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起源于中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向其他文化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传向域外其他国家。汉字的传播分三种情况:一是汉字记录的汉语文献跨文化流传,或者在跨文化环境中用汉字生成汉语文献;二是借用汉字记录别的语种,从而形成准汉字外语文献;三是受汉字影响而新创本民族文字,从而形成类汉字外语文献。从汉语汉字,到外语准汉字,再到外语类汉字,也可以看作汉字传播的三个阶段。 以东亚和东南亚而言,通常认为汉字在两汉之际已经传入朝鲜,长期作为朝鲜官方规范文字,公元4世纪前后朝鲜人民创造出“乡札”“吏读”“口诀文字”三种书写形式,主要以汉字转写来记录朝鲜语,到公元15世纪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出自己的字母文字“谚文”。1784年在日本九州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又曾出土新莽时期的货币,说明两汉时期汉字也已传入日本。日本奈良时代的《万叶集》完全用汉字记录,还有日本借用汉字时的“音读”和“训读”,利用汉字形体创造的“片假名”和“平假名”,都体现了汉字传播的渊源。在越南的历史上,越语和汉语长期并行,而汉字是唯一的官方文字,越南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直至11世纪,越南人才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并利用汉字的形体元素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喃字”。 在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都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如白族的白文、纳西族的东巴文、党项族的西夏文、契丹族的契丹文、壮族的壮文、侗族的侗文、水族的水书等,其文字形体和造字用字方法都或多或少受到汉字影响。如记录壮语的古方块壮字就是唐宋时期壮族人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创造的,宋代学者庄绰《鸡肋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及广西有种土俗字,其实就是古壮字。 可以说,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东亚东南亚汉字文化圈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各国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加强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汉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 28 - 汉字从远古发展至今,其历史生命力、文化创造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足以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自豪,并充满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汉字担负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开启现代文化和走向国际化大门的钥匙。正如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所言“汉字数千年来持续发展并沿用至今,成为世界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使用历史、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蕴含着一系列理论课题和巨大的理论价值。”汉字及其蕴含和附带的各种文化元素在新时代依然生机勃发,魅力无限! (摘编自李运富《中国汉字魅力无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和域外国家。 B. 由直接使用汉字到受汉字影响新创本民族文字,其他文化受汉字影响也在变化。 C. 汉字汉代时就传入朝鲜和日本,11世纪才传入越南,说明汉字并非同时传入域外。 D. 国内少数民族都是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受到汉字的影响,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汉字在朝鲜、日本和越南传播的例子,阐述了汉字在域外传播的状况。 B. 文章从域外和境内两方面具体阐述了汉字的传播状况,有理有据,层次清晰。 C. 文章以宋代两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 D. 文章既有对汉字传播及其影响的阐述,又有对它在新时代依然魅力无限的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字或多或少受到汉字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与我国的关联。 B. 汉字在历史上曾作为越南唯一的官方文字,其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可见汉字对越南的影响之深。 C. 国人之所以充满文化自信,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 D. 中国汉字的魅力,可以从它的结构特征、文化内涵、使用历史以及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来认识和研究。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A项,“汉字从诞生之日起……”错误。由原文“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向其他文化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传向域外其他国家”可知,汉字是在发展中传播的,不是从诞生之日起传播的。A错误。 B项,正确。 C项,“11世纪才传入越南”错误。由原文“直至11世纪,越南人才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并利用汉字的形体元素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喃字’”可知,“11世纪”是越南人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的时间,不是汉字传入越南的时间。C错误。 D项,“国内少数民族都是……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错误。由原文“在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都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可知,选项中“都是”的说法绝对。D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文章以宋代两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错误。