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人物传记阅读作业(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人物传记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他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囯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囯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造成强烈的对照。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蔡先生就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后来他又考取进士,当时他不过三十岁左右。以后就成为翰林。 蔡先生晚年表现出了中囯文人的一切优点,同时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他那从眼镜上面望出来的两只眼睛,机警而沉着;他的语调虽然平板,但是从容、清晰、流利而恳挚。他从来不疾言厉色对人,但是在气愤时,他的话也会变得非常快捷、严厉、扼要——像法官宣判一样的简单明了,也像绒布下面冒岀来的匕首那样的尖锐。 他的身材矮小,但是行动沉稳。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庋恳切而平和,生活朴素而谦抑。对于任何意见、批评,或建议,他都欣然接纳。 当时的总统黎元洪选派了这位杰出的学者出任北大校长。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连串重大的改革。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领域一直是由文学独霸的,现在,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冋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冋席笑谑。 这情形很像先秦,或者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徳时代。蔡先生就是中国的老哲人苏格拉底,同时,如果不是到处都有同情他的人,蔡先生也很可能遭遇苏格拉底冋样的命运(注)。但是中囯和外囯的保守人士却一致指摘北京大学鼓吹“三无主义”——无宗教、无政府、无家庭——与苏格拉底被古希腊人指摘戕害青年心灵如出一辙。争辩不足以消除这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只有历史才能证明它们的虛妄。历史不是已经证明了苏格拉底的清白无罪吗? (节选自蒋梦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注】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开始就把蔡元培比喻成投入水中的石子,形象而又准确地评价了他的历史功绩与深远影响。 B.蔡元培认为,没有对自然科学的崇信,就不能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也就没有了定理定则。 C.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最重要、最深远的改革之一,就是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由研究风气的确立。 D.材料结尾将蔡元培和老哲人苏格拉底作比较,既道出他艰难的处境,又给子他崇高的历史地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蔡元培既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又对古希腊文化有透彻了解,服膺“为学问而学问”的自由研究精神。 B.蔡元培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一样喜欢,因为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 C.蔡元培参加乡试时,引用《礼记》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为文章开头,表现了他的特立独行、狂放不羁。 D.蔡元培在晚年时,不仅乐于接受西洋观念,对于何意见、批评也都欣然接纳,表现出了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怀。 3.材料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蔡元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杜甫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 这时两京收复不久,物价腾贵,米一斗七千钱,长安市上的水酒每斗要三百青铜钱,大路上不是乞丐,便是饿殍。在这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杜甫也只有在离开了皇帝的“天颜”时才能认识清楚,他后来写了一首《洗兵马》,把当前的政治情况说得很沉痛。想到那些无功受禄的官僚,他说: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但是人民呢: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春旱不能下种)。 洪上健儿(围攻邺城的士兵)归莫懒,城南(长安城南)思妇愁多梦。 这首诗可能是759年春天在洛阳写成的,王安石选杜诗时,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我们现在看来,这首诗反映了杜甫两方面的积极精神,他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绝对的信念;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揭露了这个朝廷的种种缺陷。 除去《洗兵马》外,从这时起到年底他到了成都为止,他这一年内的作品十分之九都是五言诗,这些五言诗是《彭衙行》与《北征》的继续发展,是杜甫诗的艺术里一个伟大的成就,这成就集中在一座高峰上:是他从洛阳回到华州时在路上写的《三吏》和《三别》。 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它们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杜甫自己对于这一段的创作生活也是肯定的,他晚年在夔州说过,“忆在潼关诗兴多”。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这六首诗与长安时代的《兵车行》不同了,他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的危机。 杜甫离开洛阳,路过新安,听到一片乱嚷嚷的点兵的声音,可是新安的县份小,成丁没有了,只好征用十八岁的“中男”,他亲眼看见一群孩子被赶入军中,是这样凄惨: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孤单)。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但是杜甫一转念,想到抵御胡人是人民应有的职责,于是立即转换口气来安慰这些青年: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只屯驻洛阳),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工作不重);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 他在路上又看到一个老人,子孙都阵亡了,如今也被征去当兵,老妻卧在路旁啼哭,她知道他这一去不会再有回来的希望;还有新婚的少妇,晚间结婚,第二天早晨丈夫便被召去守河阳,她自己觉得嫁给征夫,不如委弃在路旁;还有从相州战败归来的士兵,回到家中,但见园庐被蒿藜埋没,当年同里的人们不是死了化为尘泥,便是东西分散,没有消息,当他背起锄头要去耕种久已荒芜的园畦时,县吏听说他回来了,又把他叫回去在本州服役。这三个人,杜甫每人都为他们写了一首诗,用他们自己的口吻,诉说他们自身的痛苦,但是诉苦诉到极深切的时刻,一想到国家的灾难,便立即转变出振奋的声音。 总之,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只有《石壕吏》一诗是例外。他晚间投宿在石壕村一个穷苦的人家,夜半有差吏敲门来捉人,这家的老翁跳墙逃走了,家里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和一个下衣不完的儿媳带着一个吃奶的孙儿。