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目标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目标版

‎2019-2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语 文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③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剂良方。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当今中国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贵的最好例子。俄罗斯《导报》这样评价:“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何为“道”?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 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他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生生不已、和而不同的“道”。“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 (摘编自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只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B.人类中心主义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强调利益至上,却从不关怀自然。‎ C.弊端重重的人类中心主义亟须克服自身认识的偏见,而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D.中华文化认为应遵从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欲望,这和西方文化在对人与天地的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然后指出只有“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 B.文章第三段既承接上文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的内涵,又引出下文写运用“中道智慧”的现实意义。‎ C.文章第四段先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再用“一带一路”建设的例子来证明其“和”对中国及世界的作用。‎ D.文章着重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弊端和中华文化中的“中道智慧”,指出后者可为克服前者的弊端提供有益的借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文明现在面临发生质变的可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B.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中断,主要是因为坚守中正通达的思想和中庸之道,摆正了人在天地间的位置。‎ C.“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设想的可行做法,必将推动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D.罗素所说的“生活方式”特指中国人所说的“道”,如果得到全世界采纳,人类社会将更加欢乐、祥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兰州一中高二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第3页 共8页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手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 兰州一中高二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第3页 共8页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在地上的。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5.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分)‎ ‎ ‎ ‎6.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完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选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 ‎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座的原因、对象各不相同,不让座的原因却在自身。‎ B.大多数民众都有给人让座的经历,同时,选择让座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人、孕妇等有需要帮助的人。‎ C.即使真的有人需要座位,大部分人也认为不让座的人也有他的理由,另外认为“他买了票,让不让是他的权利”的也不少。‎ D.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人从来没有让座的经历;还有极少数人认为让不让座和自己没有关系,持无所谓的态度。‎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他们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仅仅是为了审判他人。‎ C.“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生权益。‎ D.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9. 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涉,字济川,天台人。以父任高邮尉,改万安丞。宝应择令堂差涉至邑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起涉竟前役珪【注】等以涟水诸军度淮屯南渡门焚掠几尽涉时在宝应,授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本路京东忠义人兵。