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和句式学案
学案五 文言文翻译及句式 学习目标:①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②熟知翻译中的采分点并运用到练习中;③熟知翻译丢分误区;④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自主学习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虚词、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也是最容易失分的点。 考向一 译对重要实词 所谓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从考查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及次常用实词(课本中出现的)是重要实词。从特殊性上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义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可能是重要实词,如“累其心”中的“累”字。还有,需临场推断的多义词及疑难词语也可能是重要实词。 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特殊疑难词语准确理解了,并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1)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重要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重要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重要实词:就(“接近”,根据语境可译为“跟随”)、奇(意动用法)、妻(名词用作动词)、资贿(财货,这里指“嫁妆”)。 译文: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看重他的清贫刻苦,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陪送(给女儿)的嫁妆非常丰厚。 (2)重要实词:大人(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唯命是从(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父亲因为您有修养,品德高尚,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或嫁给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 参考译文: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看重他的清贫刻苦,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陪送(给女儿)的嫁妆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漂亮的衣服和佩戴漂亮的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有修养,品德高尚,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或嫁给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及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 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她)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都称赞她。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 (节选自《欧阳晔传》,有删改) (1)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就处理了一百多宗积压的案件。 (2)桂阳有争夺船而互相殴打致死的人,这个案件很长时间没能判决。 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晔,字日华。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就处理了一百多宗积压的案件。桂阳有争夺船而互相殴打致死的人,这个案件很长时间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安慰他们并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啊。”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 考向二 译对关键虚词 从翻译句子中的关键虚词不难辨出: 1.《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18个虚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只要句中出现,就要格外留心。 2.关键虚词主要是指副词、连词、介词。 虚词的译法较为复杂,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必须译出的:①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做代词的“之”“其”等;②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如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助词等。 总之,我们在翻译虚词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2 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关键虚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关键虚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键虚词:与、之(第一个是动词,“去、往”;第二个是音节助词,无义) 译文:陈胜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对伙伴们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参考译文: 陈胜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对伙伴们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道:“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计策更好呢? (2)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 解析 第(1)句“韩请救于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蚤”通“早”,“孰与”是固定句式。第(2)句“兵”是“军队”的意思,“是……”相当于固定句式,可译为“这是……”,“顾”是“反而、却”的意思。 参考译文: 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计策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韩国)将会灭亡并且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却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快灭亡时,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敝,就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对!”