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襄州一中 宜城一中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当代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把握中国的大国气质,对于理解中国外交内政是很有帮助的。 ‎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 下列关于“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大国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B. 中国的大国气质之所以更稳定、更具有特续性是因为中国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有着最长的历史,其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 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的独特价值体系,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D.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中庸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B. 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C.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一贯延续性的历史,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不会形成更稳定、更持续性的大国气质。‎ B. 只要因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就能够生成天地万物的和谐。‎ C. 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蕴含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深受中华文明独特价值体系的影响。‎ D.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 稳为”“ 顺势而变”的大国气质,是顺应中国当前外交内政形势的。‎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文中是“相对稳定”;B项,“最长的历史”少了“连续性”;C项,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不是逐层深入。‎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将文中的必要条件变成了充要条件,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泉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 ‎②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 ‎③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 ‎④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痛心的树桩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 ‎⑤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 ‎⑥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最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⑦“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流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 ‎⑨“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我肯定地说。 ‎ ‎⑩说完之后,就再没有言语。我们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槐树被雷击而折断的情节引起阅读兴趣,接着以“拦腰断”“ 裂开四块”的细节描写渲染槐树死去的惨状,奠定了全文伤感的基调。‎ B. 全文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表达出对槐树真挚依恋的情感;长短句搭配,使得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C. 文章中的“小儿”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在文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把文中人物的心灵带到高尚的境地。当“我”沉浸在失去老槐树的伤感中时,“小儿”引着“我”发现了生命的“泉”,使“我”悟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 D. 文章的语言在朴素中蕴含着哲理,并且哲理的阐发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从身边的一棵槐树告诉我们,生命是顽强的,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顽强地生活。‎ ‎5. 结合文本,赏析第3段划线句子“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 ‎6. 文章写的是老槐树,却以“泉”为题,这有什么好处?‎ ‎【答案】4. A 5. ①运用比喻,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②句式上:采用结构相对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贯通,语言富有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美感,表达出作者对槐树的喜爱之情。 ‎ ‎6. ①修辞上,以“泉”为题,用比喻表达哲理更加生动形象:老槐树拦腰折断后剩下的树桩在月光下,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就像泉水绽出的涟漪,生动形象地写出老槐树和泉两者之间的形似之处。②主旨上,以“泉”为题,寓意深刻:击不垮的老槐树和毁不坏的泉眼有相通之处,它如泉眼一样,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寓意生命的顽强和不息,是很深刻的。③表达效果上,以“泉”为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文章的开头,B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内容,D项考核语言,其中A 项,“全文伤感的基调”错误,全文基调“哀而不伤”。