由原文“宋代学者庄绰《鸡肋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及广西有种土俗字,其实就是古壮字”可知,文章是以宋代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土俗字就是古壮字,并不是用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的。C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28 - C项,“国人之所以充满文化自信,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错误。由原文“汉字从远古发展至今,其历史生命力、文化创造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和跨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足以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自豪,并充满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汉字担负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开启现代文化和走向国际化大门的钥匙”可知,国人“充满文化自信”并不只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C错误。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整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 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 材料二: 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 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 28 -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 材料三: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司马懿是否“妻管严”、 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魏璎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戏说”。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大明王朝》《琅琊榜》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观之于现实强烈的借鉴意义。 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过是背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为所欲为的空间,它们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检视的。这种轻薄的历史观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话剧人) 材料四: 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甄嬛传》中的第一个镜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深刻。这一镜头就是严格按照史实而拍,而非大多清装剧中太监们那句拖长尾音的“上——朝——”。《甄嬛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纠偏,包括上朝的时候群臣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而不是像众多清宫戏里演的在太和殿或乾清宫,太监、侍卫路遇皇帝或妃嫔时须躬身面壁,宫女夜晚侍寝时,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随时听候召唤……类似的礼仪都需要事先由礼仪老师教会演员,拍摄时还需现场监控,避免演员因为紧张或者忘记而犯错。 在《甄嬛传》里,后宫的嫔妃们身穿旗装,踏着“花盆底”,身姿婀娜。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尽管如此,由于横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走路时摔倒、崴脚仍时有发生。 (摘自《乐读网》)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8 - A. 拍摄古装剧,应认真研究历史,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确保不背离“古代模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 B. 好的古装剧可以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 C.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虚构和杜撰,但好的历史剧是应有历史思考的。 D. 《甄嬛传》受到好评,与其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和演员的勤恳敬业分不开,这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是很可贵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大量古装剧与观众见面,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 B. 拍摄古装剧不能没有“古代模样’,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否则,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喜爱。 C. 早年的清宫剧是借古鉴今,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而近年的清宫剧全是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 D. 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6. 围绕历史剧的拍摄这一话题,后三则材料分别是侧重从哪些角度阐述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 6. ①材料二:历史剧的价值指向。结合近年清宫剧的弊病强调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和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②材料三:历史观(历史思考)。历史剧可以适当虚构但应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或要有历史思考)。③材料四:艺术水准(拍摄严谨与表演敬业)。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尊重历史)和演员的勤恳敬业(坚守匠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28 - A项,“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错误。由原文“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可知,本句话是说拍摄古装剧应有的态度,“认真推敲时代”并不是说“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A错误。