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方的齐国身上。 考向三 译对特殊句式 要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必须具备“语言标志意识”。特殊句式总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为标志;被动句多以“于”“见”“为”为标志。考生容易忽略的是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平时要多积累,方能在做题时激活原有记忆。 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1)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2)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3)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固定的句式调到位。如: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时要将介宾短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4)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5)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3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文言句式类型,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服徭役)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1)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句式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句式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句式类型:被动句和判断句 译文:在乡里居住(同住一个乡里),竟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的德行修养得还不够。(“见”“也”分别为被动句和判断句的标志。) (2)句式类型:被动句和省略句 译文:大家因为这个原因十分尊敬他,争着被他任用。(“重”,形容词用作动词;“为”,表被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争为用”,既是被动句,又是省略句。) 参考译文: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把酒饮尽。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就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逃跑了。郭解姐姐愤怒地说道:“凭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路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投案自首,把真实情况详细地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确实恰当,是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着他走。只有一个人两脚张开,像箕似的坐在地上,傲慢地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掉那个人。郭解说:“在乡里居住,竟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的德行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啊!”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免除他的差役。”以后每到服役时,多次放过他,县中官吏都没找他。他对此感到奇怪,问事情的原因,竟然是郭解让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赤裸上身去找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个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品行。 郭解到别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喝人家的酒,吃人家的饭。大家因为这个原因十分尊敬他,争着被他任用。乡里的少年及邻近的县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车的人,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事情很危急,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 (2)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 解析 第(1)句“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第(2)句“亮见权于柴桑”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说”的意思是“劝说”。 参考译文: 曹操将要从湖北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了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处理这个局面。” 技法探究JIFATANJIU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诀” 1.留(保留法):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以及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例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明史·韩文传》)中“淳安公主”“三百顷”分别为人名、度量单位,需保留。 例2:“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2014年高考天津卷《魏叔子文集》)中的“利弊”“读书人”在现代汉语中仍通用,所以不必译成“利处和弊端”“读书的人”。 2.删(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指成分等。 例:“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中“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不用翻译。 3.调(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例:“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2014年高考重庆卷《记丐侠》)中“何难之有”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需调整语序为“有何难”,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4.