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写作之精巧构思(记叙类)学案
专题九 精巧构思(记叙类) [专题引语] 精巧而新颖的构思往往是赢取读者青睐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标志。善于谋篇,长于布局,精于筹划,巧于运思,不但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它决定着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尤其是供阅卷老师评等级赋分的考场作文,在构思方面若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做到独特、新颖、匠心独运,那么文章升格获得高分将会成为现实。“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巧妙的构思就像天上的云锦,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出自心中。记叙类文章尤以精于布局,巧妙构思取胜。那么,该如何精于布局,巧于构思呢?本专题将会给你答案。 (2017·全国Ⅱ)题目见专题一“精审真题”部分。 满分佳作 源·圆·缘 黑龙江一考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题记 与名句相识,源自一次偶然。 念五年级时,爸爸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妈妈撇下我远嫁他乡。那段时间,我感觉天就像塌了一样,不但生活过得一团糟,还因为没人管束,染上了偷盗恶习。有一次,我刚从窗户爬进一户人家,就被人发现了,一位坐轮椅的老奶奶正慈祥地看着我:“孩子,你一定是饿了吧,我给你拿蛋糕……”我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既没有阻止她,也没有趁机逃跑。看我狼吞虎咽地吃着蛋糕,她又给我打开一瓶饮料:“喝吧……奶奶这里还有一些钱,一会儿都给你。”“我不要……我……”我一边啜泣着,一边讲述了我这些天的经历。老奶奶也泪湿衣襟:“你年纪还小,得好好读书呀!以后我资助你……”离开时,老奶奶摇着轮椅把我送到门口,还送我一个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尽管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那句话,但我坚信那句话有着很不一般的意义。 有名句相助,圆我歌唱美梦。 在那位老奶奶和许多好心人的教导与帮助下,我痛改前非,顺利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级示范高中。但我心中始终有一股登台歌唱的冲动,而且越来越强烈。同桌说:“算了吧,以你的成绩,考个名牌大学没问题,何必再自讨苦吃。”好友说:“省省吧,学艺术就等于烧钱呀。”班主任说:“想法不错,但听老师劝,人要知道自己的长处 在哪儿,你的优势在理化生方面。”难道就这样算了?实在是不甘心!一日翻书,忽见李清照咏桂名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不管了,什么也不管了,我就是要争一流,就是要追寻音乐世界那动人心魄、流芳千古的美!半年后,当我在校园艺术节上一展歌喉的时候,大家惊诧了。就在前几天,当我把沈阳艺术学院“艺考合格证”拿到手的时候,我收到了他们的祝贺与祝福。 携名句之手,永结美好情缘。 我不是个“随缘”的人,因为我不想混,不想随波逐流;但我相信“缘”的客观存在,不是吗?我与中华名言之间不就存在着一种既美好又珍贵的情缘吗? 我愿携手名句,直面生活,直面人生,成为一个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的人;我愿携手名句,先忧后乐,坦荡无私,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分享的人;我愿携手名句,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成为一个自信满满、朝气满满的人! 亮点点评 (1)构思精妙。引用试题导语中的一句话作为题记,堪称神来之笔。更妙的是巧用三句名言为线索,串起两个人生片段,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最妙的是“与名句相识,源自一次偶然”等三个分主旨段,既分别明扣标题中的三个字,又暗示了“我”对中华名句的真挚情感。 (2)叙写具体,感情真实。文中对“老奶奶”、同桌、好友、老师等人所说的话以及“我”狼吞虎咽的吃相等进行了仔细刻画,对“我”的悲伤、害怕、感激、激动等情感也通过或明或暗的形式进行了充分表达,将“写具体,写真实”落到了实处。 高考记叙类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在构思上就一定要有过人之处。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下面介绍几种精巧的构思技法。 一、一线串珠法 “流水账”是记叙类作文写作的大忌,究其因,主要是作者缺少连缀典型事件的功力。如果作者能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层拓展开文章丰厚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例如山东一考生的《今天去远行》,通过“行囊”中的各种物品勾起对生命历程中各种“爱”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行囊”的看法。作者在“行囊”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了“我”人生历程中四颗“沐爱”事件的“珍珠”:一是织毛衣(妈妈的爱),二是找弓箭上的小铁钉(爸爸的爱),三是撕书折纸飞机(姐姐的爱),四是玩玻璃球(伙伴的爱)。请看第三、四颗“珍珠”: 远行第三站,走着走着便饿了,我好期待,接下来在行囊里我将找到什么呢?一块石头?一辆玩具车?竟然是架纸飞机——一架用课本折叠成的纸飞机。我恍然记起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我仍然记得姐姐因焦急而流下的泪水。她埋怨母亲随意地放置她的学习用品,埋怨父亲只顾着看电视而不帮她找一下课本,却一点儿也不怀疑她的弟弟,她甚至害怕自己的声音太大吵醒了他——那个将她的课本当作纸飞机折来玩的人。我沉默了。姐姐的爱鼓舞我继续前行。 远行第四站,走着走着便困了,我放下行囊,摸了一下自己的脸,忽然,一个亮晶晶的玻璃球从背包中滚了出来。我拾起来对着太阳看了一下,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看看吧,是不是很特别?”