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2017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 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2017年1月2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 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去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像跑步进行到一半脚抽筋一样。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我们去哪里呀?”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来源:Zxxk.Com]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老葛活得极其不男人”,因为女儿学习开销大,而老葛为了孩子,不得不辛苦工作,不抽烟不喝酒,活得不像男人一样洒脱。 B.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不够懂事,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见的青年。 C.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巧妙地将两个孩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D.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有些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去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感到担忧。 E.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主任的孩子学习不好,也很烦恼。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5.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4分) 答: 6.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 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 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 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来源:学+科+网Z+X+X+K]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4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家世业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三十一年,请急归。遭父丧,久之,起南京司业。未几,复请告去。起左谕德,掌南京翰林院。寻召还春坊,不赴。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以励诸生。召为吏部右侍郎,引病不拜。隆庆中,再起故官,不就。神宗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 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诣政府。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北部要增岁币 ,兵部将许之,树声力争。岁终,陈四方灾异,请帝循旧章,省奏牍,慎赏赉,防壅蔽,纳谠言,崇俭德,揽魁柄,别忠邪。诏皆嘉纳。 万 历 改 元 中 官 不 乐 树 声 屡 宣 诣 会 极 门 受 旨 且 频 趣 之 比 趋 至 则 曹 司 常 事 耳 树 声 知 其 意 连 疏 乞 休。居正语其弟树德曰:“朝廷行相平泉矣。”平泉者,树声别号也。树声闻之曰:“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摖席耶?且虚拘何益。”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林燫。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已,给廪隶如制,加太子少保,再遣存问。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树声诫毋就馆选,随以行人终养。诏给月俸,异数也。树声年九十七卒。赠太子保。谥文定。 (选自《明史·陆树声传》) 【注】摖席:宰相或内阁首辅的称呼。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B.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C.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D.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祭酒,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B.政府,唐宋明朝时期称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明朝时期指内阁处理政务的地方。 C.岁币,封建社会中,中原周边的附属地方或国家向中原朝廷缴纳一定财物。 