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语文试卷(蚌埠九中5) Word版含答案
注意事项: 县(区): 学校: 姓名: 准考号: 签名: 蚌埠市教师“我为高考命题”语文学科试卷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语文 第 1 页 共 9 页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 密 --------------封------------------- ------------------------------------------------------线----------------------------------------------------------------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3 小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 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 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 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 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 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 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 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 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 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 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 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 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 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 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 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 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 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 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 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 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 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 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 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 语文 第 1 页 共 9 页 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 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 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 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 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 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 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 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 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 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 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 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 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 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 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 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 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 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 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 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 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 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三贝先生家训 语文第 9 页 共 9 页 沈从文 年高有德的三贝先生不幸于今年正月初四日“遽返道山”了!这在 C 城是一种惊人的 骚动,重大的损失。当三声落气炮响过后不到五分钟,全县城人便都在纷纷议论他的“平 生大节”了。大凡贤者身后,总有一部分不能了解他伟大人格的人,常常立于反对方面, 加以攻讦诋毁。三贝先生自然也不是例外。也许是他太好——不然,便是 C 县的舆论太不 公允了: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见了一个卖豆腐或卖落花生的小贩,问他“三贝先生如何”, 他答复了你所问以外,必定还附带一句奚落三贝的话,如“那个吝啬鬼”或“那老怪物” 一类的言辞。 据说三贝是无疾而终的。这正是一般“积德厚福”之人应有的事。不过,从田大伯妈 处得来的消息,则又明明是因问他做校长的那个儿子索退抚育费不得而气死的。田大伯妈 是与三贝有瓜葛的人。她女婿曾拜认过三贝隔房堂弟做干崽,大概这话总不是全无把柄! 总之,三贝先生是今年正月初四日午时死去了。是“无疾而终”还是“气伤肚肠”而 死的,不是我们应措意的事,很可以不必再过问。倘若是真有那种好揽闲事的人寻根究底, 只指示讣闻给看就得了;讣闻明明载着“享年七十有八……无疾而终”。 三贝是有钱有势的人,丧事自然是非常之热闹。他第五儿子是现在县署第二科的科员, 第六儿子——就是有气死老子嫌疑的那个——又是中学的校长,儿孙又多,因之出殡那一 天竟有许多人执绋。有用松柏枝扎成的香亭,有用白布缠就的灵轿,有十来个敲法器的大 师傅,有各种无字的脚牌,有朱红绫子的铭旌,有写上“典型犹存”或“里失贤者”的挽 联和祭幛,有两堂锣鼓及一队细乐,有一队制服整齐的学生,而且,知事大人也屈尊到送 丧。此外,典狱官张四老爷,地方财产保管处田老爷,宋连长,复查局刘局长,初从上海 毕业转来的九二先生……都莫不在大襟上佩了一朵白纸花,沉肃谨敬地在鼻涕眼泪一把抓 的孝子前头走着。警察所长呢,另外又专派了四名着号衣的年轻警兵,随同灵柩左右照料, 免得那些打高脚牌、扛祭幛的小孩子,沿途吵嘴滋事。 “好热闹阔绰的丧事!” 当灵柩从道门口菜市过身时,许多妇人、老头子以及卖白菜的老孀,都带了羡慕神气 这样说。 三贝先生的生活就是这样结束了,也可谓“生荣死哀”。 不过,虽人死去,但其“嘉言懿行”流传于 C 城老一辈人口中的却很多很多。大体都 关于“世道人心”。因此谨就我所知者,摘录一二;至于其“出处大节”,则已有 C 县宿 儒方梧庐先生为之作传,兹均不述及。 节抄家训: 过大桥时,应将脚步加速——但亦不必如驰如奔免撞损徐元记之窑货担子——不然, 设于此时桥忽圮下,岂不危极险极?桥久不修,年代渊远,适于此时圮下,实亦“事所必 至理有固然”者也! 进城时,到城洞下亦应加快一脚,尤其是曾经失火之东门,并须用双手将脑壳掩护, 如此:既可防意外之虞,即或万一猛不知道于彼时从上面掉落一砖头瓦片;亦可因手在上 而不至伤脑。至于到城门洞卖羊肉、卖粉条、卖布那种要钱不要命之事情,千万莫去做。 最好连买也莫买,即或东西再好,价钱再贱。 有客久坐未动时,应不俟呼唤时时将茶献客。冲茶之水不必顶沸——不沸之水则尤好。 若然,客即不知趣硬赖到吃饭后方去,其食量因喝水过多亦必大减。 逢年过节用大荤祀祖——其实不用亦可,不见“采藻明其洁”之训乎?——实在万不 得已,最好是用零买法为佳。譬如称肉一斤,则分为四处称,每处四两。如此办法,既可 选择皮薄骨少心所欲得之肉,而斤两上亦占便宜不少。 厕房粪坑到夏天粪过稀不能售出时,可加以草灰斗许;但应切记将草灰之价同时算入。 语文第 9 页 共 9 页 ……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此处但选其一小部分耳。其行为尤 嵚崎不同于流俗,容当汇次编出,以介绍于“未获亲炙”三贝先生诸读者前。 C 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哪一处,我也不大清楚了。至于其家训,除为代加标 点外,初未敢易去一字。 一九二五年二月中旬作 (选自《沈从文文集》第八卷,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篇写三贝先生“遽返道山”,说“这在 C 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 句中“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 C 城的一大损失。 B.“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家训中所表现的虽然只是三贝先 生一个人,但刻画的却是当时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人物。 C.“遽返道山”“积德厚福”“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 赞美词语,用在三贝先生身上有褒词贬用的意味。 D.小说前半部分运用侧面描写来塑造三贝先生这一形象,即通过写三贝先生死后人们的种 种反应来表现其性格特征。 5.小说的前一部分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6.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独特,这与它所叙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表达的主旨有关。