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A项,“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错误。由原文“……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可知,精品剧难见,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前者是后者出现的原因。A错误。 C项,“而近年的清宫剧全是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错误。由原文“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可知,近些年的清宫剧是“逐渐趋向”发展的,而不是“全是”。C错误。 D项,“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错误。由原文“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可知,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D错误。 故选B。 【6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问的是围绕拍历史剧这一话题,后三则材料侧重从哪些角度加以阐释。材料二将“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进行比较,指出近年清宫剧存在的弊端,即“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第二段正面指出“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由此得出:材料二侧重分析近年清宫剧的弊病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即强调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和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材料三第一段是谈历史剧的主要价值,即“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第二段是说“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由此得出:材料三主要强调历史剧要有历史思考(正确的历史观)。材料四第一段是说“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第二段以《甄嬛传》为例来展示演员的敬业,由此可知,材料四主要强调历史剧拍摄的时候要尊重历史,演员要勤恳敬业。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肝炎的临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 28 -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被值班人员敷衍。我很生气,回来抱怨。科室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医疗系读几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年乃至六年。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不懂的,我们也懂。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我们防患于未然。我们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秦静冷笑,走掉了。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只剩下主任闻达。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传说他戴的是金丝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史。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总之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 霍乱来了,在这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正在值班的我和秦静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傻了眼。我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他们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我提醒他们说闻达主任不够安装电话的级别,没有办法通知他。 张书记大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我赶到闻达主任家时,他正在拖地板。听着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他的愁眉苦脸渐渐云开日出。闻达扔开拖把,用命令的口气让妻子给他收拾两件换洗衣服。他妻子说:“住单位不回来了,有这么严重?”闻达说:“霍乱为什么又叫二号病?它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号烈性传染病,问题还在于,他们没有谁了解霍乱,只有我,我一直在研究它。”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八大科室的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相互打听情况,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吧”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在防疫站的大厅里,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说:“霍乱疫情,如洪水猛兽。我要赶快讲讲具体方案。” 闻达异常的简洁、异常的有条理使大家统统折服了,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 28 -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 市领导来了,卫生局领导来了,与我们挂钩的这所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也来了。 我们很快在郊区找到了感染霍乱的人。并把他所在的村子封锁。 …… 封锁区隔离了总共十四天。在最后一例带菌者连续三次粪检阴性之后,我们才鸣锣收兵。 第二年夏天,我放弃了流行病医生这一职业,彻底转行。秦静还在坚持。十几年后,闻达与秦静合作的关于那场霍乱的论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上宣读。 说真的,我这个人实在是没有勇气为了消灭什么而遭遇什么,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但是,在十几年之后,我懂了有一些事情是值得你去这么做的。闲暇的时候,发生霍乱的那一天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我在回忆中为自己寻找生活的道理。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既交代了疫情发生前恶劣的天气,也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气氛,令人印象深刻。 