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北省黄冈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理解儒学,需要回到儒学自身的历史语境。从其原初形态看,儒学的内涵首先体现于“仁”和“礼”上,两者同时构成了儒学的核心观念。 ②“仁”主要关乎普遍的价值原则,其基本内涵则在于肯定人自身的存在价值。比较而言,“礼”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社会规范和现实的社会体制。从社会规范这一层面看,“礼”可以视为引导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在社会体制方面,“礼”则具体化为各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制度。 ③“仁”和“礼”固然各有侧重,但所侧重的两个方面并非截然分离。“仁”以情感的沟通和情感的凝聚为主要方面,但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理性关联。首先是以“爱人”规定“仁”,既以肯定人的内在价值为前提,又包含情感关切,它所侧重的是“仁”的内在的情感凝聚和情感沟通。其次“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更多地表现为对理性规范的认同和接受“复礼”同时涉及理性的引导和制约,这样,“仁”既有内在的情感侧重,同时也兼及理性之维。就“礼”而言,与之相关的首先是“理”:“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记》)这里的“理”既指条理,法则,也涉及依据这种条理法则对人的知和行的制约。不过,在与“理”相关的同时,“礼”并非与“情”完全隔绝,所谓“礼因人之情而为之”(《语丛一》),便表明了这一点。这里的“因人之情”,便关乎“礼”与情感沟通和情感凝聚之间的联系。作为儒学的核心,“仁”和“礼”同时构成了儒学之为儒学的根本之点,儒学与其他学派的内在区别,也与之相关。 ④墨家提出“兼爱”,这一观念在肯定人道价值方面,与儒家的“仁”具有相通之处:尽管“仁”基于亲亲之情,“兼爱”则并未赋予亲亲优先性,后来的儒家学者(尤其是理学家)一再由此辨析“仁”与“兼爱”的差异,但在关切人这一点上,二者确实有一致之处。然而,墨家对“礼”总体上持批评态度,其“非乐”“节葬”的主张以及对“亲疏尊卑”“昏(婚)礼威仪”等的抨击,从不同维度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取向,具有重“仁”而轻“礼”的特点。 - 25 - ⑤法家更倾向于化“礼”为“法”。“礼”与“法”在注重规范性这一点上,有相通之处。但“礼”建立于情理之上,具有引导性的特点;“法”则以法理为基础,表现为非人格、冷冰冰的律令,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法家总体上已由“礼”而走向“法”。与此相应的是对“仁”道的拒斥:谈到法家之时,历史上的学者常常以“刻薄寡恩”来形容,“刻薄寡恩”与“仁”彼此相对。在以上方面,法家与注重“仁”和“礼”统一的儒家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⑥道家从另一层面表现出来对“仁”和“礼”的疏离。老子曾指出:“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尽管对“绝仁弃义”有各种不同的解说,但其对仁和礼义不予认同的立场,无疑显而易见。这一价值立场与道家推崇“自然”,而对人文或文明化的规范持批评和怀疑的态度,总体上前后一致。在这一方面,道家与儒家注重“仁”与“礼”的统一,同样形成了某种对照。 ⑦作为儒学的核心,“仁”与“礼”的统一既体现于儒家自身的整个思想系统,又展现于人存在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杨国荣《儒学的内核和多重向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和“礼”构成儒学的核心观念,两者内容各有侧重又并非截然分离。 B. “礼”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体制,与“理”和“情”相关联。 C. 后来的理学家认为“仁”和“兼爱”有差异,但在关切人这点上完全一致。 D. 法家由“礼”走向“法”,拒绝、排斥“仁道”,具有“刻薄寡恩”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段对“仁”和“礼”的内涵分别加以详细阐述。 B. 第④~⑥段论述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内在区别,区别在于对“仁”和“礼”的态度。 C. 在把儒家与其他学派进行比较时都先指出相通之处,再论述存在的本质区别。 D. 文章引述了大量儒家、其他学派,以及一些历史学者的观点进行论证,较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和“礼”相辅相成,存在于儒家的整个思想系统。其中“仁”可具体化为一些基本准则,政治制度。 B. “爱人”的“仁”和“克己复礼”的“仁”不同,前者侧重对理性规范的认同和接受等,后者侧重内在的情感凝聚和沟通。 C. 墨家主张“非乐”“节葬”并对“亲疏尊卑”“昏(婚)礼威仪”等进行抨击,可以看出其具有重“仁”而轻“礼”的特点。 D. 道家对仁和礼义不予认同的立场,推崇“自然”,批评和怀疑人文或文明化的规范,与儒家形成了鲜明对照。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 25 -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表述绝对,“但在关切人这点上完全一致”说法过于绝对,从文中“但在关切人这一点上,二者确实有一致之处”可看出;另外,“后来的理学家”张冠李戴,应为“作者”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不合文意。“都先指出相通之处,再论述存在的本质区别”不准确。在把儒家与道家学派进行比较时只指出了区别,没指出相通之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其中‘仁’可具体化为一些基本准则,政治制度”错误,偷换概念。由原文“比较而言,‘礼’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社会规范和现实的社会体制。