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情节(练)(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情节(练)(含解析)

专题 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情节 练基础 1、【18 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景 贾平凹 我说的风景是在我家那一方小小的窗上。我常坐在窗前,无聊地向外张望。数年前,天上的星子很稠, 后来渐渐归稀,待到高大的建筑撵过来,建筑上的窗便装扮了我的风景,我的窗也或装扮了人家的风景吧? 这么想着,很有些卞之琳先生的诗味,我就将头偏过去,久久地看建筑物下的那块生长着五谷的空地。见 有一个老头,好高的个子,细细瘦瘦,从地埂的这边走到地埂的那边,再从地埂的那边走到地埂的这边, 来回均一百一十步,一步也不差的,就像一把活动着的人尺。 “老伯,在练功吗?”一天,我终于走出屋去,想找他说个解闷儿的话。 “气功。” “噢,人老了要健身的。这是哪家气功?” “生气的功!” 他站住了,虎虎地拿眼睛瞪我。这是一双有着血丝的眼睛。瞪我久了,他便松下劲来,一扑沓僵坐在 了地上。我认出这是一位农夫,有一双硬壳的手,虽然穿了一件呢子中山短装,但没有紧扣子,里边的衬 领很油腻。我知道这里的农村已陆续划归城市,土地被征用,村子里不时噼噼啪啪鸣放鞭炮,农民获得一 笔巨款,又焕然一新作了市民,那些年轻人兴高采烈。我就投其所好,说: “听说你们都可住高楼了?” “人是雀儿吗?” “你们好幸运,没文凭也‘农转非’了!” “有地气吗?” “住小土屋有地气,却会得关节炎。” “亲戚来了就不患水土病吗?” “都吃自来水了,闹不了肚子的。” “开电梯还行?” “让你去厂里开电梯?那是好工作啊!” “好,上去下来上上去下下来上上上去下下下来。” “这操什么心?” “小时候,夏天在院子里乘凉,爹睡在席左边,娘睡在席右边,我睡在中间,为的是怕狼叼了去。天 一黑,常看见田埂上有狗,叫‘哟哟哟’,它就来了,看见一条大尾巴扫帚一样扫在地上,便猛叫一声:‘狼!’ 狼就吓跑了,我也吓得回家害了一场病。现在倒想见一见狼哩。” “动物园不是有吗?” 老头是不慈祥的,话难投机,我便觉无聊了。又回坐到我的窗前,想所谓的两代人的鸿沟,想所谓的 观念陈旧,想所谓的农民意识,觉得这老头可笑,他该是我作品中的一个什么典型。再不愿看到他人尺似 的走动。老家伙,他哪里会明白这个世界越来越小的道理呢? 一天,窗外突然有狗叫声,很凄惨。我朝外望去,那人尺还在那里丈量着,而空地的那头,一群年轻 人在杀一条狗。多半是为着一张完整的皮,狗被绳索勒住,但每勒一次,一放到地上就又活了,一个就说: ‚狗是土命,吊起来勒,不要放到地上。‛果然狗彻底死了。我瞧见年轻人大呼小叫,而人尺再没有丈量了, 呆立了许久,就走掉了。 这一走,老头就再没有出现。 两年过去了,我的窗外再没了那块生长着五谷的空地,我的风景愈发平淡。但在这个城市里新出现了 一位说独角戏的绝好的演员,他在台上台下,出言都极幽默,反话正说,正话反说,你永远无法摸清他的 真实性。我看过他的演出,有人告诉我说,他就是两年前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是那个人尺的儿子。 演出后,我向他打听他爹。 “你爹好吧?” “瞧我腿肿吗?辛苦呀,昨晚端端靠着床板立了一夜。” “好久未见他老人家了。” “太累了,累昏迷了,一夜都没苏醒。” “他去开电梯了吗?” “今早起来,端个刷牙缸子,哇哇直吐啊!走到厕所,看见啥不想吃啥啊!” 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日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老头在地埂上来回‚“人尺”似的“丈量”,写出了他对土地的留恋,以及失去土地的莫名焦 虑。 B. “虎虎地拿眼睛瞪我”“一双有着血丝的眼睛”这些细节描写,表明老人对陌生人怀有敌意和嫌怨。 C. “上去下来上上去下下来上上上去下下下来”这一句运用反复辞格,表达了老人对所从事工作的厌 烦。 D. “我”“再不愿看到他人尺似的走动”,并称他“老家伙”,还挖苦他,这写出了“我”与老人的隔 膜。 【答案】 B (2)作品花费笔墨叙写年轻人杀狗这一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使叙事有波澜:杀狗也是“风景”之一,这一事件使作品内容突转,同时也为老人再也没有出 现作铺垫。②增添隐喻色彩:狗是土命,吊起来勒,离开土地,就死了;这一场景隐喻老人被迫脱离 土地而走向死亡的黯淡结局。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此情节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 用,此题从内容看文章的写的是“风景”,“杀狗”也是风景,并是文章出现波澜,从注意的角度“杀 狗”有隐喻的内涵,隐喻老人被迫脱离土地而走向死亡的黯淡结局。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 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 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3)作品以“我”与“人尺”的儿子——独角戏演员的问答收尾,作者这样写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作 品进行分析。 【答案】①从组织结构看,以“我”与“人尺”儿子的问答收尾,交代了老人的结局,呼应上文,使作品 结构完整;②从材料选择看,“我”与“人尺”儿子的问答是“风景”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与“人 尺”对话的接续,丰富了“风景”的内容;③从主题内涵看,独角戏演员看似答非所问的答语中,隐 约折射了“人尺”离世前的状况,具有反讽色彩,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存困境的 反思。 2、【18 届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高三 10 月月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叫田栀毓 庄学 夹河滩田村的田医生,爹妈给他的名字叫田栀毓,写着复杂,叫着也别扭,不够铿锵,不知是祖上哪 一位有点墨水的祖爷爷给起的,改不了了。可是村里人都喜欢叫他田医生。 有一年,在西藏当兵十几年的村民田崇义带回了一种怪病,浑身酸痛.需要喝藏酒泡雪莲才能消除病 症。可是内地哪有藏酒雪莲随时供他喝呢?就寻偏方,求到了本村田医生的名下。田医生与田崇义聊天过 后,给他一瓶泡了切片茎块的酒。泡的是何物?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 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 的。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①,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田崇义听了,酒杯颤颤巍巍半天送不 到嘴里。 后来,田医生凭着自己的大胆,出奇招,从阎王爷那儿拽回来几个乡亲,名声大噪。就凭这,田医生 泰然自若地领受着村人们的目光仰慕和话语问候。田医生富态,领袖样的背梳头,身材高高大大,走在村 街上不疾不徐,自然是昂首挺胸,有时目光也平视了,对迎面走来的人很随意地回应:嗯,嗯,都吃过了? 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 的,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田医生看病有趣,前堂坐诊,问问患者病情,然后踱到一块床单遮掩 后的卧室翻看医书,照本宣科,对症下药,在方子上增增减减,病症重的,剂量就略大些,从未出过医疗 事故。 日月如驹,大队医务室也从从容容地变成了“栀毓诊所”。 那年仲夏,村民豆娃家的小儿子腹胀如鼓,送县医院花钱若干也没查出病因,豆娃凄惶惶地把孩子抬 回村里。有人建议叫田医生看看,豆娃有些不屑,讥诮地说,人家县医院都看不好,他田栀毓中球!说罢, 豆娃稍一愣怔:田栀毓,天治愈?莫非真中?豆娃就把儿子送到了田医生处。田医生尽管询问着病情,心 里却打鼓,说还是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吧。豆娃手里是灯草没有,那还上得起大医院?谚“噗通”一声给 田医生跪下了。田医生无奈,先给病人开了几副正痛的药,然后品味自己拍孩子小山样的肚腹的感觉。田 医生其实也昧默了,孩子的肚腹内如果有肿瘤状况,医院早就开刀取出了。不妨弄些泻药试试。医院都治 不好,我就不能一试?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②一同熬了叫孩子服 下,不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田医生也汗流如注脸色苍白,说了声我回去取药, 就慌慌张张跑回家中收拾了,脚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 田医生衣衫不整地跑到洛河边上,坐下喘息。夏阳聒噪的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天色湛 蓝,褐鸟翻飞成舞。好美的生命图像啊!田医生目光呆滞,脚步不曾再移动半步。回想自己一生,眼前晃 来晃去的都是紧闭双眼惨死的恐怖面孔,自己的憨大胆与谋财害命何异!田医生对着“哗哗”奔流的洛河 叹息道: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 远处村里一片喧嚣,豆娃带了几个人奔田医生而来。田医生身如筛糠般地抖个不停,嘴里讷讷不成句。 豆娃又是一个“噗通”地跪下,连叩三个头,仰起脸时,尖尖的额头上一片灰土印记中渗出了丝丝血迹。 豆娃涕泗长呼:神医呀!神医! 如此一声呼喊,田医生的脸色由苍到白,由白到润,由润到红,鼻子眼又都重新回到脸上,神态也自 然起来。原来孩子痛后腹泻不止,生生地泻出了无数发硬发黑的血块。过后,孩子开始喊饿,没事了。就 这么简单。 第二天,村里人照常到“栀毓诊所”看病取药,却只见大门紧闭,门上一纸公告告诉村人,诊所从此 停业。寻找田医生,家人说是到普陀山旅游了。家人还告诉来者,以后不要再叫“田医生”了,就叫“田 栀毓”吧,田医生出门的时候交代过的,说,我叫田栀毓! (有删改) 【注】①信石:中药名,原名砒石,大热剧毒,加工制品为砒霜;②芒硝:中药名,由矿物提炼而成, 有通便消肿功效。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事以口语叙述为主,同时大量引入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善用民间形象的臂喻,如“捣蒜般 地往外乡躲”,活画出田栀毓急切、恐慌的情态。 B. 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巧妙地表现人物心理。豆娃两次“扑通”一跪,意蕴却不完全相同:第一次展示 的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赌命一博,第二次表现的则是对田栀毓高超医术的信服。 C. 小说巧妙地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洛河边“阡陌上草木藏蕤,洛河水莹莹灼灼”“褐鸟翻 飞成舞”,意在通过描写美好的生命图景,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 D. 小说用生动而轻松的笔调详叙田栀毓两次以奇招治病的故事,却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医者的生命伦 理与民间就医心态严肃深刻的反思,言近而旨远。 【答案】 C 【解析】C 项,“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表述不准确,“迫切”与景物特征不符、除了“求 生欲望”,更有对生命价值的领悟和反思。 (2)小说在塑造田栀毓这个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蛮憨大胆,敢治各种疑难杂症,敢将剧毒之物入药,②喜爱本行,自学医术多年,开办诊所, 为乡人治病。③非常自信,因以奇招治好了几个乡亲的病,从而对自己的医术颇为得意。④知错能改, 善于自我反省。⑤灵活心细,善于观察病征,酌情取舍。