换(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在翻译时,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单音词对译成双音词。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词语加以替换。 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2014年高考山东卷《詹鼎传》)中“吾”,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所以应翻译为“我”或“我的”;“故”“废”“足”都为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习惯为双音节词“本来”“荒废”“足够”;“游”在现代汉语中语义转移,要替换为“交往”。 5.补(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如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2014年高考辽宁卷《宋史·赵立传》)中,“窟穴”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要补充动词,译为“挖掘巢穴”;“其间”前省略介词“于”,译时补出,译为“在”;“不与通”,“与”后省略代词“之”,译时补出,译为“他”。 课后对点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耶律仁先,字纠邻,小字查剌。魁伟爽秀,有智略。重熙三年,补护卫。帝与论政,才之。仁先以不世遇,言无所隐。十一年,升北院枢密副使。时宋请增岁币银绢以偿十县地产,仁先与刘六符使宋,仍议书“贡”,宋难之。仁先曰:“曩者石晋报德本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宋无辞以对。十八年,再举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为前锋。萧惠失利于河南,帝犹欲进兵,仁先力谏,乃止。女直恃险,侵掠不止,仁先乞开山通道以控制之,边民安业。 清宁初,以耶律化哥谮,更王隋。六年,复为北院大王,民欢迎数百里,如见父兄。九年七月,上猎太子山,耶律良奏重元谋逆,帝召仁先语之。仁先曰:“此曹凶狠,臣固疑之久矣。”帝趣仁先捕之。仁先出,且曰:“陛下宜谨为之备!”帝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及交战,贼众多降,重元被伤而退。仁先以五院部萧塔剌所居最近,亟召之,分遣人集诸军。黎明,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帝执仁先手曰:“平乱皆卿之功也。”加尚父,亲制文以褒之,诏画《滦河战图》以旌其功。 咸雍元年,与耶律乙辛共知北院枢密事。乙辛恃宠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见忌,出为南京留守。 阻卜塔里干叛命,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赐鹰纽印及剑,上谕曰:“卿去朝廷远,每俟奏行,恐失机会,可便宜从事。”仁先严斥候,扼敌冲,怀柔服从,庶事整饬。塔里干复来寇,仁先逆击,追杀八十余里。大军继至,又败之。别部把里斯、秃没等来救,见其屡挫,不敢战而降。北边遂安。八年卒,年六十,遗命家人薄葬。 (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B.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C.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D.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要注意句中的人名、连词等关键词。本题中“萧塔剌”“仁先”等都是人名,经过分析,其前均应断开。“乃”作为连词连接前后内容,其前应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国家每年给地方下拨的钱物。 B.贡,指进贡,献东西给上级,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向君主奉献礼品。 C.北院,辽是契丹贵族建立的政权,设立了两套官僚机构,即北院和南院。 D.行马,是古时官府门前所设阻挡人马通行的木架子等障碍物。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也指国家每年给地方下拨的钱物”错误,应改为“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耶律仁先出使宋朝,不辱使命。耶律仁先任北院枢密副使时出使宋朝,用石晋王朝为报恩而割让土地,后来周人抢夺了这片土地的对错反驳宋朝,坚持了国书用“贡”字。 B.耶律仁先遇事冷静,得到皇上嘉许。重元叛乱时,皇上把讨伐贼人的事情全权交给耶律仁先,仁先沉着应对;重元死后,皇上亲自撰写文章褒扬耶律仁先平乱的功劳。 C.耶律仁先坚持正义,遭受忌恨。咸雍元年,耶律仁先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乙辛依仗宠幸,违法行事,耶律仁先阻止他,因此受到忌恨,被贬为南京留守。 D.耶律仁先深受皇帝信任。他担任西北路招讨使时,可以先斩后奏;他对顺从的部族加以笼络安抚,对反叛的部族进行打击,最终北部边境得以安宁。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元死后”在文中没有根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女直恃险,侵掠不止,仁先乞开山通道以控制之,边民安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去朝廷远,每俟奏行,恐失机会,可便宜从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女真依仗地势险要,不停地侵犯掠夺,耶律仁先请求开山疏通道路来控制他们,边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2)你远离朝廷,每件事情都等到奏明后再施行,恐怕会失去机会,你可以见机行事。 参考译文: 耶律仁先,字纠邻,小字查刺。耶律仁先魁梧清秀,有智慧谋略。重熙三年,补为护卫。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觉得他有才干。耶律仁先趁此难得的机会,进言无所隐讳。重熙十一年,升任北院枢密副使。当时,宋朝请求增加岁币银绢来补偿十县的土地物产,耶律仁先与刘六符出使宋朝,商议国书用“贡”字,宋人为此犯难。耶律仁先说:“过去,石晋王朝报答本朝的恩德,割让土地进献,后周人侵犯并夺取了这个地方,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宋人无言以对。重熙十八年,再度举兵伐夏,耶律仁先与皇太弟重元担任前锋。萧惠在黄河南面失利,皇上还想进兵再战,耶律仁先全力谏阻,皇上才停止进兵。女真依仗地势险要,不停地侵犯掠夺,耶律仁先请求开山疏通道路来控制他们,边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清宁初年,因耶律化哥诬陷,改封隋王。六年,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到几百里外欢迎他,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一般。九年七月,皇上到太子山狩猎,耶律良上奏说重元谋反,皇上召来耶律仁先告诉他这件事。耶律仁先说:“这个人凶残狠毒,我本来就怀疑他很久了。”皇上催促耶律仁先逮捕重元。耶律仁先告辞,并说:“陛下应当谨慎地做好准备!”皇上将讨伐叛贼的事情全权委托给耶律仁先。于是,环绕战车作为营垒,拆掉木架当作兵器,率领属下官吏和近侍三十多骑在木架外面列阵。及至交战,贼众大多投降,重元受伤败退。