D.通籍,即做官;籍是挂宫门外以备出入查对的写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树声不慕荣华,能够认清自我。陆树声多次被朝廷征召没有上任,得知朝廷要任命自己为内阁首辅时,他认为脱离朝政二十多年的史官,希望得到内阁首辅的位置是贪图虚名。 B.陆树声端正耿直,不愿阿附权贵。张居正以晚辈的礼节拜见陆树声时,陆树声神情肃穆好像不愿意接近张居正,虽然他后来的官职是张居正举荐的,但陆树声最终也没有依附张居正。 C.陆树声不惧朝廷,敢于直言陈述。有一年年终,陆树声上书请求皇帝遵循旧章,察看奏书文牍,慎重赏赐,防止被人蒙蔽,采纳正直的劝谏,推崇节俭,总揽权柄,识别忠良邪恶。 D.陆树声教子有方,得到朝廷认可。陆树声的儿子陆彦章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为回家奉送父母就听父亲的话不参与翰林院选拔,朝廷为表现对陆树声的认可就每月发给超量的俸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摖席耶?且虚拘何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对 雪 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②,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③。 【注】①本诗写于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 ②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③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多”写出了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独”写出了自己悲凉的处境。 B.颔联通过“乱云”“薄暮”“急雪”等景物写自己的愁苦,情景交融。 C.颈联“瓢弃樽无绿”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 D.颈联“炉存火似红”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之景,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来源:学科网] E.尾联用典,原指殷浩忧愁无聊,此处指诗人没有收到书信,也没有书信需要回复。 15.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杜甫在《登高》中感慨漂泊离乡、年老多病的诗句是“ , ”。 (3)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8年世界杯南美区预选赛第18轮,阿根廷队因梅西连进三球,客场击败厄瓜多尔,不言而喻地证明了梅西仍是球队灵魂。 B.李娜在2011年法网女单决赛中力克对手夺得冠军,成为第一个获得法网女单比赛冠军的亚洲选手,消息传来,大家无不拍手称快。 C.进入10月份以来,以沙发、床、衣柜为三大件的家具市场“热闹”起来,“全实木“零甲醛”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但实木家具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真假难辨。 D.火箭队与蓝网的中国赛上,球迷自然希望中国籍球员有更多的出场机会,所以主教练顺水推舟,首次增加了姚明的出场时间,这也让火箭队管理层、队医无话可说。 18. 下列各句中语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土家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柳子戏也是一种开放性戏种,其服装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成分,由原来的土制戏服逐步演变成与汉人服饰文化相近的戏服。 B.在今年半年时间内,湖北民院大学生肖正华接连出版了《沉潜》《公章》和《官方新闻》3部长篇小说共计75万字。目前,这三部小说全部上市。 C.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也要增强忧患意识,要在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中用好机遇,还要在主动适应环境中抓住机遇。 D.根据实况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自去年10月份至今,南充市日照偏少。与历年同期相比,市内大部分地区同比少3-5成,以市辖三区较为明显。 19. 下列各句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亲书墨宝敬给先生,先生感慨:“蓬荜生辉呀!” B.李局长说:“欢迎张局长来我局传经送宝,我也会去贵局大力赐教的。” C.东吴孙权为扩充势力,替儿子求娶关羽之女,关羽断然拒绝:“吾虎女安能嫁汝犬子乎!” D.生日宴上,有人向寿星祝福:“您九十高龄,身体康健,可喜可贺,祝您百年之后健康如昔!”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要养成道德的勇气,必须要有两个先决条件,① ,第二是体魄的雄健。就第一个条件来说,一个人有无作为,先要看他的天性是否敦厚。不要说看人能否担当国家大事,就是我们结交朋友,也要先认定他天性是敦厚还是凉薄。② ,则体力与胆量的关系,实在是密切极了。体力好的人不一定胆子大,体力差的人却常常易于胆子小。具备这两个先决条件,然后才可以谈③ 。 21. 下面的文字有三处存在推断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热爱就能收获,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很难得到生活的回馈。