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讲)-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讲)-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备战2017高考二轮讲练测 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 讲目标 ‎1.了解实用类阅读中传记阅读的文本特点及高考基本题型。‎ ‎2.掌握高考实用类阅读中传记阅读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筛选信息 ‎【真题导航】‎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 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 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答案】C项3分,B 项2分,A项1分,DE不给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借助人物的经历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别抓身份的变化。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ADE三项都是考查文本内容。‎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叙述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抓住题干中“创造性成果”这几个词,然后到文中筛选信息。文章第三段“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文章倒数第二段“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文章最后一段“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链接2“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找到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寻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考生应该抓住题干中“创造性成果”这几个词语,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的区域。本题的答题区域涉及的区域比较广,包括链接材料中也有涉及。‎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数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筛选概括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寻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考生应该抓住题干中“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这几个词语,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的区域。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在倒数第三段,这一段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依据这句话可以确定答题的区域。‎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 ‎【答案】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试题分析】题干中说“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探究时,要到文中找到他兴趣广泛的事例,然后分析这些广泛的兴趣与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 ‎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考生首先应找出吴文俊兴趣广泛的事例,然后再看这广泛的兴趣与数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对于本题,看似自由,实际上在设题时,出题人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即应到文中找出吴文俊的广泛兴趣,再分析这些兴趣与数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2.【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一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予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l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答案】B 3分,E 2分,A 1分,CD不给分。‎ ‎【解析】‎ 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选项A“波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文中依据不足;C“参加抗敌组织”错误,文章没有依据,参加的是“教授组织和原子弹研制工作;D项对应的原文是“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不是“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为什么玻尔和爱因斯坦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答案】(1)从成员看,论战双方都是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2)从内容看,辩论涉及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3)从影响看,辩论带动了物理学界的学术争鸣。‎ ‎【解析】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赵振答题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然后分条作答,此题的区位在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开头,注意关键词语:“科学巨人”“背后是”“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被析因并参与进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特质。”请结合材料分析哥本哈根学派具有哪些“优秀特质”。(6分)‎ ‎【答案】(1)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2)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3)创造了独特的科学 精神。‎ ‎【解析】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赵振答题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然后分条作答,‎ 此题的区位在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注意文章的重点词语“玻尔周围聚集许多物理学家”“研究风格”“学 术精神”。‎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1)最求真理,在学术证论战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2)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 学研究;(3)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4)人道注意关怀,积极营 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解读】‎ 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是考生得分较高的题目,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较明显的:要么遗漏要点,要么原文抄录。这充分说明了考生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没有加工,或者说只是“粗加工”。针对上述问题,复习时要注意吃透筛选标准,确定筛选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规律揭示】‎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传记阅读必考考点,题型比较稳定,一是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二是总结概括题。可单独设题,也可与分析传主形象、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究等考点结合,综合命题。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指导】‎ ‎1.加强化练习,参透高考,提高复习效率。‎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2.加大传记阅读量,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学生可通过加大阅读量,进一步熟悉传记特点,掌握传记中选材组材的方法,了解传记阅读信息筛选常用方法,提高对传记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3.掌握筛选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1)读,把握全文内容 面对传记文本,不管命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先静下心来,通读全文,观其大略,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对文本作整体感知,弄清楚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是怎样的等等。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不少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关注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2)寻,寻找筛选目标 首先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这是做题的前提。有的题干中的筛选标准暗藏陷阱。其次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3)辨,辨析整合材料 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 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 ‎4.筛选并整合信息遵循原则 ‎ ‎(1)尊重文本意识。即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完全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使筛选出来的信息是原生态的。 ‎ ‎(2)整体意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体阅读,理清基本思路,避免被局部问题所牵引,避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误导。 ‎ ‎(3)结构意识。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效筛选重点语段、关键信息。 ‎ ‎(4)目标意识。能够依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进行归纳,调整组合。 ‎ ‎5.了解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多项选择题(五选二) ‎ ‎①设题方式:‎ 多项选择题的错误选项一般有以下几种问题:曲解文意、过于绝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误评人物、手法错误等。 ‎ ‎②解题思路及方法: ‎ a.定位:在选项中选择需要“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区域。‎ b.思辨:以文章的内容、情节、主旨为背景,在相关区域中思考选项是否有根据、是否符合事理和文意。‎ c.判定:思辨中通过合理联想、推断,判断选项的正误。 ‎ ‎(2)简答题 ‎ ‎①简答题的设题方式:‎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叙写或论述的?‎ ‎……体现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的原因、理由、根据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 ‎②解题思路及方法: ‎ a.提取信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并提取重要词句。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枝叶,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 b.转化信息: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地照抄原文,也不可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 c.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 ‎6.有效组织答案:‎ ‎(1)紧扣题意。‎ 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问题答得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 ‎(2)善于利用文中的关键语句。‎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地提取、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贴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语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 ‎(3)整合概括。‎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它们转换的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另外,筛选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具体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为评价性主的语言,这样的筛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筛选,没有归纳的筛选叫摘抄。‎ ‎(4)因分赋点,列点分条陈述 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一般是三点或六点。要特别防止过度答题,即考生因怕漏掉答题要点而信奉“多答比少答好”的原则,过度答题,以致出现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的情况。‎ ‎(5)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术语,并合理运用。 ‎ ‎【能力热练】‎ ‎1.【2017届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怀念“黑大夫”柯棣华 在当年白求恩卫生学校驻地河北唐县葛公村的老百姓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华佗转世白医生,葛公重现黑大夫”。对联中的“黑大夫”就是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印度友人柯棣华。‎ 柯棣华本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已经在孟买格兰特医学院担任助教的柯棣尼斯毅然放弃了稳定的职业和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于1938年8月参加了印度援华医疗队。‎ 在武汉时,周恩来、叶剑英分别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战略方针,医疗队最后决定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医疗队5名成员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柯棣尼斯取名“柯棣华”。‎ ‎1939年2月12日,柯棣华一行到达延安,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及延安各界的热烈欢迎,并被安排在八路军医院工作。‎ ‎1940年8月17日,柯棣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任外科教员。“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斗打响了,柯棣华坚决要求到前线去。时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的江一真不同意柯棣华去,因为了解到柯棣华患上了绦虫病。但柯棣华说:“不到前线去,我还能算是八路军军医吗?”江一真实在拗不过他,只好同意 了。‎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手术台上方的屋顶被震得直颤动,同志们一再要求他撤下去,他发火说:“为什么叫我撤下去!假如我不能和你们同生死,就不配在八路军里工作! ”就这样,柯棣华在前线一直战斗了13天,救治伤员800多名,为其中558名伤员施行手术。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他曾3天3夜没合眼。‎ ‎1941年1月反扫荡之后,聂荣臻司令员亲自和柯棣华谈话,请他出任白求恩卫生学校附属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当时柯棣华认为自己不适合做行政工作。江一真说:“聂司令员希望你成为第二个白求恩。 ”他若有所思地“哦”了一声。‎ 在就职欢迎会上,柯棣华激动地用汉语说:“我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那样,献身于你们和我们的也属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柯棣华担任院长两年,亲自实施大手术900余人次。聂荣臻司令员称赞他是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边区科学家”。‎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为一位院长,他经常要到病房亲自给病号喂饭,还把自己的被褥、衣服拿去给伤员用,行军路上更是形影不离地跟着担架走,亲自照顾伤病员。有的老百姓甚至亲切地称呼他为“黑妈妈”。‎ 由于1941年敌人实行秋季大扫荡,加之1942年大旱,造成了边区军民的严重饥荒。健康人尚且吃不消,何况柯棣华还是个绦虫病患者。聂司令员经常嘱咐白求恩卫生学校领导,要尽一切努力照顾好他的生活,具体到要给他单独做饭,要让他吃上大米等。而柯棣华根本不让对他有特殊照顾。‎ 知道柯棣华患上绦虫病后,江一真和同志们更加关心他的身体了。但是,柯棣华一如既往拼命工作,这使江一真非常担心。特别是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常常发生癫痫、晕厥。尽管也采取了不少治疗办法,但就边区当时的条件,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聂司令员得知柯棣华的病情后,让他易地治疗。柯棣华不愿离开前线。后来,聂司令员亲自劝他,他也谢绝了。到了1942年夏天,柯棣华癫痫频繁发作,每次昏厥时间也渐次延长。一天,他突然问江一真:“一个外国人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吗? ”江一真笑了,因为他早就知道柯棣华有入党的愿望。请示上级党组织后,江一真做了柯棣华的入党介绍人。1942年7月7日,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庄严地宣誓:“我将永远和解放区的军民一起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 入党后,柯棣华的情绪更加激奋,学习和工作更加勤奋。为培训医务人员,他编完《外科总论》讲义 后,又开始了编写《外科各论》。正当他废寝忘食加紧进行编写工作的时候,12月8日晚,他的癲痫病又发作了,这次发病对他宝贵生命给予了最致命的一击。12月9日凌晨6时,柯棣华大夫不幸病逝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享年32岁。‎ ‎12月17日,柯棣华的遗体安葬在了白求恩墓旁。从几十里外赶来的边区军民,无不像送别自己的亲人一样,哭泣着站立在柯棣华的墓前。‎ 相关链接: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柯棣华为了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毅然放弃了稳定的职业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到中国后,坚决要求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 B.柯棣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任外科教员,可当战斗一打响,他就要求到八路军医院工作,并坚决要求到前线去。‎ C.聂荣臻请柯棣华出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柯棣华认为自己不适合,当得知聂荣臻对自己的希望后,当即决定接受这项任务。‎ D.柯棣华患上了绦虫病,各级领导都很关心他,而柯棣华坚决不搞特殊,谢绝异地治疗,病情加重也不离开前线,仍一如既往拼命工作。‎ E.柯棣华病情越来越重,此时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学习和工作更加勤奋,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毛泽东同志对其予以高度评价。‎ ‎【答案】C D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柯棣华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的原因。(6分)‎ ‎【答案】他们都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在抗日烽火中,柯棣华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的青春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全文中。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本题中关键句提取关键词语“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印度友人柯棣华。”“出任白求恩卫生学校附属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12月17日,柯棣华的遗体安葬在了白求恩墓旁。”‎ ‎(3)柯棣华是一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边区科学家”,这一点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①在前线一直战斗了13天,救治伤员800多名,为其中558名伤员施行手术。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他曾3天3夜没合眼。②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③柯棣华担任院长两年,亲自实施大手术900余人次。‎ ‎【解析】题干问的是“柯棣华是一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边区科学家’,这一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答题关键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边区科学家”,这句话在文中第八节中,答题区间在文章6-8节,筛选关键句,加以总结,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6-8节中。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2.【2017届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 徐 锐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丰子恺9岁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按《芥子园画谱》勾描人物,被塾师发现,塾师遂令他画一幅孔子像以供同学朝夕礼拜,从此,丰子恺便有了“小画家”的名声。1914年秋,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学习绘画理论,画艺进步很快;而时任国文老师的夏丏尊则教导严厉,要求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 ‎1919年丰子恺赴日学习绘画。留学期间,他与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竹久梦二那里,他得到了更多漫画的灵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 回国后,迫于生计的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并开始了漫画创作。好友朱自清把其中一幅拿去,刊登在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此后,丰子恺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于是中国才开始有了“漫画”这个名称。‎ 丰子恺尤其喜欢画儿童漫画。丰子恺认为,儿童是最能保全人的本性的,他们彻底的真实,纯洁而不虚饰。他的儿童画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童趣,显示出一个漫画家对童心的珍视和呵护。‎ 丰子恺也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往往是现代的人物,他称之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意在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趣,其“取材少而精,立意深而长”的创作原则使之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为祝贺弘一法师50岁生日,丰子恺与法师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丰子恺作画,精通佛法的弘一法师撰文,珠联璧合。这套画集不仅融入了师恩和情谊,也融入了丰子恺一生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 ‎。丰子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不杀生的影响,认为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出于这种心情,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丰子恺已近40岁。国难当头之际,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家以自己的方式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抗战队伍——“救亡漫画宣传队”,去当时的抗日中心城市武汉,用画笔作枪,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文化运动。1938年5月,漫画家们将大量的抗战题材作品运上了两架开往日本的飞机。两架飞机飞抵日本本土后进行投掷,各种反战宣传物品就像一枚枚真正的炸弹,深深震撼了那些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的心,强烈地动摇了日军的后方阵地。丰子恺由此深感漫画抗战的力量,写下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一文,发出“最后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的号召。 ‎ 除了声名远播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也备受读者的关注和肯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他的以“闲适”为特征的随笔散文蔚为风行。丰子恺的首部散文《缘缘堂随笔集》里的文章写的多是些平凡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读起来轻松自在,毫无牵强做作之感,却足以引人深思。他的散文带有淡淡的“禅味”,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丰子恺散文的禅味不仅是参禅顿悟,还有对人生、现实深切至诚的关怀。他始终关怀着人间苦难,戒惧罪恶,对生命充满爱惜,从不放弃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的努力。丰子恺以佛家的慈悲和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爱这个世界,他的文章始终充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 丰子恺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佛教徒,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关注社会人生,不屑于与那些自以为信佛就可免灾的人为伍,入佛道却不为佛道淹没。