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①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②从矛盾冲 突中认识人物性格;③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④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 的典型意义;⑤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 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从具体解法上来看,首先从文 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3)小说为什么以田栀毓停业、“正名”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人物形象上,表明田栀毓对自己的医术有了清醒的认识,丰富了人物形象;②情节发展上,诊 所突然停业的情节安排,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正名”的行为呼应了小说标题;③思想内容上,凸 显了“医生”称谓的庄严和责任的重大;④读者感受上(或艺术结构上),巧妙的突转形成戏剧性的效 果,容易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 . 【解析】题干问为什么以此结尾,实际上意在考查这样结尾的好处。解答本题,可从小说的人物塑适、情 节、主题、站构等方面分析中栀毓不再以“医生”自居,强调“我叫田栀毓”,并关掉诊所体现了他知 错能改的性格,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上,体现了医生责任的重大,暗含了作者对医生责任 感的功勉。这样的结尾又呼应了题目“我叫田栀毓”,使小说结构更圆合完整。 3、【18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四模】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额尔齐斯河畔 刘斌立 额尔齐斯,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 源自阿尔泰山的融雪,冰冷着额尔齐斯河,她一路向北,湍急的地方可以击碎岩石,而舒缓的地方柔 美得像图瓦人里最美的姑娘。 鄂尔德西静静地坐在河畔上,他的嘴角微微有些上翘,那是黄昏最后一刻的阳光披到了他的身上。20 年了,他知道每天最后一刻的霞光收拢在河畔的位置,他从没有坐错过。 鄂尔德西深深地吸了一口带有河水潮气的空气,无比幸福地托起了一直依靠在他身边的草笛。那根叫 作“楚尔”的乐器,是鄂尔德西一生的珍爱。于是在落霞过后,在天色渐暗时,在额尔齐斯河平缓的流淌 声中,楚尔响起了她震颤的和声。她的声音深沉舒缓、悠扬婉转,全靠舌尖控制着气息。在鄂尔德西老人 的嘴里,楚尔更是美妙而又神奇地可以同时吹奏出两个声部。 那个黄昏,鄂尔德西又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了《美丽的喀纳斯姑娘》。 一阵缓慢但异常沉重的咳嗽声,突然打断了那美丽的乐曲。鄂尔德西脸上的幸福被肺部剧烈的疼痛替 代,他只能放下楚尔,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胸膛和嘴…… 鄂尔德西终于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告诉老人,这个电话我已经等了两年。 10 天以后,我和 5 个图瓦少年围坐在鄂尔德西的周围,听额尔齐斯河倾诉着她的衷肠。而鄂尔德西的 楚尔正轻柔地哼唱。65 岁的鄂尔德西,已经是一个晚期肺癌病人,不能再完整地吹奏哪怕一首乐曲。他只 能断断续续地给我和孩子们讲解吹奏楚尔的技巧。 半年后,鄂尔德西只能卧床了。在他那间小木屋里,听我们用粗劣的技巧吹起楚尔。每每这时,他总 是看着窗外,那里有一个他深深爱着的姑娘,已经在那儿沉睡了 20 年。 那样的日子只延续了 3 个月,我和那 5 个少年一起将鄂尔德西以及他的楚尔埋葬在那个姑娘的身旁。 我听说,鄂尔德西和那个叫作艾琳娜的图瓦女孩,相识相爱于额尔齐斯河畔。那根楚尔,曾经是他们相爱 相伴多年的见证。两人在一起的每一天,鄂尔德西都要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楚尔,他的艾琳娜就坐在夕阳 最后的霞光下面,沐浴着爱和那些美妙的旋律。《美丽的喀纳斯姑娘》就是鄂尔德西为她写的曲子。 我终于决定离开阿尔泰,离开额尔齐斯河畔。我最终也没有真正学会楚尔的吹奏。两年前,在额尔齐 斯河畔听到了鄂尔德西老人天籁一般的旋律,我想留下跟随这最后一位会吹楚尔的图瓦老人学习。我整整 等了两年,一直等到他即将离世的时候才给我打了电话。 “我觉得现在的时间可以了。”鄂尔德西在电话接通后,讲了第一句话。 “你的意思是,你同意传授我了。”我不知道我为何如此平静,其实我在美丽的额尔齐斯河畔整整等了 他两年。 “我想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曾经答应过艾琳娜,我的楚尔今生只为她吹响,我做到了。”老人有点激动, 又开始了一阵猛烈的深咳。 “这两年我走遍了图瓦人的村子,几乎没有人会吹了,更别说吹得像您这样好的。”我在为这么好听的 乐器而惋惜,楚尔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孤品了。 “哦,哦。”老人想起了什么,在电话那头应答了两声又沉默了。 “你帮我选 5 个图瓦少年吧。”老人平静地告诉我。 在挂断电话前,老人对我说,楚尔不仅是他和艾琳娜的,也是图瓦人的。 我那时并不知道,我无意中促成老人收下了 5 位图瓦少年教授这民族最后的传承。 我背着行囊沿着额尔齐斯河离开的时候,听到了 5 位少年为我吹奏的曲子,那曲子一直弥漫在那漫山 遍野的落叶松林中,在那山林溪涧,我仿佛看到鄂尔德西与艾琳娜又幸福地徜徉在永恒的岁月里。 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额尔齐斯河畔,但我知道,远山落红时,那空灵悠远的美丽旋律一定会在图瓦村落 中响起,她也会随着额尔齐斯河的波涛,一路向北,流向北冰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顺叙和插叙的记叙手法,讲述了图瓦人楚尔演奏者鄂尔德西的故事,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 色。 B. 小说中写到楚尔演奏可能将要失传,“我”无意中促成老人收下了 5 位图瓦少年来教授这民族最后 的传承,深化了关于文化传承的主题。 C. 小说的结尾说“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额尔齐斯河畔,写出了“我”的遗憾之情,也说明了“我”对 那 5 个孩子能否继承楚尔吹奏技艺的担心。 D. 小说不仅写了鄂尔德西与艾琳娜的爱情故事,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边疆少数民族风景画, 表达了对大自然风光的讴歌之情。 【答案】 B (2)小说的主人公鄂尔德西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热爱艺术,技艺高超。他一生珍爱楚尔,在河畔尽情吹奏,乐声悠扬婉转,天籁一般。②忠于 爱情,恪守承诺。一生只为爱人吹奏楚尔,并为她谱写曲子,痴情为她吹奏 20 年。③深明事理,传承 文化。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毅然决定把楚尔吹奏技艺传承下去。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需要我们结合小说中描写主人公形象的具体内容来把握。先要 做到“六抓”,即抓语言、抓动作、抓心理、抓情节、抓环境、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再具体分析;最后 总结概括。比如,通过分析鄂尔德西一生珍爱楚尔,在河畔吹奏楚尔,乐声悠扬婉转,天籁一般,可 以概括出他热爱艺术、技艺高超的特点;通过分析他守在爱人墓旁 20 年,痴情地为爱人吹奏美妙的旋 律,并为她谱写曲子的情节,可以概括出他忠于爱情、恪守承诺的特点;通过分析他知道自己将不久 于人世,毅然决定把楚尔吹奏技艺传承下去的行为,可以概括出他深明事理、传承文化的特点。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 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 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 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热爱艺术,技艺高超”“忠于爱情,恪守承 诺”“深明事理,传承文化”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小说的标题是“额尔齐斯河畔”,有人认为改为“楚尔”更好。你的看法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文,谈谈 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示例一)以“额尔齐斯河畔”为题更好。①点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额 尔齐斯河畔”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烘托主人公鄂尔德西人物形象,彰显艺术魅力;③以具体独特的 边疆河流为标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以“楚尔”为题更好。①突出故事主要情节,表明故事是紧紧围绕“楚尔”展开的;②以乐器为 题,彰显此乐器对主人公的重要性,突出人物形象;③“楚尔”见证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是主人公 感情的寄托物,同时它身上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题,更有利于表现文章主旨。 4、【18 届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 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 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它我们啥事儿也 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 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 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 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 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 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 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 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 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 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 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 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 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 年第 6 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 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 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 对常远这类年轻人很不满意。文末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 主题。 C. 