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宁国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宁国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 语文试题 (A 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 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 也不断酝釀、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 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盡》 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 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 “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 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 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 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 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 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 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 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 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 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 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 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 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 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 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 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 了新的生命力。 B.《二十五等人图并序》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C.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委组成部分。 D.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高,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2.下列时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成发展,后文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 代的发展历程。 C.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后从“王天下”的有巢氏、燧 人氏和民间工匠两个角度分别阐释。 D.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城,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 其他领域的证明。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2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1958 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 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 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 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 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 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 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 至 1961 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 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 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 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 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 《回头卒》。1964 年以后,她除写少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 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 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 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 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 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 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 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 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 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 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 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 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 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 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 强求。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 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 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 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 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 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 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 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 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一位作协老同 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 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 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 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 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 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 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 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 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 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 至 1961 年间,茹志鹃特意离 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 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 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 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 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 1963—1964 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 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 年前后,就近乎 搁笔了。 D. 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在艺 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6. 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 “风雨百 合花”的多重意蕴。(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5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嘱 咐 孙 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 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 鞋,知道父亲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 含着眼泪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 音。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 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 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 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 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个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 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 29 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 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 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 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 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 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出了村,她要丈 夫到爹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 “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他一个老人照顾全家,每逢夜里有风声,就不管风里 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 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 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 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 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 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 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 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 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 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 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 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人一样, 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地打仗。八年过去了, 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 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嘱咐》所写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国民党反动派要来抢夺胜利果实的时 期。 B.小说按时间顺序行文,不侧重于故事的完整和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以与人物性格 相关的生活片断、散文化的抒情笔法来结构小说,表现出活泼生动的特点。 C.小说语言朴实自然,渗透着真挚的情感,就连水生嫂的大段的“嘱咐”读来也感人 至深,能见出她深烈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 D.小说最后一句,水生嫂对水生的“嘱咐”,突出“快回来”三个字,作者着力表现 水生嫂对水生的依恋之情。 8.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水生嫂的形象特征。(6 分) 9.小说结尾两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9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 身,菑①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 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肯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 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 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 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 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故硅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③成;厌④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 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⑤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 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选自《荀 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同“灾”,灾害。②折阅:折本,亏损。③崇:同“终”。④厌:同“压”,堵 塞。⑤县:同“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B.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C.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D.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里的“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诸葛亮《出师表》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小人”也是这个意思。 B.江河,现在一般是大河的泛称。但在古代主要是指长江和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 河南,臣战河北”和《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河”皆指黄河。 C.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和本文“夫骥一 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中的“驾”含义相同。 D.“谏争”同“谏诤”。