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联合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种文化现象的背后,其实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国学越来越热,这表明,在现代化程度日渐提高的今天,传统文化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亲和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学热,并非简单的“复古读经”,它有着对思想意识、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以及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诉求。国学,从广义上看,应该是指中国每个时代文化的主要潮流。国学大师钱穆认为国学包括每一代学术思想的主要潮流。推而广之,从文化的角度看,国学应该是每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的主要潮流,如汉之经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 如何才能利用传统国学资源?这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中国文化史上不乏经验教训。早在晚清,中国的文化人就开始为“我手写我口”而努力,但进展相当缓慢,迟至1917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文言文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直到1920年以后,文言文才真正“无可奈何花落去”。扭转局面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关键点是官方制度。“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胡适陈独秀等人与林纾、章士钊等人争执得未分胜负。1920年春教育部一声令下,从这一年的秋季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科书均改用白话文,反对方自动偃旗息鼓。因此,可以预料的是,只要给一个官方命令,说从某年某月起,“四书五经”必须进中小学教科书,义务教育必须开设经学史课程,那么,国学热就不只是热,而且很快就会开花结果。但话又说回来,国学热是一回事,新的国学范式的建立又是另一回事,二者不能划等号。 诚然,传统经典文化的大范围推广,离不开官方的政策,但良好的群众基础无疑为政策的顺利实范提供了许多便利。可以看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人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要高,文化机构和文化人相对要多,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对丰富;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相对较多,较迫切。 在倡导现代国学时,地域文化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湖湘文化一脉,颇具特色。从屈原到王夫之,再到曾国藩、毛泽东,它以其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折服世人,并以此成为世人关注和学习的典范。中国文化是以各区域文化为基础、集各区域文化而形成的,因此,在讨论现。代中国的国学时,不能忽视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别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 对于创造新文化,学衡派有一个不错的口号,即“倡明国粹,融化新知”。平心而论,这应该是一个较妤的途径。新时代国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其范式出现之前,我们的确很难给其描绘出一个清晰的样子。可以肯定的是,它与传统国学有着源流关系,但它不是传统国学的复制和翻版,它有着创新之处,有着新时代的印痕,也就是说,复兴国学并非单纯的复古其中应该有发现、发掘和创造。 (摘编自陈伟华《一代有一代之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背后显示出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逐渐认可的心理。 B.广义国学涵盖了每个时代的主要文化思潮,如汉代经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等。 C.现在的国学热包含了对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以及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诉求。 D.新时代国学的范式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所以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描述出其外在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题然后剖析国学热的现象及其本质再阐释国学的内涵。 B.文章从官方政策、群众基础、地域文化等几个方面,论证现代普及国学的相关问题。 C.文章作者陈述湖湘文化的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目的在提醒人们要将地域文化置于首位。 D.文章结尾指出了复兴国学和传统国学的区别让人们对新时代国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虽然遇到很强的阻力,但是白话文最终得以普及,胡适等知识分子起了关键作用。 B.如果国家规定中小学阶段必须学习“四书五经”,义务教育必须开设经学史课程,那么新的国学范式就会确立。 C.要在大范围内推广传统经典文化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要比在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便利得多。 D.新时代的国学不是传统国学的复制和翻版,应该有发现、发掘和创造,实现它的途径是“倡明国粹,融化新知”。 【答案】1.D 2.C 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现在没有办法描述出其外在表现”错误。原文是说“我们的确很难给其描绘出一个清晰的样子”,并非“没有办法描述出其外在表现”。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目的在提醒人们要将地域文化置于首位”错误。