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山西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丰富资源。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受到众多青少年喜爱。古风既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了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如动漫、网游、Cosplay、网络文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 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编自《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古风的源头是宫室、车马、衣冠等古代礼乐文化,而古风的创意资源中有宋词和元曲的意象。‎ B. 激发古风的触煤具有鲜明的新媒体特点,这导致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相通之处。‎ C. 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或严守传统或力求创新这两种取向,因而对创新尺度的理解不同。‎ D. 只要我们去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古风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前景就一定会光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具体阐述了古风是以活跃于当代年轻人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文化现象。‎ B. 第二段是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论述年轻人喜爱古风是因为古风能满足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与生活仪式感。‎ C.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将古风与一般流行文化进行比较,突出了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D. 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展开分析,最后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总结论述了古风流行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为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于是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古风”就形成了。‎ B. 形式因素在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而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带有古风元素的设计一般要考虑声音、颜色等的效果。‎ C. ‎ ‎“宁穿破,不穿错”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使用的古代文化符号只要考虑规范性,就不会“辣眼睛”。‎ D. 古风是以时尚的方式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将古风从兴趣爱好发展为创新之举,还有赖于文史专业研究者的帮助。‎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 C项,因果倒置,原文是“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两种取向”。‎ D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发展成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C项,“各自的”错,只突出了“古风”的优点与不足。‎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C项,“只要”过于绝对化,原文是“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 故选C。‎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归学成回国,或开始进入工作单位,或雄心勃勃地开始自主创业。但我们接触的几乎所有采访对象,都会倾诉自己刚刚回国的那一段感到迷茫的日子。原本以为是回到了熟悉的家乡,结果发现人脉、工作节奏内容,甚至周边的街道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因中外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海归在回国找工作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知所措,如果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就会更感茫然。‎ 在互联网上查询,可以找到许多“迷茫”的实例,但对此却少有专门的研究。这种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给海归带来了困扰,浪费了个人和社会资源。‎ 分析海归产生迷茫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应届毕业的海归,其就业优势并不明显,有些企业甚至偏爱国内毕业生;二是创业型海归,会面临所有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所遇到的困难,各种不熟悉的日常事务,让他们应接不暇,处理不利,从而产生沮丧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三是一些海归没有足够清晰的个人职业目标,对于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个人期待与现实产生落差,造成失落感;四是对离国多年后的回归存在文化“断层”的担忧,许多人反复问自己,“我真能够融入国内的社交圈子吗?”