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重庆大一中18-19学年下期高2020届半期测试试题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5月,习总书记在北师大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源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智伯才德之论”的观点。它具体何所指呢?春秋战国之际,晋卿智宣子想要立智瑶为继承者。族人智果予以反对,理由是:“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智宣子却没有听从。智瑶为政后,专权于晋国,结怨于其他权势家族,向韩、魏、赵索要领地,最后韩、魏、赵三家合谋,攻灭智氏,是为“三家灭智”。‎ 司马光以为,智伯身亡,是才胜德导致的。他认为“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从才与德是否兼具出发,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类:才德全备者为圣人,才德兼亡者为愚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用人之法,若不得圣人、君子,则宁用愚人,不用小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司马光指出:“君子挟才以为善,而小人挟才以为恶。扶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逐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司马光是据历史上乱臣败子多是才有余而德不足之事实得出此结论的。‎ ‎“智伯才德之论”是有其思想渊源的。春秋时齐国政治家管仲就有此思想。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病情严重时,齐桓公曾询问易牙、开方、竖刀等三人能否继承相国之位,管仲均给予了否定。理由是此三人各自的行为均突破了人情实际,突破了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易牙“条子以适君,非人情”,开方“倍亲以适君,非人情”,竖刀“自宫以适君,非人情”。管仲“用人以德为先、以德为本”的意见没有被齐桓公采纳,才导致了齐国的悲剧。‎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的正是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孔子弟子有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也认为执政者应该具有良好的品德。他强调:‎ ‎ “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馅面谀之人至矣。与谗馅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司马光“智伯才德之论”是符合《资治通鉴》编纂目的的。他希望《资治通鉴》能“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 ‎(摘编自何发甦《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辅助,“德才”两者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而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立德。‎ B. 据败子乱臣多是德不足而才有余的事实,司马光认为君子有才会做尽好事,小人有才会无恶不作。‎ C. 司马光希望《资治通鉴》能“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这一思想与其“智伯才德之论”一脉相承。‎ D. 孔子把“为政以德”这一观点比作众星拱卫北辰,生动形象地阐释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习总书记“关于育人育才”的重要讲话为引子,追根溯源,清晰地阐述了“智伯才德之论”的出处及思想渊源。‎ B. 文章引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易牙、开方、竖刀三人的史实材料,增强了论据的可信度,有力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C. 文章介绍了“智伯才德之论”的源头,司马光用人观,管仲、孔孟为政的思想,并阐释了三者间的关系,结构严谨有序。‎ D. 文章围绕“智伯才德之论”的论题,运用大量理论论据,材料确凿可靠,拓展了广度,增加了深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人才德兼亡,作恶易于控制;小人才胜于德,如同为虎添翼,作恶难以控制,可见为政用人首选愚人。‎ B. 智瑶有远超他人的五方面优点,但有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缺点,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才胜于德”。‎ C. 司马光认为用人应以德为先、才德兼备,提出的“智伯才德之论”观点源于智伯反对智瑶继位的典故。‎ D. 司马光据“智伯才德之论”的用人观,把德看作任用一个人的根本,今天的执政者也应该“唯德是举”。‎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德才’两者相互矛盾”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只是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只能看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但看不出二者是相互矛盾的。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并阐释了三者间的关系”错误,文章二、三两段写司马光的用人观,第四段介绍“智伯才德之论”的源头,第五段是分析管仲、孔孟为政的思想,但没有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故选C。‎ ‎【3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要求,如本题,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项,“可见为政用人首选愚人”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第三段说的是“用人之法,若不得圣人、君子,则宁用愚人,不用小人”,文中是在不得圣人和君子的情况下“宁用愚人,不用小人”,选项忽略了“不得圣人、君子”这一前提。C项,“司马光认为用人应以德为先”错误,“以德为先”是管仲的观点,文章第四段说“管仲‘用人以德为先、以德为本‘的意见”。D 项,“今天的执政者也应该‘唯德是举’”错误,选项的说法于文无据,文章第一段只是说“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强调“育人”的根本在“立德”,但不能由此就说“执政者应该‘唯德是举’”。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禁指 斯继东 好像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吧,来看曾先生的人忽然多了起来。除了弹琴的弄音乐的,还有搞书画的,自称作家的,报社电视台的,后来甚至还来了当官做生意的。