根据原文意思,列举例子旨在提醒人们不能忽视地域文化,而选项中“置于首位”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胡适等知识分子起了关键作用”错,起关键作用的是官方的行政命令。 B项,“那么新的国学范式就会确立”错,原文只说官方命令后,国学热就会开花结果,但结什么样的果并不明确,再有原文提到“国学热”和“新的国学范式的建立”并不是同一回事。 D项,“实现它的途径是‘倡明国粹,融化新知’”错,“倡明国粹,融化新知”只是途径之一,还要其他途径。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全国吸毒人员年龄段百分比 [注]2017年,全国查获35岁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数同比下降19%,其中新发现人数同比下降29.3%。 (摘编自《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 材料二: 据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全年新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34种,国内已累计发现230余种,尚未形成滥用规模。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改变形态包装,生产销售“咔哇潮饮”“彩虹烟”“咖啡包”“小树枝”等新类型毒品,花样不断翻新,具有极强的伪装性、迷惑性和时尚性,以青少年在娱乐场所滥用为主。 在强力打压下,制毒活动不断从广东、福建等重点地区向其他地区特别是管控薄弱地区转移,合成毒品和制毒物品的获取难度加大。同时,全国已有29个省份出现制毒活动,地下制毒产业链依然存在,制毒窝点逐步转向偏远、便于藏匿、易于逃离的省市县交界地带,有的制毒分子甚至潜入深山林区、海上或者在改装的流动货车上制造毒品,隐蔽性、流动性明显增强,发现难度更大。 受制毒原料需求旺盛的影响,国内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和走私制毒物品违法犯罪活动依然活跃,一些地方出现了专门为制毒活动提供化学品和设备的职业犯罪团伙。同时,制毒物品更新替代加快,一些不法分子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越来越多地利用非列管化学品非法生产制毒物品,尤其是进口非列管化学品流入中国制毒渠道增多。 受缅北、西非、南美等地国际贩毒集团雇佣,一些外籍人员充当运毒工具,携带毒品走私入境,全年共抓获外籍贩毒嫌疑人1470名。港台籍毒枭和华裔不法分子充当毒品犯罪幕后组织者、资金提供者,通过网上招募雇佣、指挥操纵内地不法分子走私贩毒。 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发布、订购、销售毒品和制毒物品,物色、诱骗、招募“马仔”运毒,“入伙”需要熟人介绍,通信联络使用隐语、暗语,交易采用微信、支付宝、Q币、比特币等在线支付方式,交易两头不见人,贩毒活动在互联网上更加隐蔽。 贩毒分子利用寄递物流渠道,通过假名、藏匿、夹带等手段走私贩运毒品,全年破获寄递物流渠道毒品犯罪案件149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789名,缴获毒品12.1吨,同比上升1.8倍,其中物流渠道缴毒10吨,同比上升近5倍。 (摘编自《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 材料三: 很多青少年由于交友不慎或判断能力不足,会在别人的诱惑下,觉得吸毒新鲜刺激,抱着试试看的好奇心沾上毒品,认为“别人会上瘾,但自己不会”“戒毒很容易”。但实际上,吸毒者会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推销“咔哇潮饮”“彩虹烟”“咖啡包”“小树枝”等新类型毒品的不法分子常常以“合法兴奋剂”为幌子欺骗青少年,但长期吸食可能会引发精神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吸食大麻根本不能激发灵感,相反还可能抑制创造力。多项研究证明,吸食大麻具有毒害神经的作用,特别是青少年。吸食大麻会改变感官知觉,降低短期记忆力、注意力和运动技能。吸食大麻对年轻人的影响尤其大。数据显示,在18~24岁的成人当中,抽大麻对认知功能和其他记忆进程的影响可能更严重。长期消费大麻也有可能会患上精神疾病。 吸毒人员体态消瘦是一种病态。而且很多吸毒者沾染毒品后反而暴饮暴食,不会起到“减肥”的作用。与此同时,吸毒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为了减肥而去沾染毒品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摘编自孝金波、王晨羽《国际禁毒日:警惕有关“毒品”的五大误区》)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全国吸毒人员超过25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比超过五成,但同比下降接近两成,说明青少年禁毒工作取得了成效。 B.2017年全年新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34种,国内已累计发现230余种,虽然尚未形成滥用规模,但说明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值得警惕。 C.一些不法分子常以时尚性为幌子欺骗青少年,推销“咔哇潮饮”“彩虹烟”“咖啡包”“小树枝”等新型毒品,这类毒品主要在娱乐场所滥用。 D.制毒物品非法生产、买卖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旧活跃,出现了职业犯罪团伙,同时,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加快更新替代制毒物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整治,国内制毒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因合成毒品和制毒物品的获取难度加大,所以制毒活动从重点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 B.很多青少年对毒品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自己吸毒不会上瘾,戒毒很容易,实际上,吸毒者会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C.吸食大麻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对认知功能和其他记忆进程的影响可能更严重,长期吸食大麻也有可能会患上精神疾病。 D.很多人吸毒后会暴饮暴食,不会起到“减肥”的作用。吸毒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为了减肥而去沾染毒品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6.