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 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 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 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 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 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 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20 年间,我国至少有 893 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 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 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 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 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 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 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 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 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 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 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 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 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 语文第 9 页 共 9 页 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 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 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 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 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 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 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 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 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 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 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 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 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 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 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 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 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 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 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 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有力。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 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 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 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 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 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 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 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 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 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 B.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 语文第 9 页 共 9 页 C.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 D.近三千年来,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 3 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 1 次。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 行速度更快。 B.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 了这一问题。 C.广大民众不断丰富疫情的相关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辟谣,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 范围的传播。 D.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 的发展理念。 9.材料三指出“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 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政府在哪些方面尚需改进和完善?请分 别简要概括。(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 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 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 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 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 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 即平复矣。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 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 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 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 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 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遂考竟②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 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 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 儿强死也(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 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B.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C.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D.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11.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语文第 9 页 共 9 页 A.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游学精神溯源于孔 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的游学始源。 B. 孝廉是唐太宗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 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 的雅称。 C. 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太祖父。魏晋以后,特别南北朝和五 代十国时期,用"祖"作为庙号已经泛滥。 D.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源于敕勒族,出自 古敕勒族斛律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姓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 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 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 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 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马上杀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5 分) (2)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茅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②巧伺游人影,飓母③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被贬赴柳州途中。