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礼记·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 - 17 -‎ 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筮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首先是束发。束发之后,正宾为受礼人加冠。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要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敲膝。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身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加冠完后,正宾给冠者换上裳,裳之外系上赤黄色的蔽膝。随后加冠青年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正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门。……‎ 古代的“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图说中国文化·民俗卷》何晓明)‎ ‎1. 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特点有关,冠礼意味着成年,外人要称其字。‎ B. 古代汉族的成年礼俗,其核心是束发,男女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男的戴上冠,女的插上笄。‎ C. 根据传统礼制,古代汉族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但到了成年之期,其头发不仅要严格处理,而且还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 D. 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的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而且人们对于冠礼更重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冠礼同时获得“字”,“字”的获得不仅意味着至亲之外其他人称呼的改变,更意味着成长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 B. 冠礼前一天傍晚,由宾者进行告期,在加冠礼的这一天,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 C. 在周朝的礼制中,幼小时称呼其名;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只称呼其排行。死后则加谥号。‎ D. 给青年“三加冠”的正宾要给青年换三次衣服,还要给青年取“字”,说祝福的话,礼成之后,要由青年父亲亲自送出门。‎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据本文解释“总角”:孩童扎作“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角”是牛角的意思,可知《氓》中“总角之宴”的“角”应该读jiǎo。‎ - 17 -‎ B. 在文章中需要靠筮这种占卜方法来决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冠礼的日期,一件是冠礼中为青年加冠的人。‎ C. 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 D. 冠礼仪式之上,除了“三加冠”之外,其实还有“三换不同色的蔽膝”,顾名思义,这蔽膝应该是遮盖下体之服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6)‎ - 17 -‎ 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耐。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的沙地踩出大串印痕,它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绊人跌撞。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水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12)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1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 ‎(有删节)‎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17 -‎ ‎ 第⑦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 B. 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 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D.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5. 文章第③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 在文章第⑪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起媒体关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也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的原因。‎ - 17 -‎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意,认为这是标准的“老皇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也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人们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17 -‎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表明其除了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订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与保护行列,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 材料二首先肯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意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 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 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了有机联系。‎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使得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这正是它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C.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失去指导功能。‎ D. 南北方的网友对具体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 17 -‎ E.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9. 结合材料三,简要概述如何实施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帝为改敕赐之。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武还,诉于帝。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 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逮下狱,当徙。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明年改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渡河,闻寇退,乃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贼平,班师。诏留来、珤镇抚。寻命来兼巡抚贵州。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明年,事平。召为南京工部尚书。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来归。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 17 -‎ B.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C.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D.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B. “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 “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 B.