常远跑到青海茫崖的矿区演出,是为了接触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了解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 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D. 小说通过“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又无 可奈何,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答案】 D 【解析】A 项,“父子关系紧张”属无中生有;B 项,“很不满意”言之过重,“我”只是对他们的做法不以 为然又无可奈何;C 项,对常远的演出目的理解错误。 (2)小说在刻画常远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有社会 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 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对弱者有悲悯情怀。③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 务为矿工打官司。④穿着打扮时尚(外在形象太酷)。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⑤ 叛逆任性.律考后,背着父亲偷跑去青海小镇当鼓手。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 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 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 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个性鲜明,有主见”“穿着打扮时尚”“不 计名利,有奉献精神”“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 析。 (3)文中“我”在微信中回复“你就当浪子回头吧……”如果以《浪子回头》为题,你觉得如何?试谈谈你 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观点一:很好。①常远穿着时尚,行为叛逆,不遵从父亲教诲,十足“浪子”表现。②后来,常 远带着对弱者的同情,回来考律师,并义务为穷人打官司,这是“回头”的表现。③“浪子”也能回 头,叛逆者身上也具备正义感,体现新一代年轻人的特点,有利于表现不能轻看年轻人这一主题。观 点二:不好,还是原题好。①“浪子”指流荡不务正业之人,常远并非是不务正业之人。常远当时的 叛逆,是因为他喜爱当摇滚乐手。②常远敢于为自己的追求,跳出父辈的安排,正是年轻人可贵的品 质,是“后生可畏”的具体表现。③和原题目《后生可畏》相比,《浪子回头》不能体现主人公的担当, 对主题的表现也就显得乏力。 练提升 1、【18 届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三 11 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叶舟 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摆在蜀葵旁边,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做了几只竹叶舟,让它们在水桶里 漂浮。 “瞧,小船。多有意思。” 小男孩蹲在水桶前,望着竹叶舟。然后他抬头瞅着秋子,微微一笑。 “多好的小船啊。阿弟很聪明,让姐姐给你做一只小船,陪你玩吧,”母亲说罢,返回了客厅。 她是秋子未婚夫的母亲。她好像有话要同秋子的父亲谈,秋子便离席了。因为小男孩磨人,于是她把 小男孩带到庭院里来,小男孩是秋子未婚夫的弟弟。 小男孩把小手伸进水桶里,搅和了一通,说:“姐姐,船开战了。” 小男孩看见许多竹叶舟晃来荡去,高兴极了。 秋子走开,把洗完的单衣拧干,晾在竹竿上。 战争已经结束了。然而,未婚夫却没有回来。 “打呀,再打呀!打呀,再打呀!”小男孩一边叫嚷一边越来越使劲地搅起水来。水沫飞溅在他的脸上。 “瞧你,这不行啊。你脸上净是水沫星子了。”秋子制止说。 可是小男孩却说:“不行了,船都不走啦。” 那些船果真只浮在水上不走了。 “对,对,咱们到后面的河边去吧。把船放在那里速度会快些。”小男孩拿起竹叶舟。秋子把水倒在蜀 葵下,将水桶放回厨房。 小男孩蹲在河下游的踏脚石上,将一只只竹叶舟放走,高兴得拍起手来。 “我的船最快。瞧,瞧。” 小男孩怕看不见最前头的竹叶舟,他顺着河水往下游跑去了。 秋子赶忙将剩下的竹叶舟全部放走,然后去追赶那孩子。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行走时使劲将左脚跟着地。 秋子患过小儿麻痹症,左腿小而无力,左脚跟够不着地,左脚背高高隆起,不能跳绳和远足。她本来 打算独自一人,静静地度过一生,后来却意外地订了婚。她有信心用自己心灵去弥补肉体上的缺陷,可她 从来也没有这样认真地将左脚跟着地练习走路。左脚趾总不容易挂住木履带,不过,秋子还是继续刻苦练 习。然而,战败后她完全停止这种练习了。留在脚上的那道被木履带磨破的伤痕,好像是严重冻伤的痕迹。 小男孩是秋子未婚夫的小弟弟。在他面前,秋子下决心用左脚跟着地走路。她已经好久不这样做了。 河床狭窄,杂草低垂在水面上,把三四只竹叶舟挂住了。 小男孩在十多米远的前方停下脚步,他似乎没有发现秋子走到他的身旁,只顾目送着顺流而下的竹叶 舟。他看不见秋子走路的样子。 小男孩的脖颈深凹处很像秋子的未婚夫。秋子真想把他抱起来。 小男孩的母亲走过来,向秋子道过谢,催促孩子回家。 “再见。”小男孩爽快地说。 秋子思忖:他母亲可能是来谈儿子战死的消息,或解除婚约的事吧。愿意同一个跛足姑娘结婚,大概 也是战争期间的一种感伤的表现吧。 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那是这一带所没有的大房子,过往行人也总要驻足观望 一番。战争期间,工程停了下来,放置木材的场地周围长满了高高的杂草。近来工程突然加快了进度,门 前还栽了两棵有点怪异的松树。 秋子觉得这幢房子的外形并不典雅,而显得很简陋。窗户却很多,客厅四周都是窗户。 街坊邻里都在背地里议论:这房子会有什么人搬进来住呢?然而,谁也弄不清楚。 (选自《川端康成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绳子或杆子之类,还有可供汲 水的井,说明秋子生活充实。 B. “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不仅鼓励小男孩听话,还暗含有让 秋子就在院子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 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 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几乎没有起伏变化,既没有一般小说的开端、发展,甚至没有一般小 说的情节上的高潮。 E. 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静,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一股深沉浓 烈的情感。, 【答案】BE (2)小说三次写到竹叶,第一次是题目中,第二次是水桶中,第三次是河流中。竹叶在全文中三次出现有 哪些作用?请分别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次,作者以竹叶作题目,有象征人物命运,暗示作品主题的作用; 第二次,小说开头部分,竹叶出现在水桶中,起开展情节的作用。秋子把竹叶放在水桶中,给小男孩当船 玩,目的是为了留住小男孩在院子里,好让他妈妈谈事情。 第三次,小说中间部分,竹叶出现在河流中,起发展情节转换情节的作用。也起暗示人物命运陡转直下的 变化。 点睛:小说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答题应从从文章结构、内容 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 衬托人物,寄托人物情感; ④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⑤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3)小说最后写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你认为这个结尾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答案】 参考答案一: 小说的结尾,没有明确的结果,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 秋子的婚事,虽然没有明确交待未婚夫死活,也没有交待婚事的取消与否,但秋子的婚事肯定结束了。这 个悲剧性的结局是肯定的明确的。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没有明确结果的方式,表达秋子的无法排谴的郁 闷和忧苦,表明秋子的悲愁无法了结,只能承受着。 参考答案二: 小说的结尾,没有明确的结果,这是作者的思想局限的体现。 作者借秋子的命运,表达的其实他自己的悲观消沉的心理情绪。秋子的婚事,不管是未婚夫战死了,还是 秋子被退婚了,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秋子的婚事结束了,悲苦的结局是固定的;当秋子与小男孩及 其妈妈分别后,内心的悲伤无法排谴,只好看邻居的房子,看房子也没有结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 者对人生对命运的无限深沉的绝望。从而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浓密的悲观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还要结合小 说内容从主旨、情节、人物角度入手答题。小说结尾写秋子带着茫然的心境去看一座房了,作者将房子 的命运和秋子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房子因为战争,曾经停工,又因为战争结束,加快了施工, 强化小说 主旨;突出人物形象,秋子没有到房子里去宣泄悲哀,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看似平静的举动,却表 明命运使秋子变得坚强,学会了隐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18 届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未婚妻 (法) 奥 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 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子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 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来把它们从这里拿开。” 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 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否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 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们表达他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 客都留心倾听,他们似乎听了之后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 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 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样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 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 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唉!