从社会规范这一层面看,‘礼’可以视为引导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在社会体制方面,‘礼’则具体化为各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制度”可知,“仁”应为“礼”。 B项,对应错误,“爱人”的“仁”侧重内在的情感凝聚和沟通,“克己复礼”的“仁”侧重对理性规范的认同和接受等; C项,不合文意,“墨家主张‘非乐’‘节葬’并对‘亲疏尊卑’‘昏(婚)礼威仪’等进行抨击”只是说墨家轻“礼”,而文中第④段末尾“这种取向”中的“这种”还包括“兼爱”,即重“仁”的一面。 - 25 -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5 -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彰显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大規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三年前,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计划实施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晨351顼国际合作,招收沿线各国的学历教育学生近6000人、培训超10万人次。此外,职业教育不断补齐短板环节: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1.2万元;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相继发布。 (选自《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材料二: [注]E表预测 材料三: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和欧美国家相比,仍然较为落后。目前,欧盟有半数以上的国家职业教育比例在50%以上。我国受经济结构调整、高校扩招和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不强的影响,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持续减少,同时生源质量有所降低,有的学校报到率仅达60%。世界各国的业教育都存在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在中国更明显。我国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基础薄弱,如我国每万人中职业教育平均在校生,东部地区为115人,西部地区仅为58人;西部地区职校生平均预算内的教育经费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办学条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另外,欧盟国家职业教育观念比中国的职业教育观念要强,自古以来我国都是轻职业,重学术理论的发展。我国人民传统上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没有普通教育价值高。 (选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材料四: 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遍布于大中小城镇。且专业一般都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立,目标明确,专业对口,量体裁衣,学以致用,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 我囯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比较适合边工作边学习,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高等教育只有在考虑到传统精英教育的同时,也考虑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教育需求,吸引他们进入高等学校,才能真正走向大众化。我国职业教育正是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它是国家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促使高等教育加遠进入大众化的重要因素。 - 25 - 社会在变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和工作岗位逐渐消亡。另一些新技术和新工种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无线通讯、多媒体、图形设计等。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也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既使学生掌握适应当今社会的专门职业技能,又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出了校门以后,能够持续提高职业技能,灵活地自我调整。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一片光明。 (选自《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发展趋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我国职业技能教育市场规模逐年递增,预计今后几年将进一步扩大。 B. 2010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整体平稳,均保持在96%以上。 C. 虽然我国传统上对职业教育不太看重,但如今这种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 D. 高等教育要想加速进入大众化,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职业教育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一定的贡献,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 B.