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铁人中学 2018 级高二学年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传世 雷 达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古典名著一直流传不衰,而现在的一些比较优秀的长篇小 说,作者花了好大气力,流传却很困难,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就再也不大为人提起 了?还有人进一步追问:从小说艺术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小说的技术手段,比起中世纪来 不知丰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为什么在赢得读者和流传程度上,现今的作品反而赶不上 古典名著呢? 初看这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傻,不值一提,但真要把它说清楚,还不那么容易。我想了 想,觉得这问题与今天的写作并非毫无关系,一些名著的传世其实是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的。 若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但文学的历 史终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变化的历史。从古及今,文章变化万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 下。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硬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著再传世,也取代不 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位置。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物性格 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这大致是不错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 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 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或一管独胜,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读者的层面甚 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应。就 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 的传奇故事早就在老百姓口头上传递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它的 人物、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解了。 它不传世谁传世?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传说和事迹,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们重起 楼阁,精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能赏心悦目。有时 我看某些公安题材小说,编的人很吃力,但并不动人,比起某些罪犯的想象力来,不知逊色 了多少。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子深深扎进民间,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间 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让小说回到小说,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的 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这似乎是大势所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的基本层面本来就 是讲故事。问题在于怎么讲,会不会讲。古典名著的讲故事,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 三是富有文化底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是魂,没有比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 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无论多么新鲜,都会转眼即逝,唯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现在的某 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无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 程的空壳子了,作者怎样玩叙述圈套也掩不住贫乏的内质。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 了。现在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妨多看 看古典名著,或能让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该立个什么人,人的骨头上该长些什么肉,它们一 起该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选自《作家文摘》,有删节) 1. 下列对于古典名著流传不衰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典名著能够传世是因为它们完全能够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B. 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础,有其深厚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民间性。 C. 古典名著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正好迎合了读者爱听故事的天性。 D. 古典名著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细节也很丰富,且富有文化底蕴。 2. 下列对于当代小说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许多当代小说创作的技术手段比古典名著更为丰富高明,但流传性却比不上古典名著。 B.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代小说也有古典名著取代不了的需要和位置。 C. 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也有传世的可能,没有必要将当代小说与古典名著硬性攀比。 D. 当代小说强调故事性,但故事往往与人物脱节,只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罢了。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故事化、人物性格化和人物内心审美化这三个阶段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B. 当代生活并不缺少传说和事迹,缺少的是对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的充分吸收。 C. 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创作回归故事的创作倾向起到了一种良性的引导作用。 D. 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借鉴古典名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 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是因为它们完全能够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分析错误,古典名著不可能完全 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要求,也证明现代作品同样有需要和市场。 