‎ ‎(摘编自夏周祺《海归有归来“迷茫期”吗?》)‎ 材料二:‎ ‎《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在京发布。报告称,30%的留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方面,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报告》显示,海归人才在国内就业遇到一定阻力,近70%的留学生归国后遇到了文化理念、落户、政策限制等难题。‎ ‎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834万人,“就业难”问题愈发突显。但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归国比例也不断增加,国内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吸引了大批人才回归,人才市场趋于饱和并竞争激烈。这也直接表现在海归人才的薪资水平上。《报告》表明,近三成海归2018年实际工资不足10万,而有近五成海归期望2019年可以拿到10〜15万的年薪,从薪资水平上可以看出,海归学生并不如往日风光。‎ ‎《报告》显示,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海归的三大竞争力。约七成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68%的受访企业表示有海外校园招聘的意愿;65%的受访企业会针对暂未回国的候选人设置专门的面试流程;同时,64%的受访企业愿意为海归提供额外的福利待遇。而外企和民营企业,在此意愿上更为强烈。‎ 学历显然是海归的一大传统优势,这一点,从企业端也得到了验证。但学历并不是企业考察人才的第一要素,分析根据受访企业需求所绘制的海归人才画像时发现,受访企业普遍更看重与“实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比如实习(工作)经验、相关工作技能。调查数据也显示,约八成的受访企业更倾向拥有2次及以上实习经历的海归。可见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以务实为导向的。‎ ‎(摘编自人民网《调查: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材料三:‎ 就业市场上,“海归”群体曾经在企业的争抢中享受过尊荣。然而,随着归国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这种追捧迅速退潮,许多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也因此陷入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很多留学生在自己选择出国,或被父母送到国外的时候,对国内就业环境的现状都缺乏了解。相比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学生和家长头脑中的观念,往往高度依赖旧有经验,因此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出国留学都是一件极其艰难也极其风光的事情,海外名校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更是实打实的“硬通货”。当时,在许多专业领域当中,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准都低于外国名校,而能够出国留学并且愿意在毕业后归国的人才,又凤毛麟角,因此,市场对“海归”的追捧,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但是,市场永远有市场的逻辑。抱着“镀金”心态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人才的稀缺性迅速消失。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海归”的竞争优势。‎ 其实,归国留学生群体的海外学习经验自有其价值,问题在于,衡量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标准,并不只有初次就业的薪资这一条。留学经历的宝贵价值,也并非只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留学生的独特经历,使得他们在国际视野、适应性上占据优势。如何认清自己,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将决定他们人生道路的宽度。‎ ‎(摘编自杨鑫宇《“海归”不只为“卖个好价钱”》)‎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采访所接触的对象来看,由于中外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绝大部分海归回国后工作上有一段“迷茫期”。‎ B. 我国对海归“迷茫期”的现象缺少专门的研究,虽然海归“迷茫期”有长有短,程度有轻有重,但都是对个人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C. 从海归2018年实际薪资水平及2019年期望薪资水平来看,海归在人才市场上已趋于饱和,竞争激烈。‎ D. 学历是海归的传统优势,如今受访企业普遍不看重海归的学历,更看重与“实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归在回国后产生迷茫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原因,如有些企业偏爱国内毕业生,也有自身的原因。‎ B. 《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约七成的受访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为海归提供额外的福利待遇。‎ C. 由于学生和家长往往高度依赖旧有经验选择出国,曾在就业市场上受到追捧的海归如今已风光不再。‎ D. 海归人才在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优势正在削弱。‎ ‎6.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海归应如何适应当前国内就业形势。‎ ‎【答案】4. D 5. C ‎ ‎6. ①尽快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加强个人职业目标规划。