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 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 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使我非常喜欢。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后,对农民夫妇说: “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往凳子里边一坐,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便拿出一块煎饼。她 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不知怎样辞谢才好,只得采用夸大的方法,把伤风说成发烧,她才把这块煎饼放进篮子的底层。 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只想爱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 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时,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 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 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 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着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 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 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百花洲文艺 2010 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篇小说写的是“我”在度假之后乘火车回巴黎途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因为我的犹豫使农民夫妇误 以为“我”是他们儿子的“未婚媳妇”,在前往巴黎的途中对“我”关怀备至,甚至火车在一个站 停下时,农民还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B. “看报纸的旅客”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作用不可忽视,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 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而且“看报纸的旅客”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 小说中“农民的妻子” 从篮子底层拿出早晨她亲手做的煎饼给“我”吃,但被“我”以发烧为由 辞谢了;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 格特征。 D. 小说“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 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 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答案】 A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选项中,A 项,“因为我的犹豫使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他们 儿子的‘未婚媳妇’”错误,由文章内容可以知道,是因为“看报纸的旅客” 的“玩笑”引起农民夫 妇对“我”身份的误会。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 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 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答案】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 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 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 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如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 具体情况给分。) (3)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 之情;②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③“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 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人物的思想 感情,要抓住全文的主要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等细节,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情感。本文中的“我”, 其情感主要有对自己身世处境的伤感,对农民夫妇一家的羡慕之情,以及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之 情。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 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 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 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 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 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 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 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 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 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 说主题分析)。 3、【18 届湖南省衡阳县四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奖状 杜秋平 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 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总算熬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 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衣衫、带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 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 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我鼻子酸酸的。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 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 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 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学生们成绩还不 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是的,奖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 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 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荣。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 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 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用祈求 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 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 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他们都不希望我离 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的。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是羞愧。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 我送行了。 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 我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上 写满真诚。 我深深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 愧疚之情涌上来。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于是问校长,小娜为啥没来啊?校长居然说小娜可能以后不来上 学了。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 我的心被重重地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 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 意要去看看小娜。 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我擦擦脸上的汗, 刚要敲门,里面的吵闹声早已传出来,小娜哭喊的声音也传出来。父母一定在打她。 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揽在怀里。“别 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我气愤地瞪着她母亲。 “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她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你看,你看,” 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们 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 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 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 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都怪我,是我的错……” 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内心矛盾而本性善良的支教教师的形象。 