‎ 各种回绝。曾先生有点烦。‎ 我宽解他,别人欢喜琴,你应该高兴啊!‎ 你看他们是真心喜欢琴吗?一个个穿戴得今不今古不古,三不像六样生。曾先生说。‎ 还有,我什么时候变成大师了?一夜之间我怎么就生出这么多的徒子徒孙啊?还不是拉虎皮扯大旗,行坑蒙拐骗之实?曾先生说。‎ 一只手明明有五个指头,为什么要立一个禁指,他们知道吗?曾先生说。‎ 为什么啊?我问,我也好奇。我只知道禁指就是小手指,曾先生从来不让它碰琴弦。‎ ‎《说文》上讲,琴者,禁也。立一禁指,就是告诫世人,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曾先生说。‎ 生气归生气,人来了,曾先生照例还是客客气气。‎ 这其中,小余于曾先生是个例外。曾先生在上海时,读大学的小余是琴听得最多的一个。小余每年中秋过年两节必到,平时来也从不空手。小余来曾先生都留饭,我得加一荤一素,曾先生也会多喝一汤碗黄酒。一老一小端着酒碗,不聊别的,就聊琴。‎ 讲得最多的是《文王操》。‎ 曾先生这些年翻来覆去在打的古谱就是《文王操》。据曾先生讲,古籍中就有周文王渭水之滨访吕尚而作《文王操》和孔子向师襄学弹此曲的记载,之后历朝历代文士琴人的诗作琴论中每有提及。重奏此三百多年前的绝响,一直是近世琴人的梦想。但《文王操》有据可考的曲谱有十多种,各种版本曲名不一、段数不同、曲调相异、或有辞或无辞。这中间的甄别、择选和糅合,远非简单的打谱所能一言道尽。面对这块无处下嘴的硬骨头,诸多琴人不是望而却步便是半道折返。这抱憾的琴人中,就有曾先生时时念叨的自己的古琴老师张先生。曾先生总说自己是在混吃等死,要说有什么心事未了,那大概就是《文王操》了。‎ 某一日,曾先生终于把《文王操》打好了。‎ 同一年的秋天,还发生了另外一些事体。‎ 我陪曾先生去体检,曾先生说一带两便,让我也做做。曾先生执意,做做就做做。过几天去拿体检结论,曾先生没事,倒是我查出了问题。曾先生拿了我的化验单去问主任医生,问了很长时间。出来曾先生只说有几个指标不太好。‎ 小医院靠不住,我们去上海看看。曾先生说。‎ 我会吃会围上好贴通一个人,空劳劳去什么上海啊?我不答应了。‎ 我带你去瞧瞧外滩,看看东方明珠塔。曾先生说,顺便查一查,放心些。‎ 曾先生平时不太用手机。这次找出电话本打了不少电话。‎ 送到医院,一切就都由不得我了。曾先生托了熟人,住院部住下来后,胸透CT核磁共振生化全套胃镜切片一样一样做。我虽然字眼少,阵势还是看得出。是癌吧?我问曾先生。曾先生倒也不瞒我,问题出在胃里,好在发现得早。我请了上海最好的医生给你做手术,侬勿要怕,胃跟韭菜差不多,割了就长。临了大事,曾先生照旧泰悠悠,不慌不张。手术前后,曾先生一步勿脱守在床边,怕不周到,还请了个陪护。虽然请了陪护,事情曾先生还是抢着做。‎ 原来曾先生也不是只会弹弹琴。‎ ‎“这倒好,变成你服侍我了。”我对曾先生说。‎ 曾先生把手上的书放下来,笑眯眯回对我:“不着慌不着慌,等你病好了,还让你原模斯样服侍我。”‎ ‎“这么久没摸琴,你郁屈煞了吧?”我问曾先生。‎ 曾先生呆得呆,说:“还好还好。”‎ 前前后后住了一个多月院。曾先生没食言,出院后当真带我去嬉了外滩,爬了东方明珠塔。在塔前,我俩还合了个影,是曾先生提议的。我后来才知道,其实曾先生也是第一次爬东方明珠塔。‎ 归到家的那个晚上,曾先生破例没有弹琴。‎ 第二日一早掸尘时我才发现,搁架上的琴——不见了。‎ 我慌急慌忙喊曾先生。曾先生关了门在卫生间冲澡。‎ 洗得干干净净出来,曾先生无事似的答了句:“你住院期间,我托小余把‘晦庵’卖了。”‎ 什么?我杵在那里。‎ ‎“秀琴啊……”曾先生喊我一声,“人也好,琴也好,总有一天是要脱手的。”‎ 我的眼泪水又一次不争气地蹿了出来。‎ 那天早晨,曾先生又跟我提起了张先生。他说张先生惜物却又不恋物,“文革”初期,前明陈圆圆的琵琶被砸,“虎啸龙吟”被盗。别人问起来,张先生淡然一笑:“这天下都今天你明天他的,一张琵琶一床琴又算什么?”曾先生说,张先生的书房里挂有马一浮先生持赠的一幅字,其中有两句他近年总会时不时想起。‎ 我问哪两句。曾先生破例用普通话吟了出来——‎ 他日移居山溪里,取琴为我召阳春。‎ 之后,一直到过背,曾先生的手指再也没有碰过琴弦。‎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琴是本文的线索,将“我”和曾先生连接起来,无论是曾先生和“我”谈琴,还是因为“我”住院卖琴,都与“琴”相关联。‎ B. 小说使用了不少方言,不仅没有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富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生活气息浓郁,给人以雅俗共赏之美。‎ C. 小说由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语调沉静,既把古琴文化叙述得合情合理,又增加了传奇色彩,把日常生活叙述得具体而丰富。‎ D. 文章将笔下的人物放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最后曾先生卖掉心爱的古琴这一情节,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人间温情,令人感叹 ‎5. 小说着意写曾先生打古谱《文王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禁指”作为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C 5. ①使小 说情节更丰富,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充实。②表现了曾先生仰慕圣贤、致敬先贤的态度,也体现了曾先生追求艺术、传承文化的执着。③引出张先生的故事,为卖琴埋下伏笔。 ‎ ‎6. ①禁指指“小手指”,弹琴时不会用到;告诫世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②曾先生淡泊名利,以彬彬有礼的态度拒世俗于千里之外,这是有所不为。③惜物不恋物,当需要时可以卖掉师传名琴,表达曾先生对“我”的真诚与善意,这是有所为。‎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C项“传奇色彩”错误,作者所写为日常之事无传奇色彩,无中生有。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作用。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类题目,分析段落的作用时,需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表达效果、结构安排等几个方面来梳理小说文脉,再概括作答。从文章第12段中的“重奏此三百多年前的绝响,一直是近世琴人的梦想。”“对这块无处下嘴的硬骨头,诸多琴人不是望而却步便是半道折返。这抱憾的琴人中,就有曾先生时时念叨的自己的古琴老师张先生。曾先生总说自己是在混吃等死,要说有什么心事未了,那大概就是《文王操》了。”和第14段中的“同一年的秋天,还发生了另外一些事体。”可以看出曾先生对梦想的执着、对老师的崇敬以及引出后文对“我”的关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题目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理解标题意蕴,可以从理解名词的浅层含义、深层含义和塑造人物性格以及揭示小说主旨等角度加以探究。由文章第7段“我只知道禁指就是小手指,曾先生从来不让它碰琴弦。”、第8段“《说文》上讲,琴者,禁也。立一禁指,就是告诫世人,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曾先生说。”可已看出标题具有两层含义,而后者即为曾先生的人格魅力,也是作者借这篇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再结合前文各种人来拜访时“各种回绝。曾先生有点烦。”和后文为给“我”治病卖琴就不难理解曾先生的“所不为”与“所为”。