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11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2016·全国卷Ⅱ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诗第一联“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写出了画工人很多,面貌各异,人才辈出。 B.第二联作者描绘了先帝的宝马玉花骢的气势,此马威武雄壮,站立在宫殿的台阶前给人万力生风之感。 C.大将军曹霸,虽然是一个将军,但是他很会画马,皇帝下诏,请曹将军画骏马,曹将军毫不迟疑,胸有成竹,几笔绘出骏马的形象。 D.曹霸将军画的马和众位画工画的不一样,他在绢上画的马像一条九天真龙,栩栩如生。 E.全诗语言生动形象,作者采用夸张、对比的表现手法,把曹霸将军画的先帝玉花骢表现的非常传神。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项中不是说画工人多,面貌各异,是指的他们画的马各不相同。C项中,曹将军在画马的时候,是匠心独运,惨淡经营的,不是毫不迟疑,几笔画出的。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中对于曹霸画马的高超画技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亦有侧面衬托。题目要求分析诗人突出曹霸高超画技所做的铺垫,通读诗作,可从其他画工画马不成功及真马的神采不易捕捉两方面来进行分析。而这正照应诗中“画工如山貌不同”“迥立阊阖生长风”两句,可结合这两句组织答案。 [答案] (1)AC 选A给2分,选C给3分。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曹霸是唐朝著名的画马大师,安史之乱后,潦倒漂泊。唐代宗广德二年,杜甫和曹霸在成都相识,十分同情曹霸的遭遇,写下了这首诗。试题中节选的八句,为描写曹霸画马过程的精彩片断。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各不相同,无一肖似逼真。有一天,玉花骢被牵至阊阖宫的赤色台阶前,扬首卓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作画。作画前曹霸先巧妙构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那画中之马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相形失色。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俊神奇,作为画中马的有力陪衬,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曹霸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这八句诗倾注了诗人的热烈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之极。 [原味翻译] 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那天玉花骢被牵到殿前红色台阶下,昂首站立宫门给人万里生风之感。皇上命令你展开白绢作画,你匠心独运、苦心构思。片刻间九天真龙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① 孟浩然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注:①“精思观”,湖北襄阳附近名胜。“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两人结伴出游,中途走散。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是说未午离观,傍晚还家。说明路途不是很远。由诗题可以知道,诗人与王白云结伴同游,途中两人走失,直到回家,才发现“王白云在后”。弄得孟浩然伫立“衡门”,大为着急——虽然诗中没有明说。 B.第二联描写了诗人下山时的情景,下山的路很顺利,没有其他人,只有放牧的牛羊群,衬托出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 C.第三联作者借景抒情,借助描写草虫之境,抒发了对友人王白云的牵挂之情。 D.尾联诗人伫立在柴门外,盼望王白云早日归来。“伫立”也体现了诗人不见友人而着急的心情。 E.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平淡朴实,正如闻一多所说“淡到看不见诗”,是现象。“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 (2)结合前两联,从描写方法这一角度,简要分析孟浩然诗风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B项中,第二联不是描写下山的情景,是下山后回头望去,不见王白云,只见牛羊。C项中,第三联不是借景抒情。(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 (1)BC 选B给2分,选C给3分。 (2)这两联都用白描的手法,(2分)首联交代诗人出谷和回家的时间,颔联写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2分)显现其诗风“清淡”的特点。(2分) [诗歌鉴赏] “出谷末亭午,至家已夕曛”,是说未午离观,傍晚还家。由诗题可以知道,诗人与王白云结伴同游,途中两人走散,直到回家,才发现“王白云在后”。弄得孟浩然伫立“衡门”,大为着急——虽然诗中没有明说。因此,全诗从第二联起,在写景中就充溢着一种企盼之情。“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回首归路只见牛羊,是指不见王先生的影儿。诗人化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之语,十分微妙地暗示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盼望归来之意。“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则是无所依傍的写景。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吞声于深秋,一失影,一失声,透露出若有所失的心情。“衡门犹未掩”,是因为之子犹未归。于是先归者还在怅望,“伫立待夫君”。“夫君”,如同“之子”,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您这位老先生”,一种发生在亲友之间的关切加埋怨,情见乎辞。 [原味翻译] 出谷的时候还不到正午,回到家时已是黄昏。回头去张望下山的路,不见王白云先生的踪影,只见成群的牛羊走在回家的路上。樵夫的身影渐渐隐没于夜色之中,草虫的鸣叫声也在深秋傍晚越来越小,直至再也听不见了。可我就站在虚掩的门前,等待王白云您这位老先生的归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次韵送张山人①归彭城 苏轼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 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雪中乘兴②真聊尔③,春尽思归却罢休。 