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 08 课 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 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 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 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 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 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 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重点理解】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1.河内凶。河:(古义:黄河。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 2.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3.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也许)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5.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三、一词多义 1.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四、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王无罪岁 “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5.请以战喻 “战”,动词,战斗;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死”,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7.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8.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6)鸡豚狗彘之畜。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3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三)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 【难点探究】 1.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探究】阅读 鉴 赏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 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心来爱民。在本文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不违农时,使民生 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2.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王好战,请以战喻”? 【探究】可喻的事物很多,之所以用打仗为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 对,比较容易。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探究】(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 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 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 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 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 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4.孟子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 主张有什么区别? 【探究】 第一问:“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 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第二问:孟子认为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使百姓 “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实质上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区别,只是“五 十步笑百步”而已。这与孟子施仁政、行王道有本质的区别,相差甚远。 5.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探究】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 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 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6.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 【探究】(1)或……或…… 例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 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 例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 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3)是何异于…… 例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 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7.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 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探究】孟子在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孟 子的说法本于《逸周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之类,《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 表述,可见古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应该明白,古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 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 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的,其目的不止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 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二者出发点是不同的。此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评析,只要言 之成理即可。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cù) 洿.池(kuā) 弃甲曳.兵(yè) 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死(sānɡ)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序之教(xiánɡ) 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1.C【解析】A 项,洿:wū;B 项,莩:piǎo;D 项,畜:xù。 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A【解析】B 项,“涂”通“途”,C 项,“检”通“敛”,D 项,“颁”通“斑”。 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王道之始也 4.C 与例句同为宾语前置句。A B 项为状语后置,D 项为判断句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寡人..(古代国君的谦称)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 B.不加.(更)少 弃甲曳兵..(拖着兵器)而走 C.填然鼓.(敲着战鼓,动词)之 兵刃.(锋刃)既接 D.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 是亦走.(行路)也 5.D【解析】走:逃跑。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直”与“直不百步耳”中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直.好世俗之乐耳 C.系向牛头充炭直. D.家产直.不过五百金 6.B【解析】都是“只是,不过”的意思。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察邻国之.政 C.邻国之.民不加少 D.寡人之.民不加多 7.A【解析】A 项中的“之”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C、D 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请”字与“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请”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若弗与,则请.