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北京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试卷语文试卷(解析版)
www.ks5u.com 北京市第七中学2016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 2017 年4月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A卷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雨中的原西城非常寂静。雨水洗过的青石板街上,看起来没有多少行人。商店的门都开着,但顾客廖廖无几;售货员坐在柜台后面,寂寞地打着深长的哈欠。街道两边一些低矮的老式房顶上,水迹明光,立着一行行翠绿的瓦葱。 一年一度的秋雨季节开始了。在农村,庄稼人现在都一头倒在热炕上,拉着沉重的鼾声,没明没黑,除过吃饭就是睡觉,似乎要把一年里积攒下来的疲乏,都在这几天舒散出去。多么好啊!矇眬的睡梦中闻着小米南瓜饭的香甜味;听着自己的老婆在锅灶上把盆盆罐罐碰得叮当响…… 但是,孙少安享不成这福了。为了养家,他不得不来到原西县城揽工。 少安打量着即将入住的地方:不大的一个废窑,旁边塌下一批土,堵住了半个窑口;窑口前篙草长了一人多高……一切都破败不堪!不过,这又不花一个钱!唉,揽工小子还指望住个啥好地方哩?住这也好,四野里都是荒地,容易给牲口割草。 他安顿好牲畜,收拾好废窑后,又简单地戳了个锅灶,怎样省钱怎样来! 他满意地打量着自己的“新居”,嘴角浮上了一丝笑意。 每天,他在河边洗捡来的烂菜叶的时候,就想起向他表白爱情的润叶。他在内心深深地感谢润叶,她给他那像土块一样平凡的一生留下了太阳般光辉的一页。 每天运砖时,他在车辕上挽一根套绳,扣在肩甲里,和牲畜一起拉着车,走过寂静而清冷的街道。一旦上坡的时候,他就使出浑身的劲拼命拉车,尽量减轻牲口的负担。从十字街到中学有一道大陡坡,他常常挣着命拉车,两只手都快要趴到地上了;牲口和他都大汗淋漓,气喘得像两只风箱。这时候,他眼前就不由得浮现出黄河岸边那些手脚并用、匍伏在石壁小道上的纤夫……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 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积攒(cuán) 矇眬 B. 牲畜(xù) 篙草 C. 挣着命(zhēng) 肩甲 D. 纤夫(qiàn) 大汗淋漓 2. 下列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体现了下雨天环境的清静,也为孙少安进县城揽工渲染了环境氛围。 B. 选文第二段写秋雨季节一般庄稼人生活的清闲舒适,与下文写孙少安在县城为改变命运而拼命劳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揽工生活的艰辛。 C. 孙少安觉得在县城揽工的日子过得蛮不错;还有在赶着骡子上坡的时候,他使出浑身的劲拼命拉车以尽量减轻牲口的负担,这些都体现了他随遇而安、目光短浅的小农意识。 D. “他在内心深深地感谢润叶,她给他那像土块一样平凡的一生留下了太阳般光辉的一页。”作者在这里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润叶的爱情给少安心中留下的美好回忆。 【答案】1. D 2.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的字形及给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正确的应该是A. 积攒(zǎn) 朦胧 B. 牲畜(chù) C. 挣着命(zhèng) 肩胛 。 点睛:汉字的字形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和工整书写两个方面。高考的考查重点多为音近字、形近字和音、形相近字。首先,我们必须做到:1.书写时,不写不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已经淘汰的“简化字”。2.要注意音、形、义三者相结合,特别是意义。3.对形似字进行整理,形成表格,集中突破。其次,要注意以下方法:1.语义辩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2.字形辩识法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3.结构分析法 有些成语的构词方式上有个特点,前两个字和后连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据此规律,可以有效的防止错别字。5.语音辨识法 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6. 来源结合法 一些成语有一定出处,要么从神话传说中来,或从寓言故事中来,或从名言名句中来,联系其本源出处,易判断字形。 2.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C项“这些都体现了他随遇而安、目光短浅的小农意识”,推断错误,在赶着骡子上坡的时候,他使出浑身的劲拼命拉车以尽量减轻牲口的负担,这些都体现了他对骡子的爱护。...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考查。 材料二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身上有着优秀的品质。 一、善良与自我牺牲精神 少安的善良体现在从十三岁起就成了“家庭保护人”,家里的大小事都需要他拿主意。他以自己的“牺牲”给弟弟妹妹换来一个美好的前途。 少安的善良还体现在承包砖厂富裕之后,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修校舍,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为缓解大家的经济状况,扩大了砖窑的生产规模。 少安的善良也体现在对润叶的感情上。他不是不爱润叶,只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没有爱的资格,不能一时冲动,酿成无限的苦恼。即使润叶屡次约见少安,少安也避而不见。 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少安虽是一位农民,但他承包了运砖业务,后来又烧砖窑,通过奋斗战胜挫折,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乃至家族的风貌,带领他的家庭奔上致富的道路。 家庭的富裕还离不开他的善于思考和摸索,还有大胆的实践。作为大队长,他自发地搞承包,又率先开展责任制。他的实干精神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实惠,同时也让整个大队的村民获利。 孙少安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不同于他们父辈的新式农民。他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保持着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为农民这个群体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他们有了个人更深层次的思考,为追求幸福生活和维护家庭尊严拼搏。他们扎根于现实生活,与时代脉搏紧密相关。 (选自《浅析〈平凡的世界〉孙少安的人物形象》) 3. 结合材料二,请分析孙少安身上的传统性与先进性。 4. 结合材料一和二,说说孙少安这个人物形象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3. 传统性:淳朴与善良,有奉献精神。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在自己富裕之后不忘帮助其他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修建校舍等。先进性:具有奋斗和开创精神。他推动在双水村实现承包到组的责任制,办砖窑厂等。 4. 参考:面对困难,保持乐观态度,不断进取,激励人们实现自己美好价值。/不满足于现状,具有开创性。