耶律仁先因为五院部萧塔剌居所最近,急忙召见他,分别派人召集军队。黎明,重元率领两千奚人攻打行宫,萧塔剌的兵马正好赶到。耶律仁先料想敌人气势必不能持久,等待他们气馁时再攻击。于是背着营垒结阵,乘机奋勇出击,贼众奔逃溃散,耶律仁先率兵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几名骑兵逃跑。皇上握着耶律仁先的手说:“这次平乱都是你的功劳啊。”加号尚父,皇帝亲自撰写文章褒奖他,诏令绘制《滦河战图》以表彰他的功劳。 咸雍元年,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乙辛依仗宠幸,不守法纪,耶律仁先制止他,因此受到忌恨,出贬为南京留守。 阻卜塔里干背叛王命,耶律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赐给鹰纽印及尚方剑。皇上告谕说:“你远离朝廷,每件事情都等到奏明后再施行,恐怕会失去机会,你可以见机行事。”耶律仁先加强放哨,扼守敌人的要塞,笼络并使敌人归顺,凡事都有条有理。塔里干又来侵犯,耶律仁先迎击,追杀八十余里。大军接着赶到,又击败了他们。另外的部落把里斯、秃没等前去援救,见塔里干屡次挫败,不敢交战而投降了。北部边境便得以安宁。八年,耶律仁先去世,享年六十岁,遗言让家人从简安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刘显,南昌人。生而膂力绝伦,稍通文义。 嘉靖三十四年,宜宾苗乱,巡抚张臬讨之。显从军陷阵,手格杀五十余人,擒首恶三人。诸军继进,贼尽平。显由是知名。官副千户,为指挥佥事。 南京振武营初设,用兵部尚书张鏊荐,召令训练。擢署都指挥佥事。倭犯江北,逼泗州,鏊檄显防浦口。显测贼将遁,追击至安东。方暑,披单衣,率四骑诱贼,伏精甲冈下。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明日伺贼出,潜毁其舟。贼败走舟,舟已焚,死者无算。显进秩三等。寻迁副总兵。 会福建倭患棘,显赴援。与参将戚继光连破贼,贼略尽。而新倭大至,攻陷兴化城。显以兵少,逼城未敢战,被劾,戴罪。贼以间攻据平海卫。他倭劫福清,谋与平海倭合。显及俞大猷合于遮浪,尽歼之。平海倭欲遁,为把总许朝光所邀败。乃尽焚其舟,退还旧屯。戚继光亦至,显与大猷共助击之,遂复兴化。录功,进先所荫世职二秩。 用巡抚刘几荐,命充为事官,镇守如故。隆庆改元,以军政拾遗被劾,贬秩视事。用巡抚谷中虚荐,还故官,移镇贵州。广西侬贼者念父子僭称王,攻剽安顺。巡抚阮文中檄显剿,俘斩五百余人。四川巡抚曾省吾议征都掌蛮,令显移镇其地。 都掌蛮者,居叙州戎县,介高、珙、筠连、长宁、江安、纳溪六县间,古泸戎也。至是,其酋阿大、阿二、方三等据九丝山,剽远近。其山修广,而四隅峭仄。显令人诱以官,而分五哨尽壁九丝城下。乘无备,夜半腰纟亘上,斩关入。迟明,诸将毕至。阿二、方三走保牡猪寨。郭成破鸡冠,获阿大。诸军攻牡猪,擒方三。阿二走,追获于贵州大盘山。 都掌蛮既灭,显引疾求去,而以有司阻挠为言。诏听显节制,显益行其志。击西川番没舌、丢骨、人荒诸寨,斩其首恶,抚余众而还。西陲以宁。九年冬卒官。 (选自《明史·刘显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 B.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 C.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 D.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根据句子的结构、语气等进行断句。“斩一人”主语是“刘显”,其前应断开。“所乘马”是名词性短语做主语,“中矢”是其谓语部分,中间不可断开。“射杀”的宾语是“追者”,中间不可断开。使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挥佥事,官职名,明代京卫指挥使司所辖,协理禁中警卫部队。 B.秩,在古代指官员俸禄,后来也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C.南京,古都名,其曾用名有石头城、建邺、建康、金陵、东京等。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也泛指官吏。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东京”不是南京的曾用名。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显体力过人。嘉靖三十四年,他参加巡抚张臬平定宜宾苗族叛乱的战斗,亲手杀死叛乱者五十余人,捉拿叛乱首领三人,从此知名。 B.刘显善用计谋破敌。追杀逃遁的倭寇,他亲率骑兵诱敌,又在山冈设下埋伏;攻打都掌蛮,他先以钱财诱敌,然后于夜间发动突袭。 C.刘显平定倭寇屡立战功。在福建他与戚继光接连打败倭寇,倭寇大致被除尽;他还与俞大猷一起,协助戚继光收复了兴化城。 D.刘显对稳定边境起到重要作用。他打败了居住于叙州戎县的都掌蛮;进攻西川没舌、丢骨、人荒等村寨,斩杀为害首领,安抚民众。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他先以钱财诱敌”错,原文是“显令人诱以官”,可知是用“官位”而不是“钱财”诱敌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擢署都指挥佥事。倭犯江北,逼泗州,鏊檄显防浦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日伺贼出,潜毁其舟。贼败走舟,舟已焚,死者无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显)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倭寇侵犯长江以北地区,进逼泗州,张鏊发文书要求刘显防守浦口。 (2)第二天等贼寇出巢,暗中毁掉了他们的船只。贼寇战败,逃往泊船处,船已被烧掉,被杀死的人无数。 参考译文: 刘显,南昌人。生来体力过人,稍微通晓文章大意。 嘉靖三十四年,宜宾一带苗族人叛乱,巡抚张臬讨伐叛乱者。刘显随军冲锋陷阵,亲手击杀了五十多人,捉拿叛乱首领三人。各路军队陆续进军,叛乱者全部被平定。刘显因此出名。任官副千户,又担任指挥佥事。 南京振武营刚刚设立,因为兵部尚书张鏊推荐,(皇帝)召令刘显训练士兵。(刘显)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倭寇侵犯长江以北地区,进逼泗州,张鏊发文书要求刘显防守浦口。刘显预测贼兵将要逃跑,追击到安东。正当暑天,(刘显)身披单衣,率领四位骑兵引诱贼兵,在山冈下埋伏精锐的军队。倭寇出现,斩杀一人。刘显骑的马被箭射中,他下马拔出箭头,射杀追来的倭寇。把倭寇引诱到冈下,大败贼寇,残兵逃走。第二天等贼寇出巢,暗中毁掉了他们的船只。贼寇战败,逃往泊船处,船已被烧掉,被杀死的人无数。刘显被提升三级。不久,升迁为副总兵。 恰逢福建倭寇祸乱难以平定,刘显前往救援。刘显与参将戚继光接连打败贼寇,贼寇大致被除尽。而新倭寇大批到来,攻占了兴化城。刘显因为兵力不足,逼近兴化城,但不敢作战,被弹劾,落下罪名。贼寇乘机进攻占据平海卫。别处的倭寇抢占了福清,图谋与平海倭寇会合。刘显与俞大猷在遮浪会合,把这伙倭寇全部歼灭。平海的倭寇想逃跑,被把总许朝光拦截打败。于是,把船只全部焚毁,退回以前的驻地。戚继光也率兵到达,刘显与俞大猷共同帮助击败倭寇,于是又收复了兴化城。记录功勋,将其世袭的职位提升两级。 因为巡抚刘几的推荐,(朝廷)命令刘显充任事官,照常镇守以前的地方。隆庆元年,在军政拾遗的官位上被弹劾,降低官阶继续处理官府事务。因为巡抚谷中虚的推荐,恢复了旧官,调任镇守贵州。广西壮族乱贼念父子越位称王,攻打劫掠安顺。巡抚阮文中给刘显发文命令他前往围剿,俘获斩杀五百多人。四川巡抚曾省吾商讨征伐都掌蛮,命令刘显调来镇守他的地盘。 都掌蛮人,居住于叙州戎县,介于高、珙、筠连、长宁、江安、纳溪六县之间,属于古代的泸戎。到这时,他们的首领阿大、阿二、方三等占据九丝山,掠夺远近地方。那里山峰绵延广大,而四周陡峭难行。刘显派人拿官位引诱他们的首领,而又将部队分成五部全部屯驻在九丝城下,乘其不设防备,半夜腰上拴绳子登寨,斩开关门进入。到天亮,各位将领全部到达。阿二、方三逃走占据牡猪寨。郭成攻破鸡冠,俘获阿大。众军围攻牧猪,擒获方三。阿二逃跑,穷追不舍,在贵州大盘山下将其抓获。 