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2
2018 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2 分) 宋徽宗赵佶继位后,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钻研书画上。他提倡柔媚的画风,擅长画竹、 翎毛,偶作山水,所画花卉能够画出不同季节下的特定情态,其艺术成就以花鸟画为最高。 他画鸟雀,常用生漆点睛,小豆般地凸出在纸绢之上,十分生动,工笔山水《芙蓉锦鸡图》 先后被明清两代的多位帝王收藏。他绘画常取鹤作题材,如《瑞鹤图》《药庄纵鹤图》等。 徽宗把花鸟画看作是天地之精髓,有着“粉饰太平,文明天下”的作用,并将其花鸟作品收 录成册,名为《宣和睿览》。 徽宗专门成立了皇家书画院和琴棋院,把书画院文人分为士流和杂流,每年按照考核成 绩晋升,一些杰出的青年文人,甚至可以着六品以上官员才可穿着的绯紫和佩鱼。赵佶将画 家地位提到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 徽宗将绘画作为科举考试项目,每年以诗词做题目,其中脍炙人口的题目有“山中藏古 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等。获得“山中藏古寺”第一名的绘画作品没有画任何庙宇楼阁, 只有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而得“踏花归去马蹄香”第一名的画作也只画了蝴蝶飞绕马蹄间。 徽宗的审美趣味超凡脱俗不可小窥。 徽宗赵佶早年学于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常邀米芾探讨书法精髓,以瘦金体 和草书见长,而瘦金体是他将前人经验融会贯通,独创而成。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 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 徽宗传世的瘦金体书法有《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而可 考成书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要数赵佶作于崇宁三年(1104)的瘦金体《千字文》,这一 年,宋徽宗只有 23 岁,而这时期已经是其瘦金体书法的成熟时期了。这幅瘦金体《千字文》 是赵佶赐予宦官童贯,以奖励其战功的书法作品,纵 30.9 厘米、横 322.1 厘米,朱丝界栏, 素笺本,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落款“崇宁甲申岁宣和殿书赐童贯”。 徽宗在杭州设置明金局,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为皇帝在江南搜罗精巧之物,因此结识了 因力主王安石新法而遭弹劾、闲居于此的蔡京。蔡京大肆贿赂童贯,不舍昼夜地陪他恣情游 乐。童贯则把蔡京所画的屏幛、扇带,另加题跋的名人字画送到宫中让徽宗赏玩,大力举荐 蔡京。宋徽宗很欣赏蔡京的才华,还曾花两万贯钱从他人手中买过蔡京题词的扇面,两万贯 大约相当于当时一户人家一年的花销。 宣和七年(1125),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 直取汴京。12 月,宋徽宗宣布退位,让位于儿子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仓皇逃往安 徽。靖康元年(1126),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北返,徽宗回朝。年底,金兵再次南下攻 破汴京。 次年春,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官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珍宝玩物、皇家藏 书等押送北方,京都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此时的风流皇帝赵佶后宫竟有美女一万多,生 有 32 子、34 女。 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凌辱:金人将其爱妃掠去;他被命令与赵桓身着丧服谒见金 太祖阿骨打的庙宇;被辱封为昏德侯,关押至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南宋绍兴五 年(1135)4 月,因不堪折磨,死于五国城,享年 54 岁,死前还曾秘密派人向南宋求救。 徽宗是个无与伦比的大玩家。他重用小厮高俅,只因为他是玩蹴鞠的高手;后宫佳丽三 千,却微服流连青楼,与京城名妓李师师经常幽会;痴迷道教,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 酷爱奇石,花石纲之祸最终加速了北宋的内乱。金人对北宋金银大肆掠夺,徽宗毫不动容, 但当他潜心收藏的书画珍品惨遭荼毒后,却忍不住黯然神伤。元代脱脱写就《宋徽宗纪》时 竟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摘编自人民网《宋徽宗:投错胎的艺术大师》,有改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 A.宋徽宗继位后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钻研书画上。他专门成立了皇家书画院和琴棋 院,两院文人每年都要进行考核,按成绩晋升。 