/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结合起来,至少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 【解析】 3.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孙少安身上的传统性与先进性”答题首先到文中找到人物的言行举止,从“传统性与先进性”分析人物的特点。 点睛: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从相关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材料一和二,说说孙少安这个人物形象给你怎样的启示。”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考查对于文章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答题。 二、课内文言阅读,完成小题。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谈论 B.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仁爱 C.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安,使安居乐业 D.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痛惜,哀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中,“爱”的意思是“吝啬”。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6.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 B. 子路率尔而对曰 C.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实词中的通假字的掌握情况,题干“不含通假字的一项”,选项中,A项中的“向---响”; C项中的罔,法网;D项中刑-型,型,模型,表率,模范。 7. 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翼若垂天之云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 楚之南有冥灵者 D. 鹏之徙于南冥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例句和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代词“这”;B项动词“到”;D项主谓之间。 点睛: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C项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 .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8. 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 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例句和C项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连词表示转折;B项连词表递进;D项连词表并列。 点睛: “而”文言文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9.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为国以礼 B. 浴乎沂,风乎舞雩... C.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C项是宾语前置;ABD三项是状语后置。 点睛:宾语前置 (可以这样理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10.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 百姓之不见保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不拘于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CBD三项是被动句。 点睛: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叫做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 … ”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报任安书》 )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施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4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夭下笑。(《 屈原列传》) 5 .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构成“为… … 所… … ”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6 .用介词”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7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11.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院子里的小路就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 B.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农人告诉我春天就要到了,他有事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 C.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生长繁荣,感叹我的一生将要过去了。 D.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姑且顺应自然之变化,直至生命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B项中不是“他”,是自己。事,农事活动。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12.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为语录体,记载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定。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B. 《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尊称为“亚圣”。 C. 《师说》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八大家中另外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司马光、王安石。 D. 《逍遥游》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辑入《庄子》,现存33篇,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学常识的理解。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C项“八大家中另外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司马光、王安石。”表述错误不是司马光,是曾巩。 