都掌蛮被消灭之后,刘显称病请求辞职,而且以有关部门阻挠为理由。皇帝诏令相关官员听从刘显调度管理,刘显更能施行自己的志向。进攻西川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没舌、丢骨、人荒等村寨,斩杀他们为害的首领,安抚其余众人而归,西部边境,因此得到安宁。九年的冬天在官位上去世。 一 常见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做状语 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做状语外,其他名词做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情况却很普遍,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等。例如: ①朝(在早上)济而夕(到黄昏)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②既东(向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向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③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乎己。(《劝学》) ④上(在地上)食埃土,下(在地下)饮黄泉。(《劝学》) 2.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该活用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例如: ①徐孺下(使……放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使……为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3.意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该活用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强调主语对宾语的主观感受或认识。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例如: ①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以……为鉴)之。(《阿房宫赋》)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把……作为宾客)其父。(《伤仲永》) 4.做动词 在文言文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被用作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作动词后,原有的名词意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子孙帝王(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③道(取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二)动词的活用 1.做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恩惠)矣。(《烛之武退秦师》) ②追亡(逃跑的军队)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2.使动用法 这时,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 ①烛之武退(使……退却)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②外连衡而斗(使……相斗)诸侯。(《过秦论》) ③吞二周而亡(使……灭亡)诸侯。(《过秦论》) ④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3.为动用法 所谓“为动”,简单地说就是“为宾语动”。“为动”的“为”字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当“给,替”讲,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这种动词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是人;二是当“为了”讲,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这种动词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是物。例如: ①祭祀必祝(为……祈祷)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后人哀(为……而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4.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就是“把……(宾语)当作……(该活用动词)”的意思。例如: ①乐(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②且庸人尚羞(以……为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做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做定语。例如: ①共其乏困(乏困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②以天下之美(美景)为尽在己。(《秋水》) ③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德才),陶朱、猗顿之富(财富)。(《过秦论》) 2.做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或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过秦论》)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六国论》) ③惜其用武而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也。(《六国论》) 3.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假舆马者,非利(使……快)足也。(《劝学》) ②以弱(使……弱,削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4.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例如: ①而耻(以……为耻)学于师。(《师说》) ②成以其小,劣(认为……低劣)之。(《促织》) (四)数词的活用 1.做动词 在句子中拥有谓语的语法地位。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阿房宫赋》) 2.做形容词 有谓语的语法作用。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劝学》) ②士也罔极,二三(不专一)其德。(《氓》) 3.做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有修饰或限制的作用。例如: ①而或长烟一(全,都)空。(《岳阳楼记》) ②一(一旦)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4.意动用法 用在名词之前,有“把……(名词)看作……”“认为(名词)……”的意思。