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二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二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鉴赏(6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江,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世人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他答曰:“宁赴湘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 17 -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而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解析: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答案:A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最后投身汨罗江,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 17 - 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 解析:C项,“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 答案:C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证明渔父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解析:文中引材料的目的是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 答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美丽的姑娘 蓝月 兵经常会做梦,梦见炮火纷飞,梦见恶狼哀嚎,但是梦得最多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梳着乌黑的发辫,身材玲珑,脸如满月,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兵觉得姑娘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美丽的姑娘。 姑娘不仅美丽,还非常的善良。这位善良的姑娘救了兵的命。 那还是兵当兵时候的事情。 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飞雪漫天,兵在山间急急穿行,为了能在天黑前赶回部队,兵走了一条山里的近道。猛然间,兵的本能感到了危险的气息,是狼的气息。果然,兵看到了两双阴冷凶残的狼眼紧盯着他……兵有枪,但枪膛里只剩一颗子弹,这是最后的保命屏障。 - 17 - 兵被迫改变了方向,一个多小时过去,天已经暗下来,狼开始步步紧逼,缩小包围圈。兵的衣衫已经被冷汗湿透,彻骨的寒冷和饥饿让兵腿脚发软,他知道,狼就等着他倒下。 突然,有闪闪烁烁的微弱灯光从树丛缝隙透过来,有灯光就说明有人!兵心里顿时升起了希望,拼出最后的力气,举枪瞄准,随着一声爆响,一头健硕的灰狼中弹倒地,兵迅速扑向灯光的方向。 一幢石头小屋出现在兵的视线里。 有人吗?开开门,有狼追我!兵拼命捶打木门。门嘎吱开了,伸出一只手,把兵拽进了屋里。接着,门死死地拴上了。 兵一松劲,只觉得眼前一黑,就软倒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暖烘烘的炕上。屋里炉火噼啪作响,兵不敢乱动,眼睛看向炉火的地方,他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梳着乌黑的发辫,身材玲珑,脸如满月,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令兵一下子想到了家乡的栀子花,洁白、丰盈、清香……这位像栀子花一样的姑娘正在烤着兵身上的衣服,是姑娘救了兵一命。 兵临走时,回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也正望着他。姑娘泪光一闪,问,你还会回来吗?兵说如果我能活着回来,我就来找你。兵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听到背后姑娘喊,你一定活着回来,我等你。 兵没敢应,兵的部队马上就要上前线,上前线,生死未卜,不能耽误了姑娘。 战场上,兵很勇猛,姑娘的那声喊就像护身符一直伴随着他,虽然负伤累累,最终凯旋而归。 兵真想立马飞去姑娘那,可是……兵看着自己的残腿犹豫了,兵在战争中失去一腿。犹豫再三,兵默默流下了眼泪,对不起,你一定会找到比我更好更适合的人。 兵咬咬牙回到了家乡,在父母的操持下,结了婚。兵对自己的女人履行着做丈夫的责任,但是女人却看不到丈夫的快乐。兵的女人在临终前终于知道了丈夫心中隐藏的秘密。女人苦笑着说,我伴了你一生,你却伴了她一生。女人说,你去找她吧,哪怕当面谢一谢当年的救命之恩。 女人的话就像一柄重锤,狠狠敲打着兵的心。 - 17 - 兵再次去了那个小山村,但石头小屋已经不在了。几经周折,找到了当年小山村的村人,村人告知,兵说的那位姑娘不知什么原因终身未嫁,一直守在石头小屋里。直到石头小屋拆除,才去了养老院。 兵顿时傻掉了,懊悔得连死的心都有了,姑娘救了自己一命,自己却害了姑娘一生!自己有勇气面对敌人,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这回说什么也不能再怯弱了。 兵找到了养老院,接待他的是一位胖乎乎的老太太,老太太听了兵的叙述,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老太太说,你等下,我去去就来。 兵激动得心都快跳出来了。 不知道等了多久,老太太终于出来了,却一脸歉意,说,不好意思,没有你要找的人。兵说,如果见不到她,我是不会走的。兵的语气坚定,神情坚毅。 一天,两天,第三天的时候,养老院的门卫大叔看着不忍心了,说进屋坐坐吧。兵说,不坐,我一定要等到她。兵一边说一边抻脖踮脚往里望,兵的眼睛一亮,他看见了那位胖乎乎的老太太,老太太匆匆走出来递给了兵一张纸条。 兵颤抖着手打开了纸条,上面写着:其实你已经伴了我一生,如果我也伴随了你一生,那是我的幸运。守住那份青春的美好,不是更好吗?一切是命,请回吧。 兵怔怔地看着,眼睛越来越模糊…… 老太太叹了口气,转身往里去。 请等等。兵叫住了老太太,掏出一支笔,在纸条的反面写了一行字,说,请您一定交给她。 老太太看了一眼纸条背面的字,笑了,她说,请跟我进来吧。 兵也笑了,他知道他终于等来了春天。 兵的纸条是这样写的:既然老天安排我们再次相逢,我不会再错失你! 兵更知道,接待他的老太太就是他要找的人。 (取材于《山东文学》2016年11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兵”经常梦见的内容,为下文做了铺垫,并且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B.小说第4段中,“两双阴冷凶残的狼眼”和“枪膛里只剩一颗子弹”构成了一对矛盾,让气氛紧张了起来。 - 17 - C.小说中写姑娘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善良,形象鲜明。 D.“兵”离开时,“头也不回地走了”,说明他是一位忠于职守的战士,牢记着自己的任务,完全没有儿女私情。 解析:小说中的“兵”“头也不回”正是因为他对姑娘产生了感情,离别时有深深的不舍,不是没有感情。 答案:D 5.小说中的“兵”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5分) 答: 答案:①忠于职守。在大雪寒冬里,因为急着赶回部队,才遇上了狼。在战场上作战勇敢。②重感情。始终不忘姑娘,后来执着地去寻找姑娘。③对人有责任心。觉得自己上战场生死未卜,不愿耽误了姑娘。残疾以后不愿去找姑娘,希望姑娘找到更好的人。结婚后虽不快乐,但对自己的女人履行丈夫的责任。(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得5分) 6.请根据小说内容赏析结尾段的妙处。(8分) 答: 答案:①情节上,结束全文,说明“兵”已经认出了“老太太”就是“姑娘”,给了前文“兵”锲而不舍、写纸条等情节合情合理的解释。②人物形象上,表明了“姑娘”给“兵”的印象之深,“兵”的感情终有归宿,说明了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③主题上,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有情人终于在一起了,歌颂了人间真情。