‎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中国银联昨天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去年三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多,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其中,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最高,超过3000元;全职主妇、IT从业人员每月消费也都超过2800元;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 调查还显示,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从地域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最多。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 移动支付使用方便,但它所面临的风险也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多。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方式普及很快,在35岁以下男性中,生物识别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既简化了用户的一些交互环节,同时也在安全的认证技术上有所提升,让持卡人在移动消费当中,更方便、更快捷,也更安全。‎ ‎(摘编自孙奇茹《调查显示:去年移动支付人均月消费2600元》,《北京日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内地游客洪小姐来到香港,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去找“网红”牛腩店。尴尬的是,她忘了换港币,而小店老板娘只收现金。洪小姐举着手机找了十几家小店,最后沮丧地发现,街头小店只收现金。最后,她只有无奈地回酒店换钱。‎ 在深圳河两岸,移动支付的使用有天壤之别。对此感受深刻的,不只是内地游客,一向以金融科技领先为傲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更急于改变这一现状。‎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他直言,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基建尤其是支付系统去支撑,才能成功。‎ 近年来,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内地城市覆盖达九成以上的移动支付相比,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比例仍不到两成,活跃用户更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也有些寥落。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 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但“非现金”支付却已运行20多年。香港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发行已超过3500万张,已经覆盖香港市面逾1.5万家服务商的2.4万个零售场所,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据统计,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 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腾讯金融科技部副总裁陈起儒说。‎ 至于很多小店只收现金,则是因为生存不易需精打细算,接受信用卡需要安装设备,还要收手续费,只能婉拒。‎ ‎(摘编自王旭、张欢《移动支付,香港急起直追》,人民网2019年01月11日)‎ 材料三:‎ ‎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8年1月2日)‎ 材料四:‎ 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当线上支付成习惯,实体红包被线上红包替代,“年味儿”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买年货、包饺子、看春晚等传统习俗外,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逐渐成为新习俗。‎ 春节期间的线上红包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感情沟通方式,通过参与抢红包等活动增进与亲人朋友的沟通,让春节更有“味道”。‎ 有专家说:“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过去的‘年味儿’有所削弱,但新媒体通过流量构建新的民俗,让人们参与狂欢,从而获得春节新的仪式感。”‎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虚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甚至被盗取钱财。开心过春节、幸福领红包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误入陷阱。‎ ‎(摘编自刘峣、刘奇《春节“红包大战”硝烟再起》,人民网2019年02月01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受调查者使用移动支付时,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超过3000元,学生群体则不足2000元,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 B.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移动支付的使用却远远不如大陆,主要原因是香港人一时难以改变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支付习惯。‎ C.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显示,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呈下降上升再到不断下降的趋势。‎ D.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线上抢红包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感情沟通的新方式,这是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新年俗。‎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移动支付使用越多,长江三角洲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的人群最多。‎ B. 香港移动支付不普及,是因为香港“非现金”支付已经非常成熟,基本满足了市民支付需求,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 C. 预计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增速下降属正常现象。‎ D. 