与其说丰子恺信佛,倒不如说是佛家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 热衷于现世又不被生活磨难所击垮,丰子恺颇有苏轼的随意与旷达,也有海明威那般的“硬汉”风度。丰子恺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他创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选编自《传记文学》2012年第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艺术文化,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 ‎(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 ‎②听说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集》又将出版,而且听说那里面还收有好多篇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据丰一吟同志说,丰先生白天坐“牛棚”挨批斗,这些文章是丰先生在清晨灯光下悄悄地写出来的。丰先生本来是一位慈祥恺悌的君子,可是他这种韧性的战斗,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更不必拿那些随风而倒的小丈夫来对比了。 ‎ ‎ (林放《丰子恺先生一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丰子恺的绘画和散文这两类作品有相似之处,都十分重视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作品的思想充满着人性的关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丰子恺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受到塾师的鼓励画了一幅孔子像,因此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C.丰子恺受夏丏尊、竹久梦二的影响,其漫画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呈现质朴、清新的风格。‎ D.丰子恺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西洋绘画理论,这决定他的艺术创作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E.丰子恺的散文作品闲适自然,毫无牵强做作之感,与他早年的老师夏丏尊教导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答案】AC(答A 给3分,答C 给2分,答D 给1分;答B E 不给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BD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丰子恺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或:创作古诗新画,革新传统山水画,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趣。)②在中国首创漫画的名称。③把和平、仁爱、悲悯的思想融入画作中,创作护生画。本题要紧扣丰子恺在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作答,如考生答促进了儿童漫画的发展得1分,如只答丰子恺绘画的特点,如他的画中有和平、仁爱、悲悯的思想得1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独特的漫画风格,首创漫画的名称,把和平、仁爱、悲悯的思想融入画作中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传主的成就,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独特的漫画风格,首创漫画的名称,把和平、仁爱、悲悯的思想融入画作中的角度进行概括。‎ ‎(3)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物质、精神和灵魂三个层次,他个人的生活就体现了这三个层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衣食方面:从日本回国后,丰子恺迫于生计,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是为了满足衣食(物质生活)的需求。②艺术文化:丰子恺在教书之余专注漫画创作,创新绘画艺术,这是艺术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③宗教:丰子恺多年学佛,以戒杀、护生、善行为题材创作《护生画集》,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这是追求灵魂生活(宗教信仰)的体现。本题要抓住相关链接①中的衣食方面艺术文化宗教三方面分别作答。【6分。每点2分,共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物质、精神和灵魂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传主的生活如何体现物质、精神和灵魂三个层次,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物质、精神和灵魂的角度进行概括。‎ ‎(4)文中说佛家“为他(丰子恺)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8分)‎ ‎【答案】佛家思想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让他以佛家的慈悲及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注社会人生,使他在佛家思想中找到了心灵归宿,心灵得到了充实和慰藉。主要表现在:(1)他在国难当头之际,组织救亡漫画宣传队,号召抗日,并把宣传品投放日本本土,以唤醒有日本人的良知,体现了佛家的慈悲情怀;(2)在动荡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创作禅味散文以关怀人间苦难、戒惧罪恶,不断尝试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体现悲悯情怀;(3)文革坐牛棚、挨批斗的时候,他坚持写文章,表现人性的光芒,这使人的心灵找到了寄托、得到了满足。心灵栖息地的解释要写出佛家思想影响了丰子恺的心灵和思想,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意思相符合即可。8分。心灵栖息地的解释2分;结合材料分析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先答出“心灵栖息地”的内涵,然后结合传主的经历阐释原因。‎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3.【2017届宁夏育才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3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珣(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沐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皱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务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钟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对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对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亲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相关链接】:‎ ‎①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 ‎。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课。后来有两位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学生”之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D.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答案】D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①表现方东美对诗歌和哲学的热爱,突出他的人生追求;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④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 ‎【解析】题干问的是“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这是考查表现手法。文章中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是引用,作答时从引用的好处去答题,内容上,丰富了文章中关于传主的资料,表现方东美对诗歌和哲学的热爱,突出他的人生追求;儿子对父亲的回忆,这属于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同时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引用的作用:(1)传主: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2)文本: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3)结构: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4)读者: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注意区分引用内容不同,其作用也不同:①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②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③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④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⑤引用他人的评述(话):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从侧面塑造传主的品质;与作者的详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等。‎ ‎(3)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案】观点一:成功。理由:①文章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 ,表现方东美对哲学和诗的热爱,对学术的孜孜以求。②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已广为人知,文章主要选取方东美对诗歌的热爱的细节,如对方东美论写诗的感悟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方东美对哲学与诗相通的主张,又表现了方东美的诗意情怀。很好地表现了方东美作为诗人的一面。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使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饱满。如方东美《诗经》选修课上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的细节,既表现方东美国学根基的深厚,又表现方东美对学问的求真务实的品质。‎ 观点二:不成功。理由:①文章没有对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细节描写,不能紧扣“亦诗亦哲方东美”的标题。②选用的细节不具典型性、代表性,方东美课堂上顶撞老师的细节,不利于表现方东美的形象。③‎ 选用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不具备传记客观真实可信的特点。选用如方东美的学生或友人的回忆会更真实可信。(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细节作用题答题角度(1)总的思考角度:①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②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③符合读者心理需要。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等,读者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因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2)具体答题:①如果是写人细节,可以这样:a.思维趋向:写人细节=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b.答题句式:通过描写……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②如果是场面细节,可以这样:a.思维趋向:场面细节=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b.答题句式: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如本题成功。理由:文章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 ,表现方东美对哲学和诗的热爱,对学术的孜孜以求。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 ‎4.【2017届陕西西安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2分)‎ 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 陈晓黎 张乐平,1910年生,老家在浙江嘉兴海盐,父亲是村里的穷教师,母亲给人做针线贴补家用。他画画开始于帮母亲描绣花图,后来便是沙滩作纸芦柴作笔,一手好画深得美术老师赞赏。15岁,因贫穷辍学,张乐平便到上海谋生。‎ ‎“三毛”形象诞生的时候,张乐平25岁。和很多来到上海奋斗的年轻人一样,童年在农村,少年时到上海做学徒,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他那在老家海边沙滩上用芦柴练就的画画本领,终于在上海开花结果。‎ 从1935年到1937年,《新华画报》《申报》等20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近200幅“三毛”题材的漫画作品。 三毛就像弄堂里随处可见的那些顽皮的邻家小弟弟,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常常揭穿大人的小把戏。那时的三毛,是上海平静的市井生活里一串小浪花,也自然成为读者喜爱的宝宝仔。但战争改变了一切,随着张乐平以笔作枪投身抗战,三毛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当月,上海的漫画家们迅速组成了救亡漫画宣传队,领队叶浅予,张乐平是副领队,9月从上海北上。他们画了几百张抗战宣传画,一路展览一路宣传。次年到武汉,正逢国共合作,救亡漫画宣传队被改编为抗战漫画宣传队,成为第三厅的附属团体,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形势创作大量抗日宣传画和参加各种大型抗日活动。‎ 抗战漫画宣传队每到一地,放下行李即投入宣传。白天他们攀高爬低在街头闹市画大幅宣传图,在黄鹤楼集体创作巨幅壁画《抗战到底》,张乐平是主要起草人;晚上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画》,以不识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为对象,揭露日军的残暴,鼓舞民众士气。他们还画了大量对敌宣传品,包括劝敌放下武器、投降不杀的“通行证”,以及数不清的抗日宣传牌……这时候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也积极要求上前线:《三毛的大刀》里,三毛背着大刀报名上前线,“不问年纪只要有力”;《游击战争》里,躲在水缸中的三毛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驾驶多架飞机从武汉起飞前往日本,飞经九州岛的佐世保、佐贺等地,撒下了200多万份传单,其中大部分是抗战漫画宣传队绘制的抗日宣传漫画传单。‎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抗战漫画宣传队本已少得可怜的经费被停发,宣传队被要求加入国民党。遭此险境,张乐平和队员们无一屈服,宣传队旋即被解散。张乐平没有气馁,他孤军作战,继续打起了宣传队的旗号,一路办画展走到广东兴宁,遇到抗敌演剧七队,互相帮衬熬过了缺衣少食的日子。一天,展览现场来了几个美国人,他们是“飞虎队”的,正需要宣传人员。于是,张乐平又成了“飞虎队”的一员。‎ ‎1945年,抗战胜利,“飞虎队”要回国了,他们热情邀请张乐平赴美国,但张乐平谢绝了。11月他取道香港,返回阔别8年的上海。然而迎接他的却是物价飞涨,民生艰难。即便如他这样的大漫画家此时也无力在上海租房养家,只能将妻儿送到浙江嘉兴。在上海、嘉兴两地跑的日子里,抗战8年的所见所闻,始终萦绕心间。1946年,他完成了《三毛从军记》,这部以小勤务兵视角讥讽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的系列漫画作品在《申报》连载发表后,反响热烈。1947年,他开始创作《三毛流浪记》。那个冬夜他回到借居处,看到弄堂口几个流浪儿童正鼓着腮帮吹火取暖,那情景一下子勾起了他自己的童年回忆,也让他想到了抗战流亡路上所见的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一夜无眠,天亮他匆匆出门时,发现三个孩子已冻死两个……‎ 悲悯、愤怒涌上心头,从此他揣上烧饼走街串巷,与那些流浪儿童坐在路沿上分食,听他们讲身世,这些故事渐渐变成一幅幅四格漫画,在《大公报》连载。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等着读三毛的故事,读者的来信雪片般飞向报社,有的寄来衣服,有的寄来食品,有的寄来玩具……1949年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 ‎“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社会,为底层百姓发心声,用人人看得懂的图画,刻画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的善良和伤痛,这就是抗日战争这八年对我父亲的洗礼”。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如此说。‎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张乐平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出生于贫苦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无师自通,在绘画方面完全依靠自学而获得成功。‎ B.“抗日漫画”以不识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为阅读对像,表明画家对社会底层怀有同情,对上流社会心有不满和憎恶,对政府消极抗日进行批判。‎ C.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张乐平在抗战时期的创作活动为写作内容,记述了张乐平先生在漫画领域独特的贡献,叙事详略有致。‎ D.文章写抗战胜利后上海物价飞涨,大漫画家也无力在上海租房养家,是为了交代《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创作的时代背景。‎ E.《三毛流浪记》在报上连载,读者纷纷来信,寄来衣食玩具,宋庆龄支持张乐平举办画展和义卖活动,这些事例突出了张乐平的作品引发的社会影响。‎ ‎【答案】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A项,“无师自通,在绘画方面完全依靠自学而获得成功”表述不当,文中“帮母亲描绣花图”“深得美术老师赞赏”等表明张乐平学画是得到过指点和帮助的。B项,“对上流社会心有不满和憎恶,对政府消极抗日进行批判”错,文中并无此意。‎ ‎(2)张乐平创作的“三毛”系列漫画中,“三毛”形象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回答。(3分)‎ ‎【答案】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三毛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是读者喜爱的宝宝仔;第二阶段,三毛积极要求上前线,参加抗战,消灭敌人;第三阶段,三毛成为揭露批判旧社会的载体,如《三毛从军记》讥讽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三毛流浪记》则直接反映流浪儿童的悲剧遭遇。‎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三毛”形象前后经历了的变化,“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常常揭穿大人的小把戏”“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也积极要求上前线”“批判旧社会等”可知,按照先后顺序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三毛形象的变化”,应该 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 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 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 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第一阶段,三毛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是读 者喜爱的宝宝仔;第二阶段,三毛积极要求上前线,参加抗战,消灭敌人。‎ ‎(3)张乐平在漫画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①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他从小时候帮母亲描绣花图时开始学习画画,以沙滩为纸芦柴为笔进行练习,当学徒期间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②有为底层百姓发声的责任感。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社会,用人人看得懂的图画刻画那个小时代的人物的善良和伤痛。③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童年在农村,少年时到上海做学徒,抗战时参加救亡漫画宣传队,后又到“‎ 飞虎队”工作,丰富的生活经历为他的漫画创作提供了素材。④不断超越自我。他笔下的漫画,最初表现市井生活,而后以抗战为主题,再到表现流浪儿童的遭遇,他不断超越自我,笔下的漫画形象丰富多彩。‎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张乐平在漫画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原因进行概括,主要从内因和外因等方面分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他从小时候帮母亲描绣花图时开始学习画画,以沙滩为纸芦柴为笔进行练习,当学徒期间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有为底层百姓发声的责任感。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社会,用人人看得懂的图画刻画那个小时代的人物的善良和伤痛。‎ ‎★考点二:表达技巧 ‎【真题导航】‎ ‎1.(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 ‎(有删改)‎ 相关链接 ‎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 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答案】D3分,B2分,A1分;CE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A对应的原文“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选项是“这件事”指代不明;选项C“拒绝”错误,原文“应当说是可以”;选项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 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曲解文意,原文“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 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 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可以看出朱东润认为没必要区分是采用“传记文学”的说法的原因。‎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一改往年答对读原文就能找到答案的方式,每个选项都 要分析段意,难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做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区位,把原文和选项对读,发现细微 的错误,注意题干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所以”“以致”“因为”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还要注意“都”‎ ‎“全”等表示绝对关系的词语。‎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 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罗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 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一改往年局部信息的筛选,增加了整合的内容,难 度较大,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的信息,找到区位,提取关键词语,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定的标 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条作答,如此题的关键就是把信息分为“阅读”“理论研究”和“写作 实践”三个部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6分)‎ ‎【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和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 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特征的题目,首先应从内容和风格两个角度入手进行,首先内容和一般传记 的区别,然后是风格手法方面的特征。内容上主要是以记述学术为主,风格主要是平易近人。‎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课标卷这几年一直是两道信息筛选,今年加入文本的特色分析,迈出较大的一步,有些同学 可能不太适应,得分会较低,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和一般的传记不同,那就应该答出一般传记 的特征,然后答出本文的特征,然后还要从语言风格上分析,主要是材料的组织,语言的风格,选取的重 点等。‎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8分)‎ ‎【答案】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 ‎《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 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①只 有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 缺点,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 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 个性。‎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课标卷这几年探究题说是探究实际就是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今年真正的出现探究,学生可能 不适应。探究的重点是向内挖掘和向外延伸,此题是综合的题目,首挖掘文本答出作者的观点,然后向外 延伸,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看法,答作者的观点的时候要结合事例。延伸的时候要紧扣对作者的观点的评 价进行。‎ ‎2.(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为了王文显①。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得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②液”:“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⑾“(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⑿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⒀“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⒁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  ‎ ‎⒂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 ‎⒃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的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②段说温源宁用“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一语描述王文显上课的情形,写出了他严肃、枯燥的授课特点。