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2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二)(含解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二) 【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 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 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 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 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 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 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 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 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 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 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 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 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 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 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 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 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 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 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 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 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 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 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 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 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 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 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 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 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 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故都的房 李开周 很多年前,郁达夫回忆北京的生活,说自己不逢北国之秋已经十年了,每年到了秋天,都要想起北京, 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想起“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的静谧岁月。 人的回忆往往靠不住,郁达夫离开北京后,感觉北京很美好,却完全忘了他当年在北京居住的时候撂 下的一些狠话。1924 年,他给郭沫若写信说:“上北京来,本是一条死路,北京空气的怎样腐劣,都城人 士的怎样险恶,我是知道的。”那时候在他心目中,北京还是“风雪弥漫的死都”。 不过郁达夫有一条回忆是可靠的——他确实曾经在北京租过“一椽破屋”。 1923 年秋天,郁达夫从上海来到北京,开始在北大教书。那时候,他没有住处,借住哥哥郁华的房子。 几个月后,他的原配妻子孙荃带着他的小儿子龙儿也来到北京,不方便再借住哥哥家了,只好在什刹海北 岸的一条小胡同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一家三口住在里面。 郁达夫在北京没有买过房。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买。民国时代重视教育,教授的收入和地位远远高 于普通人,例如北大,刚上岗的讲师每月可以拿到上百块大洋,评上教授以后最低月薪是两百块大洋,以 后按年限和资历累加,最高可以挣到六七百块大洋。另外还都可以去其他大学兼课,像周作人、钱玄同、 钱稻孙等人,既在北大教书,也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法政大学上课,出去讲课一小时,一般可以拿 到五六块大洋的车马费,这样下来,一个勤奋的教授一个月可以挣到上千块大洋。 郁达夫只是讲师,也不在其他学校兼课,月薪在 120 块大洋左右,但他写书,写文章,有稿费作补贴。 他去北大之前,已经凭着留学时期写的小说《沉沦》蜚声海内外,算是文坛名家了。民国前期出版界惯例, 名家出书,版税一般按 15%计算,郁达夫写一部小说或者文选,首印至少一万册,定价一般是大洋 7角,一 算版税,也能拿到上千块大洋。他只需要攒上几个月的钱,就能在北京买一所相当不错的四合院。 可惜郁达夫始终没有攒到钱,因为他生活奢靡,开销极大:雇听差,雇厨子,抽名牌香烟,出入八大 胡同,每个月都要吻别大量的现洋。从北京到上海的特快列车,硬座 25 块大洋,卧铺 45 块大洋,郁达夫 想去上海探望留日的同学成仿吾,竟然连车费都拿不出,遑论买房。 民国前期的北京房价虽然很低,但也在逐步上涨,假如把钱省下来投资到房产上,其收益还是超过存 款的。问题是郁达夫毫无投资理念,他不买房,也不存钱,有钱就花光。他在北大的一些同事,像钱玄同, 像吴虞,过日子相对节俭,存款颇多,但是也想不到去买一套房子。 