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第七师高级中学 ‎2O19--2O2O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 语文试卷 ‎ 命题人:钟 燕 审卷人:钟 燕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 ‎ 1.本试卷共8页,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 2.作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谣所生,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 问题是,今天当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 ‎、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塑造的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自然洞开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 今天,我们在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和更深层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自觉地通过言谈歌咏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 B.《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C.借助对民歌的欣赏,人们可尝试感知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 D.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手法,简要概述了民歌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B.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以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为前提,阐述了民歌欣赏与歌唱的价值。‎ D.文章主要论述民歌是否具有时代价值的问题,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一直就是时尚。‎ B.将现代性视为开放的结构和建构性的场域,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传统的意义。‎ C.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D.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印证。有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梁教授所称的那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领、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 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以及“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则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ー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4.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则材料: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第二则材料: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的主流及困惑 C.第三则材料: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第四则材料: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一些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6.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屋顶上的猫 夏 阳 春天就要来了。猫在不远处叫了起来。只不过那猫的叫声过于悲恸,类似婴儿般号啕大哭,里面夹杂着满腔委屈和无奈,无休无止,昏天暗地,用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疯狂,让周庄的午夜烦躁不安。‎ 这对于居住在春来客栈的游客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飞机、高铁、大巴,他们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无非是想在这静夜安逸中枕水而眠,酣然入梦。可是,他们的美梦全让这猫叫搅乱了。‎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两个常住客退房走了,其他游客也是瞪着熊猫眼,纷纷向客栈的老板娘春兰表达自己的愤怒。春兰坐不住了,气呼呼地叫醒丈夫春来:“去,你去说说你妈,养什么破猫,这客栈还开不开?”未了,忍不住嘀咕了一句:“想不到人老了老了,心思却不少。”春来知道老婆的意思,无非是指前街的王二伯和娘两人彼此意思很明显。最匪夷所思的是,王二伯家里也养了一只猫,唉,公的,猫通人性。‎ 春来找到娘时,正是晌午,老人在隔壁自家院子里晒太阳。年关的阳光,饱满壮实,黄澄澄的,笼罩着整个小院。老人窝在椅子上打盹儿,时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猫。猫,灰不溜秋,乖乖地趴在屋顶的黑瓦之上,也在打盹儿,偶尔也睁开一双黄溜溜的圆眼睛,瞅一眼老人。猫的头顶,是天空,白云缱绻。‎ 春来对娘说的话意思很简洁,赶紧把这罪魁祸首的猫撵走,否则游客会跑光的。一家人的吃喝,都指望这客栈嘞。临走,他也和老婆一样,小声嘀咕道:“还是多为儿孙的脸皮想想吧。”‎ 猫毫不理会这人世间的曲直,到了晚上,依然是午夜,依然号啕不止。开始是在屋顶,看见老人拿竹竿来赶,嗖的一声蹿入夜色茫茫中,毫无踪迹。待老人刚进屋,它又在河边的老树上,远离着人群灯火,于夜幕下继续它长夜难挨的哀鸣。老人追赶了几次,便垂头丧气地坐在床上,一个劲地叹气:“前世的老冤家,你把你那猫放出来会死啊?”叹完气,关了灯,黑暗里一个人蒙着被子,呜呜地哭。不远处,猫在屋顶上叫得更欢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更为疹人。周庄午夜的神经,在这猫的叫声里被无限膨胀,膨胀到让人的脑袋快要爆炸了。这次,不仅春来客栈顶不住了,就连住在周边几家客栈的游客也是义愤填膺。‎ 天还未亮透,老人还在床上睡觉,春兰就旋风一般闯了进来,一边用竹竿撵着猫打,一边嘴里骂骂咧咧:“你叫,我让你叫!”猫躲在衣柜上,泪汪汪地看着老人。老人拦住春兰,郑重地说:“我保证,它今晚不再叫了。”春兰将竹竿摔在地上,一边走出屋一边回头往地上吐唾沫:“呸,不要脸的东西!”‎ 又是晌午,老人和猫,一个在院子的椅子上,一个在屋顶,又是在晒太阳,偶尔,彼此对望一眼。老人默默地坐了好一阵,然后站起身,对猫招了招手。喵呜——猫亲昵地应了一声,奔入老人的怀里。‎ 老人抱着猫进了里屋,坐在床上,拥入怀中嗯嗯嗯地哄着,像哄孩子睡觉一样。突然,老人一把扯过被子,捂在猫的头上,死死地勒住猫的颈脖不放。猫四条小腿拼命地乱蹬,蹬着蹬着,越来越慢。老人一迟疑,把手撒开,坐在床边大喘气。猫自个从被子里挣扎着爬了出来,一下子蹿上屋顶,缩在屋顶的瓦垄里,委屈地看着老人。老人忍不住泪水涟涟,一边哭一边埋怨不争气的猫:“没事你瞎叫什么?没事你瞎叫什么?”‎ 傍晚时,老人抱着猫出了门,她站在双桥上,对着河道尽头的一栋房子,忿忿地看了一眼,然后沿着河的另一头,夹杂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之中,走进了镇人民医院。‎ 医院里一位年轻的大夫听说老人要给猫找一种哑药,惊得不知所措。他不得不给老人解释,说这里是看人的医院,不看猫。看猫得去宠物医院。‎ 宠物医院?宠物医院在哪里?‎ 周庄没有,得去昆山,或者上海,您还是先去昆山找找吧,应该有的。‎ 按照大夫的提醒,老人抱着猫,坐上了开往昆山的大巴。