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时不能见红包就抢,见链接就点,还是需要仔细辨认,防止误入诈骗陷阱。‎ ‎9. 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存在的最大隐患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B ‎ ‎9. 积极影响:①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催生了新的产业,为网络购物等提供了必要条件。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生活更方便快捷。③改变了民俗习惯,出现了线上抢红包、扫“福”字等新的习俗。最大隐患:安全问题。一是个人信息安全,二是资金安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选项所在文章相关区域,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A项中“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错误,由材料一“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可知,“人们”应为“学生”。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加以分析概括,之后加以比较。B项中“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错误,由材料二内地游客洪小姐来香港去“网红”牛腩店忘换港币又无移动支付的事件可知,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明题干,然后认真阅读全文,抓住重点语句、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个材料的重心。由材料四“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可知,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支付方式、生活习惯、民俗习惯三个方面。可依次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四加以分析。由材料二“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材料四“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可知,其最大隐患表现为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人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①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②。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新唐书列传》‎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B. 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 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D. 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 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 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 D. 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 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 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 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买官卖官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 ‎【答案】10. D 11. A 12. D ‎ ‎13. (1)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饥饿而死在迁移(或: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 ‎(2)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惧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皇帝还没决断,适逢遇到月食,皇帝问栖筠发生月食的原因,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对犯罪者的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由此怤等人都因罪被贬官。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帝”是主语,“未决”作它的谓语。“会”恰逢,“月蚀”主谓结构。“帝问其故”主谓宾结构。“栖筠”人名,“曰”后面一般要断开。“今”时间词,“耶”句末语气词。所以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D项,没有将“卖官”的丞相元载法办。‎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死徙”中间省略介词“于”,在;“浚渠”,疏通渠道;“大稔”,取得大丰收。第二句得分点:“相”,以……为相、任命……为丞相;“惮”,害怕;“然”,然而;“密访”,暗中咨询(询求);“焉”,代词,他(李栖筠)。‎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他不胡乱结交朋友。同族人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 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 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丞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饿而死在迁移(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人人得到鼓励。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 苏州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我防护,东南百姓厌烦之,并引以为苦。朝廷下诏命令李光弼派兵讨伐叛乱。刚好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依仗军功大,擅自停留在上元(而不配合朝廷的军队),有觊觎江、吴之意。朝廷因为国家在受到创伤残破之后再次起兵征伐,就授予李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职务,命他谋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大力部署安排武器装备,派遣口才出众的人携带厚重的财物到许杲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卒们欢喜,强行破除了许杲的图谋。