的确十分特别,几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好像一簇斑斓的花朵,但为什么我的心好像被针扎了一样呢?我猛然回忆起和他玩耍时的情景,有时徜徉在河边的小坎上,有时躲在桑树林里,有时被邻居追着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直到那天你父亲将你带走。这颗玻璃球承载了我们俩儿时的记忆。我低下了头。伙伴的爱鼓舞我继续前行。 四颗事件的“珍珠”恰似小品中的四个包袱,不仅摇曳着“事趣”,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而且不断用“爱鼓舞我继续前行”助力自己的远行,带给人“人生有爱不觉寒”的浓浓暖意。 二、对比衬托法 红花放在绿叶丛中,如火燃烧;绿叶在红花的衬托之下,亦是青翠欲滴:这就是对比的效果!写作时制造两种状况、境遇或结果,亦可描写对立对举的两个方面,利用对比的反衬作用彰显主旨。 例如下文: 换了两张车票,变了两种命运 有两个乡下朋友外出打工,一个打算去上海,一个打算去北京。临上车时,两人突然又都改变了主意,原因是他们在车站听到了这样的议论: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个路都要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给旧衣服。打算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去北京好,即使挣不着钱,也饿不死。打算去北京的人想:还是去上海好,给人带个路都能挣钱,上海挣钱也太容易了。结果,两个人交换了车票。原打算去北京的去了上海,原打算去上海的去了北京。 去了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很好,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矿泉水可以白喝,而且商场里做广告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了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很好,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只要动动脑筋、动动手,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他从郊外弄来一些含有腐殖质的泥土,以“花土花肥”的名义出售,一天就赚了50元钱。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竟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门面。后来,他见一些商家的门面亮丽而招牌太脏,立即开办了一个专门擦洗招牌的小型清洗公司。再后来,他的公司越办越红火,业务也由上海拓展到了杭州、南京等城市。 不久,他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来到北京站,一个捡破烂儿的人把头伸进了他的软卧车厢,就在那人向他伸手要一只空饮料罐儿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8年前,他俩曾经交换过火车票。 文章写的是两个人外出打工的故事,两个人后来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形成强烈的对比。两种心态造就两种人生,对比反衬方显巨大差距。 三、以小见大法 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用小人物、小画面、小镜头、小故事等某些小变化来反映时代热点、社会思潮、政治动态等社会大变化,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许多社会大变化的叙写都得用长篇小说,用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字来表现。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几乎不能做什么,但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模式却能够做到。它可以通过一件小事来表现一件大事的某个方面,然后“窥一斑识全豹”,而且效果同样很好。 例如下面这篇美国小说家奥莱尔的文章: 在柏林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 “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本文虽小,虽然只是写一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的事,虽然这个老妇人只是不停地在数“一,二,三”,却深刻地反映了“二战”给德国人民自身带来的深重灾难。“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唯其“小”,才能“深”。在写作中,我们学习这种构思技巧,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四、欲扬先抑法 虽说日常生活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但记叙类作文写作的法则绝不是平淡,而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构思方法能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兴澜,它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能够激荡起阅读心理的落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构思效果。 例如江苏一考生的《不想再沉默》就展示出了欲扬先抑法的独特效果。文章开篇着力刻画了父亲的表情之“冷”,表现了“我”与父亲的关系之“僵”: 父亲,十六年里,很少看见他那满是沟壑的脸庞上泛起笑容。面对着他,能感觉到的仅有威严与沉默。久而久之,在父子之间便多了一层隔膜—— 沉默。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泪水,他那刻满沧桑的脸庞上,从未显露过一丝鼓励与安慰。 此时,从情感倾向上来看,作者对父亲的态度是“抑”。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在“我”就要离开故乡到异乡求学时,父亲的表现发生了逆转: 忍着夜的孤寂,我独自一人走出房间,却发现淡淡的灯光洒满了堂屋的角落。