1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用“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 陶渊明辞官罢去最根本理由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C. 《逍遥游》中的“逍遥”是怡然自得,不为世间万物所束缚之意。作者列举大至鹏鸟,小到蜩与学鸠,是为了阐明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无所依赖而自由的。 D. 《劝学》第二段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地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表述错误,证明有所依赖。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是犯曲解文意的错误。 三.微写作 14. 阅读下面文字,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 有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表示自己很喜欢“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两句诗,求助网友再续写两句。仅三天,该条微博便被转发近10万次,回复量超过2.3万。 ①“慰风尘”指的是在旅途劳顿或生活辛苦中求得慰藉,这两句诗选择用酒,你会用什么来“慰风尘”呢?请写一段文字,描写你以此“慰风尘”时的场景。 ② 有人感慨“国人诗性未死”,有人认为仅凭写几句诗不足以证明“诗性”尚存。请就此说说你的看法。 ③ 请在这两句诗后面续写二至六句诗,并结合所续诗句阐释你在其中寄寓的情怀。 【答案】①示例一: 我有一卷书,足以慰风尘。夜深,月光入窗,温润流泻。翻动书页,阵阵幽香袭来,画卷绵延,书中世界活现眼前。山川风物,人间岁月,都在我的身边演出。初看,它平静如月;再看,它激越如战鼓。文字间刻印的是涓滴入莽苍时的苦痛挣扎与畅适自由,百转柔肠中钢花四溅,锋芒所指处菩萨低眉。于是风烟俱去,眼前清朗澄澈。 示例二: 我有一壶茶,足以慰风尘。伴着滚沸的水,茶叶婉转腾挪,舞袖舒裾。窗外,一抹阳光照在几案的茶壶上,壶口茶气氤氲,隐隐间竟能看到七彩的虹。悠悠的茶香,沁人心脾。缭绕上升的气息中,我依稀看到入秋之草木虽遭逢风霜雨雪,依然优雅、葳蕤、挺拔。茶如人生,恰如此刻安然、从容、欣悦、自足。现青翠一抹,余芬芳一缕。 ②示例一: 诗性本不会死,人生存本身就是诗意盎然的。如果花月春风是诗性勃发的证据,勉力活着更是诗性的证明。网友们积极回应这两句诗,即可见长期以来不死之诗性。人们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不仅不会熄灭了诗心,相反,会在某一个时刻,爆发了潜藏多日的诗性。固然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难有闲逸的情致,但减少不等于没有,不等于死亡。 示例二: 仅凭几句诗不足以证明诗性尚存。诗性不是一时兴起的酬唱应和,应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审美情怀。得意时直挂云帆,失意时自我安放。用敏感、高贵的灵魂去触摸自然,叩问心灵。如今诗意地栖居只能成为向往,现实中浮华蒙蔽了双眼,躁动扰乱了心神。源自先民的思无邪已离我们远去。即使心血来潮写几句诗,也是诗兴,而非诗性。 ③示例一:...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醉看山间月,清朗满乾坤。 人在旅途,奔波伴着失意。太多的身不由己,太多的聚散无常。一路走来,那些不期而遇的凄风苦雨无法改变,但仍有春花秋月赏心悦目。在这场注定只能前行的征程中,幸运的是有美酒可慰我风尘之苦,有明月可寄我清朗之怀。浩瀚的宇宙间,渺小如我,依旧自成一片广阔天地。 示例二: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大笑相拊掌,酡颜竟倾杯。 飘萍几时聚,游子何日归。赠君醉墨痕,明我相忆深。 与好友相别数年,一夕得聚,欢饮畅谈,忆往昔相伴人生路上的欢笑美好,绿酒酡颜叹时光匆匆里的流年碎影。不胜唏嘘:人之聚散如飘萍、征蓬,得遇知己实属三生有幸。除了珍惜,还是珍惜,方不负你我相知相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后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答题时注意将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注意字数不超过150字。具体描述内容要切合小题的要求,比如①描写你以此“慰风尘”时的场景。② 有人感慨“国人诗性未死”,有人认为仅凭写几句诗不足以证明“诗性”尚存。请就此说说你的看法。③续写二至六句诗,并结合所续诗句阐释你在其中寄寓的情怀。选择自己擅长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文采。 B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 任 有 言 曰 陈 力 就 列 不 能 者 止 危 而 不 持 颠 而 不 扶 则 将 焉 用 彼 相 矣 且 尔 言 过 矣 虎 兕 出 于 柙 龟 玉 毁 于 椟 中 是 谁 之 过 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②费: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今山东费县。 15. 用“/”给文中划线的语段断句 16.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谒见 B. 无乃尔是过与 过错 C. 是社稷之臣也 国家 D.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跌倒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其身也,则耻焉 B.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吾一日长乎尔 C. 既来之,则安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D.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 门虽设而常关 18. 对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既来之,则安之”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 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B. 既然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C. 既然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D. 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就应该安下心来。 19.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孔子的政治主张,请你谈谈对孔子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5. 断句 求/ 周 任 有 言 曰/ 陈 力 就 列 /不 能 者 止/ 危 而 不 持 /颠 而 不 扶 /则 将 焉 用 彼 相 矣 /且 尔 言 过 矣 /虎 兕 出 于 柙 /龟 玉 毁 于 椟 中/ 是 谁 之 过 与 16. B 17. B 18. A 19. 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解析】节选自:《论语》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朝代:春秋 15.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中,“过”的意思是“责备”。