‎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文中的句子的题目,要求赏析“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从艺术手法上看,“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是比喻的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从句式上看,采用结构相对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贯通,语言富有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美感,表达出作者对槐树的喜爱之情。‎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题目,注意从内容、手法和主旨以及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手法上看,以“泉”为题,用比喻表达哲理更加生动形象:老槐树拦腰折断后剩下的树桩在月光下,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就像泉水绽出的涟漪,生动形象地写出老槐树和泉两者之间的形似之处;从主旨上,以“泉”为题,寓意深刻:击不垮的老槐树和毁不坏的泉眼有相通之处,它如泉眼一样,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寓意生命的顽强和不息,是很深刻的;从表达效果上,以“泉”为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材料一】 ‎ ‎《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旨在记录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其主题为“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聚焦于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其研究目标为:阐明精准扶贫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丰富过程,揭示取得的成效、经验,分析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促进精准扶贫实践的对策建议。 ‎ 报告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一方面,要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通过产业扶贫和就近就业相结合,来拓宽贫困人口灵活就业和增收的途径。西部地区还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劳务对接工作,依托当地产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贫困人口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贫困省份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强化与东部帮扶省市的劳务对接关系,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 ‎【材料二】 ‎ 中国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 德国《时代》周报前任总编辑、国际问题专家提奥·索默说:“上世纪70年代中国那些极度贫困地区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在短短30多年间,中国已转变为一个发展动力十足的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7亿多人脱离贫困,是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外界评价中国政府成就时,这一点绝不容忽视”。澳大利亚商务论坛主席埃文斯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在减贫脱贫方面,“中国是个英雄”。 ‎ ‎“贫困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古今中外的众多事实证明,市场无法解决不平等问题,所以政府干预是必须的。”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减贫脱贫成就举世瞩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脱真贫、真脱贫,这个提法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是彻底摆脱贫困,不会返贫;二是不仅仅指收入上升,而且要保证群众生活质量,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都得到根本性改善,从而真正过上美好生活。他说:“这一要求是对扶贫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全球减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材料三】 ‎ 我国2013年11月提出的精准扶贫,关键词聚焦在“精准”二字。当前如何做到精准,运用好大数据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可以用得上的大数据类别包括气候数据、地理数据、人口数据、价格数据、文本数据、图像数据、音频数据、交通数据、互联网搜索数据、生命科学数据等。 ‎ 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够为精准扶贫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通过科学分析气候和地理数据,我们能精准判断在特定地区、特定地貌、特定环境下的农村适合种植什么作物。采集当地和全国性报章杂志等文本数据和广播电视农技节目的音视频数据,能归纳出近几年公众媒体对于某些经济作物的推广报道偏好,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农作物。通过互联网关键词搜索数据进行舆情分析,能精准判断未来市场对于某些农产品的需求走势、市场分布、价格区间、品类标准、包装喜好等市场因素,从而按照市场需求精准生产。将大数据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相结合,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 ‎【材料四】 ‎ 科学评估助力精准扶贫。减贫脱贫成效如何,既要用数字说话、善于运用第三方评价,更要看到老百姓的实际脱贫成效。有的评估指标过分依赖数字,反而有失准确性。比如,评估一户人家是否脱贫,有评估机构全用数据去评估:每人四季衣服应有多少件?鞋子多少双?粮食多少斤?床有几张?引起一些村民的反感。