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年重庆一中高2019级高二上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自古就是重要的书画材料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帛书帛画用的就是丝织品。唐宋之间,丝织品是文人绘画的主要材料,传世唐宋绘画中大多数是绢本。到明清之际,绢本逐渐减少,纸本增加,但仍有不少书画以丝绸作底,称为绢本或绫本。約从宋代开始,丝绸还成为书画的装裱材料。宋元时主要使用缂丝和织锦做裱材及包首,明清时较多地用钸绫来装裱书画。因此,丝绸与美术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丝绸与美术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丝绸生产场景作为常见题材频繁出现在古代美术作品中。 商代青铜器上已见有蚕的纹饰,战国时期则有许多带采朵场面的青铜壶,采桑图反映了当时采朵 女劳动、欢爱、歌舞、祭祀的情景,十分生动。汉魏六朝至隋唐,丝綢生产场面经常出现在画像石、 画像砖、壁画、木板画上。 最为有名的反映丝绸生产过程的绘画作品是南宋初年于潜县令楼俦绘制的《耕织图》,以当时的 农业和丝绸生产为题材,共设耕图21事,织图24事。其正本进呈宋高宗,被翰林画院摹绘成彩色绢 本,收于宫内,成为皇室成员了解蚕织生产的参考和欣赏品;副本留在家中。现传宋元时期的《耕织 图》版本有吴皇后题注本、梁楷本、程棨本等,其中吴皇后题注本绘有最早的脚踏缫丝车和提花绫机, 生动而详尽。 明清各朝,《耕织图》摹本纷纷问世,尤其是清代特别重视。康熙三十五年,皇帝命宫廷画家焦 秉贞仿楼图绘成《御制耕织图》,并亲自写序作诗,刊发各地,劝谕农桑。后来雍正、乾隆各朝也予 以效法,一时间摹刻《耕织图》之风大盛,一些农书、方志上也印有《耕织图》,连许多石刻、窗户 木雕、瓷器彩绘、年画纸币、墨砚上都有《耕织图》。《耕织图》的盛行,还导致相同类型《棉花图》的诞生。 丝绸与其他装饰艺术的关系也很密切。丝绸曾是室内装饰的墙布,因此在建筑图案中经常模仿丝 绸的纹样。青铜器、陶瓷、漆器、金银器等装饰纹样也都曾跟随丝绸装饰之风,或与丝绸风格互相影 响,体现着共同的时代特征。例如,从青铜时代中期开始,各种礼器上出现的动物纹样的周边和间隙 之处填满了各种小几何纹,如回纹、雷纹等,可能正是由于几何纹暗花织物上加以动物为主题刺绣的 影响所致。宋元之后的设计中经常可以看到的锦地开光图案,以小几何形的琐纹如曲水纹、锁甲纹、 球路纹等作地,上布带环的窠状玟样作主题,无疑也是来源于丝绸图案设计,并大量出现在瓷器、金属器、漆器及建筑等几乎所有的艺术中和生活用品上。 丝绸与艺术的关系还可以在音乐领域中找到。据史载,野蚕丝一一直被用于制作琴弦,由此看来, 作为中国器乐主要形式之一的弦乐也离不开丝绸,中国古代的器乐也因此被称为“丝竹”。 1. 下列关于丝绸生产作为古代美术作品题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商代和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己经可以见到有蚕的纹饰和反映当时采桑女劳动场面的图画。 B. 从六朝至隋唐,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木板画等众多美术形式中可见到丝绸生产场面。 C. 南宋初年于潜县令楼俦以农业和丝绸生产过程为内容绘制了《耕织图》,共设耕图21事,织图24事。 D. 康熙皇帝让宫廷画家焦秉贞仿楼图绘成《御制耕织图》并写序作诗,劝谕农桑,引来后世的效法。 2. 下列关于丝绸对艺术的影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绢本减少,但丝绸却在装裱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 B. 青铜时代中期礼器上出现了回纹、雷纹等动物纹样的周边,间隙之处填满了各种小几何纹。 C. 丝绸作为装饰材料,不仅表现在书画装裱上,在建筑图案、青铜器等装饰纹样中也有体现。 D. 宋元之后的锦地开光图案中常见的曲水纹、锁甲纹、球路纹、窠状纹样等也受到了丝绸图案设计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丝织品长期作为文人书法绘画的主要材料,传世唐宋绘画即多为绢本。 B. 现传宋元时期的《耕织图》版本众多,其中吴皇后题注本绘有脚踏缫丝车和提花绫机,十分生动详尽。 C. 丝绸对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产生的重要影响,不仅体现在材质上,也体现在内容上。 D. 据历史记载,野蚕丝一直被用于制作琴弦,因此,中国古代的器乐也被称为“丝竹”.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 A 项在原文中表述为“商代青铜器上已见有蚕的纹饰,战国时期则有许多带采桑场面的青铜壶,采桑图反映了当时采桑女劳动、欢爱、歌舞、祭祀的情景,十分生动”。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2. A项属于强加因果,“宋代印刷术的发展”与“丝绸却在装裱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之间从原文中看来并没有因果关系。B项原文表述为“从青铜时代中期开始,各种礼器上出现的动物纹样的周边和间隙之处填满了各种小几何纹,如回纹、雷纹等”由此可知回纹、雷纹应属于小几何纹不是动物纹样。C项原文表述为“丝绸与其他装饰艺术的关系也很密切。丝绸曾是室内装饰的墙布,因此在建筑图案中经常模仿丝绸的纹样。青铜器、陶瓷、漆器、金银器等装饰纹样也都曾跟随丝绸装饰之风,或与丝绸风格互相影响,体现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可知C项也是错误的。 点睛:本题属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一般以三道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重在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理解,解答的基本思路:泛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综观历年高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只要充分了解这些“雷区”的特点,巧妙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1、部分与整体;2、已然与未然;3、或然与必然;4、先期与后期;5、主要与次要;6、原因与结果; 7、言此与言彼;8、言多与言少;9、客观与夸大(或缩小);10、有据与凭空。 3. A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丝织品长期作为文人书法绘画的主要材料的表述错误,其在原文中表述为“唐宋之间,丝织品是文人绘画的主要材料,传世唐宋绘画中大多数是绢本”。 点睛:做关于信息筛选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题干中的有哪些段落,哪些内容,关于题干中答题指向的内容又有哪些,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 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 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 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 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 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 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 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 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 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 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 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 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广,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 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 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心。 