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不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因此我国需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C. 职业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但我国这种情况较突出,我国西部职业教育大大落后于东部。 D. 社会的发展让一些传统工作和岗位消失,也让新技术新工种出现,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变革。 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中的依据。 【答案】4. C 5. B 6. ①发展势头好。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②政府重视。启动并实施职业教育计划;加大了投资力度;颁布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③优势明显。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要;入学门槛低,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走向了大众化;职业教育正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 【解析】 【4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项,“但如今这种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中“彻底”的说法太绝对。根据材料三“自古以来我国都是轻职业,重学术理论的发展。我国人民传统上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没有普通教育价值高”可知:“不太看重职业教育”这种观念有所改变,但还是存在,更不是“彻底改变”。 故选C。 【5题详解】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因此我国需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推论错误。材料二的图表只是表明了中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好,但不能因此就说“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本题要求请结合材料分析习总书记“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这句话的依据。从材料中可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正是发展势头好的表现;“三年前,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这些正是政府职能部门的推动作用;而“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遍布于大中小城镇”“我国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比较适合边工作边学习,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职业教育也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等可概括出:“优势(特点)明显”的要点来。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5 -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会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童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大队成立敬老院,经过评议,请陈秉正老人退休入院。这老人只进去了三天,就觉着只做那些揭麻皮、拣棉花之类的轻微劳动,有气力没处使,自动要求出院,依旧当他的教练组长。 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亘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过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柑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王新春时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哲且给我放过去吧!”满红媳妇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裁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陈秉正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了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 25 - 他住在招待所,当天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留下中间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过去了一点就又映跌死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来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去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 紧接着,大家用铁锨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等类的零乱东西,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垃极都堆在大甬道的两旁,成材的东西都抬到存剩余材料的后门外,只等夜间有卡车来装载。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步路也痛快得多。 