涉亟遣傅翼谕珪等逆顺祸福,自以轻车抵山阳,德广等郊迎,伏地请死,誓以自新。金太子及仆散万忠等数十万大入,且以计诱珪等。涉虑珪等为金用,亟遣陈孝忠向滁州,珪与夏全、时青向濠州,先、德广趋滁、濠,李全、李福要其归路,以傅翼监军。数日,孝忠捷至,珪屡破金人,遂与先及李全趋安丰。时金人环百余砦,攻具甫毕,珪等解其围,李全挟仆散万忠以归。金人不敢窥淮东者六七年。涉又遣李全以万人取海州。王琳以宁海州归,青州守张林以滨、棣、淄州降,自是恩、博十余州相继请降。涉传檄中原:“以地来归及反戈自效者,朝廷裂地封爵无所吝。”仍厉诸将,图未下州郡。擢太府少卿。金十余万众犯黄州,涉遣李全等赴之。丞相史弥远拟升全留后,涉曰:“近弃西城,免死为幸,若无故升迁以骄其志,非全之福,亦岂国家之福?曷若待事定,与诸将同升可也。”迁权吏部侍郎。金人再犯淮西。先是,蕲州受围,徐晖往援,乃鼓众宵遁,金乘间登城,一郡为血,前帅不敢问。涉斩晖以徇,诸将畏惧,无不用命,淮西之势大振。 ‎ 涉时已疾,力辞事任。值金人大入,强起视事。金将时全、合连率细军及众军三道渡淮,涉以合连善战,乃命张惠当之。惠,所谓“赛张飞”者,所部花帽军,有纪律,它军不及也。惠率诸军出战,自辰至酉,金人大败。卒,超赠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注】珪即石珪,与下文的杨德广、先(季先)等都是忠义军(当时率军抗金的武装)首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宝应择令/堂差涉至邑/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起涉竟前役/珪等以涟水诸军度淮/屯南渡门/焚掠几尽/‎ B.宝应择令/堂差涉至邑/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起涉竟前役/珪等以涟水诸军度淮/屯南渡门/焚掠几尽/‎ C.宝应择令/堂差涉至邑/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起涉/竟前役/珪等以涟水诸军度淮/屯南渡门/焚掠几尽/‎ D.宝应择令/堂差涉至邑/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起涉/竟前役/珪等以涟水诸军度淮/屯南渡门/焚掠几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 B.太府,官署名,以卿、少卿为正副主官,掌金帛府帛、营造器物、商税等事。‎ C.自辰至酉,属于干支计时法,将天干“辰”和地支“酉”搭配,来表示时辰。‎ D.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如果超过规格,就叫超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涉审时度势,收服义军。他派遣傅翼对石珪等讲明叛逆和归顺的祸福,自己乘轻车到达山阳,杨德广等到郊外迎接,表示服从节制,改过自新。‎ B.贾涉谋事于未然,心思缜密。金人大规模入侵,他担心石珪等人被金人利用,于是主动出击,取得了各方捷报,粉碎了金人诱降石珪等的阴谋。‎ C.贾涉把握全局,推动抗金形势发展。他派遣李全等将领四处出击,恩、博等十余州相继请降,还勉励将领们巩固自己的地盘,以更好抗击敌人。‎ D.贾涉坚持原则,很有魄力。对造成整个郡被血洗惨案的徐晖,原来的帅臣竟不敢过问,贾涉将徐晖斩首示众,震慑了其他将领,改变了淮西形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金人环百余砦,攻具甫毕,珪等解其围,李全挟仆散万忠以归。‎ ‎(2)以地来归及反戈自效者,朝廷裂地封爵无所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岳阳楼①‎ 刘仙伦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水声轩帝钧天乐②,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③。‎ 东南无此登临地,遣我飘飘意欲仙。‎ ‎【注】①本诗写于高岽建炎二年(1128)秋,作者从靖康元年(1126)春避难南奔,至此已经流浪三年。②轩帝:华夏始祖黄帝轩辕氏,传说黄帝在洞庭湖演奏咸池之乐。钧天乐:钩天广乐的简称,是神话中天帝的音乐。③吟边:思绪所到之处,此处指天边。‎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既点出登楼的时间,也描写了高空开阔、雁行书字的景象,与下联湖面水势相互映衬,显得空间辽阔广远。‎ B.第二句又对颔联、颈联有统领作用,下两联都是俯视“晴川”所见具体景物。此处“晴川”不同于“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晴川”。‎ C.洞庭湖浪涛声声,仿佛轩辕黄帝在湖边演奏着天神的音乐,远处连绵的群山,烟岚笼罩,好像玉皇大帝香案上的迷蒙轻烟。‎ D.颈联由近及远,有近处“大舶驾风”的雄壮美,还有远处日落天边的瑰丽美,整个画面丰富多彩,刚柔相济,境界开阔。‎ ‎15. 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2)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英雄孙权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怕你别无长物,就怕你连上进的心都没有。‎ ‎②黄老师的课实在是太精彩了,课堂上不但妙语连珠,而且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绘声绘色地给大家描述出来。‎ ‎③无论步行还是乘车离开,母亲总是目不斜视看着我们走远,在我们回首时她依然站在原地,直到再也望不见我们。‎ ‎④对于美国人擅长的“谈判游戏”,中国人早已领教了不少,因此对于特朗普上台后的各种“小伎俩”早已洞若观火。‎ ‎⑤冬天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冷风不断地从四周灌进这个破房,周亚夫紧缩在屋角,全身不停地哆嗦着,噤若寒蝉。‎ ‎⑥马海方自幼生长在京郊农村,对老北京民俗风情比较熟悉,加上他有较好的速写基础,描绘人物就颇为得心应手了。‎ ‎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三,不仅成功树立起中国智能手机的良好形象,而且改变了运营商对华为手机的认识。‎ B.传统的考试结果只报告一个笼统的总分或能力等级,其实分数相同的考生,往往具有不同的知识状态及不同的认知结构。‎ C.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简单的一日三餐大多是泡面、盒饭、甜食等食品为主,营养很不均衡。‎ D.从数据看,过去一年里,我国国产动画电影上映数量与之前持平,而进口动画无论在上映数量和票房上都有大幅度增强。