开发出昆曲所蕴涵的艺术潜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演唱形式的是民间音乐家魏良辅。他大约生活 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原藉江西豫章,长期寄居太仓,以演唱民间曲调为职业。这种职业使魏良辅 接触到北方和南方的多种曲调,通过比较研究,他对昆山腔曲调平直简单、缺少起伏变化这一状况日 渐感到不满,于是和一批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者亲密合作,开始了对昆山腔的全面改革。 这种改革分演唱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魏良辅等民间音乐家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方和 北方各种曲调的优长之处,同时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整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演唱时注 意使歌词的音调与曲调相配合,同时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这就 是流传后世的昆曲。魏良辅善于演唱,但对乐器并不精通。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河北人 张野塘的大力帮助。张野塘是个很有才华的民间音乐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协助魏良辅将北方 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来,同时对原来北方曲调的伴奏乐器三弦进行改造,将它与箫、笛、拍板、 琵琶、锣鼓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之中,使其唱腔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被人称之为“水 磨腔”。 昆曲改革的成功给魏良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 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一批民间音乐家纷紛向魏良辅学习昆曲的演唱技法,使得这一优美的曲 调很快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最早用昆曲形式演出的剧作一般认为是昆山人梁辰鱼的《浣纱记》。 据说梁辰鱼曾得到魏良辅的真传,在昆曲演唱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昆山当地极受尊重,周围地区的歌童、 歌女争着上门请他指点演唱技巧,甚至还有人不远千里来向他学习。梁辰鱼同一些民间乐 师合作,对魏良辅改革后的昆曲做了进一步加工,创作出《浣纱记》剧本并用昆曲形式在舞台上演出。 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和梁辰鱼的艺术实践,昆曲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快传播到江苏、浙江的广大地 区,成为这些地域主要的戏剧形式。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昆曲作为一种戏剧样式出现于明代,而它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南宋时期一种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的南戏。 B. 南戏通过吸收唐宋以来多种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其艺术层次却因为缺少上层 知识分子的参与而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C. 相较于之前的南戏,《琵琶记》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并得到了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肯定, 也因此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 D. 昆曲的形成过程也是南北戏剧交流融合的过程,对北方戏剧艺术经验的借鉴,以及知识精英的加 盟,使得南戏面貌焕然一新。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 昆山腔是南戏之一,它由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它是昆曲的 前身,也是“昆曲”这一剧种名的由来。 B.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演唱,汇集南北方曲调的优点,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使得曲调由平直简 单变为细腻舒缓,形成流传后世的昆曲。 C. 在张野塘对昆曲的改造中,由于融入了北方音乐元素,昆曲的伴奏得以丰富,唱腔也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表现力大大提升。 D. 魏良辅的改革如此成功,以至于经他改革后的昆曲一经问世,便立刻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成为了江浙一带主要的戏剧形式。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碑的一项是 A. 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从作为民间地方小戏的南戏,到步入宫廷,融入了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 的智慧,可谓雅俗兼备。 B. 作为东南地区唯一的大都会,苏州为昆曲的发展提供了沃土:经济繁荣,聚合了很多优秀音乐家,也让民众有了欣赏艺术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 C. 明代以前,昆山腔作为一种淸唱的音乐形式,没有完整的戏剧情节,而且曲调平直简单、变化单一,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它更大范围地发展。 D. 魏良辅对昆曲进行了全面改革,梁辰鱼则致力于昆曲的艺术实践,众多艺术家的创新和努力付出,将昆曲推向更为广阔的地域。 【答案】4. C 5. D 6. B 【解析】 4. C项因果关系颠倒。“得到了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肯定,也因此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表述错误。原文中是说“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点睛:分析归纳文章的要点和中心意思,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对于文章内容,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要求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能加以梳理。所谓地梳理,就是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总揽全文,不能拘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住中心句,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一些枝节内容扯进来。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文章的中心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更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借和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 5. 原文最后一段“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和梁辰鱼的艺术实践,昆曲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快传播到江苏、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这些地域主要的戏剧形式。”