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天津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首先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然后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基础积累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如苍翠挺拔的参天大木,枝叶繁茂,深深扎根于广茂的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戏曲花园既有京昆大戏的国色天香,也有地方戏曲的( )。戏曲艺术携带着中国人世代承袭的文化基因,镌刻着时代变迁的历史印痕,咏唱着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撬动起文化经济的车轮前行。天津素称“戏曲大码头”,有“京评梆”三大剧种,但今天有点风光不再。溯源追本,稀缺的是舞台,紧缺的是宣传。我们急需搭建好的平台,打破以往( )的桎梏,摒弃陋习,给予年轻人提供磨练、成长的机会;要( )宣传持续发力,使观众给力,只有多方齐心协力,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茂(mào) 携(xié)带 承袭(xí) B. 镌(juàn)刻 咏(yǒng)唱 亘(gèn)古 C. 撬(qiào)动 溯(sù)源 桎梏(gù) D. 摒(bìng)弃 给(gěi)予 青睐(lài) 2.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春暖花开 论资排辈 督促 B. 花红柳绿 论资排辈 敦促 C. 花红柳绿 论长说短 督促 D. 春暖花开 论长说短 敦促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项,“广茂(mào)”中的“茂”书写错误,应该为“袤”。 B项,“镌(juàn)刻”中的“镌(juàn)”读音错误,应该为“镌(juān)”。 C项,正确。 D项,“给(gěi)予”中的“给(gěi)”读音错误,应该为“给(j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第一处,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花红柳绿: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此处的语境为也有地方戏曲的色彩鲜艳纷繁,和上句的“国色天香”相对,所以应该用成语“花红柳绿”。 第二处:论资排辈:意思是按资历辈分决定级别、待遇的高低。论长说短:指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此处的语境是急需搭建好的平台,所以就要打破以往按资历辈分决定级别、待遇的高低的桎梏,此处应该用成语“论资排辈”。 第三处,敦促:以诚恳或迫切的态度催促或提醒注意。督促:指监督推动,使事情做好,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小辈,有促使别人去做的意思。此处的语境为要以诚恳或迫切的态度催促宣传要持续发力,所以应该用词语“敦促”。 故选B。 【点睛】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伴随着新中国70周年,张伯苓先生“爱国三问”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南开人。 B. 叶嘉莹先生在国内几十所大学讲过课,吃住行都是自费,这些大学从来没花过一分钱,也从来没付她报酬。 C. 耗时近一年,与国内外多个工程师团队合作,历经千余次调试、试验、论证,“狗不理”研制出专用的自动化生产设备。 D.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如果已经到了较高的层次,却依然沉湎低层次的享乐,这无疑就是“追求低级趣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A项,成分残缺,“伴随”缺宾语中心语,在“周年”后加“的步伐”。 B项,不合逻辑,大小概念不能并列,“花钱”包含了“付她报酬”,去掉末句,或者改为“包括讲课报酬”; C项,语序不当,“调试、试验、论证”应为“论证、试验、调试”。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 有学者认为,“君子”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因为君子有利人利天下、成人之美、周而不比、有礼知耻等内涵。下列各项中的“君子”没有这种内涵的一项是( ) A.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品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 B. (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D.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对词语内涵和文言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文言句子中有没有“君子”的这种内涵,就要先翻译文言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理解有没有“君子”这种内涵,所以理解句子意思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A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品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意思是: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不知道他的服役期限有多久。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儿进窝了,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由此可知,此处的君子是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并不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故选A。