B.宋徽宗的审美趣味超凡脱俗。他将绘画作为科举考试项目,其中获得“山中藏古寺” 第一名的绘画作品只有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 C.宋徽宗酷爱书画。金人对北宋的金银大肆掠夺,他毫不动容,但当看到潜心收藏的 书画珍品惨遭荼毒后,他却忍不住黯然神伤。 D.文中写到宋徽宗在杭州设置明金局的相关情况,意在揭示宋徽宗是个“大玩家”的 性格特点,为下文写徽宗的悲惨结局作铺垫。 [解析]“两院文人每年都要进行考核,按成绩晋升”理解不当,文中说“把书画院文人 分为士流和杂流,每年按照考核成绩晋升”,琴棋院的文人不在考核晋升之列。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E ) A.宋徽宗艺术成就以花鸟画为最高,他画的花卉能够展现出不同季节下的特定情态, 十分生动,成为后世收藏的珍品。 B.宋徽宗把花鸟画看作是天地之精髓,认为有粉饰太平的作用,并将《瑞鹤图》《药庄 纵鹤图》等花鸟作品收录成册。 C.宋徽宗时期的文人地位很高,如果他们的书画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就可以着六品 以上官员才可穿着的绯紫和佩鱼。 D.宋徽宗师承薛稷、褚遂良、黄庭坚、米芾等书法大家,他潜心创制而成的瘦金体, 风格独特,瘦直挺拔,自成一家。 E.本文撷取宋徽宗生平若干片断,着力表现他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并将这些与北宋的 亡国对照,表现了徽宗的悲剧人生。 [解析]B“《瑞鹤图》《药庄纵鹤图》”是否在《宣和睿览》中原文并无交代,表述不明 确。C 只有其中一些杰出文人可以穿着,此处表述绝对化。D“师承”范围任意扩大,与原 文不符。选对一项给 2 分。 3.文章结尾引用了元代脱脱对宋徽宗的评价,你是否赞成脱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 谈你的看法。(5 分) 答:观点一:同意脱脱的观点。作为国君,宋徽宗不专心理政,而是几乎将全部心思用 在研究书画、品鉴珍玩上面,甚至成为这一领域内的翘楚,这是非常可悲的,其对北宋亡国 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己遭受凌辱与折磨虽让人同情但又实属咎由自取。 观点二:不同意脱脱的观点。宋徽宗虽然沉迷于书画之中,疏于朝政,但北宋的灭亡有 其历史原因,不能归咎于君主一人。应当看到,当金人入侵时,北宋王朝进行了积极的抵抗, 也曾取得一定成效,但历史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这一点上宋徽宗也无能为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文中引用的脱脱的评价,可 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即可。本题 5 分,观点 1 分,材料与阐述 4 分。只要观点明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容老已随黄鹤去,此地空余来燕榭 谢正直 大到江河山川、小到石阶青苔,远至历史人事、近看文人之交——他用开阔大气的视野、 细腻真挚的感触、遒劲有力的笔法构建了一个极具魅力、巍然可观的“散文王国”。黄永玉 夸他散文“既结实又有品位”;钱钟书赞他文笔尤佳,“每于刊物中睹大作,病眼为明”;孙 郁尝言“书话读之如清风明月,林中甘泉,良多趣味”。 他就是著名散文家、藏书家、一代报人黄裳。2012 年 9 月 5 日傍晚,黄裳在上海瑞金 医院逝世,享年 93 岁。消息一出,微博上一片哀挽之声:容老已随黄鹤去,此地空余来燕 榭。 黄裳,1919 年生于河北井陉,原名容鼎昌,满洲镶红旗人。而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是, 被誉为“当代散文大家”的他是典型的“工科男”出身,南开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上海交通 大学电机系,并在 1942 年转至重庆交大。 黄裳 1945 年至 1956 年担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等职,1951 年至 1956 年担任上海电 影系统创作所编剧。终其一生,著作等身,创作散文高达几百万字,分别于 1945 年、1947 年结集出版的《锦帆集》《锦帆集外》以及 1980 年、1981 年、1983 年的《花步集》《金陵杂 记》《晚春的行旅》……而当读者纵览这些作品时,能够发现黄裳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哲 思、史眼、诗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因而他的散文所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文人的情感吟唱, 更是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2011 年,黄裳以 92 岁高龄在《收获》杂志开辟“来燕榭书跋” 专栏,为文学后进摇旗呐喊,堪称壮举,被视作这位散文大家在文学这块土壤上“最后的亮 相”。 黄裳博古通今,有传统文人雅士所独具的情怀,年轻时候的他非常活跃,且富有情趣, 与戏剧、电影、新闻、出版等各方才俊,如梅兰芳、盖叫天、吴晗、巴金等交游密切,不惟 如此,甚至连影剧院、旧书店里的师傅、伙计,都能成为好朋友。他以自己的方式从事着挚 爱的文化工作,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跋涉于坎坷起伏的途程,不知疲倦,孜孜以求。 