再结合文中其他内容可知,昆曲成为江浙一带主要的戏剧形式除了魏良辅的改革还应该有梁辰鱼的艺术实践的原因。 点睛:做关于信息筛选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题干中的有哪些段落,哪些内容,关于题干中答题指向的内容又有哪些,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6. B项中“苏州作为东南地区唯一的大都会”的表述错误,另外“聚合了很多优秀音乐家,也让民众有了欣赏艺术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在原文中也找不到依据。原文的表述为“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心。” 点睛:本题属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一般以三道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重在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理解,解答的基本思路:泛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综观历年高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只要充分了解这些“雷区”的特点,巧妙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1、部分与整体;2、已然与未然;3、或然与必然;4、先期与后期;5、主要与次要;6、原因与结果; 7、言此与言彼;8、言多与言少;9、客观与夸大(或缩小);10、有据与凭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巧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 可胜數。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 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幕其行,亦辄为 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 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 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 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 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疔。 雒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雒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雒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 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 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徒。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徒 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 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身至临晋。临晋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关。藉少公已出解,解转入太原,所过辄告主人家。吏逐之,迹至籍 少公。少公自杀,口绝。久之,乃得解。穷治所犯,为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 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 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眺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更折节为俭 折节:改变平素志向 B. 解使人微知贼处 微:暗中 C. 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 过:路过 D. 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 居间:从中调停 8.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德报怨 欲以辱解 B. 少时阴贼 乃阴属尉史曰 C. 公杀之固当 当大逆无道 D. 遂去其贼 待我去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 郡国:指汉代诸侯王的封域,郡直属朝廷,国是诸侯王的封地,国的区域略大于郡,但都是郡一 级的行政区划,所以“郡国”并称。 B. 关中: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其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C. 御史大夫:秦以后设置,主要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等。 其典籍、历法之职责一直延续到清朝。 D. 族:即灭族,是古代一种酷刑。一人犯死罪而连及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来自于秦变法后 的夷三族法,属连坐。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郭解年长以后,变得不计较名节,而且一改之前的残忍狠毒,经常做一些以德报怨的事,广泛施 舍却很少要求别人回报。 B. 郭解姐姐家的孩子惹怒别人被刺身亡,郭解派人调査,凶手没办法,自己来见郭解,了解实情后 郭解公正处理了此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C. 杨县掾不顾实情,提名郭解迁徙到茂陵;卫青将军替郭解向汉武帝求情,被皇上驳回。郭解哥哥 的儿子因此砍掉杨县掾的头,使杨家与郭家结了仇。 D. 官吏追捕郭解,一直追踪到临晋籍少公家里。籍少公为自己曾私自放走郭解触犯了刑律,懊悔不 己,畏罪自杀。 【答案】7. C 8. A 9. C 10. B 【解析】 7. C项中的“过”在这里理解为“过更”意思是古代徭役制度的一种规定,应服役的人出钱入官,由官另雇人代为服役。 点睛:本题属于考查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8. A项中两个 “以”都是用的意思;B项前一个阴解释为残忍狠毒,后一个阴解释为暗中;C项中前一个当解释为应当,后一个当解释为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D项中前一个去解释为放走,后一个去解释为离开。 点睛:该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 (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9. C项中“其典籍、历法之职责一直延续到清朝”的表述错误。“御史大夫”的管制在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点睛: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注重平常的积累,在高中阶段要注意下列六个方面的知识积累: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六、表示时间的词。 10. A项中“郭解年长以后,变得不计较名节,而且一改之前的残忍狠毒”错误,原文中“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说明他还是有残忍狠毒的一面;C项中“卫青向皇上求情”错误,原文中卫青只是说 “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D项中“籍少公为自己曾私自放走郭解触犯了刑律,懊悔不已,畏罪自杀。”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点睛: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与大纲说明对此考点的要求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两点均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评价。