毒品贩运呈现出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C 5.A 6.①跨国跨境贩毒增多;②互联网成为贩毒人员勾连交易的平台;③寄递物流贩运毒品愈加突出。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 项,“以时尚性为幌子”错。结合“推销‘咔哇潮饮’‘彩虹烟’‘咖啡包’‘小树枝’等新类型毒品的不法分子常常以‘合法兴奋剂’为幌子欺骗青少年”分析可知,原文为“常常以“合法兴奋剂’为幌子”,应是极具伪装性、迷惑性。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A项,“因合成毒品和制毒物品的获取难度加大,所以制毒活动从重点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错误。结合“在强力打压下,制毒活动不断从广东、福建等重点地区向其他地区特别是管控薄弱地区转移,合成毒品和制毒物品的获取难度加大。同时,全国已有29个省份出现制毒活动,地下制毒产业链依然存在,制毒窝点逐步转向偏远、便于藏匿、易于逃离的省市县交界地带,有的制毒分子甚至潜入深山林区、海上或者在改装的流动货车上制造毒品,隐蔽性、流动性明显增强,发现难度更大”分析可知,“因合成毒品和制毒物品的获取难度加大,所以制毒活动从重点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因果关系颠倒。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受制毒原料需求旺盛的影响,国内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和走私制毒物品违法犯罪活动依然活跃,一些地方出现了专门为制毒活动提供化学品和设备的职业犯罪团伙。同时,制毒物品更新替代加快,一些不法分子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越来越多地利用非列管化学品非法生产制毒物品,尤其是进口非列管化学品流入中国制毒渠道增多”“港台籍毒枭和华裔不法分子充当毒品犯罪幕后组织者、资金提供者,通过网上招募雇佣、指挥操纵内地不法分子走私贩毒”等分析,跨国、跨境贩毒增多;结合“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发布、订购、销售毒品和制毒物品,物色、诱骗、招募……交易两头不见人,贩毒活动在互联网上更加隐蔽”分析,互联网成为贩毒人员勾连交易的平台;结合“贩毒分子利用寄递物流渠道,通过假名、藏匿、夹带等手段走私贩运毒品……其中物流渠道缴毒10吨,同比上升近5倍”分析可知,寄递物流贩运毒品愈加突出。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荒漠战士 朱增泉 东大山哨所比甘草泉哨所更偏远,环境更艰苦,他们的寂寞才是真正的寂寞。他们守卫在大气层试验区的入口处,身后离后方基地有几百公里;前方是放射性沾染区,不让任何人进入或通过。哨所的战士一年到头见不到什么人,白天看石头,晚上看星星,躺下看孤灯寂寞生孤独啊。 孤独是战士面对的可怕敌人,它天天折磨着人的精神,足以将人弄傻、逼疯。在东大山哨所,班长彭德才带领着他的4名战士,天天同这个可怕的敌人对峙着,打着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 我关心着一个问题:彭德才和他的战士们平时是如何击退寂寞、战胜孤独的? 彭德才将我们领进他们的宿舍参观。两间相连的小屋,里外放着5张单人铺,一只水缸,一张小桌,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看什么呢?看被子。从战士们叠被子的水平上看每个人的心态、毅力,看这个小小集体的精神面貌,看他们的纪律,看他们战友间相处得是否和谐。我进门目光一扫,外间的三条军被叠得方正极了,立刻给我一个惊喜。两间小屋,5条军被,叠得一模一样。靠窗户的那条军被已被洗得发白,不用问,肯定是班长彭德才的。彭德才,这是一个具有军旅气息和阳刚大美的名宇,他同我们永远崇敬的开国元帅彭德怀的名宇只有一宇之差。我向他提醒这一点时,他灿烂地笑了。 叠被子是军旅生涯的一大基本功。如何将一名散没青年训练成规矩方圆、军纪如铁的战士?绝招之一:叠被子。从入伍第一天起,晚上熄灯抖开,早晨起床叠起,酷暑严寒,风雨无阻,夜夜抖开,天天叠起。从元旦叠到除夕,从入伍叠到退伍。每天必须将它叠得刀切斧削一般,纵四拳横五季,差一点都不行。一年365日,天天大小方正一个样,不塌角,不起皱,不变形。被形严整,说明这条军被的主人身心两健,好着哪。连长看兵,先看被子。 朋友中有好几位现役军人,还有几位过去曾经当过兵,都说哨所的内务好。另外几位没有当过兵的朋友,虽然不一定能领悟战士们天天在叠被子上下功夫的全部含义,但见了叠得如此方正平服的被子也都叹服。叠被子是战士们最见功夫的绝活儿。当没当过兵,当的是哪一路兵,光吹不行。拿条军被来,当面叠一下,如果是真家伙,那动作,那规范,一看便知。如釆是冒牌,立马露馅。有的人虽然当过兵,如果当的文艺兵、机关兵,平时散散漫漫、吊儿郎当,被正规连队的战士讥讽为“稀拉兵”“老爷兵”者,也往往过不了叠好被子这一关。在部队是越往基层走战士叠被子越认真。千万别把战士们叠被子这一手军旅绝技看成是形式主义,须知,他们天天将一条军被抖开、叠起,抖开、叠起,那是在通过这一手打磨意志、历练人生哪。东大山哨所的这几名战士能将被子叠得如此严整,说明班长彭德才带兵有方,说明战士们在这里生活得很有信心,没有被寂寞和孤独击倒。 在里间的小桌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自办的文艺小报,这是他们所在的连队发往各哨所的。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都市青年早已将上网获取信息和进行人际交流视作寻常手段,油印小报已成隔世之物。但在这个哨所,报纸信件只能由定期送粮的车子成捆捎来。战士们每天靠一台以太阳能做电源、直接接收卫星电视信号的电视机来获取外部信息。同一个连队的战士分布在各个哨所上,哨所与哨所相距上百公里至几百公里,战士们只能凭借这张油印小报进行战友间的心灵交流,小报上面刊登有各哨所战士们写的短文、诗歌等。战士们对它倍加珍惜,保管得如此精心,一期不缺,一张不损。它们来自核试验场的一个孤独哨所,上面负載着特殊的军人信息,它们完全有资格作为珍稀文物,选入军事博物馆展出。 哨所外面是几座严重风化的秃山,山坡上都有战士们用捡来的白色小石块镶嵌的口号和各种困案,表达着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寄托。 (选自纪实文学《罗布泊随笔》)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作者在东大山哨所的见闻刻画出以彭德才为代表的五位战士的形象。他们置身荒漠,展示出当代军人身上的风采,丝毫不逊于当年的革命军人。 B.“我向他提醒这一点时,他灿烂地笑了”,彭德才为他同开国元帅彭德怀只一字之差而觉得难为情,所以当作者提到这一点时他感到不好意思。 C.本文是一篇纪实文学作品,文学性较强语言整散句结合,长短句交叉,善用三字、四字短语,综合运用了排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D.本文没有过多的直接赞美和颂扬,而是通过对战士生存环境的交代和对他们精神状态的展示,在字里行间寄予对荒漠战士不平凡的赞叹。 