推辞说:“我自己尚且还没管好,怎么去教育别人呢?”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这样过了十几年,虽然他足不出户,但是达官贵人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的,都亲自来到他家里躬身礼拜。 弘治改元,因为阁臣的推荐,他被起用为陕西右参议。诏书刚到却恰逢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于是上书恳求推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在辽东强占民田,辽东人民震惊恐惧都想着叛乱。义州又因为守官贪婪残酷首先激起了民变,不少人聚众抢劫掠夺,但是他们互相告诫说:“不要惊扰贺黄门。”贺钦听说后,去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同乡,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然而我私下里为你们担忧,镇防官军马上就会到来,怎么办呢?”众人一开始还气势汹汹,到此时才知后悔,于是众人围着贺钦拜倒在地,流泪喊道:“您是我们的父亲,请您教教我们怎么办吧。”贺钦说:“只有不杀戮,祸患才可以免除。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安分守法的百姓有什么害怕的?”不久,有人说镇防军队果然到来,众人又一起喊道:“贺黄门没有说轻侮骗人的话。”于是众人又环跪在贺家庭院之中。贺钦说:“我本来就知道会这样。城中这样扰乱,城防官怎么能不发兵镇压呢?官兵虽然到来,你们不杀人,就一定会宽恕你们,不要害怕。” 众人散去,变乱于是平息。当时又有一个边防将领把人引诱出来杀死冒充阵前捕获的,上级官吏查验没有得到实情,但是这名边防将领一见到贺钦就惭愧地跪倒在地说:“他人可以欺骗,我怎么敢欺骗贺先生呢?”他以至诚使得别人受感化到这种程度。 贺钦治家坚守恩义,规正伦理,厚待姻亲,团结族人。冠礼祭祀婚丧嫁娶一直遵守古礼,没有根据的话一丝一毫也不听。一定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来熏陶教化百姓,一天天、一月月的教化,终于使全乡人都一心向善。乡里曾有一种陋俗,举办丧礼的时候都做佛事,大吃酒肉,肆意奢侈僭越,贺钦从自己做起,亲身示范。晚年更加喜好《易经》,潜心钻研象数,书不离手,大臣争相引荐,但是最终没有出仕。年轻时曾经隐居在医无闾山,因此用医闾作为自己的号,人们于是称他为医闾先生。 (2011·江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注 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B项第一个“而”表承接,于是,就;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项均为介词,给,替。D项均为介词,在。 参考译文[来源:Zxxk.Com] 当初汲黯做谒者时,因为严正而被人敬畏。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皇上认为汲黯贤良,于是赦免他的罪责。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汲黯喜好清静,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不过是督察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 汲黯多病,皇上多次恩准他休假养病,他的病却始终不好。庄助又替他请求休假,皇上问道:“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庄助说:“让汲黯当官执事,没有过人之处。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离开,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志节。”皇上说:“的确是这样。古代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至于像汲黯,就很近似他们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都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听说后,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趁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像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看见汲黯,急 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1.《考试大纲》对文言虚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如何理解《考试大纲》中的“常见文言虚词”与“在文中的用法”? 答案 在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考查常见用法。具体为: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②避免文言虚词使用范围较小且较难理解的特殊用法。二是“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总之,要熟记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掌握随文定义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作出合理的推断。 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的梳理、整合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便,用来”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 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表示“在……时候”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⑪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⑫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⑬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由于”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来源:学科网ZXXK]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来源:Zxxk.Com]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⑪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副词,表假设,“如果”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等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被”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二、常见虚词“何、乃、且、若、所、焉、因、则、与、乎、也、者”的梳理、整合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通“呵”,“喝问”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疑问副词,“怎么”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就”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表转折,“竟、却”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副词,可译作“将”“将要”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副词,可译作“暂且”“姑且”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副词,“将要”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句首语气词,“还有”,表示进一层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连词,表让步,“尚且”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动词,“似、好像”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代词,“这样”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及、比得上”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处所,地方”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相当于“之” 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来源:学科网ZXXK]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趁机”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随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通过”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连词,“于是,就,便”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便、就” 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副词,“原来,已经”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动词,“就是”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亲近” ③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给予” 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乎”的意义和用法。[来源:学科网]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呢”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介词,相当于“于”,“在”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 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也”的意义和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代词,“……的人”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④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三、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请结合下列练习加以体悟。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学不可以已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C.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答案 C 解析 “可以”是两个词,可以凭借,其余三项“可以”是一个词,与现代汉语相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为: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这样却 答案 C 解析 以为:以……为,把……作为。 3.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故:因此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哉……:可译为“只是……吗” ③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谓……曰……:可译为“对……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之谓也 之谓也:……的称谓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③④⑥⑦ 答案 B 解析 ②独……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⑥之谓也:可译为“说的就是……”。⑦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四、兼词 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试了解下列兼词。 