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事件细节的表述; (2)整个事件的概括; (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5)某个论点的依据;(6 )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或争议等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及其细节进行归纳,对主人公的品质进行推断,或对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译文参考: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他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以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他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时不要听我的调解,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 待到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向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但是皇上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轵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椽,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椽的头。从此杨家于郭家结了仇。 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郭解个子矮,不喝酒,出门不乘马。后来又杀死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皇上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亲安置在夏阳,自己逃到临晋。临晋籍少公平素不认识郭解,郭解冒昧会见他,顺便要求他帮助出关。籍少公把郭解送出关后,郭解转移到太原,他所到之处,常常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逐郭解,追踪到籍少公家里。籍少公无奈自杀,口供断绝了。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彻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发现一些人被郭解所杀的事,都发生在赦令公布之前。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他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粲,字长蒨,车骑将军眷之孙,北徐州刺史放之子也。有父风,好学仗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初为云麾晋安王行参军,俄署法曹,迁外兵参军,兼中兵。时潁川庾仲容、吴郡张率,前辈知名, 与粲同府,并忘年交好。及王迁镇雍州,随转记室,兼中兵如故。王立为皇太子,粲迁步兵校尉,入为东宫领直,丁父忧去职。寻起为招远将军,复为领直。服阕,袭爵永昌县侯,除安西湘东王谘议, 累迁太子仆、左卫率,领直并如故。梁以旧恩,任寄绸密,虽居职屡徙,常留宿卫,颇擅威名,诞倨,不为时辈所平。 中大同十一年,迁通直散骑常侍,未拜,出为持节 、督衡州诸军事、安远将军、衡州刺史。太清 元年,粲至州。无几,便表解职,二年,征为散骑常侍。粲还至庐陵,闻候景作逆,便简阅部下,得 精卒五千,马百匹,倍道赴援。至南州,粲外弟司州剌史柳仲礼亦帅步骑万余人至横江,粲即送粮仗赡给之,并散私金韦以赏其战士, 先是,安北将军鄱阳王范亦自合肥遣西豫州刺史裴之高与其长子嗣,帅江西之众赴京师屯于张公洲待上流驻军至是时之告遣船渡仲礼与合军进屯王游苑。粲建议推仲礼为大都督,报下流众军。裴之高自以年位耻居其下,粲乃单舸至之高营,切让之。之髙垂泣曰:“吾荷国恩荣,自应帅先士卒,顾恨衰老,不能效命,企望柳使君共平凶逆,谓众议已从,无俟老夫耳。若必有疑,当剖心相示。”于是诸将定议,仲礼方得进军。 仲礼令粲顿青塘,使直阁将军刘叔胤师助粲。叔胤畏懦不敢进,敗,粲遂见害,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梁书》)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帅江西之众赴京师/屯于张公洲/待上流诸军至/是时/之高遣船渡仲礼/与合军进屯王游苑/ B. 帅江西之众赴京师屯/于张公洲待上流诸军/至是时/之高遣船渡仲礼/与合军进屯王游苑/ C. 帅江西之众赴京师屯/于张公洲待/上流诸军至是/时之高遣船渡仲礼/与合军进屯王游苑/ D. 帅江西之众赴京师/屯于张公洲待上流/诸军至是时/之高遣船渡仲礼/与合军进屯王游苑/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2分〕 A. 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 B. 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承袭原有爵位,南朝封爵沿袭东晋。 C. 持节指拿着旄节,旄节以竹为竿,缀以旄牛尾,是使者的信物。 D. 古时官员官职有升有降,也可以转任平调,如“征”即指转任。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粲长期跟随云麾晋安王,先后担任行参军、记室等职务,晋安王被立为太子后,韦粲又升任步兵校尉并担任东宫领直。 B. 韦粲深受太子信任,又长期留在宫中任宿卫,颇有威名,而且韦粲性格放诞倨傲,因此一些有地 位的人深感不平。 C. 司州刺史柳仲礼率兵前来相助时,韦粲立即送粮食武器给他,并且散发自己私人的钱财布帛来奖 赏柳仲礼的士兵。 D. 韦粲建议由裴之高推举柳仲礼任大都督并通报下游将士,但裴之髙不愿意,在被韦粲严词责备之 后,裴之高才改变了态度。 【答案】11. A 12. D 13. D 【解析】 11. 原文标点为:帅江西之众赴京师,屯于张公洲,待上流诸军至。是时,之高遣船渡仲礼,与合军进屯王游苑。 点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方法引导: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辨句式。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12. D项中“征”知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不是指官职的转任。 点睛: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注重平常的积累,在高中阶段要注意下列六个方面的知识积累: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六、表示时间的词。 13. D项中“韦粲建议由裴之高推举柳仲礼任大都督并通报下游将士,但裴之高不愿意”的表述错误。在原文中应为韦粲提议推举柳仲礼任大都督,裴之高自以年位耻居其下。 点睛: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与大纲说明对此考点的要求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两点均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评价。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事件细节的表述; (2)整个事件的概括; (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5)某个论点的依据;(6)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或争议等等。 14. 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闻”在句中解释为听说;“倍道”在句中解释为日夜兼程。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如该题翻译两句,第一句涉及三种句式,第二句有词类活用。 参考译文: 韦粲,字长蒨,爱好学习,任性使气,身高八尺。太清二年,朝廷徵調韦粲為散騎常侍。