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2021 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 8 页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 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 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 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 政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 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オ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 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成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的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 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虛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 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党河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一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 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 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オ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 “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 徳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 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以非虛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 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オ在国内被烦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画 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合着某种朴素深远的品质:另一 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一一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余,好的文 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枸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 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 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 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撒文, 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 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 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後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如李辉的《封画中国》,就是 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杭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 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 2 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 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枸”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这非常重要的 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潑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 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 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个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 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 而“非虚写作”的兴起,表现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 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已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査 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 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 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 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的出现时,就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 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 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 有时偏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 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 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大有裨益。 D.材料一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 作)的肯定。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撵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 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 地。”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 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 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名楼赋 韦野 久幕昆明风景秀丽的大观楼,一向无缘相识;更慕雄踞洞庭的千古名胜岳阳楼,也难得相见。说来幸运, 一次偶然的边疆之行,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从南盘江畔归来的头一天,就兴冲冲饱览了大观楼的风姿。 游兴未尽,忽义至洞庭到岳阳楼探胜,登楼远眺,一览无余。老天也真作美,两次观光这江南名楼,均是艳阳 高照,時空万里,和风助兴,引人浮相联翩,遐思不已。 大现楼的幽雅壮美,不愧为春城的名胜,滇池的奇绝。登楼环颀,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池水浩淼,一片 黛绿青碧,帆影掠过,如在诗意盎然的画中。在楼前近华浦中荡舟,水如明镜,亭榭似蜃楼,船绕竹丛、月桥、 佛塔、亭台,似在翠羽丹霞之下,仿佛是“四围香稻,万顷時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四时景色涌进心胸, 顿觉如置身祖国温暖的怀抱,畅饮着甘冽醇厚的美酒。此楼从康熙三十五年建成后,既成为昆明西城的名 胜。多少骚人雅士常在此聚会宴游,多半是吟风弄月,歌功颂德。直到乾隆年间,オ有寒士孙莓,出之不群、 以豪迈的气概,酣畅的文笔,精巧的构思,严谨的对仗,做然写出一副海内闻名的“古今第长联”,上下两联 竟达一百八十字,赫然震惊文坛。于是,大观楼威望倍増,名贯天下。“闻者英不兴起,翼一登临为快”。我在 楼前石阶上默诵楹联数遍,不禁心潮滚滚。 如果说大观楼给予我的感受,归纳起来仅仅是一副古今第一长联而使它名声益振,像南天蓝空的巨星 引人无不向往,那么,看罢岳阳楼之后,我这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感受,似乎更 加突出而不可泯灭了。 你看,岳阳楼雄踞城西,面临洞庭,登楼遥望,水波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我乘舟赴君山,一路自有与滇池不同之美感。洞庭之水的壮伟,磅的气势,广阔、雄浑的境界和 绚丽多姿的景色自不必赘言。但回首仰望岳阳楼,和在滇池回眸大观楼,不免有大同小异之感。二楼同样临 湖耸立,俯瞰水面,视野无碍;均是木制结构,典型的中国古建筑式的巨檐画栋。这些平常景象,在我国许多 楼字、寺院里是可以看到的。_50 可是,为什么这两座并不富丽堂皇的楼却有那么大的名声呢?究其缘由,不在于外形的巧装打扮,位置 的奇特险峻,建筑的高矮大小,而在于它们深邃的内涵,以及他们给人展示的精神与气质。阿房官可谓富丽 堂皇,千古绝有,“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但这是搜制民脂民膏、辉霍无度的之果, 被人们英为灰烬也就是情理之事,且落个昭著臭名。