许杲害怕,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长江,抢掠楚、泗,其后溃散。李栖筠凭借功劳大,晋升为御史大夫。他又增设学校,上表推荐年高有声望的儒者河南人褚冲、吴人何员等,拜学官为自己的老师,亲自手执经书问询经意。远近的读书人趋附慕名而来,到了收学徒几百人的地步。‎ 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更加放肆专横。栖筠向来方正刚直,没有什么屈服的。当时华原尉侯莫陈怤凭着优等考核补任长安尉,应当参拜御史台。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不是真正的优等。‎ 当初,徐浩被罢免了岭南节度使官职,把价值数十万钱的贵重而美丽的珠宝送给元载,而杜济当时正担任京兆尹、薛邕任吏部侍郎。这三个人都是元载所亲近重用的,李栖筠一并弹劾这三人。皇帝还没决断,适逢遇到月食,皇帝问栖筠发生月食的原因,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对犯罪者的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由此怤等人都因罪被贬官。‎ 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害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栖筠见皇帝遇事迟疑不决,也内心忧愁愤懑。去世时,终年五十八岁,自己写好墓志铭。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献。‎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①‎ 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②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③。‎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贬邓州时所作。②争似:怎似。③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发。‎ B. 本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C. 诗人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 D. 本诗最后两句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 ‎15.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②这两句的意思是,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微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③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C项,“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错误,诗人未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也未表明自己愿意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中的“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写的是偏偏喜欢像微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极其鲜明展现出诗人身处逆境但始终积极进取的人生情怀,展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行人攀山途中道路的曲折艰难,而“____________________”又用行人的动作烘托出了山的高峻危峭。‎ ‎(3)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明作者因为不被接纳、遭受指责,决心退隐并秉持原先的志向。‎ ‎【答案】 (1). 覆压三百余里 (2). 隔离天日 (3). 百步九折萦岩峦 (4). 扪参历井仰胁息 (5). 进不入以离尤兮 (6). 退将复修吾初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覆,隔离,萦,岩峦,扪,胁,尤。‎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型默写,二是直接默写。作答理解型默写题时,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语。另外,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增长、传承的最重要方式。知识与智慧的___________,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史上___________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读书为乐的古风。‎ 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___________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志的作用。出版界不仅仅要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出来,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是___________的。‎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增长、累积、传承的最重要方式。‎ B.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 C.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增长、累积传承的最重要方式。‎ D.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熟语,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生不息 津津乐道 无可非议 不可捉摸 B. 薪火相传 津津乐道 无可厚非 难以估量 C. 生生不息 乐此不疲 无可厚非 难以估量 D. 薪火相传 乐此不疲 无可非议 不可捉摸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B. 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C.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 D.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书成为……最重要方式”搭配不当,应是“阅读、书写成为……最重要的方式”,A、B错误;C项“增长、累积传承”语序不当,应为“累积、传承、增长”。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生生不息,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息:没有终止。不断地生长、繁殖。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这里是指知识和智慧代代相传,应用“薪火相传”。