韦粲返京走到庐陵,聽説侯景叛亂,就從部下中挑選出五千精兵,一百匹马,日夜兼程奔赴京城救援。到了豫章,有使者报告说:逆贼已经到达横江。韦粲立即到内史刘孝仪那里一起商量对策。刘孝仪说:如果真的这样,应当另有敕命,怎么可以轻信这一个使者,就惊恐妄动,或许情况不是这样。当时刘孝仪正摆酒席招待韦粲,韦粲发怒,把杯子扔在地上说:逆贼巳渡江,马上就进逼城,水路陆路都被切断,哪里还会有回报的使者;假使没有敕令下达,难道自己就能安心吗?我画楚现在哪有心思喝酒!说完立即骑马奔出,部署军队准备出发,正好江州刺史当阳公萧大心派使者来邀请韦粲,韦粲就骑马去拜见萧大心说:长江上游各个藩镇,只有江州离京城最近,从殿下的情况考虑,实在应当先去救援;但是中游地位重要,你驻守江州任务重大,其他人救援京城也需你们接应,这褢不能无人镇守。现在你只要虚张声势,移兵镇守湓城,然后派一员偏将跟随我前去,这事便行了。董大心认为他说对,就派遣中兵柳昕率领两千士兵跟随韦粲。韦粲将家属全留在江州,自己乘轻舟启程。到了南州,韦粲的表弟司州刺史柳仲礼也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到了横江,韦粲立即送粮食武器给他,并且散发自己私人的钱财布帛来奖赏柳仲礼的士兵。 在这之前,安北将军鄱阳王萧范也从合肥派西豫州刺史裴之髙和自己的长子萧嗣,率领长江以西的部队奔赴京城,驻扎在张公洲,等待上游的各路援军到来。这时,裴之高派船接柳仲礼的军队过江,和自己会合进驻王游苑。韦粲提议推举柳仲礼任大都督,通报下游各军。但裴之高认为自己年长位尊,羞于位居柳仲礼之下,于是韦粲乘坐一条小船到裴之高的军营,严词责备裴之高,裴之高流着泪说:我蒙受国家的恩惠荣宠,自然应该身先士卒,只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为国效力,希望和柳使君共同铲除逆贼,我是认为大家的主张已经实行了,不用等我作决定罢了。如果你一定怀疑我另有想法,我可以剖出心来给你看。于是将领们共同作出了决议,柳仲礼纔得以领兵进发。 柳仲礼命令韦荣驻军青塘。于是派直合将军刘叔胤率军帮助韦粲,刘叔胤胆小害怕不敢率兵前进,郑逸于是被打败。室楚也被杀,当时他五十四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明山宾,字孝苦,平原鬲人也。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 山宾七岁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经传,居丧尽礼。服阕,州辟从事史,起家奉朝请。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梁台建,为尚书驾部郎,迁治书侍御史,右军记室参军,掌治吉礼。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膺其选。迁北中郎谘议参军,侍皇太子读。累迁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博士如故。天监十五年,出为持节、督緣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兖州刺史。普通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以公事左迁黄门侍郎、司农卿。四年,迁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宮新置学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后刺史检州曹,失簿书,以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售受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患漏蹄,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五年,又为国子博士,常侍、中正如故。其年以本官假节,权摄北兖州事。大通元年,卒,时年八十五。诏贈侍中、信威将军。谥曰质子。昭明太子为举哀,賻钱十万,布百匹,并使舍人王顒监护丧事。 山宾累居学官,甚有训导之益,然性颇疏通,接于诸生,多所狎比,人皆愛之。 (《梁书》) 14.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 B. 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 C. 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 D. 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博士,学官名。晋武帝时始立,多取履行清淳、通明经义者担任。 B. 经,儒家的重要典籍。传,解释经文的书籍。经传多作圣贤所著书的统称。 C. 刺史,官名。汉时指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州、县级长官的别称。 D. 昭明太子,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曾主持编撰了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山宾才学出众,久居学官。曾任《五经》博士、国子博士、东宫学士、国子祭酒,还曾陪伴皇太子读书。与诸生交往时性情宽和,大家都喜爱他。 B. 明山宾聪明孝顺,为人诚实。七岁时就能讲大的道理,十三虽时就通晓经传。居家守孝极尽礼数;卖牛给别人时,主动告知实情,受到阮孝绪的称赞。 C. 明山宾宽仁有爱,性情豁达。他开仓放米赈济歉收的百姓,因簿书丢失而被认为损缺了粮食,官府因此将他的家宅充公,他没有解释,而是重新买地建住宅。 D. 明山宾多任国事,死后受到朝廷的恩遇。明山宾八十五岁去世,朝廷下诏追赠官职、谥号,赏賜钱布,并让昭明太子为他举哀,还派舍人王顒监护丧事。 1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侯景作逆,便简阅部下,得精卒五千,马百匹,倍道赴援。 (2)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 (3)此牛经患漏蹄,治差己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 【答案】14. B 15. C 16. D 17. (1)(韦粲)听说侯景叛乱,就检阅自己的部下,从中挑选出五千精兵,一百匹马,日夜兼程奔赴京城救援。 (2)(他的〕哥哥明仲璋被痼疾缠绕,家境非常贫困,明山宾于是出来做官求取俸禄(接济家庭) (3)这牛曾患漏蹄病,已治好很久了,怕它以后可能复发,不能不告诉你。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抚军行参军”是官名,不能分开,所以排除CD。比较AB两项,“去官”:指辞掉官职,离职。所以选B。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C“县级长官”错,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D“赏賜钱布”是昭明太子做的,不是朝廷所为;“还派舍人王顒监护丧事”中的舍人是昭明太子的舍人。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作逆”作乱,造反。“简阅”考察;察看。“得精卒五千”定语后置。“倍道”兼程而行;指一日走两日的路程。(2)“婴”被缠绕;“家道”家境;“屡空”非常家庭贫困;“干”求取。(3)“经”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曾经; “差”病愈;“脱”表示频度,相当于“偶尔”;“相”偏指一方,此处代指“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盐角儿·亳社观梅 宋·晁补之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18. 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前三句用复沓的方法来写梅花的颜色和香味,突出了梅花颜色、香味的与众不同。 B. 梅花的清香不从花蕊、花萼散发出来,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这使其更具有一种神韵之美。 C. 梅花不仅独占溪风和明月,更兼娇羞怯怯,别具神韵,鲜艳如血的山桃花也难以企及。 D. 梅花非凡的神韵和高洁的品格也是词人向往的人格,词人借此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19. 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写梅花?试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18. C 19. 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梅花占尽了从小溪吹来的轻风,留住了小溪中的明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梅花的魅力.