B 项,“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础”,“都是”过于绝对,应该是“大多”。 C 项,“古典名著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分析错误,古典名著不是单靠故事情节吸引读者, 而是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饱含细节,并富有文化底蕴。 故选 D。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 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 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 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 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 项,“当代小说强调故事性,但故事往往与人物脱节,只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罢了”以 偏概全,原文为“现在的某些小说……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 故选 D。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 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 项,原文语境中提到这种推动并没有说明是良性还是恶性,只是说讲故事没错,但要注意讲 故事的方式。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社讯(记者袁于飞))我国 2000 年建成了北斗导航实验系统,这是第一代北斗卫星系 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告诉记者,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是一个区域系统,由三颗卫星提供 区域内的定位服务。虽然只有三颗卫星,但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 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在海上定位也可达到二三十米的精度,它是一个双向定位系统。双 向授时,可以达到 20 纳秒,比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授时精度要高,GPS 承诺的是 50 纳秒。还 有短报文功能,短消息可发 60 字,利用双向通信的特点进行调制。”刘经南说,“第一代北斗 卫星系统建立以后,在大地震、泥石流等救灾过程中得到应用检验,比如汶川大地震中的救灾。 在海洋渔业中也有很多用途,比如位置监控、安全救援。它可以与地面移动通信进行互联互通。 北斗的船舶入网当时已经有 5 万多个,手机用户 10 万余个。” 现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是北斗二代卫星系统,它由 14 颗卫星组成。刘经南表示,北斗导航系 统在亚太地区内导航系统标准服务的定位精度在 10 米左右。同时,它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提高 定位导航服务的精度,达 3 米左右。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它的短报文通信功能一次可以发送 120 字,并可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进行互通。 “卫星上天,重点在于应用,我国北斗卫星系统可用性和连续性指标超 99.9%。”刘经南介 绍,“2012 年底,第二代北斗卫星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运行 4 年多来,系统保持了连 续运行,可用性指标实际上达到了 99.99%以上,连续性达到了 99.986%。” “我国北斗的应用非常广泛,现在主要在汽车领域大规模应用,涉及汽车制造业、汽车电 子制造业、车载信息服务商,还有面向智能交通的设备制造业及服务商。北斗将来还可跟用户 的车辆定位需求结合起来。”刘经南举例说,现在装载了北斗导航系统的交通运输车辆约有 380 万辆,这个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万量级,车辆运营状态都可以实时上传至互联网上,实现实时 监测。 “‘互联网+’时代,卫星数据在云端,用户在网上,北斗卫星系统与新兴信息网络系统跨 界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刘经南表示,北斗位置服务将实现跨界融合,包括跨系统融合、 跨地域融合等。 刘经南说:“我国将重点推动‘互联网+北斗’的空间位置服务产业。比如北斗系统与蓝 牙、宽带移动互联网、有线互联网、窄带物联网等融合,使北斗时空信息传输更快、位置更精 确、图像更清晰、用法更巧妙。有了北斗系统,我国的无人驾驶也可能加快实现。” (选自《光明日报》2017 年 2 月 16 日) 材料二 2012 年 4 月 30 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双星”,用“长征三号乙”运 载火箭将中国第十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北斗二 代作为我国服务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已成为代表中国的国家名片: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是 世界上第三个提供运行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可服务 50 多个国家、30 多亿人口;北斗系统是联 合国确认的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北斗已进入国际海事、国际民航和国际移动通信组织标准体 系,国际主流的手机芯片已支持北斗功能……“稳步推进北斗系统走出去”,被纳入国家“一 带一路”建设 规划,北斗已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与影响力。 (摘自《经济日报》2017 年 2 月 3 日) 材料三 2 月 21 日,88 岁的孙家栋院士在北京燃气集团考察时表示,北斗二代应用和北斗产业化在 面临着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最佳历史机遇期,中国的北斗在北京市政公用领域的应用不断 突破,为开创北斗“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新格局做出了贡献。 北京燃气集团总经理表示,3 年多来,北京燃气集团将国家北斗精准服务网引入到施工管 理、运行、泄漏及防腐层检测、应急抢险等各领域和环节,极大地强化了燃气管网管理的精细 度和深入度,从本质上提高了管网建设和运营的能力。 北斗系统将于 2018 年率先覆盖“一带一路”国家,2020 年覆盖全球。随着北斗组网的推 进,下游行业应用呈现加速趋势。当前,卫星导航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 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北斗+”时代正在到来。 (选自人民网《孙家栋院士:北斗应用迎来最佳历史机遇期》2017 年 2 月 22 日) 4.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对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研发动向、应用领域等做了报道,并强调了北斗卫星在 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的战略意义。 B. 材料一全面介绍了两代北斗卫星系统的定位精度、应用领域等,材料二、三侧重介绍了北 斗二代在国际化服务进程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C. 材料一表明,我国北斗服务已实现跨界融合,将重点推动“互联网+北斗”的空间位置服务 产业,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关报道对此进行了充分阐述。 D. 三则材料报道内容表明,我国北斗卫星系统已在汽车领域、国际海事、国际民航、手机和 工程建设管理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5.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三家媒体都在新年伊始发布与北斗系统相关的最新消息,说明北斗卫星系统在当前社会发 展和网络系统云服务等方面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B.