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论的生命不是对论点被动的追随,而是让论点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得以确立、深化,从理性上来说,论证过程并不是寻找论据的过程,而是具体分析的过程。 具体分析的论证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不仅在矛盾两方面,而且是在矛盾的多方面。它要求把同一个问题放在不同的关系中去考虑,如果不这样,光凭一点感想、一得之见,是完不成论证任务的。报刊上不少评论文章之所以不具学术性,缺乏科学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论证没有论文所要求的全面性。 具体分析的论证更要坚持层次深化性原则。全面性并不等于面面俱到,不能对各个方面都一视同仁,否则,表面上的全面,实质上可能导致表面性,导致论证的肤浅。肤浅的原因,往往从分类开始。例如,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培养写作兴趣》,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激活素材。方法是:第一,关注生活,仔细观察;第二,丰富生活;第三,课文引路;第四,课外阅读。分门别类,像流水账一样写了许多,但是没有提出问题,更没有分析深化论证。比如,学生关注生活了,也仔细观察了,可他还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怎么办?问题在哪里,没有提出来阐述。接下去写丰富生活,带学生去进入大自然,由此写出来的还像流水账一样呢?这里依然没有深挖就转向了下一个方法。作者似乎根本就忘记“为什么要培养”的问题了,各个点之间只有表面的并列,没有内在的逻辑层次。这就是所谓的“开中药铺”似的罗列,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看来篇幅不小,却是论证深化的障碍。 所谓层次深化性原则就是把论点在具体分析中得出初步结论,然后不断进行再分析,在层次上不断深化,在这方面,苏洵的《六国论》表现得最为典型。世人认为六国之灭是战败于秦,他认为恰恰相反,是不敢战而败:“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在强敌面前不敢战,总是割地求和,削弱了自己,种下了失败的种子,文章的精彩,不仅在于论点精辟,也在于主动提出对论点不利的论据,然后加以分析,使之转化有利于自己的论点,从而深化自己的论点。他的第一层深化是“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个国家并不是每一个都制地求和的。苏洵的分析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求和的,因为别人求和了,失却了强大的同盟军。第二层深化是:齐国并未向秦国割地求和,不也是灭亡了吗?苏洵论证是:因为五国在被侵凌的时候,齐国见死不教,等到五国都垮台了,齐国也就不能自保了,第三层深化是:燕赵两国敢于和秦国抗衡,最后不是也灭亡了吗?苏洵的分析是:小国屡屡战胜大国,这是确凿的事实。可惜的是,赵国把李牧将军诛杀了。这个事实恰恰说明,不是战而败,而是敢战的战略不能坚持下去,说明敢战之败优于不敢战之败。 总之,抓住论点的实质,对论点要进行多层次深入地分析论证。 (选自孙绍振《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有删改) 5. 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论证过程是运用论据等进行具体分析,使论点得以确立、深化的过程。 B. 论证的全面性原则要求把同一个问题放在不同的关系中去考虑。 C. 论证中如对问题的各个方面都一视同仁,易导致表面性,使论证肤浅。 D. 论证中的“开中药铺”似的罗列,看来篇幅不小,其实是错误的思路。 6. 下列关于《崇尚英雄,争做先锋》议论文的论证部分,最能体现“层次深化性原则”的一项是( ) A. 英雄有舞刀弄枪的高手→英雄有脚踏实地的凡人→英雄应是新时代的模范 B. 英雄撑起了历史的天空→崇尚英雄是民族的基因→英雄精神仍是今天的源动力 C. 英雄富有担当精神→英雄有默默奉献的精神→英雄亦有人间的大爱情怀 D. 做英雄要双跟注目家园→争先锋要关注学习质量→做先锋要关注学习成绩 7. 下列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 有理性的具体分析的论证,必须坚持论证的全面性原则或论证的层次深化性原则。 B. 《培养写作兴趣》如果避免各点之间表面的并列,有内在的逻辑层次,那就是好文章。 C. 《六国论》最精彩之处在于提出对论点不利的论据,通过分析转化来深化自己的论点。 D. 抓住论点的实质,对论点进行多层次地分析论证,是符合论证的层次深化性原则的。 【答案】5. D 6. B 7. D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相符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其实是错误的思路”不正确,只是甲乙丙丁似的罗列,这样做是论证肤浅的表现,难以让论证深化,所以不能算是“错误的”思路。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前两点是并列的例子。 B项,英雄撑起了历史的天空,因此崇尚英雄是民族的基因;因为英雄是民族的基因,所以英雄精神仍是今天的源动力,所以论证部分最能体现“层次深化性原则”。 C项,虽然强调了论点的必要性,但是仅罗列三点并列的内容,没有层次的深化。 D项,各个点之间只有表面的并列,且从“注目家园”到“学习质量”“学习成绩”,思维不是在一个角度上,有点错乱;况且“学习质量”与“学习成绩”是一个方面的事。 故选B。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下列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项,“或”改为“和”,是要同时具有,不是选择性具有的东西; B项,以偏概全,做到“避免各点之间表面的并列,有内在的逻辑层次”,只能说论证上有了层次深化性,不能说就是好文章了; C项,“最精彩”不当,由原文“所谓层次深化性原则就是把论点在具体分析中得出初步结论,然后不断进行再分析,在层次上不断深化,在这方面,苏洵的《六国论》表现得最为典型”可知,是“最为典型”,最典型不一定是“最精彩”。