④表达效果上,让读者的心理期待可以得到满足,使小说自然和谐。(每点2分,答对四点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 - 17 - 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南归。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注】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 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7.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B.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C.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D.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解析:“登车”与“揽辔”都是驾车动作,不应分开,排除BD;“州境”应是“至”的宾语,不应断开,排除A;“守令”应是以后句子的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AB。 - 17 - 答案: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廉,是汉代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任职的“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人。 B.掾属,辅佐三公、郡县主官治政的官吏,其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 C.传舍,旧时官府的一部分,是古代高级官员在办公之余,休息住宿的处所。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于身。也借指官爵。 解析:传舍又称驿舍、邮舍;古代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 答案: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滂疾恶如仇,刚正不阿。弹劾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余人,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表示如存私心,检举失实,甘愿受死。 B.范滂反对宦官,遭受陷害。党锢之祸再起,朝廷下诏缉捕他。吴导伏床哭泣,欲弃官与他出逃,范滂不肯连累别人,自己投案死于狱中。 C.范滂做事公正,立场坚定。外甥李颂为同乡人所不齿,范滂在任命他做小官的问题上坚决不通融,即便是举荐他的宗资也无可奈何。 D.范滂慷慨赴难,重情孝母。他决定以死平息灾祸,但也难以割舍母亲的恩情;他的母亲深明大义,理解他的选择,母子离别的事迹令时人感动流泪。 解析:“欲弃官与他出逃”的不是“督邮吴导”,而是县令郭揖。 答案: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5分) 译文: - 17 - (2)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5分) 译文: 答案:(1)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得分点:“岂宜”“格”“得无”各1分,大意2分) (2)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得分点:“清裁”“齿”“笞”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推举为孝廉、光禄四行。当时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视考察民情。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留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 - 17 - 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的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立即自己前往监狱投案。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范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四)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 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怀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 17 -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首诗表达了兄弟二人分手时,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全诗感情深笃,首联即侧面写离别的哀痛,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长享天伦之乐。 C.颔联中的“凉”暗用陶渊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意思,表达了诗人悲观厌世、渴望归隐田园的思想。 D.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 E.这首诗表现出黄庭坚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他善用典故,经过锻炼熔铸,显得浑成无迹,真所谓水中着盐,食而方知其味。 解析:A项,这里是正面写离别的哀痛。C项,黄庭坚在这里引用“凉”,并没有悲观厌世,只是想要在隐逸与天伦之乐中寻找慰藉。 答案:AC 12.本诗的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 答案:①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②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答出鹡鸰鸟或鸿雁其一即可)。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一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5分)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3.(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2)曹操《短歌行》中“ ! , ” - 17 - 写诗人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答案:(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二、语言基础运用(30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B.偭规矩而改错 C.箱帘六七十 D.涉江采芙蓉 解析:A项,“匪”通“非”;B项,“错”通“措”;C项,“帘”通“奁”。 答案:D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何时可掇 掇:拾取,采取 B.久久莫相忘 相:互相 C.既替余以蕙纟襄兮 替:废弃 D.老使我怨 怨:怨恨 解析:相:偏指动作一方,译为“我”。 答案:B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雨雪霏霏 B.长太息以掩涕兮 C.仕宦于台阁 D.足以荣汝身 解析:A、B、C三项是名词作动词,D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D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妥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赋、比、兴、风、雅、颂”被称为《诗经》“六义”。