何日五湖从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注:①张山人:即张天骥,北宋时彭城(现徐州)云龙山的一位隐士,苏轼的好友。②雪中乘兴:指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③聊尔:姑且如此。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诗人多年宦海沉浮,起了厌倦之心,看到世外的好处,心羡“一虚舟”“十日游”,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 B. 颔联两句一写钱塘江水的澄澈可以洗出禅心,洗亮了眼睛;后一句写钱塘山的秀美给人以赋诗赞美的冲动。 C. 颈联作者借用魏晋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张山人归去的依恋之情,以及自己不能像朋友一样归隐的惆怅。 D. 尾联作者直抒胸臆,决心将来像范蠡一样归隐山林,自己养鱼种橘,过上惬意的隐居生活。 E. 全诗采用用典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衬托的运用,委婉而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梦想。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D项,尾联没有直抒胸臆。也不是决心将来归隐山林,只是诗人的一种向往。E项,全诗中没有对比和衬托的手法。(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 (1)DE 选D给2分,选E给3分。 (2)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以“水洗禅心”“山供诗笔”,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以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表达了对泛舟江湖、养鱼种橘的惬意生活的向往。(5分。若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首联,写诗人对张山人的羡慕之情。上句,写诗人对张山人乘坐一叶扁舟的潇洒的羡慕之情;下句,写诗人羡慕的原因,即张山人在钱塘的十日游览。颔联,上句,写钱塘水的澄澈洗出了禅心,洗亮了眼睛。这一句以实写虚,借水的澄澈写出内心的纯净通明。下句,写钱塘山的秀美给诗人以赋诗赞美的冲动,“总眉愁”写出了诗人不能像张山人一样尽情游历山水的愁绪。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山色秀美,为诗人提供写诗的欲望和冲动。颈联,上句,用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典故,表现诗人对张山人归去的依恋之情;下句,写诗人自己不能归隐的惆怅之意。尾联,以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表达了对泛舟江湖、养鱼种橘的惬意生活的向往。 [原味翻译] 羡慕您乘坐一叶扁舟到钱塘的十日游览。钱塘清澈的水洗出了禅心,连眼睛都变得特别明亮了;钱塘秀美的山让我有了写诗的冲动,却因为不能像您一样游览山水而愁眉不展。就像王子猷雪夜访戴逵虽然没有见到戴逵但兴尽而返一样,我虽然没有随您游览山水,但心情一样好;我也想在春色将尽的时候,回到故乡,现在也只有想想而已。什么时候能够像范蠡一样荡舟五湖,过养鱼种橘的惬意生活呢?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11分) 出塞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乘障:登城守卫。④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⑤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这两句直接描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烈火,描写了边关形势剑拔弩张。 B.“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作者采用想象、联想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边关战事紧急的担忧。 C.“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D.“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E. 此诗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自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 (2)这首诗的第三联与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的第二联对战争的描写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项中前两句主要是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不是直接描写。B项,不是想象、联想的手法。(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 (1)AB 选A给2分,选B给3分。 (2)①写作手法不同:《出塞作》第三联冷静客观地记叙了唐军防守和进攻的情景。《雁门太守行》第二联则用饱含感情的描写,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战地气氛。(3分)②侧重点不同:《出塞作》第三联没有对交战的场景做具体描写,只描述唐军将士白天登城守卫和夜间渡河出击两个应敌行动,突出了唐军将士的从容镇静,应付自如;而《雁门太守行》第二联描写了战斗时号角震天的气势和激战之后血流满地的场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惨烈。(3分) [诗歌鉴赏] 首联,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烈火,吐蕃正在进行打猎活动,渲染出边关剑拔弩张之势。颔联,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颈联,“朝”“夜”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尾联,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前四句写吐蕃打猎声势之盛,五、六句写唐军的勇武,在诗尾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原味翻译] 居延城外吐蕃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的广阔原野上,烈火熊熊燃烧。