B. 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给“我”往手上哈暖气,表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发 自内心的爱。 C. 去小娜家的山路远而曲折,而小娜平时每天很早就到学校,她学习刻苦优秀,说明她想通过学习走 出大山。 D. “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呆一年,是因为“我”的心灵受到了触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 项,娜心中可能有走出大山的愿望,但作品中没有 明显的表现。 (2)简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 ①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的优秀、上进,体现了奖状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②呼应标题,表现奖状的 作用;③与下文老校长为“我”发奖状使我感到羞愧形成对比;④为后文“我”忘记发奖状导致小娜 没得到奖状,回家挨打并辍学做铺垫。 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 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 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 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3)请结合小说内容,推测“我”能否在山区学校长期呆下去,并谈谈理由。 【答案】观点一:“我”会长期待下去。①从感情上来说:孩子们的纯真、善良、努力以及祈求的眼神,村 民们真诚的感谢,都使“我”深受感动,而小娜被母亲误解这一事件,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 ②从人物形象上来说:“我”是一个善良而有责任心的教师,对孩子、对事业的爱会促使他决定留下来。 ③从大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对去西部支教会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观点二:“我”在一年后会选择离开。①山区的条件太艰苦太恶劣了,远离都市繁华,也不是自己的家乡。 ②“我决定在这里多待一年”,只是当时受到触动后的决定,所以“熬过”这一年后,“我”还是会按 计划选择离开。③山里人理解我的处境与选择,不会太过挽留。④“我”并没有“太高的觉悟”,一直 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 4、【18 届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街汉子 刘建超 牛五每天清晨在薄雾中跺着青石板从老街南头的葫芦大院向街中的钟鼓楼走来。钟鼓楼下“马一鲜” 羊肉汤馆刚好肉烂汤肥,牛五是第一个顾客。要一碗肥汤,两个火烧馍泡进去,碗面上漂着一层红红的辣 椒油。牛五一边摇头晃脑的吹着,一边顺着碗沿呼噜呼噜的喝着。肥汤下肚,热气便往脸上窜,额头便渗 出细汗。牛五惬意的抹抹嘴,伸伸双臂。此时太阳正好担在钟古楼的檐角。 牛五回到院中。嫂子说,五子,你退伍回来 3 个月了,该出去找点事做啊。牛五晃着脑袋:那哪儿行 啊,我是大军区给司令员做过警卫的,不能给首长掉脸。我就不信没人来请我。 还真有人来请牛五。宏发公司金老板是做电料生意发家的,专程到葫芦大院找牛五:好,跟我干,月 薪两千。 周末,金老板急匆匆叫上牛五,说揽了笔大买卖。这次一定要把宋处长打发好,他就爱喝酒,喝痛快 了,单就签了。300 万啊,够咱吃一年了。牛五拍拍胸脯,那还用说。 老街水席远近闻名,始于唐朝,因上菜是一道一道往桌上端,吃完一盘撤下去再上另一盘,如行云流 水一般,而且几乎道道菜都带汤,干稀有致汤随菜走,故此得名。一张八仙桌,四人各居一端,一瓶杜康 酒分倒进四个杯子。 宋处长兴致勃勃:怎么,带着保膘壮胆啊。不就是四瓶杜康嘛,来! 金老板对牛五说,五子,喝! 牛五说,老板,那不行,我不能空着肚子喝酒。 金老板说,好先上盘蒸馍,韭黄炒肉丝,让我这小兄弟垫巴垫巴。 馍、菜端上。牛五拿起一个蒸馍从中间掰开,夹进韭黄肉丝,大口大口的吞嚼。很快,5 个馍就没了踪 迹。客人看得眼都直了,好胃口,好胃口。 五子,饱了没? 老板,饱了。 好,把酒干了。 那不行啊,我吃饱了是不喝酒的。 金老板嘴都气歪了,饿了你不喝饱了你也不喝,你啥时候喝? 牛五说,部队不准喝酒的,要关禁闭的。 金老板火了,你滚,你给我滚! 老板,我不能走。你干,醉了我背你回家。 金老板喝得醉成一堆烂泥,还真是牛五把他背上五楼的家。 丢了一宗买卖,金老板气得躺了两天。找了个借口,他派牛五去公司门岗做警卫,做了警卫的牛五每 天也很神气,雄赳赳气昂昂的。 金老板对牛五也没说什么,态度是大不如从前,后来就拖欠工资。3 个月后,金老板愁眉苦脸的对牛五 说,公司经营不景气,外欠款也讨不回来。明市 K 公司讹了咱的 30 万元的货,两年了一分钱也没给。一帮 子无赖,没人敢去。你若能讨回来,30%提成,讨不回来你也就另谋高就吧。牛五说,那还用说,我明天就 去。 K 公司的办公楼气派豪华。K 公司的老板听说牛五是来讨账的,就呵呵地笑,你还来讨账啊,看你大老 远来的,也挺辛苦,到财务支 500 块回去吧。牛五说,我不要 500 块,我要 30 万呢。老板收敛了笑脸说, 你恐怕还不知道我 K 公司在本市的影响吧,走吧,我手下的弟兄脾气有些不好。别惹他们不高兴啊。说着 从门外就进来两个高出牛五一头的彪形大汉,牛五啥也不说扭头就走。 下午,牛五背了个编织袋又来到 K 公司。牛五从袋中倒出一堆红砖,老板吓了一跳,立即叫来两个保 膘。保膘正要上前,就见牛五蹲下身,拿起一块砖一掌劈下,砖便断为两截。保膘怔住了,不敢靠前。牛 五连劈五块砖,脸不红气不喘。随即左手拿起半块砖,右手中指尖顶在砖面,只见红色的粉尘纷纷扬扬, 顷刻间红砖就被手指钻透。牛五连钻五块砖,还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牛五抽出一节铁丝,将钻透了的砖块 穿成一串,这才缓缓站起身,拍拍手掌:我初来乍到也没啥送老板的,这串项链算是见面礼。说罢,他用 脚尖挑起铁丝,小腿一抖,一串砖便挂到墙角的衣架上。 30 万元的汇票放在金老板的面前,金老板张大了嘴。 牛五说,我知道老板对我好,可我不适合在这干。没帮你做啥事又不好意思离开,今天我可以告辞了。 金老板拿出 10 万元,五子,这是给你的。 牛五摇摇头,欠我的工资给我,公司的钱我一分不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五在宏发公司发展不好,陪酒不成,丢了买卖,再加上公司经营不景气,导致金老板对牛五的态度越 来越差,以至于拖欠工资。 B. 文中关于羊肉汤和老街水席的描写,一方面照应了题目中的“老街”,另一方面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 使得人物形象丰富而真实。 C. 手掌劈砖、手指钻砖、脚尖挑砖,一系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让牛五的人物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小说由此 完成了牛五人物形象的塑造。 D. 小说在塑造牛五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段,特别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更 突出主人公“汉子”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A 项,公司经营不景气不是金老板对待牛五态度越来越差的原因;C 项,完成牛五人物形象塑造错 误,下文拒绝 10 万报酬也能表现人物特点;D 项,心理描写不正确。 (2)小说在刻画牛五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清高傲气。因为是给司令员做过警卫的,不愿意屈身找工作,要等人来请。②做事有原则。不 空着肚子喝酒,吃饱了饭不喝酒;水席吃饭被金老板驱赶也不走;老板交代任务从不推脱。③不重金 钱。拒绝 10 万元报酬,只拿自己工资,公司的钱一分不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 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 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 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清高傲气”“做事有原则”“不重金钱”的 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金老板对待牛五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小说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 态度变化:有所期待(请牛五上班)——态度变差,拖欠工资(陪宋处长喝酒丢了买卖)——刮 目相看,兑现承诺(秀武艺讨得欠款)作用: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情节的展开跟金老板对待牛 五的态度变化是一致的。②前后态度的转变,突出牛五“真汉子”的人物形象。③揭示主题,歌颂坚 持原则,不慕金钱的品格,颂扬时代精神。 【解析】此题考核小说的情节安排,首先根据文中的细节“秀武艺讨得欠款”“陪宋处长喝酒丢了买卖”“请 牛五上班”分析情感,然后分析这样安排情节在情节推动,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分析面的作用。 练高考 1.【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 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 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 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 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 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 “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 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 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 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 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 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 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 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拖,踉跄地往里走, 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 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 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 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 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 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 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 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 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 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 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 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 分) 【答案】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 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 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 样写对全文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情节写了…… 内容,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人物、中心)。