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 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 新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7‎ ‎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 大解放”的产物。‎ B.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 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 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 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 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 的发扬光大者。‎ C.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 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D.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 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 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 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B.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 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C.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 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 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犁的情结 高维生 ‎①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 ‎②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 ‎③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 ‎④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⑤‎ 7‎ 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欢快的河水,像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⑥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 ‎⑦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子,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 ‎⑧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搀杂玩耍的因素。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中注意哪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地散步休闲。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像喝醉了酒,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 ‎⑨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地、未来。它是那么地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 ‎⑩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 ‎ ‎(有删改)        ‎ ‎4.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对童 年生活的回忆。‎ B.文章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同时也对“一 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都闲置着被人遗忘”略感遗憾。‎ C.第五段“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与作者对童 年的回忆以及文章的主题相呼应。‎ D.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 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 ‎5.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5分) ‎ ‎6.作者说:“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请结合材料,探究“浪漫”的内涵。(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冲击世界尖端,必须舍弃必须付出 我干任何事情,我要作哪些牺牲,事先我都要想通了。我总觉得,搞我们这一行,就是世界尖端,搞世界尖端的东西,就必须得舍掉些什么。如果我认为亲情、友情、金钱对于我很重要,我就不干排球。我选择干,必须把这些全放下。我回来接手女排,放弃家庭,放弃女儿,一定要放掉,我想好了才回来干。我知道一旦回来,又回到从前,就是排球,三点一线:体育馆——食堂——宿舍,哪儿也别想去,等于没有生活。‎ 这种“等于没有生活”‎ 7‎ 的生活,在郎平十七八岁、二十来岁的时候要去经历,要去承受,似乎还不是太困难,因为,在那个年代,大的环境是这样,大部分人的生活也这样单调和艰苦。但是,郎平回国执教是1995年,她在美国,已经有一幢三百多平方米、带两个院子的房子,而回到国家训练局,她这个主教练的宿舍和女排队员一样,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小屋里一张单人的、矮矮的小铁床,国家训练局运动员的洗澡房,竟然比一般工厂的浴室还简陋:外间有一排放衣服、放鞋子的铁架,而里间的淋浴设备,就是一圈水管上装着一个个水龙头。‎ 郎平早有思想准备,回来就是“回到最初当运动员的生活”。她最初拿到的一套两室的房子,就是她当运动员时北京市委奖励她的,那房子被一片自由市场包围着,从早到晚闹哄哄,她的一扇防盗铁门也防不住强盗,先后被撬了两次。女儿从美国回来探亲,母亲来帮郎平带小孩,一老一小经常睡地铺。1996年,郎平的美国挚友劳尔来北京,去郎平家做客,看到她住这样的房子,一连问了好几声:“詹妮,你就住在这里?就住这里?你回来工作,国家没给你房子?”‎ ‎1998年,郎平才搬进新房子,房子大了许多,是广东丽珠药业集团解决了郎平的住房问题,也聊表这个企业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支持。‎ 我刚回来,早有人提醒我,劝告我:“你已经是‘五连冠’功臣,你那么辉煌了,再回来干什么,女排是这个状况,你还是保住你自己那点名气算了,别把那点荣誉路毁了。”这次世界锦标赛,打成现在这局面,似乎要被这些“提醒”和“劝告”说中了。‎ 因为我有海外八年的生活经历,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身上早就没有了“五连冠”的包袱,倒是大家还在把“五连冠”当一回事。我可以想象,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所有”的生活,一直留在中国,我的心态肯定也降不下来。但我拥有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感受,使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成熟了许多,我不会再受外界干扰,去计较别人会怎么看我。这次冲世界锦标赛就算不能如愿,我们可以从失败中学到东西,不能把我四年的工作一笔勾销,我竭尽全力,也敢于向自我挑战,这不也是一种成功?‎ 输给了古巴队,我还是要求队员们去认真观看韩国队与保加利亚队的比赛,要准备下一场我们和保加利亚队的对阵。我还是重申这句话:进不了前四,也要争取第五!‎ ‎(摘自郎平、陆星儿《郎平传》等)‎ ‎【相关链接】‎ 排球协会一个电传一个电传的发到郎平工作的新墨西哥大学,郎平犹豫着。直到球类司司长给她发来电传: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 ‎“作为一个人,我们其实都很渺小。但是,当有人代表国家对你说——国家需要你!你还能无动于衷吗?”郎平说道。‎ 和签约球队解约,赔偿了违约金,房子、院子、汽车都留给了丈夫和女儿,郎平发现自己忙了十年,忙得两手空空,只有两个装行李的箱子。在回国的飞机上,郎平把脸埋在美国好友送的玫瑰花束里,泪落如雨。‎ ‎(选自《郎平的眼泪》)‎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郎平做事认真严谨,她在干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想通了,即使有所牺牲,只要想 通了,就会果断做出决定,并全力以赴。‎ B.郎平回到国家女排队任主教练,又回到了最初运动员三点一线的生活,仍然居住 在北京市委奖励给她的房子里。‎ C.受大环境的影响,郎平在年轻的时候可以承受那种“等于没有生活”的生活,但 是她1995年回国执教就难以忍受这种生活了。‎ D.郎平得到朋友和企业的关心。美国朋友劳尔对她的住宿条件表示惊讶,因此,广 东丽珠药业集团决定解决她的住房问题。‎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在郎平舍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她在美国住在大房子里,回到国内和运动 员一起住在十平米的宿舍里,生活上也很不方便。‎ B.有人劝告郎平,认为郎平已经是中国排球的大功臣,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再回来 执教状态不佳的女排,会毁掉郎平的声誉。‎ C.中国女排输给了古巴队后,郎平要求队员观看韩国队与保加利亚队的比赛,准备 下一场对阵,从而保证了中国队进入前五名。‎ D.排球协会给在新墨西哥大学工作的郎平不断发来电传,郎平有些犹豫,但是,她 7‎ 想到中国女排正处于低谷时期,毅然回国。