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6给语言绣上几道花边儿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语言规范与创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高中语文6给语言绣上几道花边儿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语言规范与创新》

给语言绣上几道花边儿 一、《“枯藤、老树、昏鸦”与修辞》一文分析了哪类词语的修辞作用? 【提示】 1.形容词和名词的修辞作用 精选形容词和名词能够把事物描绘得生动、具体、形象。 作者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指出全曲虽然基本上没有选用动词,全是形容词 和名词的有机组合,却营造了一种寂静、悲哀、凄凉的气氛,给人抑郁难忍的感觉,日暮途 穷的凄凉景色形象具体地衬托了人的悲凉的感情。 2.动词的修辞作用 精选动词能够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或者描写动态的画面。鲁迅在《药》 中对康大叔的描写,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行为描写来揭示他凶残、贪婪、奸诈的性格特 征的。 3.拟声词的修辞作用 拟声词能把物体、人的运动的种种声音模拟得逼真、形象而生动。孙犁《荷花淀》里的 “扑楞楞”,茅盾《戽水》中的“啾啾啾”、“喔喔”都描摹得生动、形象。 4.副词的修辞作用 副词能把人、物活动的时间、范围、程度、频率、然否等种种情况写得精练而准确。鲁 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连用三个“竟”字,来突出出乎意料,表达了对反动当局的愤恨之 情,也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受害者的同情和高度的评价。这三个“竟”字,内容丰富,情 感鲜明,字字千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作用和战斗力量。 二、探究《典雅风格》中“典雅”的含义及其特征。 【提示】 所谓“典雅”,也称“文雅”或“古雅”,就是运用规范化、正统化的语言 去表现某一内容;而较少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语言。典雅是一种美。 典雅的语言具有两个重要的外部特征:一是多用书面语言成分,强调运用规范的、正统 的乃至历史的语言成分;二是经常使用一些文言词句。 在运用书面语言和文言词句去创造典雅风格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内容和用词。 (1)内容要高雅。如果内容是庸俗不堪的,那么,不论措辞多么高雅,也不会创造出真 正的典雅辞采。“品之雅者,譬如女子,靓妆明服固雅,粗服乱头亦雅”,原因就在于内容 本身是高雅的。相反,“其俗者,假使用尽妆点,满脸脂粉,总是俗物”,正所谓“金玉其 外,败絮其内”。 (2)用词要恰到好处。老舍在《话剧的语言》中说:“字的俗雅,全看我们怎么运用; 不善运用,雅的会变成俗的,而且比俗的多着点别扭。”这就是说,如果书面语言和文言词 句运用得不恰当,就会把文章弄得文绉绉、酸溜溜,令人望之生厌,大倒胃口。因此,在典 雅辞采的创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鉴别精微,审美正确,征词选句不惜推敲”,才能使文 章真正达到金玉其内,光彩其外的境界。 三、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定义、作用及注意问题。 【提示】 1.比喻。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某种事物、事理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 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理或情境的修辞格。它由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组成。 (1)分类:①明喻:本体、喻体是相似关系。其典型格式为:甲像乙。 ②暗喻:本体、喻体是相合关系。其典型格式为:甲是乙。 ③借喻:只出现喻体。 (2)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3)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2.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 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格。 (1)分类: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②单句排比,即一个复句 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③复句排比。 (2)排比的作用: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 彻,抒情酣畅淋漓。 (3)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①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 比的形式。②排比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之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启发读者 深思。后一种排比,句尾多用省略号。③在排比中,准确地使用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 重要环节。 3.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 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1)分类:①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相互补充。 ②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 对立统一的。③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 (2)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 力强。 (3)运用对偶,应当坚持一个基本原则:自然。 4.比拟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运用这一修辞时,要注意: (1)符合环境气氛,如:“群山肃立,江河挥泪。” (2)要合乎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3)要和比喻区分开,前者重在“拟”,后者重在“喻”,例如: ①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未醒....的雄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是比喻,有相似点) 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是比拟,把物当人写) 5.