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7)
2019届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2019届江苏徐州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优秀通俗文艺可成经典 李云雷 ①前不久,《射雕英雄传》三部曲英文版第一卷面向全球出版发行,年届94岁的金庸又一次引发关注。经过这么多年,金庸作品在赢得几代人捧读同时,在国外亦有众多读者,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对方兴未艾的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通俗文艺来说,金庸作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启示。 ②传统武侠小说大多篇幅短小,即使有长篇如《水浒传》《三侠五义》等,某种程度上也是短篇故事的连缀,在结构上不是很讲究。但从近代开始,武侠小说开始注重布局、结构与线索,这在金庸小说中达到一个高峰。我们读《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会进入一个层峦叠嶂的武侠世界,其构思之精巧、线索之众多、布局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金庸不仅在形式上对武侠小说进行革新,也在小说主题上融入很多现代观念。传统武侠小说主题限于武侠精神、“替天行道”、江湖与庙堂等,但在金庸小说中出现现代个人观念(如郭靖的成长)、现代爱情观念(如杨过小龙女之恋)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如乔峰的家国意识),对于武侠精神,金庸也将之从个人武力、侠义拓展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做出新的理解与诠释。正是这种面对既有文学类型汲取所长,敢破敢立,其作品自成传统,在武侠小说史上奇峰突起。 ③类型的“集大成”之外,金庸创作另一经验体现在锻造通俗文学的历史厚度上。虽然当下有不少网络文学写作者奉金庸为“祖师爷”,但他们或者一味架空历史、飘渺于九霄云外,或者打着虚构名义随意编造,恐怕不会为金庸所认同。与古龙的浪漫化叙述相比,金庸的小说更具现实感与历史感。无论是郭靖、杨过,还是乔峰、韦小宝,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具有触手可及的真实感,他们的身世遭际也更能牵动读者。金庸调动起历史,同时不拘泥于历史真实,而是在历史素材基础上开拓出一片江湖天地,融入浪漫瑰丽的想象,创造出一个独属于他的武侠世界。可以说在历史与想象之间、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在技术与艺术之间,金庸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这条艰难的道路,金庸将之走成了通向经典之路,他那厚重而轻盈、现实而浪漫的艺术世界不因时间流逝而褪色。 ④通俗文艺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契合或唤起人们的潜在欲求。人的欲求有高下之别,通俗文艺也有高下之别。武侠小说中不乏渲染暴力、血腥、色情之作,金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超越低层次的博人眼球之举,唤起并且提升读者心中的精神向往,因而雅俗共赏,赢得广大读者——金庸小说受到几代读者欢迎,这种欢迎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他小说中的精神文化气质深深吸引并且滋养着读者。比如侠义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之一,金庸小说就彰显这种侠义精神,并将这一民族无意识以现代方式呈现出来,塑造出众多风采各异的大侠,成为读者雅俗共赏、心向往之的文学符号。这种对精神价值的高扬、对文化意义的追求或许是金庸小说对当前通俗文艺的最大启迪。 ⑤金庸作品在不断地向今天的通俗文艺创作者昭示:通俗不是借口,通俗一样可以成为经典。 (选自《人民日报》2018.7.24第23版) 17.金庸作品强大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18.请简要归纳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19.金庸的创作经验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案】17.①受到几代读者欢迎;②英文版面向全球出版发行;③被许多写作者尊奉、效法。 18.首先,明确“金庸创作注重锻造通俗文学的历史厚度”的观点;接着,通过与网络作者、古龙的创作对比,论证金庸作品的历史真实感;最后,进一步论述金庸创造出了现实而浪漫的经典。 19.①在武侠小说类型方面集大成:结构讲究,主题融入现代观念;②锻造通俗文学的历史厚度:在历史素材基础上融入浪漫瑰丽的想象;③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层次品位:高扬精神价值,追求文化意义。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分析金庸作品强大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题时注意斋大答题的区位,然后摘选文中的具体句子和重点词语分条作答,此题的答题区位在文章的第一、三段,第一段有对国内读者和对国外读者的影响直接表达,第三节“当下有不少网络文学写作者奉金庸为‘祖师爷’”,即说明对创作者的影响。由此概括答案即可。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要求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此类题目答题时一般答出根本分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恩荣按什么方式组合到一起即可,文章的第三段,第1句明确金庸创作注重历史;2-4句论证金庸创作注重历史;5-7句进一步论述,金庸的注重历史不是简单的拘泥于历史,而是锻造作品中的历史厚度,是融入了浪漫瑰丽想象的。共分三层,围绕金庸的创作和“历史”的关系论述。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金庸的创作经验,此类试题一般要立足全文,对文章划分层次,找到答题的角度,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答题要点,此题的答题区位在文章主体部分2-4节。第三节有承上启下句“类型的‘集大成’之外,金庸创作另一经验体现在锻造通俗文学的历史厚度上”,指向“类型”和“历史厚度”,而第二节所谓的“类型”又重点分形式和主题两层面;第三节重点谈金庸创作对历史的态度。第四节“金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超越低层次的博人眼球之举,唤起并且提升读者心中的精神向往”指向了作品“文化层次品位”。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2019届江苏师大附属实验校高三19月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君 子 文 化 钱念孙 ①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尊崇的君子人格。 ②“君子”一词在西周时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对“君子” 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③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君子人格,孔子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比照中予以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见利忘义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④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轨迹的儒家 ⑥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7.请简要概述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18.文章第⑤段中,作者举西方文化的例子对论述儒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9.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孔子打造君子人格的目的。 【答案】17.①首先,指出孔子用比较排除法让世人理解君子人格;②然后,具体分析君子与圣人、小人的区别;③最后,指出君子人格是可见可学应学的人格范式。 18.①指出西方文化有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等问题;②与儒学探寻社会人生形成对比,突出儒学注重日常应用的特点;③增强论证说服力。 19.①培育具有文化教养的君子(或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君子);②告诉人们君子人格是平凡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的道理(或君子人格是可见可学可做的人格范式);③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或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本题考查的是第三段的层次结构,考生可先划分句子内部层次,然后再概括句意,最后要运用一些表示顺序的连词来连接,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第三段的第一句为第一个层次,指出孔子用比较排除法让世人理解君子人格;二三四三句是第二层次,具体分析君子与圣人、小人的区别;最后一句是第三层次,指出君子人格是可见可学应学的人格范式。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从题干“作者举西方文化的例子对论述儒学有什么作用” 可知,本题主要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本文列举了西方文化的例子,指出西方文化有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等问题,与儒学探寻社会人生形成对比,突出儒学注重日常应用的特点,增强论证说服力。 点睛:答题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意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散落在在全文,考生要逐段阅读筛选答题区间,然后通过摘取关键词进行概括。题干问的是“概括孔子打造君子人格的目的”,结合文中的一些语句,如:如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分点概括为:①培育具有文化教养的君子;②告诉人们君子人格是平凡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的道理;③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 三、【2019届江苏高三毕业生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交往见人品 周国平 ①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②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③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④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边都有了着落。 ⑤ 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络上的“公知”或现实中的“愤青”,动辄对社会大加讽刺批判,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就是其中典例。 ⑦他们喜爱批判议论。可是他们可真正地了解中国社会隐藏的矛盾,知道中国社会的脆弱?他们能不能想象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的思想状态和生活?他们对西方和自己国家的制度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是否知道中国的历史给了中国怎样的包袱和特殊性?他们能够脱离纸上谈兵,而真正提出像鲁迅一样可实施的方案吗?更重要的是,他们冷嘲,是真正怀着对民众的热爱,还是仅仅不食人间烟火地抱有一个知识精英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为民众奋斗,可是他们本身有资格代表民众吗? ⑧这样的冷嘲越多,可能反而更加有害。 ⑨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读鲁迅? 16.鲁迅冷嘲的“深刻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7.作者是如何看待“冷嘲”的?请简要分析。 18.结合全文,简要回答“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 【答案】16.冷嘲的出发点:出于对国民的爱而不是优越感;冷嘲的目的和针对性:是为了激励唤醒麻木的国民;冷嘲的现实基础:阅历丰富,博古通今。 17.赞美鲁迅的深刻冷嘲;否定当代青年的批判评论式“冷嘲”;冷嘲应立足现实,关注民生;深刻的冷嘲对社会的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8.研读鲁迅作品,深入了解把握鲁迅的精神内核;正确认识、把握鲁迅的冷嘲精神;深入社会、热爱生活,调动生活积累,用鲁迅作品理性映照社会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发扬鲁迅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出“鲁迅冷嘲的‘深刻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考核筛选文中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然后概括。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五段,由“鲁迅嘲讽国民,不是出于自己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优越感”“鲁迅的冷嘲是出于对于国民痛彻的爱,冷嘲的内在并非像表面一样全是冷漠和鄙视”,可概括出冷嘲的出发点是对国民的爱而不是优越感;由“鲁迅冷嘲的对象是国民,目的是通过刺激唤醒他们”可概括出冷嘲的目的和针对性;文中说“在这些的基础上,他才去冷嘲”,这里的“这些基础”是指上文的“他一生阅历丰富,博古通今”,据此可概括出冷嘲的现实基础。