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高二中2022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三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是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但打仗的事却是经常发生的,歌舞升平的年代与战火纷飞的岁月相比非常短暂,弥足珍贵。可以说,人类是伴随着战争成长起来的,从原始社会人类为争夺猎物引发的部落火拼,到现代社会为争夺利益发生的局部冲突,战争从来就没停止过。氏族部落也好,国家城邦也好,其所以能生存,离不开人口、地盘和资源,其所以能壮大,则须占有更大的地盘、更多的人口、更充沛的资源。占有的手段无非是侵吞与兼并,侵吞与兼并的冲突加剧,战争则不可避免。不论西方文明史还是东方文明史,都是血与火书写的,都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里历史的车轮是被战争驱动的。 回看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最典型的战争画卷当属春秋战国。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由此引出战争的性质问题:义与非义。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可古代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交战双方并非都是以义与非义影响历史进程的,义与非义推定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很难臧否战争结局的性质。事实是: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 战国七雄中,泰国地处边陲,开化较晚,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时,秦襄公派兵护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那些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一个个都灭亡了,唯独拥有“虎狼之师”的泰国,不喜“王道”,热衷“霸道”,奖励军功,变法图强,最终一统天下。秦王扫六合之举,又如何给定义与非义? 春秋时期的鲁国,是周公之后姬姓的“宗邦”。周室衰微、被迫东迁之后,鲁国成为周礼的典藏者和实施者,是周朝文献典章最完备的诸侯国,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但鲁国却经常遭受欺侮,不仅左邻右舍侵扰它,就是远在荆蛮之地的楚国,也不把它放在眼里。楚王召集附属于楚国的诸侯会盟,并指定鲁君为他驾车。最终鲁国被楚国灭了。 野蛮部落灭掉了文明族群,虎狼之国吞并了礼仪之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并非个案。强盛的罗马帝国灭亡于野蛮的汪达尔人入侵;光芒四射的希腊诸城邦亡于马其顿人等等,均属游牧、半游牧文明战胜农耕文明的典型例证。在中国,宋、明两个王朝也都是被北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灭亡的。偏安玉朝因没落而退出历史舞台,化外族群因雄起而登上历史舞台,继而改变正统走向。尽管前朝志士顽强抵制和反抗,但当尘埃落定,河山重整,世人别无选择,只能像杜牧慨叹的那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再者,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满清皆属龙的传人,铁血铸就的历史无法改写。 (摘自王兆贵《文明与野蛮的较量——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共同心声是爱好和平,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壮大,人们又往往因为资源和利益而争斗,甚至引发战争。 B. 儒家以义与非义来定义战争,这种定义更多关注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而非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C. 春秋战国时期,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拒绝“霸道”,热衷“王道”,终被拥有“虎狼之师”的秦国所灭。 D. 文章结尾“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满清皆属龙的传人”一句,表明作者对游牧民族几度取代汉王朝,思想和情感上并不排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论证手法,论证了战争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影响。 B. 文章举出秦国和鲁国的例子,形成对比,证明了“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的观点。 C. 本文论证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时,重点论述的是文明与野蛮较量时,文明被野蛮打败、消灭的历史。 D. 文章论证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回到整体,时间与空间相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史是一部战争史;相比和平,战争能够更好地驱动历史的车轮。 B. 楚国召集诸侯会盟,并让鲁君为他驾车,这些举动以儒家的观点来看都是不义和非礼的。 C. 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表达了他对汉族王朝被少数民族灭亡的遗憾和感叹。 D. 农耕文明的罗马帝国灭亡于游牧、半游牧文明的汪达尔人,说明了农耕文明的落后和局限性。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拒绝‘霸道”’于文无据,“终被拥有“虎狼之师”的秦国所灭”曲解文意。并非这些诸侯国都为秦围所灭,鲁国即为楚所灭。故选C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B项,“证明了‘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的观点。”分析有误。秦国和鲁国分别作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代表,同为证明“野蛮摧毁了文明”。故选B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相比和平,战争能够更好地驱动历史的车轮”分析有误,相比和平,战争不是更好地,而是更多地驱动历史的车轮。C项,“表达了他对汉族王朝被少数民族灭亡的遗憾和感叹”分析有误。杜牧的诗是咏三国赤壁之战,并非汉王朝与游牧民族朝代更迭;文章是借此诗句以表达世人而非杜牧之慨。D项,“农耕文明的落后”表达错误,相对于游牧、半游牧文明,农耕文明是先进的文明形式。故选B项。 