梅花将红如血的鲜艳山桃花羞怯惭愧得减损了几分颜色,纵然枝叶花影稀疏,仍有一番媚俗之花所不能与之媲美的超凡情致,在对比中突出了梅花的气质和神韵的超凡脱俗。 【解析】 18. C项中“更兼娇羞怯怯,别具神韵”表述错误,这应该是指山桃花。诗句“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山桃花衬托梅花非凡的神韵。梅花非但独占了小溪的轻风和明月,还将那鲜艳无比的红红的山桃花羞怯惭愧得减损了几分颜色,可见梅花的气质和神韵的超凡脱俗。 点睛: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19. 本题考查诗歌中的写作手法。从词的下片来看,其中“占溪风,留溪月”的意思是说占尽了从小溪吹来的轻风,留住了小溪中的明月。可知这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堪羞损、山桃如血”的意思是使那红得似血的山桃花也羞惭得减损了自己的容颜。可知是拿山桃花和梅花来对比。解答时再结合拟人、对比的表达效果来思考作答即可。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南宋·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20.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行” 二句感叹江山已改,亲朋白头,表达了一种人生老去、报国无门的哀愁。 B. “归休去”三句表面说不必等到封侯才可归隐,实则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 C. “出处”本指出仕与隐处,词人此处以浮云做比,写出了自己仕途屡经沉浮的经历。 D. “得似浮云也自由”中“也”字表现了词人致仕、退隐后的自由与喜悦之情。 21.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 美人‘春花秋月》)都是写愁的名句,请分析其异同。 【答案】20. D 21. 同:都含有家国之愁;都使用了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异:愁的特点不同:李词以东流之江水写愁突出了愁的深广和绵延不绝的;辛词则以愁的紧紧跟随,如影随形,写出了愁无法逃避、难以排遣。 修辞手法不同:李词用比喻的手法的写愁,辛词则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解析】 20. D项“得似浮云也自由”中“也”字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激,故作旷达的无奈。 点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辛弃疾的诗歌,了解辛弃疾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注意仔细阅读选项,认真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首词是辛弃疾退居田园时写的,内容是写愁。这首词承认了因罢职退隐、壮志未成而引起的“闲愁”。“多少亲朋尽白头”写出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最后“不成人总要封侯”表示知道封侯无望,向往“得似浮云也自由”的生活。但作者的内心世界里为国之愁是无法解除的。 21. 此类题目在解答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两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内容有何异同;两处诗句分别用了什么手法,手法有何异同。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组织答案。从手法来看,两处诗句都是采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同的地方是,辛词用的是拟人手法,而李词用的则是比喻的手法;从内容上来说,辛词写出的是愁无处不在,李词写出的是愁的深广和绵延不绝,有所不同。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2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植用“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来抒发真挚的思念之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一正一反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在这淡雅幽寂环境中,已然不拘形迹至于超脱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旅夜书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可谓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4)周邦彦的《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被后人称赞“抚写物态,曲尽其妙”,王国维更是赞其“真能得荷之神理”。 (5)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写眼前之景,上接《离骚》“香草美人”的手法,赋中兼兴,寄慨遥深。 【答案】 (1). (1)此时相望不相闻, (2). 愿逐月华流照君 (3). (2)野老与人争席罢, (4). 海鸥何事更相疑 (5). (3)飘飘何所似 (6). 天地一沙鸥 (7). (4)水面清圆 (8). 一一风荷举 (9). (5)惊风乱颭芙蓉水, (10). 密雨斜侵薜荔墙 【解析】高考默写题本来是极易得满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高考时失分。如果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平时做个有心人用以上六招加强识记,本题拿满分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也许可以使你的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让你走进理想的殿堂。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解题策略:一、对于名句默写应注意字形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形识记不牢,从而提笔写错字。二、名句默写应注意:字义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义弄不清楚,从而提笔写错字。三、名句默写应注意:对比识记,考生有时区分不开不同诗句中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的两个字,从而将这两个字写反了。四、名句默写应的:非常识记,有的诗句,按现在平常的说法或语序识记往往是错的,必须非常识记。五、名句默写的意境识记,六、名句默写的字识记,默写的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写诗句中的原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2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假使我们只顾小己的眼前利益,即使于国无损,别人说起来,还是要讥讽我们是盲人摸象。 ②想当年离开家乡时,父母耳提面命,告诫我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虽经多年,那谆谆告诫的神情,仿佛仍在眼前。 ③他为人向来是多财善贾,只要有人遇到困难后找到了他,他总会慷慨解囊。 ④李湖总是做一些不妥当的事情,跟他沟通了多次,他还是义无反顾;到最后吃力不讨好,但他也从不吸取教训。 ⑤近来不断上演的三人成虎的事件,不仅给被口诛笔伐者造成极大伤害,也使不少人对网络现状忧心忡忡。 ⑥参加展演的飞机像一只只矫健的银燕,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看台上欢声雷动,鼓角齐鸣,大家纷纷为它们精彩的表演欢呼喝彩。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盲人摸象:贬义词,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寓言中讽刺的对象是目光短浅的人。耳提面命:面命,.当面告诉。