在谈及自己的《旧戏新谈》一书时,黄裳说道:“写时真能感到一种任情挥洒之乐。”知名 作家和报人李辉在研究黄裳多年后,将其称为最后一位满腹经纶、才情纵横又漫溢着传统文 人隽永韵味的“风流名士”。 黄裳曾就读于南开中学,陆续在天津生活了近 10 年,他的藏书生涯正是从这座城市的 劝业场、天祥市场发轫的——课余的周六、周日,黄裳常常到法租界劝业场一带游玩,大部 分时间都流连在劝业场和天祥市场的旧书店、旧书摊之间,或闲读或淘书,不亦乐乎。上世 纪,国内注意收集新文学史料的风气尚且淡漠,但少年黄裳却有着前瞻的目光,只要见到鲁 迅、冰心、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等人的文集就积极购藏,像初版本、精选本、签名本尤 其博得了他的青睐。其中,鲁迅所著的《朝花夕拾》初版毛边本等给了黄裳难以忘怀的印象。 这些藏书被收在两三个皮箱里,暂存于南开中学的宿舍中。1937 年南开中学遭遇轰炸,书 页化作灰烬,此事也成为黄裳心中至痛。此后余生,他仍不改书痴,为了买书,卖掉了莱卡 相机,也卖掉手上的名表。 黄裳素有任侠之风,常用稿酬慷慨接济贫困友人,一位朋友回忆当年情事充满自责:“黄 裳的日子就是这样让我们糟踏掉了,还有那活生生的钱!”指的是黄裳用自己的稿酬慷慨接 济贫困友人,对于经常登门的食客们也“都负担得那么从容和潇洒”。2008 年汶川地震之后, 已是九旬高龄的他又与孔夫子旧书网商洽义拍,包括《前尘梦影新录》(手稿本)、《过去的 足迹》(毛边本)、《清代版刻一隅》初印本及增订本,每册书他都写有题跋,或长或短,拍 卖所得全部捐助汶川地震灾区学校用于重建。 然而,再多藏书之爱,友人之情,也比不上黄裳对妻子的眷眷依恋,书斋“来燕榭”就 取自妻子名字中的“燕”字。妻子晚年罹患癌症,当时已是年近八十的黄裳,卖掉了他的老 书和收集了半辈子的名人字迹,去换得老伴一日又一日的生命和少一点儿病痛。挚爱逝后, 他在《来燕榭书札》后记中写下:“今小燕长逝,念更无人同读旧书,只此书跋在尔。回首 前尘,怆痛何已。即以此卷,留为永念。”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B ) A.文本开篇引用黄永玉、钱钟书等人对黄裳的评价,从侧面表现黄裳在散文创作上的 巨大成就,为下文表达对黄裳逝世的怀念作铺垫。 B.黄裳少年时即有前瞻眼光。他酷爱鲁迅、冰心、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等人的文 集,鲁迅的《朝花夕拾》给了他巨大的创作力量。 C.黄裳创作数量巨大。终黄裳一生,著作等身,散文创作达几百万字,带给人的不仅 仅是文人的情感吟唱,更是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 D.黄裳笔耕不辍,奉献爱心。年逾九旬时,他与孔夫子旧书网商洽义拍,拍卖所得款 项,全部捐助汶川地震灾区用于学校的重新建设。 [解析]“鲁迅的《朝花夕拾》给了他巨大的创作力量”理解不当,原文只是说“鲁迅所 著的《朝花夕拾》初版毛边本等给了黄裳难以忘怀的印象”。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C ) A.黄裳的散文题材广泛,自然万物、历史人事皆可入文,视野开阔大气,感触细腻真 挚,笔法遒劲有力,极具魅力。 B.黄裳既是散文家,又是记者、编辑,还做过电影编剧,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杰 出的成就,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C.黄裳博古通今,才华横溢,既有传统文人雅士所独具的情怀,又能顺应时代变化, 及时调整写作方向和写作思路。 D.黄裳在国内还没有人注意到收集新文学史料的时候,就以前瞻的目光积极购藏现代 文学大家的文集,并视若珍宝。 E.黄裳晚年经济并不宽裕,甚至靠卖书度日,但他的任侠之风未受影响,常常慷慨接 济贫困友人,招待登门的食客。 [解析]B“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原文并未表述,文中只是说“在多方面建树颇深”。D“国 内还没有人注意到收集新文学史料”说法不当,原文为“国内注意收集新文学史料的风气尚 且淡漠”。E“慷慨接济贫困友人”是他年轻时候的行为;“经济并不宽裕,甚至靠卖书度日” 说法错误。答对一项给 2 分。 6.黄裳逝世后,微博中有这样一副挽联:“在写着在看着更在跋涉着,爱藏书爱交友 更爱枕边人。”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副挽联的理解。(5 分) 答:示例:这副挽联很全面地概括了黄裳先生的一生。①“在写着在看着更在跋涉着” 是就其散文创作来谈的,他一生著述颇丰,并能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 前进,这就像是人生旅途中的“跋涉”。②“爱藏书爱交友更爱枕边人”是就其性格与生活 来谈的。黄裳爱好藏书,嗜书如命,成为国内著名的藏书家,并为大量古籍著作题跋作序; 黄裳为人慷慨,不吝钱财,经常接济友人;他对妻子一往情深,为妻子付出一切,真爱感人 至深。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共 5 分,观点明确 1 分, 结合材料分析 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我于 1986 年考入军艺文学系,比莫言低一届,他是师兄。当时,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 文学新星,莫言已成为很多文学青年的偶像。