【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摘编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创新指数(2016-2017)》) 材料三: 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年,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 韩国《产业日报》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氛围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1位》《大数据观察8226专利支撑创新发展》)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以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自由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也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加。 (摘编自陈芳、余晓洁、胡喆《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 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与2000 年相比,中韩两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日本却大幅减少。 C. 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 D.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大飞机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引领世界潮流。 B.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有突出的创新实力。 C. 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 D. “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6. 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的原因。 【答案】4. D 5. B 6. 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迅速;②我国人才工程实施卓有成效,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③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获得感大大增强;④创新实力雄厚,成果丰硕。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D项,“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说法错误,原文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科技进步贡献率”。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说法偷换概念,原文是“‘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C项,“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张冠李戴,原文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D项,因果错接,“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结果,非选项所说的“‘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故选B。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此题要求回答“我国创新木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的原因”,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三和材料四,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使领城,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子中国企业相关扶持”“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调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等信息,根据这些分条概括我国创新木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的原因。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班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拦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节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淳朴特点江南雨巷,使人读后产生无尽的遐想。 B. 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 文章第2段,作者写说“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这句话实际是在感叹雨巷原有的宁静优雅已被现代社会的喧闹湮没,只有在历史的时空中才能找寻。 D. 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 8. 第3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 9. 第5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答案】7. B 8. 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喜: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铅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景与情) 9. ①本文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的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同时“蓝衣少女”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桑感。②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作者以时空为序”分析错误,作者采用的不是时空顺序,是移步换景的方法。 C项,“这句话实际是在感叹雨巷原有的宁静优雅已被现代社会的喧闹湮没,只有在历史的时空中才能找寻”分析错误,这句话所体现的是雨巷的历史沧桑感。 D项,“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分析错误,作者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倍感落寞。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如本题句子为语段中内涵丰富、表达技巧多样的句子。关键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应从全文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丰富的内涵,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寻求正确答案。 分析筛选文本可知,该句中“悲”包含了尘世纷扰,心灵疲惫;小巷的沧桑、落寞等,从“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可以把握。