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借代的特点是不直接说出所要 表述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作用:以简 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常见种类有: (1)特征代本体,(2)具体代抽象,(3)专名代泛称,(4)人名代著作,(5)部分代整体, (6)个别代一般。 借代的注意点: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 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6.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 修辞手法。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一般分为: ①扩大夸张:如:“白发三千丈”。 ②缩小夸张:如:“吓得连半句话也不敢说。” ③超前夸张:如:“看到这绿油油的麦苗,我仿佛嗅到了面包的香气。” 夸张的注意点: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 据;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夸张要注意文体 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7.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1)分类:①词语反复,②词组或句子反复,③语段反复。 (2)反复和排比的区别: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 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感情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 点在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 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考点·对接] 本专题对应高考《考试说明》中“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结合历年真题, 我们可以看出高考重点考查的是判断修辞手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手法在语段(或篇 章)中的作用以及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历年高考试卷中,修辞手法的考查同 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手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高考修辞 命题的一大热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策略·探究] 一、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策略 1.注重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高考虽不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手法,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 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手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 呢?因此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 用的前提。 要做到“正确运用”,必须首先弄清概念,明白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区别。例如什么是 比喻,比喻有哪几种类型及特征、比喻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等。要弄清概念,最好记住每个修 辞格的典型例句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平时阅读、练笔时,要具有“大修辞”观,破除 把大量的精力投放到各种修辞手法的单纯辨析上去,要在阅读中体会修辞的妙处,多吟诵名 著名篇中的精彩修辞,多体会其表达作用,对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优美文句,应认真感知,可 摘抄、辨析,以作日后所用的“储料”。写作中,要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比较熟练地运 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 2.注重结合语法、逻辑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手段。就其含义而言,修辞就是 对语言进行加工调整,使它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修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修辞就是 古人所追求的“炼字炼句”,它涵盖了遣词造句,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的规范、简明、连贯、 得体等诸方面的要素和能力。因此,修辞与语法、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密切相关。 尽管修辞与语法、逻辑三者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管辖范围不同(修辞是指话说得好不 好,而语法指的是话说得通不通,逻辑指的是话说得合理不合理),但其立足于语言表达运 用这一点却是相同的。平时说话、写文章,首先要做到语言通顺、正确,然后才能求好,追 求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 3.注重结合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 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写得好,首先要 想得出,想得对,想得好。 4.注重观察生活,联系生活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有人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 这话很有道理。比如与人交流,需要说和听,看电视、看广告、看产品说明书,需要听和看。 在其中不时可以发现一些很准确的语言,很形象的比喻,很深的道理,这些都可以提高修辞 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考生一方面要掌握这几种修辞的要点,另一方面要用掌握的知识去判断修辞的运用是否 准确,并且在语言表达时灵活运用修辞,以便取得更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二、解题方法 高考试题着重考查在语言表达中根据规定的语境正确运用修辞的能力。在此着重谈谈此 类题的解题思路。 1.仔细审读题干要求,严格按要求造句。 2.仔细审读例句,才能仿造出好句子。 