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述睿,赵州人也。曾祖昌宇,膳部郎中。祖舜,监察御史,父齐参,宝鼎今。述睿少与兄克符、弟克让,皆事亲以孝闻。既孤,俱隐于嵩山。述睿好学不倦,大历中,转运使刘晏累表荐述睿有颜、闵之行,游、夏之学。代宗以太常寺协律郎征之,转国子博士,历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德宗践祚,以谏议大夫银章硃绶,命河南尹赵急伯赍诏书、玄束帛,就嵩山以礼征聘。述睿既至,召对于别殿,特赐第宅,给以厩马,兼为皇太子侍读。旬日后累表固辞,依前乞还旧山。诏报之曰:“卿怀伊挚匡时之道,有广成嘉遁之风。养素丘园,屡辞命秩。朕以峒山问道,渭水求师,亦何必务执劳谦,固求退让!无违朕旨,且启乃 心。”述睿既恳辞不获,方就职,久之,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再加史馆修撰。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修《地理志》,时称详究。 而又性谦和退让,与物无竞,每亲朋集会,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时令狐峘亦充修撰,与述睿同职,多以细碎之事侵述睿,述睿皆让之,竟不与争,时人称为长者。 贞元四年,命赍诏并御馔、衣服数百袭,往平凉盟会处祭陷殁将士骸骨,以述睿性精悫故也。九年,以疾上表,请罢官。诏不许,报之曰:“朕以卿德重朝端,行敦风俗,不言之教,所赖攸深,未依来请,想宜悉也。” 述睿再三上表,方获允许,乃以太子宾客赐紫金鱼袋致仕,放还乡里。仍赐帛五十匹,衣一袭。故事,致仕还乡者皆不给公来,德宗优宠儒者,特命给而遣之。贞元十六年九月卒,年七十一,赠工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命河南尹赵惠伯赍诏书、玄束帛 赍:带着 B. 养素丘园,屡辞命秩 秩:俸禄 C. 多以细碎之事侵述睿 侵:侵凌 D. 未依来请,想宜悉也 悉:全部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召对于别殿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无违朕旨,且启乃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久之,改秘书少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以疾上表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B. 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C. 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D. 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11. 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主人公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皆事亲以孝闻 ②好学不倦 ③就嵩山以礼征聘 ④兼为皇太子侍读 ⑤述容既恳辞不获,方就职 ⑥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④⑥ 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述睿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他和兄弟们都不热衷功名。在父亲去世后,他们一起隐居在山中。 B. 孔述睿德行和学识受到刘晏的赏识,在他的荐举下,孔述睿被皇帝征召,开始走上仕途的道路。 C. 皇帝每次任命孔述睿官职时,他都先答应然后再求辞归,说明他既有学而优则仕之心,又有归隐之情。 D. 孔述睿受到两朝皇帝的恩宠,官职不断变迁。放还乡里时,得到多种赏赐;死后被授予尚书一职。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旬日后累表固辞,依前乞还旧山。 (2)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修《地理志》,时称详究。 (3)故事,致仕还乡者皆不给公乘,德宗优宠儒者,特命给而遣之。 【答案】8. D 9. B 10. A 11. A 12. C 13. (1)十天后他多次上表坚决辞官,依照前例请求回到旧日的山林。 (2)孔述睿对于地理很精通,在史馆就重新修撰《地理志》,当时的人称赞(这本书)内容详细考究。 (3)按照先例,退休回乡的人都不配给公车,唐德宗优待宠爱儒士,特意命令供给车子护送他。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D项,“悉:全部”错误,“未依来请,想宜悉也”的意思是:没有依从你的请求,想来你应该能理解。所以“悉”的意思是“理解、明白”的意思。D错误。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于”,介词,“对于”的意思。 B项,两个“乃”都是代词,“你的”的意思。 C项,第一个“之”,助词,用时间词后,无实义;第二个“之”,动词,“到”的意思。 D项,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介词,“用,拿”的意思。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加恩命”的意思是“升职诏令”,“加恩”修饰“命”,作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命”后断句,排除选项BD,“辞疾”的意思是“借病辞官”,中间不断开,所以“疾”后断句,排除选项C。 故选A。 句子翻译:孔述睿每次接到升职诏令,都暂时到朝廷感谢皇帝的恩德,十天后就借病辞官,退回到原来隐居的地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①表明他的孝顺。②表明他的好学。③通过朝廷征聘,间接体现他的德行。④担任的官位。 ⑤归隐愿望强烈。⑥表明他的谦和。 所以①②⑥都直接表现主人公美好品德。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项,“有学而优则仕之心”错误,由原文“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可知,他的归隐之心情是明确的、坚决的,为官是迫不得已。