老人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雨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找,可几十筐垃极,怎么会找到呢? …… 老人的手套洗得干干净净的,搭在靠近火炉的一个椅背上,都快烘干了。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找不住手套的!” (摘选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构思上以小见大,通过一双“变形”的手,刻画出一位高级社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 小说的语言质朴平易,口语化很明显,但又生动形象,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高度统一。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C. 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以及像他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D. 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入延伸。 8. 文章是如何塑造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细节 - 25 - 描写。如“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小耙子”,通过陈秉正手部的细节刻画,突出了他作为做活质量最高的劳动人民的鲜明的特征。②语言描写。如陈秉正和满红媳妇的对话,写出了他为了方便劳动而顾不上保护自己的手,体现出他对劳动的无比热爱。③动作描写。如“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一系列的动作表现了陈秉正娴熟的劳动技能和他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品格。④衬托(或烘托)。王新春是教练组副组长,种地的能手,比陈秉正还小十多岁,但他却最怕和陈秉正握手,衬托陈秉正老当益壮的特点;众多的青年劳模在陈秉正的带动和组织下参加大扫除,衬托(或烘托)出陈秉正思想觉悟高。 9.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达到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的目的。②塑造人物形象。标题“套不住的手”,通过一双劳动的手,为人们揭示了陈秉正一颗伟大的心灵,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事业的形象特点。③串联故事情节。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④揭示主题。作者通过对这双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然后仔细阅读选项,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这个地方,这个表述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方法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分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等)和侧面描写两大类,答题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塑造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 - 25 - 从“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等语句可看出,这属于外貌描写,展现出他作为劳动人民勤劳的一面;而“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这些文字属于白描,用简单的几句话勾勒出陈秉正认真负责的品质;“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等属于动作描写,表现了陈秉正的能干利落的特点;陈秉正带人把院子清理干净,也属于动作描写,这表现出他思想觉悟高。“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找不住手套的”等属于语言描写,表现出他的质朴、爽利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从标题手法、读者感受、文章线索、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主旨等多个角度入手。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的用意。从读者层面来看, “套不住的手”初一看到,令人疑窦丛生,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人物塑造和主题的角度看,“套不住的手”指的是陈秉正那双勤劳的手,这是对陈秉正品质的形象概括,高度概括了文章主人公勤劳淳朴、热爱劳动的形象特点,热情讴歌了这样的劳动者,展现了文章主旨;从文章的结构层面来看,文章从始至终由这双“套不住的手”来连接,起到了线索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点睛】标题的常见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鲂字孝孙,南阳湖阳人也。其先魏之支别,食菜冯城,因以氏焉。王莽末,四方溃畔,鲂乃聚宾客,招豪桀,作营堑,以待所归。是时湖阳大姓虞都尉反城称兵,先与同县申屠季有仇,而杀其兄,谋灭季族。季亡归鲂,鲂将季欲还其宫,道逢都尉从弟长卿来,欲执季。鲂叱长卿曰:“我与季虽无素故,士穷想归,要当以死任之,卿为何言?”遂与俱归。季谢曰:“蒙恩得全,死无以为报,有牛马财物,愿悉献之。”鲂作色曰:“吾老亲弱弟皆在贼城中,今日相与,尚无所顾,何云财物乎 - 25 - ?”季惭不敢复言。鲂自是为县邑所敬信,故能据营自固。时天下未定,而四方之士拥兵矫称者甚众,唯鲂自守,兼有方略。光武闻而嘉之,建武三年,征诣行在所,见于云台,拜虞令。为政敢杀伐,以威信称。迁郏令。后车驾西征隗嚣,颍川资贼群起,郏贼延褒等众三千余人,攻围县舍,鲂率吏士七十许人,力战连日,弩矢尽,城陷,鲂乃遁去。帝闻郡国反,即驰赴颍川,鲂诣行在所。