例如“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 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这是两个比喻句,从语法上讲又是两个复句,仿写的句子也 必须是两个比喻句和复句。有的同学没有认真读懂例句,仅用“时间”开头随便写了两句话, 当然不符合题目要求。 3.所造的句子要注意与上下文呼应,即要注意语境的制约性,不可脱离语境孤立地造 句。解答这样的题,最好先在草稿纸上拟出句子,联系上下文反复读一读,斟酌推敲后,再 誊写到试卷上。 4.切忌只追求修辞的形式,不注重内容的合理性。 例如:仿照下面的排比句形式,以“哦,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哦,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鸣鸡、 老牛的蹄印和闪光的犁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有同学仿写了这样的句子: 哦,老师!有了你汗水的培育,这幸福的国土上,才有了高楼大厦,才有了山川、河流、 树木和人群组合而成的美丽画卷,才有了祖国灿烂的明天。 从字面形式看,这段话是仿照例文形式写的,应该符合要求,但是分析一下内容,前后 文句之间几乎没有一点关系。类似的情况还不少。所以,一定要注意防止这种只顾形式、不 顾内容的做法。 5.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有些同学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 法,也不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 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的能力。 [典例·体验]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比拟(拟人和拟物)。A 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 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C 项,说芍 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拟人。D 项,一“偷”一“翻”, 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B 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 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运用比拟手法。 【答案】 B 2.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 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①紧扣宣传目的;②运用比喻手法;③不超过 40 字。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比喻修辞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能力。写 宣传语,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宣传语。宣传语,即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 其基本特点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然后,紧扣宣传目的,即“倡导同学们升入 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注意字数要求,运用比喻修辞来拟写即可。 【答案】 (示例)创业是青春的火炬,创新是创业的翅膀,用创业点燃创新梦想,用创 新放飞人生希望。 3.下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请仔 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 80 字。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这是一 道图文转换题,做这类题要通过仔细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表述出来。另外还需要注意修辞和字数的要求。 【答案】 (示例)一抹恬淡的微笑,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一次鼻尖的轻触,更像是一 次心灵上的碰撞。那稚嫩的臂膀举起的不仅仅是一只弱小的兔子,更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 相处,亲密无间。 4.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 似,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 青天,是一片芭蕉叶, 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本题例句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采用“……是……”的形式,而且两个比喻的本体和 喻体都有内在联系;最后一句要承第二个比喻写一个哲理性句子。仿写的句子要符合上述要 求。 【答案】 (示例)心灵,是一片夜空,烦恼是一颗流星。眼睛,微微一眨,它就灭了。 5.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 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60 个字(含标点符号)。 【解析】 本题从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的角度考查语言的应用能力。要注意题目 要求。要体现出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不少于 60 个字这些信息,语 言要鲜明、生动,语意要连贯。 【答案】 (示例一)镜头是花儿的舞台。迎春笑出了嫩黄的温暖,荷花绽开了粉红的妖 娆,菊花怒放了金色的信念,梅花点燃了白色的幻想。镜头是花儿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花儿 蕊的震颤,花儿看到我们心的悸动。花儿的四季轮回,牵动了我们的古今情怀。是我们在看 花儿,还是花儿在看我们?小小的镜头,就是一座艺术殿堂,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妙 吧。 (示例二)如果说植物是人类生活的伙伴,花卉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群。在这个光、影和 色彩汇集的花园里,我们将观赏到桃花的娇艳、荷花的清纯、菊花的高洁、梅花的坚韧,领 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6.语言综合应用。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曲旋律或几句歌词,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过你的共鸣…… 请你用动情的笔墨把它抒写出来。 要求:(1)侧重在描写中抒情,并结合使用议论。