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这里是指“孔颜乐处”的故事被人们说个不停,应用“津津乐道”。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这里是说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本来是没有太大的毛病的,应用“无可厚非”。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难以估量,很难估计,很难猜测,形容数目众多。这里是说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很难猜测,太多太大,应用“难以估量”。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括号前一句是“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根据话题一致原则,排除AB项;按照逻辑关系,先“目的”后“享受”,排除D。故选C。‎ ‎【点睛】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0.下面是一则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该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通知 学校将于4月16日在图书馆403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内容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本次讲座邀请了德高望重的王明老师,他将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到达讲座地点,洗耳恭听王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19年4月10日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 ‎【答案】①“4月16日”改为“4月16日下午两点半”。(需要指出具体时间点)②“牵涉”改为“包括”。③“丰富的文化盛宴”改为“文化盛宴”。④“拜托”改为“希望”。⑤“洗耳恭听”改为“细心聆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问题:对话的双方以及其地位身份的差距、说话的场合情境等。语言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要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题干中说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考生可有目的地从搭配不当、歧义、不合逻辑等角度去分析。本题总没有讲座的具体时间,“4月16日”改为“4月16日下午两点半”;“牵涉”指牵扯,涉及;关系到;搭配不当,改为“包括”。③“丰富的文化盛宴”赘余,改为“文化盛宴”。④“拜托”是敬辞,对学生说不合适,改为“希望”。⑤“洗耳恭听”听人讲话时的客气话,这里是通知,不是面对面对王老师讲话,不合语境,改为“细心聆听”。‎ ‎21.下面是我校老师绘制的一张思维导图,描绘了“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的作用”,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通过关键词产生连接,促进理解与创新,形成整体认知;它通过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促进意义学习,建立对书本的知识架构;它通过颜色、图像、线条有效地刺激大脑,加深读者的记忆和理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思维导图类试题,要分清导图各分支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内在顺序,保持内容的完整性,同时注意字数要求。题中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分为整体认知、建立知识架构和有效刺激大脑三个分支,思路清晰可以依次表述;但在表述每一个分支的形成时要注意结合导图中箭头、括号等标示的顺序先由细枝再到主干即可。‎ ‎【点睛】。‎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流行“到延安去”“到抗日的前线去”“到敌人的后方去”。‎ ‎②20世纪五十年代,青年流行“到边疆去”。‎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农村去”“到军营去”。‎ ‎④20世纪八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大学去”“到夜校去”。‎ ‎⑤20世纪九十年代,青年流行“到特区去”“到国外去”。‎ ‎⑥到了21世纪初,青年流行“到北上广去”。‎ ‎……‎ 每个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接力时代,吾辈正青春 李大钊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假如把历史比作一条蜿蜒的山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这条路上错错落落地奔跑、行走。当接力棒传到每一代人手里,时代会给出全新的考题。而如今接力棒已到我们21世纪的青年手上,我们也理应做好准备。‎ 从一百年前五四青年的振臂一呼,八十年前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九十年代下海创业的追梦人,再到即将步入成年的“00后”,无论什么时代,青年总怀着最纯真、最朴素的希冀,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中流击水。我们深知时代重任在肩,每个个体都展现着无与伦比的坚毅、从容与果敢。‎ 我们要接力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李克强总理这样说:“国难不可低估,信心不容动摇。”的确,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各处公平效益亟待落实,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高铁“霸座女”、随意吐痰的男子一直刺痛着我们的内心。时代的命题困难,时代的任务艰巨,我们责任之重,不可停歇。‎ 好在,我们青年一辈也一直令世人欣喜。北大女生宁玺远赴亚丁湾护航,怀揣着“万里赴戎机”的壮志;“你退后,让我来”,27岁的杜富国为人民扫除雷患;“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年仅29岁,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长征七号科研团队,梦想着探寻宇宙深处的灿烂星空……不计其数的青年,向时代证明,奋斗、拼搏这样的字眼永远出现在青年词典的第一页。‎ 我们这一辈青年,面对物质和功利心态膨胀,浮躁风气的侵袭,面对生活的不易与焦虑,偶尔会有些颓废,偶尔会有些“丧”,有点“佛系”,但这些永远都只是支流的戏谑与嘲讽,不会汇入主流,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旋律。只有每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浪花,汇成时代的大潮,我们才可以一起流向实现你我之梦的大海。