意为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借以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用以形容长辈的教导热心恳切。多财善贾: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义无反顾:义,道义、应该做的事;反顾,回头看、向后看。意为从道义上讲做正当合理的事;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三人成虎:意为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借以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鼓角齐鸣:指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点睛: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祛痘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平天国毁佛像,废祠祭,对当时绝大多数的封建文人来说,简直是如丧考妣。 ②诚信,是一言九鼎的原则和胸怀。诚信,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坦荡风度。 ③这些赤色崖壁,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化雨蚀之后,形成了无数个叹为观止的几何图案,近乎于格状,貌似一个个弥勒头像。 ④原则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而不要斯斯艾艾,顾虑重重。 ⑤要打造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政府就必须改弦更张,别再让工厂继续承受繁重的税务负担。 ⑥在二战中,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人投桃报李,在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军的失敗。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D 【解析】如丧考妣:指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改弦更张: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指琴声不和谐,换了琴弦,重新按上。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投桃报李:他送我桃子,我以李子回赠;引申为只不过是作为报答的东西更贵重,情义更深重,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点睛: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据了解,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3亿吨,其中约有百分之十会进入海洋,那些皆尺寸小于5毫米微塑料化学性质较为稳定,难以降解,可以在海里存在数百甚至数千年。 B. 据外媒报道,鉴于不久前,美国苹果公司承认有意降低旧款手机速度后,陆续有消费者提起诉讼,对此苹果公司于美国当地时间26日发表了道歉声明。 C. 现如今,如何通过马拉松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跑步、爱上运动,能否通过赛事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渐已成为中国城市马拉松举办者的初衷和愿景。 D. 2017年12月31日对于大象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中国全面禁止象牙制品贸易的截止日。这天以后,中国市场上任何象牙制品的买卖都是违法行为。 【答案】A 【解析】B项中“对此苹果公司于美国当地时间26日发表了道歉声明。”应改为“苹果公司于美国当地时间26日发表了道歉声明”。C项两面对一面。可以去掉“能否”。D项“买卖是违法行为”搭配不当,应该为“买卖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点睛:做该题时,要关注是否有容易出现语病的一些标志,比如,介词开头的句子要留心后一分句是否有主语;谓语词由“是”充当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搭配是否恰当;主谓宾任何一个位置由并列短语充当时要考虑是否存在搭配不当;句中出现成套使用的关联词时,要关注主语是一个还是两个,主语的位置是否恰当,如果是表递进关系的,前后分句语序是否恰当;出现两面词时考虑是否存在两面对一面;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语意重复;出现了固定结构,可能是结构混乱;出现了反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后面分句缺少主语,可能是偷换主语,造成主语省略不当;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使用代词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在数量短语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产生歧义、位置不当、倍数用错、表约数的词语重复。修饰成分多易出现的病点是多层定语或状语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多余。紧缩句子主干是解题的第二步。句子主干上易出现的病点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当句中出现一些可以作几种意思理解的多义词或多义短语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歧义的毛病。 2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至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时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 研究显示,过去几年来,南极臭氧空洞内的氯气含量缓慢下释,而该地区臭氧消耗量比2005 年减少约20%。这是科学家获得的臭氧空洞正在愈合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C. 老百姓的事情由老百姓自己来办,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扩大公众参与,不仅需要发挥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的作用,还要听取居民的意见。 D. 目前,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合理承担国际责任,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努力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贡献者和重要参与者。 【答案】B 【解析】A项“都靠的是利用”句式杂糅。C项递进关系有误。应为“不仅听取居民的意见,还要发挥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的作用”。D项“引领者、贡献者和重要参与者”多项并列不当,应为“参与者、贡献者和重要引领者”。 点睛:做该题时,要关注是否有容易出现语病的一些标志,比如,介词开头的句子要留心后一分句是否有主语;谓语词由“是”充当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搭配是否恰当;主谓宾任何一个位置由并列短语充当时要考虑是否存在搭配不当;句中出现成套使用的关联词时,要关注主语是一个还是两个,主语的位置是否恰当,如果是表递进关系的,前后分句语序是否恰当;出现两面词时考虑是否存在两面对一面;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语意重复;出现了固定结构,可能是结构混乱;出现了反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后面分句缺少主语,可能是偷换主语,造成主语省略不当;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使用代词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在数量短语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产生歧义、位置不当、倍数用错、表约数的词语重复。