B. “我”领设备被“敷行”以及秦静听闻达讲述后“冷笑,走掉”,由此隐约可见当时防疫工作不受重视社会背景。 C. 张书记和祈站长与闻达“紧紧地握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二人对专家急切期盼又不免推诿责任的心理。 D.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自然,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8. 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9. 霍乱之“乱”表现在哪些方面?给了我们什么警示?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爱岗 - 28 - 敬业,坚守初心。科室的人下班后他还在研究工作,多年坚守岗位。②精通业务,临危不乱。他是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疫情发作后,他胸有成竹,举措得力。③生活朴素,不重仪容。头发凌乱,穿着破皮鞋。④为人耿直,直言不讳。霍乱来临,他直言问题严重,直截了当,当仁不让。 9. 表现:①生活方面。霍乱严重危及生命安全,扰乱了日常生活的安定。②抗疫工作方面。防疫站各科室对疫情认知不足,恐惧混乱。③职业选择方面。一些防疫工作者在坚持与放弃之间徘徊。 警示:①应该重视防疫工作,防患于未然;②坚守初心,不改职业操守。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项,“推诿责任”分析有误。从原文“我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他们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可看出他们工作还是非常积极的,而不是“推诿责任”。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等语句可看出他的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始终如一;从“闻达异常的简洁、异常的有条理使大家统统折服了,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等可以看出他能力出众、业务精湛;从“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等语句看出他醉心学术,生活简朴,不注重仪表。总之,结合文本中有关闻达的语句分析,用四字短语或形容词归纳即可。 【9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探究文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探究要立足文本,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要有针对性。题干要求简要分析:霍乱之“乱”表现在哪些方面?给了我们什么瞥示?从闻达的话,“它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号烈性传染病”,说明霍乱的危害性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从“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等语句看出,疫情爆发后由于研究不够,认知不足,充满恐惧和慌乱。从“第二年夏天,我放弃了流行病医生这一职业,彻底转行。秦静还在坚持。十几年后,闻达与秦静合作的关于那场霍乱的论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上宣读”等看出一场疫情是一次检验:有人本着职业初心,继续坚守,有人彷徨,有人决然放弃,这是“霍乱”来后的又一“乱象”。回答警示,可以联系当前的抗疫来写:要重视科研与预防。对流行病学的研究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同时,要提高民众对流行病的防范意识:严防死守。从职业的角度看,白衣天使值得人们尊敬,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要坚守初心,牢记“救死扶伤”的本职工作。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天锡,宇启衷,闽县人。弘治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思亲成疾,陈情乞假。孝宗赐传 - 28 - 以行。还朝,授吏科给事中。时言官何天衢、倪天明与天锡负时望,都人有“台省三天”之目。十二年,建安书林火。天锡言:“去岁阙里孔庙灾,今兹建安又火,古今书版荡为灰烬。阙里,道所从出;书林,文章所萃聚也。宜因此遣官临视,刊定经史有益之书。”所司议从其言,就令提学官校勘。大同失事,天锡往核,具得其状,巡抚洪汉、中官刘云、总兵官王玺以下成获罪。御史文森、张津、曾大有言事下吏,崔志端由道士擢尚书,天锡皆力诤。十七年五月,天变求言。上疏曰:“外官三年考察,又有抚按监临,科道纠劾,其法已无可加。而五品以下虽有十年考察之条,居官限九载,或年劳转迁,或服除改补,不能及期。今请以六年为期,通行考察。其大寮曾经弹劾者,悉令自陈而简去之,用儆有位。”帝善之。于是令两京四品以上并自陈听命,五品下六年考察,遂著为令。寻与御史何深核牛马房,条上便利十四事,岁省当豆费五十余万。武宗即位之七月,因灾异上疏,请痛加修省,广求直言。迁工科左给事中。正德改元,奉使封安南,在道进都给事中。三年春,埈事还朝。见朝事大变,敢言者皆贬斥,而刘瑾肆虐加甚,天锡大愤。六月朔,清核内库,得瑾侵匿数十事。知奏上必罹祸,乃夜具登闻鼓状。将以尸谏,令家人于身后上之,遂自经。时妻子无从者,一童侍侧,匿其状而遁。或曰瑾惧天锡发其罪夜令人缢杀之莫能明也时有旨令锦衣卫点阅六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锦衣帅天锡三日不至讯之死矣闻者哀之 (节选自《明史·许天锡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或曰瑾惧天锡/发其罪/夜令人缢杀之/莫能明也/时有旨/令锦衣卫点阅六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锦衣帅劾天锡三日不至/讯之/死矣/闻者哀之 B. 或曰瑾惧天锡/发其罪/夜令人缢杀之/莫能明也/时有旨/令锦衣卫点阅六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锦衣帅劾天锡/三日不至讯之/死矣/闻者哀之 C. 或曰瑾惧天锡发其罪/夜令人缢杀之/莫能明也/时有旨锦衣卫点阅六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锦衣帅劾天锡三日不至/讯之/死矣/闻者哀之 D. 或曰瑾惧天锡发其罪/夜令人缢杀之/莫能明也/时有旨/令锦衣卫点阅六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锦衣帅劾天锡/三日不至讯之死矣/闻者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指驿站,也可指驿站所备的车马,文中指后者,“赐传”指皇帝赐给天锡驿车。 B. “尚书”是官名,明朝沿袭了隋唐的六部制,以“尚书”为各部长官,分掌全国政务。 C. “服除”即“服阕”,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子女需服丧三年,期满后除去丧服。 D. “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望”分别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月圆的那一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天锡至情至性,负有声望。