‎ B.第⑥段引用《梦里京华》对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说明王文显的剧作别有一番幽默。‎ C.王文显的话剧作品文字饶有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他追求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尽吻合,其作品透露出一定的人文情怀。‎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 E.“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意味深长,“遥远”既指王文显的喜剧已少有人知,也指王文显式的幽默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不多见。‎ ‎【答案】 B D。(5分)(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解析】B项“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属于无中生有,而且句子本身就是一个病句(成分赘余)。‎ D项关于结尾一段环境氛围说是“寂寞萧索”尚且可以。“肃杀悲凉”程度过深,毕竟王文显的戏剧只是在戏剧 史研究中被忽略,并没有遭到人们的敌视和打击。‎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力和影响。②引出下 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重务实,一丝不苟。(4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举两个事例当然要比一个事例更加有力度,内容也更加充实。另外也要考虑语句在上下文之间的 前呼后应的作用。必须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表达效果,每一点2分。‎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这句话的涵义。(6分)‎ ‎【答案】①(表层方面)王文显身上体现了清华的特质与精神,在清华有着重要的地位。②(深层方面)‎ 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包容的治校理念,是清华的灵魂。坚守学术性和包容性,清华就不会因为任何变革而改 变;反之,清华将不再是“清华”。 (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这句话高度赞扬了王文显教授的精神之可贵,代表着水木清华的特质与精神,它包括两方面,一 是自强不息,二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通俗一点就是严谨治学精神和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注意 答题时千万不要天马行空,尽情发挥想象力就是画蛇添足了,因为题目已经明确指出“根据文本”。‎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解读】‎ ‎“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包括准确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修辞、首尾照应、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叙述顺序(一般是顺序,以时间为序。也可以据实际采用其他叙述方式,例如:倒叙、插叙。空间顺序:国内国外。逻辑顺序:由主到次。‎ ‎【规律揭示】‎ 本考点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从高考题来看,传记类文本考查写作手法,一般放在传记的独特手法上,而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现手法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的形式为主。‎ ‎【技巧指导】‎ 一、勤读多积累,提高能力。‎ 在传记阅读的考查中,写作手法,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考生在解答时往往会忽略传记的独有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能够加强对传记的阅读,通过阅读了解传记体裁特点,熟知传记常用表现手法,这样在答题时才会有备无患。‎ 二、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分析写作手法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历年高考传记阅读分析写作手法类试题的反复研究,对最新模拟试题的练习,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分析写作手法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三、掌握传记阅读分析写作手法类试题答题原则及步骤:‎ ‎(1)审题 文本考查表现手法,一般放在传记的独特手法上。因此,它在命题上有明确的指向。审题要审准这种指向。如题干明确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另外,注意题干的提示或暗示角度。如“文章引用了文中××的话有什么作用”,这是提示从“引用”手法作答;又如“文章列举了数字,有什么作用”,这是提示从“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作答。‎ ‎(2)答题 ‎①一般与具体结合。这主要是针对文体基本特征的分析而言的。不管是传记还是通讯,它们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当我们要分析的是传记时,就应该抓住传记的特征来分析。‎ ‎②侧重一点突破。这主要是针对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而言的。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实现其写作意图,表现其中心思想,再现或表现生活的一切手段。任何一个文本都难以单纯地依靠一种表现手法完成写作。它有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有次要的表现手法。而对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抓住重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是能分析出来的。这样,我们分析的注意力就要集中,笔墨也不能过于分散。这种题目最忌蜻蜓点水式的分析,如有其他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简略写出,这样既可以保证答题的全面,又可以使答案变得丰实。‎ ‎③注意效果解读。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认知的层面上,还必须分析它们的“效果”。分析“效果”:一是从作者的表达考虑,看他这样做对他的表达会带来怎样的方便;一是从阅读者考虑,看他这样做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效果。传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是紧紧连在一起的,离开“效果”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是很容易流于浮泛空洞的。‎ 四、常考写作技巧及题型:‎ 传记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1、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 读者陌生 ——详写——作用    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 读者熟悉——  略写——不符合主题 ‎(1)问题设置:‎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选材?(或选材的角度和作用)  ‎ 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何特点或这篇文章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 ‎(2)解题思路:‎ 选材是为中心服务的,因此角度要准,材料要精,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对中心的作用来答,材料对中心的作用往往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深化文章主题,增加文章可信度,渲染某种氛围”等 。‎ ‎2、描写手法:‎ ‎(1)问题设置: ‎ 这类考查较简单,就是文章中的描写人物的语句或描写段落在文中作用?  ‎ 正面刻画人物的同时还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分析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 ‎(2)人物描写方法(小说和记叙类作品通用)——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有时叫侧面烘托 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注意:细节描写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 ‎(3) 环境(景物)描写作用:‎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 ‎③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 ‎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3、人称:‎ ‎(1)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兼有描写抒情。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 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叙述顺序:‎ ‎①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②倒叙: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③插叙: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5、修辞手法 ‎ 问题设置:文章中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其表达作用如何? 法 ‎ ‎(1)比喻:更形象生动地凸显人物的某方面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 ‎(2)反复:强调、突出重点,抒情感染力强;‎ ‎(3)引用   ‎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问题设置:作者选用大量的数据(或引语)有什么用处?   ‎ 作用: ‎ ‎①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②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③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作用:a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b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c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6、其他表现手法及作用:‎ ‎(1)对比、衬托法:‎ ‎①问题设置:文章中写了除传主外其他人物或其他事的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 ‎②解题思路:这类题大多数考查为表现传主形象采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衬托和对比这些人和事主要是为了传主服务的,衬托传主的性格,或对传主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或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③作用:a突出强调表现的主体事物,b表达强烈的感情和感受,c丰富文章的表现技法,d深化文章的主题。‎ ‎(2)以小见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3)欲扬先抑:先对描写对象一个侧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即“抑”,然后着重描写作品要赞扬的方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面,即“扬”。 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开头,往往可以造成悬念。‎ ‎(4)象征:①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能力热练】‎ ‎1.【2017届甘肃会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 代 儒 宗 马 一 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 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 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B.马一浮启蒙早,幼年跟着母亲学文,才智极高,以至于后来他父亲请来的郑举人也辞馆不教,父亲也不延师。‎ C.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 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态度。‎ ‎【答案】A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本题A选项中,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对应的原文是从两个方面陈述的,一是马的心愿理想:“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二是马的实际付出,“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与选项所说他“精通诗歌、绘画、书法”无关。‎ ‎(2)文章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马一浮的“儒学主张”的,这些主张包括哪些内容?(4分)‎ ‎【答案】手法:采用了大量的引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既有名家对马一浮的评价,也有马一浮自己的学术观点。主张:①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②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③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④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反对“六艺皆史”。‎ ‎【解析】题目问“文章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马一浮的“儒学主张”的,这些主张包括哪些内容?”考查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通读全文,看文中哪些地方介绍了马一浮的“儒学主张”,然后加以分析,看其中使用了什么手法,既有名家对马一浮的评价,也有马一浮自己的学术观点。引用名家评价是侧面表现,马自已的观点是直接表现。第二问,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他的儒学主张分点,看看这些内容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可以借用文中的关键词加以概括评价。‎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第一问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学生首先要明确写人的主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通常有正面侧面,对比(反衬),抑扬等。然后通读全文,考虑其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通过他人之口,引用他人的看法观点属于侧面表现。如本题中引用名家梁漱溟的评价。对主张内容的概括,可以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没有关键词的抓住所写内容表现的侧重点加以概括。‎ ‎(3)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请举例简要说明。(5分) ‎ ‎【答案】①多处引用,丰富传主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引用熊十力的评价,意在突出传主的学问之深,诗歌造诣极高;引沙孟海的说法,高度赞扬了传主对历史碑帖研究的独到,知晓其书法精纯的因由;引梁漱溟的评价旨在突出传主在我国儒家学派的宗主地位;引文末的赞语,是对传主终生追求并践行“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肯定与敬佩;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学生实用类文本中引用材料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所引材料在内容上能表现什么,概括内容。二、能否为抒发某种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服务。三、与上下文有无关系。四、从全文的角度看,材料形式本身的好处是什么。如本题,多处,具体来说有四处,引用熊十力的评价,意在突出传主的学问之深,诗歌造诣极高;引沙孟海的说法,高度赞扬了传主对历史碑帖研究的独到,知晓其书法精纯的因由;引梁漱溟的评价旨在突出传主在我国儒家学派的宗主地位;引文末的赞语,是对传主终生追求并践行“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肯定与敬佩;综合来说,这些引用之处丰富传主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和敬仰之情。所引多为名人,材料自然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2.【2017届西藏山南地区二中高三上第三次(11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杨廷宝:建筑为了什么 徐百柯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1901—1982)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着甚为舒服,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 杨廷宝的学生回忆,他常常提诸如此类的“小”问题:人的最小空间是多少?人的活动空间至少要多少?一张八个座位的餐桌至少需要多大空间?桌椅的高度该是多少?门把手和门锁装在什么高度才合适?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把钢卷尺、一支笔和一个小记事本,随时记下他所需要的尺寸或画下他认为值得参考的速写。‎ 坐在车内,他有时会指着车窗外的城市建筑问学生:这样的处理,合适不合适?好不好?‎ 给建筑系学生讲演,学生期待着听“这么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大谈设计,他却告白:“我来说说台阶的踏步怎么做,好吗?”然后讲了一大通踏步尺寸与人体的关系云云。‎ 后人怀念他:“总之,他一直在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清华大学图书馆被视为三代建筑师“契合”的经典作品,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12年后由杨廷宝设计扩建,1982年由清华名教授关肇邺第二次设计扩建。关肇邺曾经回忆自己初次见到清华图书馆时的情形。抗战刚胜利,以清华园为伤兵医院的日军撤走不久,到处荒草没膝,满目疮痍,图书馆内大理石地面上满是血污,杂物狼藉,然而“外表的凄凉”丝毫不能掩盖这座建筑一二期设计浑然一体的“内质的壮美”,使人“久久不忍离去”。‎ 关肇邺在杨廷宝的扩建设计中读出了“一种整体思想,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这样一种理念,正是当下中国建筑和整个社会所稀缺的。关肇邺感叹:“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对不少建筑只想夸张突出自己,标新立异,不顾整体关系的抱怨。这在商业街区上为广告宣传的目的使然,倒也罢了。但这种风气已蔓延到政治性、纪念性、文化教育性建筑中去,实在不能不说是建筑学的一大误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筑的拥有者、投资商以此来显示炫耀自己;一些建筑师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突显、表现自己。受害的则是我们的城市整体形象及其潜移默化对社会思想的侵蚀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建筑界热衷搞“大屋顶”,断言这样才算继承民族传统,才具有中国气派。北京市的规划部门甚至规定,不做大屋顶方案,就不发施工执照。然而杨廷宝说:“我不反对大屋顶,但那太浪费钱了。我们搞设计,不能赶浪头、随风倒。”‎ 于是他“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这个后来成为中国公共建筑之典范的作品,当时却差点儿被人当作“靶子”来批判,幸亏周恩来发话:“这个建筑不是设计得很合理吗?这座宾馆解决了问题了嘛!”‎ 杨廷宝说“不反对”,确是由衷之言。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风格,正是当年他和吕彦直、刘敦桢等一批建筑师开创的。他早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但始终热爱中国那些亲切的带着乡土味的东西,比如天津泥人张的手艺、北京天桥的叫卖……‎ 为了讨教古建筑的秘诀,平时连纸烟也不抽一口的他,可以陪老工匠躺鸦片馆,亲手为老工匠烧烟泡,被熏得够“呛”。事后讲起来,他也并未眉飞色舞,而只是带着他那“诚笃的微笑”。‎ 毫无疑问,杨廷宝属于最配得上“建筑师”称谓的那一类人。人们说,杨老是实干家,最愉快莫过于工作,最难过莫甚于无所事事、相对谈玄。“文革”中,他被戴过“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高帽、关过牛棚,后来又被“解放”,树为“样板”,又是采访又是拍照,使他疲于应付;业务上,却无人理会,他被冷在一边。‎ 这样的日子里,他的学生记得一个场景:70多岁的老人,用钢笔在大约一尺见方的纸上画着,是一幅精心的设计方案鸟瞰图,线条仍然稳练,但手有点哆嗦。‎ ‎[相关链接]‎ ‎30年代初期,杨廷宝设计的建筑有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现南京大学老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来,在他的倡导、主持、参与下,和有关建筑设计院协作,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如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工程建筑、南京民航候机楼等。对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工程,他都参与了方案和提出了建议,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在上世纪50年代国内建筑界热衷搞民族传统的“大屋顶”时,杨廷宝却“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这表现出杨廷宝作为大家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 B.杨廷宝设计扩建后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与第一期亨利·墨菲的设计浑然一体。有人评价图书馆展现出了“内质的壮美”,使人观之“久久不忍离去”。‎ C.杨廷宝有时会指着车窗外的城市建筑问学生:“这样的处理,合适不合适?好不好?”这表现出有些问题他也会拿不定主意,需要向学生征求意见,体现出了他谦虚的态度。‎ D.杨廷宝为了讨教古建筑的秘诀,平时连纸烟也不抽的他,居然陪老工匠去吸食鸦片,并且亲手为老工匠烧烟泡,这种虔诚求学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 E.在创作的道路上,杨廷宝具有一种整体思想,能够从全局考虑,做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在做人的品格上,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盲目跟随潮流。‎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A项,表现出杨廷宝“独特的个性”不准确,主要是他认为“大屋顶”太费钱了;C项,“有些问题他也会拿不定主意”错,这是他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 ‎(2)文章的第二段记叙了一次有趣的饭局,这段叙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答案】内容上:①简要地说明了杨廷宝的身份。他是和梁思成齐名的大师。②饭局中测量桌椅的事情生动地展现了杨廷宝的良好习惯。作为一名建筑大师,随时进行测量研究。结构上:①量桌椅的事情与下文他经常向学生提一些“小”问题相照应。②这件事情与后文杨廷宝的建筑理念相契合:关心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或答:与文章主题相照应。)‎ ‎【解析】从段落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此为第二段,结构上:①量桌椅的事情与下文他经常向学生提一些“小”问题相照应。②这件事情与后文杨廷宝的建筑理念相契合。内容上:①简要地说明了杨廷宝的身份。他是和梁思成齐名的大师。②饭局中测量桌椅的事情生动地展现了杨廷宝的良好习惯。‎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从内容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结构上:量桌椅的事情与下文他经常向学生提一些“小”问题相照应。这件事情与后文杨廷宝的建筑理念相契合:关心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3)作者为什么说“毫无疑问,杨廷宝属于最配得上‘建筑师’称谓的那一类人”?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他有着科学的设计理念。他一直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②他出色地设计了一大批知名建筑。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主持、参与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如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工程建筑、南 京民航候机楼等。③他是中国现代建筑民俗风格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现代建筑的民俗风格,正是当年他和吕彦直、刘敦桢等一批建筑师开创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他出色地设计了一大批知名建筑。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主持、参与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如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工程建筑、南 京民航候机楼等。‎ ‎(4)杨廷宝说:“我不反对大屋顶,但那太浪费钱了。我们搞设计,不能赶浪头、随风倒。”请结合文本,‎ 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结合文本:①杨廷宝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观点。在国内建筑界热衷搞“大屋顶”时,他“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②杨廷宝的设计理念有所体现。不少人设计建筑时只想夸张突出自己,标新立异,不顾整体关系,杨廷宝却并未受到这些人的影响。联系现实:可以联系社会上一些盲目跟风、不切实际、铺张浪费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联系现实:可以联系社会上一些盲目跟风、不切实际、铺张浪费的现象。结合文本:①杨廷宝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观点。②杨廷宝的设计理念有所体现。‎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可以联系社会上一些盲目跟风、不切实际、铺张浪费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3.【2017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上月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1912年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一位年近半百的教授正在哈佛大学讲课,突然一只知更鸟飞落在教室的窗台上不停地欢叫。教授停下来出神地打量着小鸟,这是一只蓝色知更鸟,除了淡黄和纯白相间的胸毛外,身体的其余部分几乎全是蓝色,美丽的让人不敢直视......许久,教授才转向学生,轻轻地说:“对不起,同学们,失陪了,我与春天有个约会。”说完,他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出教室,跟在知更鸟的后面走出了校门......