大巴启动的刹那间,老人扬起头,默默地看着车窗外的周庄。‎ 世界在周庄的上空黑了下来。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营造了一种感伤的、令人不安的氛围,这为后文对老人烦躁心理的描写做了铺垫。‎ B.小说中的游客在矛盾冲突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老人的儿子、儿媳为了一己之私则把一只猫和一位老人推向了生存的绝境。‎ C.小说中“猫通人性”一语双关,既实指生活中猫通晓人性,也反衬出春来和妻子不能理解老人的内心。‎ D.小说中王二伯并没有直接出现,但作者通过春来老婆的暗指和春来娘的抱怨点出了这个人物。‎ ‎8.小说中有两处关于晌午情境的描写,有何作用?(6分)‎ ‎9.小说以“猫”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 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州举茂才,除温令 除:授予官职 B.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数:多次 C.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亡:死亡 D.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踵:脚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太守陈宠功曹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在郡何以为理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C.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永元,是一种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大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且只有一个年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 ‎(2)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村居初夏 陆游 暮境难禁日月催,腊醅初见拆泥开。‎ 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 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 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 ‎【注】陆游时年67岁,罢归故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有感而发。日月飞转催人老,诗人在晚年禁不住感慨万千而开酒释怀。‎ B.颔联描绘丰收景象。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伴着大雨声阵阵袭来。‎ C.颈联勾勒劳动者形象。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形象呼之欲出。‎ D.整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劳动情景,画面清新,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形象可感。‎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过去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 。”‎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3)《登岳阳楼》描写洞庭的浩瀚无边的诗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美国一些人的对抗性思维值得警惕,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防止美国借强力肆意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冲击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 ‎。美国一些人总是将赤裸裸的霸权行为包装得“_________”。一年多来,为了给对华施压“正名”,他们抛出了一套“美国吃亏论”,________有战略人士将对华关系数十年发展,同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列,称为二战结束后美国自损最重的三大对外政策错误。然而,空口袋______立不起来,语言游戏不管怎么重复,也难以_________。中美关系究竟处于怎样的状态,到底给美国带来了什么?事实是最有力的回答。2018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6335亿美元,较两国建交之初增长了252倍。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近日刊文指出,美中在国际商务中互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这是一大错误。‎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义凛然 竟然 往往 天衣无缝 B.慷慨赴义 甚至 常常 自圆其说 C.大义凛然 甚至 往往 自圆其说 D.慷慨赴义 竟然 常常 天衣无缝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吸引更多中国投资潜在所带来的经济好处被美方忽略 B.美方忽略吸引更多中国投资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好处 C.美方忽略对更多中国投资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好处的吸引 D.更多中国投资所带来的潜在好处被美方忽略吸引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何防止美国肆意借强力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对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带来更多冲击 B.如何防止美国借强力肆意维护自身霸权地位,给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带来更多冲击 C.如何防止美国借强力肆意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对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带来更多冲击 D.如何防止美国肆意借强力维护自身霸权地位,给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带来更多冲击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诗经》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自古就有研究,① :一曰汉学,一曰宋学,一曰朴学,还有一个,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前三种,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精华,它们的成绩,构成了今日所谓“国学”的基本资源。事实上,② ,它们的大多数结论,已经被常识化,而其研究思路,也成了专家和一般知识者对同类问题的基本认识模式。这种定型化,一方面,表示学术的成熟;另一方面,③ ,枯守家法,泥持陈说,始终未能突破经学本体和文学本体的困缚。‎ 21.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 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卢梭的墓志铭是:“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请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两人为其各写一则墓志铭。