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筛选出能体现出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概括。由文章第四段“鲁迅式的冷嘲犀利入骨,讽刺极其深刻、正中要害,读来令人震撼”,及第五段对鲁迅冷嘲的分析,可知作者对鲁迅的深刻冷嘲是赞美的;由第六段到第七段对当代青年人冷嘲的分析,及第八段“这样的冷嘲越多,可能反而更加有害” ,可知作者对当代青年的批判评论式冷嘲持否定态度;作者说鲁迅的冷嘲是出于对国民的爱,是为了唤醒民众,因而赞美鲁迅的冷嘲,否定当代青年人的冷嘲,是因为当代青年人不了解西方和自己的国家,不了解现实,不能代表民众,可见作者认为冷嘲应以现实为基础,应关注民生,深刻的冷嘲能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结合全文回答“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的问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也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因此本题解答时既要结合文本,又要结合现实来分析。文章第一段说“鲁迅作品有两个精神内核:对生命的热切关怀;在孤独、绝望中不断斗争的‘战士精神’”,第二段说“读懂了它才算读懂了鲁迅”,第四段说“如果没有抓住鲁迅冷嘲精神的内核,很容易走上歧途”,据此可概括出研读鲁迅作品,应深入了解把握鲁迅的精神内核;第六段和第七段分析了当代社会青年人没有正确认识鲁迅的冷嘲精神,指出“这样的冷嘲越多,可能反而更加有害”,据此可概括出应正确认识、把握鲁迅的冷嘲精神;文中说“鲁迅的冷嘲是出于对于国民痛彻的爱”,鲁迅冷嘲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他的冷嘲有丰富的现实基础,而当代青年人的冷嘲没有现实基础,没有真正怀着对民众的爱,据此可概括出要深入生活、热爱生活,调动生活积累。联系现实来看,鲁迅先生的作品反映现实,让人警醒,鲁迅精神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由此还可概括出用鲁迅作品理性映照社会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发扬鲁迅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等。 【点睛】第1题属于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筛选提取,进行整合。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信息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根据要求提取要点进行整合。 六、【2019届江苏海安高中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世故 朱鸿召 在中国,不懂世故,难以成事;太懂世故,难成大事。 世故与人情相伴而生,依傍而存。人情很温暖,很圜涧,世故却很冷漠,很丑陋,甚至很丑恶。世故不登大雅之堂,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世故是中国人的处世经验,源于人间时事之变迁,人生命运之浮沉,变迁中有利益得失,浮沉中有生命荣枯,趋利避害,尚荣弃枯,所谓会做人,会处事,八面玲珑,什么人都不得罪。这种经验,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不可企及的。 ⑤条理分明、文字整洁、声调铿锵、形象生动,一篇杂文如果做到了这四点,尽管,即便通篇不涉柔情美景,仍可当作美文来击节叹赏。逻辑的饱满张力,只要加上一点感情和想象,同样能满足我们的美感。《过秦论》给我的兴奋,远非二三流的美文所及。《读孟尝君传》寥寥九十个字,比香港报纸上最短的专栏杂文还要短,但是文气流转,逻辑圆满,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造成对比的张力:这种知性之美,绝不比感性之美逊色。庄子和孟子无意做散文家,在散文史上却举足轻重。 ⑥ 散文的佳作不限于美文,不妨也向哲学、史学甚至科学著作里去探寻。例如布朗所编的《现代散文选》里,便有《眼球的奇观》这样的科学妙品。把散文限制在美文里,是散文的窄化而非纯化。散文的读者、作者、编者,不妨看开些。 (选自余光中《左手的掌纹》,有删改) 17.请简要归纳文章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18.文章第四段提及的古代作品有何作用? 19.请结合文章,简要理解“散文的读者、作者、编者,不妨看开些”一句。 【答案】17.首先,指出常见的散文选集不能体现出文体的多元化的弊端:接着分析常见的散文选集大多收录美文的原因:最后,指出这种选文方式可能造成的长远危害。 18.表明古代的优秀作品常常感性和理性兼具,以此来印证美文和杂文并非可以截然可分的观点;为下文“对散文的认识不妨看开些”的劝诫做铺垫;举例论证,内容丰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9.对读者而言,从散文中可以感知的不仅感性之美,还有知性之美;对作者而言,在散文中不仅可以抒发情感,表达感受,还可以展现思想,显示逻辑;对于编者而言,选择散文时不该只考虑销路和编排,散文佳作不限于美文,也可到杂文中探寻。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归纳文章第一段的论述层次”,这是针对文章局部设题,考生要看第一段有多少句子,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联,最后进行概括。第一段共四个句子,第一句是一个转折句,重点在“可是”后面,“某些习见的散文选集,尤其是近来的年度散文选,并不能充分表现这种文体的多元生命”,这是指出常见的散文选集不能体现出文体的多元化的弊端;第二句先说“习见的散文选集所收的,几乎尽是抒情写景之类的美文小品”,接着指出收录美文的原因;第三句指出这种搜罗的弊端“不免错过了广义散文的隽品”,第四句指出长期如此的危害,“只怕我们的散文会走上美文的窄路,而一般读者对散文的看法也有失通达”。按照这种方式可以把第一段分为三个层次,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第四段提及的古代作品有何作用”,考生要先分析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写了什么内容,再分析第四段中提及的古代作品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对第四段内容和全篇内容的作用。本文的标题是“美文与杂文”,这是论述的话题,第二段“不过两者并非截然可分”是作者的观点,第四段所提到的古代作品都是兼具理性和感性,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是公文,却因情真意切而具有了感性,如《阿房宫赋》本是抒情的美文,但结尾段由感性到知性,所列举的这些作品首先表明古代的这些优秀作品兼有感性和理性,证明了本文的观点“两者并非截然可分”这一观点,为第六段“散文的佳作不限于美文,不妨也向哲学、史学甚至科学著作里去探寻……散文的读者、作者、编者,不妨看开些”做了铺垫。