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北斗二代卫星系统在满足智能交通服务需求、可用性和连续性等 方面已具备优良的性能,这是它能够走向世界、服务全球的主要原因。 C. 北斗系统在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市政公用领域已经取得了实际效益,这些都预示 着,“互联网+北斗”系统即将覆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D. 《光明日报》的报道内容翔实,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经济日报》内容集中在为 世界提供运行服务,强调北斗导航系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商业利益。 6.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北斗卫星系统研制的意义。 【答案】4. B 5. C 6. ①我国卫星导航科研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北斗卫星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自主研发建立 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的各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②北斗卫星系统在汽车、市 政、“互联+北斗”等领域广泛提供服务,服务国计民生。 ③北斗卫星系统助推我国对外开 放和“一带一路”建设。北斗卫星已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北斗位置服务将覆盖全 球,实现跨界融合。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 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中材料一未涉及“一带一路”,材料一主要说的是北斗卫 星;选项 C,中“已实现跨界融合”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刘经南表示,北斗位置服务将实 现跨界融合,包括跨系统融合,跨地域融合等;选项 D,“广泛应用”理解有误。把未然当已 然。原文内容说的是:我国北斗的应用非常广泛,现在主要在汽车领域大规模应用,涉及汽 车制造业、汽车电子制造业、车载信息服务商,还有面向智能交通的设备制造业及服务商。 故答案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 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 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云服务”无中生有,文本中没有涉及到本内容; 选项 B “满足智能交通服务需求”并未实现,推理条件有错误且概括不完备。选项 D,“强 调北斗导航系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商业利益”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是:北斗已成为我国 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故答案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意并归纳概括文意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 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 回答: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北斗卫星系统研制的意义。考生需要到原材料中筛选 北斗卫星的研制的意义:虽然只有三颗卫星,但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 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提供运行服务的卫 星导航系统,可服务 50 多个国家、30 多亿人口;当前,卫星导航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 联网和大数据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北斗+”时代正在到来。考生可以从强国、服务、 融合三个角度概括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鸭名家 汪曾祺 “三爷,鸭都丢了!”佃户和长工一向都叫我父亲为“三爷”。 “怎么都丢了?” 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有好几家养过鸭。这块地上的 老佃户叫倪二,他要养鸭。从来没有养过鸭,这怎么行?他说他帮过人,懂得一点。没有本 钱,没有本钱想跟三爷借。父亲觉得让他种了多年草田,应该借给他钱。父亲也托他买了一 百只小鸭,由他代养。事发生后,他居然把一趟鸭养得不坏。 前两天倪二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 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还是一只小船,船上装着一大卷 鸭圈、干粮、简单的行李,人在船,鸭在水,一路迤迤逦逦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 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精神好看。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 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晚上,找一个沙洲歇一歇。 “不要!”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 河,过江。 “倪二在白莲湖里。三爷赶快去看看吧。一趟鸭子全散了!” “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 来。小船浮在岸边,竹篙横在船上。倪二呢?坐在一家晒谷场的石辘轴上,手里的瓦块毡帽 攥成了一团,额头上破了一块皮。几个人围着他。他好像老了十岁。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 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他的饭在一个布口袋 里——一袋老锅巴。他木然地坐着,一动不动。不时把脑袋抖一抖,倒像受了震动。——他 的脖子里有好多道深沟,一方格,一方格的。颜色真红,好像烧焦了似的。老那么坐着,脚 恐怕要麻了。他的脚显出一股傻相。 怎么办呢?围着的人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哎,除非陆长庚。”“只有老 陆,陆鸭。”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是为鲜货行客人、蛋行客人、陆陈行客人谈生意而设的。区里、县里来 了什么大人物,也请在这里歇脚。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马、鸡蛋糕、芝麻饼、 七厘散、紫金锭、菜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总 而言之,日用所需,应有尽有。这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茶馆里备有一 副麻将牌,一副牌九。推牌九时下旁注的比坐下拿牌的多,站在后面呼吆喝六,呐喊助威。 船从桥头过,远远地就看到一堆兴奋忘形的人头人手。船过去,还听得吼叫:“七七八八—— 不要九!”——“天地遇虎头,越大越封侯!”常在后面斜着头看人赌钱的,有人指给我们 看过,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说他能跟鸭子通话,他自己就 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瘦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他已经多年不养鸭了,现在见到鸭 就怕。 “不要你多,十五块洋钱。”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 吃,红了一庄,方去。“把鸭圈拿好。倪二,赶鸭子进圈,你会的?我把鸭子吆上来,你就 赶。鸭子在水里好弄,上了岸,七零八落的不好捉。” 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还是那根篙,他拈在手里就是样儿),把船撑 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 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 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本来平静辽阔的湖面,骤然热闹起来,一湖都是鸭 子。