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山西省高三省际名校联考(三)(2018-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山西省高三省际名校联考(三)(2018-04)

‎2018届山西省高三省际名校联考(三)‎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共福利支出有刚性特征,表现为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政府支出规模在经济衰退期扩张,在繁荣期却削减不多,导致政府支出呈长期向上趋势。福利刚性源于公众对公共福利的刚性依赖。民众期望公共福利越来越高,能升不能降,否则产生不满。‎ 福利刚性抑制了政府灵活调整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能力。当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下降时,若政府不能削减福利支出,就只能通过加税、缩减公共投资支出或举债来维持。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最终拖累经济增长,使政府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在财力不足时,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支出将抑制经济增长,从而抑制财政收入增长和公众长期福利的改善;举债则会加大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甚至破产或垮台。另一方面,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则将引发公众不满,也可能导致政府垮台。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公共福利陷阱”。‎ 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易落入这个陷阱。‎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是指人均而非绝大多数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少数人高收入或超高收入,而多数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前,多为落后农业国,为摆脱普遍贫穷和实现追赶,不得不强调效率优先,收入差距扩大有一定必然性。‎ 另一方面,人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不等于形成了不断扩大的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中等收入,价值观稳定,遵纪守法,努力向上,重视子女教育,希望社会稳定。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若个社会中多数人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甚至还有不少贫困者,社会就会不稳。‎ 在中等收入阶段,政府面临巨大考验。虽然国家和民众总体上不再贫穷(而是总体小康),但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会降下来(因为原有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基数也大了),从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会降下来。而此时社会矛盾却多发且激烈,民众在公共福利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望。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公共收入增速则比以往更慢了。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相比,政府财力处于不充分且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又需要特别关注民生,以致容易陷入“两难”,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公共福利陷阱”。‎ ‎(摘编自黄少安《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共福利支出具有刚性特征,能升不能降,是因为公共福利的支出规模并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 B. 政府受公共福利的刚性存在的拖累常常陷入“两难”境地,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甚至导致政府垮台。‎ C. 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生活之中。‎ D.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立足于公共福利刚性特征,重点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困境。‎ B. 文章提出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易入公共福利陷阱的观点,并阐述了其原因。‎ C. 文章谈到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特征,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D. 作者提出“公共福利陷阱”问题,为后文提出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 B. 如果政府加强了公共福利的预期管理,就不会轻易陷入“两难”境地,导致垮台。‎ C. 只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才能规避公共福利陷阱。‎ D. 公共福利陷阱的存在启示我们:应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社会稳定性。‎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强加因果,“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是公共福利刚性特征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项,“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生活之中”错,主要因素是没有形成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D项,“发展中国家”错,应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错,应是为了推出“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的结论。