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旬日:十天。累:多次。固辞:坚决辞官。依前:依照前例。乞:请求。(2)精于地理,介词结构后置,应该为“于地理精”,对于地理很精通。乃:就。修:修撰。时称详究:省略句,应该为“时称(之)详究”,之,这本书。详究:详细考究。(3)故事:按照先例。致仕:退休。公乘:公车。优宠:优待宠爱。特:特意。遣:护送。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孔述睿是赵州人。他的曾祖孔昌宇,官职膳部郎中。祖父孔瞬,担任监察御史。父亲孔齐参,担任宝鼎县令。孔述睿年少时与兄长孔克符、弟弟孔克让,都因孝顺侍奉父母闻名。失去父亲后,他们一起在嵩山隐居。孔述睿喜欢学习,不知疲倦,大历年间,转运使刘晏多次上表荐举孔述睿有颜渊、闵子骞的德行,有子游、子夏的学识。唐代宗用太常寺协律郎一职征召他。转任国学博士,先后连续升迁到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孔述睿每次接到升职诏令,都暂时到朝廷感谢皇帝的恩德,十天后就借病辞官,退回到原来隐居的地方。 唐德宗即位,用谏议大夫职务的银章朱绶(征召孔述睿),命令河南尹赵惠伯带着诏书、玄纁束帛,到嵩山按照礼节征召聘用。孔述睿到了京城之后,(皇帝)在偏殿召见并向他征询问题,特意赏赐他宅第,配给厩马,兼任做皇太子侍读。十天后他多次上表坚决辞官,依照前例请求回到旧日的山林。德宗诏令回复他说:“你怀有伊挚匡正时弊的大道,有广成子合乎正道的避世的节操。在丘墟园圃中修身养性,多次辞去官职。我就像到峒山问道,渭水求师,你又何必执意谦恭,坚决请求辞官呢!不要违背我的旨意,暂且开启你的心扉。”孔述睿诚恳辞官不被允许之后,才担任职务。过了很长时间,改任秘书少监,兼任右庶子,再加任史馆修撰。孔述睿对于地理很精通,在史馆就重新修撰《地理志》,当时的人称赞(这本书)内容详细考究。 孔述睿性情谦恭礼让,与世人无所争竞,每次亲戚朋友聚会,经常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人们都很尊敬他。当时令狐峘也充任修撰,和孔述睿有共同职务,多用琐碎的事情侵扰述睿,述睿都避让他,始终不跟他争执,当时的人称赞他是品行高尚的人。 贞元四年,皇帝命令他带着诏书和御用食物、几百件衣服,前往平凉盟会处祭奠阵亡死去的将士尸骸,这是因为他性情谨慎厚道的缘故。贞元九年,他因为疾病上表,请求罢去官职。诏令没有允许,回复说:“我认为你的德行能使朝臣行为端正,行为能让风俗敦厚,无言的教导,还要长久的依赖你,没有依从你的请求,想来你应该能理解。” 述睿再三上表,才获得准许,于是以太子宾客的身份赐紫金鱼袋退休,放还故里,还赏赐五十匹布帛,一套衣服。按照先例,退休回乡的人都不配给公车,唐德宗优待宠爱儒士,特意命令供给车子护送他。他贞元十六年九月去世,享年71岁,追赠为工部尚书。 第II卷 14.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甲】赴东都别牡丹 令狐楚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乙】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刘禹锡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注释】大和三年(829)三月,令狐楚由长安赴洛阳,临别作《赴东都别牡丹》;被贬的刘禹锡写诗相和。 (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写自己已经十年未回京城家中,这次刚到,旋即又赴洛阳任职,传达出了诗人的无奈。 B.甲诗连用“上”“出”“望”三个动作,蕴含着诗人在花开之际不得不赶赴东都的不舍之情。 C.乙诗用“莫道”两字点破“两京非远别”的错误认识,用否定句式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D.两首诗都以牡丹入题,通过对牡丹形色的细致描写,借物抒怀,道出宦海沉浮的个人感慨。 (2)作为“和诗”,乙诗与甲诗哪些方面相“和”? (3)这两首诗的末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D (2)乙诗与甲诗押同样的韵(或韵脚的音韵一样);两首诗都围绕令狐楚别牡丹之事来描述、抒怀。 (3)甲诗的末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重新任用自己的期盼;乙诗的末句表达出了诗人对友人面临孤独处境的忧虑,抒发了对友人以及自己前程的担忧。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通过对牡丹形色的细致描写”错误,两首诗都没有对牡丹的细致描写。D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作为“和诗”,乙诗与甲诗哪些方面相“和”,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概括。 甲诗的韵脚是“花、家、华”,乙是的韵脚是“花、家、涯”,韵脚的音韵一样。甲诗的题目为“赴东都别牡丹”,乙诗的题目为“和令狐相公别牡丹”,由此可知两首诗都围绕令狐楚别牡丹之事来描述、抒怀。 (3)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甲诗末句“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写作者十年不见家里的牡丹开花,没想到临开花又要去东都赴任,因此心里惋惜不已,就连上马都要不断回首观望,期盼着什么时候能够重新回来,再次欣赏牡丹的娇艳姿态。委婉双关,既描述对牡丹的不舍之情,言外之意,更是对自己的仕途感到彷徨郁闷,因而借赋诗牡丹排泄心中的郁积,看得出诗人非常失落,又充满渴望,表现了诗人对朝廷重新任用自己的期盼。 乙诗末句“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的意思是:不要认为长安和洛阳不是远别,春天到了,门外到处春花无数。李商隐这首和诗,看起来平淡,明着谈花,天涯何处无芳草,洛阳也可以观赏,要以平常心对待。其实深含警策,寓意深远。令狐楚离开朝廷,远离朝廷纷争,未必不是好事。虽然两京不远,然而在那时,“朝承恩,暮岭海,一去君侧,宠辱转移,特顷刻间耳。”不管在哪里,到处都有纷争,稍不留意就会失宠被贬,因此一定要时刻警醒。李商隐这首诗,饱含真情,委婉含蓄,既宽慰了老师,同时又委婉的建议令狐楚不要太在意仕宦的得失。乙诗的末句表达出了诗人对友人面临孤独处境的忧虑,抒发了对友人以及自己前程的担忧。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以望复关。