刘禹锡曾居住过的简陋的房屋,虽然满是苔痕草色,还 时常受凄风苦而的袭扰,却美名在外,只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而大观楼、岳阳楼也凭一联一文显其精 神与气质。《岳阳楼记》范仲淹为朋友滕子京被贬所邀而作的。此记虽有忠君之言,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试想,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代,“古仁人”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是何等不易啊!我想这里络绎不绝的游者,大多并非都是为古 建筑而来吧。同样,我在大观楼前看到的情景也无不如此。“海内长联第一佳者”,不仅完美无缺地写出了 大观楼前的景物,而且从云南历史写起,有力地抨击整个封建制度,使人洞察生活的底藴,触摸时代的脉搏。 虽然“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彙”,他们费尽移山心カ,但“珠帘画栋,卷不及墓雨朝云”。 孙髯更尖锐指出:“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而他们所赢得的,只不过是只杵疏钟半江涣火,两行秋雁, 一枕清霜”。历史不正是如此吗?范仲淹虽然登斯楼“宽辱皆忘”,也难免宦海浮沉,但其精神必定长留人间。 千古雄文垂壁,古今第一长联悬门,这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虽遭历史战火的毁坏,却不绝于世,可见其 精神的所在。 若不是范仲淹的名篇在此,若不是孙翁的奇对在此,恐难有千里迢迢而来的游者。自然,名楼的湖光也 美,山色也美,水花也美,但这些名楼之美,更不是名楼的风骨!它们的真正的美,是先贤为永葆它们的生命 和青春而赋与它们的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内涵,教你看后可纵贯古今,悟出做人应恪守与追求的信念。 名楼为人増志オ是真正的名楼。贫莫贫于无志,贱英贱于无才。愿徒有空名而无益于人的楼,也可从岳 阳、大观的络绎不断的敬仰者中悟出些什么,也谱一曲传世的绝唱。 (有删改) 4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写“偶然的边疆之行老天也真作美”表面上是说自己很幸运。实则是表达自己对名搂的喜爱 与仰慕之情。 B.文章引用“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概写自己观览到的大观楼的美景,给读者以丰 富的想象。 C.文章第五段“可是”之后的问句,概括了作者游览大观楼和岳阳楼的总体感受,又自然转入论述两楼的 精神与风骨。 D.文章写游客“大多并非是为古建筑而来”,既是作者的猜想,也是作者的希望,希望游客观赏名楼,更要 感悟名楼真正的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题为“赋”,铺陈叙事,笔法灵活,并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既不乏富有诗意的语言, 又有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B.文章祥写大观楼而略写岳阳楼,主要因为《岳阳楼记》名扬天下,不知道岳阳楼记的中国人很少;同时 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 C.文章引用了很多大家熟知的名句,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既可以引发读者 的联想,又可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D.文章语言雅俗共赏,极富特色,句式上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整散结合,读来郎朗上口,形象地 刻画出“名楼”之美 8.本文前部分先写大观楼后写岳阳接,而后部分则先写岳阳楼后写大观楼,对此你如何理解?(4 分) 9.本文表达上主要运用记叙和议论,请结合作品筒析二者的关系。(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 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 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カ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 溪峒蛮獠接连,草窃①间作,岂惟风俗颓悍,抑武备空虛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 略无已时。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拔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底使夷獠..知 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カ,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 疾幹旋事貲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惶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萱栅成违坐 军制如期落成。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 同朱熹游式夷山,赋《九曲棹歌》,惠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 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 激烈,有《稼轩集》行世。成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香 幕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徳祐初,材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 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①草窃:草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 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B.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 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5 C.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 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弃疾普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 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井,古代因井设市,人口集聚的地方常以“井”称之,如“井邑”“市井”。 B.夷獠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称呼,有轻蔑义 C.长短句,北宋时,其为词的本名;宋以后,人们多以长短句为词的别名 D.谥,即谥号,皇帝谥号多为一字,官员谥号多为两字,用来概括其生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辛弃疾施政宽缓,关爱百姓。在滁州任职时,面对滁州因战火而破败的景况,他放宽并轻赋税,招抚逃难 的流民,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 B.辛弃疾颇通军事,建言献策。他对军政之弊端有独到见解,认为应该仿照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创建一支 专门由帅臣节制调度的军队来威慑夷獠。 C.辛弃疾品性刚直,善于谋划。枢密院中某些人阻挠他建立飞虎军,他不为所动,这些人最终没有夺走他 的权力。他善于谋划,最终建成飞虎军。 D.辛弃疾结交名士,重情重义。他曾经和朱熹一同游武夷山,朱熹去世后,门生朋友没有来送葬的,但辛弃 疾却作祭文哭祭朱熹以表达哀伤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旬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 14.谢枋得在辛弃疾墓前的经历带有神秘色彩,请问传记作者的这种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与钱塘①登棹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輟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勍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湘;渤海的古称。 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呜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麥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颇钱塘 善理政。 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善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随涌起的壮观美 景。 C.“凛然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觖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 寒 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 脱的气质一致。 16.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壁”。