‎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秦老师,您让我写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面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您帮我改正。‎ B.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在这次助学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C.虽然这次考差了,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迎头赶上来,如果你有需要,作为你的同桌,我一定不吝赐教。‎ D.各位尊敬的家长,衷心希望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此次家长会,我们班全体师生期待你们的惠临。‎ ‎20.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21.按题目要求作答 (8分)‎ 在《红楼梦》《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字数不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6年7月12日,英国教育部决定,未来4年,全国约8000所小学将采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为此向这些学校拨款5400万美元。据介绍,这项改革涉及全英约一半小学。不仅如此,英国还建立了35所专业数学教学中心,作为普及“中式教育”的平台。‎ 关于“中式教学”,争议由来已久,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分数为上的考核体系等,都动辄得咎。很多国人觉得问题一大筐,英国教育部官员却来取经,并大范围推广“中式教育”模式,颇堪寻思,也激起了人们对中国教育方式的关注和热议。‎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9-2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1.(3分) C (A.“各个时代”错,文中说的是“在当今时代”;B.曲解文意,文中是说“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D.无中小有,应该是“遵从自然规律”,未提及应遵从“人们的欲望”。)‎ ‎2.(3分) A (“只有‘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说法绝对,文中没有这个意思。)‎ ‎3.(3分) B (混淆概念,“坚守……中庸之道”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4.(3分) C (A 项,“让读者对老马、老人、老路有初步认识”使文章显得有章法分析有误;B项,“显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分析有误;D“责怨对方”分析有误)‎ ‎5.(6分)①“凄凉”表现为人生的悲苦无常:儿子两次入狱,老太婆猝然去世,老头子晚年孤单、凄凉。②“温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马之间的深情:老头子对老太婆感情深厚,老马与老两口相依相伴。令人感到温暖。(答出一点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6分)①把马人格化,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推动情节、强化情感。②‚用“马”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界。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休验。③“马”的视角与传统视角相结合,互为补充印证,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答出一点给2 分。意思对即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7.(3分) A A.不让座除了自己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对方考虑。‎ ‎8.(3分) C A项,材料一中“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可以看出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了。B项,以偏概全。材料说中的是“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D项,不是根本原因。‎ ‎9.(6分) ①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增加老幼病残孕专座。②从自身做起,多做“让座主角”。③少当“让座指导”,旁观者不可用道德绑架别人。④‎ 让与被让者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别人让座,被让者要真心实意去感谢;不让座,也无须计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如材料一中有: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材料三中: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 “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材料四中: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然后摘取关键词句进行整合即可。‎ 二、 ‎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10.(3分) A 这几个句子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贾涉被请去筑城,刚开始建城,就因亲人去世而回乡守丧,后来金人犯境,贾涉被起用,完成建城之事;涟水诸军焚掠南渡门。句中,“城”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在“之”后断开,排除B项、C项。“起涉”是“起用贾涉”之意,“竟”是动词,和“前役”构成动宾关系,“起涉”与“竟前役”不可分开,排除C、D两项。综合以上内容,答案为A项。‎ ‎11.(3分) C C项,按十二时辰制,“自辰至酉”中“辰”“酉”都是十二地支,辰时上午七点至九点,酉时是傍晚五点至晚上七点。‎ ‎12. (3分) C C项,“巩固自己的地盘”错,应是“谋取没有打下的州郡”。所以选C项。‎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 13.