‎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错,根据原文,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往事一页 ‎【奥地利】卡夫卡 看样子,保卫祖国的许多事情被忽视了,至今,我们也没有予以认真思考,而只是忙于各自的事情。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却令我们十分担忧。‎ 在皇宫前的广场上,我开了一家鞋店。这天清晨,我刚打开店门,就看见所有通向这里的巷口都被武装人员占领了,而那不是我们自己的士兵,显而易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我不明白,他们怎么能长驱直入进入京城,这里可是远离边境啊。不论怎样,他们还是来了,而且,看样子人数会与日俱增。‎ 由于习性所致,他们讨厌房屋。他们磨刀削箭,练习骑术,忙个不停,把这块平时宁静的、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清洁的广场弄成了一个真正的马厩。我们曾几次试图冲出店门,想至少把那些令人恶心的垃圾清理掉。但后来这尝试越来越少,因为这不仅徒劳无益,而且还给我们带来野马坚蹄或者蛮人利鞭的危胁。‎ 与游牧民进行交谈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语言他们不懂,他们又没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互相交流如同野鸟。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设施,他们既不理解,也待之漠然。因此,对于任何一种手势语言,他们也表示反对。哪怕你下巴错位,手腕脱臼,他们也还是不明白你的意思,而且也永远不会明白。他们经常做出鬼脸,眼白翻出,口吐白沫,但他们这样既不想表达什么,也不想吓唬谁,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习性如此。他们需要什么就拿什么,你不能说他们使用暴力。遇到他们干什么,大家都退避一旁,任其自便。‎ 从我的库存中他们也拿走了一些好东西,但我不能有所怨言,因为我看见其他人的遭遇,比如对面的肉铺老板,他刚一进货就被游牧民一抢而空,吞食下肚。他们的马也吃肉,经常看到骑士躺在马的旁边,与马同食一块肉,各啃一头。肉铺老板恐惧万分,而且不敢停止供肉。我们理解他的处境,募集了一些钱来援助他。如果游牧民吃不到肉,天晓得他们会想到干什么;而又有谁知道,即使每天给他们肉吃,他们又会想到干什么啊。‎ 后来,肉铺老板想,他至少可以省去宰杀的辛苦,于是就在早晨送来了一头活牛。他千万再不能这么干了。大约有一个小时,我趴在店铺后面的地板上,把所有的衣服、被子和褥垫一古脑儿捂在身上,只是为了听不到那牛的惨叫声,游牧民从四面八方扑到牛身上,抢着用牙齿从它温暖的身上撕下一块肉吃。等一切早已平静以后,我才大着胆子走出来。只见他们就像酒桶旁边的醉鬼一样躺在牛的残骸旁边。‎ 恰在这时,我相信我看见了国王本人站在皇宫的一扇窗户边。平常他从不到这外间来,而总是深居内院,但这次却站在窗户边,低垂着头,看着皇宫前发生的事。至少我相信他站在窗户边,低头看着自己皇宫前发生的这一幕惨剧。‎ ‎“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你问我,我问你,“这种重负和折磨我们还要忍受多久呢?”惹来了游牧民,但却没有办法将他们退去。宫门仍旧紧闭着,以往那些总是盛气凌人地进出皇宫的卫兵这时却全呆在装了铁栅的窗户的后边。于是,我们这些工匠和商人就肩负了拯救祖国的使命,然而这样的使命我们却担负不起。我们也从来没有夸过口,说自己有这般能力。这是一场误会,而我们却要毁于这场误会。‎ ‎(节选自《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北方游牧民族从很远的边界长驱直入,作为文明国度的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没有语言、习性落后的游牧民在皇宫前撒野。‎ B. 小说通过对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的对比描写,揭示出祖国被侵占后得悲剧性,给读者以震撼。‎ C. 小说中描述游牧人冲向活牛啃肉吃的情景,形象地刻画出入侵者的野蛮和贪婪,极具讽刺性且富有象征意味。‎ D. 作者通过寓言式的故事,提出了国家统治者及其军队,应该担负起拯救国民的责任,而不能只是贪图享乐、耀武扬威的观点。‎ ‎5.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目的?‎ ‎6. 小说中很多细节看似荒诞,实际上表现出丰富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我”的性格特点:①目光短浅,只关心自己的生意,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②胆小懦弱,面对外族入侵,只会忧心忡忡,一味忍让。③封闭保守,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却充满优越感。目的:揭示这个国家被入侵的本质。塑造典型的国民性格,为被入侵而不敢反抗做了合理的解释。 ‎ ‎6. ①游牧人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皇宫广场上,看似荒诞,实则表现出国民对保卫祖国的麻木。②“他们的马也吃肉”“骑士躺在马的旁边,与马同食一块肉,各啃一头”,看似荒诞,实则表现出野蛮对文明的冲击③皇宫卫兵“全呆在装了铁栅的窗户的后边”,平时“深居内院”的国王这时“却站在窗户后边,低垂着头,看着宫前发生的事”,看似荒诞,实则表现出统治者的无能和国力的衰弱。④国民满足入侵者的无理需求,看似荒诞,实则反映了被征服者对眼前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茫然。‎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内容,B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主旨,其中A项,“没有语言”错,文中说游牧人没有语言只是一种歧视,并非真的没有语言。‎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的题目,要求分析“我”的性格特征,答题时闲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括,此题根据文中的“只关心自己的生意,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面对外族入侵,只会忧心忡忡,一味忍让”“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却充满优越感”概括其“目光短浅”“胆小懦弱”“封闭保守”的性格特征。‎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6. 