“喜”应从实与虚、景与情两方面去理解。“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可以把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此题是将抒情美文和著名诗歌中的两个少女形象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作者对各自不同的形象其写作目的也不同。 本文第5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以动衬静,她不是文章的主体,只是对“小巷”起衬托作用,其作用是体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和历史沧桑感。《雨巷》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这个姑娘同时带着淡淡的忧愁。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 (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臧质,字含文,东莞莒人。父熹,字义和,习骑射,尝与人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质少好鹰犬,善蒲博意钱之戏。永初元年,为员外散骑侍郎。母忧去职。服阕,为江夏王义恭抚军参军。以轻薄无检,为太祖所知,徙为给事中。 虏侵徐、豫,拓跋焘率大众数十万遂向彭城,质率万人北救。既败,质投盱眙。盱眙太守沈璞完为守战之备,质大喜,因共守。焘与质书,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①哉!二月二日,乃解围遁走。上嘉质功,封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明年,太祖又北伐,使质率所统见力向潼关,质顾恋嬖妾,弃营单马还城,散用台库见钱六七百万,为有司所纠,上不问也。 元凶弑立,以质为丹阳尹,加征虏将军。后世祖即位,加质为散骑常侍,持节如故。时世祖自揽威柄,而质以少主遇之,是事专行,多所求欲。台符屡加检诘,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会义宣有憾于世祖。质因此密信说诱,陈朝廷得失。又谓“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义宣时未受丞相,质子敦为黄门侍郎,奉诏敦劝,道经寻阳,质令敦具更譬说,并言世祖短长,义宣乃意定。驰报豫州刺史鲁爽,期孝建元年秋同举。爽失旨,即便起兵,遣人至京邑报弟瑜,瑜席卷奔叛。瑜弟弘为质府佐,世祖遣报质,质于是执台使,狼狈举兵。 兵败无所归,乃入南湖逃窜,无食,摘莲啖之。追兵至,窘急,以荷覆头,自沈于水,出鼻。军主郑俱儿望见,射之中心,兵刃乱至,肠胃缠萦水草,队主裘应斩质首,传京都,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宋书》,有删改) 注:①桑乾:桑乾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 B. 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 C. 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 D. 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初元年,“永初”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元年”是改元的第一年。 B. 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C. 寡人,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 D. 食邑,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臧质年轻时喜欢打猎,特别会赌博。曾经与人一起去打猎,遇到老虎突然冲出来,同来的人四散逃跑,他一箭就将老虎射死了。 B. 臧质为人轻佻放纵,因此被太祖降职处罚。义宣对世祖有所不满,臧质因此暗地派人引诱义宣,议论朝廷的措施的好坏。 C. 臧质因击败北魏拓跋焘有功,受到太祖的褒奖,甚至因留恋姬妾,弃军回家,大肆挥霍府库钱财而被弹劾,太祖也没处罚他。 D. 多行不义必自毙,臧质自恃功高,藐视君主,私欲膨胀,最终唆使义宣造反,兵败被杀,脑袋被传到京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世祖自揽威柄,而质以少主遇之,是事专行,多所求欲。 (2)会义宣有憾于世祖。质因此密信说诱,陈朝廷得失。 【答案】10. C 11. C 12. A 13. (1)此时世祖独揽大权,但臧质却把他当小皇帝看待,凡事独断专行,贪得无厌。 (2)恰巧义宣对世祖有所不满。臧质因此暗地派人引诱刘义宣,议论朝廷的措施的好坏。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臧质回信说:我奉天命,预定在白登剿灭你们,可是出军行走不远,你自己已经赶来送死,怎么能容许你活下去,再回到桑乾宫去享用你的祭奠呢! 句中,“期之白登”意思是预计在白登剿灭你们。语意完整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尔自送死”中,“尔”即“你”,是下句的主语,应与下句相连,与上句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 项,“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解说错误,“寡人”不是皇帝自称的专有名词,唐朝以前古代王侯也可自谦为“寡人”。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A项,“他一箭就将老虎射死了”理解错误,将老虎射死的人,不是臧质,而是他的父亲臧熹。原文的表述是“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解释: (1)“威柄”,威权,权力;“以”,把,“遇”,对待;“多所求欲”,贪得无厌。 (2)“会”,恰巧;“憾”,不满;“陈”,议论;“得失”,好坏。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臧质,字含文,东莞 郡莒县人。他父亲臧熹,字义和,学习骑马射箭的技术,曾经和人一起去打猎,恰遇老虎冲出猎圈,打猎的人都纷纷逃跑,臧熹却奔上去射了一箭,箭一射出老虎便倒地不动了。臧质少年时代喜欢追鹰猎狗,善于赌博猜钱的游戏。永初元年,臧质任员外散骑侍郎。母亲去世时他离职。服丧终了,又当江夏王刘义恭的抚军参军。 因为轻佻放纵,被太祖知道,降为给事中。虏兵侵犯徐州、豫州,拓跋焘率 大军几十万向彭城进发,臧质率一万多人向北增援。部队溃败之后,臧质跑到盱眙城。盱眙太守沈璞已完整地做好了攻守准备,臧质见了大喜,便和沈璞共同防守。拓跋焘给臧质写了一封信,臧质回信说:我奉天命,预定在白登剿灭你们,可是出军行走不远,你自己已经赶来送死,怎么能容许你活下去,再回到桑乾宫去享用你的祭奠呢!二月二日,拓跋焘解除对盱眙的包围逃走了。皇上嘉奖臧质战功,封他为开国子,食邑五百户。第二年,太祖又北伐,命令臧质率领他的 所有部队向潼关发动攻击,臧质留恋宠姬爱妾,离开军营一个人骑马还城回家,时时取用台库现钱六七百万,被有关部门弹劾,皇上没有追究这些。 元凶弑父自立为帝,让臧质做丹阳尹,兼任征虏将军。后来世祖登皇帝位,加封臧质为散骑常侍,让他和过去一样持节。此时世祖独揽大权,但臧质却把他当小皇帝看待,凡事独断专行,贪得无厌。朝廷多次派人来检查质问,臧质渐渐怀疑起来,心中恐惧,便顿生野心。 因为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挟制,(臧质)打算表面上对他推崇尊奉,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恰巧义宣对世祖有所不满。