(2)运用排比修辞和疑问句式。(3)结 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4)不少于 200 字。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表达应用能力。这一题的命题原则是“紧 扣教材,读写结合”。题目侧重语言的表达技能,设置了六项表达上的具体要求,分别为: 表达方式的要求,要求在描写中抒情;结合使用议论;修辞手法和句式的要求,要求运用排 比修辞和疑问句式;结构上要求相对完整;语言上要求简明、准确、生动;字数要求不少于 200 字。 【答案】 “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爱情,简单的 生长,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喜欢王菲、陈奕迅演唱的《因为爱情》,在朦胧带忧伤 的旋律中,他们将内心对爱情的渴望演绎得缠绵悱恻。爱情就像暮春的无边芳草,一旦生根 就不可遏制;爱情就像灞桥的依依杨柳,一旦春风拂过就会摇曳生姿;爱情就像艳丽的娇嫩 花朵,一旦遭遇狂风骤雨,就会凋零飘落。问世间,哪有人不曾向往爱情?然而,现代人却 很“伤不起”。 虽然有着对爱情的期盼,却又有着物质的顾虑和门户之见;虽然有着对爱情的疯狂,却又缺 乏生死相依的勇气。爱情,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被利用,甚至被亵渎。但是,只要人类 存在,爱情就是永恒的话题。人来人往,幸福着,生长着,追寻着…… [阅读·探讨] 1.提示 如:(1)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在例(1)中“分明”“已经”和“纯乎”三个副词把祥林嫂的悲惨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 出来。 (2)但阿 Q 的事件却大得多了,他确曾上城偷过东西,未庄也确已出了抢案。(鲁迅《忽 然想到》) 在例(2)中“确曾”的“确”是“的确”“确实”的意思,是语气副词;“曾”是“曾 经”的意思,是时间副词。“确已”的“确”是“的确”、“确实”的意思,是语气副词; “已”是“已经”的意思,是时间副词。“确曾”和“确已”,虽然所表示的时间都已经成 为过去,然而二者是稍有不同的:“确曾”所表示的时间比较早,语义的侧重点在“曾”字 上;“确已”所表示的时间比较近一点,语义的侧重点在“已”字上。用“确曾”来叙述阿 Q 到城里偷窃的事早已成为往事;用“确已”来叙述后来未庄发生了抢劫案件的事,这两个 副词选用得极其恰当而贴切。它准确地揭露了那些地主阶级及其帮凶们硬把前后发生的、时 间相距很远的两件事拉扯在一起,妄图以此来陷害阿 Q 的无耻行径,增强了语言表达的逻辑 力量和含蓄性。 2.提示 (1)“典雅”和“掉书袋” “掉书袋”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 二者在“引用文言词句”上有相同之处,但“典雅”运用的是规范化、正统化的语言, 用得恰到好处,而“掉书袋”却把文章弄得文绉绉、酸溜溜的,令人生厌。 (2)“通俗”和“俚俗” 二者都有语言浅显的特点,但“俚俗”是粗俗,内容往往是庸俗不堪的,而“通俗”是 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的,具有格调上的高雅特点。 3.提示 (1)比喻: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明白,使复杂的事情清晰突 出,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运用比喻时,必须注意:①并不是所有使用“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像”用在句中, 有时表推测,有时表列举,有时表比较,有时表想象。②比喻的目的在于使表达形象、生动, 所以喻体的选择除了应与本体有相似性外,还要注意通俗易懂。本体和喻体两者离得越远, 比喻越容易出彩。③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 定其含义,是临时的。比喻义是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是 词本身所固有的。 (2)借代的常见类型有: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等等。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方法主要有:①看其重在相关性还是相似性,重在相关的是借代,重在相 似的是借喻,借喻还可以改为明喻。②看其所处的位置,一般地说,作主语的是借代。 (3)“比拟”是指把甲事物模拟做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前者是把物当人写,后者是把人当物或把物当物写。在运用的词语上,比喻的本体、喻体大 都是名词、名词性短语,比拟则大都由动词、动词性短语体现。 (4)“夸张”是为达到某种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有意扩大或 缩小的修辞方法,一般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等,其作用主要是揭示本质、烘托 气氛、加深印象。运用夸张要注意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依据。如“一个 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架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一个洲”,该句的夸张便是脱离 实际且不合理的。 (5)“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 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一般分正对、反对、串对(也叫流水对,其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 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对偶形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对偶的作用在于,整齐匀称, 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 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格。短语之间、分句之间,均可构成 排比。需要注意的是,用来构成排比的内容不能重复,不能互相包含。下面这个句子就显得 不妥:“四年来,这个青年不计报酬,不比待遇,不讲条件,一心一意搞好本职工作。”我 们来分析一下,“报酬”“待遇”都是指工资福利,而“条件”又包含前两者。排比的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设问”和“反问”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①设问的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的答 案在问句之内。②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 发思考。 [积累·应用] 1.提示 (示例 1)花瓶的绢花 并不因为鲜花就在周围而自卑伤心 天上的星星 并 不因为月亮就在身旁而敬而远之 (示例 2)天空的云朵 并不因为大风起兮就偃旗息鼓、退至地平线下 雨后的彩虹 并 不因为很快就要消失而吝啬自己的缤纷色彩 (示例 3)夜空的疏星 并不因为明月就在面前而收敛光辉 园中的兰花 并不因为牡 丹就在头顶而羞于绽放 2.