试题分析:这是一到分析文章额风格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的“荒诞”特征,答题时注意找到荒诞的情节,然后分析其背后反映的问题,如“游牧人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皇宫广场上”“‘他们的马也吃肉’‘骑士躺在马的旁边,与马同食一块肉,各啃一头’”“皇宫卫兵‘全呆在装了铁栅的窗户的后边’,平时‘深居内院’的国王这时‘却站在窗户后边,低垂着头,看着宫前发生的事’”“国民满足入侵者的无理需求”等情节都看似十分的荒诞,但却反映了“国民对保卫祖国的麻木”“野蛮对文明的冲击”“统治者的无能和国力的衰弱”“被征服者对眼前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茫然”等问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下面是详细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将有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 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将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摘编自国际在线刊文《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 材料二:‎ 春季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 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 ‎(资料来源于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2018年3月1日)‎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正在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带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仪式活动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地过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摘编自刘鑫《不同的“年味”,同样的“情怀”》,荆楚网2018年2月7日刊文)‎ 材料四:‎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相较而言,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提供路径。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王凤美《传统节日的当代适应性研究——以陕西关中春节为例》)‎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京2018年春节文化活动有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B. 根据“春节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力指数逐年上升,说明居民观念发生变化,春节旅游消费意愿不断增强。‎ C. 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年俗的更新换代更多体现在它的仪式活动的变化上,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它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D.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春节活动形式受到冲击,要想让它融入当代生活,就要为它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398场演出,480项活动,以及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以增加北京市的年节氛围。‎ B. 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文化展览、抢红包、微信拜年、出门旅游等活动备受青睐,已经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 C. 根据“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图,我们能够得出一线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力指数保持领先,其余城市线依次降低的结论。‎ D. 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为缩减,主要原因是科学观念的发展,破除了“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敬畏之心大大降低。‎ E. 只有政府、媒体和家庭个人群策群力,保驾护航,才能使传统节日融入当代社会,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节文化活动逐渐转向多元的原因。‎ ‎【答案】7. A 8. CE ‎ ‎9.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使人们对年俗节日的重视程度降低,有了更多其他形式的选择。‎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错,根据文意,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等不属于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形式。‎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主要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错,根据文意,这些活动面向北京市民。B项,“已经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错,根据材料四,传统节俗只是“退让”,并没有被取代。D项,“主要原因是……”错,它只是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春节文化活动逐渐转向多元的原因”,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正在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带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提供路径”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瑀,字伯宇,饶州浮梁人。其姑臧氏妇,养瑀为子,姑没,始复本姓。少有声太学,试为第一。累官至校书郎,除兵部员外郎。适高丽使回,充送伴使。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瑀渡淮,见民丁挽舟如故,遂劾珣,珣反奏瑀违御笔。诏命淮南提举潘良贵核实,良贵奏珣言非是。