本题考查的情节在第 5 至第 7 段,已属于中间 部分,中间部分的情节一般有如下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 垫、引起下文的…内容;照应上文的…内容;或衬托人物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 物的出场营造氛围)等。本题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即可。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 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 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 分) 【答案】(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 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考查对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最重要的是 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二句子 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 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本题所给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因此分析时就要找出比喻的本 体,“栏杆”“抬起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马骁奴已经放弃了对吴秋明的戒备;“通过”,则表明 吴秋明已经走进了马骁奴的内心,马骁奴已经爱上的吴秋明。(2)考查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解答时可首先确定句子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一修辞手法,二描写手法,三抒 情手法;然后思考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突出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等。本题 画线句子从手法上看属于细节描写,从内容上看,描绘了主人公吴秋明和儿童村女孩相偎依的场景, 整幅画面温馨和谐而惬意,充满温情,令人感动,既突出了主人公吴秋明对孩子的爱,也突出了女孩 对吴秋明的信赖、依恋和爱。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 分) 【答案】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她有很高 学识,熟知儿童心理,知道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亲情的关爱,能够学以致用;“难得地穿了 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可以看出她为人质朴、细心;她善良,有爱心,她真心关爱儿童村的孩子, 经常去看望他们,并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母爱。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总结即可得 出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必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 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 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 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 评价。一般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 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 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所考 查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主人公,考生在解答时可首先明确她的身份——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然后再筛 选出吴秋明的言行及马骁奴对她的评价,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三次心理冲动 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 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这类题目往往就小说中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谈自己的理解。 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要求,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接下来要明确是联系全文还是联系现 实分析,然后按要求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山东卷最近几年的现代文阅读探究题都属于向内探究,即 向文本探究,答案都是不开放的,今年也不例外。本题探究的是人物心理,考生首先应按题干要求找 出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思考“三次心理冲动”在展开小说情节、表现小说人物、突出小说主 题方面各起到什么作用。从全文来看,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分别位于小说的前半部分、中间部分、 结尾部分,从结构上串连起全篇内容,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三次冲动 表现出马骁奴心理的起伏变化,使马骁奴的形象逐渐鲜明丰满;三次冲动越来越强烈,而且都与吴秋 明有关,与吴秋明对儿童村孩子们的爱有关,表明马骁奴对吴秋明的爱越来越深,从而突出了主人公 形象,也使小说主题逐渐得到升华。 2.(2015 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 11~14 题。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 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 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 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 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 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 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 “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 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 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 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手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 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 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 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 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 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 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 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 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 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 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 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 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 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 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 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 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 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案】抵触——感动——欣赏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历程,属于人物形象分析类题型,因为心理的变化一定与情节的 发展有关,所以本题也涉及对小说情节梳理能力的考查。答案信息比较明显,题目难度适中,只是答 案限定三个词语,似有些局限,考生梳理出小格的态度变化过程,表述意思正确就应该给分。 1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 【答案】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锐捕捉 商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 出小说中关于达子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 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 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 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文中的达子从身份看,是一个农民的形象,但 又不同于传统的农民,他看到小格自己种地很困难,就主动帮忙,连夜帮小格把地耕好,表现出他的 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达子用轻骑贩卖葡萄,听到老人们议论蓑衣买不到了,马上想到可以编蓑 衣致富,表现出他有灵活的头脑,善于捕捉商机;穿军用雨衣,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事,表现出达子 新潮时尚的一面;达子要研究“信息”,表明他善于接受新知识……这些信息都表明达子是一个新型 农民的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唯一有可能 会对考生形成困扰的是小说中人物与考生生活背景的差异。