考生围绕这些答题即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结合文章,简要理解‘散文的读者、作者、编者,不妨看开些’一句”,考生要找到题干中这句话,分析句子的主干,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内涵,理解句子内涵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散文的读者、作者、编者,不妨看开些”,句中涉及三个对象“读者”“作者”“编者”,这就要求考生要从这三者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看开些”。“散文的佳作不限于美文,不妨也向哲学、史学甚至科学著作里去探寻。例如布朗所编的《现代散文选》里,便有《眼球的奇观》这样的科学妙品。把散文限制在美文里,是散文的窄化而非纯化”,这是解答“为何编者要看开些”的原因,即编者选择散文的时候不能只考虑销路和编排,因为散文佳作不限于美文,还有哲学、史 ⑤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生命力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颜李等,其学说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⑥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8.请简要概述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19.文章第⑤段中,作者举西方文化的例子对论述儒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孔子打造君子人格的目的。 【答案】18.①首先,指出孔子用比较排除法让世人理解君子人格;②然后,具体分析君子与圣人、小人的区别;③最后,指出君子人格是可见可学应学的人格范式。 19.①指出西方文化有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等问题;②与儒学探寻社会人生形成对比,突出儒学注重日常应用的特点;③增强论证说服力。 20.①培育具有文化教养的君子(或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君子);②告诉人们君子人格是平凡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的道理(或君子人格是可见可学可做的人格范式);③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或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本题考查的是第三段的层次结构,考生可先划分句子内部层次,然后再概括句意,最后要运用一些表示顺序的连词来连接,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第三段的第一句为第一个层次,指出孔子用比较排除法让世人理解君子人格;二三四三句是第二层次,具体分析君子与圣人、小人的区别;最后一句是第三层次,指出君子人格是可见可学应学的人格范式。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从题干“作者举西方文化的例子对论述儒学有什么作用”可知,本题主要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本文列举了西方文化的例子,指出西方文化有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等问题,与儒学探寻社会人生形成对比,突出儒学注重日常应用的特点,增强论证说服力。 点睛:答题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意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散落在在全文,考生要逐段阅读筛选答题区间,然后通过摘取关键词进行概括。题干问的是“概括孔子打造君子人格的目的”,结合文中的一些语句,如: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儒学的价值就是培育具有这种文化教养的人即君子,再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分点概括为:①培育具有文化教养的君子;②告诉人们君子人格是平凡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的道理;③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 十、【2019届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三10月调研】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鲁迅 【答案】 心中的宽容 若能拘起一捧明月,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的,但我的选择,我相信. 宽容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处放射着万丈光芒,照亮了善意的心扉;宽容又像是立足社会的通行证,让人懂得什么是真诚. 宽容无处不在.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周总理去理发店理发,在理发过程中,周总理突然咳嗽一声,理发师不小心刮伤了他的耳朵.理发师又急又怕,连声道歉.周总理见此情景,就说:“没关系,我咳嗽之前并没有告诉你呀.”总理的话,没有半点埋怨的意思,让理发师听了如释重负.试想,如果当时两个互不相让,一个摆出总理的架子,另一个想方设法推卸责任,那结果肯定很糟糕. 还有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马将另一匹马的脖子咬伤了,结果被咬的马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感天动地的品德---宽容. 我们人人都渴望生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那么就请选择宽容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宽容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的时候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宽容似火,不仅融化了彼此的冰冻,更将爱的热力辐射进对方的心窝.宽容是一首诗,宽容的含义也不仅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和关爱,更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 为生活的平淡而心存积隙的人们啊,请选择宽容吧.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关爱,同时也就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天地如此宽广,但还有比天地更宽广的东西---人心,让我们学会选择宽容吧. 【解析】 试题分析:这到作文题目是由两句名人名言组成,这两句名言都是谈宽容、宽恕的,纪伯伦说的意思是尽管自己受到伤害,但还是要去宽容别人,鲁迅说的意思是不能一味的宽容别人,因此作文立意可以从这两方面中任选一个,也可综合起来谈。 1.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 2.一个一味地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十一、【2019届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三12月检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阅读的力量 任翔 ①阅读不是一件可为可不为的简单事情。