帝案行斗处,知鲂力战,乃嘉之曰:“此健令也。所当讨击,勿拘州郡。”褒等闻帝至,皆自髡剔,负鈇锧,将其众请罪。帝且赦之,使鲂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鲂诛之。鲂责让以行军法,皆叩头曰:“日受诛,死无所恨。”鲂曰:“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听各反农桑,为令作耳目。”皆称万岁。是时每有盗贼,并为褒等所发,无敢动者,县界清静。中元二年,帝崩,使鲂持节起原陵。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建初三年,以老病乞身,肃宗许之。元和二年,卒,时年八十六。 (选自《后汉书·冯鲂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 B. 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 C. 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 D. 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氏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符号,姓则是从氏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B. 车驾,指帝王出行的工具,即所乘的马车。文中为帝王的代称。 C. 帝崩,对古代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古代王后死了亦称“崩”。 D. 乞身,旧时视任官为委身于国君,因此将官员自请离职称为“乞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鲂为人仗义,营救受难之人。虞都尉造反,想趁机灭了仇家申屠季家族,申屠季只好逃亡去归附冯鲂,冯鲂怒斥欲捉拿申屠季的虞长卿,带着申屠季回到营垒。 B. 冯鲂很有谋略,受到光武帝赞赏。当时拥兵称帝的特别多,冯鲂极具谋略,拥护光武帝,光武帝听说后很赞赏,征召他来自己的临时住地,任命他为虞县县令。 C. - 25 - 冯鲂遭受围困,英勇奋战而出。冯鲂任郏县县令时,郏县强盗延褒等带领三千人围攻县府,冯鲂带领官吏随从们七十多人力战多日,直至城池丢失才跑了出来。 D. 冯鲂宽宏大量,赦免造反之人。光武帝派冯鲂转巡各地收降各聚落,并下诏把延褒等人都交给冯鲂处置,冯鲂严厉斥责他们后全部赦免,让他们去种田务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老亲弱弟皆贼城中,今日相与,尚无所顾,何云财物乎? (2)是时每有盗贼,并为褒等所发,无敢动者,县界清静。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我年迈的父母和幼弱的弟弟都在贼人占据的城里,今日援手,尚且无所顾忌,还说什么财物? (2)这以后这一带只要一有盗贼,都被延褒等人告发,没有人敢任意作乱,县内很清静。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这段话的大意是:永平四年,因为负责陇西太守邓融的考核,而听任奸吏的谗言,被皇帝以策书免官,削去爵位封地。冯鲂性格威严而公正,在职时多次进谏忠言,多被采纳。 “坐考陇西太守邓融”中,“坐”的含义是因为,“考”是考核;“考”的宾语是“陇西太守邓融”,句子译为“因为负责陇西太守邓融的考核”,因此从“邓融”之后断开,排除AB;“在位数进忠言”中,“忠言”是“进”的宾语,同时,也是后面“多见纳用”的主语,“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意思是在职时多次进谏忠言,多被采纳;因此,从“忠言”之后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应该是“姓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符号,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故选A。 - 25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B项,“拥护光武帝”,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唯鲂自守,兼有方略,光武闻而嘉之”,可见光武帝赞赏冯鲂是因为冯鲂在别人纷纷称王时,仅求自卫,并且很有心计谋略。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亲,指双亲父母;与,帮助;顾,顾忌;何……乎,还……呢。 译为:我年迈的父母和幼弱的弟弟都在贼人占据的城里,今日援手,尚且无所顾忌,还说什么财物? 第二句得分点:并,都;为……所,表被动;发,高发;动,指作乱。 译为:这以后这一带只要一有盗贼,都被延褒等人告发,没有人敢任意作乱,县内很清静。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 25 - 冯鲂字孝孙,南阳湖阳人。他的祖先是魏国的分支,因为享用冯城封邑的租赋,于是用冯做了自己的姓氏。王莽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冯鲂便召聚宾客,招养豪杰,建造营垒壕堑,来应对形势所趋。这时湖阳大姓虞都尉据城拥兵而反,(他)以前就跟同县申屠季家有仇,就杀了申屠季之兄,想要灭了申屠家族。申屠季逃亡归附于冯鲂,冯鲂带着申屠季打算回自己宅第,路上遇到了虞都尉的堂弟虞长卿,(长卿)想抓走申屠季。冯鲂怒斥长卿说:“我与申屠季虽不是老相识,但他走投无路来归附我,我自当用生命来担保,你还有什么说的?”就和申屠季一起回去了。申屠季感谢地说:“蒙您大恩得以保全,没有用来报答的方法,家中的牛马财物,我愿全部都献给您。”冯鲂气愤地说:“我年迈的父母和幼弱的弟弟都在贼人占据的城里,今日援手,尚且无所顾忌,还说什么财物?”申屠季惭愧,不敢再说什么。冯鲂从此在地方上备受崇敬、信任,所以能据守营垒(保全并)巩固自己。当时天下还没有平定,但四方之士聚集军队诈称王的特别多,只有冯鲂仅求自卫,而且很有心计谋略。光武帝听说后赞赏他,建武三年,征聘他来到自己的临时住地,在云台见面,任命他为虞县县令。(冯鲂)治理敢于杀伐决断,凭借威严信誉著称。改任郏县令。不久光武帝向西征讨隗嚣,颍川一带盗贼群起,郏县强盗延褒等拥众三千多人,围攻县府,冯鲂带领官吏随从七十多人,力战好几天,弓箭射光了,城池沦陷了,冯鲂才逃跑离开。光武一听郡国反叛,立刻奔赴颍川,冯鲂到光武帝临时住地拜见。光武帝巡查冯鲂战斗的地方,知道冯鲂是尽力作战的,就表扬他说:“这可是一位强有力的县令。