考生从文本中不难分析出本文小说主人公 是一位农民,他善良勤劳、乐于助人,但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则需要结合小说的写作时间,也就是文 后给出的“1984 年 11 月”,根据这个信息,可以判断出小说的主人公生活的背景是改革开放之初,他 的种种行为表明这是一个新型农民形象。 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请依据画线 1 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2)画线 2 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案】(1)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己翻地。 (2)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耕耙后土地的平 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本中句子的赏析,属于现代文阅读中常考题型。两个小题,各有侧重,一个重 在分析内容,一个重在分析手法,就本题而言,设题合理,指向明确,难度适中。但若联系 11.12 题 考虑,本题中第一个小题与 11.12 题同属于分析人物形象类题目,而且与 11 小题同属于分析同一个 人物心理类题目,虽然考查角度略有不同,但有考点重复之嫌。 1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 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 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 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 依赖与朦胧的爱意。 (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 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 (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 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能力,是一道探究题,采用的是安徽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 一贯题型,今年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题干只提示“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让考生谈看法, 角度大,范围比较广,若考生平时没有做过针对性训练,对这道题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考生不 妨将这个题目分解一下,既然是考查最后两个段落,那么就可以将题目分解为分析段落作用和赏析段 落妙处,分析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入手,赏析则从手法和内容入手,再考虑小说的特殊性,这样就 可以得出几个答题的角度,最后考生只需选择自己把握最大的两个角度来写出答案就可以了。 3.(2015 年高考新课标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 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 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 ,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 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 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 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 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 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 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 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 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 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 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 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遣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 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 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 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 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 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 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 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 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 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 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答案】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的考查围绕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这两大方面来考查,目的还是要考生 能够能真正读懂这篇小说,进而能够欣赏这篇小说,这也应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所应达到的目标。为了 实现这一目的,命题从小说的基本要素出发,本题共五个选项,分别涉及到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及其刻画、故事情节与安排和小说的主题,可以说,这几个选项基本涵盖了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与情 节,对这几个选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就能证明读懂了这篇小说,命题者抓得比较准。另外这五个 选项的安排,也可看出命题的用心。这五个选项是按照小说情节发展顺序的相关内容和情节来呈现的, 先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再到小说情节安排的赏析,最后到小说主题的分析把握,符合人们一般 的阅读习惯和逻辑思维习惯。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6 分) 【答案】第一问(2 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4 分)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明暗两条线的交织安排,是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突出特点,命题抓住了这一特点,并通 过考生对小说明暗两条线的概括,对小说这样安排妙处的分析,引导考生去梳理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 节,去关注这两条线上的人物形象,进而去理解这篇的主题,这个点抓得好。本题所给的答案概括归 纳很凝练,对于类似于分别围绕马兰花与丈夫、麻婶与女儿情节梳理型的答案也应给予肯定。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近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 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 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的考查内容及试题描述中规中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中的常规题型。 一种是考人物形象特点,一种是考人物性格特征。答题形式要么概括,要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 说中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题干说得很明确:“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对答题形 式也作了明确要求,简要分析。试题所提供的答案,很规范,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要求。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 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 分) 【答案】具体分析 6 分。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 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 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 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每答一点给 2 分) 说明效果(2 分):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 题。 【解析】 试题分析:答什么,怎么答,一定要审题,借助于题干的提示。“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呈现的是两小问,具体分析是马兰花三 次流泪的表现以及所表达出的情感,要说明的是这三次细节(神态)描写的效果。因此要在文中找到 这三处的描写,提取三次流泪表现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第一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 “眼里含着泪”;最后一次:“满眼的泪水”,然后就要注意这三次描写之前的情节,也就是明白马 兰花流泪的原因,进而把握马兰花这一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至于效果,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可 从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的命制彰显出命题者的功力和对试题材料的驾驭能力。