‎ E.郎平认为,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所行动。她回国时,舍弃了很多东 西,在飞机上情不自禁地掉泪。‎ 9. 面对人们的“提醒”和“劝告”,郎平为什么能够放下“五连冠”的包袱?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5分)‎ 二、诗文阅读(35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会高后崩,诸吕作乱,大臣诛之,立孝文帝。‎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 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数年,叔以官卒,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 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 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 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 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以 备顾问及差遣,后也可指医生。‎ B.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下级的姿态。‎ C.崩,崩裂,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有时皇太后之 死也可用“崩”,而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叫“薨”。‎ D.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者辈分高的人,也可指德高望重的人。《荆轲刺秦王》‎ 中太子称樊於期是“长者”便是指对方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叔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 诚而受到牵连,在真相大白后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 7‎ B.赵王张敖亲自拿着几案进献食物,非常恭敬有礼,高祖却傲慢地骂他,这导致张 敖手下之人的强烈不满。‎ C.孝文帝认为孟舒做了十多年的云中太守,敌人曾有一次侵入,孟舒不能坚守城池,‎ 无故战死的士卒有几百人。‎ D.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除了因为孟舒当年冒死追随赵王的忠诚,还因为孟 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也以忠诚死战回报他。‎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4分)‎ ‎(2)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3分)‎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分)‎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14~15题。‎ ‎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7‎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7‎ ‎ ( 1921年,作者写于伦敦,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首先实写了夜炊时的声响“必必剥剥的响”和光色“嫣红的火光”、“青布的 衣裳”,虚写了味感,我们能感觉联想到山柴的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 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 B.诗人借助农夫的视角,多层次、多角度传达出农家生活的内容:田间的荷锄耕作、‎ 收工后逗逗狗,看看牛以及农家温暖安康的人伦情调,与上文刻画农妇形象一样 属于特写。‎ C.诗人的视点从屋里转到屋外常见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树、月亮等,在静谧美 丽的景色中,以孩子们数天上星星时的颠倒错乱反衬出了孩子们在农村家庭中成 长的辛酸,透着些许对不公道的社会的控诉。‎ D.诗歌最后一幅画面以月亮为中心,孩子们所唱的儿歌以月亮为比喻的喻象,月亮 是晶莹洁白、沉静美丽的,这无疑强化了这首诗静谧美妙、富有童话色彩的氛围 和情调。‎ E.诗歌以“暮”为背景、以农家生活为中心,按照”屋内一田间一场间”的视角顺 序,运用白描手法,精心地勾画了一个个生活画面,传达出了农家生活安谧恬淡 的氛围。‎ ‎15.诗歌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加以概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认为,人在“ ”之时,往往又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转机,所以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2)《论语》中认为,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作为君子,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下阕中用“ ”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曾经难忘的岁月。‎ ‎(4)《再别康桥》中展现诗人寻梦时情难自禁的句子是“ ”。‎ ‎(5)《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中,“ ”表现了荆轲登上车后意志的坚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毕业于师范学院的90后男生小严说,自己好为人师,在初中实习了两个月,感觉 还不错,于是报了这次新教师招聘考试。‎ ‎  ②优秀的文学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荃,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 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  ③中方对4月3日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地铁的恐怖袭击事件深感震惊并予以强 烈谴责,对一切危害公共安全的言行不赞一词。‎ ‎  ④导师是位德高望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十数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 且为大弟子,理应辅助导师的工作,为其分忧解难。‎ ‎  ⑤这些游戏或多或少都占据了我们手机一定的存储空间,有时候为了保留它们,我 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一些应用或者照片、视频等。‎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朗读者》用最真挚的访谈展现了最平实的情感,用最经典的文本体现了最感人 的阅读,广泛获得了好评。‎ B.作为南中国田协和人民网强强联手打造的品牌赛事,“人民体育·健康中国”马 拉松系列赛一直把打造老百姓身边的高品质马拉松赛事为目标。‎ C.在历史进程中,侠逐渐与公理正义和天下苍生产生联系,武侠文学中的侠客成为 为国为民、扶危救困的理想人格。‎ D.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将大力实施“蓉漂”计划,完善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 业生落户成都的制度,让广大“蓉漂”扎根成都。‎ ‎19.判断下面各组汉字中完全符合括号内所注的造字方法的一项(3分)‎ A.木(象形)休(会意)江(形声)房(形声)‎ B.座(象形)占(形声)架(会意)芳(形声)‎ C.固(形声)攻(会意)旗(形声)本(会意)‎ D.语(形声)究(形声)材(会意)见(象形)‎ ‎20.仿照下列示例,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表意完整,字数可以不相同(5分)‎ 示例: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 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混浊。‎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长期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新儒学就要对传统儒学进行①             。②            ,而是经过了现代诠释和转化之后的符合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儒学。现代社会人们物欲膨胀、道德滑坡,为了使社会健康发展,新儒学应摈弃儒家观念中的古老的专制、等级思想,以③             重新对其进行诠释,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学说,使其创新性发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苏轼说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 波是风的痕,红枫是秋至的痕,龟裂的土层是大地的痕,皱纹是时间的痕;康桥是徐志摩的痕,丁香姑娘是戴望舒的痕,大堰河是艾青的痕······‎ 那些碾过你青春岁月的车轮,又留下了怎样的痕?‎ 请以“痕”为话题,按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叙事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 ‎   ②字数不少于800字;‎ ‎   ③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和抄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