②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 影以杀人。③飓母:南方夏秋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实写纵目所见,瘴气弥漫的柳江蜿蜒南去,黄茅草的尽头便是大海边。 B.颔联、颈联四句各写一物,眼见身感和神话传说结合,是首联诗意的补充。 C.颔联、颈联借四物含蓄反映了作者南来的复杂心境,为尾联感情抒发蓄势。 D.尾联慨叹有多种忧愁,但又想昂扬奋发、在柳州有所建树,不让年华空度。 15.该诗意蕴深婉,不抒迁谪而迁谪满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从远近高低不同视角写壮丽的秋景。 其中远观的句子是“看 万山红遍, ”;近看的句子是“漫江碧透, ”。 (2)我国历代文化里,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 《琵琶行》中用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 语文第 9 页 共 9 页 琶乐曲,其中用 , 两句来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的特点。 语文第 9 页 共 9 页 (3)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坚持不懈的精神。 2018 年 7 月 10 日,国家主席习近 语文第 9 页 共 9 页 平在“中阿合作论坛”会议上引用了荀子《劝学》中的“ 种精神的重要性。 , ”强调了这 语文第 9 页 共 9 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第 II 卷 表达题 语文第 9 页 共 9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9 分)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 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 ,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因为那是 一个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魏晋时期,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汉 字结体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到了唐代,时代的精神气候发 生改变。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 ,开创书法的新天 地与新境界。唐人在楷书和草书上,不让古人,直达巅峰。颜真卿的楷书,磅礴伟岸,一 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自信从容。张旭与怀素,一反人们对“二王”亦步亦 趋的 ,挥毫起风云,落墨泣鬼神,直把草书推到了“狂草”境地。 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如今,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 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传达 风流云散 曲径通幽 拘泥 B.传达 行云流水 另辟蹊径 拘泥 C.传递 行云流水 曲径通幽 执拗 D.传递 风流云散 另辟蹊径 执拗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假如没有那个时代,就不会有王羲之如此卓绝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 B.王羲之所以有如此卓绝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是那个时代使然。 C.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时代改变了其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 D.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所致,更与那个时代相关。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会使书法艺术缔结出新 的辉煌。 B.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 煌。 C.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 煌。 D.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结新的辉 煌。 20.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25 字以内。( 3 分) 钟南山 2 日表示:“目前全国的疫情仍处于上升期,但我们判断疫情应不会产生全国 性爆发,而可能只为局部爆发。”钟南山说,面对此次 2019-nCoV 肺炎疫情,最原始最有 效的方法仍是“早发现、早隔离”。“我们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全国性的举措:延 长假期,交通管制,公共场所体温检测排查,积极宣讲少聚集、个人防护知识等,而国民 公共安全意识的提高也保证了相关举措的顺利实施。”钟南山说:“这些举措有效阻断了 传染源,大大减少了二代、三代传染,我们判断此次疫情有望在未来 10 天至两周左右出现 高峰,但我们仍需加强防护,不可放松警惕。” 21.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按要求回答问题。( 8 分) 语文第 9 页 共 9 页 9 月 1 日国足客场 2 比 3 憾负韩国队,除了国足顽强的表现,让人惊叹的还有到场助阵 的近一万名中国球迷,在赛后主动将垃圾捡走,还赛场一片洁净,成为韩日等国网友们近 日热议的话题。 (1)请对图片中的小姑娘进行描写。要求:不超过 40 个字。 (2)请就此事件进行简要评价。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得体;不超过 60 个 字。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1)2020 年 4 月 4 日,上午 5 点 54 分,天安门广场国旗升起后举行下半旗仪式,上 午 10 点,全民默哀,向英雄致敬,向逝者默哀。下午,在西昌森林火灾中牺牲的宁南县灭 火勇士遗体回乡。上万名群众自发走上街头,跟着灵车一路前行,高喊“英雄一路走好!” 其实岁月从来就没有什么自然的静好,只不过是一些英雄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 (2)武汉疫情吹哨人李文亮不幸去世。他向身边人发出疫情早期预警时,知道这样做 有风险,但是医者仁心的责任担当意识,让他鼓起勇气吹出预警疫情的哨音。在国内疫情 得到基本控制后,我国一批批援外医疗队纷纷奔向新的战场,一批批医疗防护救援物质源 源不断地送达急需的国家,中国的大国形象和责任担当意识赢来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礼 赞和感动。 (3)中国航天、通信等各领域的飞速发展,武汉新冠肺炎的有效控制,院士袁隆平、 陈薇等骄人的研究成果,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种强有力的因素做支撑,那就是尊重科学、 善用科学。至今,习主席的“科学防控,精准施策”还声犹在耳,鞭策着我们正确前行。 以上的材料,给你带来了哪些体会?请仔细揣摩三则材料,提炼出各自的关键词,然 后就其中的两个方面,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除诗歌外不限,不少于 800 字。 语文第 9 页 共 9 页 2020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1.D A 项,“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 顽强抗争的精神”错误,不是因为文艺工作者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而是要想深化“抗疫文 化”书写,作品本身需要具备中国美学精神。B 项,“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 ‘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错误,原 文第二段是说“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应从‘国本、人本、事本、 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不是进行“抗疫文艺”创作,而 是深化“抗疫文艺”书写。C 项,“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错,太过 绝对。 2.B “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 证明了这一点”错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段首,本段强调的是国家政策和 社会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3.D“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表述错 误,以偏概全。 4.A“‘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 C 城的一大损失”说法错误,作 者使用“惊人”和“重大”两个词,是运用了反语的手法,体现的是一种讽刺效果,并不 是为了强调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 C 城的一大损失。 5.①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是什么样的人物死后能够在 C 城引起这样的轰动?②在人物 塑造上起到了欲抑先扬的作用。③通过写知事大人等 C 城知名人物参加葬礼,可以看出三 贝先生是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使人物更具有社会意义;同时也表现了社会的众生相, 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评判标准,深化了主旨。 6.①充满调侃、寓庄于谐的语言使故事更具讽刺意味;②用“典型犹存”“里失贤者” “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明褒暗贬的词语写三贝先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极具讽刺 效果;③本文借死者讽刺时人,批判倾向鲜明,使用讽刺辛辣的语言更能够直接引发读者 的思考。 7.B “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 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选项曲解文意。