所该讨伐的(反贼),不要拘于州郡界限(一律追讨)。”延褒等人知道光武帝来了,都自己剃去头发,背着斧头铡刀,带着部下来请罪。光武帝暂且先宽恕了他们,派冯鲂转巡各地收降各聚落,县中平定下来,光武便下诏把延褒等统统交给冯鲂惩罚。冯鲂严厉斥责他们来执行军法,(他们)都叩头说:“今日受到严惩,死了也没有什么不满。”冯鲂说:“你们知道认罪悔过,现在可以全部赦免你们,听任你们各自回家去种田务农,替县令做耳目。”他们齐呼万岁。从这时起,这一带只要一有盗贼,都被延褒等人告发,没有人敢任意作乱,县内很清静。中元二年,皇帝驾崩,冯鲂持节管理原陵。永平四年,因为负责陇西太守邓融的考核,而听任奸吏的谗言,被皇帝以策书免官,削去爵位封地。冯鲂性格威严而公正,在职时多次进谏忠言,多被采纳。建初三年,因为老病请求退职,肃宗答应了他。元和二年,冯鲂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杂 感 陆游 雨霁花无几,愁多酒不支。 凑凉数声笛,零乱一枰棋。 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 何人知壮士[注],击筑有余悲! 〔注〕壮士:此处指荆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一景一情,上句雨后萧条之景烘托下句酒难消的忧愁悲愤,定下基调。 - 25 - B. 颔联借凄凉笛声喻人民哀怨声,借棋局喻朝政混乱、国家日受宰割的局面。 C. 尾联借壮士荆轲击筑悲歌无人能识,抒发了诗人内心慷慨激愤的爱国情怀。 D. 本诗前两联主要写景,后两联主要抒情,和他的《游山西村》的写法迥异。 15. 诗的颈联用典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答案】14. C 15. 颈联用“鲁仲连投海”“愚公移山”两个典故,都形容有决心、有毅力,不怕艰难险阻。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 C项,“壮士荆轲击筑悲歌无人能识”理解错误,“何人知壮士,击筑有余悲!”,这里用了荆轲的典故,结合原意应理解为“没有人能理解壮士荆轲,只有他的好友高渐离的击筑声依然让人感到悲凉”。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学生应认真阅读诗歌,从整体上把握,先写出用了什么典故,再介绍典故的内容,最后分析使用典故的作用。“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字面意思:想要蹈海的话还在耳边回荡,移山的志向依旧没有消去。诗句中应该是藏了两个典故:鲁仲连投海,愚公移山。“鲁仲连投海”,齐人鲁仲连侠肝义胆,品格极高。魏国派辛垣衍出使赵国,要说服赵王尊奉秦昭王称帝。鲁仲连面见辛垣衍,竭力说服他不要这样做,并坚决表示,如强秦一旦称帝,自己将投东海自尽,誓与秦王不共戴天。后用为咏高尚之人坚守节义之典。“鲁仲连投海”和“愚公移山”两个典故都是形容有决心,有毅力,不怕艰难险阻。诗人借用这些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炽烈深沉的爱国情感。 - 25 -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了敌我之间“______”的形势才建议转入反攻,而他建议谨慎追击的直接原因是“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江水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 (3)苏轼《赤壁赋》中先以“______”来慨叹人生短暂,接着又以“______”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答案】 (1). 彼竭我盈 (2). 惧有伏焉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哀吾生之须臾 (6). 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竭”“盈”“伏”“萧”“须臾”“羡”,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或者说科学的确切性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可以反反复复地运用,去获得相对确切的 - 25 - 效果。运用知识的人越多,知识的地位就越牢固,由此形成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知识是有用的,经得起检验,因而值得相信,值得崇拜,更值得追求。事实上,知识的“确切性”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以相信”或“无可 ”的内在因素。例如,“水往低处流”作为一种知识,不只是它的确切性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让人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相信、信赖甚至于信仰的别名。基于此,( )。他们相信知识、运用知识和追求知识。他们清楚地知追,与“确切性”为敌,是不可能胜利的,也是很 的。 神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复杂原因。它以人类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精神活动,构造了一个超然的思想体系, 出了一个极致完美的理想世界和超现实的终极善者,譬如上帝。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预设 质疑 荒唐 推演 B. 预期 置疑 荒唐 推演 C. 预期 质疑 荒诞 推算 D. 预设 置疑 荒诞 推算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只是它的确切性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B. 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更让人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C. 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D. 不只是它的确切性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B. 