用好第三方评估这一新生事物,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中央相关部门不久前表示,要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推进信息共享,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和检查评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在“互联网+”时代,应积极搭建贫困农民办事不出门、卖货在网上的“互联网+脱贫”新模式。贫困地区的政府应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农产品销路。用扶贫数据平台实现扶贫的精准,让扶贫对象与帮扶部门的信息实现精准到人,让扶贫进入、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实现中国贫困人口的“脱真贫、真脱贫”,首先要搞好精准扶贫脱贫的顶层设计,然后要关注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从而取得真实效。‎ B. 大数据的合理运用,能为精准扶贫带来好收获。它能精准判断未来市场对于某些农产品的需求走势等市场因素,从而使农作物按照市场需求精准生产。‎ C. 中国精准扶贫在短短30多年间,就使国家那些极度贫困的地区不复存在,使中国已转变为一个发展动力十足的国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D. 在“互联网+”时代,精准扶贫要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西部地区只要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或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就能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 B. 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大数据,不仅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还能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C. 中国减贫脱贫的速度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精准扶贫”的政策和策略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D. 中国减贫脱贫的巨大成就主要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贫困户接受政府的扶助后就能减贫脱贫,不会返贫,真正过上美好生活。‎ E. 运用数据对减贫脱贫进行评估是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用数字去衡量减贫脱贫的成效,又不能过分依赖数字,否则可能会有失准确性。‎ ‎9. 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当前及今后精准扶贫的对策或措施。‎ ‎【答案】7. C 8. CE ‎ ‎9. 对策或措施:①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②合理运用大数据平台,指导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种植。③善于运用第三方科学评价,让扶贫进入、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④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精准扶贫是在2013年提出的,所以“30年”不对。‎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化;B项,少了一个前提条件“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相结合”;D项,‎ 将“政府的扶助”作用扩大化。‎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中国当前及今后精准扶贫的对策或措施,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今后要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当前如何做到精准,运用好大数据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贫脱贫成效如何,既要用数字说话、善于运用第三方评价,更要看到老百姓的实际脱贫成效。有的评估指标过分依赖数字,反而有失准确性”“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余庆传 王世贞 余征君,讳.庆。王父希犹为南昌之定安人,生橘泉公禄,博学工诗,尤善岐黄业。壮而念定安狭瘠,不足以展,乃西游湘汉。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 征君甫七岁,而有大人志,诸公属以偶对,辄应若响。叹曰:“是儿,国器也。”以是橘泉公益重。弱冠..补弟子员。中州属文以气胜,而征君独传于理,其词藻足发之,屡试学使者辄冠其曹偶,而至大试,则数奇,凡四试皆北。又试为戊午,其文已中鹄矣,至署榜而有轧者,两罢之。征君不为阻,又再试为甲子..,司理①长矣,从征君试而独得魁选。征君既稍自愉快,已而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顾汗血,立享千金,乃不如骥之子,而奈何逐逐盐车于太行之崎岖乎?”乃谢不赴有司试,而考筑河之湄,凿池、编篱、浇花、荣竹木,日召亲知文酒会,甚适也。征君既为诸生祭酒..,束贽请益者众。 ‎ 予里人秦生被诬,杖且死,犹坐系不得出,征君脱骖马赎之出,而医药之,得不死。他日,之别墅,遇有夫妇哭甚哀,问知其有巨室逋,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室,自为券以代而解。征君所行德甚众,然不以自名。其受人德,则缕缕热中不亟报不止也。事橘泉公无违色。既以考终,柴毁骨立。每念不能终养公,泪交下于颐。 ‎ 少能诗,晚而渐入唐格。能文,能书,旁晓星历之技。盖都邑既欲以公应辟书不果,则以应岁荐,甫治装而病卒矣,年仅五十七。 ‎ 赞曰:余所睹博士师弟之荐征君牍,抑何其详至委曲也。汝南故善“月旦评”②,今犹有古之遗也。夫以其文俳故不志,志大都云司理之治晋陵。余以是传之。 ‎ ‎ (选自《固始县志》,有删改) ‎ ‎【注】 ①司理:官职名,文中用作人的称谓。②月旦评:指评价人物。‎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B. 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C. 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D. 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乃避忌,古时用在皇帝或尊长名前,表示尊敬。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文中的“讳庆”,应是余征君的名,即“余庆”。‎ B.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C. 