例如: 一(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二 常见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例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乃、为”系列 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标志系列 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如: 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二)被动句 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例如: 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例如: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1.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用代词做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例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2)疑问句中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等)做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文言文中可把宾语移到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前的标志。有的文言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前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之……”的形式。如: ①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4)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形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②《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2.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之为“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这种形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例如: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例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形式。例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放在谓语动词前做状语,所以翻译时,就让它做了状语,因此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置于谓语动词后。例如: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2)介词结构“以……”置于谓语动词后。例如: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4.谓语前置 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都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的情况,其不同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略的,古汉语也可以省略。 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承前省略主语)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曹刿论战》)(谓语、主语的省略) 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修饰语的省略)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资治通鉴》)(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赵括)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资治通鉴》)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5.分句的省略 例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三 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奈何]怎么办。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如]怎么样。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奈……何、若……何、如……何]对……怎么办,拿……怎么样。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更)……。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也、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荀子·宥坐篇》)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何……哉(也)]怎么能……呢。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何……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何……之有]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等。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不亦……乎]不也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顾……哉]难道……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独……耶(乎、哉)]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欤]难道……吗,岂……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三)表感叹的固定句式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直……耳]只不过……罢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一何]何等,多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亦……哉]也(是)……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四)表揣度的固定句式 ·[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不……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其……乎]大概(恐怕)……吧。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五)表选择的固定句式 ·[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其……其……也]是……还是……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六)表被动的固定句式 ·[见……于……]被。