但是,热爱的东西多,就没法兼顾,比如我热爱玩乐也热爱学习,弄得学习不好玩乐也不如意。寄希望于交友或虚幻世界,能够减轻现实的挫败感和心灵释放的酣畅感。 ①热爱未必就能收获,只是更容易收获。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一部署名为罗伯特• 加尔布雷特的侦探小说《杜鹃鸟的呼唤》面世后颇受好评。出版商表示,侦查员出身的作者退伍后从事安保行业,本书是其处女作。不过作者的新手身份因写法娴熟而被质疑。后经媒体多方调查证实,罗伯特•加尔布雷特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新笔名。被“揭穿”身份后,罗琳说希望这个秘密保持得更久一点,因为她隐瞒身份后看到关于小说的真实评论时,感受到的欢乐更加纯粹。[来源:Zxxk.Com]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罗琳、出版商或其他相关方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二2017级期中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错,原文第三段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 2、答案:D (原文倒数第二段开头说,“阴德”之说在城市中不易觉察的原因是“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 3、答案:D (A.文中没有把儒家因果报应与佛、道“具体”对比。B. 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引出儒家德福观的内容并与之对比。C.文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4、答案:BE (B项,“不够懂事”不对,毛毛在中秋节给父亲打电话、寄月饼,可以看出他是个懂事体贴的孩子。E项,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不是因为他理解主任,而是因为他既为女儿的冷漠而感到难过、失落,又因为面子问题而说不出口) 5、①任劳任怨。作为父亲,为了孩子,他劳心劳力;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妻子住院也没告诉孩子,②关爱孩子。中秋节,把家中唯一的月饼寄给了孩子,还责怪自己寄迟了。③爱面子。孩子明明是打电话来要钱的,可他却撒谎说孩子是打电话来问候节日的。④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每点1分,共4分) 6、示例一:同意改成“寄月饼”。理由如下:第一,从情节来看,因为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中秋之夜,小说中又多次写到“寄月饼”,既写了老葛为女儿寄月饼,也写了毛毛为父亲寄月饼。第二,从艺术手法看,“寄月饼”一事让两个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从人物形象看,围绕“寄月饼”一事,表现了三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老葛对女儿无微不至而令人心酸的爱。毛毛的懂事体贴。小若的冷漠自私。第四,文章反复写“寄月饼”一事,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示例二:不同意改。理由:“谁的电话”在小说中至关重要。第一,以“谁的电话”为题,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第二,从艺术构思来看,“谁的电话”曾在文章中三次出现,“电话”将两个在异地求学的孩子联系起来,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第三,“谁的电话”引出两个父亲对待孩子来电的不同态度,也生动地表现了两个不同的心理;主任因儿子成绩不好而愧怍,因儿子重亲情而欣慰;老葛接电话时因女儿冷漠自私而难堪、气恼。第四,电话的内容让两个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成绩优秀情商低,一个成绩不好但情商高,从而引发人们对两个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思考,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7、答案:B【解析】A项,“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错误,从材料一来看,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项,从材料三来看,“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 8、BD【解析】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也没有强调读书的有用性。 9、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每点2分,答出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针对三则材料提出的问题,综合性较强,需要从三则材料中筛选信息;同时,还需明确,这是一个探究性题目,不能将从材料中筛选出的信息直接作为答案,需要有个人的理解归纳。 10、答案:A. 11、答案:C.(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 12、答案:D.(“为回家奉送父母就听父亲的话不参与翰林院选拔,朝廷为表现对陆树声的认可就每月发给超量的俸禄”错误。颠倒了因果;同时,文中“异数”是“不同寻常的优厚待遇”的意思。) 