父亲房间的灯怎么没关?向前走去,敞着细缝的房门内透着淡淡的光。目光随着光望去,我愣住了。那苍老的脸庞上,竟泛起阵阵银光,两道深深的泪渍嵌入其中。颤抖的双手紧紧攥着一张我旧时的照片。昏黄的灯光照亮他斑驳的双眸,微红的双眼里,溢满的早已不是沉默,而是热澄澄的爱……两行热泪落下,一个在门内,一个在门外。 ……车站,父亲默默地收拾行装,我伫立在一旁。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可我并未在意,父亲的双手颤得厉害。要发车了,轰鸣的车笛声代我向小镇告别。我拿起行李,走向车。回首间,目光再一次凝滞。父亲早已泪眼婆娑,泪水涌出他的眼眶。我也忍不住了,冲上去一把抱住父亲。父亲那宽大的手掌紧紧抱住我,挣扎着不放我离去,早已泣不成声,眼里的沉默早已消失,只留惭愧、自责与不舍……朦胧的烟雨中缕缕情丝纷飞,洒落到海角天涯……最后,我们都没有再沉默! 从“表情之冷”到“内心之热”,从“压抑下的沉默”到“不经意、不矫情、不掩饰的宣泄”,“我”终于真切地感受到了父爱的硬度和温度。欲扬先抑法的成功运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中学生对亲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和感受过程。 五、出人意料法 出人意料式记叙文的创作与我国传统相声中使用的“抖包袱”技巧极其相似,全文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在为结局的出人意料做铺垫,有时甚至是在故意诱导读者朝着某种合乎情理的方向思考,而结局让人大吃一惊,形成巨大的落差,美自然就在其中。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小说将这种出人意料式的结局发展到了极致,以至人们就把出人意料式的结尾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 例如天津一考生的《才子》通过场景描写对才子的阅读状况做了“展示”。第一种阅读是不求甚解式阅读,才子竟把浮奢谄媚的杜河南说成了雅士,把他用书装点门面说成了书香门第,甚至把《唐语林》的作者“王谠(dǎnɡ)”错读成了“王谠(tǎnɡ)”。第二种阅读是功利式阅读,才子竟想把周国平书上的妙语剽窃到自己的作文中,混过老师,骗取高分。如果按照程式化的情节设计,才子的显摆式表演已足,作者的反讽态度已明,也该收尾了,但是作者却独运匠心,设计出了突变式结尾: 前两天,我刚上地铁,才子就迫不及待地开讲: “你知道‘白银时代’吗?” “王小波的小说。读过。” “不对。是俄罗斯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分为先期和后期的象征主义……然后是阿克梅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才子舌绽莲花,我听得目瞪口呆。 “我最喜欢叶赛宁,他像时空中的一颗彗星,从地球闪过,留给人间一首首灿烂的诗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男男女女……” 看起来,才子这次真动感情了。在高考前这么紧张的当口儿,他还能读这些跟考试关系不大的书,才子还真不简单。 人无完人,以前对他的“误解”,还是擦掉吧。 “欧·亨利式”结尾昭示出“青春阅读,真喜欢才能动真情,动真情才能得真义”的深邃内涵,峰回路转,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六、细节凸现法 人们常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而细节则是人物的血肉。可见,细节在记叙类作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的成功,关键在于细节要细。细节不细,就使人物成了一个活动的影子,事件成了一幅幅“骨感”的线路图,主题也就成了没有血色的标签。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把它们巧妙地镶嵌到文章的构思之中,凸现出人物的神韵和文章的旨趣。 例如江苏一考生的《说不尽的唠叨》正是以精彩的细节描写来彰显情感的热力的: 走近些,看到外婆,摇着蒲扇,煮着中药。外婆缓缓地摇着蒲扇,扬起四周些许的草木灰。灰粒飘浮着飞往天际,不见任何痕迹,还能留下什么呢?我静静地站着,默默地注视着,一动不动地承受着。 外婆时不时打开壶盖,看看里面灰黑的草药,微微沸腾的汤药,煮痛了外婆的眼与心。外婆从袋中掏出一块手帕,擦干眼泪,狠狠地攥紧。半晌,才放下壶盖,又拾起地上的蒲扇,一下一下,试图扇走缕缕不绝的烟雾,似乎要扇走被煮沸升腾的苦涩。 …… 外婆轻轻地放下手中的东西,赶紧扶起外公,用孱弱的身子斜撑起外公的病体,将药一勺一勺地吹凉,递近,倾斜,送到外公的嘴边。 外公费力地含着药,睁开了眼,深深地看了外婆一眼,嘴唇微微翕合,仿佛想说什么,手微微靠近外婆,想要去碰触……一碗见底,煮熬了一个清晨的药全洒在了外婆的前襟上。 那药散发着热气,这是屋里唯一的热气。此时,我才明白:最深的痛是无言的,最长的唠叨也是因为爱。 摇着蒲扇,扇走烟雾,斜撑起外公的病体,一勺一勺地吹凉、递近、倾斜……外婆对外公深深的“爱”,都在这些细节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外公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外婆的内心也一天比一天痛苦,但为了抚慰外公那颗极度敏感、脆弱的心,她只能无言,只能将千言万语化作日常生活中这几个简单而熟练的动作,外婆“煮”的是对外公的真情,“喂”的是对外公的深情。大痛无言,作者正是通过对外婆煮药、喂药细节的刻画,将一位坚强、坚韧、执着的老人形象烙印在了阅卷老师的内心深处。 (2017·北京)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写作指导 材料中给出了写作的对象——共和国。写作的主要内容是“我为你拍照”,具体意思是“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写这篇作文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回忆中国发生的一些好事。考生可以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展开合理的想象;也可以从我国大的方针入手进行写作。写作的具体内容可小到具体的人和事,也可大到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 题目要求写记叙文,重在记叙、描写,叙述事件的时候要注意详略的安排,情节上要有波澜,情感上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