许天锡思亲过度以致患病,在陈述实情后获准请假回家;担任吏科给事中时与何天衢、倪天明一同享有声誉,深受世人称赞。 - 28 - B. 许天锡乘时应变,建言献策。许天锡借书林失火之事,上书请派官员刊定有益书籍;乘天象变异之机,上奏请求改革官员考核制度,两个建议都被皇帝采纳。 C. 许天锡恪尽职守,据实明察。许天锡核查大同失事情况,结果详尽,犯官得以惩处后;又深入调查牛马房,并上奏十四条改革意见,实施后为朝廷节省开支。 D. 许天锡方正不苟,秉节极谏。许天锡尽力为因议论政事而获罪的文森、张津等人进言;清查内库并找到刘瑾贪污证据后,他连夜写好诉状,准备以死进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大寮曾经弹劾者,悉令自陈而简去之,用儆有位。 (2)见朝事大变,敢言者皆贬斥,而刘瑾肆虐加甚,天锡大愤。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那些曾被弹劾的大官,全部命令他们自己陈述后选择剔除他们,用以警戒在位官吏。 (2)见朝廷政事大变,敢于进言的人都被贬斥,而刘瑾更加肆虐,许天锡特 别愤怒。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译是:有人说刘瑾惧怕许天锡揭发他的罪行,夜间派人勒杀了他,不能明确实际情况。当时有圣旨令锦衣卫检查六科给事中,不到的人便遭弹劾。锦衣帅弹劾许天锡三日不到。讯问他的情况,那时他已经死了。听说这件事的人为他感到哀痛。 “发”字意为“揭发、揭露”, “发其罪”即“揭发他的罪行”。由前文可知,许天锡清查内库,获得刘瑾贪污罪证并拟写诉状。所以“发其罪”应属上句,与“或曰瑾惧天锡”合为一读,意为“有人说刘瑾惧怕 许天锡揭发他的罪行”;若“发其罪”单独断开,则“惧”的内容不完整,排除AB; 前文说“令锦衣卫点阅六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即“当时有圣旨令锦衣卫检查六科给事中,不到的人便遭弹劾”,由此可知,“三日不至” 应当属上句,与“锦衣帅劾天锡”合为一读,意为“锦衣帅弹劾许天锡三日不到”,排除D。 故选C。 - 28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将“朔”和“晦”说反了。D 项考查的是天文历法,“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如《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一句中的“朔”;“望”指农历每月月圆的那一天,多为农历每月十五,有时为十六或十七,如《前赤壁赋》中“壬戌之初,七月既望”一句中的“望”;“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如《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一句中的“晦”。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B项,“许天锡乘时应变,建言献策”的概括是正确的,“许天锡借书林失火之事,上书请派官员刊定有益书籍”“乘天象变异之机,上奏请求改革官员考核制度”的分析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两个建议都被皇帝采纳”的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请求改革官员考核制度”一事,原文说“帝善之。于是令两京四品以上并自陈听命……”,可见皇帝采纳了许天锡的建议。但“上书请派官员刊定有益书籍”一事看不出皇帝采纳了许天锡的建议,原文说“所司议从其言,就令提学官校勘”,“所司”即“有司”,意为“主管部门的官吏”,“所司议从其言”即“主管部门商议后采纳了他的建议”。由此可见,“两个建议都被皇帝采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 28 - (1)“简去”是“选择剔除”“选择清除”的意思,“简”是“选择”的意思,“去”是“剔除”“清除”“去除”的意思;“儆”是“警戒”“警告”“告诫”的意思。 (2)“加甚”是“更加”“越发”“越加严重” “更加过分”之意,“加”是“更加”“愈加”之意, “甚”是“严重”“厉害”“过分”之意;“大”文中是“特别”“非常”“十分”的意 思。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许天锡,字启衷,闽县人。弘治六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因思念亲人患病,陈述实情并请假。孝宗赐给他驿车让他上路。回朝后,授任吏科给事中。当时言官何天衢、倪天明与许天锡一并负有当时的众望,都城人有“台省三天”之称。十二年,建安的书林失火。许天锡说:“去年阙里孔庙受火灾,现在建安又失火,古今图书荡然变为灰烬。阙里,是道形成的地方;书林,是文章集中的地方。应趁此派官员前去监视,刊定经史等有益的书籍。”主管部门商议后采纳了他的建议,便命令提学官校勘。大同失事,许天锡前往核查,全部得到大同失事的情状,巡抚洪汉、宦官刘云、总兵官王玺以下都被判罪。御史文森、张津、曾大有议论政事被下交司法官治罪,崔志端由道士提升任尚书,许天锡都尽力谏诤。十七年五月,因天象变异皇帝要求上书言事。许天锡上疏说:“地方官三年考察一次,又有巡抚巡按监督,科道纠察弹劾,法律已不可增添。而五品以下的官吏虽有每十年考核一次的条例,任职期限大多为九年,或因任职的时间长而调任升迁,或服丧期满后改任补职,任职 - 28 - 能到期。现请以六年为期限,全部考察。那些曾被弹劾的大官,全部命令他们自己陈述后选择剔除他们,用以警戒在位官吏。”皇帝认为好。于是令两京四品以上的官吏自己陈述听从命令,五品以下的官吏六年考察一次,于是定著为法令。不久与御史何深核查牛马房,备文上奏十四件便利的事情,每年节省牛马饲料费五十余万。武宗即位当年七月,因灾害变异上疏,请求皇帝彻底修身反省,广泛征求直言。升任工科左给事中。正德元年,奉命出使封赐安南,在途中进升为都给事中。三年春,完成任务回朝。见朝廷政事大变,敢于进言的人都被贬斥,而刘瑾更加肆虐,许天锡特别愤怒。六月初一,清查内库,得到刘瑾侵吞财物的数十条证据。知道上奏必遭祸患,于是连夜准备好击登闻鼓上奏的诉状,将要以自己的尸首劝谏皇帝,令他的家人在他死后将诉状呈上,于是自杀。当时他的妻子儿女没有跟随他,只有一个小童在身边服侍,将诉状藏起来后逃跑。有人说刘瑾惧怕许天锡揭发他的罪行,夜间派人勒杀了他,不能明确实际情况。当时有圣旨令锦衣卫检查六科给事中,不到的人便遭弹劾。锦衣帅弹劾许天锡三日不到。讯问他的情况,那时他已经死了。听说这件事的人为他感到哀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刘长卿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菱苍苍客去稀。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黄花裹露开沙岸,白乌衔鱼上钓砚[注]。 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 [注]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借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茂盛的获草因客人远离而变得稀少,看似无理,实则写出诗人的感情。 B. 颔联的抒情方式与李白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相似。 C. 送走客人后,诗人在江边找到钓矶,想起了范蠡的兴越功绩似有所感。 D. 尾联中的“空”照应上一句中的“无”,直接抒写诗人对际遇的感慨。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4. C 15. 这首诗既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不舍,又抒发了自己一生无所成就的愧疚之情。