除之 C.乃置酒请.之 D.其造请.诸公 8.A【解析】均为“请允许我”的意思。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 372-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 30 岁左右收徒讲学。44 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 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 “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9.A【解析】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10.下列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10.B【解析】“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 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 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 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然 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畜. 畜:畜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 D.王无罪.岁 罪:作恶。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 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日出江花红胜.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 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 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 “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 “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译文: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答案】 1.D 2.C 3.B 4.(1)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2)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没有遗憾,这 正是王道的开始。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万章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 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⑤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 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⑥!乡原, 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 行何为踽踽⑦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 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⑧,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 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⑨。经正,则庶民 兴;庶民兴,斯无邪慝⑩矣。”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①万章:孟子的门徒。②狷(juàn):洁身自好。③琴张、牧皮:未详。曾晳:孔子的弟子。④ 嘐嘐(xiāo xiāo):志大言大的样子。⑤夷:句首助词,无义。⑥原:同“愿”,谨善。⑦踽踽(jǔ jǔ): 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⑧佞(nìnɡ):能说会道。⑨慝(tè):奸邪。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党之士狂简 简:威仪堂堂。 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 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贼 贼:残害……的人。 2.以下五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批评“原人”的一组是( ) ①非之无举也 ②孔子以为德之贼 ③恶利口,恐其乱信也 ④居之似忠信 ⑤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 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D.孟子认为,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是正确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A 4.(1)责备他却举不出错误,斥骂他却没有什么可斥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污世。(2)道正就会 使百姓积极;老百姓积极起来,就没有邪恶了。 参考译文: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去呀!我的门徒志大狂放,进取不忘根本。’孔子在陈国,为 什么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孟子答道:“孔子说过:‘遇不到言行中庸之士同他交往,一定能(结识)狂 放之人和狷介之士吧!狂放的人能进取,洁身自好的人有不做的 事情。’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庸之士吗? 不能一定得到,所以只想那次一等的人。” “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做狂放的人?”答道:“像琴张、曾晳、牧皮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 的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答道:“他们志向远大说话夸张,总说:‘古代的人!古代 的人!’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跟语言相符。狂放的人又不能得到,就想得到不屑 于做不干净的事的人 而跟他交友,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了。孔子说:‘经过我的大门却不进入我的屋子,我不对 他不满意,那只有好好先生吧!好好先生,就是残害道德的人。’” 问道:“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称他好好先生呢?”回答说:“(好好先生批评狂放之人说)‘为什么这样 志高言大呢?话语不照应行为,行为不照应话语,就只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介之士说) ‘行为为什么这样孤独冷落?’(又说)‘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能好一些就可以了。’光滑玲 珑献媚世人的人,这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好人,孔子认为他是残害道德的人,为 什么呢?”回答说:“非难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 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行动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不能进入尧舜的 道德规范,所以是‘残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弄乱了禾苗; 厌恶巧言谄媚,怕它弄乱了道义;厌恶夸夸其谈,怕它弄乱了诚实;厌恶郑国音乐,怕它弄乱了雅乐;厌 恶紫色,怕它弄乱了红色;厌恶好好先生,怕它弄乱了道德。君子(使一切事)回到正道罢了。道正百姓就 会积极,百姓积极,就没有邪恶了。” 【真题展示】 (2016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4 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 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 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 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 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 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 “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 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 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 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 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 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 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畋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 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 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 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 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 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12.