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C. 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瑶一起留下来镇守。‎ D. 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成化六年,死于家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唐 岑参①‎ - 17 -‎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B. 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 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E.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 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在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后,用“___ ___,___ ___,__ ___”从反面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 ‎(2)范仲淹词《渔家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使你巧舌如簧也无法把这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 ‎②每次开晚会,我们总请程老师说笑话。程老师说笑话的确有本领,每次都说得大家笑个不停,他还是道貌岸然地说下去。‎ - 17 -‎ ‎③新的问题是着急却没办法,跳脚而无抓手,试图创新苦于缺乏思路,于是“跟随战术”大行其道。而跟随,说白了就是抄袭照搬,亦步亦趋。‎ ‎④老岳父正躺在自己的单人床上休养生息,床上铺着印花涤纶床罩,斯特雷格进来时,老头把披肩往上拉拉,盖好。‎ ‎⑤上下三千余年,兴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⑥李白在高山景行中欣赏美景,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临瀑布,写下“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天姥,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A. ①③⑤ B. ③⑤⑥ C. ①②④ D. ②④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保加利亚西部的加布罗夫斯克市保存着一本精美的格言谚语的由弗拉茨·安格尔·科斯托夫铸成的铁书。‎ B. 面对朝鲜与美韩剑拔弩张的局势,中方提出的半岛无核化与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的外交新思路,是扫清当前朝鲜半岛核困局的有效途径。‎ C. 当被我们触犯过的人握有我们的生死支配权时,感化他们心灵最通用的办法是服从,但与之相反的勇敢和顽强,有时也达到过同样的效果。‎ D.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良好的开局,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确保国家战略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1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有几位年轻人来到乡村,看到那广袤的乡野与田园风光,不禁陶醉其中,感受真美。不意田间一位老者说道:“你们要是在这里生活,可能就不会感到都是美了。”这仿佛是一个隐喻,启迪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就是 _________。‎ A.既要有“四面湖山归眼底”的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也要有“万家忧乐到心头”的胸襟眼界。‎ B.不仅要有“万家忧乐到心头” 的胸襟眼界,更要有“四面湖山归眼底”的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 C.既要有“万家忧乐到心头” 的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更要有“四面湖山归眼底” 的胸襟眼界。‎ D.不仅要有“四面湖山归眼底”的胸襟眼界,更要有“万家忧乐到心头” 的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 - 17 -‎ ‎20. 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两处字数各不超过40个字)(5分)‎ 倡议书 各位同学:‎ 乘坐公交是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众所周知,_ ___。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老人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 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___ __ 。‎ 文明乘车,从我做起!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 XX中学学生会 X年X月X日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_____,如《妙法莲华经》是设喻巧妙的作品,《维摩诘经》则可看成语句华丽的篇章,《须赖经》则如同小说。佛教传入中土后,与文人名士之间发生了密切的联系。②________,如唐代慧净、五代和尚贯休,北宋僧人希悦……都很出名;③_______,如晋代谢灵运、唐代王维、宋代苏轼等,可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或喟叹佛法,或点染风景,他们与佛结下的因缘,浇灌出美丽的艺术之花。‎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却寥寥无凡。“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同学告诉钱教授。‎ 上中学时,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 材料二: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能传艺;传神,传德。一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既有借助戏曲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有专业田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更多的,则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17 -‎ 答案 ‎【答案】1.A 2. B 3. C ‎【解析】‎ ‎1. A项,“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的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错误,文中第一段交待得很清楚,“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可见应是汉族才叫“冠礼”和“笄礼”,不是中国的所有民族,这在文最后一段也可以看出来。‎ ‎2. B项,“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由此可知青年并不是开始就在宗庙中的,他后于宾者到庙。‎ ‎3. C项,“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少数民族没有冠礼,文章最后一段其实在“冠礼”上加了引号,相当于说成年礼了。所以在举完了少数民族的例子之后,还原为“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的说法。另外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冠礼”没有女子的分,而“戴巴珠礼”是女子的成年,更谈不上“冠礼”的简化形式了,汉族女子成年叫“及笄”。‎ ‎【答案】4. A “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错,无此含意。 5. ①表现古代易水河水清澈透明、富有生机的特点。②表现古代易水滋养“水草游鱼”,养育“大地生灵”的作用。③与后文易水“断流”“沧桑不堪”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 ‎6. ①易水如今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满目苍凉,不似英雄时代的易水。②易水河床干枯,只存纤毫,失去了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答案】7. B 8. AD ‎ ‎9. 使项目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有用的社会效益;根据已制订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起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与保护的行列,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 ‎7. 试题分析:B项, “首先肯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然的态度”表述错误。‎ ‎8. 