记得 1986 年我从广州军区去军艺参加考试时, 在食堂门口遇见本军区的作家雷铎,他介绍旁边一个胖胖的人说:“他就是莫言。”接着我 们蹲在草坪旁吃饭,因为当时文学圈流行一种“凭感觉写小说”的说法,而莫言的作品正成 为这种说法的例证。我就问:“什么是感觉?”他狡黠一笑,回答:“都是瞎扯的。”实际 上,他对家乡高密生活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 对莫言最熟悉的,是他的军艺同班同学,后成为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解放军 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朱向前。昨晚,我和朱向前在电话里聊了很久。“你知道莫言的笔名怎么 来的吗?”“当时文学爱好者很多,但不少人是把文学当作名利的敲门砖,不去刻苦写作, 而是到处清谈吹嘘。莫言虽然当时没有名气,但很看不惯这种风气,认为作家还是要靠作品 吃饭,莫要靠嘴巴发声音。于是给自己起了这个笔名,正好也与真名管谟业音相仿。他的性 格也是如此,平时很少说话。” 1984 年秋天,解放军艺术学院由著名作家、后任总政文化部长的徐怀中将军领衔,创 建了文学系。莫言当时是总参下面一个学校的副连级教员。他报名参加了几轮考试,也获得 了通过。但不知何故,他却没在规定的时间来军艺报到。按规定,他就不能录取了。看着他 茫然无措的样子,系主任徐怀中把他叫去,问他写过什么东西?莫言忐忑地从包里摸出 1982 年发表在《莲池》上的小说《民间音乐》递过去。徐怀中看完,用异样的神情望着面前的年 轻军官,说很好呀,报到吧!就这样,莫言这匹“千里马”,让“伯乐”徐怀中一眼相中, 正式走上了文学道路。昨晚,我联系徐怀中,他正在广西休养,老部长对弟子的获奖表示祝 贺,随后又淡然一笑说,我就不评了,现在应该让广大读者评说了。 朱向前说,开学时,全班先自我介绍。他们看到许多当时军队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作家坐 在面前,有李存葆、钱钢、李荃等等。数来数去,就他们俩是无名小卒。去饭堂的路上,他 俩自然靠拢。朱问:“你写过什么?”“嘿,不值一提,我就是来瞎混的。你呢?”“我从 福州军区来的,写过点小玩意。” 军艺的学员宿舍是四个人一间,在这种环境下,莫言无法安静地写作,于是就在文学系 的梯形教室里写。每天晚上,同学们有的外出访亲探友,有的喝酒侃大山,有的看书,只有 莫言,躲在教室里一写就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当时不排除有人背后讥讽:这能成吗?但莫言 很快就开始爆发了。从 1985 年开始,他陆续发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 《红高粱》等。国内文学界到处在打听:谁是莫言?他是干什么的?当知道莫言是军艺文学 系的学生时,许多杂志的编辑以及文学爱好者,都跑来狭窄的宿舍,找他约稿,探讨文学。 他只得躲起来。1986 年,著名作家张洁应邀来军艺上课,她说她刚从法国回来,外国的作 家问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她说:出现了莫言。 而朱向前则凭借同窗好友的关系,成为最早评论莫言作品的评论家。他从 1986 年开始 评莫言,《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评点》《在传统与现代的堤岸之间》成为莫言成名的“助推 器”。《人民日报》在 1986 年 12 月首次评价莫言也是朱向前的文章《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 票——莫言小说漫谈》。而最早预言莫言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也是朱向前,他在 1990 年任军 艺文学系教授时,就在课堂上说,莫言的小说虽然是写中国农村,但深刻的人性刻画,生动 的语言描绘,已超越国界。他将成为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如此大胆的预 言,使他受到很多质疑。但近来,朱向前接到无数电话祝贺:“你的预言应验啦!” (摘编自《中国日报》,作者张晓然。有改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C ) A.莫言认为作家要靠作品吃饭,《民间音乐》《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 《红高粱》等,就是他不靠嘴巴发声的表现。 B.莫言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与“伯乐”助力有关,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主任徐怀中、副院长朱向前就是“伯乐”。 C.莫言认为,如果有了一点小名声就浮躁起来,就会使自己坠入深渊,面对许多杂志 编辑和文学爱好者约见,他只好躲起来。 D.这篇文本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耐得住寂寞的意志和刻苦不懈的努 力,离不开领导的提挈和同志们的帮助。 [解析]“就会使自己坠入深渊”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就会使自己已有的成就荡然而 失。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E ) A.莫言在上世纪 80 年代的小说都是根据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感觉创作出来的,“都是瞎 扯的”一句表现了莫言的谦虚态度。 