‎ 这位教授就是被钱钟书先生归入“五位近代最有智慧的人”之列的西班牙著名哲学家、诗人、小说家及文学评论家乔治.桑塔亚那。‎ 桑塔亚那1863年出生于西班牙,九岁时随父亲移居美国,1882年入哈佛大学读书,1889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长达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桑塔亚那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多部颇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在事业上可谓硕果累累;而哈佛的教职亦可保证他过上无忧无虑的中产阶级生活。可他为什么突然决定离开令人向往的美国,离开大名鼎鼎的哈佛呢?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当然是后者。‎ 促使桑塔亚那离开哈佛和美国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桑塔亚那对哈佛素无好感。在他看来,哈佛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这与他的教育宗旨极不吻合。其次,桑塔亚那对美国也一直心怀不满。1898年,美国通过与西班牙的战争吞并了菲律宾,将古巴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对于在西班牙度过童年、至今仍保留着西班牙国籍的桑塔亚那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法弥补的伤害。‎ 就这样,桑塔亚那在1912年春天的那个并非偶然的日子,跟随着一只知更鸟,离开了哈佛,离开了美国。他的第一站是西班牙。可当他回到祖国后,却发现自己早年生活过的土地已变得非常陌生,而亲友们也早已将他当做了“外国人”。无奈,桑塔亚那只好前往浪漫之都巴黎。‎ ‎1914年7月底,桑塔亚那结束了并不浪漫的巴黎生活来到伦敦。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桑塔亚那因战争带来的交通阻隔而滞留英伦,并一住就是5年。这期间,他拒绝了剑桥、牛津等大学的任教邀请,埋首于巨著《英伦独语》的写作。英伦那特有的茫茫雾霭曾让桑塔亚那沉醉,不过敏感的他却渐渐感受到了英国也在慢慢美国化,于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1925年,在漂泊了十几年后,桑塔亚那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栖居地——意大利的罗马!在桑塔亚那看来,罗马是一座“永恒的城市”,在这里可以让他感到“离自己的过去更近了,离整个世界的过去和未来更近了”。在这里,他开始了安静、祥和的晚年生活,并写下了一部部传世之作。1952年,在罗马一所修道院的寓所,桑塔亚那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 桑塔亚那终身未婚,他的一生是孤独的,但享受到了无限的自由。他用毕生的精力在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奔走,但他的理想——自然主义并不是一个摇摆于自然和理想之间的点,而是一条发于自然、指向理想的射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本能过上理性的生活,我们也完全可以在大自然的引导下进入祥和之境。”这是桑塔亚那为我们指引的一条通向闲适享乐、同时又是富有智慧的高尚的人生之路。‎ 春天就在窗外,每个人都可以走出去与迷人的自然女神相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钱钟书称桑塔雅那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桑塔亚那是哈佛大学教授,并有丰硕的著作。‎ B.桑塔雅那选择了他认为是“永恒的城市”的罗马定居,在那里创作了《英伦独语》等传世之作。‎ C.文章讲述了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终生致力于为实现理想而奔走的传奇故事。‎ D.文章末段照应了开头桑塔亚那与“春天的约会”,使这篇用散文笔法写就的人物传记更富有文学性。‎ ‎【答案】D ‎【解析】A项错,钱钟书认为桑塔亚纳最有智慧,在于桑塔雅那有广博的知识,有睿智的人生态度。B项错,《英伦独语》是在伦敦写作的。C项错,桑塔雅那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见倒数第二段。‎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 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本文第一段写的跟随和知更鸟出走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表现桑塔亚那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生活理念。②反映他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性格。③这标志着他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④有点离奇色彩,对读者有吸引力,增添阅读趣味。(每点1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本题除了“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外,还应该结合主要人物来回答。‎ ‎(3)文中认为桑塔亚那“一生是孤独的,但却享受到了无限的自由”,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答案】“孤独”系指桑塔亚那终生未婚,(1分)又指他用毕生的精力奔走于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不断寻找理想的栖居地。(1分)“自由”是指他脱离二十多年的哈佛教学生涯,去寻找理想的栖居地。(1分)在漂泊了十几年后,找到了理想的栖居地——罗马,开始了安静祥和的晚年生活。(1分)他用毕生的精力,在大自然的引导下,走上一条通向现世享乐,同时又富有智慧的高尚的人生之路,进入祥和之境。(1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我们需要从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本题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孤独”“自由”。‎ ‎4.【2017届四川遂宁市高三零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慷慨掷此身 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自学,用五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时,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 ‎1929年12月,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杂志到了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培养。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 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 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 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 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明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华罗庚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有了他的提携,我才有今天。”‎ 华罗庚曾说,早年在抗战时期虽然遇有劫难,条件艰苦,为数学读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文革”的劫难却使他“图书馆也不让进,十几年看不到文献”,因为无法割舍对数学的热爱,文革中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这成为此后20多年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心甘情愿下基层,甚至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文革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生命的最后几年,华罗庚到英、美、港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为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慷慨掷此身。‎ ‎(节选自《文史参考》)‎ 相关链接 ‎①“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 ‎——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 ‎②他读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 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 ‎——(孙玉祥《那代人的风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 ‎ B.华罗庚在读卢纶的《塞下曲》后,随口成诗指出卢纶的诗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北方因为天气寒冷,不会有群雁;二是晚上的高处,不可能看见雁飞。 ‎ C.在中国,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广为人知的数学家。‎ D.从自学数学课程到成为清华教授,直至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虽然仅有初中学历,但仍然创造了令人感奋的人生。‎ E.华罗庚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中,化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表达他劝勉人们要不畏数学学习和研究的艰难,要抱定有所成就的信心和勇气,以勤奋的训练去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坚持埋头苦干,要 有不被智叟那样的人干扰的独立精神。 ‎ ‎【答案】(5分)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 B不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简要概括华罗庚经历的三次劫难,及其对他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影响。(6分) ‎ ‎【答案】①18岁时他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残疾,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2分)②在抗战时期遇有劫难,但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为他成为著名的数学家打下坚实的基础。(2分)③“文革”的劫难,使他难有作为,但也提出并实践了普及和运用数学知识为人民的生活生产服务的主张。 (2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全文,提取的关键时间词①18岁时②在抗战时期③“文革”。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 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 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 ‎①这段文字用了怎样的方法表现人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节选自《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 ‎②这段文字用了怎样的方法表现人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①运用正面概括叙述和侧面描写(维纳的反应)相结合的方法,(1分)表现了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上取得巨大成绩和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等人对他的尊重佩服。(2分) ②运用正面(语言、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听众的反应)相结合的方法,(1分)表现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投入与精彩,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 ‎ ‎【解析】题干问的是“主要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人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考查人物塑造的手法。结合两段文字中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然后指手法,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注意联系传记去噪人物手法。‎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1.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2.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比如场景细节描写、 服饰细节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细节描写 、语言细节描写。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也有重要的关系。 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4)请从人称的运用、语言的风格、题目的作用这三方面说说这篇传记在构思上的特色。‎ ‎【答案】①运用第三人称(1分),客观真实的再现了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1分)②语言简洁明快,平实质朴(1分),整篇文章语言自然流畅,明白易懂,让读者从平实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华罗庚的人格魅力和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1分)③题目“慷慨掷此身”, 引用华罗庚的诗句(1分),一是全文的叙述线索,整篇文章围绕华罗庚献身数学事业选取和安排材料(1分);二是表现了华罗庚的为祖国的数学做贡献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华罗庚的崇敬和赞美之情(2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本题就要紧紧围绕小说主题:传统武艺的传承。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4.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 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考点三:赏析语言 ‎【真题导航】‎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 D A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 【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再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信息。 ‎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 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 永留人间”的含义,‎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借助相关链接,巧妙进行转换。‎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 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 “文化心理结构”学 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 ‎“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 结。 ‎ ‎2.(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答案】E3分,D2分, B1分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文中没有 依据,无中生有;选项B对应的原文“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 侍奉老母”选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不准确;选项C对应的原文“英国要求远 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选项“要他申请难民身份”错误,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基本选取文章的某句或某个部分进行命题,主要是改变 文中的说法是意思发生变化。做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区位,把原文和选项对读,发现细微的错误,‎ 注意题干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所以”“以致”“因为”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还要注意“都”“全”等表示绝对关系 的词语。‎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答案】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 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来自原文,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的信息,找到区 位,对文段进行简单的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 然后分条作答。‎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 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 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 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找到历史人物,然后点明志向,人物主要是“诸葛亮和秦始皇”,‎ 志向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和“远征”相联系,答题时可以以一对一作答,可以先答出人物然后综合分析志向。‎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章内容和诗歌内容结合分析的题目,首先要筛选出“人物”然后答志向。志向要 结合全文作答,难度较往年有所提升。这是一道文章和课外结合较紧的一道题目,答题时注意既要从诗句 中找到人物,还要结合人物的事迹分析其建立的功业,然后集合文章内容分析表现传主的哪些特征。‎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 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答案】①超越党派立意,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 坦荡;③自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 韬武略,志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就是对人 物的某些品质进行分析,在文中找到依据,向外延伸主要是结合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谈自己的看法,课 标卷基本是向内挖掘的方式,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找事例加以论证。‎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目一般为两种,向内挖掘和线外延伸,向内挖掘主要是提出自己的 观点然后在文中寻找事例,关键点是对人物品质的概括;向外延伸首先明确传主的观点,找到文中事例加 以论证,然后然自己的看法,此题属于是第一种,要结合全文概括楚传主的品质,然后找相关的事例加以 论证即可。‎ ‎【考点解读】‎ 传记类文本对语言的考查包括正确理解传记中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和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常考查词语的指代义、修辞义、情感义。对于这类题目,考生需要做的还是整体把握主旨,考虑传记写了什么人物,反映了人物的什么品质。对于修辞义,也就是如果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考虑本体一般是传记人物,或者是传记人物的某项品质。如果所考查句子存在因果关系,一般考虑要瞻前顾后,考虑人物的思想、精神的前后时间变化。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分析传记语言常用词语有:通俗、简明、平实,自然亲切、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富有文学色彩等。‎ ‎【规律揭示】‎ 传记阅读是课标卷必考内容。就本考点而言,可单独设题,也可与分析文章主题、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设题。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以主观题为主。选取的语言包括作者语言和传主语言,重在考查对语言艺术性的理解和把握。‎ ‎【技巧指导】‎ ‎1.加强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题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前提。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积累,熟悉传记语言特点,了解不同类型传记语言表达的不同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对传记语言的鉴赏能力。‎ ‎2.强化练习,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分析语言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每周自主练习1道高考真题或者各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思路。通过对高考传记阅读分析语言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分析语言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3.掌握传记阅读分析语言类试题答题技巧:‎ ‎(1)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2)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考查语言特色的常见设题方式 ‎①这篇人物传记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②请鉴赏某段中的某个句子的妙处。‎ ‎③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4)一般答题步骤 ‎①明确手法 ‎②分析表达效果 ‎【能力热练】‎ ‎1.【2017届安徽蚌埠二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驯火者 火箭如喷着火舌的莽兽巨龙,梁思礼这些第一代中国“驯火者”就要为这头巨兽套上笼头,绑上马鞍,驾着它从战争的废墟驰向航天的大门。‎ 中国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出生在“文革”最乱的年代。“生于乱世,先天不足”,注定了这枚火箭多舛的命运。‎ 那时,留美归国的梁思礼担任该型号火箭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远程运载火箭要求精度更高,控制系统也要更进一步,原有的分离元件组成的计算装置,体积、重量过大,必须做出小型弹上计算机。这在当时,是个棘手难题。‎ 梁思礼大胆决策,决定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但这种方案必须用到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在当时技术成熟度并不高,对于导弹研制和发射来说,这块神秘莫测的区域虽然诱人却少有人染指。当时只有美国的一款洲际导弹用过,但元器件经常出问题。‎ 梁思礼和负责制导控制的同志,决定从系统设计上解决集成电路稳定性问题。他们重新推导了制导方程和关机程序,最后拿出了一个方案,减少了三分之一集成电路,不仅为计算机“瘦了身”,还解决了可靠性的问题。‎ 然而,与政治上的压力比起来,技术上的压力还只是小儿科。‎ ‎1969年底,军管会与北京市联合组织“705”大会战,提出了“改革研制程序,不搞烦琐科学”的口号,用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抓科研。大会战虽然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但是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使大部分设备在试验时问题百出,有的不得不回厂返修,甚至重做。‎ 梁思礼被逼无奈,想出了另一个对策。他说:“当时我留了一个后手,我没敢把弹上所有的东西拿去会战,仅仅同意把地面设备、电源设备,这些不是太重要的东西拿去会战了。结果会战表面轰轰烈烈,其实回来以后还得返修整顿,搞得非常被动。”‎ 就在这样的闪转腾挪中,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步步进行着。‎ ‎1971年春天,远程运载火箭各个分系统完成,送到211厂做总装测试。测试中,梁思礼发现笔录仪上出现了一个不应该有的“毛刺”干扰,而且时有时无。为了查明原因,梁思礼带领技术人员“守株待兔”等了几个小时,最后发现是相邻车间用电载荷瞬间突变造成的。还有一次,因为脱落插头里的一颗小钢珠不见了,总设计师就要带着大家趴在厂房里找上几个小时。总装阶段中,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后来,在解决航天的可靠性问题上,梁思礼提出了“十倍理论”,意思是在概念设计阶段,花一块钱能解决的问题;拖到方案设计阶段,就要花十元钱才能解决;到了出样阶段,要花一百元钱……‎ 而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中,最后的问题又何止十倍?为了搞掉这些“毛刺儿”,梁思礼带着同事在211厂不分昼夜拼命干,一干就是五十天,最后把自己累得尿血住院。‎ ‎1977年,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走上正轨,连续六次试验都取得成功。1980年,梁思礼带领九人精度小组,对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的设计、工艺、环境和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精度分析工作。1985年,他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 倘若时空能像纸张一样轻松折叠,用铅笔在上面戳个洞,再展开:美国普渡大学模拟电网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梁思礼,五院里夜夜鏖战的梁思礼,酒泉发射基地里做着发射前最后检查的梁思礼,站在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领奖台上的梁思礼……在每一个节点,梁思礼眸子里不变的热情抵御着时间的轮番攻击。时间夺去了他的青春,却没能撼动他的初心——对中国航天不倦的追索。‎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住的地方并不大,房子的装修也很简单、朴实。这栋房子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房子,还有唐山大地震时留下的裂缝。‎ ‎ (黄奔《我和梁启超之子梁思礼的交往》)‎ ‎②梁思礼说:“我们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 ‎(《梁思礼院士自述》)‎ ‎③梁思礼坦言,真善美需要坚持,有时候还要吃些苦头。“吃苦头就吃吧!”他爽朗地笑着说,自己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刘茜《访梁启超之子梁思礼》)‎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思礼受到父亲爱国热情的激发,他看到了当时中国航天事业筚路蓝缕的艰辛,成为第一代“驯火者”也因此成为他留美归国的动力。‎ B.作品说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命途多舛,首先是指中国当时的航天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其次更是指研发工作受到了“外行指导内行”的干扰。‎ C.梁思礼在工作中有着“拼命三郎”的美誉,他带领211厂的同事不分昼夜地处理着层出不穷的问题,以至于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 D.作品以“驯火者”为题,新颖生动,既突出了远程运载火箭难以驾驭的特点,更凸显了航天工作者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力量。‎ E.梁思礼笑看人生,淡泊名利,提倡继承先辈的业绩,尽己所能,将之发扬光大,然后从事教育工作,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努力培养莘莘学子。