8.文章第六段、第七段用大量篇幅与战士叠被子及其意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为什么作者认为油印小报“完全有资格作为珍稀文物,选人军事博物馆展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7.B 8.①说明彭德才带兵有方,战士对生活很有信心,用具体内容回答了第四段提出的问题,使文章互相照应、结构严密。②刻画了战士的心态,表现了战士的毅力、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严明的纪律,丰富了战士的形象。 9.因为作者认为油印小报来自核试验场的一个孤独哨所。上面负载着特殊的军人信息:小报上面刊登有各哨所战士们写的短文、诗歌等,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心灵交流的唯一工具。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油印小报已成隔世之物。表达了作者对战士们的赞美与钦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难为情”“感到不好意思”不恰当,彭德才为他同开国元帅彭德怀只一字之差而觉得自豪,反映出他乐观向上的精神。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内容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第六段、第七段用大量篇幅与战士叠被子及其意义,有什么作用”,需要结合语段内容,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结合“东大山哨所的这几名战士能将被子叠得如此严整,说明班长彭德才带兵有方,说明战士们在这里生活得很有信心,没有被寂寞和孤独击倒”等分析,说明彭德才带兵有方,战士对生活很有信心。结合“从战士们叠被子的水平上看每个人的心态、毅力,看这个小小集体的精神面貌,看他们的纪律,看他们战友间相处得是否和谐”“在里间的小桌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自办的文艺小报,这是他们所在的连队发往各哨所的”“但在这个哨所,报纸信件只能由定期送粮的车子成捆捎来。战士们每天靠一台以太阳能做电源、直接接收卫星电视信号的电视机来获取外部信息”“战士们只能凭借这张油印小报进行战友间的心灵交流,小报上面刊登有各哨所战士们写的短文、诗歌等。战士们对它倍加珍惜,保管得如此精心,一期不缺,一张不损”等分析,表现了战士的毅力、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严明的纪律,丰富了战士的形象。结合第四节“我关心着一个问题:彭德才和他的战士们平时是如何击退寂寞、战胜孤独的”分析,用具体内容回答了第四段提出的问题,使文章互相照应、结构严密。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为两问,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解释作者认为油印小报“完全有资格作为珍稀文物,选人军事博物馆展出”的原因,然后分析情感。结合“它们来自核试验场的一个孤独哨所,上面负載着特殊的军人信息”“都市青年早已将上网获取信息和进行人际交流视作寻常手段,油印小报已成隔世之物。但在这个哨所,报纸信件只能由定期送粮的车子成捆捎来”“战士们只能凭借这张油印小报进行战友间的心灵交流,小报上面刊登有各哨所战士们写的短文、诗歌等”等分析原因。结合“说明班长彭德才带兵有方,说明战士们在这里生活得很有信心,没有被寂寞和孤独击倒”“战士们对它倍加珍惜,保管得如此精心,一期不缺,一张不损”“山坡上都有战士们用捡来的白色小石块镶嵌的口号和各种困案,表达着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寄托”等分析,表达了作者对战士们的赞美与钦敬。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时,赵元昊叛扰边。关、陇萧然,困于飞挽,且屡丧师。仁宗太息,思闻中外之谋。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试舍人院,擢试将作监主簿。举进士中第,调颖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洞即称疾不出,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晏殊知永兴军,奏管勾机宜文字。殊儒臣,喜客,游其门者皆名士,尤深敬洞。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出知棣州,转尚书祠部员外郎。河北东路民富蚕桑,契丹谓之“绫绢州”,朝廷以为内地不虑。洞奏:“今沧、景,契丹可入之道,兵守多缺,契丹时以贩盐为名,舟往来境上,此不可不察。愿度形势,置帅、增屯戍以控扼之。”英宗即位,转度支员外郎。英宗哀疚,或经旬不御正殿,洞上言:“陛工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①之意,厌元元②之望。”大臣亦以为言,遂听政。对便殿称旨,英宗遂欲进用,大臣忌之,出为江西转运使。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输钱,民便之。移淮南转运使。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自以年不能永,教诸子部分家事。未几卒。 (选自《宋史·张洞传》,有删改) 【注】①付畀(bì):托付。②元元:百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B.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C.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D.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平民多穿麻、葛等的织物,故布衣可以借指平民,后多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契丹是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正殿指皇帝到正殿举行祭祀活动。 D.听政,古代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的报告,并决定政事或坐朝处理政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洞富有智慧,卓越不凡。边疆有人作乱不稳定,皇帝寻求朝野谋略,张洞献策;在颍州做官时,他对一桩命案的见解与朝廷不谋而合。 B.张洞深得器重,正直敢言。欧阳修曾是他的上司,很器重他;晏殊把他作为上宾,两人无话不谈,但是张洞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并不迎合晏殊。 C.张洞忠于职守,犯颜直谏。