②增强实际动手的能力,增强实际下作能力。③充分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不要急于求成。④正确认识自己,薪资要求合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根据文中“这一点从企业端也得到了验证”“学历并不是企业考察人才的第一要素”的信息可知,“企业普遍不看重海归的学历”说法错误,“不是企业考察人才的第一要素”并不能表示“不看重”。‎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C项,因果关系不当,“海归如今已风光不再”并不是“由于学生和家长往往高度依赖旧有经验选择出国”引起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海归应如何适应当前国内就业形势。‎ 结合材料一“原本以为是回到了熟悉的家乡,结果发现人脉、工作节奏内容,甚至周边的街道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海归在回国找工作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知所措,如果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就会更感茫然”可概括出“尽快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加强个人职业目标规划”;‎ 结合材料二“受访企业普遍更看重与‘实 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比如实习(工作)经验、相关工作技能”可概括出“增强实际动手的能力,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结合材料二“30%的留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方面,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海归的三大竞争力。约七成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可概括出“充分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不要急于求成”;‎ 结合材料四“归国留学生群体的海外学习经验自有其价值,问题在于,衡量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标 准,并不只有初次就业的薪资这一条。留学经历的宝贵价值,也并非只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卖个 好价钱’”可概括出“正确认识自己,薪资要求合理”。‎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一步说话 刘正权 秦嫂做陪护,算得上老资格。丙肝这病却是第一次听说,丙肝病人更是第一次陪护。‎ 检查结果出来,秦嫂看见那个男人在病房走廊上一倒一倒的走了不下十个来回,好几次都把护士车给碰翻了。男人左脚踩短得厉害,一动步,整个身子就向左边倾斜,乍一看,失事飞机样要栽倒地上似的。‎ 秦嫂为他担着心,男人真栽倒地上,病床上的女人怕是爬不起来了。‎ 顶梁柱呢,这个稳不住身子的男人,却能稳住病床上女人的心。‎ 十个来回后,秦嫂看见男人趁着走廊空无一人时,一倒一倒地截住了查房完毕准备下夜班的主治医师大陈,陈医生,借一步说话!‎ 是夜间,那句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口头禅没从大陈嘴里蹦出来,白天,秦嫂可是听大陈挂在嘴边的。‎ 这一步借得有点远,男人身子左倾得只差要贴在大陈肩膀上。进电梯,下楼,如果没猜错,男人把脚步借到大陈家里了,大陈家就在住院部后面的家属楼。‎ 男人一倒一倒的身影,是过了大半小时后才再度出现在秦嫂眼前的。‎ 秦嫂不说话,陪护只需要手脚勤快就行,嘴巴太勤快,不是好事。‎ 男人很以为功的模样,冲女人说,都搞定了,你安心养病,医生答应给你用特效药,一个星期就能出院,我回去找钱先。‎ 找钱?特效药?秦嫂一怔,这不是能用得起特效药的人家。‎ 不是欺穷,秦嫂自己就是穷人,穷人知道穷人的难处。‎ 特效药,医生不会轻易承诺给病人开的,那得有相当经济实力做后盾,除非是医生患者之间另有猫腻。‎ 男人走后,输完液的女人沉沉进入梦乡,她嘴角还挂着一丝没能绽开的笑,苦笑,秦嫂这么给定义的。‎ 丙肝的治疗,从护士口中得知,目前国内有效的药物只有干扰素,在恢复期,选用干扰素,每周3次,皮下注射,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才70%以上的患者可获痊愈。‎ 这算什么特效药,秦嫂嘀咕着,对大陈有了不满。‎ 好在女人病情确实好转了些许,腿脚上生出力气,食欲也有了。‎ 男人再一倒一倒跺进病房时,忍不住冲秦嫂嘚瑟,能不给特效药,我可是……‎ 男人做了个数钱的动作。‎ 尽管男人表情很大气,但从他默算医院每天开出的账单眉目,秦嫂知道,男人口袋的钱,支撑不了女人住院的底气。‎ 回去养病吧,女人盘算自己家底,说我问过医生,这病,不是一爪子就能抓下来的。‎ 那,回去?男人一倒一倒找大陈开了出院证明。‎ 稍微有点医德的人,不会在这个时候给开的,正要紧关头呢。‎ 秦嫂愤愤然了,尽人事知天命,大陈怎么可以这样,拿了人家的钱不尽人事。‎ 得讨个说法!‎ 气冲冲到了大陈办公室,刚要砸门,一个男人半弓着身子倒退着出来,手里捏着一个纸条,陈主任,您放心,交代的事,我一准照办。‎ 纸条上,很熟悉的一串数字,气头上的秦嫂没多想,脚下带响踏进办公室。‎ 麻烦把门带上,咱们借一步说话!大陈冲秦嫂做个手势。‎ 大白天,事无不可对人言的!秦嫂冷笑,干嘛借一步说话!‎ 怕自己揭发他收红包?肯定是!做陪护,总能窥探出医患之间一些隐私。‎ 大陈办公桌上,一个红包果然虚位以待着秦嫂的审视。‎ 这个,你拿着!大陈目光从秦嫂脸面移到红包上。‎ 封口费?秦嫂不屑,我怕拿了睡不着觉。‎ 不拿你更睡不着觉!大陈笑,不想知道给你红包的缘由?‎ 当然想!‎ 那个男人,不是要给他老婆用特效药吗。‎ 知道,你用了干扰素!秦嫂故意把“干扰素”三个字咬得很重。‎ 干扰素不过是治疗丙肝的常规用药,你又不是第一次做陪护,这名字还听少了?大陈一点不避讳,‎ 那真正的特效药是?秦嫂有点不懂大陈弄什么玄虚了。‎ 索,菲,布,尔!‎ 很贵吧?秦嫂看大陈一字一句说得那么费劲。‎ 贵得超乎你想象!‎ 秦嫂不往下问了,确实很多药物贵得超出秦嫂的想象,几十万一支的都有。不然老百姓嘴里会有天价药的感叹。‎ 你意思我帮你退回给他们?秦嫂听话听音。‎ 千万别,那样会挫败他们治病的信心。‎ 那你意思?秦嫂百思不得其解了,不成是要跟我见面分一半。‎ 有个电影,《我不是药神》你看过吗?‎ 听人说过,不就是从印度代购买抗癌药的事吗?秦嫂心里一激灵,莫非?