13、(1)当初,陆树声屡次推辞朝廷的任命,朝廷内外都推崇他的风格节操;遇上重要的职位,必定首先举荐他,唯恐他不到任。 (高:形容词用作动词,推崇。风节:风格、节操。举:推荐,举荐。关键词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明史列传四十六翻译?(回答好最+)轩輗,字惟行,是鹿邑人。永乐末年考中进士,授行人司(明代设行人司,设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等事)副职。宣德六年(1431年),因被举荐,改任御史。巡行福建,剔除禄蠹、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2)一名史官,脱离国政二十年,难道还希求宰相之位吗?拘泥虚名有什么好处。求推荐一些明朝的历史书介绍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各...主编 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现在新版改名为《中国历史 明史》&...共计正文133册,校勘记29册,附录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去:离开,脱离。希:希求,希望。岂------耶,固定句式,难道还-------吗?虚拘:拘泥虚名。关键词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14、答案:DE(D(3分)E(2分)D“炉存火似红”,好像炉中还有火,这是幻觉,写出了诗人当时战乱之下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凄苦。E尾联以殷浩自比,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亲人牵挂却又无从着力的心境。此句中的“书”并非书信之意。 15、答案 : ①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对亲人的牵挂,(忧国忧民)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与悲怆 ②对国事的担忧,对亲人的牵挂体现在“数州消息断”,诗人身陷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 ③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与悲怆主要从后一句“愁坐正书空”看得出来,“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诗人以此表达相似的心境。 16、答案:(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17.D(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使用正确。A,不言而喻:无需言说就明白,只能作谓语,不能作宾语。B,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形容正义伸张或公愤消除时高兴满意的样子。C,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杂在一起,对象用错,此处可用“鱼目混珠”。) 18.A(结B构混乱,将“了”改成“的”或在“长篇小说”后加逗号,并在“共计”前加“它们”。C语序不当,先“抓住机遇”再“用好机遇”。D成分赘余,“同比”与“与历年同期相比”重复,应删去。) 19.C(A“亲书墨宝”改为“妄自涂鸦”.B“大力赐教”改为“略谈浅见”。D“百年”改为“百岁”。) 20.第一是天性的敦厚 就第二个条件说 如何养成道德的勇气(注意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每空2分) 21. (逻辑上严密即可,对一个得3分,都对得满分) ②热爱的东西多,未必不能兼顾,比如有的人学习和休闲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③寄希望于交友或虚幻世界而忘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人,往往有挫败感,很难真正释放自我。[来源:学*科*网] 22.作文(60分,参照2017年高考作文标准) 【试题分析】承继了全国卷以故事性(或叙述性)的材料为主的命题特点。故事性材料的审题难度比观点性材料的难度要大,陷阱更多。一般而言,可以从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切入,有几个有效人物就有几个切入的角度。从材料看,人物主要有作者罗琳、出版商、媒体等,立意就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切入。 审题立意提示: (1)作者角度 材料中“罗琳说希望这个秘密保持得更久一点,因为她隐瞒身份后看到关于小说的真实评论时,感受到的欢乐更加纯粹” ,作为一个闻名世界的作家,往往会被光环所笼罩,往往也很难听到对自己作品的真实批评。但罗琳却有着清醒的意识,改名字就是想听到对自己作品的“真实评论”,并从中感受到快乐,这种气度和胸怀很值得当下的所谓“名人”们学习。 参考立意:①做人,尤其是一个名人,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与更为诚实而宽阔的胸怀(气度);②事业(文学创作)上的创新比名声更重要;等等。 (2)出版商角度 材料中相关的叙述是:“出版商表示,侦查员出身的作者退伍后从事安保行业,本书是其处女作”,这既反映了出版商对作者署名权的尊重,也不排除这本身就是出版商的一个策划,并借机炒作。 参考立意:①尊重注作者的权利;②不提倡借机炒作,甚至弄虚作假的作法;等等。 (3)媒体角度 “后经媒体多方调查证实,罗伯特·加尔布雷特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新笔名”,媒体的这种行为应该辩证地看待。 