高宗即位,召为太常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讲。权邦彦除签书枢密院,瑀言邦彦五罪,疏三上,不报。求罢,除兵部侍郎,不拜,以敷文阁待制知信州。侍御史江公跻、左司谏方公孟卿言瑀不可去,复以为给事中。久之,复命知信州。胡安国、刘一止言:“瑀忠信可以备献纳,正直可以司风宪,不宜去。”遂复留。颐浩荐席益,既得旨,以御批示后省官。瑀曰:“益为人公岂不知,何必用?”颐浩曰:“给事不见御批耶?”瑀曰:“已见矣。公不能执奏,乃先示瑀辈,欲使不敢论驳耶?然益之来,非公福也。”颐浩赧然,即劾益。未几,以言者罢,提举 亳州明道宫。俄召赴行在,除兵部侍郎兼侍读。因论:“金人入侵,未尝一大衄,有轻我心,岂可保其不背盟。宜省费抑末,常赋外一毫不取于民,民日益厚,兵日益强,使金人不敢窥为长计。”帝曰:“且作十年。”瑀再拜曰:“十年之说,愿陛下早夜毋忘。”除兵部尚书。桧既主和,瑀议论不专以和为是,桧忌之,改龙图阁学士、知信州。会大水,桧见瑀奏牍,谓同列曰:“尧之洪水,不至如是。”瑀遂称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坐通书李光,降朝议大夫,卒,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程瑀传》,有删节)‎ ‎【注】衄(nǜ):损伤,挫败。‎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B. 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C. 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D. 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创于汉武帝时期,经魏晋至北朝末衰落,到唐宋再度鼎盛,元明清称为国子监。‎ B. 高丽:又称高丽王朝,继新罗之后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国家,故“高丽人”也成为全球朝鲜民族的别称。‎ C. 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其官署称“司”,元明以后也沿用。‎ D. 疏:古代的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成“奏疏”“奏议”或“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瑀是饶州人,少有学名。他曾经被姑姑收为养子,后又恢复本姓;少年时在太学读书,小有名气,考试成绩优异。‎ B.‎ ‎ 程瑀为官忠信正直,深受同僚认可。他经常弹劾权贵,揭露官员不法行为;他初被外调信州时,同僚进言极力挽留了他。‎ C. 程瑀熟知金人本性,反对苟安政策。他向皇帝进言,金人不可信,应积极备战,建议皇上要有使金人十年不敢侵犯的计划。‎ D. 程瑀得罪权贵,仕途受挫。他为国家前途着想,与秦桧政见不合,为秦桧所忌恨,时常受到诋毁,不得不称病外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瑀忠信可以备献纳,正直可以司风宪,不宜去。‎ ‎(2)宜省费抑末,常赋外一毫不取于民,民日益厚,兵日益强 ‎【答案】10. C 11. D 12. C ‎ ‎13. (1)程瑀忠贞诚信,可以让他献忠言以供采纳,为人正直可以让他掌管风纪法度,不应该让他离开(朝廷)。 (2)应该节省费用抑制工商业,除正常赋税外,不能向老百姓索取一毫,百姓一天比一天更富裕,军队就一天比一天更强大。‎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原文标点应为: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A项“舟/夫”不该断,B项“遇风/逆水涩”不该断,D项“禁止提举人船/王珣”不该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表”和“疏”不同,“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具有言情成分的文体。‎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提出十年计划的是皇帝而不是程瑀。‎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献纳:采纳;司:掌管;去:离开;宜:应该;末:工商业;常赋:正常赋税;日:一天比一天。‎ 参考译文:‎ 程瑀,字伯宇,是饶州浮梁人。他的姑姑嫁给了臧氏,将程瑀收为养子,姑姑去世后,程瑀才恢复本姓。少年时在太学读书,就有名声,考试为第一名。任官连续升至校书郎,后又被授予兵部员外郎。适逢高丽的使者要回去,程瑀充当送伴使。在此之前,高丽使者往返于江、浙之间,频繁征调拉船的人,对百姓骚扰很严重,有诏令禁止再征调民夫。提举人船王珣请来了另外的皇命,遇到风向不顺,水流不畅时允许征调民夫。程瑀渡淮河时,遇见民丁还像原先一样拉船,于是就弹劾王珣,王珣反而上奏程瑀违反圣旨。皇帝下诏命令淮南提举潘良贵核实此事,潘良贵调查以后上奏说王珣所奏不实。高宗即位,召程任太常少卿,又提升任给事中兼侍讲。权邦彦被授予签书枢密院职务,程瑀指出了权邦彦的五条罪状,奏疏多次呈上,都没有被答复。程瑀请求罢去自己的职务,却被授予兵部侍郎,程瑀不接受任命,皇帝就让他以敷文阁待制的身份去任信州知州。侍御史江公跻、左司谏方孟卿向皇帝进言说不能让程瑀离开朝廷,皇帝就又让他担任给事中。过了很久,皇帝又任命他为信州知州。胡安国、刘一止上奏说:“程瑀忠贞诚信,可以留下让他献忠言以供采纳,为人正直可以让他掌管风纪法度,不应该让他离开朝廷。”皇帝于是就又把他留下来。颐浩推荐席益,得到圣旨后,拿御批给后省官看。程瑀说:“席益的为人您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一定重用他呢?”颐浩说:“给事没有看见御批吗?”程瑀说:“已经看见了。您不上奏表,却先让我们看御批,想让我们不敢议论反驳吗?然而席益来了,不会对你有好处。”颐浩很羞赧,就立即弹劾席益。不久,因为言论被罢免给事中,贬为亳州明道宫提举。不久被召回,赴任行在所,被授予兵部侍郎兼侍读。于是向皇帝谈自己的观点:“金人入侵,虽然对我朝不曾造成大的损失,但常有轻视我朝之心,哪里能保证他们不背弃盟约呢。我们应该节省费用抑制商业,除正常赋税外,不能向老百姓多索取一毫,百姓一天比一天富裕,军队就一天比一天强大,要让金人不敢有侵我之心作为我们的长远计划。”皇帝说:“暂且先做出十年的规划。”程瑀连拜两次说:“十年的计划,希望皇上日夜不要忘记。”被授予兵部尚书。秦桧既然要主和,瑀议论政事不单把“和”作为重要议题,秦桧因此忌恨他,改任龙图阁学士、信州知州。适逢发大水,秦桧看到程瑀的奏章,对同僚说:“尧时代的洪水,也不至如此。”程瑀于是称病,做了江州太平兴国宫提举。因为与李光通过书信受牵连,被降为朝议大夫,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①‎ 赵佶 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②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③。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注】①此词为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时在途中所写。