河北东路的百姓靠养蚕致富,朝廷因为此地在内地,放松戒备,他勇于指出;皇帝有不当之处,他勇于批评。 D.张洞关心百姓,为政务实。他任江西转运使时,江西闹饥荒,他纠正朝廷的一些不利于百姓的做法;他在淮南任官时,同样根据实情办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 (2)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榆钱,民便之。 【答案】10.A 11.C 12.C 13.(1)陛下正当盛年,刚继承皇位,怎么能长时间显示柔弱,把自己当作年幼的君主。(2)另有老百姓缴纳绸绢不合格的,过去责罚满匹,张洞命令按欠缺的尺寸补交钱,百姓感到方便。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晏殊晚年爱用酷刑,幕僚没有人敢劝阻。张洞平时和晏殊赋诗饮酒,喝醉后无所不谈,一旦遇到官事,张洞能坚持自己的意见,晏殊被他阻止(改变自己的做法),张洞也自认为没有辜负晏殊的知遇。句中,“骤用刑”意思是(晏殊晚年)突然爱用酷刑。“骤”与“用刑”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赋诗饮酒”是联合短语,是句在的谓语,中间不需要停顿。排除C项。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御正殿指皇帝到正殿举行祭祀活动”分析错误,御正殿指皇帝到正殿上朝。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河北东路的百姓靠养蚕致富”与原文不符,原文“河北东路民富蚕桑”意为“河北东路的百姓养蚕织绢的很多”。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春秋,指生命;嗣,继皇位;岂,怎么。(2)度,标准;责,责罚;便,感到方便。“旧责以满匹”省略句式,省略了主动者。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参考译文: 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张洞从小就聪明,卓越不凡。当时,赵元昊反叛扰乱边疆。关、陇一带萧条,粮草运送不便,并且多次作战失利。宋仁宗叹息,考虑听听朝野的谋略。张洞凭着平民的身份请求呈献方针策略,召他在舍人院考试,提升任用将作监主簿。考中进士,调任颖州推官。有一个叫刘甲的百姓,强迫弟弟刘柳鞭打妻子,结果妇人被无辜打死。官员判她丈夫极刑,知州欧阳修准备听从。张洞说:“按照法律规定命令打人的人是首犯,妇人的丈夫是从犯,并且不是他的本意,不应判死罪。”众人不听从,张洞马上称病不上班,不得已报朝廷审判定罪,果然如张洞所说的,欧阳修很器重他。晏殊做永兴军知军,上奏张洞管理机宜文字。晏殊是儒臣,喜好宾客,来往他的处所的都是知名人士,特别敬重张洞。晏殊晚年爱用酷刑,幕僚没有人敢劝阻。张洞平时和晏殊赋诗饮酒,喝醉后无所不谈,一旦遇到官事,张洞能坚持自己的意见,晏殊被他阻止(改变自己的做法),张洞也自认为没有辜负晏殊的知遇。出朝做棣州知州,转任尚书祠部员外郎。河北东路的百姓养蚕织绢的很多,契丹人称之为“绫绢州”,朝廷认为位处内地不必戒备。张洞上奏说:“现在沧、景两地,是契丹可能侵入的路线,士兵防守多有漏洞,契丹人经常以贩盐为名,乘船往来境上,这不能不警惕。希望审时度势,设置将帅、增加驻兵来控制它。”宋英宗登上皇位,调任度支员外郎。宋英宗居丧哀痛,有时十几天不到正殿上朝,张洞上奏说:“陛下正当盛年,刚继承皇位,怎么能长时间显示柔弱,把自己当作年幼的君主。应当亲自处理政务,招揽各种人才,来符合先帝托付的心意,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大臣也这样劝说,宋英宗于是处理政事。便殿召对符合皇帝的意思,宋英宗于是想重用他,大臣忌恨他,出朝做江西转运使。江西多次闹饥荒,朝廷要征收百姓积欠的赋税,张洞替百姓上奏予以免除。另有老百姓缴纳绸绢不合格的,过去责罚满匹,张洞命令按欠缺的尺寸补交钱,百姓感到方便。调任淮南转运使。淮南的土地不宜种麦,老百姓难于缴纳麦子,张洞又命令百姓交钱,由官府代为买麦子,还不到限期就缴足了。自认为活不久了,就教孩子们安排家事。不久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青春易逝,往往使人感春伤别。 B.“当日事”只剩下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水空流”表达了深长的惆长:一切都记忆犹新,但人已天各一方。 C.少年既风华正茂,又多愁善感。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悠悠长恨,将词人的家国之愁融注其间。 D.此词的上片由杨柳勾起回忆,产生离愁;下片写年华易逝、愁情别恨。全词于清丽淡雅中,蕴含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15.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 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14.C 15.①比喻。将满腹的“愁”比喻成流不尽的江水,化无形为有形,抒写了离别之苦。②夸张。即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心头的愁苦。用夸张手法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没有“家国之愁”。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本题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分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用夸张手法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相同手法的句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人教版学生做)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意思是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以把握。 (3)王勃《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水、秋空、秋景与孤鹜浑然一体的景象。 【答案】 (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誉”“沮”“谏”“鹜”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苏教版学生做) (1)李密《陈情表》中,以乌乌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自问自答,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湿透青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乞”“衫”“戈”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是陌生人?