(《诗经》) (2)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或命巾车,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5)古代诗人往往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或显或隐的不满情绪,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对权贵的不满之情。 【答案】 (1). (1)乘彼垝垣 (2). (2)谨庠序之教 (3). (3)或棹孤舟 (4). (4)报养刘之日短也 (5).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垝垣”“谨”“庠序”“棹”“摧”。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季节深处 孙继泉 我拉开抽屉的时候,蝉静静地伏在那里,已经没有一丝躁性,我小心地把它捏起,它的翅膀扇动几下,发出低而短的叫声。这是一只昏头昏脑的蝉,一只迷失家园的蝉,它从后窗飞进来的时候,就不停地在我的书房里乱撞,乱叫。我半是出于爱怜,半是出于厌烦,把它放进抽屉里,它还是叫,我的书桌变成了一只八音盒。 在这之前,已经有一只蝉从后窗进来,如今,它已经风干成标本,放在我的书橱里。 我把这只蝉放在窗台上,我想让它吹吹风,恢复一下力气。 我的书房一里以外,是一片杂树林子,杨树、槐树、柏树、樗树、桃树、梧桐……在围墙根部,还有几棵桑,已有碗口粗细,这个时候正结了一树红红的桑葚,被鸟吃掉一些,自己落掉一些。桑一般没有人专门栽它,它长得很慢,能栽树的地方都裁上了成材快的树,桑都是自己出的。这片林子里有多少蝉,没有人能说得清。夏日的正午,你走进林子,随意晃动哪一棵树,都会惊飞十几只或者几十只蝉。它们四散奔逃,有的遗下一泡尿来,躲不及就会浇在脸上。 林子后面就是岗山。山脚下,是勤快的人开出的一方方荒地,种着花生和地瓜,地瓜已拖了很长的秧,秧的根部是深绿色,梢部是浅绿色,昨夜下了一场雨,我想那段浅绿色的半尺长的秧子肯定是一个雨夜生长的。往上,有石砌的盘山路,凹处生满了野草。路沿石上贴着几棵蒺藜,几日前,还顶着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如今却已结实,用手摸一摸它棱状的果实,硬硬地有些扎手,一块卧在那里的巨石,中间裂了一道直直的纹,像是用剑劈的,就在这条纹缝里,生出一溜小草,密密地像是要把分成两块的石头缝合。路两边及至更远的地方,便是满目景芝了,景芝正开了紫白色的碎花,有不少被雨水打落,洒了一地落英……万物都在孝节里走着。 但是,蝉一天都没叫,也没飞,甚至没有走离它原来的地方。我把它放在纱窗上,想让它在纱窗的小方格上走一走,一松手,却啪地掉下来。这可能是一只老年的蝉,它已经没有活动的力量。我后悔,没有将它放出去。据说一只蝉要在地下生长四年才拱出地面,在地上只能生长18天。18天,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只误飞进来的蝉,可能比在树林中要少活一天。一天,对它来说是多么宝贵。不过,它如果在树林里,也可能早被一只饥饿的鸟啄去,成为鸟的果腹之物,也许不少蝉都不能够安全地度过18天。 下午四五点钟,蝉开始活动了。我注意到它先是把两只前足蜷起来,两只后足伸长,蹬直,它的尾便慢慢地翘起来,翘得接近直角,又无力地落下来。这样反复了十余次。后来我明白过来,它是想翻一个身。这是一只将死的蝉,你注意过蝉尸吗?地面上一只只死掉的蝉,都是六足朝上,安静地躺着,这大约是它临死的最佳状态。蝉将它自己的身体翻转过来,使用的可能是它最后的仅有的力气。我的这个用高密度板铺成的光滑的窗台不利于它完成这个动作。如果在泥地上就好了,它可以借助于一个坎儿,可是这里不行,它得花大力气,我把一根铅笔放在它跟前,看它能不能用上。它没有去凑近铅笔,它的眼睛可能失明了。我索性把它捏起来,倒放在地上,它微微地扇动着翅膀,明显地感觉不舒服,我又把它翻过来。 下午七点,我去看蝉,蝉一动不动,它死了。它最终都没有翻过身去。它在痛苦中死去。太阳还很高,从后窗照进来,却照不到伏在前窗窗台上的蝉。 代表夏天的东西有多少?蝉、蛙、草、树、雨。这些缺一样,夏天都不是完整的,它们是夏天的旗。在一个夏天里将出生多少只蝉,多少只蛙,多少株草,一棵树会生出多少枝丫,一场雨会催发多少生命,无法计数。但,缺一株草,大地将缺少一抹嫩绿,缺一场雨,空气中就缺少些许湿润,缺一腔蝉鸣,夏日的混响都不够浓烈……一只蛙的夭折就会使一个夏天出现残缺,每死掉一只蝉,夏天都背离我们远去一步。 夏天,你到林子里去,树木旺长,野草茂密。可是,你蹲下身来,地下,不少昆虫已悄然谢世,它们翅膀上的花纹还那么美丽。一棵好端端的树,不久前还是那么蓬篷勃勃,如今却陡然枯掉一个枝杈。大约这个枝杈的生发原本是一个错误,或者这个枝杈所指的方向在拒绝这棵树。还有的树整棵死去,你看不出它死掉的原因。一个活得好好的人面对一棵站着死去的树,总会心生感伤。 整个田野都是这样。掀开几个阔大的叶片,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一串果实,但是,在你歇息的地头上,却散乱着一堆白花花的鸟或兽的骨骸,它们的皮肉被强者吃掉,或者烂进泥里。一条穿越玉米地的柏油路上,一条蛇被车轮轧扁,它的花纹鲜亮清晰。河湾里,几座新坟堆起,插在坟上的纸花被急雨冲洗得褪掉了颜色。不久前,如今埋在坟中的人还肩扛一把铁锨,从这里走来走去,或者,哼着一首曲子,心里想着一些美好的事情。等到秋天庄稼砍伐,坟丘暴露,它上面的枯草已经能够供野兔藏身,新纹变作了旧茔。 有些东西在亢奋的季节里猝然死去,有些东西在冬天茫茫大雪的覆盖下静静地生长。这些事情像大地的秘密,完成在季节深处。 (选自《百年中国经典散文》,原文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眼前窗台上放着一只气如游丝的蝉,而他的书橱里已经有一只风干的蝉,说明作者有爱蝉的癖好。 B. 文章用大量篇幅写了眼前这只蝉的衰朽形态和死前挣扎的详细过程,说明作者观察仔细,笔力柔细有力。 C. 文章写岗山景物那段文字好像游离于文本,其实这是为继续写蝉、写其他物象张本,意脉是紧连的。 D. 文章有两度延伸:由这只蝉想到许多蝉,又由蝉联想到其他夏天的代表物,这样纵横交织,显得丰富。 E. 文中蕴含大地的秘密应有:人与自然、生与死、整体与个别、精彩与无常、忽略与发现等方面的内涵。 17. 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18.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题目中“深处”的理解。 19. 这篇散文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进行简析。 