(5分)(1)这时金兵围绕安丰有一百多个营寨,攻城器具刚准备完,石珪等解了安丰之围,李全活捉仆散万忠回来。(“环”:“围绕”;“甫”:“刚刚”;“挟”:“活捉”)‎ ‎(5分)(2)献地来归顺以及反戈一击自动效力的,朝廷赏地封爵绝无吝惜。( “归”:“归顺”;“反戈自效”:“反戈一击自动效力”;“裂地”:“赏地”;“吝”:“吝惜”。)‎ 参考译文:‎ 贾涉,字济川,天台人。靠父亲恩荫任高邮尉,(后)改任万安丞。宝应选择县令,堂官差遣贾涉到邑中上任,贾涉请求筑城。工程开始后,贾涉因父丧离职。金兵侵犯光州,起用贾涉完成原来的工程。石珪等人率领涟水各军渡过淮河,屯兵南渡门,将当地焚烧抢掠几乎一空。当时,贾涉在宝应,任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本路京东的忠义人的军队。贾涉紧急派遣傅翼对石珪等讲明叛逆和归顺的祸福,自己乘着轻车到达山阳,杨德广等到郊外迎接,伏在地上请求死罪,发誓改过自新。金国太子以及仆散万忠等几十万人大举入侵,并且想用计诱降石珪等人。贾涉担心石珪等人被金人利用,立即派陈孝忠前往滁州,石珪与夏全、时青奔向濠州,季先、杨德广往狳州、濠州进发,李全、李福在敌人的退路邀击,派傅翼做监军。几天后,陈孝孝忠的捷报传来,石珪多次击败金军,于是和季先以及李全向安丰进军。这时金兵围绕安丰有一百多个营寨,攻城器具刚准备完,石珪等解了安丰之围,李全活捉仆散万忠回来。金兵有六七年不敢窥视淮东。贾涉又派李全率领一万人攻取海州。王琳献宁海州归降,青州太守张林献滨州、棣州、淄州归降,从此恩州、博州等十多个州相继请求降宋。贾涉在中原地区传布撤文:“献地来归顺以及反戈一击自动效力的,朝廷赏地封爵绝无吝惜。”并且勉励将领们,谋取没有打下的州郡。贾涉升任太府少卿。金兵十多万人侵犯黄州,贾涉派遣李全等奔赴黄州。丞相史弥远拟议提升李全为留后,贾涉说:“最近放弃西城,能免除死罪已是幸运;如果无故提升使他产生骄傲的心思,不但不是李全的福分,也岂能是国家的福气?不如等到事情平定后,与其他将领同时升迁就可以。”贾涉迁升代理吏部侍郎。金兵再次进犯淮西。在这之前,蕲州被围,徐晖前去增援,竟然鼓动众人在夜里逃跑,金兵乘机登上城墙,整个郡被血洗,原来的主帅不敢过问。贾涉将徐晖斩首示众,将领们都很害怕,没有不听从指挥的,淮西的形势大为好转。贾涉这时已经得病,极力推辞职务。遇到金兵大肆入侵,强撑着起来到职办公。金将时全、合连率领精锐部队以及众军分三路渡淮河,贾涉因为合连善战,就命令张惠去抵挡他。张惠被称作“赛张飞”‎ ‎,他率领的花帽军,纪律严明,其他军都不如。张惠率领各军出战,从辰时到百时,金兵大败。贾涉去世后,破格赠官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14.(3分) B 题中D项考核手法,ABC项考核内容,B项,“都是俯视‘晴川’所见具体景物”错,不全是俯视,还有其他视角。‎ ‎ 15.(6分) ①结尾点题,收束全诗。②与“东南地”对比,卒章显志,表达了对南宋政局的不满。③抒发感情,写诗人登岳阳楼的感受,飘飘欲仙,暂忘烦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每空1分,共6分)‎ ‎1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7.(3分) A(①望文生义。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②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③望文生义。目不斜视,指不该看的事物不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此处可用“目不转睛”。④使用正确。洞若观火,指看得清楚明白。⑤不合语境。噤若寒蝉,像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而不敢说话。易误解为“寒冷”或“十分寂静”。⑥使用正确。得心应手,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形容技艺纯熟。)‎ ‎18.(3分)B (A.语序不当,应将“不仅”“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C.句式杂糅,“大多是……”和“以……为主”两种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数量”和“票房”不可用“增强”搭配,另外,“和”改为“还是”。)‎ ‎19.(3分) D(A.拜读,敬辞,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B.“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敬辞,用于对方;C.不吝赐教,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20.(3分)C 文段是讨论白话与文言的关系,所以D项不合要求。文段中“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强调的是“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B项“文白相济,见真求新”没体现出“紧要关头”。A项和C项说法相反,根据文段意思可知应是“白以为常”。‎ ‎21.给分标准: ‎ 排比句式(2分),含有哲理、教益的句子一句一分,含有比喻句的句子一句一分。共8分 四、写作(60分)‎ ‎22.【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的审题,首先要概括材料,找准核心关键词:面对动辄得咎、饱受诟病的“中式教育”,而英国近一半的小学将采用其数学教学方法,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其次要有回答问题的意识,即明确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思考。第三要有细读材料的意识,英国学习“中式教育”,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有选择地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在小学阶段推广中式数学教学方法。第四,对“中式教育”的议论不能笼统,要将其具体化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分数至上的考核体系、高强度的练习等。最后,写作要有针对性,可以针对世人对“中式教育”无理无知的批评,结合英国来华取经,凸显“中式教育”的优势和上千年来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上的贡献;可以针对看到英国来华取经,国人对“中式教育”盲目的自信,表达自己的忧虑,并希望“中式教育”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不断改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