对许多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很 的问题。陌生人就是那些我们不认识的或者不熟悉的人,这似乎是 的常识。( )。例如,知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如下问题,上述的常识往往就有些不够应对了:“陌生”与“熟悉”各自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陌生与熟悉仅仅是一种 的感受,还是有着更客观的依据与内涵?在何种意义上,陌生人可以被转化为熟人?陌生人究竟是一个程度性的概念还是一个构成性的概念?在秩序构成的意义上,陌生人意味着什么?在学术思想史上有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与质问开始的。就此而言,用一种严格的社会学的眼光来 陌生人,在概念与理论的层次上思考陌生人问题,恰恰并不是多余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突兀 显而易见 心里 观察 B.突出 不言自明 心里 考察 C.突兀 不言自明 心理 观察 D.突出 显而易见 心理 考察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常识未必能够经受严格的学术眼光的打量与审视 B.但常识未必能够经受严格的学术眼光的打量与审视 C.但严格的学术眼光未必会打量与审视这样的常识 D.因为严格的学术眼光未必会打量与审视这样的常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学术思想史上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与质问开始的。 B.学术思想史有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质问与反思开始的。 C.学术思想史上有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从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与质问开始的。 D.学术思想史上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从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质问与反思开始的。 【答案】18.C 19.B 20.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考核词义辨析的能力。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 第一空:“突兀”:突然,出乎意外。“突出”:明显,出众。根据语境修饰“问题”应用“突兀”。 第二空:“不言自明”和“显而易见”都形容很明显,无须多说或多看。但“不言自明”偏重于人不用说就明白,“显而易见”偏重于极容易看明白。在此强调不用说,应用“不言自明”。 第三空:心理:泛指人的意识、思想、感情的表现。心里:指思想里、头脑里。根据语境应用“心理”。 第四空: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考察:实地观察调査。根据语境修饰“陌生人”应用“观察”。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学生语言表达中的连贯的能力。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 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该题可从前句“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常识”来看应是转折关系,故用“但”开头,而不用表原因的“因”,并且前句宾语为“常识”,后句以“常识”为主语,与前句的衔接关系紧密。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D项,去掉“在”“有”,使整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为“突破”;补充介词“从”,保证“从……开始”结构的完整;先“质问”,后“反思”,保证句子的逻辑顺序。 故选D。 【点睛】词语的考查,重点在语境,易混词语。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可采用如下方法:1.语感法。在语言文字学科中,语言感觉是十分重要的。语感是对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2.正确释义法。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3.望词生义法。望词生义就是看到词语,根据自己在平时的构字、用词地学习和领悟中,估计和推测该词的意义和用法。4.联想想象法。如果所给选项中,有的词语很不容易区别或很难理,就可以把词语中比较费解的语素,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式进行组词或造句。5.排除带入法。排除,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扰选项排除掉,再把相似的两项带入句子,综合运用以上的各种技巧,最终,选出答案。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在冬季晴天的条件下,由于冷空气向低洼地段汇集,谷底温度低,常引起茶树冻害。但在寒潮或冷空气南下时,坡顶迎风面的温度最低,______,受冻的地方不是在谷底,而是在坡顶,这就是“风打山梁,霜打洼”的道理。因此在冻害严重的地区,______;冻害中等的地区,在低洼处种植,应选择耐寒性较强的品种。 【答案】 (1)地形起伏对茶树的冻害影响很大 (2)谷底的温度却相对较高 (3)茶树应避免在坡顶和坡脚处种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补写语句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应根据上下文逻辑来填写。第一处,从后文“谷底温度低,常引起茶树冻害”“受冻的地方不是在谷底,而是在坡顶”,再结合标点符号“句号”,可分析该处为中心句,主语为“地形起伏”,谓语为“对茶树的冻害影响很大”。第二处,从后句“受冻的地方不是在谷底,而是在坡顶”,可分析表明“谷底的温度却相对较高”;第三处,从“因此”二字,表明得出结论,即“树应避免在坡顶和坡脚处种植”。 【点睛】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 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具体来说有效的答题技巧如下:(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高热度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已于7月26日正式上映。