【答案】16. AD 17. 这是文章的归结句,卒章显志;运用对比手法,使亢奋与沉寂、生长与死亡之间的对立与更迭的道理得以显现,使文章显得厚重,蕴藉。 18. ①指在同样的季节里,那个不被常人注意的动植物的世界;②深处也指作者观察细微,感触深至,描写细致;③在这种生命世界里,也蕴含着人间的深刻道理。 19. ①文章蕴含了作者对濒死的蝉、死去的树等这些动植物的悲悯、感伤情怀。②“夏天的旗”少一样不完整,死一只都让夏天远离一步,体现一种对大自然的爱护情怀。③文中也含有对植物的繁与枯、对动物的生与死现象的淡然之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说明作者有爱蝉的癖好”不正确,这两只蝉是飞进来的,不是作者搜集的,说明作者有很浓的审美情怀和悲悯情怀。 D项,“纵横交织”错,“由这只蝉想到许多蝉,又由蝉联想到其他夏天的代表物”这些都是横向的延伸,无纵的角度。 故选A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艺术特色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句子“有些东西在亢奋的季节里猝然死去,有些东西在冬天茫茫大雪的覆盖下静静地生长”处在文章的结尾,是文章的归结句,卒章显志;“猝然死去”和“静静地生长”运用对比手法,使亢奋与沉寂、生长与死亡之间的对立与更迭的道理得以显现,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这些事情像大地的秘密,完成在季节深处。大地是神秘的,日月,星辰,草木,虫鸟,江海……说不清的物事,道不出的迹象,谁能解读得尽呢?使文章显得厚重,蕴藉。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能力。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本题要求对题目中“深处”的理解。 作者先写蝉,到一里以外的杂树林子:杨树、槐树、柏树、樗树、桃树、梧桐、桑树,回到蝉,再到林子后面的岗山:花生、地瓜、野草、蒺藜、巨石裂缝生出的小草、景芝、拉拉秧,又回到蝉,再到夏天各种现象:蛙、树、雨、昆虫、死去的树,最后进入整个田野:果实、鸟兽骨骸、蛇、墓、墓中人……这些都是不被人们注意,而被忽略的东西,所以季节的“深处”,是指在同样的季节里,那个不被常人注意的动植物的世界。“夏天,你到林子里去,树木旺长,草茂密,可是,你蹲下身来,地下,不少昆虫已悄然谢世,它们翅膀上的花纹还那么美丽”可见作者观察细微,描写细致;“七点,我去看蝉,蝉一动不动,它死了。它最终都没有翻过身去,它在痛苦中死去。”文字平平淡淡,掩饰的也许是撕心裂肺的悲伤。由此可知,“深处”也指作者观察细微,感触深至,描写细致;“还有的整棵死去,你看不出它死掉的原因。一个活得好好的人面对一棵站着死去的树,总会心生感伤。”作者感情脆弱,保持着容易感动,他敬仰植物的生命如同敬仰人的生命。“河湾里,几座新坟堆起,插在坟上的纸花被急雨冲洗得褪掉了颜色。埋在坟中的人,不久前还肩扛一把铁锨,从这里走来走去,心里想着一些美好的事情,或者,哼着一首曲子。”我虽然看不出继泉伤心的程度,但我想,每一个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朋友,读到此段时心里肯定是“不会好受”的。所以“深处”也指在这种生命世界里,蕴含着人间的深刻道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写作特点,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其次联系生活,明确观点。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判作者的思想情感。 由原文“它没有去凑近铅笔,它的眼睛可能失明了。我索性把它捏起来,倒放在地上,它微微地扇动着翅膀,明显地感觉不舒服,我又把它翻过来”和“还有的树整棵死去,你看不出它死掉的原因。一个活得好好的人面对一棵站着死去的树,总会心生感伤”可知,作者能感知蝉的“不舒服”,面对一个死去的树会心生感伤,蕴含了作者对濒死的蝉、死去的树等这些动植物的悲悯、感伤情怀。由原文“代表夏天的东西有多少?蝉、蛙、草、树、雨。这些缺一样,夏天都不是完整的,它们是夏天的旗。……一只蛙的夭折就会使一个夏天出现残缺,每死掉一只蝉,夏天都背离我们远去一步”可知,“夏天的旗”少一样不完整,死一只都让夏天远离一步,体现一种对大自然的爱护情怀。由句子“有些东西在亢奋的季节里猝然死去,有些东西在冬天茫茫大雪的覆盖下静静地生长。这些事情像大地的秘密,完成在季节深处”可知,有东西猝然死去,也有东西静静地生长,这是大地的秘密,表达了对植物的繁与枯、对动物的生与死现象的淡然之情。 【点睛】“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 三、语文运用 20.下面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李谷一第一次为这首歌录音的时候就把歌词改了:将“脉搏”改成了“温情”,但词作者张黎仍坚持自己的“脉搏”。请你为张黎说明他坚持的理由。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 我和我的祖国 张黎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 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温情) 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答案】①由“心窝”到“脉搏”能产生自然的联想,便于理解;②“脉搏”比“温情”更富有动感,形象性强。③“脉搏”与后面的“诉说”呼应紧密,自然流畅;④“搏”与上下句的“窝、说”押韵,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由歌词“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温情)”可知,由前一句中的“心窝”到此句中的“脉搏”能产生自然的联想,便于理解;由下句“和我诉说”可知,此句中的“脉搏”与下句中的“诉说”呼应紧密,自然流畅;“脉搏”一词具体形象,仿佛我们就可以看见“脉搏”在跳动,富有动感,形象性强,而“温情”没有此效果。从诗歌的押韵方面分析,“搏”与上下句的“窝、说”押韵,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点睛】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不同的诗歌有时候也会运用同一个词语,但是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21.