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 结合本诗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6 (1)《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表明自己在纷乱世事中存活,并不汲汲于功名的句子是 “ , ” (2) 范仲淹于《岳阳楼记》一文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 (3)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 ”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表现了战斗的激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橋桐是秋的信使。(a)格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 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款的一声,飘下一片叶 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教感的“物性”。(d)梧 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己千,梧桐耔已熟。往往是一夜 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将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 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 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 来回磨蹭,把观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 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 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 们的秋天”。 18.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3 分)( )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a) B.(b) C.(c) D.(d) 19.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3 分)( A.引用 B.比喻 C.设问 D.比拟 20.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种更好一些?简述理由。(5 分)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己干,梧桐籽己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21.下面文段是对一则公告的转述,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 达准确、严密、连贯。(4 分) 市场监管总局 25 日发布公告,①要求加强ロ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等防疫用品的市场价格, ②保护正常的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④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的防疫用品,⑤销 售价格大幅度提高,⑥串通涨价以及其他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都要位法从严快 查处,⑧对典型案例要及时予以曝光。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世界卫生组织 7 月 10 日宣布启动一项新倡议,以帮助全球 13 亿烟民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戒烟。世卫组 织总干事谭徳塞说,这一倡议将帮助人们不受限制地获得戒烟所需要的资源,如尼古丁替代疗法、来自数宇 卫生工作者的建议等。据世卫组织数据,吸烟每年导致全球 800 万人死亡:有证据显示,吸烟者比非吸烟者 更容易发展成新冠重症病例。谭徳塞说,如果吸烟者需要更多动力来戒掉吸烟这一习惯,目前的新冠大流行 正好提供了合适的动力。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为了让高一新生顺利开启嶄新的学习生活,南粤中学将办成长分享会,拟邀请一位优秀的高三学生,做 主体为“新起点,新未来”的发言。该校高三年级学生会提出了三名人选。文佳,进入高中后积极参加各类 7 社会实践活动,她与同学合作的模拟政协提案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表现出色,被带到了全国“两 会”,倍受社会瞩目。刘江,痴迷于程序设计,在学习高中课程道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成功申请了一项国 家专利,多所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张晓,出生于中医世家,早已立下从医志向,为考上最好的医科大学, 他全身心授入学习,高中三年的成绩一直居年级前列。 作为高三学生,你认为哪位同学更合适在成长分享会上发言?请给南粤中学高兰学生会写一封信,推荐 其中的一位同学,表达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语文答案 1.C(“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说法有误,原文“直接展示创作主体”。) 2.D(A.原文表述为“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 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一一不相符合”选项以 偏概全,且“本质对立”说法与原文不符。B.“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强拉关系。C.说法绝对。) 3.D(A 项论据证明文学的创造性。BC 项体现了非虚构文学“真实性”的表现和意义,可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D 项体现了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4.采用多种沦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 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 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②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 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 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答对第①点得 2 分,第②点、第③点任意一点得 2 分) 5.①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②文学的“真实”。寻找种叙事模式,能把 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③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 更具有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答对一条得 2 分,共 6 分) 6. B(B 项曲解文意,“概写自己观览到的大观楼的美景”错,据原文“仿佛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 蓉,三春杨柳'的四时景色涌进心胸”,可知是“仿佛”,而不是真正“观览到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非 “眼前之景”。故选 B。)_50 7.B(B 项强加因果,“文章详写大观楼而略写岳阳楼,主要是因为《岳阳楼记》名扬天下,不知道岳阳楼的中 国人很少”错,略写阳楼并不是因为岳阳楼的名声大,据原文“回首仰望岳阳楼,和在滇池回眸大观楼,不免 有大同小异之感”,可知作者觉得岳阳楼和大观楼“大同小异”,加上写作意图不在于凸显岳阳楼,自然就 略写了。故选 B。) 8.参考答案:前部分先写大观楼后写岳阳楼,是根据作者游览时间的先后顺序而写。是行程的真实体现;后 部分先写岳阳楼后写大观楼,是从读者较为熟悉的《岳阳楼记》再写到大观楼的名联,以此探寻名楼的精神 底蕴,便于读者理解,可以引起读者共鸣。(一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8 9.参考答案:(1)文章前部分以记叙为主,写游览大观楼和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后部分以议论为主,阐述岳阳 楼和大观楼的精神,并指出名楼必须有内涵。(2)记叙为议论服务,是议论的基础,记叙大观楼和岳阳楼是为 分析名楼的精神服务的。(3)议论是记叙的服务,是记叙的目的,描写大观楼和岳阳楼,已在阐明名楼应具有 精神与风骨。(4 记叙和议论相互依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解析:此题一是指出文章记叙,哪些是议论;二是要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记叙和议 论的关系。注意指明记叙和议论时不能细化,只能整体把握。此外,分析记叙和议论的关系时,既要明白二 者在散文,小说中的关系,还得依据文章的写作日的而定。 10.A(本题第一处断句处应在“斡旋”后,依据是“斡旋”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所以排除 B 项和 C 项:责的宾语是“监办者”,内容是“期一月飞虎营橱成”,オ会有“违坐军制”,排除 D)项。故选 A。) 11.D(D 项,“皇帝溢号为一字”官员谥号为两字”错,皇帝谥和官员谥号之间没有这种区别。溢号多为评价 性文字,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故选 D。) 12.C(C 项,“这些人最终没有夺走他的权力”错。“夺”意为“改变”。“卒不能夺”意为“最终不能改变辛 弃疾的想法”,而不是。最终没有夺走他的权力”故选 C。) 13.(1)留守叶衡一向看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荐辛弃疾为人刚直不阿,有远大谋略。 (2)(湖南)与溪峒蛮獠相连,草寇时常出现,不仅是风俗顽劣剽悍,也是武备空虚造成的。 翻译时注意以下关键词: (1)“雅”,平素,一向:“入相”,入朝任宰相;“大略”远大的谋略。 (2)间”,时常:“顽悍”,顽劣剽悍:“抑”,而且(也是) 14.传记作者这样安排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当时人们对辛弃疾生平遭际的同情,为其鸣不平另一方面表 现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人们 1 对他的怀念和崇敬)。(答对一点 2 分。两点 3 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由辛弃疾墓前经历中“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 而声始息”等句来看,辛弃疾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心中有极大的不平。因而其生平遭际一定令人同情。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们把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附会到辛弃疾身上,显示了人们对他的怀念和崇敬。)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绍兴三十二ニ年,宋高宗在建康犒劳军队。召见他,赞许并接纳了他。 乾道六年,(辛弃疾)改任司农寺主薄,出任滁州知州。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井邑破败,辛弃疾放寬并减轻赋 税,招抚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并创立了英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 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一向看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荐辛弃疾为人刚直不阿,有远大谋略。不久,辛 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与溪峒蛮獠相连,草寇时常出现,不仅是风俗颓 劣剽悍,也是武备空虚造成的。于是(辛弃疾)就上奏折说:“军事行政的弊端在于统领不致,差遣兵士攻城 掠地,一点儿也没有停息的时候。请依照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另创建一支军队,用湖南飞虎做名字,只隶属于 三牙、枢密院,专门听从帅臣节制调度,或许能让蛮夷獠民知道军威,望风惧怕降服。”皇帝下诏委任他进行 規划。当时枢密院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胆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虽 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幹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 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 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棚,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 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 9 曾和朱惠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神歌》。朱熹写“克己复礼”"凤兴夜寐”为他的两座斋室题字。朱惠死 时,伪学正遭禁正,以至门生故日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永垂不朽的,是你世世代代流 传下去的名声。谁说你死了,你令人敬畏,仍然像活着一样!”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 有《稼轩集》流传于世。成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 好像在替辛弃疾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谢枋得点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粑辛弃疾, 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徳祐初年,谢枋材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15.D(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泊酒脱,是雄健壮美。 16.⑩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 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现、待潮、观潮、 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 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点 2 分。答“虚实结合”酌情给分。虚是“百里闻雷震”,遥闻潮声,想象大潮 的壮观;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赏析: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 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 出之,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三、 四句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 人仍不是直接写潮,上句以秋云迥树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 湃动荡的伟力。到了“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 收東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 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 写待潮,写观朝,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写遥闻潮声; 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17.(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2)浮光跃金,静影沉劈。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8.C(前面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重点写叶子不结实,后面立秋那天,梧桐 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歎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重点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吹,树叶极 易脱落适合放在()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19.D(“-叶落而知天下秋:”为引用:“如一小马蹄”为比喻:“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为设问。) 20.(示例一)我认为第一种更好。(1)更符合文意,前文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落 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种表达从己是深秋,再到叶、将熟,オ大批落叶,符合前文 文意。(2)从过程到结果,更符合逻辑顺序。 (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种更好。(1)语义保持一致,衔接更连贯,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 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2) 后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己干,梧桐籽已熟”,强调了“梧桐大批地落”时,“树마”和梧桐籽”的状态, 语言简练,节奏从容,更有韵味。(做出选择 1 分,理由陈述 4 分,理由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0 (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应改成据我的印象”; 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 秋,树叶己干,梧桐将子己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 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21.①在价格”后加“监管”;②保护改対维妒”③在捏造”前加“对”(或:对于);⑥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 改汙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每点 1 分,共 4 分。) 22.①世界卫生组织②7月10日③宣布启动一项新倡议,④帮助全球烟民在疫情期间戒烟⑤新冠为戒烟提供 动力。(每点 1 分,共 S 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23.【题目解析】 本次作文题,仿照 2020 年全国高考卷作文的命题形式,采用近年全国高考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考 生须在阅读题目给出的材料后,按所给的任务要求进行写作。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查看更多