B.莫言的真名叫管谟业,他取莫言为笔名,是为了讽刺那些把文学当作名利的敲门砖, 不去刻苦写作、到处清谈吹嘘的人。 C.莫言刚到军艺,在大名鼎鼎的作家面前谦虚谨慎,心理自卑,“不值一提,我就是 来瞎混的”一句就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D.莫言在军艺刻苦写作,有时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引来不少讥讽,直到《红高粱》等 优秀作品发表后,这种讥讽才平息。 E.朱向前教授在 1990 年预言莫言将成为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这是 对莫言创作精神和成果的莫大肯定。 [解析]B“是为了讽刺那些把文学当作名利的敲门砖,不去刻苦写作,到处清谈吹嘘的 人”牵强附会。莫言取其笔名的用意为倡导“靠作品吃饭,莫要靠嘴巴发声音”的创作风气。 C 这句话表现了莫言的谦虚态度,不能表现其自卑心理。D“直到《红高粱》等优秀作品发 表后,这种讥讽才平息”无中生有。答对一项给 2 分。 9.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 分) 答:①凭着对社会生活的感觉写小说。②少说空话,潜心写作。③伯乐推荐(或“前总 政文化部长徐怀中将军提挈”)。④同行(或“同窗好友”)鼎力助推。 [解析]5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1 分,答出两个要点给 3 分,答出三个要点给 4 分,答出 四个要点给 5 分。如有其他说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12 分) 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 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 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 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 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 留地,华洋杂居。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当时他们班上只 有 6 个学生。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 子站起来。当时班上只有 3 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 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 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因 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 宜。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 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 1 元 2 角 5 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 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有教授建议 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 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 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 没有取得高名次。他在写作和抽象论方面却是出类拔萃的,因多次夺得英语作文奖而名扬校 园内外。就读期间,因为贫穷,容闳很少参加校园内外的社交活动,所以也没有至交,显得 孤独。可是他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的品行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结束之前,我已把 自己将要付诸行动的事在心中规划出一幅蓝图。我决心要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 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我 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竭尽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朝着这一目标奋斗着。”在以后的岁 月里,他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决然离开美国回到中国。那个年代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 那么漫长,回程的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 154 天,况且又不是舒适的客船,那次航程被容闳描 述为“令人厌倦的、最难以忍受的、漫长的”航行。