阅读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化人和塑造人,阅读决定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和情趣,关系人的心灵成长与人格形成,关乎国民素质与民族未来。阅读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②在人类构筑的文化当中,书籍大约算是最划时代的发明了。在只有口头语言文化的远古时代,人类耗费了无数时光,也未能实现文明的大进步。直到文字的出现,人类才掌握了积累、传递知识的技巧,继而四大文明诞生,社会开始飞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文字的载体从石板、木简、竹简进化到纸,最终固定为“书”的这种简便形式。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由书构筑起来的,也是由书传承下来的。书的重要性,值得人类永远记住,哪怕今后电子书普遍取代纸质书,这一点想必也不会改变。正因为此,阅读的意义显得无比寻常。阅读营造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就个体而言,阅读也是一种让自然人变成文明人的行为。 ③当我们阅读了一定量的优秀书籍后,就会发现历史上诸多伟大的人物,都有着不凡的励志故事,阅读这些优秀作品,其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阅读者,人拥有健康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格比掌握知识更有价值。世界著名的投资家巴菲特,他在八十多岁时,还掌管着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保持着敏锐的大脑和思维,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他说,“我这辈子每天都坚持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我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 。的确,阅读成了他成功人生的重要基础。尤其是那些伟大人物与成功人士的传记,那些富含人文精神的书籍,很容易在读者的心中泛起涟漪。比如阅读鲁迅的书,会被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所打动;阅读《岳阳楼记》,会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所震撼;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这些坚忍不拔的精神对阅读者的心灵与人格都会起到升华的作用。 ④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尤其重要,然而,学生在学校主要依赖教师和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与家长要不断鼓励孩子阅读,为他们阅读提供必要的书籍、时间与空间,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 的今天,小说的状物写景、描图画色的功能,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你的文笔无论如何优美准确,也写不过摄像机的镜头了。但唯有气味,摄像机还没法子表现出来。但我估计好景不长,因为用不了多久,科学家就会把录味机发明出来。可是录味机只能录下世界上存在的气味,而不能录出不存在的气味。但作家的想象力却可以无中生有。一个作家应该有关于气味的丰富的想象力。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好作家,在写作时,应该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和景物,放出自己的气味。即便是没有气味的物体,也要借助无所不能的想象力,创作出不存在的气味,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这是我们这个职业永垂不朽的根据。 当然,仅有气味还构不成一部小说。作家在写作时应该调动起全部感觉器官,味觉、视觉、听觉、触觉,或者是其他神奇感觉。这样,小说也许就不再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而是一个有气味、有声音、有温度、有形状、有感情的生命活体。那些伟大作家的虚构作品,之所以让我们感到真实,就在于他们写作时调动了自己的全部感觉,并且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了许多奇异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明明知道人不可能变成甲虫,但我们却被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虫的故事打动的根本原因。 17.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8.请简要概括第四自然段的论述层次。 19.尾段画线句子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解释。 【答案】17.类比论证。用大马哈鱼的成长与作家的创作进行类比,突出了“气味”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性;用形象的例子来论述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18.首先从现状谈起,科技发达让小说的传统功能丧失;然后点出科技也有局限性,无法记录不存在的东西;最后呼吁好的作家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 19.①因为作家调动全部感官写作,使小说成为有气味、有声音、有温度、有形状、有感情,具有生命力的文字;②因为作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许多奇异的感觉,让我们感到真实。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题干是“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个画线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的一生与大马哈鱼很是相似。”,这句位于第二段首句,联系上下文,抓住句中“很是相似”,可知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然后指出类比的双方大马哈鱼的成长与作家的创作,最后指出类比的作用,类比突出了“气味”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性。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论述思路能力。分析概括文章论述思路,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内容大意,然后梳理文段脉络,也就是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出文段各层层义,最后用关联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关联词将各层层义连接起来。