老太婆和差吏交涉许久,说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吏还不肯让步,坚持要人,最后没有法子,她只有牺牲自己,让差吏把她在当天夜里带走,送到河阳的军营里去。杜甫亲身经历这段故事,他再也不能有什么话来鼓励、来安慰这一家人了。 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传诵,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杜甫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由于他接近了人民,这是他半年前在长安出入“禁掖”、侍奉皇帝时所想象不到的。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离开皇帝身边,对杜甫的个人前途也许是不利的,但使他能够深入民间,更清楚地看到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对他的诗歌创作又是有利的。 B.王安石把《洗兵马》看作杜诗的压卷之作,是因为他认为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胜利的绝对信念,也站在人民一边揭露了朝廷的种种弊端。 C.《三吏》《三别》延续了杜甫诗歌从《彭衙行》《北征》以来一直的诗歌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反对战争,而又有新的发展。 D.既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为苦难的人民疾呼,又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鼓与呼,《三别》等作品在矛盾中表现了杜甫思想的新进步。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离开长安时心境“很凄凉”,觉得政治前途受到了打击,表现了杜甫对于功名利禄的在意,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杜甫的时代局限性。 B.从洛阳到华州,《三吏》《三别》成就了杜诗创作的一座高峰,杜甫对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感到满意,这正应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谚语。 C.为垂垂老人、新婚少妇、无家的士兵三个普通人分别写一首诗,抒写他们的不幸经历和痛苦,表现了杜甫作为爱国诗人深沉的民生情怀。 D.而对石壕村一个贫苦人家的遭遇,杜甫只用客观的方式叙写,表明此时的诗人看过了太多的人民的苦难,已经变得麻木,已经无话可说。 3. 文章说《三吏》和《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座高峰,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一、 【答案】1.A 2.C 3.①是著名学者。它对中西方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均有卓越建树。②有完美人格。他既有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又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③是大教育家。改革北大,使北大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材料开始就把蔡元培比喻成投入水中的石子”曲解文意,文中原句是“在静水中投下知识革命之石的是蔡元培先生”,可见蔡元培是投石子的人。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表现了他的特立独行、狂放不羁”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适成强烈的对照”,可见这里主要说的是他才华横溢、见解精辟。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概括并简要分析材料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蔡元培。首先,“他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以及他主持北京大学的主张,可见他是著名学者,对中西方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均有卓越建树;“蔡光生晚年表现出了中囯文人的一切优点,同时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泙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庋恳切而平和,生活朴素而谦抑。对于任何意见、批评,或建议,他都欣然接纳”,可见他有完美人格,既有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又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连串重大的改革”“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篷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冋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可见他是大教育家,改革北大,使北大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 二、 【答案】1.B 2.B 3.(1)这六首诗是杜甫诗中的杰作,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2)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3)它们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是因为他认为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胜利的绝对信念,也站在人民一边揭露了朝廷的种种弊端”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我们现在看来,这首诗反映了杜甫两方面的积极精神,他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绝对的信念;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揭露了这个朝廷的种种缺陷”分析可知,这是“我们看来”,不是“王安石认为”。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杜甫对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感到满意,这正应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谚语”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杜甫自己对于这一段的创作生活也是肯定的,他晚年在夔州说过,‘忆在潼关诗兴多’”分析可知,原文只是说“肯定”。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文章说《三吏》和《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座高峰的原因,结合“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它们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分析可知,《三吏》和《三别》是杜甫诗中的杰作,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结合“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分析可知,《三吏》和《三别》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结合“它一再被传诵,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杜甫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由于他接近了人民”分析可知,《三吏》和《三别》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