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现不同, 代表的心情也不一样,第一次是强忍泪水,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含着泪水,表 达出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最后一次是满眼泪水,所体现的心情比较复杂, 既有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又有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还有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三 处泪水折射出人物内在品质,这三处神态细节描写凸显了小说主题。命题者敏锐地捕捉地了这一好题 材,从小处切入,透过泪水去窥探人物的内心,去撬动小说的主题。再者,试题的题干积极地给学生 思考与答题以提示,“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这是告诉考生应答哪些内容;“请 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是告诉考生应怎么答,做法和要求都很 明确和具体。 4、【2014 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19 题 抻面 阿城 铁良是满族人。 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名气是抻得一手好面。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 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营了,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 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理感激着 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沾块湿布“省”着。后来运动多了,铁良 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省面。省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省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下了碱的面,就可以 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 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省” 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儿看铁良抻面,好像是 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当当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 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 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 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去店里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 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哒,放在了客人面前。客人挑起一箸子 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50 年代初,镇压反革命,押去刑场的时候还许犯人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有个老头子被 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 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围观的人都伸 头去看,说不出话来。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 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 《选自阿城选集》 [注]①抻(chēn)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抻:拉长。 17.概括文中铁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 分) 【答案】抻面手艺高超;本分敬业;知恩报恩;有生存智慧。(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结合小说情节逐点概括。如第一段,铁良对祖先的旗人身份从不去炫耀, 对生活有着清醒而朴实的认识;对公私合营有抵触情绪,被劝了几句也就服从了;对政治运动有着自 己的理解和看法,并能从职业的角度进行幽默的评价等等。题目只要求概括,分点列举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8.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⑵“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⑶“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⑷“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哗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 运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 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9.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省面。省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6 分) 【答案】⑴揭示了铁良体悟到的抻面之道。 ⑵表露了铁良对那个“运动多了”的特殊年代对人的随意“揉捏”的无奈与不满。 ⑶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与批判。 【解析】本题赏析句子。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 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二、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 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联 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句子,想想这些语言表现人物怎样的感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5.【201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 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 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 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 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 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 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 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 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 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 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 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 看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 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 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袭上了她的心 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 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 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 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 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 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 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 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 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 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 的心理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做本题最怕弄错,本题问的是对周围人的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 围人的特点,也不是一般意义上描写的特点,考生很可能答成什么样的描写——“侧面描写”或“衬 托”。至于作用,则很容易答出,描写周围人,就是在侧面写安娜。可见答题时,还是要审好题,问 什么答什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解析】对安娜自杀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有动作上的,“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 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也有内心所想的,“就在 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还有语言上,“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 为了什么呀?”“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把这些找出来,再加以概括即可。它的意义就在于小说的 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的表现。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 分) 【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 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