不知道为什么,高兴极了,欢喜极了,放开喉咙大叫,“呱呱呱呱呱……”不停地把头 没进水里,爪子伸出水面乱划,翻来翻去,像一个一个小疯子。岸上人看到这情形都忍不住 大笑起来。倪二也抹着鼻涕笑了。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 又安静了,文文稚稚,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兵法:用兵第一贵“和”。 这个“和”字用来形容这些鸭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唱的不知是什么,仿佛鸭子都爱听, 听得很入神,真怪!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 “一共多少只?” “三百多。” “三百多少?” “三百四十二。” 他拣一个高处,四面一望。“你数数。大概不差了。——嗨!你这里头怎么来了一只老 鸭?” “没有,都是当年的。” “是哪家养的老鸭让你裹来了!”倪二分辨,但也没用。 他一伸手捞住了。“它屁股一撅,就知道。新鸭子拉稀屎,过了一年的,才硬。鸭肠子 搭头的那儿有一个小箍道,老鸭子就长老了。你看看!裹了人家的老鸭还不知道,就知道多 了一只!”倪二只好笑。 “我不要你多,只要两只。送不送由你。” 怎么小气,也没法不送他。他已经到鸭圈子提了两只,一手一只,拎了一拎。 “多重?”他问人。 “你说多重?”人问他。 “六斤四,——这一只,多一两,六斤五。这一趟里顶肥的两只。” “不相信。一两之差也分得出,就凭手拎一拎?” “不相信?不相信拿秤来称。称得不对,两只鸭算你的;对了,今天晚上上你家喝酒。” 到茶馆里借了秤来,称出来,一点都不错。 “拎都不用拎,凭眼睛,说得出这一趟鸭一个一个多重。不过先得大叫一声。鸭身上有 毛,毛蓬松着看不出来,得惊它一惊。一惊,鸭毛就紧了,贴在身上了,这就看得出哪只肥, 哪只瘦。晚上喝酒了,茶馆里会。不让你费事,鸭杀好。” “杀的鸭子不好吃。鸭子要吃呛血的,肉才不老。” 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又还有一种 对于自己的嘲讽。这是一点本事。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本事。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 不如别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 只鸭子摇头,就完了。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 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 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倪老二,你不要肉疼,十块钱不白要你的,我给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鸭圈起来过 一夜。明天一早我来。三爷,十块钱赶一趟鸭,不算顶贵噢?” 他知道这十块钱将由谁来出。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 在手”,输得光光的。“没有!还剩一块!” 一九四七年初,写于上海(原文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地人习惯称陆长庚为“陆鸭”,汪曾祺却以“名家”冠之,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劳动者持 有的温情和对劳动技艺的欣赏。 B. 偷偷赶鸭,弄丢后呆坐,不肯承认裹来别人的老鸭、被识破后“只好笑”,这些内容表现 了倪二笨拙、狡猾、贪婪的特点。 C. 小说对茶馆中聚集的各色人物和经营的各种物品的介绍,对赌钱的热闹场面的细致描写, 生动写出了当地的市井风俗。 D. 小说展现了陆长庚赶鸭时的得意和风采,也写了他身为赶鸭名家却遭遇养鸭失败、混迹于 茶馆常输光钱的失意与无奈。 8. 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安排陆长庚出场的。 9. 陆长庚是当地“放鸭的第一把手”,从文中看,他高超的技艺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7. B 8. (1)小说先写倪二把鸭子全部赶丢后一筹莫展,为陆长庚的出场做铺 垫;(2)接着写众人不约而同地推荐陆长庚,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赋予人物以传奇 色彩;(3)再详细介绍茶馆情况,强调陆长庚的诨号,暗中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与人生际 遇;(4)最后用极简洁的语言描写其外貌、神情、语言等,人物出场颇具匠心。 9. 通“鸭性”,能把散了的三百多只鸭子轻松地聚集到一起;望一眼就能估算出鸭子的数量; 望一眼就能辨识出鸭群中有一只被裹来的老鸭;能从众多鸭子中轻易挑拣出两只最肥的;用 手一掂就能准确说出它们的重量。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 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 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 项,“不肯承认裹来别人的老鸭,被识破后‘只好笑’,表现了倪二笨拙、狡猾、贪婪的特 点”错误。事实上倪二并不知道裹来了别人的老鸭,他辩不过陆长庚,在听了陆长庚关于老 鸭的讲述后“只好笑”,这一情节也不能表现出倪二的“狡猾、贪婪”。 故选 B 项。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 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小说是如何安排陆长庚出场的”,考生需要通读全文,找到陆 长庚出场之前的情节,理清层次,逐一归纳,得出答案。 小说在陆长庚出场之前先写了倪二养鸭子,又写了倪二要去卖鸭子,结果在卖鸭子的途中把 鸭子赶丢了,小说写丢了鸭子的倪二“好像老了十岁”“木然地坐着,一动不动”,可见倪 二倍受打击,一筹莫展,这就为陆长庚的出场做了铺垫。接着写有人给倪二推荐了陆长庚, “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哎,除非陆长庚”,“只有老陆,陆鸭”,众人都推荐陆长 庚,说明陆长庚赶鸭的本事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使陆长庚这个人物具有的传奇色彩,达 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小说接着交代了要到茶馆去找陆长庚,并对茶馆做了详细的介绍,这 就介绍了陆长庚生活和交往的环境,而陆长庚的诨号“陆鸭”,则暗示他是赶鸭的高手。接 下来写了陆长庚“瘦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对他进行了简单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又写了他的语言“不要你多,十五块洋钱”等。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 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陆长 庚是当地‘放鸭的第一把手’,从文中看,他高超的技艺有哪些具体表现”,考生需要通读 全文,找出文中写陆长庚放鸭的情节,筛选出能体现陆长庚放鸭本领的信息进行归纳。 小说中写陆长庚“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 叫点什么”跑散的鸭子就从四面八方聚焦起来了,很容易就帮助倪二找回了三百多只鸭子, 可见他熟悉鸭子的习性。“他拣一个高处,四面一望”,就知道鸭子的数量“大概不差了”, 而且一眼就看出来三百多只鸭子里裹来了一只老鸭;他跟倪二要了两只鸭子,用手一拎就知 道鸭子的重量,“到茶馆里借了秤来,称出来,一点都不错”,而且知道这两只鸭子是“这 一趟里顶肥的两只”,这些都说明他了解鸭子,是一个放鸭高手。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写出 本题答案。 