试题分析:B项,它指代错误;C项,“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没有了指导功能”表述错误;E项,“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必定”一词说法绝对化。‎ - 17 -‎ ‎【答案】10. C 11 A 12. A ‎ ‎13. (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 (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 ‎11. A项,无“肱股之臣”。( 敕:【名】1.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又如:敕书(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命(皇帝颁赐爵位或物品的诏命);敕符(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12 A项,“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太后对陈武宠幸。‎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贼,残害;去,除去;困,困苦。句意2分;(2)疾,痛恨;以,因为;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凭会试乙榜的身份被授予新建教谕。宣德六年,被推荐提拔为御史,出京兼任苏州、松州、常州、镇州四府知府。皇上下令让他与巡抚周忱一起考察属官,皇上敕令上有“请示皇上后再裁决”的话。王来说:“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他们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皇帝为他改了敕令赐给他。中官陈武应太后之命出使江南,非常蛮横,王来多次抑制他。陈武回来,向皇帝倾诉。皇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是谁?”顾佐回答说是王来。皇帝感慨称赞王来是个贤才,说“记下这件事”。等到回来复命,奖励非常丰厚。‎ 英宗即位,因为杨士奇推荐,王来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说:“郡县官员不把农业当做根本,导致百姓多游荡懒惰,催征租税动辄逼出人命。朝廷怜悯他们失业,下令免除他们的赋税,而田地一天天荒芜闲置,租税没有出处,累及到良民。应该选择贤能的守官,督促他们以农业为根本。如果这些人荒芜田地,下令让附近的人家与他们通力合作,交租剩下的粮食均分,以前田地的主人恢复本业的就还给他。靠种桑养蚕补充农业的,可任他们自己规划安排。仍旧让提学风宪官监督,百姓知道从事本业。”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 17 -‎ 王来为官清廉,为政干练通达。侍郎于谦在山西做巡抚时,多次称赞他的才干,认为他可以在皇帝身边侍奉。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因为这)他被逮入狱,应当流放。正赶上大赦,以原来的官职调任广东。王来从这以后屈尊迁就变得平和了很多,但政事也仍然有声有色。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渡过黄河,听说敌寇撤退才带兵回来。‎ 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在军中去世,晋升王来为右都御使代替侯璡。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联合进兵讨伐苗人。等到贼人平定,班师回朝。皇帝下诏让王来、梁珤留下镇守安抚。不久下令王来兼任贵州巡抚。王来上奏说:“近来因黔、楚地用兵,应该暂时实行卖官的先例。现在贼寇稍稍安定,只有平越、都匀等四个地方缺乏粮饷。应该召商中盐,取消收粮的条例。”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景泰三年十月王来被召回,让他兼任大理寺卿。梁珤认为王来功劳大,请求对他给予特殊表彰。都给事中苏霖反驳梁珤,于是此事未得实行。王来在返回的途中,因为贵州苗人又反叛,皇上让他带兵回去再讨伐苗人。第二年,反叛之事平定。任命他为南京工部尚书。英宗复辟,六个尚书都被罢免。王来回家。成化六年,死在家中。‎ ‎【答案】14. AB 15. 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16. (1). 惑而不从师 (2). 其为惑也 (3). 终不解矣 (4). 浊酒一杯家万里 (5). 燕然未勒归无计 ‎17.【答案】A 巧舌如簧:舌头如弹簧一般,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 道貌岸然:偏重在庄严、高傲,多指态度。含有高傲得使人不敢接近而又觉得可笑,装腔作势,表里不一,表面上正经严肃,实质上卑劣下流的意思。本句改为“一本正经”。‎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适用对象不当。‎ 光风霁月:有三个意思一是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二是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三是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本句是第二个意思。高山景行:是形容指值得效仿的崇高德行,不是用来形容高山的。属于望文生义。‎ ‎18. 【答案】C A项,语序不当,正确语语序是“一本由弗拉茨•安格尔•‎ - 17 -‎ 科斯托夫精美的格言谚语铸成的铁书”。B项,搭配不当,可将“扫清”改为“破解”,或将“困局”改“障碍”。D项,成分残缺,“确保”后面加“把”。‎ ‎19. D 解析: 横线处化用岳阳楼名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来说明干部应该真正关心民间疾苦、忧怀天下。从先上联后下联的顺序来看,可先排除B、C两项;再从复句关系的表达效果来看,应该用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故可排除A项而选D项。‎ ‎20. 【答案】(1). ①文明乘车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有益于社会和谐。 (2). ②自觉排队,有序上车;尊老爱幼,主动让座;举止文明,谈吐有礼。‎ ‎21. 【答案】 (1). 许多佛经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2). 佛教僧侣以文笔知名者不乏其人 (3). 许多文学家也对佛教怀有浓厚的兴趣 ‎22. 例文 让教育回归本真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教育问题始终热度未减。“ 一考定终身 ”的观念更是已深深注入广大莘莘学子们的思想中。不论中考抑或高考,认为分数是说明学习的唯一标准。在我看来,教育的目的不宜急功近利,应当回归其本真。 ‎ 曾听说过一名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退休后,在某一中学开设“ 鲁迅作品选读 ”的选修课,刚开始教室过道上都挤满了人,但没过多久,来听课的人寥寥无几。问其原因,而是“ 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 ‎ 可见,当今的学生们早已将学习功利化,而这其中折射出来的是当代教育的弊端。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在考试中夺得高分,固然是理想的。但我们切不可将教育与考试分数划上等号,教育应当少一些实用和短视,多一些担当哈长远。 ‎ 相比之下,家喻户晓的松下,他的思想和做法便截然不同。他认为,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一类,可以说是附属教育,有良好人格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我勉励,用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向成功迈进。由此不难发现,松下能成为著名的企业家,与他能视教育为长远计划的思想观念是密不可分的。育人即育德,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教育与学习的真正目的,才能真正用行动学习好技术知识。‎ 回首教育的历程,从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考试制度的雏形,让无数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命运,但这其中也使许许多多的人的思想受到禁锢,教育也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再看当下,每逢高考之际,通过新闻媒体等方式,我们不乏看到许多考生在考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达出一种意思,“ 奋斗了三年,如今终于能好好放松了!”‎ - 17 -‎ 的确,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圆一个好的大学梦的确不容易。但三年的努力并不仅仅只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在这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的路还有很长,目光不能太过于局限,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为自己的未来着想,明白不论教育也好还是学习也好,都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若一味的为达成某些目的而实施教育与学习,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 1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