郁达夫的哥哥郁华在北京买过房,1919 年购买的四合院,只花了 2200 块大洋,到 1924 年,已然涨到 五六千块大洋,升值一倍还要多。可郁华买了一所以后,再有余钱就存进银行,想不到再买第二所房子作 为投资。要知道那时候国内各大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息只有 7%左右,虽然比现在的利息高,但是跟投资房 地产的收益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这段时间老有朋友问我民国前期北京房价为什么那么低,我想,也许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有钱人(例如教 授阶层)太笨,没有学会把房屋当成一种投资品吧。 (摘自《中国经营报》) 文章说“也许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有钱人(例如教授阶层)太笨”,如何理解“太笨”的具体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浣衣母 废 名 ①自从李妈的离奇消息传出之后,这条街上,每到散在门口的鸡都回进厨房的一角漆黑的窠里,年老 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许多小堆,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地摆着头:“从哪里说起!” ②李妈今年五十岁。祖父们常说李妈曾经住过高大的瓦屋,李妈的李爷,是一个酒鬼。当李妈还年轻, 家运刚转到蹇滞的时候,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的是两个哥儿,一个驼背姑娘,另外便 是一间茅草房。 ③这间茅草房建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 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李妈利用这天然形势,包洗城里几家太太的衣服。孩子都还 小,自己生来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吃不上三碗就饱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婆子,逢着送来衣服 的时候,总是很客气地留着,非待用过饭,不让回去。 ④城里太太们的孩子,起初偶然跟着自己的妈妈出城游玩一两趟,后来也舍不得这新辟的自由世界了。 李妈的荷包,从没有空过,加以善于鉴别糖果的可吃与不可吃,母亲们更是放心。太太们的姑娘,吃过晚 饭,偶然也下河洗衣,首先央求李妈在河的上游阳光射不到的地方寻觅最是清流的一角——洗衣在她们是 一种游戏,好像久在樊笼,突然飞进树林的雀子。李妈这时刚从街上回来,坐在门口,慈爱地张视她们。 她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 许多责备了。 ⑤傍晚,河的对岸以及宽阔的桥石上,可以看出三五成群的少年,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有赶 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卖柴的乡人卸下担子在桥头一棵杨柳树下乘凉,时常意外地得 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 ⑥李妈的哥儿长大了,酒鬼父亲的模样,一个终于死了,那一个逃到什么地方当兵去了。 ⑦守城的兵士,渐渐同李妈认识,李妈的名字遍知于全营。有两个很带着孩子气的,简直用了妈妈的 称呼,从别处讹索来的蔬菜同鱼肉,都拿到李妈家,自己烹煮,客一般地款待李妈。衣服请李妈洗,有点 破敝的地方,又很顽皮地要求缝补。李妈的柴木快要烧完了,趁着李妈不在家,站在桥头勒买几担,李妈 回来,很窘地叫怨,他们便一溜烟跑了。李妈用了寂寞的眼光望着他们跑,随又默默地坐在板凳上了。 ⑧李妈的不可挽救的命运到了——驼背姑娘死了。这小小的死,牵动了全城来吊唁:祖父们从门口, 小孩们从壁缝;太太用食点,同行当的婆子用哀词。李妈只是沉沉地想,抬头的勇气,大约也没有了。 ⑨今年夏天来了一个单身汉,年纪三十岁上下,背地里时常奇怪李妈的哥儿有娘不知道孝敬。一日想 到,在李妈门口树荫下设茶座,生意必定很好,跑去跟李妈商量。自然,李妈是无有不行方便的。 ⑩人们不像从前吝惜了,用的是双铜子,每碗掏两枚,值得四十文;水不花本钱,除偿茶叶同柴炭, 可以赚米半升。那汉子苦央着李妈不再洗衣服:“到了死的日子还是跪!”李妈也就过着未曾经历过的安 逸了。王妈带着孙儿来谈天:“老天的好缘法!”李妈也赔笑,然而不像王妈笑得自然。 谣言轰动了全城,都说是王妈亲眼撞见的。王妈很不安:“我只私地向三太太讲过,三太太最是爱 护李妈的,而且是本家!”李妈这几日来往三太太很密,反复说着:“人很好,比我大儿子只大四岁。…… 唉,享不到自己儿的福,靠人的!”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无精打采地答着。李妈也只有无精打采地回 去了。 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年轻的母亲们,苦拉着孩子吃奶:“城 外有老虎,你不怕,我怕!”只有城门口面店的小家伙,同驴子贪恋河边的青草一样,时时刻刻跑到土坡; 然而李妈似乎看不见这爬来爬去的小虫,荷包里虽然有铜子,糖果是不再买的了。 那汉子不能不走。这样,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倘若他没有吃 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 (有删改) 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画线词“寂寞”的含义和作用。 1.①这里的“笨”与一般的“笨”有着明显的区别,这里指有钱人(例如教授阶层)没有投资意识。②“太笨” 是反语,他们的智慧都用在高雅的学问上了,对于庸俗的投资,并不感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一要结合“也许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有钱人(例如教授 阶层)”这一小语境,二要结合上下文,三要联系文章的主题。 2.含义:守城的士兵来帮助李妈,让她想到自己的儿子一死一走,自己没有依靠,感到寂寞;看到帮自己的士 兵,想到了当兵的儿子,要是儿子在近处当兵,自己也不至于这么孤独无依,因而越想越悲伤。作用:为后 文写李妈寻找情感寄托,受人冷落的情节做铺垫。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