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作业(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全球经济、金融、贸易、生产和投资一体化时代,贸易强国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广义上看,当今可进行国际贸易的不仅包括传统的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货币、规则、技术以及产品标准。后者属于全球公共品和地区公共品范畴,也必须纳入到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中,并作为划分贸易强国分类体系的一部分。 贸易强国不是少数贸易大国的专有品,贸易小国也能成为贸易强国。贸易小国囿于国内市场规模、资源要素数量等限制,不可能形成很大的贸易规模,但它们可能在某些细分产品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也应该属于贸易强国。因此,能否在商品与服务的生产中利用已有比较优势以及培育新优势是贸易强国的标志之一。更进一步,贸易强国应该具有层级结构。 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视角来看,贸易强国的内涵又有所不同。以往的贸易强国概念一般针对最终产品而言,但随着GVC贸易逐渐占主导地位,能否管控和协调GVC,能否占据GVC主导位置,能否在GVC某个生产工序上具有比较优势则是贸易强国所需要具备的新品质。事实上,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只是由于参与GVC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才得以很快提高其贸易规模,并在表面上出口高技术产品,但获取的增加值并不高。发达国家仍控制着GVC高端环节,并攫取了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高技术产品的绝大部分增加值。所以,GVC背景下的贸易强国更多地应该表现为对GVC的控制能力、关键零部件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生产能力以及相应的创造贸易增加值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也是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一国境内生产能力不等于国际交换能力,后者更多取决于跨国生产能力、国际运输能力、国际营销能力等。跨国资本流动和跨国企业并购是形成国际化生产经营网络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主要形式。所以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数量和作用是衡量一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 本国货币的国际流通能力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贸易的综合实力。国际交换与国内交换不同,国际交换中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权不仅来自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量,还来自该国货币在世界的流通能力。除了黄金具有世界货币的天然属性之外,在金本位制结束后,纸币在世界上能否具有较强的流通能力,取决于三种功能,即贸易结算功能、投资工具功能和储蓄货币功能。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功能,流通能力必然不强,那么也就不可能取得商品和服务交换中的定价权。 一个国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能力越强,越能占据国际贸易的有利位置。国际贸易必须在一定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下进行,同时也受这种治理框架的制约。依据经济学属性,全球经济治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全球公共品,传统上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国际规则。第二类是主权经济体为国际规则的执行所提供的运行载体、平台或其成本。第三类是企业和私人机构对优化国际经济治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或服务。本文提出第四类全球公共品,即跨国公司(或其行业协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准则。国际贸易中必须有各国都遵循的商业规则,这种规则的制订,攸关利益,而贸易强国一般都有较大的话语权。 (摘编自裴长洪、刘洪愧《中国怎样迈向贸易强国——一个新的分析思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不仅涉及商品与服务,也涉及货币、技术等全球公共品。 B.贸易强国主要体现在贸易规模上,也体现在细分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能力上。 C.贸易强国不是在出口最终产品上具有优势,而是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主导地位。 D.贸易强国既体现在国内生产能力上,也体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贸易强国不只有少数贸易大国时,进而指出贸易强国应该进行分类。 B.文章通过比较论证法,有力证明了创造贸易增加值的能力对贸易强国的重要性。 C.依据经济学属性,文章在对全球经济治理进行分类时,把它们归纳为三种类别。 D.对于贸易强国,文章先交代背景和评判标准,然后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贸易强国只针对最终产品而言,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或可称得上贸易强国。 B.一国的货币在世界的流通能力强,那么该国就能取得商品和服务交换中的定价权。 C.中国只有加强对GVC的控制能力和提供全球公共品的能力,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 D.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本文仅仅是对该问题的一种新阐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国内外经验可供参考。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历次“三农”政策实施的原因与效果,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 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产业发展是指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创新制度,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 新时期需要有高起点,尤其是要避免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有时出现的产业雷同、挡次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近期,需要在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重组产业链,并适当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企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逐步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未来,则需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其不但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影响,同时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出应有的作用。 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都是为了实现乡村宜居,而这些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无论是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式,还是社会管理问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越来越多的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渴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这势必会影响原来的管理格局。随着地方政府的放权以及村民自治意识的增强,管理方式必然要发生转变。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的发展程度确定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平台和利益诉求渠道,通过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只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程度, 才能减少决策的偏误和实施的阻力,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因此,只有通过构建有效的民间参与机制等,才能有效保障农民的利益,减少各种社会冲突,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 (摘编自高启杰《乡村振兴需要实质性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融合是其他方面振兴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B.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因此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 C.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既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 D.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因此要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十九大报告引出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要的举措。 