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 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 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此题要在准确 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 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 13.从齐桓公与管子的对话内容来看,齐桓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了他善于采纳和吸取别人的 意见,由此可联想到从谏如流或虚心纳谏。管子在文中的分析独具眼光,具有远见的卓识, 故可联想到“审时度势,知己知彼”;衡山之君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最终丢失了整个国家,由 此可联想到“鼠目寸光”或“目光短浅”。 14.根据“问题即是答案”的原则,解答此题,应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概述出管子在 本文中采用了哪些谋略,例如,在经济、金融、粮食等方面的手段;燕、代、秦、赵等国的 团结一心等都给我们人生重大的启示,只要能体现以上几个方面,言之有理即可。既然回答 故事对考生的人生启示,显然要先理解故事内容,并领悟故事蕴含的人生道理,然后从管子 制定策略的角度和楚王与衡山君的角度,联系现实生活来组织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 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 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 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 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 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 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 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 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 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 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 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 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 了。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 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 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 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 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 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 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会人。少力学,尤习本朝典故。以父任入官,进《艺祖庙谟》百篇。又言:“元 丰制,六察许言事,章惇为相始禁之,乞复旧制,以广言路。”从臣力荐之,迁一秩,为湖北提刑司干官。 未几,入为主管吏部架阁文字。丁母艰,服阕,进《典故辩疑》百篇,皆本朝故实,盖网罗百氏野吏,订 以日历,核其正舛,率有据依,孝宗读而褒嘉之。 擢大理司直,迁敕令所删定官,通劓楚州。郡守吴曦与都统刘超合议,欲撤城移他所,大性谓:“楚城 实晋所筑,最坚,奈何以脆薄易坚厚乎?”持不可。台臣将劫其沮挠,不果。会从官送北客,朝命因俾廉 访,具以实闻,遂罢戎帅,召大性除太府寺丞。 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黄度等继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 人之心皆本受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为户部待郎,升尚书。朝论将用兵,大性条陈利害,主不宜轻举之说,忤韩侂胄意,出知平江,充荆 湖制置使。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疲,大性首议振贷,凡三十八万缗有奇。前官虚羡①,凡十有 四万五千缗,率蠲放不督,民流移新复业者,皆奏免征榷。边郡武爵,本以励士,冒滥滋众,大性劾两路 戎司冒受逃亡付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率缴上毁抹。江陵旧使铜镪,钱重楮轻②。民持赀入市,有终 日不得一钱者。大性奏乞依襄、郢例通用铁钱,于是采货流通,民始复业。除刑部尚书兼详定敕令。卒于 家,年七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惠。 (选自《宋史·李大性传》,有删改) 【注】①羡:盈余。②钱重楮轻:指纸币不能兑换成铜钱,贬值。楮:纸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 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B.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 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C.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 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D.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 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艰,遭逢母亲丧事。古代在职的官员,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B.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谕、旨、策、制、诏等。 C.榷,文中指税。榷,也指专卖。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诉讼、军令、考课等事务,长官是刑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大性积极进言,主张广开言路。他因父亲的恩荫步入任途,积极进献文章;他反对章惇禁言的做 法,认为应该恢复以前的进言制度。 B.李大性关注边防,为政务实。楚州郡守和都统想弃城而去,李大性表示反对,差一点被台臣弹劾; 李大性把察访情况如实报告朝廷,有官员被惩处。 C.李大性不惧权贵,力除弊政,他反对出兵打仗,得罪人而被调出京城;前任官员不追讨欠税,他予 以纠正;有人利用边防政策进行舞弊,他予以处理。 D.李大性关注民生,体恤百姓。江陵地区使用铜钱,纸币贬值,有人做买卖一天换不到一枚铜钱,李 大性建议使用铁钱,解决了民生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梧其正舛,率有据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议振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D 3.C 4.(1)大概是收集百家野史,用日历订正,核对它的正误,全都有根有据。(2)江陵正是战争之后,残破 毁坏闹饥荒,接着又流行瘟疫,李大性首先倡议救济。 参考译文: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会人。李大性年轻时刻苦学习,尤其熟习本朝的典章旧事。因父亲的恩荫而 做官,进献《艺祖庙谟》一百篇。又说:“元丰时的制度,六察司允许向上评论政事,章惇担任宰相才禁止, 请恢复以前的制度,来拓宽进言之路。”侍从大臣极力推荐李大性,升官一级,担任湖北提刑司干官。不久, 入朝担任主管吏部架阁文字。遭遇母亲丧事,服丧期满,进献《典故辨疑》一百篇,都是本朝旧事,大概 是收集百家野史,用日历订正,核对它的正误,全都有根有据,孝宗读后赞扬了他。 提拔为大理司直,升任敕令所删定官,任楚州通判。郡守吴曦和都统刘超一同商议,想要撤出城池转 移到别的地方,李大性认为:“楚城实际是晋朝时修建的,最为坚固,为什么要用脆弱的调换坚固的呢?” 李大性坚持认为不行。台臣打算弹劾李大性阻扰成议,没有实现。恰好担任送北方使臣的从官,朝廷于是 命令李大性察访,李大性把实情全都告知朝廷,朝廷于是罢免军队统帅,召李大性入朝授任太府寺丞。 担任户部侍郎,升任尚书。朝廷讨论将要出兵,李大性逐条陈述利害关系,主张不应该轻举妄动,违 背韩侂胄的意思,出朝廷担任平江知府,充任荆湖制置使。江陵正是战争之后,残破毁坏闹饥荒,接着又 流行瘟疫,李大性首先倡议救济,一共三十八万缗多。前任官员虚报赋税的盈余,一共十四万五千缗,李 大性全都予以免除不再催促,流亡迁徙重新恢复生产的民众,都上奏免去征收赋税。边郡的武功爵位,本 来是用来鼓励将士的,冒名滥施的很多,李大性弹劾两路戎司违规接受已逃亡的士兵的身份凭证,一共三 千四百九十七件,全都上缴涂毁。江陵以前通行铜钱,铜钱价值高,纸币贬值,百姓拿货物到市场交易, 有一整天得不到一个铜钱的。李大性上奏请求按照襄、郢成例通用铁钱,于是钱货流通,百姓才恢复生产 事业。授官刑部尚书兼任详定敕令。在家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