通过友人远去和“一人归”的情景抒写内心的孤寂愁苦,表明他惜别友人的不舍;借江滨的钓矶写范蠡的功业,表达自己一事无成的愧疚与感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在江边找到钓矶”错误,赏析不正确,诗人是随着白鸟的飞行不经意间看到钓矶的。 - 28 -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友人的离帆随着夕阳一起消失在千里之外,眼前只剩下一片连接天涯的秋水。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景写情,富于含蓄,可用来描写水边送别的情景。根据标题“青溪口送人归岳州”,颔联“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可知这首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不舍;尾联“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抒发了自己一生无所成就的愧疚之情。“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意思是夕阳西下,朋友人的帆船消失在千里之外,秋天的水边只有自己一个人回去,通过友人远去和“一人归”的情景抒写内心的孤寂愁苦,表明他惜别友人的不舍;颈联“黄花裹露开沙岸,白乌衔鱼上钓砚”,注释“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借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可知借江滨的钓矶写范蠡的功业,表达自己一事无成的愧疚与感慨。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8 - (3)《阿房宫赋》中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覆压三百余里 (2). 隔离天日 (3). 鼎铛玉石 (4). 金块珠砾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即情景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景默写,必须注意情景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情景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覆”“隔”“鼎”“铛”“砾”“鉴”“复”。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使奈良成为日本文化的________ 之一。奈良正仓院珍藏了一把名为“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唐代琵琶。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该琵琶的紫檀面板上有一幅螺钿质图案,图案的下半部分为人骑骆驼弹琵琶。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胡人骑骆驼弹琵琶奔驰的图案,正是“丝绸之路”开拓以来,中亚、西亚人们争相进入中原的形象再现。图案的上半部分为五只祥鸟绕树飞翔,与弹琵琶图案结合,可谓______,让人感到琵琶声充盈整个画面,构成动静结合的美妙意境。可以说,这把五弦琵琶既是大唐"丝绸之路”_______的艺术写照,也是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显示了中国古代乐器的_______ 以及“丝绸之路”的广泛影响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发源地 相得益彰 崛起 精美绝伦 B. 发祥地 相得益彰 崛起 美轮美奂 C. 发祥地 天衣无缝 繁盛 精美绝伦 D. 发源地 天衣无缝 繁盛 美轮美奂 - 28 -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 B. 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手工艺品。 C. 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螺钿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 D. 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手工艺品。 19. 下列材料,可支持文中“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这一推断成立的一项是 A. 弹琵琶者卷发,鹰钩鼻子,鼻根与前额连在了一起,而唐朝汉人鼻根是在两眼中间。 B. 弹琵琶者的琵琶为“五弦曲项琵琶”,《旧唐书·音乐志二》说:“曲项者,亦本出胡中。” C. 弹琵琶者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上的石国胡人相貌高度相似。 D. 石国胡人擅长音乐,周朴《塞下曲》有“石国胡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的描述。 【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第一个空白处要辨析“发源地”和“发祥地”两个词语。“发源地”多指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后借指事物发端所在;“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文中指的是文化领域,所以此处用“发祥地”更恰当。 第二个空白处要辨析“相得益彰”和“天衣无缝”两个词语。“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破绽。综合文意可知,文中说上下两部分图案合在一起并不是为了突显彼此的好处,而是为了强调二者完美融合组成一幅富有内涵的图案,所以此处用“天衣无缝”更恰当。 第三个空白处要辨析“崛起”和“繁盛”两个词语。“崛起”意为突起、兴起,与“丝绸之路”搭配不够贴切;“繁盛”意为繁荣兴盛,文中认为图案是中亚、西亚人们争相进入中原的形象再现,“争相进入”呈现出繁荣兴盛景象,所以此处用“繁盛”更恰当。 - 28 - 第四个空白处要辨析“精美绝伦”和“美轮美奂”两个成语。“精美绝伦”意为精致美妙,没有可以相比的;“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综合文意可知,此处旨在突出古代乐器的精美,而美轮美奂使用对象多限于房屋、装饰、布置等,所以此处用“精美绝伦”更恰当。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结构混乱和不合逻辑两处语病。首先是前一分句说“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后一分句本该用判断句或名词性短语补充说明“是什么样的手工艺品”或“这 一手工艺品是怎么做的”,但后一分句却用“用贝壳薄片制成……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 这一动词性短语,导致前后分句结构混乱衔接不起来。其次是“松菊”与“花草”概念有交叉,且句中“人物、鸟兽、花草”均为集合概念,而“松菊”为非集合概念,并列不合逻辑。 先看 A、D 两项的修改,这两项都没有解决“松菊”与“花草”并列不合逻辑的问题,故A、D可以排除。 再看C 项,C 项虽然解决了并列不合逻辑的问题,但“螺钿是用…… 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一句缺少宾语中心词,结构混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故 C 项也可排除。 