‎ ‎【答案】DB(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强加因果“因此成了他留美归国的动力”此说法于文无据;C项“有着“拼命三郎”‎ 的美誉”不妥;E项“从事教育工作”文中没有提及此事。‎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借助人物的经历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别抓身份的变化。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ADE三项主要是考查文本的内容。A项“因此成了他留美归国的动力”属于无中生有;E项“然后从事教育工作”文中没有叙述。‎ ‎(2)梁思礼身上体现了中国第一代“驯火者”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有爱国心,无私地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②生活朴素,淡泊名利,豁达乐观,勇于面对生活的坎坷和挫折;③具有前瞻性的科研眼光,能大胆决策,谨慎实施,耐心执着,重视细节;④能排除外界干扰,冷静应对,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工作。(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并人物形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相关链接中可以概括归纳出梁思礼的生活简朴和爱国心。在文章能概括处他工作耐心执着,重视细节,排除外界干扰,冷静应对。‎ ‎(3)作品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答案】①以想象和比喻再现梁思礼的人生轨迹,形象直观,富有感染力;②以拟人赞颂梁思礼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可贵精神;③以短语排比概括梁思礼重要的人生节点,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④以抒情性的笔触,夹叙夹议,对梁思礼的生平和精神做了概括和赞美。‎ ‎(主要从句式、修辞、表达方式三个角度作答,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即可。要求扣住内容,有所分析)‎ ‎【解析】最后一段,语言简练,内容概括性强,同时运用象征(倘若时空能像纸张一样轻松折叠……)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梁思礼的人生轨迹;非常简洁地概括出了梁思礼重要的人生节点;“时间夺去了他的青春,却没能撼动他的初心——对中国航天不倦的追索”是对他的经历和执着追求精神的高度赞美;“梁思礼眸子里不变的热情抵御着时间的轮番攻击”写出了他对理想的坚守。‎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传记文学某段落的语言特点,要从顺序、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传记文学会运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的写作顺序,各种顺序有各自的作用。顺叙能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插叙突出了传记的真实性,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深化了文章主题;补叙能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句式上,可以长短句并用,长句内涵丰富,集中紧凑,逻辑严密,能细致地表达思想;短句句义明晰,简洁明快,一语中的。修辞上,可以运用多种修辞,如比喻、对偶、借代、引用、排比、拟人等。表达方式可以使叙述、抒情、议论。人称上可以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本文结尾段运用排比、比喻、想象等修辞,同时运用短句形式,并运用抒情性语言,对传主精神进行赞美。‎ ‎(4)梁思礼提出“十倍理论”的背景和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答案】第一问:背景:在当时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造成诸多干扰,(1分)为了保证航天的可靠性,需要在总装测试阶段费时费力,解决许多原本不应该出现的琐碎问题。(1分)‎ 第二问:(6分)意图:①要用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实践,这样才能尽量减少损失;②要重视工程的系统性,上一个环节解决不好,会严重影响下一个环节;③要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拖得越久,付出的代价就越沉重;④要重视细节,不要让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技巧点拨】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①时间变化,②地点变化,③职位(工作)变化,③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④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②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③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④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2.【2017届广东湛江市高三上期中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傅雷小传 从1932年末一直到1966年离开人世,不管是炮火连天的战争的日子,还是在天灾人祸时期,或是在政治动乱的时日,傅雷几乎就再没有离开过家,离开过他的书斋。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翻译事业中去,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原则,不与周围腐朽的世界相妥协。‎ 傅雷一生的功绩,就是把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伏尔泰、梅里美的名作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他以自己的天才丰富了中国的当代文化,其作品在当时及以后都对青年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傅雷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在致罗新璋的信中说:“文字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自认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 在动手翻译之前,他总是把原著看过四五遍,弄懂弄通了,领会了其中的神韵、风格,这才开始译。遇上不懂的地方,他从不敷衍,从不马虎,往往先写信向法国友人请教,弄明白了,才往稿纸上写。‎ 傅雷的朋友刘抗先生有一段回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傅雷性格的另外一面。刘抗回忆说,“我新婚之夜,他乘我们酒楼宴席未散,先行潜入新房,把香粉倒在烟灰缸里,把衬衫吊在天花板上,把皮鞋挂到窗外去,把唱片藏在绣枕下……令人啼笑皆非。”这和一般人心目中傅雷的严肃形象是不同的,但这也是真实的傅雷的一个侧面。‎ 傅雷还是孤傲清高的。施蛰存说他如干柴烈火,可以一怒而死;杨绛写他在54年全国翻译者大会上,身未到场信到场,指摘一通同行的专业瑕疵,虽不点名也把有的译作的主人气哭了;他跟刘海粟翻脸也是,怨刘海粟没有厚待一位美专的学生,盘剥人家的酬劳。这些都是稍谙圆熟委婉的人就避免的纷争是非,傅雷却过不了那道义之槛一一跟人较劲。‎ 傅雷性情火烈,对孩子更是一点即爆,傅聪、傅敏常常挨打挨罚。傅雷对待孩子虽然严厉,却是出于爱心,所以在他发现傅聪在音乐上有天赋之后,便积极培养他,先后为他请了几个钢琴教师。傅雷也只是到了后来才明白,他是把自己童年时经历的一切,自己的孤独、痛苦以及过重的期望都挪置在了傅聪的身上。傅雷也剖白过自己这种脾气的缘由:“对善恶美丑的爱憎心极强,为了一部坏作品,为了社会上某个不合理现象,会愤怒的大生其气……”‎ 在建国初期,傅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热情所鼓舞,曾经走出书斋,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之中,正是这个时候,他出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作协**处**等职。但是在1958年4月,上海作协整风时他被划为右派分子,虽然在1961年被“摘帽”,但这极大地挫伤了傅雷的热情与积极性。从此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书房,拿起了笔,重新开始了翻译的事业。1966年傅雷夫妇未能躲过时代的风暴,因不堪红卫兵侮辱,选择了自尽。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在漫漫黑夜中离开人世。‎ ‎5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是想起这个风声鹤唳的年代中典型知识分子?我们觉得,《傅雷家书》里一句话解释的恰如其分:“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任何时代,“赤子孤独”都是可贵的。‎ ‎(摘编自李云雷《听傅雷讲艺术》、王丹阳《赤子的孤独:50年后忆傅雷》等)‎ 相关链接 ‎①傅雷曾感慨:“我的生活比他(卓别林)平凡的多,也恬静得多(而且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成功),我也非常孤独,不慕世俗虚荣,包括虚名。”(《傅雷: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孤独灵魂》)‎ ‎②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有用毕生精力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梁实秋。草婴先生在翻译俄罗斯文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而傅雷从事的是法国文学的翻译。傅雷的译文集现在有十五卷,500万字,这是他毕生的劳动成果。但在傅雷的著作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傅雷家书》。(叶永烈《解读傅雷一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雷在朋友刘抗的新婚之夜潜入新房捣乱,他常常惩罚儿子,他指着同行的专业瑕疵,他看似对不同的人和事态度不同,但都是出自爱心与关切。‎ B.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严厉甚至严酷,是因为他把自己童年时经历的孤独,痛苦以及过重的期望挪置在了孩子的身上,把对社会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C.从翻译名作出任要职,到最后自尽,富勒医生起伏跌宕,他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几十年笔耕不辍,用一生的不苟且不妥协,诠释了节烈和刚正。‎ D.从书斋中走出来,投身于社会运动,最后又回到书斋中,富勒医生几乎都幽闭在书斋中,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傅雷的性格只适合平凡恬静的生活。‎ ‎【答案】C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材料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傅雷多面的性格特征?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①翻译工作方面,严谨执着。②为人处事方面,天真幽默而又孤傲清高。③教育孩子方面,严厉又充满爱。(每打出一点给二分,两点给三分三点给四分。意思答对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 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文中说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案】付磊是一个追求纯粹执着理想的人。(对“赤子”的理解。1分),她不顾世俗虚荣,在寂寞的书斋中默默耕耘(对“孤独”的理解,1分),留下了500万字的译文集和专著《傅雷家书》,创造了一个内心自由,充满爱心和刚正的世界。(对“创造一个世界”的理解,2分)。这句话既是他一生的写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尊敬和赞美。(对这句话作用的理解。1分)‎ ‎【解析】题干问的是“文中说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从句子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入手,重点理解“孤独”“创造一个世界”“赤子”的含义。答题注意结合文本。‎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比如本题中的“孤独”“创造一个世界”“赤子”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本题就是在理解“”的象征意义后,从深层次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3.【2017届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各题。(25分)‎ 清静淡泊的宗璞 徐小斌 当代女作家中我最喜欢的当推宗璞。很早便读过她的《红豆》,后来又被她的《三生石》“赚”走了许多眼泪,一个简单的故事竟有如此强的魅力,不能不归结于作品的“真性情”。‎ 成为朋友后,我们聊文学,但更多的是聊一些琐事、新鲜事或烦恼事。我絮絮叨叨地讲着,她静静地听着,时而为我出一些十分聪明的“高招儿”。那些招儿,没有一颗童心便想不出来。我偶尔也愧悔无端耗了她的时间,她却说:“我对这些很感兴趣,我倒是觉得,你很有真性情的。”——大概她把这“真性情”看得十分要紧。许多人爱把宗璞描述成一个书卷气很浓的大家闺秀,我倒觉得她是个童心浓厚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她就写不出像《贝叶》《总鳍鱼的故事》等当代童话精品。她说:“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旅途中难免尘沙满面,也许有时需要让想象的灵风吹一吹,在想象的泉水里浸一浸,那就让我们读一读童话吧。”——我以为,她童话中的那些哲理是深可咀嚼的。‎ 宗璞的小说量虽不多,然而每一篇都有她苦心孤诣的探求。她的《我是谁》《谁是我》《蜗居》,可算是我国探索小说的“开山祖”了,然而却又始终保持着中国气味,决不像某些上穿西服、下着抿裆裤的“现代派”们。她作品的格调和色彩是协调的,她把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嚼得那么碎,揉得那么细,融合得那么和谐、那么美——这不能不归功于她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我想,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恐怕首先应当是一个善于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的人。‎ 谈到她的作品,更可贵的是她的韵味。这一点,不具备“道行”的人便无从学起。宗璞为人清静淡泊,一般女性有的心胸狭隘、嫉妒、矫情、做作等痼疾在她那里影迹全无。在写作长篇巨制《野葫芦引》的过程中,她曾数度病倒,抱病修改,其艰辛自不待言,然而第一卷《南渡记》发表后,评论界却相当冷淡,对此,她处之泰然。而《东藏记》获得茅盾文学奖,她虽高兴,也绝无得意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点,恐怕只有“修炼”到了某种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吧。难怪连汪曾祺也称她为“宗璞道兄”呢!宗璞的写作间里挂着一幅写意荷花,就是汪曾祺所画。荷花设色单纯,古朴典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大概是汪老的深意所在吧。‎ 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冯老十分关心女儿的文学创作。第一巷《南渡记》出版之后,他曾在女儿生辰时兴致勃勃地写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长篇原名《双城鸿雪记》),又特别写上“璞女勉之”‎ 几个字。宗璞也十分珍视父亲这份期望,但是,为了帮助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她料理家务,照顾父亲,无法再腾出时间精力来继续自己的写作。多年来,宗璞一直守候在冯老身边,做他的秘书、管家、医生和护士。1982年,宗璞陪冯老赴美参加一个东西方著名学者荟萃的盛会。会上,学者们对冯老的学术成就做了高度评价,宗璞对此深感欣慰。1990年夏,在为女儿撰写的最后一幅寿联中,冯老写道:“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岂独文采传三世;文坛秀气,知手持生花笔,莫让新编代双城。”——好一个“莫让新编代双城”!包含了父亲对女儿多么深厚的期许。‎ 进入80年代后,宗璞便每年都要为渐至耄耋的父亲办一次寿诞会。在九十华诞会上,冯老说:“长寿的重要在于能多明白道理。五十岁以前,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理解周易道理;五十岁以后,如果老天不给寿数,就该离开人世了。所以必须‘假我数年’。若不是这样,寿数并不重要。”冯老的这种达观,无所求于外界的内心,永远是稳定和丰富的。宗璞同样有这样稳定和丰富的心,有了这样的心,在世事面前便可宠辱无惊、乐观洒脱。‎ 如今,宗璞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依然像过去一样智慧而洒脱。我期待着《野葫芦引》早日完成,看看那葫芦中究竟“装的什么药”。‎ 相关链接:【‎ ‎①宗璞的《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计划中的《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百度百科)‎ ‎②1928年,冯宗璞生于北京。水木清华的一石一水,燕园的浓荫僻径,滋润、陶冶着宗璞的心灵。抗战时,宗璞跟父母到了昆明,她坚持每天看书,哲学、自然科学无所不看。50年代初宗璞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得到不少文学界前辈的帮助。1960年以后,她一直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编辑和研究工作。‎ ‎(陈素琰《宗璞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宗璞重视真性情,不仅把真性情融入她的作品《三生石》中,就是在与“我”的闲聊中也能发现和欣赏“我”的真性情。‎ B.宗璞早期的探索系列小说《我是谁》《谁是我》《蜗居》等,既具有西方现代派艺术特点,又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 C.在写作《野葫芦引》多卷系列时,宗璞的创作艺术逐渐成熟,第一部《南渡记》受到冷遇,而第二部《东藏记》就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D.汪曾祺称宗璞“道兄”,给宗璞送写意荷花画,这既表现了他对宗璞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对宗璞人品的肯定与敬重。‎ E.宗璞创作实践多样化,涉及童话、小说和散文,且每方面都成绩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她一直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答案】DA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宗璞早期的探索系列小说”概括错误;C项,“宗璞的创作艺术逐渐成熟”分析错误;E项,“主要由于”原因分析不全面。‎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B项,“宗璞早期的探索系列小说”概括错误;C项,“宗璞的创作艺术逐渐成熟”分析错误。‎ ‎(2)宗璞的“清静淡泊”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回答。(6分)‎ ‎【答案】①没有一般女性的心胸狭隘、嫉妒、矫情、做作等痼疾。②《南渡记》发表后外界反映冷淡,她处之泰然。③《东藏记》获茅盾文学奖时,她绝无得意忘形。④潜心读书,抗战时跟随父母到昆明,坚持每天看书。‎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宗璞的“清净淡薄”主要表现,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宗璞的“清净淡薄”主要表现在她的个性、生活习惯以及她对名利的淡然。主要信息在第4段和相关链接②中。‎ ‎(3)宗璞与冯友兰深厚的父女之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创作方面:冯友兰引导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关心她的文学创作,写诗联勉励她。宗璞牺牲自己的写作帮助父亲撰书,为父亲的学术成就得到高度、公允的评价而欣慰。②生活方面:宗璞长期照顾父亲,做他的秘书、管家、医生和护士,为父亲办寿诞会。③做人方面:冯友兰用自己的做人准则影响着宗璞,使得宗璞宠辱不惊、清静淡泊。‎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文章中表现宗璞父女之情的段落是第5-6段,创作方面:冯友兰引导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关心她的文学创作,写诗联勉励她。宗璞牺牲自己的写作帮助父亲撰书,为父亲的学术成就得到高度、公允的评价而欣慰。‎ ‎(4)宗璞的文学作品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成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第一问:①抒写“真性情”,富有想象力,思想深刻而有文化质感。②作品格调和谐,能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学艺术融合在一起。③叙述方式细密从容,语言风格优美温婉,结构布局大气磅礴。第二问:①家学渊源,成长在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环境中。②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对外国文学、西方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善于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营养。③为人真性情,清静、淡泊、洒脱。‎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成因有多方面的影响,家学渊源,成长在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环境中。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对外国文学、西方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善于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营养。为人真性情,清静、淡泊、洒脱。‎ ‎4.【2017届辽宁庄河高中高三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25分)‎ 记张荫麟先生 吴 晗 在九年苦战中,倒下去一些值得后人纪念的人物,他们坚守着岗位,忍饥受寒,吃下去的是草,却用奶来养育下一代的成员。他们被贫穷,被疾病所侵蚀,放下笔杆,永远不再说话了。如今,这些人的名字也渐渐在湮没中。‎ 我的朋友张荫麟是其中的一个。‎ 荫麟自号素痴,投稿多用为笔名。这个号是相当恰当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他那种专心一志,心不外骛的神情,是合于“痴”这个字的意思的。 ‎ 他天分特别高,聪明、早熟,在清华学堂当一年级生时,就被同乡学者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以为将来必有成就。他在报纸和国内第一流专门学术刊物上所发表的文章,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作者是位教授呢! ‎ ‎1929年从清华学堂毕业后便到美国斯丹福大学学哲学。1933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35年受教育部委托,主编高初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芦沟桥事变,只身南下,任教于浙江天目山的浙江大学。由于时局动荡,浙大几度搬迁。此时,由北大南开清华三所大学合组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开学,他又辗转来到昆明执教。1940年应遵义浙江大学之聘,到贵州讲学,一直到死在他的讲座上,享年仅三十七岁。在那样硝烟弥漫的日子,学者们想要找到一个安定的治学之所,实属不易。‎ 这是荫麟一生的学历和履历。 ‎ 荫麟不是一个世俗的收藏家,不大讲究版本,可是生性喜欢收书。限于财力,收藏的书其实不够多。留美时省吃省穿,剩下的钱全给弟妹作教育费。到在清华服务的时候,才能有一点点剩余的钱收买旧书。开头装不满一个书架,慢慢的有好几排书架了。到离开北平前,他的小书房架上、桌上、椅上,地板上全是书,进出都得当心,不是碰着头,就是踩着书。‎ 也许是哲学书念得太多吧,喜欢深思,在大庭广众中,一有意念,就象和尚入定似的,和他谈话,往往答非所问,不得要领。生性又孤僻,极怕人世应酬,旧同学老朋友碰头也不会打招呼。肚子里不愿意,嘴上就说出来,有时还写出来,得罪人不管,挨骂也不管。‎ 荫麟的兴趣、性情就是如此。 ‎ 荫麟生活的俭朴,在朋友中也是知名的。从美国回来,有春冬两套衣服,结婚时也没添置新的。买了一顶新呢帽,出去作客丢了,下次再买一顶鸭舌帽还是丢了,从此只好不戴帽子。结婚后第二天出去拜客,回来走到隔壁人家,看见主人,连忙说“对不起,累你久候了”,主人莫明其妙,过了好一会,他才明白自已是客人。朋友们闹他,给他起了一外号,叫张昏公。‎ 荫麟死后的一个月,《大公报》替他发表一篇遗文,大意是对现实政治的控诉,天下为公恰恰是反面,选贤与能呢,选的是不贤和无能,举出实证,文笔很犀利。旁边还加了一点按语,大意说是因为死者的文字才能发表吧。‎ 荫麟早年即患心脏病,不料偏死于肾脏病。在撰写《中国史纲》的两年内,他养成了一个非常坏的习惯,常常为了写一篇文章,几天几夜不睡觉,直到文章完成,才大睡几天、大吃几顿,结果健康大为受损。平时营养坏,离婚后心境坏,穷乡僻壤医药设备坏,病一发就非倒下不可,非死不可。假使没有这战争,假使这战争不能避免,而有一个好政府,或者是不太坏的政府,能稍稍尊重学者的地位和生活的时候,荫麟那样胖胖茁壮的身体,是可以再工作二十年以至三十年的。 ‎ 中国的学者如此的稀罕,已有成就的学者如此地被糟踏,被淘汰,荫麟就如此寂寞地死去,寂寞地被人遗忘了。 ‎ 但是,我仔细想想,从荫麟身后发表的文字来看,假如这一年他不死于穷病,再多活三四年,再多受些磨折、考验、洗炼,恐怕他还是得死,不过死法不同,不是死于穷病而己。 ‎ 呜呼!我又能再说什么话呢!‎ ‎(选自1946年12月13日天津《大公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1.张荫麟(1905—1942),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文学院四才子”。‎ ‎2.张荫麟具有多方面的修养,除史学外,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翻译等方面都有相当涉及,其涵盖面广,概括性强,识见高明,富于现代批判精神。‎ ‎3.熊十力曾说:“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又说:“昔明季诸子,无不兼精哲史两方面者。吾因荫麟先生之殁,而深有慨乎其规模或遂莫有继之者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张荫麟自号“素痴”,作者认为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张荫麟治学专心一志、心不外骛,这也是他取得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 B.作者历数张荫麟一生的履历,一方面表明了张荫麟的确有才华,同时也说明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学者们艰难的处境。‎ C.张荫麟毕生研究哲学,喜欢深思,生性又孤僻,因此他的言行往往表现得与众不同,再加上爽直的个性,导致常常得罪人。‎ D.文章痛苦地回忆。分析了张荫麟早逝的种种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政府的强烈不满和对张荫麟不爱惜身体的批评。‎ E.本文选取了张荫麟生前的几件轶事,突出了他的鲜明个性,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有强烈爱国心、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学者形象。‎ ‎【答案】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这也是他取得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分析不当,张荫麟天府极好,后天努力是一个条件,并不 能说是主要原因。C“爽直的个性”说法与原文不符,他有话就说是性格孤僻、不会与人相处的表现。E“爱 国心、事业心和责任感”分析不当。‎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 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 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 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C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本文第一段中“他们坚守着岗位,忍饥受寒,吃下去的是草,却用奶来养育下一代的成员”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当时的学者虽然忍饥受寒,生活艰苦,却能坚守岗位,创造出丰富的精神粮食传承给下一代。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张荫麟的介绍。③表达作者的敬佩之情。