《三国演义》《红楼梦》的情节引人入胜,但也可能有不合自己想法的地方。如果让你改动其中一部的某情节,你想改哪个情节?怎样修改?请简述你的修改理由。 要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110字左右。 【答案】示例:我想改华容道的情节。想改为派赵云前往华容道设伏去俘获曹操。理由是:诸葛亮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私情,不一定能完成重任;赤壁一战,曹操败逃,华容道的把守关乎刘备一方以后的命运,理应慎之又慎,让赵云去很合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名著的时候要把握好基本情节,如开始、发展、高潮、结束。我们还要了解情节线索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随着情节的深入,才明白整个复杂的情节过程,看似不合理,但是又在合理之中。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本题要求改动《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某情节,解答此题要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改动。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华容道的情节,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从华容道败逃。诸葛亮派关羽在这里埋伏。曹操人困马乏,损兵折将,不能再战。关羽是个义重如山的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不觉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心中越发不忍,于是勒回马头,命众军四散摆开。曹操见关羽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关羽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关羽大喝一声,曹军皆下马,哭拜于地。关羽越加不忍。正犹豫间,曹将张辽纵马而至。关羽和张辽是故友,今日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关羽念在过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份上 ,不顾立下要活捉曹操的军令状,放过了他。由此可知,关羽与曹操有私情,不一定能完成重任,所以诸葛亮应该派赵云前往华容道设伏去俘获曹操,赤壁一战,曹操败逃,华容道的把守关乎刘备一方以后的命运,理应慎之又慎,让赵云去很合适。 四、作文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女排精神是指团结协作、不畏强敌、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严谨细心、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店小二”精神是指热情主动、周到体贴、细致耐心、勤勉踏实的精神。 以上几种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常提到或颂扬的几种精神品质,这些精神或这些精神内涵的某方面触动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有句话说,追逐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的确,当你心无旁骛地去钻研某一件事时,你就会忘记周围的一切,这也便是工匠精神的实质。 不知是谁说过,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试想若人们每天只醉心于信息的多样,媒体的多样,交往方式的多样而不深究蕴藏其中的知识,那时代将如何进步?犹记得爱迪生为了做实验,可以五天五夜不睡觉,牛顿研究物理,可以忘记自己有没有吃饭,袁隆平为了寻找野败,可以不畏艰险的去荒野探险,普林斯顿教授可以为了研究果蝇可以忙到深夜……凡是取得大成就者,古今中外无一人是没有工匠精神的人,因为不管是做学问抑或是做人,都需要专心致志,全心投入方可成功,当你做一件事却又同时想着另一件事,那将故两者不可兼得而兼废。 新科技促进了时代发展,也让这个时代缺乏工匠精神的容身之地,实令人担忧,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行人低头玩手机iPad,要么就宅在家里玩电脑,进宾馆,一到柜台就询问服务员就去有没有免费wifi……最近很随着浏览器新闻订阅、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掀起了一场微阅读热,即以零碎时间阅读短小精悍的文章,实际上这种阅读弊远大于利,当你自以为阅读大量文章,以为补充点墨之时,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升华呢?这种缺乏深度思考,匆匆浏览做下评论,最多只能算是投票互动罢了,何来的学习?何来的钻研?何来的涨知识?不过是欺骗偷懒自己罢了,长此以往,工匠精神的“不兴”,也许真会成为可怕的事实,何其哀哉! 与工匠精神正在消失不同,我们所处的时代却是一个十分需要工匠精神的时代,需要不等于拥有,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也许会成为进步的动力和旗帜。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发展,和平让工匠精神成为可能,发展则须以工匠精神为依托,由此可见,新时代正需大力提倡工匠精神。 因此作为社会的接班人的我们,需要摒弃杂念,不为浮夸所扰,认清自己人生的方向,以工匠精神在工匠时代开辟祖国的康庄大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一则的,也有两则及以上(称多则材料)的。不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都需要认真审题,多数材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辩证的分析,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这是一道与时俱进的作文题,材料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在于我们对材料指向的理解。