【点睛】第 1 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 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 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 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 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 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 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 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 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 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 “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 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 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 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 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 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 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B.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C.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D.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九”,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 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B. “出”,京官外调。古代涉及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拜” “除”,授予官职; “迁”“谪”,贬官降职;“陟”“徙”,提升官职。 C. “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 常见的敬辞有台、尊、贤、仁、令等。 D. “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 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景俭从政谨慎。房嗣业在诏令未正式下来之前,就想大权独揽,景俭首先是劝说,劝说 未果,于是叱散左右以防祸事发生。 B. 杜景俭怀公正悲悯之心。天授中,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的时候, 人们传言称遇到景俭审案,就可以活下来。 C. 杜景俭正直而不趋炎附势。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 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 杜景俭敢于为他人请命。当时,外族入侵,国土沦丧。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将 沦陷地的百姓全部判罪,景俭向武则天提出自己看法,建议最终被采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 ② 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您现在拿着小小的诏书,真假未知,就想揽一州之权,哪个能担保(没有变数)呢? (2)杜景俭认为这都是形势逼迫,不是他们的本意,请求全部宽宥他们。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 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中,“宰臣”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助天理物”意思是依 据天理来理顺万物,“理而不和”意思是理而不能顺,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中间应断开, 且“则天”是“曰”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 A、D 两项。 故选 C 项。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 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 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 时知识的积累。 B 项,“‘迁’‘谪’,贬官降职;‘陟’‘徙’,提升官职”不正确,迁:调动官职,一般 指提升。徙:一般指调动官职。 故选 B 项。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 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 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 项,“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误,原文为“臣虑陛下布教施令, 有亏礼典”,意思是“臣考虑陛下布政施令,是否有亏于礼典”,可见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 预警,不是因“武则天篡位”,而是因武则天的布政施令可能“有亏礼典”。 故选 C 项。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 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 句有: (1)“持”,拿着;“咫尺”,小小的;“真伪”,真假;“欲”,想;“相保”,保证。 (2)“以为”,认为;“驱逼”,逼迫;“其”,代词,他们;“本心”,本意;“悉原”, 全部宽宥;“之”,代词,他们。 【点睛】第 1 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 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 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 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 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 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 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杜景俭,少年时以明经科中举,多次升迁后任殿中侍御史。出朝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 隆州司马房嗣业调任益州司马,任职令未到,(房嗣业)就要处理政事,又鞭打下属官吏,想 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威严。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司还未接到命令。 为什么为了这几天的俸禄,连皇上的圣旨也等不得,就想要处理政事,这不是太过于心急了 吗?”房嗣业更加恼怒。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小小的诏书,真假未知,就想揽一州之 权,哪个能担保(没有变数)呢?扬州之祸,不是这一样的情况吗?”说完呵斥左右令他们各 自散去,房嗣业羞愧而止。不久有诏书授房嗣业荆州司马一职,(原来的想法)竟然未如愿。 益州的百姓和官吏因此说:“录事的心意(想法)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由此 渐渐知名。后入朝任司宾主簿,转调司刑丞。天授年中(691),杜景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 思止专门处理钦犯案件,当时人们传扬说:“遇徐、杜必生,遇来、侯必死。”他又迁任洛 州司马,不久又调任凤阁侍郎,行宰相职权。武则天曾把季秋院内长出的梨花一枝拿给宰相 们看,问:“这是什么吉祥之兆?”诸宰相答说:“陛下的恩德连草木都得到了,所以能够 使秋天的树木再开花,即使周文王的恩德惠及道旁的芦苇,也不能超过。”唯独杜景俭说: “根据《洪范五行传》:‘阴阳不能混乱,违反了就会有灾祸。’《春秋》也讲:‘冬天没有 过分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没有凄冷的寒风,秋天没有久下不停的雨。’ 现在已经到了秋天,草木枯黄凋落,但是忽然生出此花,混乱阴阳。臣考虑陛下布政施令, 是否有亏于礼典。兼之臣等虽列名宰臣,本应依据天理来理顺万物,却理而不能顺,这是臣 的罪过。”因此二拜而谢罪。武则天说:“您是真宰相啊!”延载初年(694),杜景俭被凤阁 侍郎周允元检举说他是李昭德的党羽,降职调为秦州刺史。后又任司刑卿。圣历二年(699), 又任凤阁侍郎,行宰相职权。