‎ 对,大陈笑,这两千元,你帮那对夫妻买一瓶印度产的索非布韦片,对他们的病很有帮助的,你的电话,我已经给代购了,他会主动联系你的。‎ 做好事,有时候也得借一步说话。秦嫂眼里升起了雾,那个一倒一倒的男人身影,因了这瓶药,能在女人面前挺立好久的。‎ ‎(选自2019年6期《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透过丙肝病人的丈夫“一倒一倒地走了不下十个来回”的细节刻画,可以真切地看到其矛盾复杂的内心状态。‎ B. “男人把脚步借到大陈家里”为的是怕别人发现他送红包,这一情节为后文写秦嫂误会大陈并找大陈问话埋下伏笔。‎ C. 大陈没有将红包直接退回给那位丙肝病人的丈夫,主要是让病人夫妻拥有治病的信心,有利于丙肝病人的治疗。‎ D. 大陈医生没有直接买药给丙肝病人,而是联系了代购并让秦嫂去帮其买药,表明大陈医生还是缺乏担当精神。‎ ‎8. 简要分析秦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9. 小说标题“借一步说话”文章也多次写到了“借一步说话”,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用意。‎ ‎【答案】7. D 8. 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秦嫂误解大陈医生,才会有秦嫂去询问大陈医生并知晓真相,接着大陈医生委托其买药等一连串事情的发生。②烘托了大陈医生的美好品德。通过秦嫂对大陈医生从开始误解到最后理解的交往过程,烘托了大陈医生的高大形象。 ‎ ‎9.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②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使小说脉络清晰。③通过“借一步说话”这个事件让人物依次上场,使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④通过“借一步说话”,表达出对丙肝病人夫妻情深和秦嫂、大陈医生美好人性的赞美,从而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表明大陈医生还是缺乏担当精神”分析错误,从文中大陈医生的行为来看,他十分顾及别人的感受,做好事宁肯让人误解也不留名,体现的是其高尚的精神品质,因此这里的分析于文无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2、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 4、烘托气氛。题目是,简要分析秦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从情节上来看。秦嫂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也是情节的推动者。因为误解大陈医生,“秦嫂愤愤然了,尽人事知天命,大陈怎么可以这样,拿了人家的钱不尽人事。得讨个说法!”这才有了后面秦嫂去找大陈,大陈委托秦嫂帮跛脚男人买药的事。可见,秦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人物形象上看。秦嫂见证并烘托了大陈医生的美好品德。开始秦嫂误解大陈,“这算什么特效药,秦嫂嘀咕着,对大陈有了不满”“稍微有点医德的人,不会在这个时候给开的,正要紧关头呢。秦嫂愤愤然了,尽人事知天命,大陈怎么可以这样,拿了人家的钱不尽人事。得讨个说法!”到后来秦嫂亲自去找大陈,得知真相,“对,大陈笑,这两千元,你帮那对夫妻买一瓶印度产的索非布韦片,对他们的病很有帮助的,你的电话,我已经给代购了,他会主动联系你的”。大陈的形象由开始的“缺少医德”到最后的高大上,都在秦嫂的见证之下。可见秦嫂起到了烘托大陈形象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理解标题的含义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标题本身的效果、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几方面进行分析。题目是,小说标题是“借一步说话”文章也多次写到了“借一步说话”,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用意。‎ 从标题本身的效果来看,“借一步说话”富有神秘色彩,谁想借一步说话?为什么要借一步说话?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从情节上看,“借一步说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跛脚男人找大陈医生送礼时出现的,“十个来回后,秦嫂看见男人趁着走廊空无一人时,一倒一倒地截住了查房完毕准备下夜班的主治医师大陈,陈医生,借一步说话”;一次是秦嫂去找大陈时,“麻烦把门带上,咱们借一步说话!大陈冲秦嫂做个手势”,这两次都处在关键情节处,它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使小说脉络清晰。‎ 从人物塑造上来看,第一次“借一步说话”,大陈医生第一次出场,让秦嫂误以为他收受病人家属送红包,没有医德;第二次“借一步说话”,大陈医生第二次出场,使得秦嫂看到了他高尚的医德。通过“借一步说话”这个事件让人物依次上场,使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 从主题上看。跛脚男人“借一步说话”是为了给病中的妻子买特效药治病,体现出丙肝病人夫妻情深;而大陈让秦嫂“借一步说话”是为了保护病人,不让他们是去治疗的希望,体现出大陈医生美好人性;而秦嫂也在这两次“借一步说话”中表现出了正义感,同样也表现出了美好的人性。‎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恺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其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①‎ 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大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大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 ‎[注]①纪纲:仆从。‎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B.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C.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D.