聚集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C. 为数众多聚集的求知者是来自知识或科学的领域 D. 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 25 -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预设:预先设置,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预期:预先期待,是对未来情况的估计。根据语境“去获得怎样的效果”,应选与之对应的“预期”。质疑:心存疑惑,主观反对,提出意见,有“质问”意,不能与“无可”等搭配。置疑:心存疑惑,提出疑问,能与“无可”搭配。根据语境,应用“置疑”。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地步。也指(行为)放荡、不加节制。多用于形容人的思想、行为。荒诞: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侧重在虚妄、不真实。令人难以置信,多用于形容故事情节等。根据语境,此处修饰的是人的行为,应用“荒唐”。推演:推断演绎。推算:形容根据已有的数据计算出有关的数值。与“理想世界”等搭配,应用“推演。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常见的病句类型判断各项有无明显错误,然后通过语感或划分句子成分判断是否为正确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项,语序不当,“不只是”要放在“确切性”之后; B项,搭配不当,“确切性”不能和“考验”搭配; D项,语序不当同A项,搭配不当同B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这是一道补写句子的题目。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论述“知识或者说科学的确切性”,要使整个文段保持叙述主体的一致性,必须将“知识或科学领域”放在前面,“求知者”放在后面。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脑垂体又称为“脑下垂体”,是大脑底部水滴状下垂的结构,重量仅为5克,相当于半粒花生米的大小。_____ - 25 - ,它可以说是人体内分泌的“司令部”,控制着人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机体的代谢活动。垂体腺瘤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早期并无颅内压升高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由于_____,极易溺诊、误诊,增加了病残率和致死率。垂体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人群发生率较高,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虽然是良性肿瘤,_____。首先是垂体激素过量分泌,会引起代谢紊乱、脏器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其次,肿瘤压迫还会导致其他垂体激素低下,引起脑部相应重要功能的严重障碍。 【答案】 (1). ①却有着神奇的作用 (2). ②临床症状不典型 (3). ③但垂体腺瘤的危害却不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段介绍了脑垂体的相关知识。第①处从“脑垂体虽然小”、“是人体内分泌的……”推断,应该是“却有着神奇的作用”;第②处根据“极易漏诊、误诊,增加了病残率和致死率”推断,应该是“临床症状不典型”;第③处根据“虽然是良性肿瘤”、“首先是垂体激素过童分泌,会引起……”推断,应该是“但垂体腺瘤的危害却不小”。 21.根据下面一段话的内容,就“碎片化阅读”提取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 网媒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为当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人们从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上获取碎片化信息,快捷且看似忙碌的阅读使人们倾向没营养的快餐文化,而没时间投入经典作品的细细研读。加之碎片化的阅读不需要思辨,绝大多数人沉溺于此而忽略了从经典中提升思维和辨别的能力。 【答案】①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②从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上获取信息;③不需要思辨。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与段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所给材料,划分层次,筛选关键词句,最后整合答案。本材料共有四句话组成,前两句为第一层,“网媒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为当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可压缩为“碎片化的浅阅读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第三句话为第二层,即“人们从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上获取碎片化信息,快捷且看似忙碌的阅读使人们倾向没营养的快餐文化,而没时间投入经典作品的细细研读”,主要介绍了碎片化阅读获取信息的方式,包含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第四句为第三层,即“加之碎片化的阅读不需要思辨,绝大多数人沉溺于此而忽略了从经典中提升思维和辨别的能力”,这里介绍的是碎片化的阅读的特点——不需要思辨。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静待花开,静守成长 画中人托腮微笑,用耐心静待花朵开放,惊艳四方。陈丹青曾言:一朵花刚开,别评价,让她慢慢长大。让我们用耐心和微笑静待一朵花怒放。 正如一朵花开需要阳光雨露,孩子的成长需要耐心和微笑。现实中的我们也应以微笑、以耐心静待孩子成长,不要让他们在担心逼迫中急匆匆地向上长,少了青春该有的模样。