(5分)‎ 陶渊明  罗素  李清照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出访期间,应外国政要询问时作出的回答。“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正确政绩观的生动表达。“无我”和“有我”,道出了每一个有梦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的精神世界辩证法。‎ ‎“无我”是什么?是境界,是胸怀,是格局。“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自己,就是“无我”。‎ ‎“有我”是什么?是担当,是责任,是使命。面对矛盾时,有我;面对困难时,有我;面对挑战时,有我;面对斗争时,有我。‎ 阅读习总书记的两则语录,你有怎样的感悟?对“无我”与“有我”这个精神世界辩证法你有怎样的理解?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及含义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答案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偷换概念,第一段说的是“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并非是“诞生之日”。B项,张冠李戴,“《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错误,第一段说的是“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D项,“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二者是包容关系。‎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基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将论证推向深入。‎ ‎3.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强加因果,文章第一段说的是“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也可以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4.C【解析】C项,“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错误,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 ‎5.A【解析】B项,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不是青春小说受到追捧,而是中学生缺少阅读时间。C项,结合文本内容“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分析可知,“‘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D项,结合材料四“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分析,“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有误。‎ ‎6.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材料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可概括出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由材料一“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可概括出“读者有参与的乐趣”;由材料二“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可概括出“缺少阅读时间”;由材料二“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材料三“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等,可概括出“学习生活压力大”;由材料三“‎ 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可概括出“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 ‎7.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A项,“为后文对老人烦躁心理的描写做了铺垫”错误,小说虽然开篇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但老人在这部分文字之后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并不是烦躁的,而是闲适的状态。由第四段“正是晌午,老人在隔壁自家院子里晒太阳。……老人窝在椅子上打盹儿,时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猫”,可看出此时的老人并不烦躁。‎ ‎8.①第一处晌午的情境是平静闲适的,人和猫是和谐亲近的,暗示矛盾还没有激化。②第二处晌午写出老人内心的情感纠结,引出下文老人想要勒死猫的情节。③两处描写前后照应,形成对比,体现出老人心理的变化和处境的艰难,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第一处描写,写老人和猫都在晒太阳的情景,此时的老人和猫都在“晒太阳”“打盹儿”,老人“时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猫”,猫“偶尔也睁开一双黄溜溜的圆眼睛,瞅一眼老人”,表现了老人和猫和谐的关系;第二处描写,写老人和猫依然是在晒太阳,偶尔对望一眼。老人默默地坐了好一阵,然后对猫招手等一系列动作和行为,既写出了老人内心的纠结,又引出下文老人想要勒死猫的情节。从结构、人物和主题的角度思考,两处描写相互照应,形成对比,体现了老人心理的变化以及处境的艰难等。‎ ‎9.①小说以猫为线索,依次写了猫叫引发游客退房、春来夫妻要求赶走猫、老人带猫离去等内容,情节集中紧凑。②猫的命运实际上喻示着老人的命运,对猫的描写和对老人的描写,二者互相衬托有助于对老人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和表现。③通过猫最后被带走的情节设计,暗示了老人无法获得想要的幸福,也折射出年轻人不能理解老年人的感情生活和心理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重把握“猫”对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小说标题是“屋顶上的猫”,开篇写猫和老人之间的和谐,接着写因猫叫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年轻人与老人的关系,最后以老人送走猫暗示老人的情感生活没有着落,故“猫”是文章的线索,串起小说的情节,小说紧紧围绕“猫”来叙述故事,使小说情节紧凑;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猫是老人的象征,猫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也暗示老人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从主题的角度分析,猫的悲剧暗示了老人的悲剧,表现了年轻人不能理解老人的思想情感的现实。‎ ‎10.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恒亡其半”,“亡”如解释为“死亡”‎ ‎,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是说“(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亡”意思应该是“损失”。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拿。A项,“为太守陈宠功曹”中“为”是动词,担任;“为天下笑”中的“为”是介词,被;C项,“皆尽其能”中“能”,是名词,能力;“不能及”中“能”是能愿动词,能够、可以;D项,“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中“之”,是代词,指代洛阳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之”是结构助词,的。