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 主簿:职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C. 建康:六朝古都南京。三国吴时南京称为建业,晋时称为建邺或建康。‎ D. 高帝:谥号名。谥号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褒扬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宪之断案如神,获得赞赏。担任建康令,以前官吏不能判决的案件,他轻松解决;只有他管辖的衡阳无诉讼案件,让刺史王奂大加赞赏。‎ B. 顾宪之秉公执法,两袖清风。对于权贵的请托、官吏的贪婪凶残,他不偏祖不纵容;他格尽职守,清廉节俭,深受百姓爱戴。‎ C. 顾宪之摒弃迷信,擅长教化。衡阳当地有旧俗,百姓一旦患病就认为是先人所为,他晓之以理,从而去除了“除祟”的恶习。‎ D. 顾宪之刚正不阿,敢作敢当。他上章拆除了宠臣吕文度在余姚营建的豪宅;吕文度回乡葬母,其他郡县官员争相凭吊,而他却不理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 ‎(2)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 ‎【答案】10. C 11. D 12. D ‎ ‎13.‎ ‎ (1)当时有盗窃耕牛的人,牛被主人认出,偷窃者也称牛是自己的,两家的讼词和证据都一样,前任县令不能判决。‎ ‎(2)等到高祖继承帝位,顾宪之中风病逐渐加重,坚决请求回吴郡老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得到翻译是:于是下令把牵牛的绳索解开,任随牛走往何处。牛径直走回到原来主人的宅室,偷窃者才伏地认罪。顾宪之揭发奸邪或藏匿的罪犯,大都采用这类方法,当时的人称他为“神明”。“牛”作“解”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其辜”的意思是“他的罪”,作“伏”的宾语,应该断在前句,排除B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D项,“带褒扬意义的称号”错误,谥号分美谥 、平谥、恶谥,只有美谥是“带褒扬意义的称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D项,“上章拆除了”错,文中“即表除之”说明顾宪之只是上章要求拆除。‎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辞证,讼词和证据;等,一样;决,判决。(2)比至,等到;受禅,继承帝位;、笃,加重;固,坚决。‎ ‎【点睛】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具体方法有一、读文段,通文意。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辨句式。‎ 参考译文:‎ 顾宪之字士思,是吴郡吴地人,祖父顾恺之,曾任南朝宋的镇军将军、湘州刺史。顾宪之还未满二十岁,就被州府征召为议曹从事,考中秀才,接连升为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宋元徽年间,任建康县令。当时有盗窃耕牛的人,牛被主人认出,偷窃者也称牛是自己的,两家的讼词和证据都一样,前任县令不能判决。顾宪之到任后,审核案件的材料,对两家说:“用不着多说,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于是下令把牵牛的绳索解开,任随牛走往何处。牛径直走回到原来主人的宅室,偷窃者才伏地认罪。顾宪之揭发奸邪或藏匿的罪犯,大都采用这类方法,当时的人称他为“神明”。对于有权势的人的请托,官吏们的贪婪凶残,他都根据法律公正处理,从不偏袒和放纵,品性又清廉节俭,尽力治政,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齐高帝(萧道成)即位后,(顾宪之)被授予衡阳内史。以前,衡阳连年瘟疫流行,过半的人染病而死,棺木价格特别昂贵,人们只好用苇席包裹尸首,丢在路旁。顾宪之到任后,分别通告所属各县,寻找死者的亲属和朋友,命令他们把死者埋葬。如果是全无亲属的逝者,顾宪之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派仆从营办埋葬事宜。当地有风俗,老百姓患了病,就说是先人带来的灾祸,都掘开墓棺,用头冲洗枯骨,说是“除祟”。顾宪之向百姓晓之以理,说明生死之别,祸事不相因袭,这种风俗于是改正过来。当时刺史王奂到各地督察事务,发现只有衡阳无诉讼官司,于是感慨地说:“顾宪之对百姓的教化达到了极至。如果全国都这样做,我还需督察什么呢!”不久顾宪之担任太尉从事中郎。后又外放为东中郎长史、掌管会稽郡事务。山阴人吕文度在齐武帝面前得宠,在余姚建宅邸,很是气派。顾宪之到任后,立即上章要求拆除。吕文度后来回乡葬母,各郡县争先恐后去吊唁,而顾宪之却不理睬。吕文度深深怀恨他,但最终难以加害。‎ 等到高祖继承帝位,顾宪之中风病逐渐加重,坚决请求回吴郡老家。天监二年,在家中被授予太中大夫。顾宪之虽多次担任郡的长官,但并没有什么财物,回家时,唯有四面土墙,不免陷于饥寒。天监八年,在家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冻未解散策①郡圃②‎ 杨万里 积雪偏工霁后凝,不妨③冷极不妨清。‎ 静闻檐滴元无雨,倒挂冰牙未怕晴。‎ 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 圃中散策饶君强,敢犯霜风上古城。‎ ‎[注]①散策:拄着一根竹杖散步,②郡圃:宋代不设郡,但习惯仍称州为郡,故州中公薯后的园圃亦称郡圃。③不妨:不料。‎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诗人善于雕琢景物如“偏工”“未怕”,分别将积雪、冰牙拟人化。‎ B. 前两联写雪后天晴,天气更加寒冷清朗为下文描写独自散步做了充分铺垫。‎ C. 第三联写诗人在园圃里散步,写得有声有色,可触可感,刻画出诗人惬意的神情。‎ D.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幽默诙谐:诗歌构思新巧,具有形象性又富含深意。‎ ‎15. 诗的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认识,告诫人们不要随便逞强,做人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或反向理解为:不要满足于诗意的散步,要敢于冒险,挑战极限,才能看到更多风景)。