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16)

‎2018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 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 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 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成药凭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备受世界推崇。‎ 答案 B 解析 A项原文是“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强调有个逐渐的过程,选项曲解文意。C项“国际话语权丢失”于文无据,无中生有。D项“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备受世界推崇”不当,原文是“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并非选项所说“备受世界推崇”,夸大其意义了。‎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E.材料一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答案 CE 解析 C项“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表达不妥,“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以偏概全。E项“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表达不妥,材料一报道的不是时效性较强的内容。‎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第一问: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第二问:只有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发挥我国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才有可能顺利地解决相关的国际地位、海外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等问题。‎ 第三问:提升法律意识,做好秘方保密工作,利用相关的法律积极注册,保护知识产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 %)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摘编自2017 年4 月l 日《光明日报》)‎ 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 助力创业创新》,2017年3月20日)‎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2017年3月16日)‎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材料二表明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难以筹到启动资金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C.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 D.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答案 B 解析 A项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不全是毕业后的大学生。C项“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说过头了。D项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说明“过程比结果重要”。‎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B,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显示了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直截了当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二、四关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而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E.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答案 AB 解析 C项“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表明被访问者的乐观态度有所保留。D项材料二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报道,而非关注大学生如何创业。E项材料三没有呈现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 ‎6.根据上述材料,对想休学创业的大学生,你有什么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要选择合适的创业时机;②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③要有信用意识,远离信贷陷阱;④要端正心态,不要害怕失败,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问题直击 文本阅读选择题增多是课标卷的一大特色。命题者在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三大文本选择题设置上有同有异,尤其是实用类文本选择题设置很有特色,富于变化。考生往往感觉不到实用类文本选择题的鲜明特色,依然沿用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主要方法——比对法,不会根据选项内容设置上的不同特点判断思考。另外,它还需要一项特殊的能力——图文转换能力,这种本来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中考查的内容移植到文本阅读中,考生一时转换不过来,适应不了。看来,答实用类文本选择题,既要用常规的答选择题的方法,又要摸索出其特别的方法。‎ 一、精准用好常规方法——比对法 实用类文本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概括和推断能力,其中信息的等值转换能力是其重点,这一点与论述类文本中的选择题没有多大区别,2017年三套全国卷的试题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这种比对法也应该在这块内容中精准使用。不过,比对主要是用在词语和句意理解的比对上。‎ ‎1.比对词语,看选项与原文在词语的程度、范围、时态等方面有无改变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Ⅲ)‎ 原文: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选项: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分析:原文用的是“直接”一词,选项暗含的是“全部”,一词之差,选项把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夸大了。‎ ‎2.比对句子,看选项与原文在某个(些)关键句子上理解是否一致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Ⅱ)‎ 原文:(1)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2)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选项: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分析:垃圾具有资源属性和污染属性,如果“不按要求扔垃圾”(再次把垃圾放错了地方),就会更加污染环境。因此,原文并没有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不准确。‎ 二、强化答选择题的特别之法 ‎1.读懂图表,准确判断从图表中提取出来的文字转述信息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不只是考查实用类群文阅读能力,也在考查对图表这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综观2017年全国三套试卷实用类文本的选择,均有图表文本,而且设专题考查,如全国卷Ⅱ第7题,全国卷Ⅲ第7题,全国卷Ⅰ第8题的5个选项有3项是图表理解。因此,必须具备对图表的解读能力和对转换后的文字信息的判断能力。‎ ‎(1)读懂图表 首先要阅读图表中的文字,包括标题、图例及注释,确定图表的基本内容;其次看图表中各项内容,尤其要会看数据两头(多与少、大与小)及其比例关系,判断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或发展的整体趋势。最后,关注文本中对图表内容的相关表述文字。‎ ‎(2)掌握判断技巧 ‎①判断对图表基本内容的转述是否准确。‎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材料二:‎ 选项: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分析:该项是对图表基本内容的判断,读懂图表的文字信息对判断至关重要。‎ ‎②判断数据意义是否准确。‎ a.对图表中的数字“两头”及其差别转述是否准确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Ⅲ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分析:选项A、C、D均是对数字“两头”及其差别的判断。b.对图表中的数字变化或发展趋势的判断是否准确。这一点是判断最主要的部分。如上面的B项是对博物馆事业增加值上升态势的判断,其中“均”字判断错误,因为2003年的增加值较上年减少了。‎ ‎③判断把数字转换成文字后的用词是否准确。假如图表中的数字为“94.6%”,用模糊文字表述为“绝大多数”,“50.9%”可表述为“半数左右”等,要看这些文字与图表中的数字是否相称。‎ ‎④把图表内容与文本中的相关文字结合起来,辅助判断。一般而言,如果文本中带了图表,就会有文字说明或解释。把这些文字抓住,对准确判断相当重要。‎ ‎2.立足文本,看信息推断是否合理有据 过去,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是放在论述类文本中考查;现在,转移到实用类文本中考查了。因此,立足于文本文字(包括出处信息),看其推断是否合理、有据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例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8题E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具有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是推断文字,这则材料选自中国最权威的报纸——《人民日报》,据此看来这一推断于文有据。相反,B项“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也属推断文字,但不正确。“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这一点没有错,错在“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推断于文无据,主观臆测。‎ ‎3.抓住关键词语,看对原文的概括文字是否准确 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的考查也是选项内容,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就是这方面内容。这时,用比对法就无法应对了,需要对相关段落划分层次、提取关键词语加以概括才能应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 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 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l小时。‎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答案 B 解析 A项“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于文无据。C项“取决于”说法太绝对。D项“最直接原因”错误。‎ ‎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答案 BC 解析 A项纸质图书2015年的阅读量高于2014年。D项“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E项“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 ‎3.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制定《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