1.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于之,在这件事上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于此(之),从这里 2.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 ③(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气助词“吗” ④人敦敢不听而化诸?之乎,他们呢 3.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盍(曷)”的意义。 ①盍各言其志?为什么不 ②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为什么不 知识储备 1.对18个常见虚词的理解,要注意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的学习。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则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5)注意特殊现象。 ①兼词。文言兼词主要有:焉(于之/于此)、诸(之于/之乎)、叵(不可)、曷(何不)、盍(何不)、尔(而已)。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②复音虚词。两个虚词经常结合使用且意义较为固定,不能拆开理解,这样的虚词叫“复音虚词”。如“所以”“于是”“是以”“无乃”等。对复音虚词,要特别注意积累。 2.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主要积累好下列副词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情、敬、谨 辨析常见虚词的易混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任末年十四,负笈①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②,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 注 ①笈(jí):书箱。②庵:茅草小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来源:学科网] 现场答案 D 请修改为正确答案 __A__ 矫正指导 A项介词,用、拿。B项连词,表修饰/表递进。C项连词,就/动词,就是。D项代词,他的/他。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使用代入筛选法、位置推断法等。不过,要注意“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异。有时,用法相同意义不一定相同,如本题中的“其”字,同为人称代词,前可译为“他的”,后可译为“他”。 1.“而”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A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B ) 点拨 ①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主要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而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来源:学科网]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2)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 )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B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A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A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A )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A )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 )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 ) 点拨 ①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②代入辨析[来源:Z+xx+k.Com]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2.“以”的连词、介词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词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连词,因为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介词,把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 点拨 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②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3.“焉”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助词,不译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兼词,于此(之)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助词,不译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兼词,于此(之) ⑥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点拨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第⑥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4.“者”的代词、助词用法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者”是哪一种用法:A.代词 B.助词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 )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A )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来源:学.科.网]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 点拨 分辨“者”是代词还是助词,最简单的办法,是看“者”可不可以去掉,不可去掉的是代词,可以去掉的是助词。 5.“与”的连词、介词用法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 B.介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A ) ②竖子不足与谋( B )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 B )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A ) 点拨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 6.“其”的语气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朽车奔索,其可忽乎:表反问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推测 ③吾其还也:表委婉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 ⑤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表委婉 点拨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7.“其”“之”作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②失其所与,不知:我们自己 ③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点拨 “其”“之”都可作第三人称代词用,译为“他(他们)”“他(他们)的”。但这两个词有时还作第一人称代词用,译为“我(我们)”“我(我们)的”“我自己”,用法特殊,须结合语境准确译出。 一、单一型 1.(2011·湖南)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 C 解析 题干例句中的“其”和C项中加点的“其”均是代词,他的。A项指示代词,那个。B项代词,他。D项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 规范导引 这种题型只考一个虚词,试题难度较小。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例句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它代入四个选项中看看是否相同。相同,即为正确答案。 二、复合型 2.(2012·上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答案 C 解析 A项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项动词,当做、作为/ 介词,替。C项全是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规范导引 这种题型考查四个虚词,把文内与课本结合起来,叫复合型,是高考直接考查虚词最主要的题型。做这种题型最基本的思维流程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另外,也可用代入检验法,以及删换法、标志法来帮助推断。 三、译文型 (2012·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来源:学#科#网Z#X#X#K]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 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 (2)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 解析 (1)“所以”是古今异义词,表凭借,“用来……的”;“安”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鬻”是动词,出售、卖。(2)“意”是动词,料想、猜想;“良”是副词,确实、果然;“致”是动词,导致。 参考译文 彻里,燕只吉台氏。他的曾祖太赤,担任马步军都元帅,跟从太祖平定中原,因为有功劳,太祖封赏他徐州和邳州,于是在徐州安家。彻里自幼丧父,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了彻里,他在回答世祖问题时周详雅正,世祖很高兴。彻里跟随世祖的大军征讨东北边境,回朝后,就向世祖陈述大军所过之处,百姓不能忍受干扰,饥寒交迫接近死亡,应该加以救济施与。世祖听从了彻里的意见,于是赐给边关的百姓粮食、布帛、牛、马等不一,依赖这些得以活下来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彻里奉命出使江南。当时行省上交的钱粮正紧缺,就出卖所在之处办学用的公田,用这些钱款缴纳给官府。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马上制止了这件事。回朝将此事禀告给世祖,世祖称赞他并接受了他的意见和决定。 彻里被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迁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州、漳州的大盗欧狗长久以来未被平定,彻里率领军队征讨他,号令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有来投降的人,就用酒食来犒劳并抚慰、打发他们离开,对他们说:“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现在既然归来,就是普通百姓,我怎么忍心加罪你们。还是让你们回去耕田、采桑吧,安于你们的农事,不要担心。”其他山寨听说这样,都诚心来归顺。不久,欧狗被同党捆绑送到彻里的军中,彻里将欧狗斩首示众,被威胁跟从欧狗的人没有一个被杀的,汀州、漳州的叛乱至此被平定。 规范导引 在译文中考查文言虚词,这叫译文型。因文出题,有很大的灵活性,有时会超出《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范围之外。做这种题型,一靠积累,二靠联系语境准确翻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