吐蕃猎手们在暮云下旷远的沙漠上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护羌校尉白天登上障堡守卫,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那镶玉柄的剑,角饰的弓,戴着珠勒口的骏马,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崔希逸。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清江道中 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①。 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 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 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①奚囊:贮诗之袋。李商隐《李贺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遊……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全诗首联“客里春愁万斛量”“万斛”一词用的非常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春愁之多,难以测量,把抽象的变成了具体的。 B.作者在“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一句中,抒发了清江道中的感受,没有池边青草入诗慰藉诗人的情怀,只有一些山花能够佐酒解愁。 C.“半载飞蓬成底事”“半载”一词夸张的写出作者离家时间之长,一事无成。 D.“夕阳又傍空山宿”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夕阳伴着空山而眠,衬托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E.诗歌最后一句“杜宇声中入异乡”宣誓人在杜宇一声声的鸣叫中进入梦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2)尾联为何写“杜宇声”?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C项中“半载”不是夸张的手法,是实际的时间表述。D项中没有比喻和拟人的手法。(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 (1)CD。选C给2分,选D给3分。 (2)杜宇即杜鹃,叫声哀怨动人,酷似人言“不如归去”。(2分)用杜鹃的叫声烘托自己入宿异乡的心境,(2分)以渲染凄苦悲凉的气氛,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2分) [诗歌鉴赏] 诗歌首联上句写诗人客居他乡内心十分悲凉,“万斛”是夸张的说法,写愁苦之多;下句写诗人以诗解愁,“奚囊”用了李贺出游写诗的典故。颔联,表现“清江道中”的感受,没有池边青草入诗慰藉诗人的情怀,只有一些山花能够佐酒解愁。颈联,交代诗人已经客游他乡半年之久,一事无成,因为欣赏新月而耽误了瞭望故乡。尾联,写诗人自己现在又像之前一样,依傍空山留宿,在杜鹃的声声鸣叫中进入他乡。整首诗质朴如话,以客游他乡开篇,以留宿他乡结束,通过描写清江道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原味翻译] 客游他乡的悲凉可以用万斛来计算,但也要抖擞精神时刻带着诗囊。没有池边的青草可以入诗体现我的诗情,只有烂漫的山花可以用来佐酒。我已经客游他乡半年了,却一事无成,因为欣赏新月多少次忘记瞭望家乡。夕阳西下,我又一次依傍空山留宿,在杜鹃的鸣叫声中进入他乡。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后游① 杜甫 寺②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②寺:指修觉寺,在新津县的修觉山上。 (1)下列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是第二次到修觉寺,此诗写的是故地重游,作者先到寺院,然后渡过河桥,“桥怜再渡时”,“怜”字体现了作者对修觉寺的爱怜之情。 B.颔联采用拟人的手法,江山、花柳好像在等待着诗人的到来,山川含情,花柳有义。世态炎凉,而大自然是有情有义的。 C.第三联描写了寺院的美好景色,“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从早到晚,诗人在寺院里流连忘返。 D.第三联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寺院的山光水色,烟光浩淼,暮色沙暖,太阳都不愿意落下去了。 E.此诗写出了诗人故地重游,对修觉寺一往情深,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放弃世俗生活,归隐山林的情怀。 (2)试析尾联所表达的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项,作者采用的是倒装的手法,先写了寺院,后写渡桥,应该是先渡桥,再到寺院。D项,第三联不是正面描写,后面的解释也不符合原诗的内容。E项,此诗手法没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的不是诗人放弃世俗生活,归隐山林的情怀。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尾联中提到了“客愁”,说明作者有“愁”,结合注释中的内容,诗人此时的愁苦之情有流落之愁,也有忧国之愁,是个人的愁与国家的愁的交织。尾联中说到了这里可以没有“愁”了,一方面说这里的风景美丽,让人忘忧,另一方面是说,除了这里,在任何地方都会心生愁苦。所以作者无“愁”是假,“愁”深是真。作者是以乐写哀,更增添哀的浓重。 [答案] (1)BC 选B给2分,选C给3分。 (2)①尾联以感慨收束全诗。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除了这儿还能去哪儿呢?(2分)②表面看来风景绝佳因而感情上客愁全消,心情舒畅,而实际上是说自己除了修觉寺无处可去,表达的是诗人流落客居、有志难伸的满腹愁愤与对国家山河破碎、民生多艰的深沉忧虑。(2分)③“全为减”是以“喜”写哀,以“喜”衬哀的手法,达到了倍增其哀的表达效果。(1分) [诗歌鉴赏] 首联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寺和桥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进一步深化。颔联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诗人在概述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颈联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尾联看似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做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法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