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汉民族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C.乐府原是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种文学体裁,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魏晋六朝到唐朝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统称“乐府诗”。 - 17 - D.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后人便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为骚体诗。《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 解析:《楚辞》不是屈原自己的作品集,还有其他人。 答案:D 18.对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十六诵诗书”中的“诗书”指《诗经》和《尚书》。 C.“越陌度阡”中的“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D.“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解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文中泛指一般经书。 答案:B 1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4分) 译文: (2)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4分) 译文: 答案:(1)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2)你要殷勤地奉养老人家,好好服侍老人家。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日,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4分)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他深刻分析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那么当今世界,什么是滚滚向前的潮流和大势?他给出了三个关键词: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放眼今日全球,① ,而冷战思维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② ,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 解析:根据三个关键词判断①围绕和平合作补写,② - 17 - 围绕变革创新补写。 答案:①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②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3分) 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就会生病,原因何在?专家认为,这就是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人们如果受到强烈的工作压力,便会引起精神疾病,这样就可能会降低免疫系统的活动。研究发现,在心理健康测验中,大多低水平免疫系统的人得分更低,因此,一旦心理负担变大,人们的心理健康指数便会呈现下滑状态。 (1)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不一定会生病。 (2) (3) 解析:“受到强烈的工作压力,便会引起精神疾病”“心理负担变大,人们的心理健康指数便会呈现下滑状态”表述过于绝对。 答案:(2)人们受到强烈的工作压力,不见得会引起精神疾病。 (3)心理负担变大,心理健康指数不一定会下滑。(找出1处得1分,找出2处得3分)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你自己不会说“不”的时候,也是长不大的。 要求:选取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提示:(1)从“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这句话立意: 正确认识成长的自由与限制的关系;如何对待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各种约束、规则;长大需要接受现实的磨炼和心理的锻炼;什么样的生存环境更有利于长大;在说“不”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正确对待“苦口良药”等。 (2)从“你自己不会说‘不’的时候,也是长不大的”这句话立意: 面对各种束缚身心个性发展的“道德”绑架要敢于说“不”;说“不”是理性对待成长的表现;成熟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认识、自我提升的过程;成长需要对各种诱惑说“不” - 17 - ;敢于对各种不良风气说“不”;正确对待“爱”与“被爱”;拒绝命运的摆布;保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如何面对冷言冷语等。 (3)围绕整则材料立意: 他人的批评教育帮助与自我更新相结合才能更快更好地长大;成长是在不断的否定中获得提升等。 (4)延伸立意: 宏观层面:国家、民族的发展成长需要说“不”;文化的发展自信需要说“不”。微观层面:文学、艺术等的成长需要对世俗、外来的干扰说“不”;独有的民俗等只有敢于说“不”,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 参考例文: 给千年汉方来次辩证否定 青黑色的药罐安稳地躺在火炉上,明暖的火舌温柔地抵抗着乌黑的罐底。阳光透过窗户细碎地洒下一地温柔。 药香袅袅,氤氲了整个世界。 “扎根千年的汉方,有别人不知道的力量。”有多少人在唱周杰伦这首《本草纲目》歌时,掀开了古中药的门帘,与几千年前的智慧祖先撞个满怀。 不禁沉思,药香与茶香、书香一样,都是属于中国的味道,为何前者却落寞多了。 究其原因,因为它没有对自己说“不”!不会对自己说“不”的人是长不大的,不懂“辩证否定”,凝聚五千年祖先智慧的中药是无法成长发展的。当然,它也需要接受别人说“不”! 从神农氏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祖先们一代又一代地探索,于探索中否定与发展,创造了玄奥神妙的中医药科学世界。 中药有五味:辛、酸、甘、苦、咸。《藏气·法时论》有语:“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辛能散能行,酸能收能退,甘能补能缓,苦能缓能燥,咸能软兼泻下。”中药古往今来,总依味调理,虽能固本培元,疗效却不显著。 也难怪人们宁可忍受被扎个千疮百孔,也不愿意喝那黑乎乎的中药。西药快刀斩乱麻,似乎更符合人们的需求。 倘若,中药对人们的“说不”熟视无睹,又怎能发展这份传承千年的祖先之心血呢?中药理应对自己说“不”,取己之精华,摒弃糟粕,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定能使人刮目相看。 - 17 - 当然,中药不可能否定自己的一切,哲学上所说的“辩证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不可否认,自己曾一度痴迷于中药的名字:白芷、甘草、紫苏、三七、地黄、白芍……这些美丽而又充满诗意的名字,俨然是中华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可否认,那些草木茎叶置于用泥制成的药罐中,用火煮沸,来自大自然的元素,远比刺鼻的香水好得多。 小心翼翼地在青花瓷碗上垫上滤网,倒入药汤,微热后入口,心也由悬浮着落下,到实处,踏实着。 希望经过自我否定的中药,给人此般踏实之感,不再将其没有功效的药方,归咎于人们没有医缘。 - 17 - - 1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