本题,通读文章第四段,第四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语段第一、二句,写科技发达的现状让小说的传统功能丧失;第二层次,语段第三句到第七句,点出科技也有不能录出不存在的气味的局限性;第三层次,语段第八句到第十句,呼吁好的作家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然后用关联词“首先……,然后……,最后……”将各层层意连接起来。 。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答案】16.D17.D18.A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强加因果,书写在人类发展后期才发挥作用不是由文化发展不平衡所致。B项,“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曲解文意,原文是“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也包括物品”。C项,“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表述不当,原文仅仅认为“需要参考”,并非“可以消除”。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分析有误,没有对比,文章的结构是层层递进的。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于文无据。 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 十六、【2019届江苏南通通州区高三第二次教学质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艺术与游戏 朱光潜 ①欣赏和创造的距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远。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比如说姜白石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含有一个受情感饱和的意境。我在读这句词时,要凭想象与情感从这种符号中领略出姜白石原来所见到的意境,我在见到他的意境一刹那中,我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 ②创造之中都寓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全是欣赏。欣赏只要能见出一种意境,而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 ③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 ④骑马的游戏是很普遍的,我们就把它做例来说。儿童在玩骑马的把戏时,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这么一段话说出来:“父亲天天骑马在街上走,看他是多么好玩!多么有趣!我们也骑来试试看。他的那匹大马自然不让我们骑。小弟弟,你弯下腰来,让我骑!特!特!走快些!你没有气力了吗了?我去换一匹马罢。”于是厨房里的竹帚夹在胯下又变成一匹马了。 ⑤从这个普遍的游戏中间,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 ⑥首先,小孩子心里先印上一个骑马的意象,这个意象变成他的情趣的集中点(这就是欣赏)。情趣集中时意象大半孤立,所以本着单独观念实现于运动的普遍倾向,从心里外射出来,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这就是创造),于是有了骑马的游戏。 ⑦其次,我们成人把人和物的界线分得很清楚,把想象的和实在的分得很清楚。在儿童心中这种分别是很模糊的。他把物视同自己一样,以为它们也有生命,也能痛能痒。他拿竹带当马骑时,你如果在竹帚上扯去一条竹枝,那就是在他的马身上批去一根毛,在骂你一场之后,他还要向竹帚说几句温言好语。人越老就越不能起移情作用,我和物的距离就日见其大,实在的和想象的隔阂就日见其深,于是这个世界也就越没有趣味了。 ⑧然后,骑竹马的小孩子一方面觉得骑马的有趣,一方面又苦于骑马的不可能,骑马的游戏是他弥补现实缺陷的一种方法。苦闷起于人生对于“有限”的不满,幻想就是人生对于“无限”的寻求,游戏和文艺就是幻想的结果。它们的功用都在帮助人摆脱实在的世界的僵锁,跳出到可能的世界中去避风息凉。 ⑨儿童在游戏时就是艺术家。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家虽然“不失其赤子之心”,但是他究竟是“大人”,有赤子所没有的老练和严肃。游戏究竟只是雏形的艺术而不就是艺术。儿童在游戏时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思要拿游戏来博得旁观者的同情和赞赏。艺术的创造则必有欣赏者。艺术不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说的,只达到“表现”就可以了事,它还要能“传达” 。游戏只是逢场作戏,比如儿童堆砂为屋,还未堆成,即已推倒,既已尽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常加珍护,像慈母待婴儿般。他们自己知道珍贵美的形象,也希望旁人能同样地珍贵它。他自己见到一种精灵,并且想使这种精灵在人间永存不朽。他第一要研究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的形式。比如说做诗文,语言就是媒介。这种媒介要恰能传出情思,不可任意乱用。儿童在游戏时对于所用的媒介决不这样谨慎选择。倘若画家意在马而画一个竹帚出来,谁人能了解他的原章呢?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恰能融合一气,这种融合就是美。 ⑩总而言之,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它逐渐发展到现在,也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6.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17.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游戏与艺术的类似点。 18.结合全文,阐释文末画线句的内涵。 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它逐渐发展到现在,也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答案】16.首先,论证了艺术中包含的两种心理活动欣赏与创造之间的关系;然后,指出游戏中包含这两种心理活动并分析了游戏与艺术的相似点;最后,分析指出艺术与游戏之间的差异。 17.①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②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③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幻想的结果,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18.①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②艺术不仅在表现,还要传达,所以必有作品,而游戏没有。③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便要研究“传达”的媒介与技巧,而游戏没有。