甲子:中国特有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国古代历法中,将十二天干和十地支按固定顺序相互配合,组成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此处则是纪年法。‎ D. 祭酒:古礼,祭祀宴飨时,由最年长者举酒以祭于地,故祭酒为尊称,泛称年长者或位尊者,后来慢慢演变为官职名称。文中的“祭酒”指的是老师。‎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征君年少时就有才名,人们视之为“国器”,但他命运不好,常常落榜。后来应“岁荐”时,因生病去世而终于没能成行。‎ B. 从文中人物间的关系看,希犹生橘泉公,橘泉公生余征君,因此文章第一段中的“王父”当解释为“祖父”的意思。‎ C. 在某次科举考试中,余征君的儿子跟他一起参加考试并得了第一名,他却再次落榜,之后他就放弃了以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念头。‎ D. 为了排遣科考不利带来的失落和无奈,余征君在河边寻找适宜的地方筑室居住,与亲朋好友饮酒作诗,日子闲适自得。‎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壮而念定安狭瘠,不足以展,乃西游湘汉。 ‎ ‎(2) 征君所行德甚众,然不以自名。其受人德,则缕缕热中不亟报不止也 。‎ ‎【答案】10. B 11. C 12. D ‎ ‎13. (1) (橘泉公)长大后考虑到定安地方小而贫穷,不能用来施展自己的才能,于是向西在湘汉一带游历。 ‎ ‎(2) 余征君做的善事很多,但并不借此而自夸而求取名声。他受人恩德,却一丝丝(牢记心头),急着(报答),不能马上报答不肯停止。‎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所至”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病者”作“起”的宾语,不要断开;“焉”作“家”的状语,不要断开;“于氏”作“娶”的宾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 项,应为十天干,十二地支。‎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原文中他拒绝参加官府举行的考试,放弃了以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念头,所以“为了排遣科考不利带来的失落和无奈”说法有误。‎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壮:长大后;念:考虑;狭瘠:地方小而贫穷;游:游历;行德:做的善事;自名:自夸而求取名声;亟:马上。‎ 参考译文:‎ 余征君,名庆。祖父希犹是南昌定安人,生儿子橘泉公,名禄。学问广博擅长写诗,尤其精通医药。长大后考虑到定安地方小而贫穷,不能用来施展自己的才能,于是向西在湘汉一带游历,(后来)‎ 到了固始。在那儿凭着自己的岐黄之业治好了病人,固始的士大夫特别认为他有才能,于是在那儿成家。娶妻于氏,生了征君。 ‎ 我的同乡秦生被诬陷,受拷打将要死了,还是因罪关押在狱中不能出来,征君解下自己的马把他赎了出来,并且给他寻医问药,秦生得以不死。某一天,征君到别墅去,碰到一对夫妇哭得很悲伤,询问后知道他们欠了豪门的债,将要把妻子卖了来还债,(征君)急忙赶到富豪家,自己写了一张欠条来代他们还债而解除了那对夫妇的困境。余征君做的善事很多,但并不借此而自夸而求取名声。他受人恩德,一丝丝(牢记心头),急着(报答),不能马上报答不肯停止。余征君侍奉橘泉公始终和颜悦色。父亲去世后,他悲伤过度,以至于形体消瘦憔悴。(后来)每次想到不能奉养橘泉公以终其天年时,就泪流满面。‎ 余征君年少时就擅长写诗,晚年渐渐有了唐诗的格调。(他还)擅长写文章,擅长书法,又旁通天文历法。大概是京城因为想让征君应征而没有成功,就又让接受岁荐,(他)刚整治行装却因病去世了,年仅五十七岁。‎ 赞曰:我所看到的征君的学友们推荐他的文案,是那么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汝南这个地方向来喜欢品评人物,至今遗风犹存。大概是因为他文章言辞诙谐而没被列入方志,方志所记的几乎全部是说司理治理晋陵的政事。我因此为他写了这篇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 题滕王阁 王安国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注】王安国是王安石四弟,王安石在《平甫墓志》中称王安国“年十二,出其所为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惊焉。自是遂以文学为一时贤士大夫誉叹”。据说,此诗为王安国十三岁时所作。‎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开门见山,用平叙笔墨写滕王阁的来历和现状。 “枕碧流”,点出高阁所在,它安然高卧于一派深碧的滚滚江流之上。这一联对滕王阁虽有空间形势的交代,但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叙写,上句写昔,下句写今。‎ B. 颔联虽紧承首联,但着重从空间着眼,写滕王阁这块胜地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沧桑之变。“几经”和“偏照”,强调变迁的匆忙和兴废的无常。在自然和人事的隐隐对比中,包含着无限的吊古之思,今昔之感。‎ C. 颈联运用远近结合手法写出了滕王阁背城面江的独特风光。“树密”、“ 千家”,写近景,千家栉比,市井兴旺,给人以繁荣之感;“天际”、“ 一叶”,写远景,一叶扁舟,摇曳而过,具有淡远闲逸之趣。‎ D. 尾联“极目”一词在意念上与前句“天际人归”紧密相关,“沧波”与首联“碧流”遥相呼应。放眼江流,气象万千,和“西山重叠乱云浮”描绘出一幅意境辽阔壮远的画面。‎ E. 此诗大概为王安国十三岁时所作,而王勃写《滕王阁序》年龄也不大,才华横溢文中。两人都是早慧的诗人,都在青年时代登临滕王阁,留下了为人传诵的名篇,这是唐宋诗坛上的佳话。‎ ‎15. 此诗的尾联与王勃的《滕王阁诗》的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无论是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①从表现手法上看,两首诗的尾联都采用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极有韵味。②从内容上看,两首诗的结尾都表达了滕王阁这块胜地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沧桑之变和盛衰无常的感慨。‎ ‎【解析】‎ ‎14.‎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E项考核内容,B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意境,其中B项,应是着重从“时间”着眼;D项,意境错,应为“苍茫缥缈”。‎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对比阅读的题目,要求对比此诗的尾联和王勃的滕王阁诗尾联艺术手法和情感的相同之处,从手法看“槛外长江空自流”“西山重叠乱云浮” 都采用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极有韵味;从内容看两首诗的结尾“极目沧波吟不尽”“阁中帝子今何在”都表达了滕王阁这块胜地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沧桑之变和盛衰无常的感慨。