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为……所……]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七)表假设的固定句式 ·[诚……则……]如果……那么(就)……。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向使]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八)表转折的固定句式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虽然]虽然如此,即使如此。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九)表因果的固定句式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是因为……。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以……故]因为……的缘故。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点迷津] [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名师带你找抓手 1.抓开头,了解传主基本信息。 抓传主基本信息:姓名、字号、朝代、籍贯、身世、基本性格、志向等。 2.抓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性和功过。 ①开皇初年,来护儿立下战功,进升为上开府,被赏赐缣帛一千段,表现了他志气英发。 ②仁寿初年,调任刺史,擅长理政,深受百姓拥戴,表现了他雄略超群,深得民心的本性。 ③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④大业六年,来护儿衣锦还乡,宴请同乡父老。表现了他注重友情,轻视钱财的品性。 ⑤大业十二年,来护儿进谏,炀帝未纳。炀帝先被叛贼抓住,来护儿后被杀害。表现了他善于进谏的品质。 3.抓结尾,了解人物或事件结局。 通过来护儿的事迹,表现了来护儿的人格和影响。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了来护儿的事迹,表现了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又深得民心的品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失分答案 点石成金 答案一:C 断句遵循两个原则:一、不破坏词语的相对完整性;二、符合我们平时朗读习惯。作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及句子成分,如,解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主语的情况。画线句中的所字结构“所住”为名词性词组,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A、B两项;护儿、宇文忻为人名,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C项。 答案二:B 正确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失分答案 点石成金 答案一:B A项考查古代男子的名与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20岁以后起的,正确;B项考查谥号,一定是人死后才封的号;D项考查“阙”和“诣”两个字,前者借指宫廷,后者是动词“到、去、往”的意思,正确;唯有C项,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故选C。 答案二:D 正确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失分答案 点石成金 答案一:B 从原文“今被执矣”可知,皇帝已先于来护儿被抓,是无力保护他,所以,“引发炀帝大怒……没有设法保护”错。这是出题者故意颠倒事实,来迷惑考生,所以,考生要用心作答。 答案二:D 正确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分答案 点石成金 答案一:陛下高兴战事,易于引起百姓的怨恨。如今又要宠幸游玩,恐怕很不合适。 “兴”是发动之意,答对得1分;“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答对得1分;“游幸”即“游赏”1分;“非宜”就是不恰当,1分。 答案二:不能清除凶恶之人,致使朝廷变成这地步,我只能遗憾,不敢说什么。 “凶逆”指凶恶悖逆的人,1分;“令”是“让”的意思,1分;“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1分;“何言”即“能再说什么呢,1分;句子通顺占1分。 正确答案:(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参考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还不记事便成了孤儿,后被伯母吴氏抚养。吴氏关怀养育他,给予他许多慈母般的教诲。(来护儿)年纪虽小,但超绝出众,初次读《诗》,便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在世,一定要为国家消灭贼寇以求取功名!”周围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并感叹他志向的远大。长大以后,(来护儿)具有非凡的谋略,十分出众,志向气量非常人所及。恰逢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情绪激昂,有建立功名的志向。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来护儿因在平定陈的战役中立下战功,进升为上开府,被赏赐缣帛一千段。仁寿初年,调任瀛州刺史,以擅长理政闻名,多次受到慰问勉励。隋炀帝即位,被征入朝,当地百姓拽住他恋恋不舍,以至于几天后他还没有离开这里,上书朝廷挽留他的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过去国家没有安定时,你是名将,如今天下无事,你又是好郡守,可以说是样样擅长啊!”大业六年,隋炀帝到江都,对来护儿说:“衣锦还乡,这是古人所看重的,你今天就是这样。”于是赏赐他缣帛两千段以及牛和酒,叫他到先人的墓前祭拜,宴请同乡父老。又叫三品以上的官员一齐到他的住宅,畅饮一整天,朝野上下非常羡慕他。大业十二年,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恐怕很不合适。希望陛下暂留在洛阳,趁机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那是臣的家乡,臣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谋划。”隋炀帝听后,发怒而起,几天都没让来护儿晋见。后来隋炀帝怒气消散,才叫人领他进来,对来护儿说:“你既然想要这样,朕还有什么指望呢?”来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造反时,他对来护儿十分忌恨。那天早晨将去上朝,(来护儿)被叛贼捉住了。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捉住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来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至于出征用兵,计谋特多,每次阅览兵书,说:“这难道也是异于人的想法吗?”他善于安抚士兵,裁决严明,所以士兵都愿为他效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