臧质因此暗地派人引诱刘义宣,议论朝廷的措施的好坏。又说“挟有震动皇帝的权威是不能长久地保持官位的,皇帝和丞相势均力敌,一山不容二虎。犹豫不决,必定被别人抢先,招致祸害”。此时义宣还未接受丞相的职位,臧质的儿子臧敦做黄门侍郎,(臧敦)带着朝廷诏书劝说(义宣当丞相),路经寻阳,臧质叫臧敦重新详细劝说义宣造反,而且说到世祖的种种罪过,义宣于是坚定造反的决心。臧质又派人告诉豫州刺史鲁爽,约定在孝 建元年秋同时起兵。鲁爽正与世祖不合,当即就起兵,并且派人到京城告诉他弟弟鲁瑜,鲁瑜连忙带家人一起逃出城,奔赴鲁爽。鲁瑜的弟弟鲁弘当臧质的州府官吏,世祖派人叫臧质抓住鲁弘,臧质于是扣住朝廷使者,慌忙宣布军队起事。 起事失败了,臧质走投无路,于是跑到南湖,肚子饿了,摘莲子吃。追兵赶到,臧质非常窘迫,用荷叶遮住头,潜到水下,只让鼻子出气。小队长郑俱儿望见,射了一箭,正好射在他的心坎上,接着兵刃齐下,臧质的五脏六腑都流出来了,几乎把周围的水草挽住,队长裘应砍下臧质的脑袋,送他的脑袋到京城,当时他五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B. 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她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C.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D. 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15. 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诗人引述典故的目的不在于此,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本首诗歌从题目可知是一首咏物诗,主要手法有借物寓人、托物言志等。本题题干要求分析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可从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来分析,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手法以及效果。 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做足了《红梅》的题目。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云:“君子先择而后交。”可见古人在交友上的慎重。《陋室铭》中体现了陋室主人类似的择友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自己尽管在吃穿方面比不上别人,但却因内心愉悦而浑然不觉的句子是“____,____”。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名句描写了“沙场秋点兵”的豪壮气势。 【答案】 (1). 谈笑有鸿儒 (2). 往来无白丁 (3). 以中有足乐者 (4).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 八百里分麾下炙 (6). 五十弦翻塞外声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鸿、麾、炙。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迭、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 。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 ,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与传统中国学者 。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 );虽然对“主流”的儒家 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B. 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C. 一方面固然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D. 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 B. “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也都兴趣盎然 C. 而且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 D. 而且“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也都兴趣盎然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四分五裂 摩肩接踵 迥然不同 始终不渝 B. 支离破碎 摩肩接踵 大相径庭 始终不渝 C. 四分五裂 纷至沓来 迥然不同 一如既往 D. 支离破碎 纷至沓来 大相径庭 一如既往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句子有三处错误。第一处是句式杂糅,“由于……造成的”,可以删掉“造成的”。第二处是语序不当,“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应改为“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排除AD两项。第三处是否定不当,“免不了没有”改为“不免”。排除AC两项。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 根据上文中的关联词语“不仅”与句子主语的关系,前后分句应该共用一个主语“他们”,同时选项中BD两项缺少介词“对”,排除BD两项。该句使用关联词语“不仅……也”表并列关系。C项中“而且”表递进关系,且与后面的“也”不能同时使用,应删除“而且”。排除C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这里用来修饰“记载”,“支离破碎”合适。 第二空: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这里是指“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纷到来,并非人多拥挤。用“纷至沓来”合适。 第三空: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迥然不同”语意太重,而且二者之间并非完全不同。用“大相径庭”合适。 第四空: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始终不渝:自始至终不改变。这里修饰“研究”,用“一如既往”合适。 分析可知,D项成语全都恰当。 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非大猩猩莫属,两个物种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8%。科学家通过对人类和所有灵长类的大脑结构分析发现,①__________:大同是指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小异是指②__________。某个部位的神经细胞数量越多,所承担的功能就越发达。比如黑猩猩的瞬间记忆的能力超过人类,就是说在黑猩猩的大脑中,负责瞬间记忆的部位的脑神经细胞数量超过了人类,因此,③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两个物种的大脑结构(或者:两者)大同小异 (2). ②每个部位的脑神经细胞数量的差别 (3). ③黑猩猩的这一功能超过人类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是分析人类与大猩猩之间的相关点,第一处,根据前面“大脑结构分析发现”及后面“大同……,小异……”可知,第①处可填与“两个物种大脑结构比较”相关的内容。