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4劝学节选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
课时分层作业(四)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A项,“知”同“智”;B项,“生”同“性”;D项,“暴”同“曝”。]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复挺者(支持)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横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资质,天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C [A项,挺:直;B项,疾:这里引申为“洪亮”;D项,备:具备。]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 [B项,“水”是名词作动词,A、C、D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A项,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渊博;B项,古今意义均为“半步”;C项,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项,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党羽、帮凶(贬义)。] 5.下列选项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6 -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固定句式。]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D [A项,连词,表修饰,用在“跂”的后面,表“望”的情态/连词,表转折,但;B项,兼词,于此/语气词,表陈述;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标志。]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节选)》中,文章开篇连用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劝学(节选)》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的观点,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3)《劝学(节选)》一文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思考,更要重视学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节选)》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节选)》中阐明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在《劝学(节选)》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曾有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他们都表达了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7)荀子在《劝学(节选)》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木”和“金”为例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8)荀子在《劝学(节选)》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 (9)在《劝学(节选)》中,作者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10)在《劝学(节选)》中,荀子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 (11)荀子在《劝学(节选)》中,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7)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8)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9)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10)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以木材按墨绳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泥土,向下能饮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 - 6 - 是拯溺而硾(同“缒 ”,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④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⑤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 ①说:说教。②兑:悦。③堇:毒草,根有剧毒。④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⑤畏:被拘囚。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B.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C.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D.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B [根据“曰”可知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其有父者可知也”为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敬辞,称自己已去世的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等。 B.学者,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 C.天子,古代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D.《吕氏春秋》,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的著作。 B [B项,学者指求学的人。] - 6 -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C [文中把颜渊侍奉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曾点派曾参外出属于“事父”,不属于“尊师”的内容。]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2)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 (3)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参考译文】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道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道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适宜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 - 6 - 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反倒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正是由此出现的。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向上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使之羞愧。凡是师徒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敬。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他们中有父亲的可以看出来,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尊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恐怕是遇难了吧?”曾点说:“即使他要死,我还健在,他怎么敢不小心遭祸而死呢?”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尊敬啊。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 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