(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结合开头的作用进行分析。‎ ‎(3)如何理解文中“他天分特别高,聪明、早熟”与“朋友们闹他,给他起了一外号,叫张昏公”这两种 截然不同的评价?(6分)‎ ‎【答案】①前者表现在治学上,后者表现在生活上。②两个看似矛盾的评价塑造了一个治学严谨又不拘生活小节的学者形象。③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他在学术上的专注和成就。④从不同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性鲜明、有趣味的学者形象,增加文章的可读性。(6分,每点2分,答出3个要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注意答出二者的侧重点:前者表现在治学上,后者表现在生活上。然后分析效果:突出传主的品质,再从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传记中的艺术手法注意体现在句子的赏析和结构的安排上,句子注意从修辞的角度回答,结构的安排注意对比、衬托以及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分析效果,分析效果注意文本的特征是传记,目的是表现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此题主要是对比的手法。‎ ‎(4)文章最后一段的抒情语句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张荫麟英年早逝的悼念和感慨。②对学者被遗忘被湮没的同情。③对当时政府不 重视人才的控诉。④对当时的国内连年战争的不满。(8分,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从对张荫麟英年、对学者被遗忘被湮没、对当时政府、对当时的国内连年战争的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 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 为探究F。‎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 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 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 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此题文章的结尾,注意从情感和主旨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四:内容概括 ‎【真题导航】‎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答案】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 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 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 的选项均为考核内容,其中ACE理解出现偏差。‎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答案】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 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前面又有限定“从《日知录》的成书过 程看”,可见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第二段一共五个句子,提取重点词语“研 究笃学”“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供后人研讨”。然后从“创新”“增删”“严谨”的角度分条作答。‎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 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 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 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 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通过题干看是一道局部信息筛 选的题目,答题对第二段进行简单的划分,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从“注重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严谨 笃实”的角度作答。‎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 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 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 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 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 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 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概括的是顾炎武“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的原因,‎ 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文章第三段和链接①的概括,重点注意段首句,然 后提取关键的词语从“经学大师”和“世人楷模”两个角度作答。‎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答案】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二者综合的题目,首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顾炎武身上的具体体现,然后结合现实分析具体的意义。‎ ‎2.【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趣证幸。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03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酸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酋》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勘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荨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答案】(5分)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 ‎【解析】题中,B项错误在于,不是“建议”他“当即回国”。 E项错误在于还没如该项所说的成为现实。‎ A项“深受伤害”的说法原文无据。‎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答案】(6分)现实因素: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②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真诚使他深受感动。思想基础:他心中有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志愿;①从小受到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 家,并主动提出减薪;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解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一语,在文本和“相关链接”中 筛选有关信息,然后分条作答。比如,文本第一段写到的邓叔群先生放弃博士论文回国,文本第四段写到 的举家迁到甘肃,文本最后一段写到的捐花园洋房、主动提出减薪、捐献积蓄、谢绝巨额酬金等等。‎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8分)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 面貌,选学农林专业;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 养专业人才。‎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读】‎ 本考点不仅包括对文本主旨的概括,还包括对文本所包含的各项内容要点的概括、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命题多要求对某一语段或某几个语段或传主的精神品质进行归纳概括。要求能够把握各类作品所传达的立场、观点、态度、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倾向、价值取向。对此,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能找出它们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规律揭示】‎ 从历年高考来看,本考点单独直接命题形式很少,一般表现为对传记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或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对作品反映出来某种思想倾向和作者观点、写作意图的探究,常采用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 ‎【技巧指导】‎ 一、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高考传记阅读中概括主旨必需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传记阅读概括内容的问题了。‎ 二、加强练习,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通过对高考传记阅读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内容概括类试题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传记阅读中内容概括类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三、解题思路 ‎1.读原文,切分层次,知大意 ‎2.审题干,明要求,知答题方向 ‎3.找区域,作对应,析要点 ‎ ‎4.组织语言整理答案。‎ 四、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事件概括型 ‎ ‎1.【命题特点】‎ 事件概括型,指要求对人物某个特定阶段主要事迹、贡献、成就的概括或故事情节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概括的试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命题涉及内容在文本中的跨度比较大,有的甚至涉及文章的全篇。 ‎ ‎2.【设问方式】‎ ‎(1)对事情的归纳,一种是对事理的概括:‎ ‎“概括×××的贡献(成就)”‎ ‎(2)对事理的概括:‎ ‎“概括×××成就(成功)的原因”‎ ‎“概括××的个性品质”‎ ‎3.【技法点拨】解答这类事件概括型试题,要分三步走:‎ ‎(1)细心审题,看清试题要求。有的要求概括某阶段或在某地发生的事件,有的巧设问题,而其中隐含对相关事件概括的要求,这里属于前者,虽然未指明具体段落,但考生根据题干要求析读后发现,答案素材主要集中在第②③⑤⑦段。‎ ‎(2)根据题干要求,顺着文章思路,圈点出相关事件的叙述材料。第②段写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第③段写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第⑤段写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第⑦段写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 ‎(3)根据题于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对叙述性材料运用“去次留主”“归并整合”“提取要素”等方法进行概括。 ‎ ‎(二)要点概括型 ‎ ‎1.【命题特点】要点概括型,指要求考生概括作者(或人物)在某人、某事上的观点,或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的“核心词”结合文意进行概括分析的试题。命题多从文章内容的重要侧面切入,重点考查概括能力,涉及内容的分析,能力层次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 ‎2.【设问方式】‎ ‎×××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说×××?请简要分析。‎ 传记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列出。‎ ‎3.【技法点拨】解答这类要点概括题,应注意三个方面:‎ ‎(1)学会摘引原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关键性词语。如本题要点①‎ ‎,就摘录了原文中的“努力探索真知”,本题要点②则利用了原文中的“认真细致的研究”。‎ ‎(2)学会根据题干要求,对原文相关事件、细节的本质内涵进行概括。如本题要点③中的“一丝不苟”,就是从原文最后一段谢希德修改科学小品的细节描述中概括出来的。‎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感,最好是用①……②……③……的方式,分条列举出答案要点。 ‎ ‎(三)性格概括型 ‎ ‎1.【命题特点】性格概括型试题,指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传记文中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类的试题,以概括能力为考查重点。有的要求作简要分析,重视对人物性格、品质的不同侧面的概括能力,答案一般要求2至3个要点。 ‎ ‎2【设问方式】‎ ‎×××有哪些优秀品质?‎ ‎3.【技法点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注事件、细节。如文中写“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可以看出他的“学识渊博”。‎ ‎(2)关注作者议论评价传主的语句。如“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这里作者肯定了他面对权贵,不卑不亢的骨气。‎ ‎(3)关注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如“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的这句话,直接道出了林庚淡泊名利的特点;“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袁行霈的这句话则道出了林庚待人热心、真诚。 ‎ 五、组织答案方法:‎ 根据试题的不同要求和难度,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2.合并法 层次大意概括了一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①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②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3.舍取法 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 六、答题模式 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常用:“①②③……”这种形式分条分色组织。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 ‎【能力热练】‎ ‎1.【2017届贵州思南中学高三上半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4分)‎ 编辑型学者周振甫 在六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周振甫先后鳊校过《辞通》《二十五史》《明史》《鲁迅全集》《谈艺录》《管锥鳊》等重要文史大著。在编辑之余,他还撰写了《诗词例话》《文章例话》《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全译》《李商隐选集》《中国修辞学史》等深受学界好评的著作。其著作数目之多,让人眼花缭乱。1999午出版的《周振甫文集》10卷,仅收了他的部分著作,就已达600万字。‎ 周振甫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但他却把主要精力放在默默无闻的编辑工作上。在编著一体的中国古代,朝廷编修职位相当于学术界的“宰相”,其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随着近代编著分离,“学者”和“编辑”成为独立的职业身份,“学者”依然是令人仰视的祢谓;而“编辑”则成了“为他人作嫁”“跑龙套”的代名词。阔振甫在“编辑是什么”以及“编辑要做什么”等编辑学命题上,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在《古代的编辑学——章学诚<校雠通义>》一文中指出:“汉代刘向的校书,实瞎上就是现在的古籍出版单位的编辑工作。”在他看来,缡辑只有与学者达成两位一体才能胜任编辑工作。因此,学术研究工作是编辑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编辑工作中包括了为完成编辑任务而进行的著述活动。 ‎ 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是周振甫的为学为编之道。1956年,中青社约请臧克家写《毛主席诗词讲解》,臧克家请周振甫为毛泽东诗词作注。周振甫研读已经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他发现毛泽东误将“把酒酹滔滔”中的“酹”字写成“酎”,把“原驰蜡象”中的“蜡”写成“腊”,后经毛泽东回意,出版时订正。 ‎ 对于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周振甫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主张对作者要尊重,注意向作者学习,但不能盲从,即便作者是学界权威,也应同他们建立起“亦师亦友”‎ 的关系。1947年,钱钟书的《谈艺录》交开明书店出版,周振甫校对之余,认为该书没有目录不便查阅,于是为该书编目,经作者同意后列入书中。1975年,钱钟书写完《管锥编》后,请周振甫看一看,周振甫于是成了《管锥编》的第一个读者。他为《管锥编》逐一拟定了小标题,并写下了数万字的审读意见。很多意见为钱钟书欣然采纳。而对于读者,周振甫将“读者利益第一”作为编辑原则,编辑要时刻记住对读者负责。他对作者热情扶植,对年轻编辑更是倾力指导。编辑小黄首次承担标点古籍的任务,做起来颇感茫然。在试着标点了几卷之后,他将稿子送给周振甫审阅。周振甫看完后,用密密麻麻的小字写满了几张纸的意见,还特别写明标点工作应注意的要点,使小黄很快适应了标注古籍的工作。‎ 大凡成功的学者,必有其独具的研究方法。周振甫的学术研究风格,与那些学院派的专家教授大不相同。他的文章体例,明显地不同于那些专著、论文的所谓“标准格式”,更像是一篇篇、一段段品质极高的“书稿审读意见”。读者捧读他的书,眼前总会出现一位老编辑,手中举着一部别人的书稿,向读者讲解着。他的讲述是那样坦诚,、那样明白。而且,他不是在说自己创建了什么,而是在点评一部作品应该修正什么、添加什么,在这样的过程中,他完成了自己高超的学术表达。在“纯学者”的眼中,这样傲是很傻的。学者之间,彼此的研究是相对独立的,谁也不会把自己的学术成果不明不白地送给别人。编辑却不同,将别人的书稿完善、拔高等,都是分内的事情。为了出版老师钱基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全三册),年事已高的周振甫耗费大量心血对原稿进行了细密的文字加工,对论述欠周密之处多有弥补。‎ 这样的职业约束,甚至改变了周振甫全部的学术风格,他把编辑工作做到了极致,成为独树一帜的编辑型学者。一位年轻学者谈到周振甫时说,我们最爱读他的著作,好读,资料多,学术出口多,很容易从中引发出更多的论文题目。现在有些专家的论文,只给出结论,甚至连“引文”之类的路径都不肯说清楚。‎ ‎1997年8月,周振甫作为“东方之子”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采访。主持人问:“因为工作的原因,您最终没有成为一个职业的学者,您觉得遗憾吗?”周振甫用浓重的乡音波淡地回答:“中华书局给我编审,就可以了。”‎ ‎(摘编自俞晓群、徐俊等人的文章)‎ 相关链接 ‎①周振甫(1911~2000),浙江平湖人。著名学者,资深编辑家。他1931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跟随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学习。1933年考入上海开明书店,开始了近70年的编辑生涯,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书局任编审。(《中国出版年鉴》)‎ ‎②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钱钝书《<管锥编>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与“学者”的身份相比,编辑这一职业常常被人看不起,周振甫以汉代刘向校书为例,说明自古以来编辑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 B.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学习期间,周振甫在老师钱基博的指导下,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作为回报,周振甫在晚年耗费大量心血,校订出版了老师的著作。‎ C.在出版《谈艺录》和《管锥编》这两部学术巨著的过程中,周振甫与钱钟书之间成就了一段编辑与作者相互尊重、珠联璧合的佳话。‎ D.作为杰出的编辑家,周振甫在编辑岗位默默耕耘六十余年,编校了许多重要的文史大著,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他都是编辑工作者的楷模。‎ E.周振甫不直接回答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提问,而是说“中华书局给我编审,就可以了”,这表明他对没有成为一个职业学者还是感到有些遗憾。‎ ‎【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为什么周振甫被称为“编辑型学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周振甫不是职业学者,其本职工作是编辑,他把编辑工作做到了极致。②他的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职业背景,其学术风格与“学院派”不同。③他的文章体例不是“标准格式”,而像是“书稿审读意见”,其学术表达很高超。④他的著作学术出口多,能让读者获得学术启迪,可以引发出更多的论文题目。(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3-5节。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周振甫“小叩辄发大鸣”的精神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①应邀为毛泽东诗词作注时,订正其中的笔误。②校对《谈艺录》时,主动为该书编目。③钱钟书写完《管锥编》后,请周振甫“看一看”,周振甫为该书逐一拟定小标题,并写下数万字的审读意见。④审阅青年编辑的稿子,用密密麻麻的小字写满几张纸的意见,还特别写明标点工作应注意的要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3-4节中。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2.【2017届贵州铜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2分)‎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劝。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做学问“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这说明严耕望在做学问研究时,自我要求很高,决不借助他人成果或资料。‎ C.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D.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E.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答案】BD ‎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D项借“此”评价“成就和精神”有误,引用苏轼之语是为评价严耕望尽展其才,引用陆氏之语是为说明严耕望所走治学之路为“朴实”。‎ ‎(2)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答案】(1)“以道家自处”是指严耕望“不争”“寡欲”的生活态度:性格柔退谦逊,不慕名利,甘于寂寞,对物质要求极低。(2)“以儒家待人”是指他珍惜人情的忠恕心理:对人真挚、重情意、记恩,待人宽厚。‎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理解“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内涵,理解“自处”“待人”的特点。‎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以道家自处”是指严耕望“不争”“寡欲”的生活态度:性格柔退谦逊,不慕名利,甘于寂寞,对物质要求极低。‎ ‎(3)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4分)‎ ‎【答案】① 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② 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治学中。③ 治学严谨,决不稍有假借。④ 治学勇猛精进、锲而不舍。⑤ 做学问既能延续传统又能吸纳新观点 ⑥能兼收并揽四大家的优点。‎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进行概括。“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 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治学中;“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治学严谨,决不稍有假借。以此类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进行概括,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治学严谨,决不稍有假借。治学勇猛精进、锲而不舍。做学问既能延续传统又能吸纳新观点。能兼收并揽四大家的优点。‎ ‎3.【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月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潘启雯 ‎《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这“人生边上”的文字竟又由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续写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是生命暖流中两个相戚灵魂的长相守望,如此这般的“夫唱妇随”,令人感动莫名。‎ 人到关键时刻,总会想些根本性问题。杨绛先生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我已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的先生还在回望一生,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走到了人生边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已经走了,只有在内心深处自己问自己。”她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不竭的生命活力。人生的智慧来源于对人生的追问,对人生不断地追问,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最好方式。“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世纪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的确,先生的思考显得特别有意义,只有追问与思考才能让我们认清一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如果说正文是理性的,它就是感性的;正文部分是抽象的,它就是具体的。这是一组从容大气的散文,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恰恰印证了正文里面看似抽象的一些观点。《她的自述》里,秀秀讲的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不就是“人生实苦”吗?可爱的劳神父不正是锻炼自己灵魂的典型吗?最令人唏嘘的是《比邻双鹊》,那对喜鹊夫妇在一年的时间里演绎了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其内容呈现的善与恶、是与非,又无不与前半部的文本相契合照应。‎ 杨绛先生,抛开了“角色”与“形式”的束缚,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在《我们仨》中,先生用“古驿道”暗喻人生似旅途;在《走到人生边上》中,作者同样喻人生为渐行渐远的旅程。《我们仨》,是先生对亲情的追忆;《走到人生边上》,是她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等哲学命题。《我们仨》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情去阅读,追随作者歌哭,体味人间至爱,达于至真。