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17. A于:对,对于,介词 ;B以:以(之)为;因为,介词 ;C 之:代词,他 ;D 而:表转折的连词,却。 点睛: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C项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既来之,则安之关键词是“来”“ 安”的使动用法。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你谈谈对孔子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答题时联系社会现实,和句子含义,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句话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 参考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附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20. 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 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 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 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1. 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 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 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 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22.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20. D 21. D 22. 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 首联: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这是考查诗歌中“对仗”的技巧。首先应了解“对仗”的要求,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时极目”与“日萧条”对不上,“极目”意思是“极目远望”,是动词性,“萧条”是形容词,词性对不上。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比如本题中,D项就是词性对不上。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诗歌的题目是“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这两句是写所望之景,切合“望”。“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这是由望而触发的感怀。“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这是诗人的感慨。“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认真审题,明确提问的方向,“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需要分析诗歌的标题——“野望”,“野”交代地点,“望”交代人物的动作;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明确哪些内容与标题相合。诗歌的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首联切合“望”,颔联和颈联是内在的感慨,尾联切合诗歌的标题。 2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指出表达这种情感的手法。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诗歌的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景物、作者的身世遭遇等来分析情感。 六、 23. 默写。 ① ,鸟倦飞而知还。 ② 背负青天, ,而后乃今将图南。 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 ④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⑤ ,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 ⑥ 彼节者有间, ,以无厚入有间, 。 ⑦ ,惑之不解,或师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①云无心以出岫 ②而莫之夭阏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怅寥廓 ⑤鼓瑟希 异乎三子者之撰 ⑥而刀刃者无厚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⑦句读之不知 或不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1)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2)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3)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4)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5)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6)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7)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8)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9)沉重是自找的。 (10)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11)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12)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绑缚着沉重黄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啊! (13)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选自《散文》2008年第3期) 2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 题目“庄子的翅膀”作者用借代的手法,使题目有吸引力,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庄子思想的特点。 B. 作者第一段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沉重”感受,是为了与超脱的庄子“轻盈”的生活构成对比,突出下文“庄子的翅膀”对于现代人生活的重大意义。 C. 第二段中,作者写庄子生活的时代:一是为了作对比,突出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二是为了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庄子的翅膀做铺垫,以突出庄子的翅膀是被时代逼出来的。 D. 第三段中“猎物”是指在君王的统治之下,被君王任意宰杀,毫无生命尊严的“士”阶层。