在古代,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 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人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 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 B.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 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 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腐腿的鳖一直走,不停下,也能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拉车却不能到达,这是“做”和 “不做”的不同。修身也应向痛腿的鳖一样,贵在行动。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来源:学科网 (2)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露喜悦之色,一个“别”字暗示村民们平日 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 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 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靠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缴纳赋税,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 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15.简析本诗最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达出的思想感情。(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 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 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3)《插秧歌》中,描写农夫忙着插秧顾不上休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 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乡土文化成了一种时尚文化,( ),使人们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心灵得到放松和净 化,并获得了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 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 游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 美丽乡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 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 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已经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 地走向世界。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 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轰轰烈烈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霜 B.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踌躇满志 饱经沧桑 C.轰轰烈烈 趋之若鹜 胸有成竹 饱经风霜 D.方兴未艾 纷至沓来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 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 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 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 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谈起滁州,欧阳修和他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怎可绕开。好比到绍兴兰亭,总会(1) _____________和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游沈园,必知陆游写《钗头凤》的故 事;(2)_____________,总会浮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 唱……文人笔墨,一旦与风光糅合到一起,成为名胜佳迹,便永远抹杀不掉。 (3)_____________,“滁”字本意是水名,滁河是长江一级支流,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 运河,它使通江达海的滁州成了“鱼米之乡”。 21.阅读下面的材料,阐释人物的“硬核”精神。(6 分) “硬核”一词入选 2019 年十大流行语。硬核,译自英语,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 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即指玩 起来非常有难度的游戏。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得到引申,人们常用“硬核”一词形容很厉 害、很彪悍、很刚硬的人或事物。 请结合对上述材料中“硬核”一词内涵的理解,从袁隆平、钟南山、钟扬、李兰娟、任正非…… 中任选一位,阐释该人物的“硬核”精神。不少于 60 字。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60 分) 20 世纪 60 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 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70 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了“数学皇 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80 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 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90 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 代人的偶像……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偶像。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 光芒。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宁国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A 卷 )语文答案 1.C【解析】A 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属于无中生有;B 项,“把工匠……放到至高地 位”不符合文章,也不符合史实;D 项,张冠李戴,“朱熹”应为“赵翼”。 2.B【解析】题中 B“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错误,既 谈了发展历程,又谈了内涵和延伸,不完全以时间为序。 3.C【解析】题中 C“精益求精”是内涵,“匠心独运”是延伸。 4. D【解析】A 项,《百合花》发表后才受到茅盾的推荐。B 项,“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 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 至 1961 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 创作”错误,选项因果关系原文依据不足,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C 项,“无法浇 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错误,从文中来看,其间她只有“创 作上的荒芜”“创作上空白”。 5. C【解析】应该是“1964 年以后”。 6. ①“百合花”可理解为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风雨”是指小说的发表过程曲折, 后来作品又备受批判。②“百合花”象征茹志鹃的命运,茹志鹃一生经历坎坷,风风雨雨几 十年。③“百合花”外表高雅纯洁,“风雨百合花”象征茹志鹃在风雨中坚守的高尚人格。 7.D 既有对水生的依恋之情,也有对取得胜利的渴望和必胜的信心。 8. ①乐观勤劳、坚强刚毅。八年离别的相思之苦,八年的风风雨雨,不尽的辛酸,写得深 沉含蓄,对敌人的恨,对丈夫的爱,全装在这个农村青年妇女心中。②深明大义、支持抗战。 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在后方支援,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③温柔善良,关爱家人。抗 战八年中,她要躲避日本鬼子,养育孩子,照顾老人,操持家务,为老人送终。 (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即给分) 9.①照应标题“嘱咐”:水生嫂用爹活着时反复嘱咐的语言鼓励水生坚定战斗的决心;嘱咐 水生“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表达了对丈夫的 支持和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 ②丰富人物形象:结尾两段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了支持丈夫参战的 深明大义的水生嫂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③突出小说主题:小说结尾写水生嫂撑冰床子送丈夫上路的情节,既写了真实的场景,又抒 写了夫妻两人的家国情怀。(分析合理即可,每点 2 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解析】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故选 B。 11.A 文中的“小人”指品德低下、卑鄙无耻的人。故选 A。 12.C【解析】C 项,应回到原文第三段这句话“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 而外物轻矣”,“修”是“美好”而不是“修身”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 志向美好就能傲 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故选 C。 13.(1)所以指责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2)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腿的鳖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 第一句中得分点为:是,肯定;非,批评;整个句子为判断句式。第二句得分点为:相,同 “悬”,悬殊;岂,哪里,怎么;足,大。 【参考译文】 看到善良的行为,感到美好就一定想把它保存在自己身上;看到不好的行为,感到忧惧就一 定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 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 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 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 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 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 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 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 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 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 人的叫做阿谀。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 错误的(言行)叫做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愚蠢。中伤贤良 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取舍没有个定规叫做反 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 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 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 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 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 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所以一步半步 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 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 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 马之间那样大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 啊,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 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14.D.D 项,“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这两句写麦、茧丰收的结果,丰收本来 应该给田家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实际上农民却无法享受这些成果,不得不把大部分的粮、 绢送给官家缴纳赋税。此时他们的心情显然不会是喜悦的。 15.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自己和家里人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 了。(2 分)寄寓了诗人对纯朴善良的百姓的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2 分)深刻揭露了统 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2 分) 16.(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 换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17. B 括号前面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 土 文化”,据此排除 C、D 两项;从语言表达简洁和前后关联紧密的角度考虑,括号内句子的 主 语和前面分句的主语一-致,可承前省略,据此排除 A 项。 18. A。第一处,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 不 会终止。此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 命力”,而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应选“轰轰烈烈”。第二处,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 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是形容人们纷纷到来, 没有贬义,应选用“纷至沓来”。第三处,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踌躇 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根据前后语境,此处是说“中国乡土”文 化已经取得了成就,应选用“踌躇满志”。第四处,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 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此处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应选用“饱 经风霜”。 19. D(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土特色”搭配不当,应改为“传承乡土 文化、保持乡土特色”;“一致共识"成分赘余,删掉“一致”。 D 项修改最恰当。) 20.(1)邂逅王羲之;(2)登岳阳楼;(3)再来说说滁河(水)。(5 分) 21.钟南山具有“硬核”精神,耄耋之年,勇赴疫区,病毒的克星,国人的定海神针。铁肩 担道义,妙手就病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美逆行者,国之重器。(6 分) 22.参考立意:①偶像是时代精神的体现;②每个时代都需要偶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 代偶像;③偶像言行举止(精神)影响一代人,或者一个时期,要重视偶像;谈偶像的作用(可 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也可两个方面都谈);如何利用好偶像这把双刃剑;分析偶像崇拜 带来的正面影响及社会意义;④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⑤阐述时代变迁和偶像 标准变化的关系;等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