提示 (示例 1)盼着雨来 以雨点的淅沥洗涤青春的忧烦 你就走进了人生最美丽 的花季 希望便在我们的企盼中驻扎 不再漂泊 (示例 2)盼着雨来 以雨水的清凉冲洗青春的汗水 你就走进了天下最醉人的花园 沙漠就在我们的心里荡漾绿色 不再荒凉 3.提示 (2)项比喻不尽恰当。把词典比喻成“知识的海”尚可;“帆”是动力,将词 典比喻为“帆”不妥;“书山上跋涉的樵夫”中,“樵夫”跋涉的不应是“书山”,而且“樵 夫”是主动者,用以比喻学习的人尚可,用于比喻工具书不可。 4.(1)提示 原句在修辞方面,没有运用好复叠手法。用复叠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力 度和气势,句子的内容范畴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比较好,否则让人感到本末倒置,莫名 其妙,宜调整语序,加上适当的修饰词语。 (2)提示 原句中的本体是“雪迹”,喻体也是“雪迹”,这样,“雪迹”勾画出“雪 迹”,本体喻体完全一样,比喻运用不当。 一、一些特殊的修辞格 修辞格是在言语交际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的语词模式。下 面介绍一些不常见的修辞格。 1.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手法 叫拈连,也叫顺拈。 例如: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2.婉曲: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 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也叫婉转、讳饰。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 上新伤疤了!” 3.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 这种辞格叫仿词。 例如: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凭这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 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自己。假使这也算 是一种“信”,那么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4.层递: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按照事物的深浅、高低、多少、大小、 轻重等顺序排列在一起而构成的辞格,叫层递。 例如:一只手,提土篮;两只手,把石搬;十只手,拉动船;百只手,引清泉;千只手, 改荒滩;万只手,能移山;亿万人民齐动手,高山大海听调遣。 5.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作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环环 相扣,这种辞格就叫顶真,也叫顶针、联珠。 例如: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 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6.回环:前一句结尾部分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前一句的开头部分作后一句的结尾部 分,利用语句循环往复的形式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辞格叫回环。 例如: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 7.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叫 映衬。也叫衬托。 例如:寂静的黄昏,窗外飞舞着雪花,一阵紧似一阵,低垂的帐帷中传出的痛苦呻吟, 一声惨似一声!我黑暗中坐在火炉畔,望着药壶的蒸汽沉思。 8.移就:把只能用来对甲从性状方面进行修饰的词语故意用来对乙从性状方面加以修 饰,这种辞格叫移就。 例如: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 9.通感: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这一 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辞格就叫通感,也叫移觉。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0.描摹:通过人们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把事物的声音、色彩、形体等如实地描摹 下来,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这种辞格就是描摹,也叫摹绘。 例如:他们想象到一个月以后那些绿油油的桑叶就会变成雪白的茧子,于是又变成叮叮 当当响的洋钱,他们虽然肚子里饿得咕咕叫,却忍不住要笑。 11.警策: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 句。 例如:假的总是假的,谬误终究还是谬误。 12.飞白:明知其错而将错就错,有意如实记录或沿用的修辞格,就是飞白。 例如:成渝从睡梦中醒来,当是他的爸爸妈妈回来了,仔细辨认了一阵,发现是我,头 摇得拨浪鼓似的说:“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银(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 13.析字: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通过拆散离合、增损汉字形体来表达特定思想的辞格 叫析字。 例如: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个山人。 14.借字:借用某个字的形体来代替许多描绘文字的辞格就叫作借字。 例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 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5.镶嵌:把词语拆开镶进别的字,或把特定的词句有规则地暗嵌在别的语句中,或把 词拆开交错搭配使用,这种辞格就叫镶嵌。 例如:天下有民皆仰泽,世间无水不朝东。 16.藏词:故意隐藏本词,而将词语的另一部分用在话语中来替代本词的辞格就叫作藏 词。 例如:三刘的年纪,都在不惑和天命之间,湛秋居大,再复居中,心武最小。 二、如何写对联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俗称对子。是两两相对、上下相连、工整和谐、旨意 隽永的对偶句。上下联字数相等,形式对称;音调和谐,平仄相对,富有韵律美;内容具体, 针对性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学写对联,对于遣词造句,开发智力,锻炼敏捷的才思, 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对联的分类 按字数分短联(4~7 字)、中联(8~14 字)和长联(14 字以上)。 按用途分: 1.春联。用于春节,以增添喜庆色彩气氛。如: 东风万里送春色 红日普照暖人心 ——通用春联 校园迎春绿 桃李向阳红 ——学校春联 遍山粮果千里秀 满架瓜豆一院香 ——农家春联 2.