影片拥有宏大而奇幻的世界观,上映一周以来:票房上,影片连续一周单日票房破亿,在工作日甚至实现票房逆跌上涨,截止日前累积破15亿,位居中国影史动画电影Top2;口碑上,该片在超过230万人评价的基础上,豆辫评分8.6分、淘票票9.6分、猫眼9.7分,连续一周口碑位居同期第一;关注度上,影片登上微博、知乎、抖音等多平台热搜超过三十次,田晓鹤、郭帆、徐峥、章子怡等纷纷自主发文助力影片宣传,备受热议。 【答案】关键信息:①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②7月26日上映;③一周内票房、口碑、关注度皆创佳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对信息要点的提炼筛选、压缩概括能力。压缩语段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该题为记叙性语段,主要看它写了什么事情,有几个情节,关系是什么,哪些情节对刻画人物紧要,哪些是体现中心思想的关键之处,哪些是附带东西。如“7月26日”是上映时间,中心为“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事件为“一周内票房、口碑、关注度皆创佳绩”。 【点睛】解语段压缩题时要抓内核,分层次,明限度,懂方法。抓核:每个语段都有一个中心,即核,压缩语段首先要确认语段内聚的核,这是关键;分层:将语段分成若干个层次,概括出层意;明度:把语段压缩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字数的限制;懂法:懂得留、删、简、改,留即保留或摘录能标明中心内容的词句,以保留主要的信息;删即删除冗余信息;简即简化句子或句意;改即改换简洁说法。最后在此基础上加减乘除进行合理表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 ②政治品德、思想道德、为政官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周恩来的“五德”精神。 ③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习近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请围绕以上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继承传统文化,坚守核心价值 ——我们一直在路上 古代儒学传统,有家喻户晓的“仁义礼智信”;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提倡“五德”精神;如今,新时代领路人的时代价值观彰显“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蓬勃向上的力量,我们正值韶华青春,更要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古到今,有志之士,为守护和传扬优秀文化而矢志不渝。 孔丘因材施教,大张教化,可谓“仁”;子路三更读书,尊敬师长,可谓“礼”;“曾子杀猪”可谓“信”……单说一个“义”字,苏武留胡,饮雪吞毡,十九汉节不改,可谓忠义;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谓仁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义薄云天;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谓舍生取义…… 今天,传统文化仍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恩来治国有方,使社会得到有序发展,可谓“官德”高尚;雷锋舍己救人、拾金不昧,可谓“思想品德”高尚;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可谓讲诚信;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可谓崇正义……新时代领路人,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带领我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可谓重民本;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让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可谓讲仁爱……这就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的韧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讲仁爱,主张“和合、大同”,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中国方案,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提供中国智慧。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倡导文明宽容,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共生共荣,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从而使中国和世界更加进步和繁荣。 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传统文化思想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青年人更应认清形势,紧跟时代潮流,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到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去。 坚守传统,发扬美德,我们一直在路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题目所给三则材料分别指向“五常”“五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考生写作时要紧紧围绕三则材料展开,脱离材料即为偏题或跑题。从“五常”到“五德”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文明韧性,落点在于新时代赋予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和价值上。本题目为阐述性写作,考生要谈自己对所给三则材料的理解和认识。行文要基于材料,不要脱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个思维框架,要凸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意义。