参考立意:①追求事实真相的职业精神,值得赞扬;②笔名也属于个人隐私,不应随便曝光;等等 写作要求是给罗琳、出版商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要注意信的基本格式,还要注意因选择不同的对象,信的内容和写信的语气的有所不同。虽然如此,“信”只是形式的要求,文章必须要符合一般性要求。 范文:远离月亮,明星依然闪耀 J.K.罗琳: 您好! 自从《哈利波特》出版以来,我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小说中精彩的描写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让我连连惊叹您娴熟的文笔。可是近来您使用新笔名写作一事饱受非议,对此,我想替您辩解,并对您追求公正评价和“感受到的欢乐更加纯粹”的勇气表示钦佩和敬意。 《杜鹃鸟的呼唤》是一部精彩的作品,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不因其作者是“新手”就不屑一顾。可见,好的作品是可以经受推敲和考验的。在这件事情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内容的新奇,情节的精巧,从客观、公正的角度给了这部作品一个应有的评价。而当您欣喜地听到这些称赞时,可以自信地认为:“人们并不是因为您是J.K.罗琳而夸赞您的写作水平”。从这个角度看,您的做法不仅规避了“名人效应” 的误导,更让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了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是一个大家的写作行为,为此,我对您的这种做法更加的赞赏。 能够采用新的身份发表作品,这需要足够的自信与勇气。记得《茶花女》的问世也经历了这样的勇敢。当年小仲马为了不让出版商知晓他的真实身份——是文豪大仲马的儿子,托朋友用其它名子将书稿寄往出版社。和您一样,他面临着被舆论冷嘲热讽,甚至不屑一顾的尴尬,但是,为了追求“纯粹的欢乐”,公正的建议,您勇敢地划去了自己的名字。褪去光环的您闪耀的是真性情,是默默付出后结出的自豪果实。 当今文学界,乃至社会各界,不乏一些人打着“名人”的幌子招摇撞骗。曾经是“抗震小英雄”的雷楚年,出名后欺骗亲人朋友,用头上的“光环”遮掩内心的荒芜,最终被绳之以法。他的堕落也引起人们的反思:“名人光环”真的那么重要吗?它不会干扰我们对是非的正确判断吗?我想,您的做法正是一种对此定势的挑战,是对盲目崇拜追捧的人们的提醒,您提醒他们,应多多关注光环背后的真实性,多多应关注内心的本色情。您敢于逆“潮流”而动,传达着务实求真的精神,这一点正是现代社会中最大的缺失,我想人们一定会听从您的召唤,接受您的指引,寻找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 龙应台有言:“社会犹如一辆巨大的向前滚动的车,庆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这辆车究竟跑到哪里”。文学发展的道路上,需要你这样的人勇敢地“隐姓埋名”,自信地接受公正的评价。褪去“作家”的光环,让文学的沃土里吹遍清新自然之风,您和您的作品必将更加闪耀。大文豪鲁迅在《莲蓬人》中,也曾这样倡导:“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让我们像您那样,回归本真,洗净铅华脂粉,施以朴素的淡妆,呈现出高洁的风骨。 您的忠实读者和粉丝:小李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家人世代务农。陆树声年轻时亲自种地,有空闲时间就读书。陆树声考中嘉靖二十年会试的第一名。被选任为庶吉士。三十一年,遭遇父亲的丧事,请求立即回乡。很久之后被起用为南京司业。不久,又请求辞官。再被起用为左谕德,负责南京翰林院。不久,诏令他返回京师春坊(教育太子),不赴任。很久之后,又起用他为太常卿,负責南京国子监的祭酒事务。他严格学规,撰写了十二条教规以便激励诸生。朝廷召他为吏部右侍郎,他称病不上任。隆庆年间,再次起用担任原来的官职,不就职。神宗即位,派人到他家中封他为礼部尚书。 当初,陆树声屡次推辞朝廷的任命,朝廷内外都推崇他的风格节操;遇上重要的职位,必定首先举荐他,唯恐他不到任。张居正主持国政,以得到陆树声的辅佐为重,以后生拜见先生的礼节拜见他。陆树声严肃地接待了张居正,好像不肯接受,张居正失望而去。一天,他因公事到内阁中去,看见座位稍稍偏斜,他盯了很久而不就座,张居正赶紧替他扶正座位。他的性格就是这样耿直。北部要增加岁币,兵部将要应允,陆树声极力争辩。年终,陈述四方的灾情,请求皇帝遵循旧章,察看奏书文牍,慎重赏赐,防止被人蒙蔽,采纳正直的劝谏,推崇节俭,总揽权柄,识别忠良邪恶。诏令全部接受。 万历改换年号,宦官对陆树声不满,屡次召他到会极门接受圣旨,并不断催促他。等他到了那里,却尽是些寻常的事。陆树声知道他们的心思,接连上奏请求退休。张居正对他的弟弟陆树德说:“朝廷将让平泉为相臣。”平泉,是陆树声的别号。陆树声听说后称;“一名史官,脱离国政二十年,难道还希求宰相之位吗?拘泥虚名有何益。”这年冬天,陆树声请求回乡更加坚决,于是指令他乘坐驿车回去;他到朝廷告辞时,陈述了时政方面的十件事情,说的话大多切中要害,但皇帝只是答复已经知道了。张居正到邸舍与他告别,询问谁能替代他。他推举万士和、林火廉。当他离开京都城门,士大夫们倾城追送,他都谢绝不见。 陆树声品行端正耿介恬雅,洒脱,一表人材,难于进用而易于退职。在官籍六十多年,却没做到十二年的官。与徐阶是同同乡,与高拱同年出生。他们两人相继主持国政,他都称病不出任官职。受张居正推举,也始终没有依附他。回乡后,依然按定制供粮薪,加封他为太子少保,一再派人问候。他的儿子叫陆彦章,考中万历十七年的进士。陆树声告诫他不要接受翰林的选拔,陆彦章接着就从行人的官任上归养父母。朝廷诏命给陆彦章月俸,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优厚待遇。陆树声终年九十七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