况且他在美国呆了几年,中文水平已经 退步到不能流利表达的地步,在船上与中国领航员甚至无法沟通,领航员听不懂他的话,他 也很难明白领航员说的是什么。 回到祖国后,他更换了无数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是那么短暂。从中国留学的第一人, 发展成为留学事业的开拓者,容闳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坎坷的路。 (摘自香港《大公报》,有改动) 【注】 容闳(1828 年 11 月 17 日~1912 年 4 月 21 日),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 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 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B ) A.少年容闳家居澳门,是美国传教士布朗的学生;布朗因故提前回国,决定带几个中 国学生回国,容闳做通母亲的工作,第一个报了名。 B.容闳在美国学习期间,布朗不但对他耐心培养,还亲自为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家庭 两年的生活费,为容闳赴美留学提供了物质帮助。 C.容闳在耶鲁大学学习时,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救助金,生活艰苦,获得当地妇女协 会的生活救助,没有至交,孤独自律,刻苦学习。 D.容闳在美国留学走了许多坎坷之路。他初到完全陌生的美国孟松学校就读,靠勤工 俭学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努力追求教育兴国的理想。 [解析]“亲自为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布朗 为此找人帮助解决了留洋学费及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CE ) A.容闳远涉重洋,留学美国,面临着距离遥远、交通落后、通讯阻断、父母思想传统、 人地两生、经济负担等重大难题。 B.容闳第一个报名随老师去美国继续学习,既表现出对老师的崇拜,又表现了他通过 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 C.容闳之所以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的机会,是因为他不想学成之后去 做传教士,放弃自己的兴国理想。 D.第⑦段“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一语双关,明写归程遥远、航程 漫长,暗写容闳教育兴国之路漫长。 E.本文把传主的主要经历和典型语言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叙述,在展示传主坎坷经 历的同时,展示了传主的崇高理想。 [解析]A 主要信息在第①段,“通讯阻断”理解不当。原文说“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 鱼雁传书”,意思是音讯难通,而不是“阻断”。B“表现了他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 烈愿望”牵强附会。从具体语境看,容闳第一个报名跟布朗留学美国,未表现出“通过西方 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D“暗写容闳教育兴国之路漫长”理解不当,这里只写了归途 的艰难。答出一项给 2 分。 12.容闳认为:“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 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你赞成这一观点吗?为什么?(5 分) 答:①赞成这一观点。满清以来,政府闭关锁国,中华国力日趋衰弱,通过西方教育, 可以使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科技成果快速传入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 赞成容闳的这一观点。②不赞成这一观点。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与文明,历史上曾经多 次辉煌过,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原因是封建统治制度,如果不从制度上改革,派多少留学生 接受西方教育都无济于事。因此,我不赞成这一观点。③不赞成这一观点。近代中国,经济 落后,而西方教育耗资巨大,强化西方教育,非但不能实现民族复兴,反而加重国民的经济 负担。所以,在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不能企图通过西方教育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可以是多元化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对于本题中提 出的问题,答案主要有赞成与不赞成两个方面,关键在于答出支持观点的根据。本题赋 5 分, 观点 1 分,有理有据地阐明这一观点 4 分。由于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只要言之有理, 即可酌情给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