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各州多被贼兵攻陷。等到事已平定,河 内王武懿宗将把沦陷地的百姓全部判罪。杜景俭认为都是形势逼迫,不是他们的本意,请求 全部予以宽宥。武则天最终听从了杜景俭的意见。过了一年多,杜景俭调任秋官尚书,因漏 泄宫廷机密,降职司刑少卿,贬到并州任长史。在途中病逝,追赠相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居吴兴 曾几① 相对真成泣楚囚②,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③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②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 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 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典,慨叹白己只能徒作楚囚相对,无计克服神州,流露出诗人极大的无奈。 B. 颔联连用两个比喻,由国事到伤感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不平之情。 C. 颈联内容上紧承颔联,直写国家沦亡后南北音讯断绝诗人不能滞留风雨中的凄清。 D. 尾联写国事和家事如此,自己又漂泊落魄如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低迷,心怀郁郁。 15. 有论者认为诗中的“秋风秋雨”“落日孤云”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4. C 15. 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①“秋风 秋雨”象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②“秋风秋雨”还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 愁绪如风雨般侵袭笼罩;③“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C 项,“紧 承颔联”错,从内容上看,应该是承接首联的。同样,尾联是承接颔联的。故选 C。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 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题 干要求分析诗中“秋风秋雨”“落日孤云”的象征意味,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分析。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江北江南,相望不远,也已音讯断绝;在这秋风秋 雨中,我又怎能在吴兴滞留岁月。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事,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可看 作国家的象征,这番萧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家面临的局势,怎能不使人忧虑万分、感慨系 之呢?“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伤心流连,我想找个有力的朋友避乱托身,却 只是梦想;抬起头,眼见那天边夕阳西坠,孤云飘浮,禁不住忧愁悱恻。“落日孤云”在这 里是写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正像黄昏中飘浮的一朵云彩,不知何处是归宿。 这样一结语意双关,余情不尽。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 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 1 分,共 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 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作者运用动静、点面结合的手法描绘滕王阁绚丽的美景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 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风之积也不厚 (6).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 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 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悟、已、谏、霞、鹜、翼。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 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 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重点考核“理解性默写”, 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 情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 _____。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___________,把它们转化为 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他是在从 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_______的讲述目的。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 附加信息呈得更有意味 19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 时,(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乔楚脚花招的人”, 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和___________的 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家则通过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然后交给读者。 B. 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进行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C. 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进行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然后交给读者。 D. 小说家则通过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故事的好坏不仅看它的“成色”如何更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B. 一个故事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更要看它的“成色”如何。 C. 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D. 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而是看它的“成色”如何。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相提并论 口耳相传 深谋远虑 虚张声势 B. 相提并论 口传心授 深思熟虑 虚张声势 C. 混为一谈 口传心授 深谋远虑 矫揉造作 D. 混为一谈 口耳相传 深思熟虑 矫揉造作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详解】【小题 1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 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 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 度不大。“艺术处理”需要动词与之搭配,所以应是“进行艺术处理”,排除 A 项、D 项;介 词应使用“把”,是“把它们变成”,排除 C 项。故选 B。 