②尾联诗人很巧妙地运用“饶”与“敢”的转折表述,表明在园中尽管你敢于与严寒对抗,但不能顶风冒雪上城墙,表明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与自身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懂得量力而行。‎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幽默诙谐”分析错误,诗中没有体现这样的语言风格。“不妨冷极”“元无雨”“独往独来”等体现的是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题目是,诗的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 诗歌尾联是“圃中散策饶君强,敢犯霜风上古城”,意思是“拄着拐杖在园中散步姑且还勉强可以,怎么敢顶着寒冷的霜风到古城上去呢?”此句蕴含着诗人体会到的人生哲理,“敢犯”二字是警告之意,告诫人们不要随便逞强,做人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尾联诗人很巧妙地运用“饶”与“敢”的转折表述,“饶”字是让步表述,可以这么做,“敢”字是警告之意,不能那样做。结合诗人的处境与人生阅历可知,此句表达了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与自身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懂得量力而行的人生哲理。‎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 ‎(2)曹操的《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的水波动荡,而“______”则写出了山岛的高耸突兀,一动一静相衬写出了大海远景的轮廓。下文层层铺开深入描写,虽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却是“_____,百草丰茂”,给人以诗意盎然之感。‎ ‎(3)(诗经·关雎》中的青年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______,____”的美好联想表现青年男子对美丽少女的钦慕。‎ ‎【答案】 (1). 朝菌不知晦朔 (2). 蟪蛄不知春秋 (3). 山岛竦峙 (4).‎ ‎ 树木丛生 (5). 窈窕淑女 (6). 君子好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晦朔”“蟪蛄”“竦峙”“窈窕”“逑”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l919年“五四”新文化浪潮中掀起的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距今整整一百年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话文才真正畅行起来,半文半白的旧文风______。在上述两个时代白话文态势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窥见:言语之风,在相对平稳的社会中,变化缓慢;社会急剧变革时,则变化迅速,其疾如风。当今社会行驶在快车道上,祖国面貌______,白话文也在快速演进。随便翻开哪天的报纸,就会发現寻常“大白话”频频出现在报纸上,如“撸起袖子加油干”“马上就办”“像钉钉子一样”……这些口语说法,百姓一望而知。不过,时下白话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长文多、套话多、引用古诗文“流行语化”。此外,有的文章_____追求“文辞斐然”,词句雕琢太过,都不流畅、不好读了;有的文章偏好”古风”,甚至偶见通篇文言的“赋”。我真想问编者:( )在快马加鞭前行的新时代,应当大力提倡______、清新的语言新风,以口语为主,杂以文言词语,让文章既不乏文采,又平易近人。80多年前,鲁迅先生曾说:“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糊涂始》)这句话今天仍深刻地有着现实意义——新时代白话文追逐的目标,应该是能否让千百万群众好懂”。‎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网打尽 日新月异 过渡 精炼 B. 一扫而空 日新月异 过度 洗练 C. 一扫而空 瞬息万变 过度 精炼 D. 一网打尽 瞬息万变 过渡 洗练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几个读者会把这样的文章读完?‎ B. 有几个读者不会把这样的文章读完?‎ C. 读者本来就不应该把这样的文章读完。‎ D. 难道读者不应该把这样的文章读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句话今天仍深刻地有着现实意义——新时代白话文追求的目标,应该是能否让千百万群众“好懂”。‎ B. 这句话今天仍深刻地有着现实意义——新时代白话文追逐的目标,应该是让千百万群众“好懂”。‎ C. 这句话今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白话文追求的目标,应该是让千百万群众“好懂”。‎ D. 这句话今天仍有着深刻现实意义——新时代白话文追逐的目标,应该是能否让千百万群众“好懂”。‎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一扫而空:比喻全部清除或消失。一网打尽:比喻全部抓获、肃清或收罗。根据语境,此处说白话文将旧文风扫除干净,应用“一扫而空”。‎ 日新月异:形容发展变化很快,新事物、新气象不断涌现。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很多很快。根据语境,此处说的是“祖国面貌”,应用“日新月异”。‎ 过度:超过适当的限度。过渡: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种状态。根据语境,此处是说有的文章过分追求文采,应用“过度”。‎ 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精炼:(文章或讲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根据语境,此处说的是“文风”,应用“洗炼”。‎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根据语境,前面说“有的文章追求‘文辞斐然’,词句雕琢太过,都不流畅、不好读了;有的文章偏好‘古风’,甚至偶见通篇文言的‘赋’”,这样的文章读者读着应当比较困难,不愿意读,而BD项在语意上与上文不合逻辑;C项是陈述句,与上文“我真想问编者”的问句不衔接。