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本文一共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关键句是“欣赏和创造的距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远”“创造之中都寓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全是欣赏”,论证了艺术中包含的两种心理活动欣赏与创造之间的关系。第二层从第三段到第八段,关键句有“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首先……其次……”指出游戏中包含这两种心理活动并分析了游戏与艺术的相似点。余下的两段是第三层,关键信息是“游戏究竟只是雏形的艺术而不就是艺术”,分析指出艺术与游戏之间的差异。考生据此概括可得出本题答案。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把概念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语境分析。此时要求“简要概括游戏与艺术的类似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然后筛选信息进行概括。本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第六、七、八段,第六段中作者说“小孩子心里先印上一个骑马的意象,这个意象变成他的情趣的集中点(这就是欣赏)”“从心里外射出来,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这就是创造)” 意思是说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这一点是与艺术相似的;第七段中作者说孩子“把物视同自己一样,以为它们也有生命,也能痛能痒”,说的是,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与艺术相似;第八段,作者说“游戏和文艺就是幻想的结果”“帮助人摆脱实在的世界的僵锁,跳出到可能的世界中去避风息凉”,可见第三点相似性是游戏和艺术都是幻想的结果,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是哪一个句子,然后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分析。本题所考查的句子在文章的以必有作品,而游戏没有。“他第一要研究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的形式”,可见艺术家要研究“传达”的媒介与技巧,而游戏没有。 【点睛】第1题考查分析分析文章行文思路,概括段落大意。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 十七、【2019届江苏启东中学、前黄中学、淮阴中学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发掘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 李晓东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秀、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以卓越的智慧,奠定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根基。汉武帝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其余各家或隐于山林,或潜入民间,或消于无形,以至逮于今日,传统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传统儒家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全面实现中华传统优秀 文化的复兴,就要把诸子百家中优秀的,可以为今日所用的内容重新发掘出来,成为先进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凝聚、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比如,墨子注重科学技术,墨子及其弟子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小孔成像、滑轮受力、光线直射、杠杆原理、天平原理、点线面体圆的概念等。连发出“李约瑟之问”的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也感叹“墨家的科学水平,超过了整个古希腊”。法家首重法律制度,蕴含“依法治国”的思想精髓。名家具有严谨的逻辑学思维。道家对宇宙起源的思考和自然哲学成就。炼丹术之于化学,风水之于环境科学,勘舆术之于地理学,兵家之于军事科学,纵横家之于外交和政治学等等。以及王朝治理的科学性和对现代治理的启示,如科举之于现代公务员选拔,丝绸之路之于现代国际贸易,晋商之于股份制和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等。让今天的人,看到中国古人天才的超前创新,在古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变“我注六经”为“六经注我”,既符合现代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特点,情感上也更加亲切,容易获得认同。 还有一个重要领域需要发掘复兴,那就是实学传统。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标签化为“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有道德,重气节,但无能力,轻事功。这一形 象的固化,如果不是有意为之,也是极大的误解。很难想象,没有扎实的现实功用,中华文明如何可能经历八千年风雨而长存。鲁迅说,中国从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正支撑和推动民族历史前进的,在“地底下”,这也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实学自古即存, 至清初颜习斋而成体系,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反对宋明理学、阳明心学重性理、良知而轻事功的倾向。可惜无论学院派的新儒家,还是通过电视、网络、微信传播传统文化者,都在接着或照着宋明理学或阳明心 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在表面上看,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似乎相反,其实它们的基本主张是相同的,它们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依样画葫芦”的主义。它们所不同者,写实派以为美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模型;理想派则以为美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最富于代表性的葫芦。严格地说,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炼的写实主义,以理想派攻击写实派,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所以,要明白艺术的真性质,先要推翻它们的“依样画葫芦”的办法,无论这个葫芦是经过选择,或是没有经过选择。 ⑥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 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 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完全可以为传统文化所用,促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受限于交通和传播技术,只能在有限的地域里生存发展,但信息化、技术化的技术力量,完全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毫无障碍地聚集,形成独特的文化群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举例来说,在2013年启动的“京剧电影工程”先后确定了10部经典篇目。其中首部完成的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首映,两年多来一直热度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再如,秦腔是典型的地方性剧种,流行歌手谭维维跟华阴老腔合作推出的音乐作品,却使秦腔在短时间内引爆微信朋友圈,引发现象级的关注。这些成功经验,完全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契机。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18.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19.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这句话? 【答案】17.17.首先,由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引出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这个话题。其次,传统文化转为活的文化过程中面临的悖论。最后,写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方法。 18.(1)接续传统文化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2)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力量(3)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4)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活跃文化形态(5)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大众审美的一部分。 19.“音像遗产”代指传统文化,“成为集体记忆”代指传承传统文化。记忆是永存脑海的,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活的文化才是传承的精髓。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看文章是考查全篇的思路,还是考查局部的思路,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这是考查全篇的思路,考生就要明确本文一共是几段文字,圈出每段文字的开头和结尾句,再看这些文字与文章标题的关系。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这是文章的话题,即在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第一段说“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这是叙述事实,第二段说“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由此可知,文章用第一段的事件引出本文的话题,即“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第三段结尾说“关键问题在于,在获得永久性保存之后,这些音像历史资料,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第四段开头说“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里,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的悖论”,第五段开头说“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了契机”,由此可知,在论述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时,作者先分析传统文化转为活的文化过程中面临的悖论;最后两段指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方法。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这就要到文中圈出直接指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措施的文字,还可以圈出成功的经验,然后进行概括。分析文章可知,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在四、五、六、七段,如第四段“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第五段“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了契机”,最后一段“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考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这句话” ,然后到文中找到这句话,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的含义。题干中的引文在文章第三段开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曾经说过,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结合文章的标题“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和上下文的内容可知,句中的“音响遗产”应是指代传统文化;本文是讲在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句中的“保护集体记忆”就是指代传承保护传统文化;作者用“保护记忆”来说明“保护传统文化”,这就生动地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这就是好比是我们的记忆,记忆一旦失去,往日不复存在,表现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理解句子含义难度较大,需要考生结合文本的内容来分析,而不能仅仅立足于句子本身。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论证思路类题目,首先应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然后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