B 项对两处语病都进行了恰当的修改,且表述通顺合理,是本题的答案。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言语逻辑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段,细细品读,再结合选项逐一进行分析。 A 项,材料指出弹琵琶者的长相与唐朝汉人不同,就逻辑而言,与唐朝汉人长相不同并不意味着就是石国胡人,因为弹琵琶者也可能是其他人种,故 A 项无法支持文中的推断。 B 项,材料指出弹奏者的琵琶出自胡地,就逻辑而言,弹胡人的琵琶并不能推出弹奏者就一定是胡人,因为弹琵琶者也可以是其他人种的人,故 B 项无法支持文中的推断。 D 项,材料指出石国胡人擅长音乐,就逻辑而言,并不能反推出擅长音乐的人就是胡人,因为其他人种的人也有擅长音乐的,可见 D 项也无法支持推断的成立。 C 项,材料指出弹琵琶者和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北齐时期文物上的石国胡人相貌高度相似, - 28 - 分析这一材料可知,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出石国胡人的容貌特征有考古实物(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可证,二是指出弹琵琶者的容貌和考古实物上石国胡人的相貌高度吻合,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这两层意思构成了推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是可以推出“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这一结论的。 故选C。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 下面是漫面家兰旭家的一幅漫画,请你围绕漫画内容寓意拟写一幅对联。 上下联不少于14个字。 【答案】示例: 1.上联: 手足协力何惧猖狂病疫 下联:兄弟同心不忘至亲同胞 2.上联: 大爱在人间,万众同心援武汉,岂让魔疫掀恶浪 下联:仁心遗华夏,千山系臂护江城,定教春光满人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具体考查图文转换和对联的写作。解题时应先认真观察漫画,理解漫画内容,弄清漫画寓意,再结合对联的基本要求,拟写符合漫画寓意的对联。 - 28 - 漫画内容:漫画中,有一只写着“武汉”的手,被“全国”“各地”的两只手托举着,“武汉”的手中拿着一只注射用的针,针头扎住了一团红色的像火焰一样的物体,旁边写着“新型冠状病毒”。 漫画寓意:此漫画寓意武汉将在全国各地的支持和帮助下成功战胜新冠肺炎。 拟写对联时,要注意对联的基本要求,对联内容符合漫画寓意即可。如:手足协力何惧猖狂病疫,兄弟同心不忘至亲同胞。 【点睛】对联的基本要求如下: 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2.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3.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4.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5.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于2019年10月20日在福州闭幕,电影节各奖项也在闭幕式暨颁奖典礼晚会上揭晓。其中《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幸福的拉扎罗》《流浪地球》三部影片获得2019金丝路传媒荣誉年度故事片奖,阿德里亚诺•塔尔迪奥洛、海蒂•普罗克特分别获得2019金丝路传媒荣誉年度最受关注男女演员奖项。 电影节设置的“金丝路”传媒荣誉单元征集了俄罗斯、印度、伊朗等国家共400多部参评影片,涵盖“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间举办的电影产业活动吸引了25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个电影专业机构参与,丝路电影产业联盟、海丝国家青年电影人训练营、丝路电影看片会、电影产业项目创投会等一系列活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产业链开发、电影人才培养、影片交易、电影创作扶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10月20日;②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闭幕;③电影节的宗旨是推动“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走深走实。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叙述类)压缩语段。新闻类压缩语段,它主要考察提炼主要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对于此类材料压缩后的表述,要突出有新闻价值的语句,比如时间、地点、中心事件等具体要素。通读材料可知,时间:2019年10月20日;事件: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闭幕;目的:电影节的宗旨是推动“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走深走实。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是从一场抗疫开始的,新冠病毒由一例而起,迅速扩散,全国各地疫情纷起。面对病疫,国人没有逃避,迎难而上,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人都是堡垒。 战斗前线,有多少白衣天使拼尽全力抢救生命?多少民警不分昼夜护卫安宁?多少工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供应?……他们是群体也是个体,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故事,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名字——抗疫先锋。 还有战斗在后方的我们,安于室内,做好隔离。我们身边有社区的帮护,有志愿者的服务,有邻里的守望相助…… 一个人,一群人,一国人;一件事,一类事,无数事。都与抗疫相关。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万众一心,彰显中国力量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每一个人平静的生活。但国人并未因恐惧而退缩,而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爆发出了空前的凝聚力,战胜疫情,正所谓“一个人,一群人,一国人;一件事,一类事,无数事,都与抗疫相关”。我在感慨之余,认识到万众一心,彰显中国力量。 洪水猛兽般袭来的新冠病毒也许可以轻易打倒一个人甚至一群人,但它一定战胜不了所有人。疫情爆发,不论是战斗前线的抗疫先锋,还是战斗在后方的我们,每个人都投身抗疫当中,医护人员守护病人;人民警察、社区干部维持社会安定;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以及无数志愿者参与服务工作;课继续学习……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抗击疫情。中国能不同于对疫情几乎无能为力的西方国家一样快速压制住疫情,正是由于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万众一心,才取得抗击疫情的初步胜利。 - 28 - 其实,不只是新冠疫情,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早有体现。只说80年前的抗日战争,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强敌,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当年,面对凶残日军毫不畏惧的抗日战士与现在面对杀人病毒不曾退缩的抗疫先锋是一样的。他们不能逃避,也不想逃避,因为他们的身后是父母,孩子,爱人,是自己珍视的一切,一个人,一群人,一国人,爆发出破釜沉舟般的气势和战胜一切的力量。当灾难降临至中华大地,我们须牢记,只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中国人民一定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让每一位中国人都拥有了对自己国家的和民族的归属感,都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联系到一起,去肩负一份为了自己守护他人守护国家的责任,我们能以万的牺牲从侵略者手中拯救国家,以千亿元的付出从地震后的残骸之上重建家园,以失去生命的觉悟坦然面对疫情,这是只属于中国的奇迹,这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做到的,而是无数人参与其中才能达成,这就是中国力量。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万众一心,是战胜毁天之灾的关键所在。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当个人力量汇聚成磅礴之力时,就能住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能做的是,担当起青年人的职责和使命,努力学习,努力奋斗,用知识武装头脑,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力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 - 28 -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的大背景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材料的内容是面对疫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论是战斗在前线的抗疫先锋还是战斗在后方的我们,都积极面对,迎难而上;材料的关键句是“一个人,一群人,一国人;一件事,一类事,无数事,都与抗疫相关”,这句话明确了写作内容和方向,那就是在疫情面前,需要国人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可由此引申,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团结起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其实,灾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的,但当个人渺小的力量汇聚成磅礴之力时,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个国家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材料所体现的价值观是,青年学生应该树立家国意识,强化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强调每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把个人之力凝聚成国家之力,才能体现出一种强大的中国力量。这也应是本次作文要求“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的任务,文体上,应写成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执尔之手,共克时艰; (2)众志成城抗疫情; (3)众志成城——我眼中的中国精神; (4)众人拾柴火焰高。 结构层次: 本文开篇简引材料,提出观点:万众一心,彰显中国力量。然后列举疫情下各类人员的具体表现及抗疫结果,得出原因:万众一心,才取得抗击疫情的初步胜利。接着由抗击疫情引申到抗日战争以及重大的灾难面前,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所以才能取得胜利,作者在分析原因时渗透了中国力量产生的深层原因,即每个人都有家国情怀,如“他们不能逃避,也不想逃避,因为他们的身后是父母,孩子,爱人,是自己珍视的一切,一个人,一群人,一国人,爆发出破釜沉舟般的气势和战胜一切的力量”“都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联系到一起,去肩负一份为了自己守护他人守护国家的责任”。最后联系实际,提出青年学生的做法,,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为中国力量贡献自己的力量。文章层次清晰,说理透彻,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素材: (1)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全国人民投入战斗。这场战“疫”中,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获得了大家的支持与尊重。与此同时,无数普通人都在为战胜病毒而默默努力:快递小哥坚守岗位,为保障物资供应四处奔忙;环卫工人清扫消毒,搭建起一道阻挡病毒的防护墙;社区保安日夜值守,全心投入疫情防控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志愿者同样没有缺席,“逆行”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各个角落……此时此刻,全国人民空前团结,正所谓万众一心,共克时艰。 (2)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是关乎全民族的事件,既然我们这次可能不是在斗争的第一线,那么我们最起码要做到相信中央政府公告,听党指挥,抵制谣言,防护自身安全,宣传健康措施意识等等,总之,是要以维护民族团结为重。 - 28 - (3)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是中华民族团结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碰到了许多大的挫折和困难: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洪涝灾害,2003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及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但是,当困难和挫折来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各族人民,发扬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向世人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团结乃是力量之源泉! (4)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5)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28 -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