【小题 2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 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 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 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括号后面提到“契诃夫曾经把郡些不好好讲故事的 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这里突出的是“讲故事的方式”,而且不应是递进关系, 排除 A 项、B 项。否定“成色”,突出“讲故事的方式”,排除 D 项。故选 C。 【小题 3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第一处,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 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成是 相同的事物。这里强调的是不能把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混在一起,他们有很大区别,应用“混 为一谈”。第二处,口传心授:指师徒问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 传授。这里应是说“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并非指师徒 之间的传授,应用“口耳相传”。第三处,深谋远虑:计划得周密,考虑得久远。深思熟虑: 深入地反复地考虑。这里强调的是讲述目的经过反复地思考,并非指计划很周密,应用“深 思熟虑”。第四处,矫揉造作:形容装腔作势,极不自然。虚张声势:并无实力,故意大造 声势。这里强调的是拜托那种不自然的陈旧的一种模式,应用“矫揉造作”。故选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人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个动人的情景:①______。弹钢琴者是 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②______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共同 构成了本世纪物理学科的两大支柱,在科学上面,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 图景,在音乐艺术中,③_______。 【答案】 (1). ①他同普朗克在一起倾情演奏 (2). ②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 (3). ③他们同样演奏出了和谐动人的乐章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 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 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例如第一空根据后文文 意可以填写“他同普朗克在一起倾情演奏”。 21.下面是班级辩论赛的实录,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作用。 甲方:①人多力量大,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这是我们每个人在上幼儿园时就明白的 道理。在幼儿园我们唱过一首儿歌:“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 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这不就证明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吗? 乙方:我方的观点是,人多未必力量就大。②大家大概都听说过《天鹅、大虾和梭鱼》的寓言 故事吧。天鹅、梭子鱼和虾共同拉车,天鹅朝天上拉,梭子鱼朝池塘里拉,虾是朝后拖,结 果它们三个累得筋疲力尽,车子也没有挪动分毫。它们三个加起来力量应很大,为什么却在 实际上很小呢?这就说明,人虽多,力量不能聚集在一个方向上,最终就不会有力量大的表 现。 甲方:③乙方所举的只是一个特例而已,我们不能用特殊现象代替普遍现象。再说天鹅、梭子 鱼和虾这三种动物根本不可能凑在一起拉车。不可能出现的事,是不能作为实例来佐证观点 的。 ①这是甲方亮明自己的观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示例: ②这是乙方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这是乙方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举例) (2). ③ 指出乙方论据以偏概全,驳斥乙方。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辩论中的逻辑推理的题目,考核的内容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例子 是论点,第二处是论证的方式,属于“举例论证”,第三处是“驳论”,驳斥的对方的论证 方法,据此回答作用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曾国藩被誉为“中兴名臣”“官场楷模”和“理学 大师”。他一生致力于修身 齐家治国。他的“修身十二款”至今为世人称道和效法,其中第一款是“主敬:整齐严 肃,无时刻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第三款是“早起,黎明即起,醒 后勿沾恋。”第四款是“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这三款中,你认为哪一款最值得称道和效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权 衡、思考和选择。 要求:任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专一 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的强大并不体现在外表,而是 一种精神,一种专一的精神. 谁都知道专心致志,谁也都记得那两个学下棋的孩子.只是其中的奥妙不知有多少人记得?而 真正将其树为榜样的又有几人?真正做到这种地步的又有几个? 曾在物理界的风云人物,曾夸下海口“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的阿基米德.当 国王命他鉴定王冠是否全部由纯金制作而成的时候,在苦思冥想毫无头绪之时,却在沐浴之 下得到了灵感.欣喜若狂之下,竟忘记穿衣奔出.这样的专一,不考虑时间,不考虑地点, 在他的心中只有专心的问题.尽管最终没有翘起地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翘起了一个时代, 一种精神.当一个人只专心于一个问题时,不管身在何处,在他的心中只有问题,眼里也看 不见其他事物,也许这是一种境界. 巴黎时装是时尚与顶尖的结合,当然还有那风靡全球、引领时尚、体现身份地位的可奈儿 5 号香水.正是因为哪怕在战争期间,依旧专注于时装设计的花甲老人——可可?奈儿.战争时 期,所有人都在逃难,但香奈儿却认为,服装是她生命,她的一切.他也要做出自己的一点 贡献,她的风格一向简洁大方,色调以黑白为主.并且她大胆地设计女裤,女人也就是从那 时起,不再单一穿裙子.而香奈儿也是在那时奠定了自己无可撼动的宝座.她将自己的事业 当做自己的生命,倾注与自己的心血.她专心于服装设计,哪怕是在战争期间,这种强大的 力量在老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专心把它推向了高峰. 还有那专注于追求莲花的周敦颐,尽管历史什么也没有为他留下,但他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 下了《爱莲说》.在长河的漂流下,传遍了千家万户,这也不枉他一生专注于追求莲花、追求 君子之道.也许历史的波涛会淹没他的名字,但《爱莲说》却泛在长河之上,款款到来.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虽然是讽刺他的愚昧、追求功名,但专心的追求却不可漠视.可不 可以说孔乙己走错了方向,进错了时代,却对了精神.倘若换一个方向或者换一个时代,依 旧是这么专心.孔乙己会不会不再是一个悲剧呢?错了方向可以改,没有专心就什么也没有了. 专心可以成就一个人,一个有专心的人无论做什么事,终究会有所成.因为专心才会奋不顾 身;因为专心才不怕嘲讽;因为专心才令人敬佩.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个“任务型”作文题。其实,选择哪一款写都是可以的,问题是要特别突出 “最值得称道和效法”。“主敬”就是主张做事谨慎,即“整齐严肃”。“早起、酒后”即 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读书不二”就是读书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最值得称道和效 法”,言外之意是都值得称道和效法,哪一个“最”或“更”值得呀?