喜联。用于贺喜事,表达美好的祝愿。如: 寿比萧伯纳 功追高尔基 ——叶挺贺郭沫若五十寿辰联 虽然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贺理发店开业联 3.挽联。用于悼念,寄托哀思。如: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通用挽联 想见音容空有影 欲闻教诲杳无声 ——挽师联 4.装饰联。用于美化和点缀环境。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题书室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无锡东林书院联 5.交际联。用于人们特殊场合的交往。如: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赠杨子惠 有关国家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题赠青年联 (二)对联的特点 1.意义相连。对联虽有上下联之分,但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上下联不仅工整相对, 而且密切相连,要求同类相对,如人对人,物对物,事对事。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杭州岳飞墓对联 2.节奏一致。三字句是一句两拍,五字句通常是一句三拍。如: 立/壮志 攀/高峰 人心/齐 泰山/移 蜡梅/香/千里 东风/暖/万家 神州/山河/壮 人民/幸福/多 3.词性相应。对联要求上下联对称工整,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都要一一对仗。对 仗分宽对与工对。宽对只求内容相连。工对除内容相连,还要求词性一一对应,即名词对名 词,动词对动词等,中、长联则要求词组相对,句子相对,即其结构相同。上面各例皆如此。 4.平仄相对。平仄指字的声调。古音分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平 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故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阴平、阳平为今天的平声,上声、去 声为今天的仄声。平仄相对,使对联读起来抑扬徐促有致,朗朗上口。如: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其平仄形式为:“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仄仄平”。 对联的平仄要求并不是死板的,只要词意新颖,也可变通。通常说“一三五不论,二四 六分明”,即指上下联中第一、三、五字不必死守格式,而二、四、六字则必须合乎平仄要 求。 5.写、贴、读的规则。对联竖写、竖贴、竖读。面对门框,右为上联,左为下联,上 联末字为仄声字,下联末字为平声字;横批从左到右横写横读。对联一般不加标点,但为强 调某种感情,也偶有使用的。 (三)对联的形式 1.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就上下联的对 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 (1)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 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下面的一副对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 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 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2)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 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语法结构大体相同的对仗就可 以了。如厦门太平岩联: 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 严谨。我们称其为宽对。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 “不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 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3)当句对。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 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 是较长的对联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上联中的“世上疮痍”不仅对下联的“民间疾苦”,而且还与本句的“诗中圣哲”相对 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4)单句对。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 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 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借对。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 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 “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2.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 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和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 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 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 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 话来说,上下联紧密衔接,是连贯而下的联语。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 条件关系。如: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以上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璧合、一气呵成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丽 辞》中谈到正对、反对时曾断言:“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 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 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