B.文章从制度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两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需要的实质性创新内容。 C.文章第五段论述了社会管理的格局、方式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质性创新指明了方向。 D.文章全文采用总一分结构;其中,后面三段层层推进,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参照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进行实质性的创新是必要前提。 B.社会管理的实质性创新可以实现乡村宜居,从而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 C.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不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就不会发生改变。 D.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利于有效保障农民的利益,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观察中国经济的一扇新窗 日前,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2015年-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和34.1%。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加速发展壮大。 新动能是什么?普通人也并不陌生。它是奔驰于街巷的新能源汽车,劲舞于戈壁的风力叶片;是手机轻点就及时递达的高铁外卖,电商超市里现买现做的海鲜大餐;是远在千里的智慧工厂,也是近在身边的共享经济;它是“云”端的服务、“网”上的便捷,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迸发的汩汩智慧,更是观察当代中国经济的一扇新窗。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告别短缺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工业产量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以钢产量为例,1989年,6000万吨钢产量令多少中国人夜不能寐;1996年,“亿吨钢铁壮国威”更成为媒体热词。然而,2015年,当我们拥有12亿吨钢铁产能的时候,却陷入了“钢铁沦为‘白菜价’”的窘境,钢铁去产能还成了“国家任务”。那么这一年,中国经济撞上“冰山”了吗?这一年,中国经济不仅一如既往稳中向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还稳居世界首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人均CDP增速!可见,告别短缺之后,再以传统工业品产量去衡量中国经济的冷热,是不合时宜的。 不仅是传统工业品产量,不少传统指标都难以全面反映当今中国的经济活力,亟须新动能指数来“拾遗补缺”。铁路货运量与工业用电量,曾被视为中国经济“晴雨表”。过去几年,当这两个指标迅速下行时,也有人高呼“中国经济即将硬着陆”。然而,他们忽略了,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然超过第二产业。 中国旧动力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新动能正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向好不可忽视的力量。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近13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5.7%。新动能无疑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仅如此,当我们打开新动能指标这扇新窗,就会发现一个别开生面的活力中国。这里是日均注册近5.3万户市场主体、一年诞生8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业热土;这里也是一天运输1亿件快递、—年产生29.2万亿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的网络大国;这里更是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突破万亿元大关,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15个初创国家平均水平的创新中国。新动能源源不断地涌流,将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将所有指数拼凑起一条上升的时间线,就是我国一部转型升级的“时间简史”,每一个指标都透露着奋斗者的精彩,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无可限量的未来。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8日09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来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已飞速壮大。 B.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下的中国新动能,是衡量当代中国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C.中国旧动力高速扩张期过去之后,新动能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D.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的转型升级,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数据分析法来证明观点,切中了经济发展这一领域的要领,使得全文具有了胜于雄辩的说服力。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完成由传统工业到新动能模式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才有无可限量的未来这一观点。 C.文章第二段以描述的方式呈现新动能现状,使读者对新动能有真观具体的了解,但这种方式又有别于下定义。 D.文章论证分析理性而客观,但字里行间也传达出作者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的自豪感。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使我们看到了奋斗者的精彩与一个更具活力的中国。 B.新动能不断涌流,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C.告别短缺后,以传统工业品产量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不合时宜,也许会被淘汰。 D.打开新动能指标这扇新窗,世界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创新的中国,一个智慧的中国。 答案 一答案:1.A; 2.C; 3.B 解析:1.B.关系有误,把原属并列关系误当成主次关系。据原文,贸易小国“可能在某些细分产品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也应该属于贸易强国”,可知“细分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能力”同等重要。 C.然否不当。据原文,“以往的贸易强国概念一般针对最终产品而言,但随着GVC贸易逐渐占主导地位,能否管控和协调GVC,……则是贸易强国所需要具备的新品质”,可知最终产品、管控GVC能力等都是评判贸易强国的标准。 D.认知无据。原文只说“一国境内生产能力不等于国际交换能力”,认为“贸易强国体现在国内生产能力上”于文无据。 2.归类片面。据原文,“本文提出第四类全球公共品”,可知为四类。 3.以偏概全。据原文,“国际交换中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权不仅来自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量,还来自该国货币在世界的流通能力”,可知至少有两个条件。 二答案:1.A; 2.D; 3.D 解析:1.B项,“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错,文中并未说农业产业不需要创新;C项,混淆概念,应该是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基础上推动的龙头企业集群,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D项,“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于文无据。 2.“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错,应是“论述了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 3.A项,“参照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进行实质性的创新是必要前提”错,应是“参照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进行实质性的创新是必要前提”;B项,“实现乡村宜居,从而推进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因果倒置,应是“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从而实现乡村宜居”; C项,说法绝对,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不仅仅是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建设。 三答案:1.D; 2.B; 3.C 解析:1.A项“已飞速壮大”错误,原文是“正加速”; B项“是衡量当代中国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原文无据,夸大了作用; C项“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一句有误,原文是“正成为”。 2.文章论证的观点是:新动能是观察当代中国经济的一扇新窗。 3.C项“不合时宜”的不是“经济发展模式”,“也许会被淘汰”原文无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