‎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之景,把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他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 。 ‎ ‎(3)《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 ________ ”。‎ ‎【答案】 (1). (1)落霞与孤鹜齐飞, (2). 秋水共长天一色。 (3).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3)既自以心为形役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鹜”的写法。‎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今年的头场大雪就这么纷纷扬扬地下着,我俩踏着碎琼乱玉,走走停停,拍了很多雪景图,也留下了不少快乐的心情。 ‎ ‎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时常谈及从前的科研工作,条件异常艰辛,以致冬日里席不暇暖。 ‎ ‎③俺王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激两位大人的恩典,结草衔环 ‎,一定会报答你二位的。④随着电影《芳华》的热映,严歌苓再次走进人们视线。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二十出头的严歌苓就凭借电影文学剧本《无词的歌》声名鹊起。 ‎ ‎⑤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 ‎⑥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创造的辉煌连西方各国也要望其项背。‎ A. ①④⑤ B. ②⑤⑥ C. ③⑤⑥ D. ②④⑤‎ ‎【答案】B ‎..................‎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贫困群众既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更是脱贫攻坚的对象。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B. 前不久,一个靠近高铁站的的士等候区发生一起广告牌起火事件,经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扑救,火势被扑灭,事发地离高铁站 200 多米,对旅客进出高铁站未造成影响。‎ C. 杨洁篪在白宫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马斯特和总统高级顾问库什纳,双方讨论了有关加强中美在重要双边领域和国际事务上的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D. 2月3日,我国首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的长度仅有30厘米,相当于一个鞋盒的大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逻辑语序不对,应为“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B项,“火势”与“扑灭”搭配不当;末分句主语残缺或是偷换主语,改为“这一起火事件对旅客进出高铁站未造成影响”。 C项,“讨论了……交换了意见”句式杂糅,应删掉“交换了意见”或改“讨论了”为“就”。‎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讨论了……交换了意见”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五一假期将至,我代表家父、家母真诚邀请伯父、伯母在适当的时间到寒舍做客。‎ B. 在毕业二十周年聚会上,老班长很荣幸地作为班级代表向老师们汇报了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C. 化学竞赛夏令营报名即将截止,来不及回家和您磋商,只能擅自做主先报了名。‎ D.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改进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B项,“荣幸”使用对象错误。C项,“磋商”多用于正式场合,表示双方仔细商量和研究并交换意见。此处使用错误。D项,对学校领导不能用“责成”。‎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人类的文化,从总体上来说, ①_________。而这种交流融合必须通过翻译。作为中国人,要想与世界进行交流,就离不开与其他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现代社会中,翻译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仅仅掌握了外语是不够的, ②________。无论是文化的交流,还是国际贸易都离不开翻译。翻译不仅是机械的语言转换, ③__________。如果对本国与对象国的文化缺乏了解,要做好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 ‎【答案】 (1). ①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2). ②学好母语同样是翻译的基本功; (3). ③也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 (类似意思亦可)‎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这种交流融合必须通过翻译”可知应该填写“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第②空根据后面的“如果对本国与对象国的文化缺乏了解”可知应该填写“学好母语同样是翻译的基本功”;第③空根据前文“无论是文化的交流”可知应该填写“也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 ‎21. 下面三段有三处逻辑不当,请参照①的方式,修改另外两处。 ‎ 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指纹识别技术相似,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的生物基础,使人脸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计算机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后,与数据库图像进行比对,完成识别过程,人面识别的准确率越高,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就越高。面部识别技术非常适合用于机场、地铁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安保。 ‎ ‎①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人脸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是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的生物基础。 (2). ③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越高,人面识别的准确率就越高。‎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的生物基础,使人脸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人面识别的准确率越高,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就越高”因果倒置,应为“人脸具有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性,使面部识别技术具有了生物基础”“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越高,人面识别准确率就越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材料一:2017年12月16日,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在京逝世,他在生前不止一次描绘过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屠岸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就会缺乏精神上的丰富和优雅,就不会百花盛开、生气勃勃。 ‎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发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然而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道路上,却不甚平坦。从1920年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至今,一个世纪即将过去,古代典籍对于当下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已然成为天书,传统诗词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对于这种现状,很多人表示出担忧。但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又让我们欣喜之感油然而生。 ‎ 面对以上现象,假设你所在的学校将举行以“我心中的诗歌”或“我与诗歌同行”为主题的论坛活动,你将作为班级代表参加,请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恰当引用学过的诗句;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和诗文同行 ‎ “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我和古诗文同行。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常被逼着背唐人的名诗名句;一背不出来,父母便不客气的一拍桌子:“你心放到哪儿去了?背!”我被父母那凶神恶煞的脸给吓呆了,但泪只能往心里流——“不准哭!背!”母亲的竹板“啪”的一声摔在桌子上。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多么恨李白、杜甫,甚至还“恨”屋及乌,“为什么?焚书坑儒为什么不发生在现在?”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本能的对古诗文表示反感——“我永远也不要再看见你们!”‎ 上初中了,与我打交道的只有那么几个朋友——土气的语老头,洋气的英小姐,神秘的理先生。或许是由于语文功底厚的缘故吧,我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在班上,不,在全校一直都是数一数二的。这回,我可爱屋及乌了,对文言文也特别感兴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记得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带着微笑面对着使我无数次难堪的“老仇人”。不,对不起,应该是“老朋友”。有了初一,就有十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带者一泻千里的狂潮,我一股脑儿地扎进了古诗词,像书虫那样咬文嚼字。望着儿时留下的痕迹,我的心猛地一酸,眼泪如同滂沱大雨般刷刷而下。《唐诗三百首》早已成了老鼠的肚中食,《民间诗词》也被蛀虫咬得千疮百孔……面对这“惨不忍睹”的情景,我无奈地摇摇头,喃喃地自言自语:“我爱你们,真的,百分之百地爱你们……”——平生第一次,我对诗文说出了藏在心底很久的话。‎ 岁月无情,我带着对童年的无限留恋步入了高中。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我当然无暇顾及那些“老相识”了;不过“有缘千里来相会”,想不到我不仅有机会去接受“旧雨”的滋润,还有机会去接受“新知”的陶冶。“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我大声地吟诵着,沉醉于古人的精华词句中,“敝帏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我又沉溺于先圣先贤们的治家之道中了……‎ ‎ “装作漠不关心,不愿想起你……告诉我星空在哪头,那里是否有尽头……让你知道我爱你。”我默默唱着《星语心愿》,祝福着你——古诗文!你听到了吗?我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写作时,首先应当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本题由两则材料构成,审题时应找到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即都是围绕诗歌具有的价值意义来说的。可以立意为:①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当下仍应熠熠生辉;②诗歌不仅关乎个人,还与民族、国家精神息息相关;③诗歌是蕴含人生真理的宝藏,亟待人们去开采;④我读诗、我学诗,我快乐;⑤诗词是人们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归宿;⑥我的“诗歌之旅”。行文时,在观点明确、层次清晰的同时,不要忽视材料中的任务指令“发言稿”,即考生需注意发言稿的文体特征。发言稿应有听众意识,文章写作的对象是全校同学,因此语言与内容要使他们易于接受。同时还要注意恰当引用“学过的诗句”和发言稿格式。‎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量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 表态 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 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须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