孩子成长的过程,不仅需要白纸黑字红分数和各色的证书,还需要大风车、棒棒糖、布娃娃以及尽情的玩耍,更需要我们的微笑和耐心守候。 如同静守一朵花,无论何时都不该对孩子的生长急于求成,都不能对他们少了耐心与微笑。 一株花,从播种到施肥浇水到花开是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可当今孩子却大多被拎着走路,脚步由快走再到追赶,许多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可是当家长们用冷漠和严厉的话语及行动想要逼使孩子们向上时,孩子们就已不知不觉失去自己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力量。缺少了微笑、耐心的呵护,他们便难以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材。 静待花开,不急不躁,以耐心和微笑等待花蕾于时光中盛放。 - 25 - 微笑与耐心便是引领青少年的光亮,使他们沿着正道前行。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迎着太阳的方向。当今的孩子如果被逼迫着加速生长,所需的养分和元素尚未完全吸收,就开始了盛放,根基不稳,枝干不壮,一旦有大风吹过便有可能叶落花残。报之以微笑和耐心吧,让花儿盛放,让少年成长。 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只会耐心耕耘,微笑以待…… “有一位智障孩子的父亲的话让人感动不已:我相信我的孩子会大器晚成。”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着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到冬天才会开得动人。 把微笑与耐心足够地给予每一个青年,时光知味,岁月生香。花朵满载着岁月的契机与积累,吐露花苞。青年健康有力地生长,铺陈传奇,激荡时代,有山河为名,有年华为证。青年可担大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微笑与耐心是青年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养分,唯有耐心,唯有微笑,方可使一个青年成长为根基深厚、向着光亮前进的无双少年! 一朵花刚开,别评价,我们只需用耐心和微笑静待其怒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具体考查漫画材料作文的写作。读懂漫画是漫画作文的重要前提。首先观察画面的内容:画面环境、人物细微表情等细节都要细致观察,尤其是画面夸张之处;然后联系现实确定立意。 审题:题目提供的漫画材料内容为:等一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这里的“花”寓意可理解为人生未来的成功、高远的理想、人生的目标、美好的生活;也可理解为时代的发展、国家的兴旺及民族的复兴。再根据“耐心和微笑”的提示,进行立意。本题立意方向多维,既可写人生方面的,也可联系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但不管怎样写,都要有真情实感,切不可空泛。 参考立意: 1、生活需要以微笑面对和耐心等待; 2、成功需要耐心等待和微笑面对; 3、理想的实现不可一蹴而就; 4、以微笑战胜挫折,以耐心赢得人生成功。 参考素材: 1 - 25 - 、等成功花开,需要我们有用之不竭的耐心。俗话说“持之以恒,方能成功”,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事迹便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从无名小辈到至高荣誉,耐心一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无日复一日的坚持,若无源源不断的耐心,试问屠呦呦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渡过重重难关?是南仁东的耐心跋涉,迎来了“天眼”的建造;是刘慈欣的耐心等候,迎来了科幻文化的流行。纵观成功人士,谁没有与耐心作过伴、与困难做过斗争?等成功花开,我们需要具备“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心精神。 2、等成功花开,需要我们有灿烂明媚的微笑。微笑面对,从容以待,这才是一种好的修养。如果遇到一丁点挫折便以泪洗面,悲观相待,成功必定距离我们十分遥远。正如刘慈欣在科幻市场受众不多的情况下,仍坚持写作并未悲观处世。我们也需学习这种顽强的乐观精神,任凭风吹雨打,仍以微笑相待。在浮躁的今天,我们更应微笑以待,不要让悲伤的风浪困住我们前进的步伐。众所周知的橙子大王褚时健在人生顶峰时却锒铛入狱,但他却以微笑坦然迎接这一灾难。看云卷云舒,这种微笑、这种乐观使他人生后期成为一代橙子大王,正所谓年老志不老。风华正茂的我们应学习这种微笑精神来迎接成功花开。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挫折的打击下,我们要以微笑对待每一天,静静守候成功花开。 3、当今社会崇尚效率,人们的生活往往被功利所裹挟,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容易在其中迷失自我。但既然著名诗人济慈可以花费大量时间等待一朵花开,我们为何不可以用大量的耐心与微笑等成功花开呢? 4、努力去奔跑,去追寻,然后静静地等待。你想要的都会有,只是时间问题,或许你等的东西很晚才来,或许你等的花很久才开,但没关系,青春的岁月一定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心去浇灌它的人,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惊喜。 5、村上春树说:“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只有我们拥有足够的耐心,面带微笑乐观以对,才能等来人生成功之花的开放。 结构示例:“静待花开,静守成长”,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亮明观点:让我们用耐心和微笑静待一朵花怒放。全文以“一朵花的盛开”与“一个孩子的成长”作类比,强调孩子的成长需要“耐心和微笑”,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急不躁,耐心耕耘,微笑以待。结尾扣题,重申观点。 - 25 -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