《走到人生边上》是至理之作,读者要用心去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在《走到人生边上》里,杨绛先生是位阅历丰富的智慧老人,把自己平生所见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是位求知若渴的学子,对于根本的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没有令人头疼的概念,更没有复杂曲折的逻辑推理,先生只坦率明白地问与答、追问与思考,解自己的惑。在生命的通道里,她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听一听她的话语,我们会找到关于人生的新的答案。‎ 相关链接 ‎①我成名比钱钟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圆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我们仨》经典语录 ‎②《我们仨》出版后,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 ‎——严欣久《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钱钟书先生认为人生是一部大书,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他的夫人杨绛续写着,与已逝的先生灵魂长相守望,“夫唱妇随”。‎ B.《走到人生边上》是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的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坦率解惑,显示了她不竭的生命活力和过人的人生智慧。‎ C.回忆录《我们仨》出版后,杨先生家的电话快被打爆了,由此可看出读者对杨先生的尊重和对这本书的喜爱,但也因此给杨先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D.《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思考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之作,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心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E.钱钟书先生还完全不为人知的时候,杨绛就已经成名,特别是她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钱钟书先生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 ‎【答案】选B得3分,选A得2分,选E得1分;选C.D不得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题中,C项,言过其实,“感到很疲惫”不等于就有“无尽的烦恼”;D项,“至情之作”错,应为“至理之作”;E项,无中生有,“钱钟书先生还完全不为人知的时候”于文无据。‎ ‎【考点定位】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例如本题就是要选择不正确的两项。考生在读题干要抓住关键词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2)“《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注释”部分,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②“注释”部分,是感性的、具体的从容大气的散文。③“注释”部分,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呈现善与恶、是与非的人和事。(每点2分)‎ ‎【解析】题干问的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文中的答题区域,考生所找的事件应能体现“‘部分读来倍感亲切’的原因”。 此题难度不大,答题区间在文章第三节,筛选关键句,总结,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答题区间在文章第三节。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阅读全文,说说杨绛先生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具体有哪些哲理的思考。(6分)‎ ‎【答案】①人生实苦;②锻炼自己的灵魂;③人生有悲欢离合;④保持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块”就在少年生活、工作经历、留学经历、创业经历上,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本题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例。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4)钱钟书说夫人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联系材料谈谈杨绛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8分)‎ ‎【答案】①富于牺牲精神,成就丈夫。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辞掉女佣,做“灶下婢”。②阅历丰富,充满智慧。注意“平时不在意的地方”(或:注意人生的细微之处)。③思考深 刻,求知若渴。“对于根本的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坦率明白地追问与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④为人低调,不与人争,与世无求。⑤热爱生命和生活,追求至爱、至真、至善。(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题干问的是“钱钟书说夫人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联系材料谈谈杨绛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解答探究性题目,应联系全文来组织答案。要着力概括出杨绛先生身上体现的可贵的品质。‎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概括文本关键信息比如题中的“妻子、情人、朋友”“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4.【2017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柴静 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尽”。‎ 那是战乱烽火时代,但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他生在上海,父亲是旧式文人,让他从小读经史子集。他幼年已经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对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写在笔下:“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他讷于言,但一生都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1918.他留学美国,后来在哈佛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实验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这一年他23岁。‎ 他27岁回国,于清华执教,执教之严也是出名的,他的课给李政道的分数只是83。他允许这学生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的不认真,要扣去25分”‎ 他去世后多年,亲人发现他一直留着当年的那三张答卷,写在泛黄的昆明土纸上。‎ 他是清华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来作行政的工作。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 吴有训还只不过是刚到校的普通教师,资历年纪都不如他,他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1934年,他引荐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四年后,他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那时他正当盛年。‎ 冯秉铨毕业的时候,他对他们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他在1929年又组建了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 他说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比如欧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国的芝加哥等。‎ 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第一次有了这滚热得烫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 ‎1929年,他在一篇叫《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章里说“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Com】‎ 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当中有一人叫熊大缜。‎ ‎1938年,熊突然对他说要去冀中抗日。‎ 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依靠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他只能送他去,熊走后,他曾“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他唯一能安慰的一点,是他能够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 看这书时,我才知道,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是来自熊所在的“技术研究社”的制造,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 建国后他仍然当过一段清华的一把手,一直到1951年。‎ 八十年过去了,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让我这样的后代得以生活在一个浓荫蔽头的世界上,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 ‎(摘编自柴静《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相关链接]‎ ‎①1992年5月,叶企孙的老学生和老同事185人捐赠了几万元,成立“叶企孙奖”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在清华大学校园,一代名师叶企孙的铜像立了起来。‎ ‎②晚年,叶企孙还作了许多科学史的研究,他的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是研究科学史的样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抗战期间自己的得意门生熊大填投身革命队伍,叶企孙先生积极支持他报效祖国的行动。他还想方设法在后方搜购军用物资,师生同心协力为反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B.叶企孙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学习经史子集,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始终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C.在那战乱烽火时代,叶企孙先生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他独到的眼光与开阔的胸襟。‎ D.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期间,叶企孙先生把刚到校教书,资历年纪都不如他的普通教师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后来又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 E.文章开头就说我们“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中间部分又说到“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最后写到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旨在体现叶企孙先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案】CA(选C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D.E不得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材料只说他父亲是旧式文人,看不出是“书香世家”;D项,“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曲解文意;E项,引文三句重点强调“我”以前不知道他的遗憾,以及对先生不为人知原因的反思。‎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E项,引文三句重点强调“我”以前不知道他的遗憾,以及对先生不为人知原因的反思。‎ ‎(2)文章记述的是叶企孙先生,作者却从李政道、华罗庚说起,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答案】①李政道、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而他们的恩师叶企孙先生却不为人知,设置悬念,由此引出下文,启人思考;②突出体现了作为教育家的叶企孙先生的眼光及他对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③李政道、华罗庚深情的话语也表达了学生对先生的敬仰和感激。‎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事件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分析文章记述的是叶企孙先生,作者却从李政道、华罗庚说起的原因,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李政道、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而他们的恩师叶企孙先生却不为人知,设置悬念,由此引出下文,启人思考;突出体现了作为教育家的叶企孙先生的眼光及他对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3)叶企孙先生的铜像终于矗立在清华校园里,表明后人对先生的敬仰和纪念。请结合材料,谈谈先生有哪些值得敬仰和纪念的珍贵品质。(6分)‎ ‎【答案】①献身科学,积极探索,研究成果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多年。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是研究科学史的样板;②虚怀若谷,无私奉献,聘请了一批优秀 学者到清华物理系任教,组建了清华理学院;③善于培养人才,执教严格却也关爱学生,鼓励帮助,为李政道、华罗庚等人成才铺路;④热爱祖国,在国难期间,用实际行动和侵略者进行战斗。‎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对先生的值得敬仰和纪念的珍贵品质进行概括,献身科学,积极探索。虚怀若谷,无私奉献。善于培养人才,执教严格却也关爱学生,热爱祖国。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献身科学,积极探索,研究成果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多年。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是研究科学史的样板;虚怀若谷,无私奉献,聘请了一批优秀 学者到清华物理系任教,组建了清华理学院。‎ ‎(4)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先生说“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 住”。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答案】①在先生看来,科学不兴,国家不强,民族难立。②这是先生对遍地烽火、积贫积弱的民族苦难现实的认识和觉悟,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③‎ 这也是先生对中国科学界同仁的激励与鞭策,希望同仁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努力钻研,为中国人的科学能力正名,实现民族的自立自强。④在完成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更应继承先生的遗志,科学强国,实干兴邦。‎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的内涵,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理解语句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抓住“立脚得住”的内涵。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这也是先生对中国科学界同仁的激励与鞭策,希望同仁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努力钻研,为中国人的科学能力正名,实现民族的自立自强。‎ ‎★考点五:探究价值和影响 ‎【真题导航】‎ ‎1.【201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完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进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 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瀵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 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答案】(5分)A.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 ①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②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 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③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解析】“城市的知音”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意思是说,侯仁之是一个热爱城市、了解城市、研究和保护城 市的人。所以,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梳理出侯仁之热爱城市的表现,为研究、保护城市做过的贡献,然后分 条列举,就可得到答案。如,第⑧段“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 重要的意义”表现出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的热爱之情;“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一个个城市的 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表明侯仁之研究过的城市很多;第⑨段“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 积极参与保护卢沟桥与莲花池等行动,表明侯仁之为保护城市付出了很多。‎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 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解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思考,内容上写了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从内容上 看,第一段写了侯仁之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深感迷茫,表现出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想学史“给社会治病”,‎ 既写出他转行的原因,也表现出他的爱国之心,突出了人物形象;从传记的角度看,引用弟弟的话,增强 了文章的真实性;从结构上看,正因为开头段交代了侯仁之由学医转为学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所以开 头段为下文做了铺垫。‎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答案】(8分)①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②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③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2.(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 ‎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位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答案】B给3分,E给2分,D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A项错误,应该依次是青少年经历、事业追求与成就、国际声望。C项原文是:标志着广义建筑学 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本文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②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 ‎【答案】①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文环境”学说等;②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 造工程;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 席等;④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 ‎【解析】题干是“哪些方面的成就”,必须有“哪些方面”的小概括,小概括后是具体的内容。如果没有概括,‎ 答案就比较琐碎,缺乏条理。另外此题分值是6分,通常需要答3条。一定要有清楚的序号标识,这样才 可能拿到全部的分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 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 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吴良镛认为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 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②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吴良镛认为城市建设要尊重 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③菊儿胡同的改造就体现了这一点。④梁思成在对旧 北京城的改造中,坚持的也是这两个观点。‎ ‎【解析】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其次结合文本举例。再次联系现实,最好举一个例子。内接外联。‎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究文本中的某些 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解读】‎ 所谓“价值”指的是文本的积极作用,指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社会上产生过的、正在产生的或将会产生的作用。而“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具有两面性。要求考生能够把文本放在更加广泛的空间里去进行考察评判。评价一个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首先应确立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要依据文本所处的时代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群的价值取向来确立。其次,对文本价值的阐述要结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最后,把文本固有的价值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立两者的关系,并对其可能的产生的社会影响作出判断。传记,要求评价的多是传主的功过得失以及可以获取的人生启示。‎ ‎【规律揭示】‎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传记类文章常考的内容,多以探究题的形式出现,2015年高考两套传记类阅读试题中有一套对本考点单独设题,另一套将本考点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采取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偶有客观题出现。‎ ‎【技巧指导】‎ ‎1.加强阅读,关注现实,积累素养。‎ 这类是目往往既涉及对文本的考查又涉及对现实的关注,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既在加强对传记类文章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传记选材、表达主题、写作方法等特点,又要关注现实,思考传记的现实意义,文本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价值。‎ ‎2.加强训练,了解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探究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散文阅读分析结构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探究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3.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1)方法:‎ ‎①从文本入手。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要对文本有准确的解读,尤其要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或援引文本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②研究传主生平事迹。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往往不是全方位的,而是针对社会特定的领域、群体、时代风潮或某种价值观而产生的,评价时要抓住产生的对象。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③注意正反角度。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查的多是正面的。评价时要多从正面出发,尤其多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出发。‎ ‎④要有时空观念。评价时不仅要把文本放在当时的时空中,更要把文本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放在更宽阔的国际视野中。不仅要看到在过去已经产生的客观价值,还应看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具有的潜在价值。‎ ‎(2)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某句话的?‎ ‎②文中某个观点,你怎么看?‎ ‎③谈谈你对文中某个问题的看法。‎ ‎④文本有什么价值?‎ ‎⑤如何看待文中某人或某个观点或某种现象对后世的影响?‎ ‎(3)答题思路 评价=我认为×××(亮出观点)+理由(①文本根据,②自己的分析、理解,③现实生活中的论据)+结论 ‎(4)注意事项 ‎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倾向,包括作者的观点和对象的观点,因此,先要把握原文的观点和倾向。‎ ‎②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就社会作用而言的,价值只能从积极作用方面考虑,影响则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两方面。‎ ‎③应该坚持的原则:‎ a.有自己的见解;‎ b.尊重文本,不主观臆断;‎ c.明辨是非,不违背法律,不背离社会公德;‎ d.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有理论素养;‎ e.要联系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实事求是。‎ ‎【能力热练】‎ ‎1.【2017届河北保定市高三上摸底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2分)‎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30年,也在前30年;不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位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陈翰伯。