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③蕊珠宫女:指仙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前三句是对一朵朵杏花的形态、色泽的形象描写。花瓣好似一叠叠洁白的缣绸,匀称地晕染上浅淡的胭脂。‎ B. “新样”三句,将杏花比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颜光艳,散发出香味,胜过蕊珠宫女。‎ C. “易得凋零”句,写杏花虽美却柔弱,易受风雨摧残过早凋零,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杏花的深切同情和惜春之感。‎ D. 院落凄凉冷寂,由此想到国土沦丧,又有多少这样的庭院,人去楼空,徒留花开花落,诗人即景生情,悲从中来。‎ E. “愁苦”为全词诗眼,一语双关,由上片过渡到下片,将景物和人事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穷离恨。‎ ‎15. 下片抒写离恨哀情,一波三折,哀婉欲绝,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14. CD 15. ①下片词且问且叹,抒发了一位亡国之君的万般感慨、离恨重重,一波三折,哀婉欲绝。②因见双燕穿花,想凭寄重重离恨,燕子却不会人语,忧愁无所寄托。③天遥地远,望不见故宫,昔日帝王今日却成被押解的囚徒,令人更愁。④只有梦里思量,梦却空虚无据,愁上加愁。⑤近来连梦都不做,江山渐远,前途堪忧,哀怨凄绝。‎ ‎【解析】‎ ‎14.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前四个选项军考核诗歌的内容,E项考核结构,其中C项,“惜春之感”错,词人是借写杏花的命运而感花伤己,感叹自己的命运。D项,“由此想到国土沦丧”错,词中没有此意。‎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要求回答“一波三折,哀婉欲绝”,注意抓住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缘由即可,主要抓住“见双燕穿花”“望不见故宫”“只有梦里思量”“连梦都不做”等事件分析“一位亡国之君的万般感慨、离恨重重”。‎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词《虞美人中,表现词人触景生情、愁绪万千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想象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自如漂流的状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里仁》篇关于如何对待贤与不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小楼昨夜又东风 (2).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 见贤思齐焉 (5).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张大春为人不太痛快,说话常常是说一句留半句,此时更是闪烁其词,遮遮掩掩,但我还是听出了事情的原委。‎ ‎②小文老师接了个差班,为了带好这个班,他每天殚精竭虑,早来晚走,还经常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总算使这个班有了起色。‎ ‎③父亲是个文人,一向不问俗务,家里忽然发生如此大事,他心下慌乱,只好先发出几个指令,莫衷一是,也不知哪个才有用。‎ ‎④这次签名售书活动很成功,作家张奕激动地对记者说,读者对这部书的溢美之词,是对我的肯定,我会用更多的作品感谢大家。‎ ‎⑤刘洪擅长模仿,每年联欢会,他都要表演小品节目,他模仿的著名演员的说话腔调和动作神态总是栩栩如生,特别受职工欢迎。‎ ‎⑥他一个人带个孩子很不容易,有时脾气大点,发落你一通,你也别在意,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不会觉得委屈了。‎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答案】C ‎.....................‎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进口博览会时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举办这样的博览会在国际贸易史上是一大创举,在当今世界贸易领域也算独树一帜。‎ B. 对于历史的价值问题,早就引起鲍鹏山的重视,他认为,历史给我们提供生活的参照系,提供一种判断的标准和方法,这才是它的价值。‎ C. 清河镇是一个新开发的旅游区,这里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一些建筑,有独特价值,来这里旅游的人很多,日均游客每天在500人以上。‎ D. 是消极等待机会来临还是主动去寻找机遇,往往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的问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B项,成分残缺,应删去“对于”。C项,语义重复,应删去“日均”或“每天”。D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应在“成功”前面加“能否”。‎ 点睛: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此题D项一面对两面。‎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您都退休了,还在为学校尽绵薄之力,让我们这些当领导的实在惭愧呀!‎ B. 我的导师桃李满天下,我水平不高,能忝列其中也是我的光荣!‎ C. 我现在因为买房子手头紧,以前我借给你5000元钱,请您奉还好吗?‎ D. 再次莅临二中听课,我很高兴,上一次来还是三年前,你们请我来当评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B项,“忝列其中”是谦辞,意为“排列于其中感觉有愧”。此处符合语境。A项,“绵薄之力”常用作自谦之辞,表示自己的力量微小,不能用来说别人。C项,“奉还”意为恭敬地用手捧着归还,常用作说自己归还别人的物品,不能说别人归还。D项,“莅临”是敬词,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不能用来说自己。‎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①_______,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②_______,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这种毒素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微囊藻毒素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③_______,所以可以用活性炭净水器对被污染水源进行净化。