“宠物”是指在君王统治之下,接受君主豢养,供君王取乐同时充当其爪牙的“庶”平民阶层。 E. 文章第十段写到庄子的散文用意是:进一步说明庄子思想的伟大和历史影响的深远,与我被欲望所绑缚而无法自拔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 25. 结合全文说说标题“庄子的翅膀”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对他有何评价? 26. 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重是自找的”?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27. 有人认为结尾段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情绪。请结合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4. AD 25. “庄子的翅膀”含义是庄子摆脱名利等束缚的彻底(或自由)的思想。 评价:①它使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自信。②因为它,庄子珍爱生命;坚守人格尊严、精神吞吐宇宙。③因为它,庄子保全了自己,让世人吃惊仰望。(答出两点即可) 26. (1)我们不像庄子懂得在名利上舍弃。(见第⑤段) (2)我们生活的时代让人被金钱和无尽的欲望所束缚。(见第⑧段) (3)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内心。(见第⑩段) 27. 从表层意义上看,确实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情绪,但观全文,它实际上是愤激之词,无奈之语。此文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庄子的仰慕和崇敬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理想人生状态的渴望和向往。所以说作者既渴望拥有庄子轻盈的翅膀,但又因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于是有了这样的感慨。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A. 比喻的修辞,而非借代;D“猎物”是指百姓,“宠物”是指臣子(士阶层)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2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说说标题‘庄子的翅膀’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对他有何评价?”,答题关键词“含义是什么”“ 评价”,由文章第二节中“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可以推测含义。评价,要结合文章中庄子的精神,分点答题。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含义可以着重分析关键词语,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点睛: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比如本题中的本题中“现在”“过去”“对立”“一脉相连的源流”。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2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的作用,答题关键词“主旨“消极的情绪”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答题时从人物、情节、主旨角度入手。 点睛: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 、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本题就属于第二类。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C卷 八.作文 28.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也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见,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与老师一路同行。 请以《与师同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700字。 ② 现如今,微信公号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不少人甚至完全用它取代了传统阅读。在众多微信公号中,高质量、有格调的公号声量实在太弱;相反,那些猎奇的八卦的耸人听闻的公号,一直都是话题引导者和“流量收割机”。 面对微信公号这一现象,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700字。... 【答案】与师同行 “生命像一汪海洋, 扬起风帆就能远航……” 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彭老师那亲切的形象。 那是小学三年级一个秋高气爽的九月,一位年轻潇洒的男老师走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从那天开始,我们一起开始学习语文。同学们,我为什么喜欢教语文呢?”他把语文课本高高地举在头上,环视着全班同学。“因为这里面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作者心灵的写照啊!”大哥哥一般的形象,漂亮的“开场白”,立刻把全班同学吸引住了,就连我这个从不敢正眼看老师的,也偷偷地盯着他。 很快地,彭老师的语文课成了我们最爱上的课。尤其是课堂上的讨论,更让人激动,彭老师鼓励大家发表不同的看法,他像一个普通同学一样,热情地参与讨论,不知不觉地把知识传授给大家。看着同学们踊跃发言,我却不敢举手,因为我平平常常,从未受到表扬,只要听不到那近乎挖苦的批评和一些人的哄笑声,我也就满足了。一次分析课文层次,几名同学的看法我都不赞同,也许是彭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吧,他点名让我回答。我站起来,心里突突地跳,支吾了半天,才从牙缝里露出几个字:“我认为,一二三段应当是一层……”哄笑声又起来了,彭老师该说什么呢?出乎我意料地,彭老师竟笑盈盈地说:“很好,见解独到!你能说说你的根据吗?”我猛然间抬起头,惊奇而又感激地望着他。这是我上三年级以来,在课堂上听到的第一次表扬啊!然而,我很不争气,呆立在那里,再也没有说出什么。彭老师让我坐下后,把我没有说出来的划分依据透彻地给大家讲了一遍。然后他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起了他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我很胆小……为什么胆小呢?因为我总觉得我比别人差。现在我才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别人差的人,只有比别人差的心!好了,下面这首歌最能表达我的心思,我来给大家唱一唱吧—— 生命像一汪海洋, 扬起风帆就能远航……” 那悠扬的歌声,像清澈甘甜的溪水缓缓流入了心间。 【解析】试题分析:考生作文,首先选择自己擅长的一题,然后认真分析,确定立意,注意文题要求。①是命题作文,比较简单,只要围绕成长过程中,我们与老师一路同行经历的感悟的行文即可。②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 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 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本篇材料作文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