‎ ‎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一起,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势与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他曾经陪同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毛泽东、朱德,为他们当翻译。1936年7月,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派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年8月,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力量。‎ 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建制,延续“百年商务”文化香火。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查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办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纪念。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我的招魂纸下,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这样的文字,读来让人心酸。‎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此后8年,可谓功勋卓著。汪家熔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395种;经济学著作115种;政治学著作,不算大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93种;历史和历史学66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伯、越南、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陈翰伯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略举两例:‎ 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1972年,遭受迫害的陈翰伯从干校调回北京。1975年,着手制订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批准的“中外文辞书出版十年编辑规划”。那时,很少人相信这个规划能够实现;但是翰伯却固执地认为它可以实现,因为有人民。陈原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1975年,翰伯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13年的实践,证明这项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来自人民,是现实的。”‎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在叫好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1981年4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四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家。解放后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权利。陈翰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靠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经历当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常参加记者埃德加·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 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业后,潜伏在国民党统治区,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秀的出版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 E.本文语言平实,选取传主60年人生经历中的典型材料,表现了陈翰伯在中国出版界的重要地位及其政治、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 ‎【答案】(5分)D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他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为什么说陈翰伯是中国出版界的一位重要人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答案】(3分)①20世纪30年代及以后,陈翰伯用 笔名冒着危险写了许多好文章,婉转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②1958年8月,陈翰伯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后延续“百年商务”文化传承,出版大量重点图书项目。③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创办《读书》杂志,工作具有开拓性,成为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④解放后历任各出版部门的要职。(每条1分,答出3条即可得满分,有道理即可。)‎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答题步骤是:第一步,‎ 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题干考查传主的哪一方面成就。第二步,确定信息所在区间,仔细阅读,从文中筛选关键句子、词语。第三步,分条归纳,得出答案。本题由题干可知,考查的是传主在“中国出版界”的贡献,信息遍布全文和文后的【相关链接】,提取信息点归纳整理可得到答案。‎ ‎(3)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4分)①工作的开拓意义:陈翰章进行的具有开拓性的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对国家现代化具有 巨大的意义。(2分)‎ ‎②时代的引领意义:陈翰伯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敢于破除思想禁区。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引 领了社会大势。(2分)‎ ‎【解析】仔细审题,由题干“文化的先行者”字样,可确定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原文最后三段,作者说“其 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13年的实践,证明这项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在质疑声中“喊出‘读书无禁区’……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保 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依据这些信息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题目,这是传记类文本常考的题目,‎ 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题干考查传主的优秀品质还是贡献、‎ 成就,还是影响。第二步,确定信息所在区间,仔细阅读,从文中筛选关键句子、词语。第三步,分条归 纳,得出答案。‎ ‎2.【2017届湖南株潭岳益五市十校高三12月联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一人一校一国家 ‎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难。”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50%。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年9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1923年,到了1924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年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年12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年4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年2月23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75岁。逝世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 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50%左右。‎ 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当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能正常学习。‎ 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 ‎【答案】A ‎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他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张伯苓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4分)‎ ‎【答案】①变家馆为新式学堂,推广新式教育;②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③重实践,重能力;④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⑤兴办女中。(每点1分,答对任意4点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传主的事迹,信息分散于第三段到第六段,仔细阅读可筛选出第三段,写张伯苓看到日本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认为中国想要富强也要走这条路,办起私立学堂,请来很多知名人士授课;第五段,写张伯苓的办学理念,“重视修身教育”“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六段写张伯苓建立女中,并“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综合这些信息分条归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能力,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要求,明确概括目标,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或事迹来表现传主的品质或贡献。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 ‎(3)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张伯苓“一人”与“一国家”关系的理解。(5分)‎ ‎【答案】①“一人”字面上指张伯苓,突显他毕其一生热情投入教育事业,以身报国,矢志未渝的人格;②“一国家”指的是张伯苓一生强烈热爱的祖国,从决计以教育救国,为国培养人才,开创教育先河,到进行爱国教育,宣传爱国思想,在生命弥留之际,仍激励南开学子竭尽所能,建设富强康乐的新中国。③“一人”“一国家”高度概括了张伯苓和国家的紧密联系,传神地地塑造了张伯苓的爱国形象,准确地评价了他一生的贡献、精练地概括了他的爱国精神。(①一分②③各两分)‎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综合上述思考所得总结出答案。‎ ‎3.【2017届江西兴国中学、兴国三中、平川中学等四校高三上第一次联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何廉的救国梦和人生痛憾 曹 涵 ‎1895年,何廉出生于湖南邵阳一个叫硖石口的小村庄。1913年12月,何廉投考了由美国耶鲁大学创办的长沙雅礼大学堂,名列录取生第一。但随后,袁世凯称帝,张勋“襄赞复辟大业”,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扶持自己的“代理人”,各地军阀肆虐。残酷的社会现实教育了何廉,从此他抛弃了寄望于少数人拯救国家的幻想,转而信奉教育救国。何廉学习勤勉奋进,二十四岁那年,作为成绩优异的毕业生,被选派前往美国学习。后获得奖学金,进入耶鲁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能经世济民的经济学”专业。‎ ‎1926年6月,何廉学成回来,接受张伯苓校长延聘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商学院任教。何廉对工作充满热情,曾独自一人承担四门课的教学,每天忙乎十余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当年在南开,何教授的名言是:“唉,又放假了。”传道授业之意犹未尽之情溢于言表。而他过于专心工作,一次竟无意识地提着正冒热气的水壶去浇花,一时传为笑谈。‎ 当时,南开经济学教学用的教材是英文版的,内容几乎全是关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与中国的现状毫不相干;老师照本宣科而学生则忙于背定义以应付考试测验;课程设置过分琐细化,内容则华而不实;缺少与外界的联系,如此等等。以至于学习商科的学生毕业后竟然看不懂中文报刊金融版面的文章,更无法胜任工作,正如张伯苓所指出的“鲜谙社会真正情状,一旦出校执业,常觉与社会隔膜,诸事束手”。在这种情况下,何廉决定将中国的材料和学科内容融合起来讲解经济问题,最终实现经济学教学“中国化”‎ ‎。不久即推出了一批以中国经济为讲解对象的经济学讲义,包括《经济学原理》、《财政学》、《统计学》,以及《统计学之原理与方法》等。1931年,在经过几年的课堂实践之后,何廉将这些业已定型的讲义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立刻就成为全国各个大学财经学科使用最为广泛的教科书。‎ 何廉深切地感到,教学必须和研究真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1927年7月,在何廉的提议和筹措下,南开大学社会经济委员会(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正式成立。这个不属于任何学科的独立研究机构,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开先河”。它承担起了前所未有的研究课题:收集与中国经济有关的以各种文字写成的材料,然后整理编成《南开中国经济文集》;做经济统计资料方面的编制与分析工作。从研究物价统计到研究农村和农业问题,何廉带领大家“一路狂奔”,先后摘得“在国内最早引入市场指数之调查者”和“我国最早重视农业的经济学家”桂冠,亦让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因科研成果丰硕而“被公认为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机构”,至于其出版发行的《南开指数》、《统计周刊》、《经济统计季刊》和《南开社会经济周刊》等出版物,更是驰名全球。‎ 在旧时中国,一个学者名声大了,很容易被政客拉拢,何廉这个享誉全国的经济学家,最终也被蒋介石“拉下水”了。1936年,何廉开始着手考察并拟订“国民政府关于调整战时经济行政机关”方案,这是他应蒋介石邀请出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后的“第一把火”。初时,何廉踌躇满志,以为终于可以为多灾多难的祖国 “尽一份力”了。但他很快就发现,黑暗腐败的官场和微妙深邃的关系总是羁绊自己的工作。虽然屡遭羁绊,但何廉还是顶住压力拟订出了可行方案,其统筹优化之绝妙令蒋介石拍案叫好。遗憾的是,这一重大方案难以落实,让何廉摇头叹息不已。1946年6月,何廉坚辞蒋介石委任的经济事务特别助理,退出政界。‎ 值得一提的是,何廉还创办了《世纪评论》和《经济评论》杂志,先后发表了《中国应该有一个正直有力的反对派》、《为国家,为人民,还是为自己》、《苛政猛于虎》、《这样的宋子文必须走开》等多篇言辞犀利的评论文章,抨击时政。‎ 相关链接 ‎①在耶鲁求学期间,何廉一边系统地学习英国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经济学的方法和高级经济理论等课程,一边跟着著名经济学家、数学指数理论创始人欧文·费暄教授从事商品批发价格指数和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调查和编制工作。此外,他还在时任美国联邦政府国内税务局技术顾问的亚当斯教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入美国国家税务局实习,以了解税收的流程。(《20世纪中期经济学界泰斗——何廉先生》百度贴吧)‎ ‎②在斯坦福等国外著名大学,如果想研究中国的经济史,“南开指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27年,南开大学在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了经济研究机构——南开大学社会经济委员会,并率先使用抽样法,在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最后发布了著名的“南开指数”。【】‎ ‎(《南开指数,复兴不是寻常路》津讯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积贫积弱的残酷社会现实教育了何廉,使他抛弃了寄望于少数人拯救国家的梦想,转而信奉教育救国。‎ B.张伯苓所指出的“鲜谙社会真正情状,一旦出校执业,常觉与社会隔膜,诸事束手”,表明当时南开的经济学教育严重脱离国家实情。‎ C.从南开大学经济社会委员会所承担的课题可以看出,何廉在美期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为他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D.从中国小村庄走到美国耶鲁,从南开的卧龙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界泰斗,满怀信心投身政界又毅然与之决裂,何廉走过一条曲折的人生之路。‎ ‎【答案】A ‎【解析】“积贫积弱的残酷社会现实”错误,应该是帝国主义国家扶植“代理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 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 均考核内容,其中A理解出现偏差。‎ ‎(2)作为中国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何廉在哪些方面做出贡献?请结合传记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创立独立研究机构——南开大学社会经济委员会。在当时的中国“独开先河”。②在 国内验证 引入市场指数之调查。③在中国最早研究农村和农业问题。(共4分,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 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创立独立研究机构、验证引入市场指数之调查、最早研究农村和农业问题的角 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 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 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 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 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传主做出的贡献,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 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创立独立研究机构、验证引入市场 指数之调查、最早研究农村和农业问题的角度进行概括。‎ ‎(3)老一代的爱国知识分子何廉为自己的救国梦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它们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传 记,谈谈你的理解。(5分)‎ ‎【解析】注意从勤勉奋进、充满热情、积极敬业、投身政界、创办杂志等方面分析,然后谈自己的启示。‎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二者结合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再谈启示。‎ ‎4.【2017届贵州遵义市高三上第一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三分侠义气 一颗朴素心 唐琪 ‎2015年1月10日,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因病在北京逝世。‎ 就在不久前的1月7日,李小文刚刚获评“2014年感动师大人物”,师大给了李小文这样的颁奖词:“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梦也科研,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的是你;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的,也是你。还是那双布鞋——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 早年,李小文到美国留学。当时除了学遥感,他干得最多的事就是读小说。美国的书馆是开架式的,借多少都没限制,他就每次都提着旅行袋去借书,一次借一袋。他说,当时最喜欢读金庸,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还觉得自己“在性格上还是有点像令狐冲的”。和他最喜欢的令狐冲一样,李小文喜欢喝酒,身上经常揣着酒壶。有媒体报道,61岁时的他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 李小文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把酒当粮食,后来喝酒伤了身体。李小文逝世后,他的学生在他常去的科学网博客发文:恩师,一路走好。在天堂,您的身体再也不会阻止您喝酒了。‎ 在科学研究方面,李小文性格中的“固执”和“不跟风”糅杂起来,是一种“不盲从”的态度。他敢挑战美国遥感界的权威声音,提出遥感观测中“热点效应”更圆满的物理解释——1985年,一篇题为《针叶林冠层的几何光学模型》的论文发表在美国《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汇刊》上。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世界遥感科学界的极大震动,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该项研究成果还标志着当前国际遥感基础研究三大学派中“李—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诞生。当时他年仅38岁。‎ ‎2005年,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开会,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李小文曾接连承担两个大的国家项目,作为其中的首席科学家,忙到2011年,最终累得生病住进了医院。李小文为科研呕心沥血,但在物质方面却要求得极少。‎ 他有自己的一套金钱观,认为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几年前,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李谦”奖助学金。李谦是李小文的长女。她出生时家里条件差,营养不良,出麻疹并发了肺炎,不到2岁就去世了。对于这奖助学金,李小文解释“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 同事和学生们回忆,这么多年不管冬夏,李小文都穿布鞋,甚至裤腿也会挽起来。据说李小文第一次到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2014年,李小文因为这个形象爆红网络。“貌不惊人,盖世神功”——这是网友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面对外界给他贴上的各种标签,无论是武功盖世的“扫地僧”,还是淡泊明志的“五柳先生”,李小文不作争辩,但是也“不赞同”。他说,“有些说法都太拔高了”。‎ 李小文爱写博客,在博客里,他自称“黄老邪”;在北师大,他和所有学生都在一个QQ群里,群的名字叫“桃花岛”。他经常在博客里发表对热点新闻的看法,也会在遥感专业领域“和某某人掐一架”,或摆个擂台分胜负。而这个“桃花岛”,也成为了学生和同行答疑解惑的平台。‎ 而今,“岛主”已去,在李小文曾经活跃的科学网上,热门博文几乎全是网友缅怀他的文章:“愿在天国继续把酒言欢,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恐怕李小文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他的“桃花岛”上,学生和同行们在遥感江湖里继续快意驰骋吧!‎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李小文之所以能爆红,其主要原因是他“素衣布鞋”的装束,其实大多数人对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知之甚少。‎ B.李小文本人认为自己的性格有点像令狐冲,却并不认同别人把他对你比作“扫地僧”和“五柳先生”,这表现了他谦虚低调的性格特点。‎ C.李小文去世后,他的学生在他常去的科学网博客发文:恩师,一路走好。在天堂,您的身体再也不会阻止您喝酒了。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和学生的感情很深。‎ D.李小文将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奖学金,表现李他视金钱如粪土,回报社会的高尚品质。‎ E.布衣院士李小文是潜心钻研、成果斐然的科学家,他生活俭朴、治学严谨,令人肃然起敬。‎ ‎【答案】(5分)EB(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 给1分,答C.D不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文章开头引用北师大人对李小文的颁奖词,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结构上,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李小文事迹和形象的。述。②内容上,从科学贡献和性格特点两个方面对李小文进行概括,表现李小文的高尚品质。③表达效果方面,用富有文采和情感的语言来评价人物,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本题就是开头段的作用。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比如本题就是中间段落。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3)文章题目中的“三分侠义气”在李小文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敢于挑战权威,在科学研究方面不跟风,不盲从,敢于挑战美国遥感界的权威声音,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创立了新的科学学派。②敢于直言,能当着系主任的面,提出学院管理中的问题,性格耿直。③淡泊名利,热心公益,将自己的奖金拿出来设立奖助学金,热心公益事业,④性格洒脱,行为自由,不重视外表修饰,身上常带着酒壶,自称“黄老邪”等。‎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题干“文章题目中的‘三分侠义气’在李小文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简要概括”,此类题目需要在理解“侠义气”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再归纳出答案。结合文中“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的,也是你”和李小文喜欢看武侠小说,可得出:侠义气是指豪侠的气概。然后结合文本,再概括出这种豪侠的气概在李小文身上的具体体现即可。围绕“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直言、性格洒脱”几点展开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 (4)就在李小文去世后不到一周,一位年轻女歌手因病去世。相对于李小文去世时的平静,这位歌手的去世引发了人们如潮般的关注和追悼。对此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分些时间给李小文这样长期缺少舆论关注和鼓励的学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案】我同意,李小文这样默默无闻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正能量正是我们的社会需要大力弘扬的(观点2分)①我们需要弘扬李晓文潜心科研的精神,李小文将自己的生命全部用于学术研究,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为国家赢得了荣誉,②‎ 我们要学习李小文谦虚低调的品质,李小文身为院士,却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作风,衣着朴素,为人低调,这是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正能量,③我们要提倡李小文淡泊名利,贡献社会的精神,李小文将自己的奖金,设立为奖助学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贡献社会。‎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