‎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原句的语病是,“仍深刻地有着现实意义”语序不当,应为“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追逐的目标”语意上不合逻辑;“能否”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修改全部正确的是C项。‎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提起保护视力,①___,但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感到眼睛疲劳、視力下降,是因为长时间看近物,使得眼球的睫状肌长时间不能放松,与多看绿色关系并不大。如果②___,就会导致调节紧张甚至痉挛无法调节,久而久之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看不清远处的东西,这就产生了近视。所以,就算你桌面摆满绿植、把屏保都换成绿色,如果睫状肌长期处于这种状态,③___,该加深还是会加深。‎ ‎【答案】 (1). 人们会把它和绿色联系起来 (2). 睫状肌长期处于收缩(紧张)状态 (3). 近视是难以避免的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 第一空,结合后文“与多看绿色关系并不大”,可知此处应填写的是人们以为多看绿色对眼睛好,因此可以填写“人们会把它和绿色联系起来”;‎ 第二空,结合前文“我们之所以感到眼睛疲劳、视力下降,是因为长时间看近物,使得眼球的睫状肌长时间不能放松”,以及后文“就会导致调节紧张甚至痉挛无法调节,久而久之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看不清远处的东西,这就产生了近视”,可知此处应填写导致近视的原因,并与睫状肌有关,因此可以填写“睫状肌长期处于收缩(紧张)状态”;‎ 第三空,结合前文“如果睫状肌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以及后文“该加深还是会加深”,可知此处应填写“会近视”之类的,因此可以填写“近视是难以避免的”。‎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1.依照下面的示例,以“人生”为开头,仿写一段话,要求与示例句式相同,阐述出一定的生活道理。‎ 示例:大海因为有了狂风的袭击,才显示出了顽强的力量,它把狂风化成了跳跃的浪花,给人们带来了美丽。‎ ‎【答案】参考示例:人生因为有了挫折的光临,才展示出了奋斗的意义,它把挫折化作了前进的动力,给世界带来了震撼。‎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题目是,以“人生”为开头,仿写一段话,要求与示例句式相同,阐述出一定的生活道理。‎ 分析例句的格式,是“……因为有了……,才……出了……。它把……化作了……给……带来了……”。其中蕴含的哲理是,不畏惧挫折和困难,勇敢挑战,让自己有收获,也给别人以正面的影响。‎ 据此,可以“人生”开头,从挫折的意义,和如何面对挫折,这样做有什么价值的角度仿写。‎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大合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祖国》)‎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哪怕我是一棵小草啊,也要为你增添一丝新绿,哪怕我是一滴水啊,也要为你荡起美丽的涟漪。”《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了隆重庆祝,为了表达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请你以个人的名义写一封倡议书,倡议我校毕业班同学在高考后的毕业晚会上开展一场名为“青春,为祖国歌唱”的活动,以纪念毕业,踏上新征程。‎ 要求:①将标题《______倡议书》补充完整。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泄露考生个人信息,最后署名“金阳”。‎ ‎【答案】“青春,为祖国歌唱”倡议书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同时是新中国成70周年。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不再任人宰割,这是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成果。今天的国人以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青年人更应当感恩祖国给我们的这个大好时代,以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为己任,继往开来,勇担重任。‎ 在这里,我倡议,我校毕业班同学在高考后的毕业晚会上开展一场名为“青春,为祖国歌唱”的活动,以纪念毕业,踏上新征程。让我们以拉歌的方式致敬五四百年,致敬祖国七十华诞,唱出青年学子对祖国的祝福,体现青年学子戮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 ‎  让“青春,为祖国歌唱”激荡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们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培根铸魂非常重要。“青春,为祖国歌唱”要以我们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致敬伟大时代,彰显我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让青年学子对国家的前途命运非常担忧。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发起五四运动,号召“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拯救了民族危亡,捍卫了民族尊严,凝聚了民族力量。当年的青年学子能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今天的青年学子自然不应落后。‎ 让“青春为祖国歌唱”,体现青年学子勇于担当、扛起时代使命的决心。实现伟大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的身上。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要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铸就新辉煌。