修饰成分多易出现的病点是多层定语或状语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多余。紧缩句子主干是解题的第二步。句子主干上易出现的病点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当句中出现一些可以作几种意思理解的多义词或多义短语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歧义的毛病。 27.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 人的心灵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拉、风华长存。一旦心海枯竭, , ,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心潮澎湃,喜悦、达观、仁愛充盈其间,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A. 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 B. 冰雪便覆盖了锐气,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 C. 锐气便被冰雪覆盖,油然而生的是玩世不恭、自暴自弃 D. 冰雪便覆盖了锐气,油然而生的是玩世不恭、自暴自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常见的句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等)。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思路一:①通读语句,大体把握,明确段落说了什么。本题材料主要讲述了锐气的作用。②确定能确定下来的东西。根据提供的句子,我们很容易明确句子是两两相对。③检验。思路二:此段落也可以用排除法做。 .............................. 28.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句是 A. 2017年11月10日,鄙人喜得千金!为答谢各位挚亲好友的厚爱,特定于12月10日,宝宝满月之际,在家中略备薄宴,诚邀您携家人光临 B. 您看大家这样真心诚意地邀请您,又是掌声,又是欢呼,盛情难却啊!您就恭敬不如从命,上台给大家献唱一首吧! C. 大家要清楚,生活作风不是小事,它是人格形象的重要体现。戒奢尚俭,领导干部—定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D. 既然实现生命的价值的途径不止这一条,那你不如避让贤路,让他人接替你,而你就可以去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答案】C 【解析】A项中“千金”使用有误,一般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B项中“恭敬不如从命”使用有误,这个词是自谦的说法,不能用来说别人。D 项中“避让贤路”意思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辞职的谦词。 点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 2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传统文化作为历史遗产,在时代性、阶级性上难免与现代社会生活存在矛盾和冲突。①___________,并不足以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完全对立的。②___________,还有人类性和超时代性的一面。这种人类 性和超时代性的内容,决定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所以,③___________:对于那些陈旧的积习要加以彻底的否定;而对于其中的精粹思想,则非但不应否定,还应大力发杨。 【答案】 (1). ①然而这种矛盾和冲突 (2). ②因为传统文化除了阶级性和时代性以外 (3). ③对于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解析】本题解答时可根据第一空后面的标点和“并不足”的提示思考空格中应填写矛盾和冲突,加上与上一个分句之间存在转折关系,故可填写“然而这种矛盾和冲突”;第二空可根据材料第一句中“时代性、阶级性”对应“人类性和超时代性”,加上提示词“还有”,可知这里应填写“传统文化除了阶级性和时代性以外”;第三空前是“所以”可推断空格中是有前面几句话得出的结论。可填写答案“对于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点睛:对语句填空的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材料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空格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前后分句的连贯分析,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同时也要借助材料中的关联词等标志来判断书写。 四、作文 3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把自己的身子交给他人评判,这正是产生怀疑和不安的根源.(米兰·昆德拉) ②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 ③公众将会在不久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最终会期望媒体替他们进行思考,并做出判断.(布热津斯) ④真理不是靠喝彩造出来的,是非不是靠投票决定的。(卡莱尔) ⑤人人都希望真理在自己一边,但并不人人希望自己在真理一边。(沃特利) ⑥这是-个最好的时代,知识的壁垒看起来那么的薄;这也是一个最困惑的时代,声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喜马拉雅FM公开信) 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 拨开飘渺的云雾,你会看见满天金灿灿的阳光。——雪莱 翅膀若是足够坚硬,雄鹰便开始展翅;水滴若是足够丰富,小溪便开始流淌;心志若是足够坚强灵敏,人便开始前行。 于是,伸出双手,拨开漫天的乌云,在黑暗 中寻求光明,是下一个道尔顿、下一个安藤百福,亦或是下一个乔利。 曾经,乌云笼罩楚汉之地。 项羽,那个曾经仰天长啸的西楚霸王,拥有将阿房宫付之灰炬的不可一世,拥有横扫江北的赫赫战功,可最终,垓下的四面楚歌、草木皆兵,虞姬的鲜血染红利剑,过不了这片心的乌云,过不了江东。 刘邦之智也许尽在于“愚”。“愚”忍鸿门之宴,“愚”纳敌之降将。他真正懂得眼前只不过是一时阴霾,能够用聪颖去寻求光阴,就能最终夺得天下。 就像是衣袖上的污点,项羽沉浸于它的肮脏,任凭它扩散;刘邦设法将它洗净,化为生命的亮点。 人生终究不能够完美。乌云遮天之时,是留在大观园中浅吟低唱,用一曲《葬花》来葬魂?还是越束缚,用飞翔来成就人生? 约翰?克里斯朵夫给了我答案。 命运对克里斯朵夫是残忍的,夺走他的财富,掠走他的爱情,抢走他的健康。挣扎,让他痛苦,却不能够磨灭他的灵魂。在痛苦中,用他的生命,克里斯朵夫谱写着动人乐章,也写出他的顽强。 博迪同他,用仅能够眨动的左眼,他与助手配合,最终完成巨着。 人 生的不完美终究会不会是绊脚石?无需再问。抬头看天,乌云之后躲着阳光。关键在于心空是不是足够开阔,心志是不是足够机敏,你是不是做好了接纳阳光的准备? 感叹于先贤的智慧,如果不是明白度过乌云的必要,司马迁不会在接受身心摧残之后.重新站立:韩非不会在受嘲后重新备起;贝多芬不会耳聋后重新高歌;季羡林不会在“牛棚”生活后重新欢笑;道尔顿、安藤百福亦不会成功…… 莫畏浮云适望眼,精彩在黑暗之后重现。 纪伯伦之言时刻在耳:“上帝不会让你的天空永远阴霾.伸出你的手,用智慧之心打开那一片乌云。” 不畏浮云遮望眼,拨开飘渺的云雾,你我的世界阳光灿烂…… 【解析】以名言为材料的作文题,发展到今天,形式与内容都有了显著变化,不再是简单地求同辨异所能解决。在叠合上要求的不是以二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而是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而且六句名言理解难度不是很大,多为学生所熟悉。名言叠合难点不在叠合本身,而在于合理引用。合理引用的前提是对名句有确切的理解与把握。合理引用的关键,是找到名句间的联系点与落足点。这里的六句,是否都可以配对叠合呢?我们来看一下:最容易发现的是1、3、6句,这三句都是说的如何面对别人的评判。其立意是:正确对待外界的评判;其次是第2、4、5句,其立意是:如何对待自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