‎ 吾辈青年,要如梁启超先生笔下的乳虎与春草永远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行囊里带着谦虚、好学和坚忍不拔,期待着在时代巨幕下大展宏图,有所作为。朋友,请坚信:不舍昼夜的岁月,总会为风雨兼程的人,敞开一道希望之门。我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万水千山只等闲,快马加鞭未下鞍。‎ 接力时代,吾辈正青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由六个材料和一个核心句构成。审题中要对每个材料进行解读:材料①,国家民族危亡时刻,青年人拿起武器,保卫祖国。材料②中,新中国刚成立,青年人到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祖国。材料③中,青年人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到军营的大熔炉中,磨练、锻造自我。材料④中,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渴求知识,希望提升自我。材料⑤中,青年人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经济特区创业、发展,到国外去开阔眼界、学习经验。材料⑥中,跨入新世纪,青年人希望到发达的一线城市奋斗拼搏,寻找机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材料的核心是: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每个时代青年流行的追求都带有所处时代的特点,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在论述过程中要抓住“时代”和“青年的追求和向往”这两个关键词语来谈。可以综合整个材料来谈,也可以以其中一个或几个时代的现象为主来谈。‎ 立意:本次作文围绕“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来谈“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提升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时代需求、国家命运前途相统一”等皆可。“青年的追求顺应时代要求,能将个人追求同民族、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追求是最有价值的”,这一立意应该是最佳的。对材料中给出的“青年流行‘到国外去’‘到北上广去’”等,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做辩证分析。参考立意如“让青春与时代同频”“将青春相册,嵌入时代画卷”“代代追梦无穷已”“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高举理想信念大旗”“融入时代的大潮中”“扬时代风帆,担历史重任”“与时代并行,做时代新人”“和祖国一起追梦”等。‎ 素材:1、人民日报:为什么数万青年奔赴延安(节选)作者:文世芳 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青年是一道独特风景线。诗人何其芳描述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许多追求进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吸引来了。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占了71%,初中约为30%。这些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大都家境殷实,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甚至是“大家闺秀”和“豪门公子”,在当时可以预期美好的“个人前程”。还有一部分人更为特殊,是不远万里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青年。‎ 奔赴延安的路漫长而艰辛,要克服重重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梁漱溟形容通往延安的路:“车是军用大卡车,无篷。路是军用公路,而自西安往北,愈走愈高,缺乏桥梁涵洞,车行危险而且费事。”作为社会贤达,梁漱溟进入延安尚且如此艰辛。对于知识青年而言,每一步都是惊险,每一步都是一次人生的考验。‎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一位青年的答案是,在南京,“只有老官吏、老官僚。屡屡总是叫我们在一个办事处里等一等,于是,明天再来。很多人就是这样走掉了”。摄影家吴印咸的答案是延安乃“理想所在”。丁玲的答案是“这是乐园”。“我们才到这里半年,说不上伟大建设,但街衢清洁,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馆,找不到赌场。百事乐业,耕者有田。八小时工作,有各种保险。”‎ ‎2、下海:改革开放初期,放弃或保留原来的工作去经营商业和创业。下海成就了一批风流人物,如个体户、民营企业主、国企改革家、下海创业者、农村大包干承包者、边贸开拓者等等。发展至今,或成功、或失败、或归于平淡,他们的经历,是这段伟大历史的生动纪录。‎ 夜校:即夜间上课的学校。多指业余学校。夜校是为了给一些想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志机会,利用晚上、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北漂:也称北漂一族。是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即传统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因这类特征:北漂即人在来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来搬去的,给人漂乎不定的感觉,其自身也因诸多原因而不能对于北京有更多的认同感,故此得名。‎ ‎3、习近平对青年的寄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青年将全过程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 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4、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无声的中国》‎ ‎5、名人名言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大仲马 青年时鲁莽,老年时悔恨。——富兰克林 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莽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培根 真诚个性的基石,若不在青年时代稳固地奠定,以后那基石上必将永远有一个脆弱之点。——戴维斯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闻一多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陈独秀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结构:引材料+“青年,热心于为人民服务”“青年,将理想扎根于祖国”“青年,要扛起时代的使命”(三个排比段)+回扣材料。‎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