我们朝气蓬勃,学习能力强,吸收能量强,应当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抓紧大好的青春年华,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逝者如斯,青春易逝。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道德文明素养,练就过硬的专业素质技能,为日后挑起社会大梁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此,我做如下倡议:‎ 一、所唱歌曲必须与“祖国”“爱国”有关,要弘扬正能量,让爱国之情在我们深情的歌唱中深入人心;‎ 二、歌唱形式不限,可以独唱,可以对唱,可以合唱。声音要洪亮,着装要得体。‎ 三、拉歌活动时间定在本周五晚七点,地点在学校大礼堂。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加。‎ 青春的歌声,是未来的回响;青春的歌声,是时代的担当!来吧,让我们在爱国的擂台上,一棒接一棒,一站接一站,尽情地挥洒我们的激情与风采!来吧,镜头已经打开,序曲已经奏响,让我们放声高歌,抒发我们心中积蓄已久的情怀!‎ 青春,为祖国歌唱,我们大家一起唱起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用“青春,为祖国歌唱”把标题补充完整。“青春,为祖国歌唱”也是倡议书的主题。倡议书的称呼可用,也可不用,在正文中指出。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这些方面:①倡议书的背景和目的(命题材料已提供了)。②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首先是“青春,为祖国歌唱”的拉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如用歌声激励着我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再是开展怎样的活动,要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均需一一写出,如要求大家踊跃参加;所唱歌曲要求符合主题,声音洪亮等。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③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参考立意:‎ ‎1、让青春发声,为祖国歌唱;‎ ‎2、歌唱新中国,礼赞新时代;‎ ‎3、唱爱国深情,做建国担当。‎ 结构示例:《“青春,为祖国歌唱”倡议书》。开头介绍发出倡议的背景,即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70‎ 周年,先总括一下祖国的变化。然后发出倡议,要写明倡议的主要内容,即倡议我校毕业班同学在高考后的毕业晚会上开展一场名为“青春,为祖国歌唱”的活动。接着要写明此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让“青春,为祖国歌唱”激荡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让“青春为祖国歌唱”,体现青年学子勇于担当、扛起时代使命的决心。然后发出倡议的具体内容,对所唱歌曲、声音、着装等发出倡议,欢迎大家踊跃报名等。结尾要以富有鼓动性的语言再次号召大家积极参加此次活动。‎ 参考素材:‎ ‎1、“黄河惊涛湃浪,掀起万丈狂澜;浊流滚滚,结成九曲连环。”此时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多么宏大的波澜壮阔的图画!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是你孕育了这五千年来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你那滚滚东去的惊涛,足以用来见证中国的兴盛,你用那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奔腾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 我想唱:伟大的母亲河,是你滋养了我们,我们将会学习你的榜样,永远伟大坚强,永远伟大坚强!‎ ‎2、东方之珠的清晨,蓝色的云霞里出现了一道细微的抛物线,这线红得是那样的透亮,闪着金光,冲破云霞,这就是初升的旭日。耀眼的光辉顿时洒向了东方明珠,使本剔透的球体再度复苏,重现他的本色,犹如水晶一般,夺人视线,将眩目的阳光反射向了四周……她让人心动,她让人为之感叹!逐渐的,使红与白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巨型建筑立即占据了我的双眼。‎ 我想唱:这耀眼的明珠是中国的一个亮点,她将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叹咏那如此美好的生活。‎ ‎3、在三校联合发动下,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纷纷响应,用歌声接力传递;一首首经典老歌、优美民歌、流行歌曲、校园原创,唱响礼赞祖国的青春之声。‎ 看到两位院士与青年学生重新演绎经典歌曲,武汉大学教授肖湘衡不由心潮澎湃:“我们既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也看到了当代青年学子热情洋溢的精神面貌。青春为祖国歌唱,青年为祖国奉献,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相信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科技强国梦就在眼前。”‎ ‎“这次拉歌活动很有感染力,从同学们的合唱中,我感受到了年轻人的乐观和积极向上,也感受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青春的力量。”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寻找新的载体。这次拉歌活动就把爱国奉献的思政课上到了每一位参与者的心坎里。‎ ‎“刚刚在‘榜样的力量’优秀学子颁奖典礼上,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感觉十分震撼。”山东大学本科生袁俊童说,这是一节难忘的、生动的思想教育课,自己将继续涵养爱国情,砥砺报国志,坚定爱国行。‎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