‎ ‎12.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以年号纪年,且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3.(1)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 ‎(2)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好侠”应理解为“喜好行侠仗义”,“尚”应理解为“崇尚”,“气力”应理解为“力气和武艺”,“数”应理解为“频繁”,“剽轻”应理解为“强悍轻捷”。(2)“德”应理解为“恩德”;“立祠安阳亭西”应理解为“(为其)立祠(于)安阳亭西”,是省略句,也是状语后置句,即“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弦歌”应理解为“伴着礼乐”;“荐之”应理解为“献上祭品”。‎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参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 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治政的名声广泛流传,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辞让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贤明有才能的人;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听了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开始知名。‎ 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朝廷任命他为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道路停宿。那些放牛的人,经常说将牛交给王涣了,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用法律严格地纠察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他因考核妖妄言论不符合实情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发现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 无论是城市中的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的,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几案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 延熹年间,桓帝事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惟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任峻在威猛方面超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1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B项,“食叶的蚕声伴着大雨声阵阵袭来”理解错误,从诗中来看,“食叶蚕声白雨来”应是食叶的蚕声就像大雨的声音,极言养蚕之多。‎ ‎15.①含意:仕途自古就充满了艰险,令人忧惧,年近花甲时终归农村确实是快乐的。②情感:表达了诗人晚年回归农村自得其乐的心情;也隐含了诗人晚年政治抱负终难施展,借农村生活排解愁绪的情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仕途自古就充满了艰险,令人忧惧,年近花甲时终归农村确实是快乐的”。由尾联的“乐”和上文所写的农村生活来看,“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白首为农信乐哉”,诗人说粗陋饭食也可以饱腹,虽是短布麻衣却也是新裁,年近花甲时终归农村确实是快乐的,这些信息表现出诗人对晚年回归农村的生活是满意的,是自得其乐的。结合注释“罢归故里”这一背景和陆游的生平可知,诗人晚年罢归故里,报效国家的志向难以施展,“宦涂自古多忧畏”只不过是他的自我开解,“白首为农信乐哉”只不过是他的自我安慰。‎ ‎16.(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7.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慷慨赴义:指意气激昂得去为正义牺牲生命。文中是在讽刺美方假装正义,并没有说到献身,应用“大义凛然”。‎ 竟然: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甚至:连词,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根据文意“有战略人士将对华关系数十年发展,同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列”,文中强调的是进一步,层层递进,应用“甚至”。‎ 往往:副词,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副词,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文中讲的“空口袋立不起来”,是较客观的一种规律,用“往往”。‎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文中美方是在使自己的谎话圆满,故用“自圆其说”。‎ ‎18.B【解析】A项,语序不当,“潜在”应当用来修饰“经济好处”,不能放在“所带来的”之前。C项,强调的是“吸引”,不符合此处强调的“潜在经济好处”。D项,“被美国忽略吸引”语序不当。‎ ‎19.D【解析】通过分析语句,可知“借强力肆意”存在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应改为“肆意借强力”,排除B、C两项。“对……带来……”属于介词的搭配错误,应该是“给……带来……”,排除A、C两项。‎ ‎20.①约有四个代表系统(大致有四个方面) ②不只是学术资源 ③也滋生了因循和守旧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段文字主要讲有关研究《诗经》出现的一些问题。第①处从横线后的“一曰汉学,一曰宋学,一曰朴学,还有一个,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看,应是对四点的总说,可填“大致有四个方面”。第②处要注意与横线后的“常识化”照应,后面说到大多数结论已经被常识化了,所以前面强调主体为“学术资源”。第③处要注意概括横线后一句表达的意思,后面说到“枯守家法,泥持陈说”,这是一种因循守旧的做法,这里可填“也滋生了因循和守旧”。‎ ‎21.对人类的痛苦素有悲悯之心。(罗素)‎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能力。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要考虑人物的事迹或功劳,可用其本人写的名句,也可以参考别人该人物的评价。如陶渊明,一生清廉,少有高趣,不同流合污,好饮酒,有兼济苍生之志。奈何时逢乱世,遂罢官归隐田园,饮酒作诗,耕读为乐。‎ ‎22.【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考生要把握两个问题,一是“无我”,二是“有我”。以上两个问题都体现了人们处世的姿态。从“无我”理解可以立意为:淡化个人利益、超脱世俗追求、高尚人生境界。从“有我”理解可以立意为:承担责任、用于担当。要注意在把握材料中命题的同时,要结合现实生活,对命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拓展,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才能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 ‎【参考立意】①要做好“无我”或“有我”的选择②“无我”境界,境界,是胸怀,是格局 ‎③要有“有我”的担当、责任和使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