这就必须圈定一个议 论对象,针对一种情形、现象。对谁而言是“最”,是学生?是干部?是家庭?是社会?写 出针对性。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作文指导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 2006 年 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 2012 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 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 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 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 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 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 2015 课标卷作 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 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 选择空间。如 2015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 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 2 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 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 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 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 2015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 自己的观点。 二、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目的 “传统型”与“任务驱动型”议论文写作的主要矫正点对照表 顺序 比较点 主要矫正点 矫正方向 1 说理 要求 空泛议论 (从材料理出话题或观点后,脱离材料纯议话题) 就事论事、议不离事 (就事论事,呈现思维的深化——紧扣事件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 2 说理 范围 面面俱到(广泛议论) (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深议透) 专论一点 (集中精力论透一点) 3 说理 态度 简单粗糙,轻易否定 (简单论证、粗糙表态、封闭的自圆其说) 文明交流 (入情入理不偏激、深入的理由阐述、开放的文明交流) 重在培养以下两方面的说理: 说理方向:紧扣任务驱动对象,不停留在简单粗糙的表态,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 挖掘潜藏于事的因果得失,寻找改良社会的良药。 说理原则:倾诉自己,聆听他人;深入分析,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 “阐释型”(标题与话题)作文是考生根据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主题范围,确定写作的中心, 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和背景材料(素材库),论证主题,形成“材料—— 阐释—— 话题”的 闭合体系,具有“封闭性”的弊端;“材料型”作文虽突破了束缚和限制,但立意角度过多 过泛便于套作和宿构。 解决办法——有意在多角度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 效果——避免了“阐释型作文”的“封闭性”与“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性”,增强了 “防套性”,同时增加了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思辨考查。 因此, “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运而生。 三、应对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识别特点: 材料面上——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双给”: “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对立性、真实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 事件。 “给驱动任务”——①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 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不能离开此要求,离开则属离题。②明确给定写 作内容及写作角度。 (三) “任务驱动” 内涵解读: 1.体式驱动(对文体、格式的规定。如 2015 年全国卷要求写成书信体的任务指令) 2.内容驱动(以小见大,问题的对立性,内容的指向性,情感的导向性,论说的思辨性,策 略的操作性。如 15 年甲卷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乙卷中的“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思考、权衡与 选择”就是一个任务指令。材料往往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权 衡”作出自己的“选择”,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方案。) 3.对象驱动(细节上“个案分析”原则决定论述说理要有指向性,一是避免“空泛议论”, 即架空分析,从材料理出一个话题或观点后,脱离材料纯议话题;二是避免面面俱到,即“广 泛议论”。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清理透,原因:缺少对象意识,解决办法:“专论一点”。) 4.思维驱动(“思辨性”与“探究性”:在真实情境下引发真实交流,往往以小见大,即从 琐碎中烛照社会问题,由简单粗糙的认知到认知的深化。由问题的强争议性、复杂性决定应 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或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通过具体分析,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 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符合高考作文对于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察要求,高考作文不仅考 察写作水平,同时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更增强了对“思考、权衡、 选择”等“思辨”能力的考查,呼应“探究性”——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期待。) 小结: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 任务驱动内涵: 1.体式驱动(写成议论文) 2.内容驱动(写作内容的规定: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 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3.对象驱动 (1)“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一任务驱动决定了不能离开事件,必须是“就事论 事”,或“融理于事”—— 不能“空泛”议论,即不能架空所给材料过度泛化说理; (2)“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一任务驱动决 定了论述说理目标的指向性,要有说理的对象意识,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广泛”议论) 4.思维驱动——争议的焦点(核心事件)讨论。 围绕核心事件或争议焦点,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 概念厘定与概念区分——深入论证的法宝之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