材料一中的女排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之所以备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材料二是 “工匠精神”,关于什么是“工匠精神”,材料给出了“严谨细心、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内涵,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或成功人士,但成功者身上基本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材料三中的“店小二”精神是指热情主动、周到体贴、细致耐心、勤勉踏实的精神。“店小二”是个小角色,却总能给人留下好印象。为什么?因为他们服务周到、有求必应、笑容满面、充满活力。三则材料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都是当今的我们值得去学习和拥有的,所以可以根据其中的精神去立意。 立意: (1)女排精神作为一种集体精神是时代必须的精神营养。 (2)生活优裕的青年,最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3)其实人人都需要有严谨细心的工匠精神。 (4)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点“店小二”精神。 (5)能沉淀为“精神”的东西必有价值上的引导作用。 素材: (1)女排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明白了: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认输,因为只要拼搏努力坚持,一样会取得成功,因为当两个队实力相当,甚至差距不大的时候,最后时刻比的是心态而非实力。团队合作非常重要,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但是整体却力量无穷。“女排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所蕴含的意义也已被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化作了解不开的情结,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 (2)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这是郎平对“女排精神”新的注解。重重困难之下,女排姑娘们没有示弱。巨大的压力激发出巨大的斗志和力量。面对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她们拼到最后一刻,拼出逆境中的胜利。这样的胜利格外提气!格外动人!这样的胜利是对女排能力的最好肯定,更是对女排精神的完美诠释。打赢巴西,打出了中国女排的精神;淘汰荷兰,再一次创造历史;最终战胜塞尔维亚,演绎王者归来!里约奥运会我们经历了太多始料未及,中国女排给了我们最大的惊喜! (3)工匠精神,需要它让我们追求完美。荣宝斋的王玉良大师一生追求完美,他所做的《夜宴图》木板复刻至今无人再做第二份,因为他所做的太精妙,难度太大。他用1667 块木板才做成,先打板打印,不合适的再修改,如此反复,一年半才做成,其坚守细致完美的工匠精神令人叹服。正因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让我们获得如此艺术精品。相信有了这样追求完美的精神,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也就不复存在了。 (4)工匠精神,需要它来让我们解放心灵,摒弃浮躁之气。著名拼布艺术家金媛善认为,工匠精神需要坚守,情怀和修行。她精心端坐,几百个小时做出世人精绝的《百花争艳》,在外囯展览上备受称赞。她肯静心做事,如同修行般地做布艺术,反观我们的制造业,恨不得一个小时做出成百上千的次品,让国人对“中国制造”失去信心,假如有金大师般的不顾浮躁,只专心做自己的产品,“中国制造”一定会大放异彩。 (5)在倡导“店小二”精神的同时,一些现实情况也需引起重视。比如,有的干部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非常乐意做客商的“店小二”,服务细致入微,周到体贴,可一旦招商任务完成,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再如,有的企业来到一个地方发展,发现有些部门和干部确实热情好客,因为其考核业绩与客商带来的项目、资金直接相关,可大环境依然像板着面孔的“店老板”,客人难免在其他地方遭遇冷脸。又如,一些地方官员觉得客商就是贵宾,即便做了一些诸如破坏生态环境、侵害员工权益之类的事情,也忍气吞声不敢干预,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店小二”。 (6)倡导“店小二”精神,不单要看是否把“店小二”字样印到名片上,更要看这种服务精神是否贯穿落实到每个角落与细节,是否有助于打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机制。说到底,就是要看一个地方的市场是不是繁荣活跃、竞争是不是公平充分、法治是不是健全,等等。把握“店小二”精神的精髓,着力构筑市场化法治化的发展环境,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区域,这样的倡导才有其价值和意义。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提出观点:当你心无旁骛地去钻研某一件事时,你就会忘记周围的一切,这也便是工匠精神的实质。文章接下来列举了爱迪生、牛顿、袁隆平和普林斯顿的例子阐述了不管是做学问抑或是做人,都需要专心致志,全心投入方可成功;文章接下来阐述了新科技促进了时代发展,也让这个时代缺乏工匠精神的容身之地,实令人担忧,所以新时代正需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结尾呼吁社会的接班人的我们,需要摒弃杂念,不为浮夸所扰,认清自己人生的方向,以工匠精神在工匠时代开辟祖国的康庄大道。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