第二处,可以根据“小异是指……”及后面“某个部位的神经细胞数量”推断,此处应是说每个部位脑神经细胞数量的差别。第三处是总结,可以根据前面关于关于神经细胞数量与所承担功能的叙述推断。 21.请根据下面的示例,在所提供的事物中选择一种,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看法。 示例: 事物:气球 角度一:你的信念,是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 角度二:吹得越大,越接近毁灭的边缘。 备选的事物:风筝、仙人掌、竹子、筷子 事物:________ 角度一: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事物:风筝 角度一:你的志向,是勇敢飞向高远的蓝天。 角度二:飞得再高,命运也被别人掌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根据题干要求,所写事物要在“风筝、仙人掌、竹子、筷子”中选择一个,从所给例句看,两个角度一正一反,正面的赞扬,反面的批评。其中,正面的角度要使用“你的……,是……”的句式,反面的角度要使用“……得……,……”的句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语句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然后注意分析原句的特点: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句的句意与原句一致;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如是复句,要注意分句间的关系、关联词的使用,还要注意标点的暗示作用;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④注意原句的感情色彩,如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⑤注意原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等,仿句要一致。分析好原句后,组织好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原句一致,注意上下文的照应,做到和谐一致。本题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要求,明确所写对象要从给定的内容中选择,再仔细阅读所给例句,找出例句中暗含的要求,如,运用拟人的手法,角度一正一反,句式特点,字数限制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亲爱的同学们,你的家乡也许在“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乡村,也许在“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烟柳画桥,参羞十万人家”的城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国家政策的调整,你的家乡也行走在消逝与新生中,消逝了辘辘古井,消逝了碾坊还有那曾经黑窖洞的教室……新生了文化广场、快递小哥、支付宝、微信……同时也新生PM2.5雾霾……家乡在消逝中有了新的面貌,也在新生中出现了新的矛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你在家乡变化的旋律中选择两三个对象(如风俗、民生、文化、生态等等),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行走在消逝中 时间总在消逝。因此,从个人到世界也就不可避免地行走在消逝中。面对这个事实,无需感伤,因为我们一直行走在消逝中,又一直在消逝中进步。在人成长的历程中,一切都会无可挽回地消逝;消逝的可能是青春,可能是健康,可能是性格中那锐利的风发意气,但这些的消逝却 让我们收获对人生真味的一份体悟,收获成熟。苏轼性格中的锋芒在那条望不到头的贬谪之路上消逝了,这消逝却让他拥有了“山间之明月”般明亮却不刺目的精神之光,至今仍照耀世间。史铁生的青春与健康一并消逝,这消逝反让他学会了带着喜悦与感恩生活,自己悟出了给无数正常人以震动的人生真谛,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可见,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一切都在消逝,但又行走在消逝中,在消逝中成熟、进步。 社会亦然。历史大潮中,落后与愚昧消逝了,行走在消逝中的社会却获得了发展,这不就是进步吗?中世纪神权社会的消逝让人权与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王权统治的消逝又解放了多少先进和文明的思想,让世界成为一个充满智慧与自由的社会。的确,我们的社会永远行走在消逝中,伴随着行走的是愚昧落后的永逝,于是,社会在自己行走于其中的消逝中不断进步。 况且,消逝的事物也未尝完全地真正地离开。我们不断回首那些消逝的东西,置身当时的局外冷静地思考,反而更能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如果我们不行走在消逝中,就永远是“当局者迷”,无法从纷繁的复杂中整理出一个头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就是这样的一种消逝中的继承和行走吗?试想在纳粹当局和苏联式的高压统治之下,即使有理性的声音,又如何传到外面人们的耳中?如果它们没有消逝,那种狂热、高压与荒谬仍笼罩在历史的天空下,我们又去哪里反思如何避免出现下一个纳粹和强权政府?又如何真正明白该如何做一个有尊严、有自由的人?消逝,有助于我们的反思,而反思则是进步的开始。我们行走在消逝中,又在消逝的推动下不断进步。 消逝不是消失,消逝的事物让一个人成熟,让历史与文明在对消逝的反思中不断矫正前进的脚步和方向。因此,行走在消逝中,我们无须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那些在我们的行走中消逝的,必将像那落红一样化作推动成熟与进步的护花春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主要围绕家乡变化展开,家乡行走在消逝与新生中。在的旋律中选择两三个对象(如风俗、民生、文化、生态等等)来创作,可以写家乡消逝的内容,如民俗、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人们之间淳朴情感的变化、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等,通过一系列的变化来表现对这些消逝内容的态度。具体可以通过身边的具体事物的变化,来表现对家乡的情感。可以写家乡新生的事物,新生事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新生了文化广场、快递小哥、支付宝、微信等,带来了一系列的进步,给家乡生活带来了现代化。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新生中出现了新的矛盾,如环境的污染,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人与人之间亲情的淡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对这些现象需要有自己的认识,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如本题可以选取消逝的事物立意,也可以选择新生事物立意,还可以从新生事物带来的矛盾立意。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