“自然疫源地 地区”应是受自然规律制约。 8.A B 项,“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说法有误。原 文中说“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 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选项曲 解文意。C 项,“广大民众……,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说法有误。原文中 说的是“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 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选项以偏概全。D 项,“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 长的发展理念”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选项随意删减词语,曲解文意。 9.(1)①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②高度配合政府。③辨别谣言的能力提高,能够主 动辟谣。④认识上更加理性和包容。 (2)①应更加重视在医疗、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弥补和管理;加强价值 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协调统一。②弥补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制度盲点和漏 洞;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权威性。③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 3 增强责任意识。 10.C(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11.B“唐太宗”应为“汉武帝” 12.B(A. 从“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这句话可以看出华佗还是常常产生后悔之情的; C.华佗并没有退还财物,而是故意丢下郡守这个病人,自己跑开来激怒他;D.华佗是在狱 中拷打致死的。) 13.(1)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 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3 分)( “以为”1 分,“差 1 分,“货”1 分, “无何”1 分,语意连贯 1 分)(2)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 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远”1 分,“因”1 分,“方”1 分,“反”1 分语意连贯 1 分)(3 分) 14.A 项,“实写”错,“望尽黄茅是海边”句是虚写,是想象。诗人在受贬谪途中,全 凭自己的想象。此诗写出了岭南的特异风物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曲折 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 的险恶。 15.①首联写远入云烟、充满瘴气的江水,极目远跳,长满黄茅的大地尽头应该就是 大海了,暗指贬谪之地偏借荒凉。②中间两联用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可怕的事物, 曲折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含蓄表达了诗人贬谪南来充满忧惧的复杂 心情。③尾联写虽因谗被贬忧虑之事很多,但不想虚度光阴,想在被贬之地有所建树。 16.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或: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7.B 第一空:“传达”,有传告、表达,使知道的意思;“传递”,指由一方交给另一 方;辗转递送的意思。语境是说,书法艺术,可以传告、表达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 时代的精神气象,所以第一处选“传达”,从而排除 CD 两项。 第二空:“行云流水”,多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艺术自然流畅;“风流云散”,指风 吹云散,踪迹全消。比喻原常相聚的人飘零离散。语境是说,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 非常流畅,所以填“行云流水”,从而排除 AD 两项。 第三空:“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曲径通幽”,从 弯曲的小路通向风景幽美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后用来比喻做事情经过曲折取得成 功。语境是说,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的风格,而开辟新的路 径,故选“另辟蹊径”。 第四空:“拘泥”,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执拗”,多指性格上固执任性,不听从别 人的意见。语境是说,张旭与怀素两位唐代书法家有创新思想和变通意识,即不“拘泥” 于“二王”。综合以上分析: 18.D 括号前讲王羲之的行书风格:洒脱飘逸、行云流水,括号后说的是形成这种风 格的原因。从原文“因为那是一个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可知:这是时代因素。但 是王羲之的行书的成就: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因素,如:天赋、个性、勤奋等。 ABC 选项只归于时代原因,以偏概全,而且与文意不符。A 项,一来就“假如没有那个时代” 显得突兀,和上文衔接不好,归因片面。B 项,只归因于时代,显得偏颇。C 项,归因片面, 且“改变”与“造诣”不搭配。 19.C 原画线句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和主语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中华民族”,后 面却是“书法艺术”。A 项,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而且“缔结”与 “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B 项,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 代”之前;且和原句一样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 3 的“的”字。D 项,也是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 “的”字。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 20.钟南山表示疫情不会全国性爆发,10-14 天或出现高峰 21.(1)图中小姑娘穿着球迷 T 恤,脸上涂有心形国旗,她非常专注地看着手中捡起 的垃圾。 (2)走出国门,我们代表的是自己的国家,球赛可以输,但我们的精神和素质不能丢。 球迷的表现,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应该为他们点赞。 22.写作略 参考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 沛国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 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 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 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 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 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 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 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 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 原了。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 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 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 就好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为头痛病所苦, 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 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封建社会医生被视 为“贱业”)。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很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 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 “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曹 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 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用传 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 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 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 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 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 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 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的字)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 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