考生可以从点上找材料的共性内容,比如抓住“仁、为政官德、讲仁爱、重民本”探讨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也可以从面上落笔,谈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意义和传承方法等;还可以第三则材料为主,谈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考生写作应基于材料又不必囿于材料,要由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比如从五常中的“义、礼、信”以及“守诚信、崇正义”,谈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从中国文化“尚和合、求大同”联想“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阐述中国文化的古老智慧和时代价值……题目可供考生发挥的空间很大。 【审题】这是一道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三则同质材料从古代、近代和今天三个维度,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进与传承。考生要在把握三则材料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提炼出适宜的观点,构思成文,切忌避重就轻,只从一则材料出发,以一则材料为立意基础。要认真领会三则材料同中有异的内涵,第一则是中华儒家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阶段;第二则体现了体系完善的“五德”精神,是道德发展的中级阶段;第三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审题的落脚点、关键点。三则材料之间有个一脉相承的主线,考生要注意辨析。我们可以从中选取几个关键词来重点阐释,如“尚和合、求大同”等,不必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写作时要联系现实,表现时代精神,赋予文章时代意义。要摒弃一味讲道理、空发议论的“假、大、空”文风。 参考立意:1.继承传统文化,坚守核心价值。2.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3.承传统文化,踏时代征程。4.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5.新时代,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6.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根。7.传统美德在传承中发展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继承传统文化,坚守核心价值》。开头可以结合古代儒学传统,“五德”精神,“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等分析,简洁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从古到今,有志之士,为守护和传扬优秀文化而矢志不渝;传统文化仍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文末点题,强化主旨,收束全文。如“坚守传统,发扬美德,我们一直在路上”。 【素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因果相承的。经过时间的淬炼,优秀的文化会沉淀,糟粕的文化会被抛弃。优秀的文化因子会溶解进民族的血脉,转化为崇高的信念,凝结成优秀的品性,引领着一代代人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社会正义、人民自由,前赴后继,赴汤蹈火。 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塑造出“民族魂”“中国格”,在和平稳定时期,给民族带来了繁荣,给国家带来了统一,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在分裂战争年代,又转化为舍生取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成为战斗的武器。从封建时代的“仁义礼智信”,到现代中国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再到新时代的“谋发展、图复兴”,中华的优秀文化脉相承,不断地发展,弘扬,创新,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推动着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全民修身行动正在全市上下如火如荼开展,已呈现出动员齐、行动快、进展好、效果显的喜人态势。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前中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5,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特别是官德不彰,贪腐丛生,社会信任危机凸显。而官员的价值取向是社会的风向标,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权力的正邪走向,关系着民心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文化对人有积极的影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旧有“一手书法,两口二黄(京剧)”之说,指书法、二黄是旧时文人应具有的最基本修养。可见,在那个时代文化艺术就成为做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文学、史学、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滋养着中华民族。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资源,对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尤为有益。传统文化是伦理政治型文化,特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以儒家文化为例,不论是蒙书《三字经》、《弟子规》等,还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都强调“修身”,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弟子规》开篇即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把道德修养作为学习文化知识的先决条件。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