‎ ‎【答案】 (1). ①绿潮会引起水质恶化 (2). ②更为严重的是 (3). ③但可被活性碳吸收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耗尽水中氧气”可知应该填写“绿潮会引起水质恶化”,第②空根据后面的“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可知应该填写“更为严重的是”;第③空根据后文“可以用活性炭净水器对被污染水源进行净化”可知应该填写“但可被活性碳吸收”。‎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近年来,家长送孩子出国留学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个人认为,孩子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再出国读研比较好。因为孩子大学毕业后,就会具备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不至于发生“忘掉汉语怎么说”的笑话。而且孩子已经成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出国后就不会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 ‎①孩子大学毕业后,不一定就会具备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成人了也不一定就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2). ③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出国后也不一定就不会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而且孩子已经成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出国后就不会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两个句子前后的关系是“可能”,不是“必然”。‎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人总在抱怨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其实,单调中未尝没有丰富,陈旧中也可以寻找到一丝新意。只有不断追求的人才能感觉到。可以说,“新”是发展,是美好,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对“新”又有怎样的思考?应该如何图探索“新”,去发现“新”呢?‎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眼界决定境界 位学者说:“眼界决定境界。”仔细想想,觉得此话很有些道理。什么是眼界?眼界是所见事物的范围,借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广度。什么是境界?境界本为土地的……‎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而猎犬只向枯桩境里寻,两者为何有如此差异呢?很显然,眼界决定境界,苍鹰眼界开阔自然能一览无余。‎ 自古文人士大夫犹爱登高作赋。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明代徐文长叹曰:“八百里山河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登高而观,眼界开阔,方能遍览山河美景,激发胸中恣意的豪迈之情,留下一句句千古绝唱,令人叹服。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开阔的眼界能让人对事物拥有更全面的理解,蕴育更博大的胸怀。‎ 今人做学问也应学习古人登高作赋之豪情,用更开阔的眼界以求得学问的全境,从而达到更高远的境界。沈括一部《梦溪笔谈》,天文、地理、算术、医药包罗万象,且叙述精当,见解独到,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又如马克思不仅在政治和哲学上有杰出贡献,在数学上也颇有建树。眼界宽广了,才能博古通今,融会贯通,博而更专。真正的大师大抵如是。‎ 现今,不少大学都对新生开展了通识教育,雷先生的《专家与通人》一文也重申了培养通人的重要性。广阔的眼界,多元的知识背景能帮助人们用多样的视角、全面的分析来研究问题,也或许能引领人们开辟出全新的未知领域。所以我们期待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能培养出更多的通人。同时,我们自己也应“登高作赋”,广泛地涉猎,览观人类文明的胜景。‎ 眼界决定境界,这不仅适用于做学问,也适用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从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如今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这一走向全球、融入世界的过程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民主理念也使古老的国度焕发出了年轻的光彩。当我们走出国门看到国外城市的井然有序、一尘不染,难道不会为国人的一些陋习感到羞愧吗?知耻近乎勇,在人们的共同努力和自我约束下我国的国民素质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奥运会、世博会的召开使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宽容友好的国际意识深入人心,随着眼界的开阔,相信我们的国民会逐渐具备那种大国的胸襟和气度,我们的国家也会发展得更加成熟。‎ 眼界决定境界,贵在“广博”。无论是个人的修养,还是国家的发展,绝不能做“井底之蛙”,不妨像苍鹰那样振翅高飞,遍览无限风光吧。‎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关于“新”的话题,后面有要求: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对“新”又有怎样的思考?应该如何图探索“新”,去发现“新”呢?,这是立意的重心。可从材料前面的叙述“单调中未尝没有丰富,陈旧中也可以寻找到一丝新意。只有不断追求的人才能感觉到”从如何发现“新”的角度立意;根据“可以说,‘新’是发展,是美好,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可从为什么要发现“新“的角度立意。由此可以立意为:创新时代需要创新思维;生活中不是没有“新”而是没有发现“新”的眼睛;高度决定眼界;创新需要行动。行文时首先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证,论证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和自己的经历分析,使文章有针对性。‎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围绕“新”的角度立意行文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